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法與人生  (第一集)  美國  檔名:18-003-0001

  佛法在現代,可以說在全世界,沒有學佛的人我們不談,已經入了佛門,甚至於受過三皈五戒,乃至於菩薩戒,但是對佛法依舊認識不清楚,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如果繼續這樣下去,不僅僅對自己修學有障礙,在不知不覺中造許多的過失,這是無法彌補的。追究它的根本原因就是對於佛法認識不清楚,分別執著太重。這是我們在現前每個國家地區所看到的實際狀況。

  所以我們就想到黃念祖老居士在《谷響集》最後一篇裡面談到末法時期的修行,第一個,同修貴精不貴多。我們在《西方確指》裡面看到,覺明妙行菩薩那一幫修行人只有十二個人,十二個人各個成就,這個不可思議。所以同修貴精不貴多,真正修行的,志同道合。第二個,道場重實質不重形式。香火盛,法緣殊勝,很熱鬧,這是形式。要重實質,實質就是有解有行。能夠在佛法裡面,我們選擇一些經論,這就像過去宗派的形成,整個經典絕對不是我們一生所能夠消化得了,所以只好在經典裡面選擇一部分,適合我們的根性,從這下功夫。

  佛法與世間法不一樣,世間法可以說是在枝葉上尋求,佛法是在根本上建立的,所以佛法是一個法門通達,一切法門都通達,像樹一樣,它是根,與每個枝葉都有關係。世間法,好像枝枝葉葉,它關聯的範圍小,不是整個的。這是佛法與世間法不相同的,所以一宗通了,是宗宗皆通,乃至於古人所講的,一部經通了,是經經都通,就怕你不通,為什麼?這個通不是文字上通,是由一部經明心見性,到見了性,一切法自然就通達,為什麼?《華嚴經》上給我們講得很清楚,「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性是本體,十法界依正莊嚴的根本、來源。如果我們把一切萬法的根本、來源找到,當然一切法自然就通達。所以佛法不管是哪一宗、哪一派、哪一個法門,目的都是要明心見性。

  禪宗裡面標榜的明心見性,其他宗派不用這個名詞,可是事實上是一樣的。淨土裡面講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就是明心見性,用的名稱不相同,意義、境界完全相同。我們明白這個事實的真相才知道佛給我們說的話是千真萬確,「法門平等,無二無別」。我們自己修學一個法門,只有一個法門才能夠走進去。好像一個大房子開了許多門,你要想進來只能從一個門才能進得來,你同時想從兩個門、三個門,這是決定進不來的。要從一門進來,進來之後,一切法門統統得到。因此,我們學一個法門,對於其他的法門不能不尊重。現在有通病,很大的毛病,我自己的法門殊勝第一,別的都不如我,自讚毀他。譬如說這個房間,從這個門進來我們歡喜,從那個門進來我們要毀謗,哪有這個道理?這叫迷惑顛倒。如果有這樣的分別執著,我們可以斷定他走的這一門,他也入不進來,他在門外。只有在門外才會跟人吵架、爭執,說這個對、那個不對,入門來的決定沒有這個錯誤觀念。

  這麼多的法門,有許許多多的法門,釋迦牟尼佛並不是為我們說的。法門固然是平等,佛是應機說法。佛陀在世,你要是遇到他,他給你一番開示,你照著他的話去做,你的問題就解決了。所以我們展開經卷,你看看那部經,佛對哪些人說的?像《金剛經》,佛對須菩提說的,不是對別人說的。如果我們想一想,我們的根性跟須菩提差不多,行,可以接受《金剛經》。如果我們的根性不像須菩提,你學這個法門就會有困難。經上把佛比作大醫王,眾生是病人,我們有病,當然去請教大夫,大夫給我們診斷,給我們開藥方,每個人的病不相同,所以開的藥方不一樣,這才留下這麼多的經典。那麼多的經典,就是佛當年在世,看那些病人,給那些人的處方。今天這個大夫也不在世了,找不到了,拿著這些處方,要是亂吃藥,不但不能治病,準死無疑。換句話說,不但不能叫你斷煩惱、了生死、出三界,甚至於很多學佛學到阿鼻地獄去了。他不學佛不會墮地獄,學佛反而墮地獄。這是我們一定要曉得這個事實真相。

  佛實在講非常慈悲,所以這個法一定要代代相傳。你看任何一個宗派,都是一個祖師、一個祖師一代一代傳下來的,保持釋迦牟尼佛當年所說的真正的義理,開經偈上講「願解如來真實義」,保持它的真實義。但是我要在此地奉告諸位,傳到現在,真實義已經沒有了,怎麼沒有了?就是現代佛門裡面,在家出家裡頭,魔子魔孫太多。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的時候,魔王波旬就給釋迦牟尼佛說,我將來要破壞你的佛法,釋迦牟尼佛說我的法是正法,邪不勝正,決定不能夠破壞的。魔王波旬就說,到你末法時期,我叫我的魔子魔孫統統出家,受戒披上袈裟,這樣來破壞你的佛法。釋迦牟尼佛聽了,一句話不說,流眼淚。所以《楞嚴經》第六卷後面,「清淨明誨」這一章講得很清楚,講現在這個時代「邪師說法如恆河沙」。大家都是這樣說,積非成是。你今天給他講正法,不相信;你跟他講邪法,他相信。現在的人信邪不信正,聽騙不聽勸。勸他沒有用,騙他行,他聽騙。我們現在是生在這麼一個時代,總得要認識清楚。

  真正善知識非常難求,因此我們認識佛法之後一定要遵守四依法。四依法,佛在《大集經》上說,我們現在才真正曉得四依法不可思議的作用。第一個,我們一定要「依法不依人」。我們是肉眼凡夫,對於這些人,我們不認識他,他到底是佛弟子還是魔弟子?我們沒有能力辨別。我們要想學到真正的佛法,那只有我們依法,法是經典。不管是什麼樣的人,他說他是佛再來的,菩薩再來的,都不行,他所講的東西如果與經義不相應,我們可以不接受。

  可是這個地方又有個問題,經典後人會偽造,到底哪是真的經、哪是假的經?這又成問題。過去不成問題,現在成問題。因為在過去,《大藏經》是標準,現在《大藏經》也發生問題。為什麼說從前《大藏經》是可靠的標準?《大藏經》所收進去的一部經,是要經過當代的高僧大德、有修有證的人審查,大家公認,這是真實的,真正是佛法的經典,從印度傳過來的,確實是某個法師在某個地方翻譯成功的,這樣才能入藏。後人的著作,像經的註解,以及對於佛法上這些註疏,也必須經過這一些大德們認可同意,認為所說的理論、思想、境界與佛法確實相應,沒有錯誤,這樣審查之後再送給皇帝,皇帝用命令頒布入藏,所以想收到《大藏經》是相當不容易,非常謹慎,就怕邪知邪見混入《大藏經》。到現代不一樣了,現在是民主,沒有人審查,誰有錢,誰都可以去印《大藏經》。你印《大藏經》,看到有一些好的東西,喜歡的東西,都可以把它印到裡面去,摻雜到裡面去,所以現在連《大藏經》都不可靠,這個問題嚴重。

  我們依法,法的標準如何來選擇?一定要依靠古老的《藏經》,換句話說,最低限度就是清朝《龍藏》以前,這是決定靠得住。民國所印的《藏經》,日本所印的《藏經》,都不可靠。但是現在流通最普遍的是近代所印的,價錢很低廉,這個沒有關係,我們只要看看古老《藏經》的目錄就可以了。所以一定要找到真正的經典,做為我們自己修學的依據,這是第一個「依法不依人」。

  第二是「依義不依語」,這一句話很重要。大概釋迦牟尼佛知道,後來的人分別執著,爭論太多,所以特別提醒我們,只要意思對了,言語文字稍稍不同沒有關係,這個不必爭論。像《金剛經》在中國有六種譯本,現在大家念的大概都是念鳩摩羅什的譯本。有六次翻譯,原本的梵文是一個本子。六個人翻譯當然文字不相同,但是意思是一樣的,所以不必爭論。那六個譯本,你喜歡念哪個本子都好,不必去執著我這個本子好,你那個本子不好,用不著。像這種情形很多。

  《無量壽經》一共有十二種翻譯,但是翻譯的內容出入很大,我們在《無量壽經》研究討論的時候給諸位做過詳細的報告。因為這部經是佛當年在世多次宣說的,最有力的證明就是《大寶積經》裡面有「無量壽如來會」,這就是佛講《大寶積經》是一個大的單元,一個大的系列,這一系列裡面他也曾經講過《無量壽經》。所以我們曉得《無量壽經》佛不是講一次,當年在世的時候是多次宣講,可能流傳到中國的原本版本不一樣,因此翻譯的出入很大,絕對不是一個原本,一個原本不可能有這種現象。像這種情形很少,多次宣說一定是非常重要的經典。

  我們看看《無量壽經》裡面那些當機的人,的確是像祖師大德所說的「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夏老居士會集本裡面列的人數少,他會集的時候省略了。像康僧鎧的本子,前面表法的上首,三十一個人。《無量壽經》跟《阿彌陀經》屬於同部,所以古人稱為大本、小本,我們看看《彌陀經》也是一樣,《彌陀經》前面列的上首,十六個人,各種不同根性的統統有,那個很適合我們。我們沒有智慧,很愚痴,大概比周利槃陀伽還強一點;你說我們有智慧,我們比不上舍利弗,所以他那個受記就廣。我們以這個方法來選擇,這很合適,這個法門適合我們修行。何況在《無量壽經》裡面,佛非常明白的告訴我們,將來整個佛法滅了,這部經還要留在這個世間一百年,換句話說,這很明白的告訴我們,所有那些法門對眾生都不適用了,好像那個藥方都沒有辦法治你這個病了,這個藥方可以,還能夠對治。從這段經文裡面我們就覺悟了,我們選擇這個法門是決定不錯,不必要找老師,選擇這個法門沒錯,用這個藥來對治。其他法門就要看看自己的根性相不相應,如果不相應,真的白修了。

  相不相應怎麼知道?去請教別的法師、大德,如果這個法師、大德是邪師就糟了。實在這樁事情不要去問人,自己反省一下就知道。好像我們有病,我們吃這個藥有沒有效,你去問別人,別人怎麼會知道?問自己。病痛少了,身體逐漸恢復健康,這就有效。所以佛法的修學效果從哪裡看?從覺正淨。我依照這個法門來修學,我的心比從前清淨多了,煩惱減少了,會歡喜了,愈學愈快樂,這就有效。如果學得很痛苦,學的還有許多壓力,這就錯了。佛法決定不約束人,決定不以壓力壓人,這在佛法裡頭,大小乘裡面都找不到的。所以你心地真正得清涼、得自在,煩惱少,智慧增長,這就是學佛有效果。如果得不到這樣的效果,我們學的佛法就有問題,不是法門有問題,或者是我們不契機,或者我們方法上有錯誤。

  尤其是爭執,自讚毀他,都是違背「依義不依語」這條教訓。如果我們真的能夠做到依義不依語,所有一切爭論都沒有了,一切的分別執著都化解了,門門都好。就像《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善知識代表無量的法門,每一位善知識修他自己這一門,但是對於別人都非常讚歎,自己謙虛,讚歎別人,決定找不到一個貢高我慢,說自己這個法門好,別的法門不如我,你看看《華嚴經》,決定找不到。這就是依義不依語。

  第三是「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這一條特別重要。佛說一切經典確實有了義、有不了義,那就是眾生當年來向他請教的時候,眾生的根性不相同,願望不相等,有人希望生天,他就滿足,佛就教他生天的方法;有人覺得我證阿羅漢果就自在了,他不想成佛,佛就教他證阿羅漢果的方法,所以這個經,境界就不一樣了。我們要選擇了義,不要選擇不了義。了義裡頭有比較,譬如生天就比做人要了義,阿羅漢比天人要了義,天人沒出三界不免輪迴,阿羅漢已經超越三界,不會再輪迴。但是阿羅漢又比不上菩薩,菩薩比阿羅漢又了義。菩薩比不上佛,佛裡面還有四等,天台家講藏通別圓,藏教的佛比不上通教的佛,通教的佛比不上別教的佛,別教的佛比不上圓教的佛,所以說成佛,你成哪一種佛?這要搞清楚。成個藏教的佛不難,成圓教的佛不容易。所以要找了義的經典。那我們現在明白了,究竟了義,了義當中的了義是淨土法門,淨土三經是究竟了義,因為成就的是圓教的佛。《華嚴經》稱了義,《華嚴》最後如果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華嚴》是別教佛,不是圓教的,是了義沒有錯,不是究竟了義。因為它到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是究竟了義。

  所以彭際清居士非常了不起,他說《無量壽經》是中本《華嚴》。《阿彌陀經》當然就是小部《華嚴》。八十卷《華嚴經》長,大部;《無量壽經》短,稱中部;《彌陀經》更短,那就小部。不但是中部《華嚴》,蕅益大師說得就更好了,「《華嚴》奧藏,《法華》祕髓」。這兩句話就是說《無量壽經》是《華嚴》、《法華》的精髓,這說的的確一點都不過分。所以這是《華嚴》、《法華》的精華,是了義當中的了義,沒有比這部經更圓滿的,的確是一切事理圓滿具備,就在這麼小小的一冊裡頭,實在是非常難得,尤其夏蓮居居士這個會集本。

  雖然印光法師對於過去的會集本有很多批評,他不贊成,但是諸位一定要曉得印光法師為什麼不贊成。不是不贊成會集,是會集裡面有毛病。會集跟翻經不相同,你翻譯經,你的文字可以自己斟酌,會集的時候不能改動原譯本的一個字,改動會產生流弊。如果隨便改動經文,我改一個字,你改一個字,改到後來,這部經就變質,就不成樣子,所以決定不能改動一個字。前面的會集本,王龍舒的,彭際清的,跟魏源的,都犯了這個毛病。所以印光大師講這改經,這改經不得了,這個罪過很重。夏蓮居老居士很慈悲,他會集這個是一個字都沒有改動,所以梅光羲居士以及民國初年這些出家的大德們,像慧明老和尚、慈舟法師,大家認識懺雲法師,懺雲是慈舟的學生,慈舟法師在濟南就是講這個本子,而且還有科判,這是我們在序文裡面看到的。可惜印光法師沒有見到這個本子,本子出來的時候,印祖已經往生。

  如果說不可以會集,前面會集的三個人,往生的瑞相都好。王龍舒是第一個會集的,人家往生是站著走的,這就證明這個會集是應當的,他是頭一個會集。他如果不是站著往生,這個會集後來的人會打問號。他是預知時至,沒有生病,站著走的,這給我們證明這會集沒有問題,可以會集。會集一定要忠實,一定要有慧眼,因為你選擇這個差別很大。王龍舒,後人對他的批評,有許多很重要的他沒有選,次要的他選到了,這是選擇上有問題。再就改動原文,這個弊病就更大,雖然他的會集本連印光大師也讚歎,為什麼?比五種原譯本讀起來的確是要通暢得多,意思容易明瞭,這是它的好處,但是好處裡頭有毛病,可以挑得出毛病來的。夏老這個本子挑不出毛病,這是會集,後來的一定超過前面的,前面的毛病,後面的就可以避免,一定超過前面。所以魏源的本子就超過彭際清的,超過王龍舒的,夏蓮居的又超過魏源。這些本子現在都收在《五經讀本》裡面。淨土宗所有的經論就蒐集在這一本裡頭,所以在這十個宗派裡面來講,淨土宗依據的經論最少。東西多了,我們就感覺到困難。它的典籍少,典籍雖然少,可是它的內容比起其他任何一宗還都多。文字少,內容豐富,深廣無比,這是這個法門的殊勝。所以佛教給我們,勸我們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但是夏蓮居老居士有一個悲心悲願,希望從他這個本子能夠引導我們去讀五種原譯本。我們也正稟承他這個意思,所以把《無量壽經》現存的九種不同的本子印在一起,便利諸位同修去閱讀古本,所以古本一定要讀。你能夠把這九種本子認真的從頭到尾看個十幾遍、二十遍,然後專一夏居士的會集本,這樣最好,你的信心也堅定了,決定沒有懷疑。這是叫依了義不依不了義,我們選擇這個。如果自己有能力、有時間,一些大乘經論可以涉及,不是不可以涉及,像《華嚴》、《法華》、《楞嚴》、般若,都可以涉及,你對於淨土五經一論會更深入。如果沒有時間就不必,就是五經一論,一生決定夠用。但是涉獵其他經典一定要自己先奠定基礎,然後涉獵,有受用。換句話說,所有一切經典都是《無量壽經》的註解,到最後統統會歸在《無量壽經》。好像一棵大樹一樣,《無量壽經》是根,一切枝葉花朵統統歸到根,都是從根生的,還會歸到這個根,這樣才有受用。

  第四就是「依智不依識」。學佛,佛一再告訴我們,佛跟凡夫有什麼地方不同?說實在話,沒有一樣不同,所不同的就是佛很理智,凡夫感情太重,所以教給我們依智不依識。學佛就是學做人,學佛就是學生活。佛是覺悟的意思,學佛就是學覺悟。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要覺悟,處事待人接物要覺悟,不迷惑、不顛倒,就學這個,所以佛不能不學,不學就迷惑顛倒。情是執著,所以佛勸我們要理智,不要用感情。

  般若的目的,看破世界,換句話說,宇宙人生的真相你徹底明白。感情是不明瞭,迷。一切都明瞭,所有執著自然沒有了,這是智,所以學佛一定要學理智。知道宇宙人生是怎麼回事情,知道一切萬法從哪裡來的,這個很重要,真正知道就不迷。淺而言之,一切法是緣生,要認識清楚。緣聚則生,緣散則滅,一切萬法緣聚緣散,緣聚緣散決定是無常的,所以你要是希望永久,這是迷,這不是事實。所以聚的時候,你也不生歡喜心;散的時候,你也決定沒有煩惱,為什麼?正常的。一切法統統是緣聚緣散,決定不能執著,執著就錯了,這是情與理的一個最低的標準。所以曉得這個事實,當然我們每個有情眾生希望真常,真常,換句話說,要超越因緣,因緣是現象。超越因緣的確有不生不滅、常樂我淨,那是真有不是假有,如果沒有這些,佛對我們所有這些教法最後都落空。這個東西在哪裡?在你自己心地裡面,不在外面。在外面未必能得到,在自己裡面,你只要想求,沒有一個人得不到。從自性裡面求,自性就是真心,不能從妄心上求,要從真心上求,就求到了。

  《無量壽經》講三種真實,這麼短短的經文,三種真實都講出來,這很少見。第一個講「真實之際」,「開化顯示真實之際」,真實之際就是真如本性,拿現在的哲學名詞來講就是宇宙萬有的本體,一切萬法從這個本體生出來的。第二個「住真實慧」,這是自受用,真實慧是般若智慧。第三「惠以真實之利」,真實的利益,不是假的。假的利益是給你利益,短時間的,那是因緣生法,真實之利是永恆的。這三種真實太難得了。

  所以學佛一定從真實下手,別人對我們不真實,我們一看,應該的,為什麼?他所追求的是六道輪迴,是五欲六塵,他當然是這樣對待我。我們過去跟他一樣,現在我們要求真實,我們決定不能跟他一樣。他以妄心對我,我以真心對他,我用真心,我將來得的是三種真實。諸位決定不要認為,那這樣我吃虧上當了,眼前這一點小虧你不肯吃,你生生世世都吃虧。換句話說,我們過去生中生生世世學佛就是不肯吃虧上當,所以落到今天還是這個樣子。如果肯在這一生當中,我們吃這一生虧,上這一生當,來世再不吃虧了,永遠再不上當了。這是比方說,實際上入了這個境界,絕對不是吃虧,是佔大便宜,為什麼?心開意解,得大自在。這是依智不依識。所以四依法在現前這個時代,我們感觸非常深刻,覺得是迫切需要,我們才不會迷失方向,不會走冤枉路。一定要依四依法,決定不能夠依一個人。

  我這一次在新加坡講《無量壽經》,每講一遍都有新的悟處,遍遍不相同。到新加坡第二天,他們安排了一個皈依,有一百多人,就照我們從前皈依的方式,講開示給大家聽,傳授皈依。第二次皈依安排的是《無量壽經》正宗分講完,所以第二次我講三皈依跟從前講的意思完全不相同,講得非常具體。講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這是普通的講法,覺正淨沒標準。所以《無量壽經》正宗分講完之後,覺正淨真的落實了。皈依佛,佛是阿彌陀佛,我們皈依阿彌陀佛;皈依法,法是《無量壽經》;皈依僧,僧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菩薩僧,這是我們真正的皈依處。覺正淨三寶都在《無量壽經》裡面,依照《無量壽經》的理論、方法來修學,決定是覺不迷、正不邪、淨不染。

  所以那一次的法名統統用妙音。《無量壽經》流通分裡面講得清清楚楚,我們娑婆世界初發心的,初發意的,過去對佛法不了解的,就是指我們這些人,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人數都是以億為單位,四十億,我們娑婆世界。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到那邊之後,將來成佛在十方世界教化眾生,「同名妙音如來」,這等於佛給我們這批人受記。你不到西方極樂世界沒分,到西方極樂世界,將來你都是妙音如來。所以我們法名統統叫妙音,現在你們是妙音菩薩、妙音居士,將來你們是妙音如來,你以後讀這部經書更親切,為什麼?這經上有你,你的名字就在經裡頭,特別有親切之感,所以法名統統用妙音。那一次皈依有兩百多人,起法名也來不及了,正好妙音,大家統統一律平等,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我們現在就開始平等,我們統統是妙音居士,經上講的「賢護等十六正士」,大家統統是妙音正士。皈依的時候,旁聽的人很多,旁聽的人也一樣,都得到法喜,都曉得這個意思。這就說明我們一定要認清佛法,要遵守四依法,這比什麼都重要。

  其次,就是我們真正選擇淨宗的確是不可思議的因緣,經上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實在講你能夠選擇這個法門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為什麼?選擇這個法門,依照這個法門修學,沒有一個不成就,永明延壽大師所講的萬修萬人去。今天我們曉得,念佛人很多,往生的人很少,這不是法門上的問題,是他本身修學上的問題。我們見了很多,有很多人一生念佛,到臨終的時候捨不得這個世界,對這個世界有留戀,不肯去了。還有不少的人對這個法門學了多少年之後,他起了懷疑,聽說其他的法門馬上可以得神通,馬上可以見神見鬼,他就學別的法門去了,改變主意了,這樣不能去的。如果一心一意修學這個法門,沒有一個不成就,這是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

  所以經典要天天讀誦,讀誦經典就是跟佛菩薩面對面談話一樣。想跟菩薩見面,跟阿彌陀佛見面,你就把這個經典展開念一遍,就是跟阿彌陀佛見面,不僅僅是跟阿彌陀佛見面,給諸位說,你是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見面,因為這個法門、這部經典是一切諸佛共同弘揚的一個法門。不像其他經典,佛不一定會說,沒有當機的他就不會說。這個法門,上從等覺菩薩,下到地獄眾生,各個都當機,所以一切如來沒有不說這個經典,十方諸佛讚歎。讚是讚揚,歎就是演說。所以我們讀這部經自己心裡要曉得,我是見佛,我是見一切諸佛,見一切諸佛這個心來讀這部經,你的心充滿恭敬,自然有感應。

  淨宗學會是一個非常好的理想,夏蓮居老居士晚年提出這個構想,可惜沒有能夠組織,這是我去年見到黃老居士,他當面告訴我,大陸上沒有這個組織。因為老居士提出這個構想,共產黨已經統治大陸,他往生的時候好像在民國五十八年,距離我們現在不算遠。大陸上沒有能組成,所以特別囑咐我,希望能夠在國外,能夠在台灣組成功,提倡專修專弘。在美國、加拿大,現在在台灣、新加坡、香港都成立了,這個因緣也非常殊勝、非常難得。

  這個機構成立之後,我們總得盡心盡力幫助這些同修們。依據的經典,我們很快的印出來。修行的方法,我們也特別提供出來,所以我寫了淨宗學會的緣起,把我們的理想、願望,修學的依據、方法,全都寫在這個裡面。我們依據的經典就是淨土五經,五經裡面最重要的是《無量壽經》。但是諸位早晚做功課的時候,《彌陀經》方便,早晚課受持《阿彌陀經》,《阿彌陀經》就是《無量壽經》的略本,它們裡面的內容可以說完全相同,一個說得詳細,一個說得簡略,所以受持《彌陀經》為方便。但是念《無量壽經》,你了解的意思圓滿,所以《無量壽經》每天至少要讀一遍。

  沒有時間讀,我們現在用錄音帶,這個錄音帶在台灣我們已經做了幾千套,就是讀誦的《無量壽經》。最近我們在考慮做台語的。現在在台灣做的錄音帶一共有三種不同的速度,有念一遍兩小時的,有一個半小時的,有一個小時的。因為有人念得很熟,念兩小時他嫌太慢,耽誤時間太多,但是初學的人,念太快他跟不上,所以我們有三種不同的速度,喜歡快的有快的,喜歡慢的有慢的。

  念的方法不是像昨天念《地藏經》的方法,敲木魚念經的方法沒用處,所以這個觀念我們要改。佛法永遠是領導時代,我們從前那個念誦的方法是滿清以前用的方法,古人用的方法。古人念書你們沒有見過,我小的時候還見過,就是搖頭晃腦那個念法。他念那個經,我們在旁邊聽,聽半天聽不出來。像我們現在念經唱讚,別人聽,聽不出來;你是佛教徒,懂得,會聽得清楚;你要不懂得,聽不出來。那種念法只有你自己受用,別人得不到受用。所以我這次做這個帶子,我找國語比較標準的,國民學校的老師,廣播電台的廣播員,我請他們來念,就像念廣播稿子一樣念法。像我們平常在講台上講經這個念法,「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這樣念法,他聽得很清楚,不要看經本也懂得。抑揚頓挫,字正腔圓,聽得很舒服,這樣的帶子流通出去幫助他們讀經。

  我們這個念誦的錄音帶,我帶了幾套到新加坡,他們那邊同修聽了很歡喜,找了一個錄音帶公司,馬上拷貝了一千套,不到兩個星期,一千套帶子都沒有了,後來是搶著要,所以我們估計新加坡念《無量壽經》至少有三千人。有這個就方便了,不認識字的可以跟著這個學中文,沒有時間的可以不必看經本,他開車或者工作的時候戴上隨身聽聽經,一天至少聽一遍,聽一遍就跟著念一遍,這是讀經。

  我也把讀經的構想告訴大家,我說非常重要。我們是中國人,中國文化的根本在文言文。所以我在那裡特別提倡讀《無量壽經》,不學佛的人把這個經本當作國文念,這裡面一共是四十八品,也是第一流的文章,文學作品裡面它也有很高度的價值。這部經能夠背得很熟,文言文的基礎就打下去。有這個基礎,中國的《四庫全書》、《大藏經》,你才有能力閱讀,文字障礙沒有了,這就是一把鑰匙,《四庫全書》的鑰匙,《大藏經》的鑰匙,為什麼不花一點功夫把它拿到?這樣子讀法可以學中國話,新加坡稱為華語,你可以學華語,認識中國字,通達中國的文言文,又學了佛法,這一舉四得。特別囑咐他們要用這個方法教子弟,教小孩。西方有不少有學問、有見識的這些人,他們的預測,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換句話說,二十一世紀,中文應該是世界的第一語言,不學中文的,那個虧就吃很大。這個話我們想想是很有道理,所以對於兒女子弟文言文的修學要注意到。這個事情實在講並不難,尤其是小孩,讀誦非常之快,但是要督促,要讓他天天念,他才不會忘記,這個基礎才能真正的打下去。

  文言文的基礎好了,白話文自然沒有問題。民國初年提倡白話文的,那白話文寫得非常好,他們是文言文的底子,沒有文言文的底子寫不出來。現在人寫的白話文跟民國初年的不一樣,他寫不出來。你看我們台灣同胞,許地山,台灣人,你看他那個小品,那個集子,他那個書名叫《落花生》,那個裡面有他幾十篇的文章,篇篇精彩,白話文,文言文的底子。

  《無量壽經》非常重要,《彌陀經》太短,這部經的分量正好,不短也不長。現在我們台北圖書館,他們差不多念了有一年,念得很熟,念一遍只要四十五分鐘。大陸上黃念祖老居士的學生差不多各個都能夠背誦,而且這些學生們告訴我,他們生病,自己生病,家人生病,不請醫生,不吃藥,念《無量壽經》,念觀音菩薩,一直到把病念好,真有效,這不可思議的感應,他們有這種堅定的信心,《無量壽經》可以治病。

  所以這是我們依據經典以這一部為主,當然如果更有能力最好五經統統念,所以我們這次印的《五經讀本》,我們裡面有讀本、有附本。讀本,我們就是選擇應當要讀誦的,附本是給諸位做參考的,但是一定要看,多看幾遍,遍數看的愈多愈好。讀本天天要讀誦,有能力,有時間,這五種統統都念;沒有時間,選擇一種、二種。實在工作太忙,《無量壽經》這麼長,一天也沒有辦法念一遍,選最短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二百四十四個字,比《心經》還短,念熟了,二、三分鐘就念完了,這也非常好。所以不可以一天不讀經。讀經是解,行是如何把佛法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讀經就等於照鏡子一樣,你每天念的時候會反省,這個地方我沒有做到,那個地方我做到了,這就是依這部經來修正自己的生活、思想行為。

  在總的原則上,我們提出五個綱領,第一個綱領就是《觀經》上講的三福。學佛不能沒有福德,不能沒有福報,福報是要自己修的,先要知道修福。《觀經》的三福不僅僅是修淨土的人必須要奠定的基礎,整個大乘佛法實在講都不能離開這個原則。第一個就是要「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人天的福德。特別提倡孝敬,為什麼孝敬這麼重要?諸位要曉得,孝敬是性德,我們修行的目標是要明心見性,是要開化顯示真實之際,你不用性德這個工具沒有辦法明心見性,所以一定要與性德相應。與性德相應的就是孝敬,所以孝敬非常重要。

  中國儒家教學目標也是叫你開悟,不像西方人的教育重知識不重智慧,這是基本觀念上不相同,所以方法不一樣,西方人沒有孝道。換句話說,西方人成就再高,都是世間法,決定不能超越六道輪迴,他可以生天,他沒有辦法成阿羅漢,沒有法子明心見性。中國跟印度的教學重悟性,孝敬就是開發自性唯一的工具,沒有別的東西能夠代替。所以我常說,絕對不是說父母要我們孝,老師要我們尊敬,我們這樣想法想錯了,而是父母、老師希望我們明心見性、成佛作祖,這是必要的工具。我們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才會真正去做,會認真去做,否則的話,父母對我們也並不怎麼樣,我們為什麼要孝順他?老師更不必說了。看到別人都沒有這麼做,我們要勉強這樣做,自己心不服,那就是沒有把事實真相搞清楚,不知道對自己有這麼大的利益,不知道它是開發自性的工具。沒有這兩樣決定不能明心見性。

  古來這些祖師大德,出家的,在家的,在家的成就就是大居士,你看《高僧傳》、《居士傳》這些有成就的人,再看看經典裡面講的諸佛菩薩,沒有一個不孝順父母、不尊敬師長的,找不到。凡是有成就的,成就愈大,他這兩個字做得愈徹底、愈圓滿。所以看修行的功夫,堪驗自己程度到什麼樣的境界,你就看孝敬的心,孝敬的行為。如果你這個功夫真正得力,你孝敬的心一天一天的濃厚,你孝敬的行為一天一天的厚實,這是真的,這就很容易看到自己的修學有沒有進步。不要看別的,看這個就非常明顯,他是自然流露,不是做作的,做作做不出來。自然流露,不是外面人要求的,也不是其他力量去勉強,是自動自發的,自性流露出來的。

  佛法講的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所以第一福裡頭提出「慈心不殺」。決定不可以存一個意念傷害一切眾生,功夫做到純的時候,令一個眾生生煩惱都是我們自己的過失。不但不傷害,不要叫別人煩惱。別人看到我們就討厭,我們看到他,遠遠躲開,讓他歡喜,不要叫他生煩惱,這是慈悲,培養自己的慈悲心。「修十善業」,用十善作為我們處事待人接物生活的守則。這是第一條,福報的大根大本,實在講是世間法。人之所以不同於禽獸,就是這個法,禽獸沒有,人有。人如果失掉這個法,實在講跟禽獸沒有什麼差別。

  第二條有三句,這是出世間法,「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是入佛門了。佛門修什麼?一定要記住,修覺正淨。三皈講得明白、講得清楚,不會叫我們發生誤會,就是六祖大師在《壇經》上所講的,他老人家講三皈,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他這樣說法,然後再解釋,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不會叫我們產生一點誤會。所以我們修的是覺不迷、正不邪、淨不染。覺正淨是一而三、三而一,覺悟的人心地當然正,當然清淨;正知正見的人必定覺悟,必定清淨;心地清淨的人自然覺悟,自然正知正見,所以是一而三、三而一,因此我們的修學只要學裡頭一個字就行了。這是我在從前,在此地給同學們也常常提到。佛法修行雖然講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但是走到最後就歸到覺正淨三門。

  以中國這個宗派來講,禪宗走的是覺門,所以這個真是要上根利智,他覺而不迷,他走這個門。教下走正門,就是修正自己的知見,正知正見,依靠大乘經典來修正,讀誦,反省檢點,改過自新,教下從這個門入,從正門入。當然這教下,中下根性的人都可以做,不像那個禪,禪是真正要上根利智,一般人是沒有辦法的。淨土宗跟密宗從淨門入,都是修清淨心。三者比較起來,從淨門入容易。覺門,我們沒有這個天分,沒有這個資格;正門,時間太長,經典太多,換句話說,從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要那麼長的時間,我們等不及了。淨門就方便了,直接修清淨心,六根清淨一塵不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