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 (共一集) 1996/11 新加坡 檔名:18-017-0001
主席,諸位同學,諸位大德,今天難得有這個機會,參加貴校佛學社的三十週年的慶祝。你們給我出的這個題目是「以出世的精神幹入世的事業」,這個意思非常之好。
學佛首先要對佛法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這是非常重要的。佛法究竟是不是宗教?我們應該要用什麼樣的心態來學習?這是首先要明瞭的課題。佛法在現前這個社會裡面,我們仔細去觀察,大約有五種不同的形式出現在世間。第一種也是大家最熟悉的,認為它是宗教,宗教的佛法。第二種是學術,有一些人把佛教看作是哲學,所以變成哲學的佛法,佛法裡面確實有哲學,但是它不純粹是哲學。第三種,這是近代才出現的,有一種邪教的佛教,與佛教教義完全脫離,打著佛教的招牌欺騙大眾,這是對社會、對大眾有害而無一利的。第四種在最近也有一些,叫作秀的佛教,表演的,作得很熱鬧,也能夠邀集許多的大眾來觀賞。第五種,我們稱它為傳統的佛教,這是釋迦牟尼佛代代相傳下來。可是傳統的佛教在現代確實不多見,我們一般所見到的可以說都是已經變了質的佛教。傳統的佛教,我們必須把它認識清楚。
在過去,民國初年的時候,中國佛教界有一位歐陽竟無先生,他是楊仁山居士的學生,這師徒二人對於中國近代佛教有很大的影響,特別是歐陽居士在南京辦的「支那內學院」,時間雖然不長,可是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民國以來,佛門的一些法師、大德居士,有不少都是由支那內學院出來的。歐陽先生曾經在第四中山大學做過一次講演,第四中山大學就是現在南京師大的前身。他的講題說明「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肯定說明佛教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學,題目的後半是「而為今時所必需」,這個題目很動人,這次講演確實也震撼了佛教界。他的講詞經過王恩洋居士的記錄,以後出版,有一個小冊子。而在這個社會上許多的人都把佛教看成是宗教,歐陽先生第一個提出來,大聲疾呼,說明佛教不是宗教。
佛教究竟是什麼?這是我們學佛人不能不清楚的。佛教是佛的教育,是佛陀的教育,是釋迦牟尼佛對於九法界一切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佛教育的內容是究竟圓滿的智慧,佛經裡面所謂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梵語音譯的,它的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無論是大乘、小乘,無論是各宗各派,所求的就是這個目標,就是這個方向。佛家宗派多、法門多,法是方法,門是門徑,也就是說求得無上正等正覺的方法、手段不相同。雖然有許多的方法,在經典裡面佛常說的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可是他們所求的是同一個方向,同一個目標,這也正說明了所謂「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他是一個方向、一個目標。
有智慧,這就能解決問題。所以佛法所求的是智慧,佛法是智慧的教育,佛法是智慧的教學。歷代祖師大德們用最簡單的語句為我們詮釋佛法修學的綱領,所謂是「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是每一位同修、同學們都熟悉的。離苦得樂是從果上說的,破迷開悟是從因上講的,有因有果。我們看看現代的世間,無論是哪一個國家,哪一個地區,大家生活都非常辛苦,工作、生活的壓力非常沈重,這是我們親身所體驗的、所感受的。樂,我們希求,可是幾個人得到了?縱然得到一些樂,實在講不是真正的樂,但是他所付出的代價有多少?如果我們細心去觀察,確實是得不償失,你所得的樂太少,你所付出的代價太沈重了,所以樂在哪裡?
為什麼有苦樂?佛告訴我們,覺悟就樂,迷惑那你就苦了。迷的是什麼?覺的是什麼?這是佛法所討論的中心問題。整個佛法,在中文,古人將這些經論蒐集起來,分門別類,編了一套叢書,稱之為《大藏經》。這一部《大藏經》裡面說的是什麼?我們能不能用一句話把它說明?實在講,一句話是可以把整個佛法交代清楚。《般若經》上講的「諸法實相」,這句話要是用我們現代白話來講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無非是說明宇宙人生真相而已。所以佛他講,他沒有說一句法,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他給我們說的宇宙人生真相,除宇宙人生真相之外,佛一句話沒說。這個裡面意思就很深很廣,其味無窮。人生就是我們自己,宇宙就是我們生活的環境,諸位想想,佛教導我們的,佛為我們所宣說的,與我們自己的關係多麼密切!換句話說,如果你認識自己,你明瞭自己生活的環境,你就樂了,你就沒有苦了。明瞭就是覺悟,如果你對於自己不明瞭,對於自己生活環境也是無所知覺,那你就叫迷,迷了之後,當然就會產生許多錯誤的思想,錯誤的見解,錯誤的行為,那你的生活當然就苦了。由此可知,覺與迷,苦與樂,分界線就在此地,這是我們首先要把它認識清楚的。
然後我們歸到今天這個講題上來,今天講題的中心是一個出世、一個入世。我要先問問大家,出入的門在哪裡?如果沒有門,哪來的出入?出入總有個界線。你們誰能把這個界線找到?我從哪裡出?從哪裡入?你們諸位同學當中有沒有知道的?出世、入世的界線在哪裡?如果這個界線找不到,我們還是迷惑顛倒。迷不能解決問題,覺悟才能解決問題。給諸位說,世間跟出世間沒有界線,哪來的界線?沒有界線,為什麼說個世間、出世間?其實這就是覺與迷的代名詞而已。覺悟了,就出世間;迷了,就在世間。你樂了,就出世間;你苦了,就在世間,世間苦。你的生活過得很苦,那你一定在世間,你沒有出世間,出世間就樂了。覺與迷,就是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你是不是真的清楚了、真的明白了?明瞭之後,就像佛在經中所說的,你所過的是智慧的生活。如果你要是迷了,你所過的是煩惱的生活。諸佛菩薩證得菩提,菩提是大覺,差別在此地。由此可知,我們要怎麼樣破迷開悟?諸位如果把這樁事情搞清楚,修學的方向搞清楚,你是真正在學佛,真正在學佛就是真正學覺悟,不再搞迷惑顛倒了。
佛教給我們覺悟,一切經論都為我們宣說這樁事情,尤其是《般若經》。《般若經》的分量多,世尊當年在世講演的時間也特別長,現在《大藏經》裡面分量最長的就是《大般若經》,總共有六百卷。全經的目的就是幫助我們破迷開悟,幫助我們認識自己,認識生活環境,佛把這些理事為我們說明白、說清楚了,然後教導我們修行。修是修正,行是行為,修行就是修正錯誤的行為。我們中國古時候的人言語文字都喜歡簡單,現在我們聽到這種簡單的術語往往把意思錯會。現在人一聽到修行,大概就想到這個人出家了、學佛了、吃素了,天天念經敲木魚,大概這個叫修行,你說錯到哪裡去了!
行為太多了,數不盡,所以佛用歸納的方法把我們種種行為歸納起來,不外乎三大類。第一個,口的行為,口的言語,言語是口的行為;第二個,身體的動作,身體的造作,這身的行為;第三大類就是你的思想,起心動念,你對於一切人、一切事、一切法的想法、看法,這我們講心理的行為,在佛法稱為意業行為。行為再多,總不外乎身語意這三大類。這個三大類的行為錯誤了,錯在哪裡?跟宇宙人生真相相違背,這諸位要曉得,不是跟佛的教誨相違背,佛沒有教人,這是佛陀我們最佩服他的。佛沒有意思,佛從來沒有說過一句法,我們要找佛的碴是決定找不到的。佛沒有說話,佛所說的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你與真相相違背了,你錯了。你要把錯誤的看法、想法、說法、做法修正過來,這叫修行。由此可知,哪一個人不要修行?如果你不修行,換句話說,你就是不肯把你自己的錯誤修正過來,那你就得甘心情願過苦日子,甘心情願迷惑顛倒、離樂受苦,你搞這個。如果不願意迷惑顛倒,不願意再過這個苦日子,我們要覺悟,我們要得樂,那就得要把錯誤修正過來。所以我們對「修行」兩個字的定義要認識清楚。
修行在什麼地方用功?古來的這些大德教導我們,尤其是禪宗,教人從根本修。根本,我們剛才舉這個例子,身語意,這三大類的行為。這三大類,哪個是根本?當然意業是根本,也就是說起心動念,這是根本。換句話說,如果你的思想見解正確沒有錯誤、沒有偏差,這就是根本,那你的言語、你的造作自然就與宇宙人生的真相相應了,這相應就是一致,那就沒有過失。所謂一致就是自然的,現代人講自然生態,自然生態是最好的,是最美滿的,如果我們要把它改變那就錯了。
所以佛法教我們順其自然,尤其是《楞嚴經》上常講的「清淨本然」,這是諸佛菩薩他們的生活狀況,他們是恆順自然、清淨本然,所以過的是高度智慧的生活,究竟圓滿的生活。這是我們現在無知,把它說作出世的精神,這是我們看錯了,他沒這個意思。我們思想觀念當中有出世、有入世,他們沒有,你要有這個念頭,有出有入,你就別想出世,永遠出不去。你有能有所、有自有他,乃至於有真有妄、有善有惡,說了這麼多,歸結起來就是一句話,相對的,對立的。相對的,這叫世間,你怎麼能超越世間?怎樣才能夠超越世間?佛告訴我們,你把相對的念頭捨掉就超越了。
佛給我們說盡虛空遍法界是一不是二,你在這個一裡面一定要把它分二、分三,這就是把自然生態破壞掉了。法界原本是一真,這大乘經上講的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裡頭沒有能所、沒有對立的。凡是對立的都不是清淨本然,換句話說,都不是事實真相。你在事實真相裡生起錯誤的見解,錯誤的想法,當然你連帶就有錯誤的做法,有因必有果,這樣才變現出十法界。
如果執著分別嚴重,那從十法界裡頭又變出六道輪迴,原本沒有這個東西的,都是虛妄的。雖然變現出這些東西,這東西到底是真的、是假的?佛告訴我們不是真的,事是有,所以佛家講這是假有。佛在經論上常常用比喻說,譬如《金剛經》上講「夢幻泡影」,夢有沒有?你們每個人都曾經作過夢,正在作夢的時候好像是有,可是醒來之後就沒有了,所以夢不是真的是假的。佛告訴我們六道輪迴十法界就是夢中的境界,我們現在是在作夢,在夢裡頭,而把夢境當作真實,這壞了。不知道現前境界是夢幻泡影,你把它當真,當真,你就迷了,你在這個裡面就有得受了,就得不到樂。
反過來,諸佛菩薩在這個夢中,他是清醒的,他知道在作夢,所以他在夢裡面很快樂。夢中夢到一頭老虎要來吃我了,你看沒覺悟的人,這老虎來吃還得了!他嚇的一身冷汗,醒來的時候,身上還是一身汗,嚇的那個樣子。覺悟的人知道這是夢,老虎來吃了,就學釋迦牟尼佛捨身餵虎,他就很快樂,就很自在,假的,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所以《楞嚴》上講「若能轉境,則同如來」,你在境界裡頭得大自在,你跟諸佛如來就無二無別了。
所以我們要認識修行這兩個字的定義,人人都要修行,都要把你的錯誤修正過來,你才有進步。佛法給我們修行訂了一個標準,就是大家一入佛門,佛法教給你修行的總綱領、總原則,這叫「三皈依」。我想在座的同修受過三皈依的人很多,雖然受過三皈依,可是我看不出你有皈,也看不出你有依,你只是做一個形式上的三皈依,其實你也沒皈,你也沒依。你皈從哪裡歸?你依什麼?所以是糊裡糊塗的受,糊裡糊塗的學,學到最後你說有成就了,成就個糊裡糊塗。你說你成佛了,糊塗佛,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有糊塗佛,你們大家都是糊塗佛。你看世尊在《華嚴》、《圓覺》上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哪個眾生不是佛?天台大師講的「六即佛」,六即佛第一個就是講「理即佛」,從理上講,一切眾生都是佛;從現象上講,我們都是糊塗佛,都是迷惑顛倒的佛,所以這個是事實,我們要清楚。
佛法僧三寶,在古時候講沒有問題,古時候佛家這些名相術語,佛都講得很清楚、很明白,大家一聽就能生覺悟的心。佛法傳久了,久了就免不了變質,愈傳愈訛,把這個意思錯解了、曲解了,這個現象是有,一般學術也有。我們讀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的《壇經》,《壇經》就是他的語錄,我們後人對他尊重,稱它為《壇經》。他在《壇經》裡面傳授三皈,我們看那個文,他改變了,他給人傳授三皈,他叫「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他不用佛法僧,他用覺正淨,然後加以解釋,「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我們要想想為什麼六祖大師傳授三皈要這個說法?這是在以前我們在經典裡面沒有看到過的,在語錄裡面也沒有看到過的,而是他老人家第一個這種說法,必有因緣,不能說無緣無故這種說法。這使我們聯想到在那個時候可能對於三寶的意思逐漸含糊了、曲解了、錯解了,於是他老人家用這個方法提醒我們。
佛是覺悟的意思,所以我們皈依佛不是依靠泥塑木雕的佛像。佛不在世間,我們現在供養的是佛的形像,要是依靠這個佛的形像那就錯了,那就完全是迷信,這個佛像怎麼能保佑我們?正所謂「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它怎麼能保佑我們?所以你要聽到佛這個字,佛是覺悟的意思,那就對了,這是我們修學的總綱領、總方向,我們要依覺。皈是回歸、回頭,從哪裡回頭?從迷惑顛倒回頭,要依覺悟,覺而不迷。用最淺顯的話來說,我們對人對事對物都要清楚明白,決定不迷惑,這叫做皈依佛,皈依佛是這個意思。從迷惑回過頭來依覺悟,念念覺,時時覺,處處覺,覺就是佛菩薩,迷就是凡夫,這叫「皈依佛」。
第二個原則是「皈依法」,六祖大師說它作「正」,正就是大乘經上常講的正知正見,正確的思想,正確的見解,與宇宙人生的真相相應,這個想法是正確的,這個看法是正確的。如果與事實真相不相應,你的想法、看法是錯誤的。那麼事實真相是什麼?這就很難懂了,這要詳細說要佔很長的時間。你看釋迦牟尼佛就單單講這個問題講了二十二年,我們這個幾分鐘的時間怎麼能說得完?而六百卷《大般若》裡面,我們中國人選擇當中的一卷,六百卷裡面選擇一卷,這一卷是《金剛般若波羅蜜》,這一卷確實是《大般若》的綱要,說得再多,大概也都不出《金剛經》上講的原理原則。《金剛經》說的簡單,六百卷說的詳細,也可以說六百卷的《大般若》就是《金剛經》的詳細講解而已。
《金剛經》的綱領,最重要的,佛給我們講三心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是我剛才講宇宙人生的真相,這是講人生的真相。你起心動念還患得患失,豈不錯誤了!告訴你三心不可得,你還想幹什麼?什麼都不想,你就是佛,就是菩薩,你就對了;一天到晚胡思亂想,你錯了,正知正見的標準在此地。所有的念頭,佛說得好,都叫做妄想,想加個妄,不是真的,與事實真相相違背。外面的境界,諸法,一切諸法,佛說了,諸法是緣生的,緣起性空,沒有自性,沒有自體,「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是一切諸法的真相。這個事跟理都很深,如果你真的見到了,佛法裡面叫「見道位」,你真看到事實真相了,你就是「見道位」。見道位,在菩薩果位上,圓教初住菩薩叫見道位,那就恭喜你,你就出世了,你就不在世間,這才真正叫超越了,不但出了六道輪迴,也出了十法界,你的知見叫正知正見,它有標準的。這一樁事情,如果真正發心要學佛,你要常作如是觀,觀察宇宙人生確實跟佛在經上講的一樣,佛講的正確,一點都沒講錯。
你見到真相之後,你就看破了,宇宙人生你看破了。看破之後,當然你就放下了,放下之後,你得大自在,那個時候你的生活空間是盡虛空遍法界,是你活動的空間,那就真樂,所以離苦得樂是真的不是假的。由此可知,最大的苦難就是你放不下。放不下的人苦,非常的辛苦。這個是第二個修行的綱領、原則:正知正見,正而不邪。我們要失去了正知見,我們的思想見解就不正,不正叫做邪見,你的想法、看法錯誤了。
第三個綱領是清淨,用僧來代表,「皈依僧」。常說的「六根清淨一塵不染」,《壇經》裡面所講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那是講清淨心,真心本來清淨。我們現在心不清淨,被污染了,現在所謂的精神的污染、思想的污染、見解的污染,這個很嚴重。所以你們學佛,尤其是你們學佛的同學們要注意,要善學,如果不善學,你決定被釋迦牟尼佛所污染。佛不想污染你,結果你被佛污染了,佛看了都流眼淚,這是真的,為什麼?佛是教你破迷開悟的,你讀佛經,展開經典胡思亂想,你就被污染了。
過去有一年,哪一年我記不得了,很久了,有一位同學,好像是師範大學的一個學生,他們有佛學的社團,他來告訴我,他在那個社團裡頭講《百法明門論》,在社團講這個,來告訴我。我聽了就很懷疑,我說你可能講的是百法黑門論,你怎麼會講《明門論》?明是開悟,這一百法講完之後,人恍然大悟,那是明門。如果你這一百法講了之後,學生聽了之後,牢牢的記住這一百法,那就變成黑門了,為什麼?被污染了。他心本來清淨,什麼都沒有,現在有一百條的污染,那還得了!我們學佛法不能不防止這一點,不要被佛法污染。你被佛法污染,你怎麼能開悟?這就是所謂,你讀佛經,死在字裡行間。我們世間人講念書,讀死書,念書念成書呆子。學佛,念經也念死經,到最後變成佛呆子,這就錯了。這一點是非常困難,所以一定要有好老師在旁邊指導,好老師無非就是防止你墮落在污染裡頭。你執著經教,死在名詞術語裡頭,這就大錯特錯。所以好老師是字字句句裡頭提醒你,你要有悟處,你要能領悟,你要能生智慧,這就對了。不生智慧就生煩惱,總是趨向這兩個極端,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所以第三個原則教我們「皈依淨」,心地清淨,離開一切污染。
佛教給我們總綱領,三個字,覺正淨,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無論是對人對事對物,一切時、一切處,保持這三個原則,這叫學佛。不但對於你們現在講的世間法,我們不迷、不邪、不染,對於佛法也不迷、不邪、不染,這就對了。如果你對佛法也要迷在裡面,搞迷邪染,那佛法也變成世間法。如果對於世間一切法,你都不迷、不邪、不染,所有一切世間法都是佛法。告訴你,佛法跟世間法沒有界線,世間跟世間也沒有界線,由此可知,諸位用覺正淨去從事於世間任何一個事業,這就是今天你們這個題目裡面所說的「以出世的精神幹入世的事業」,所以你要真正懂得修學的綱領。
這個題目非常好,為什麼?佛經裡頭有,但是佛經裡頭不是這幾個字,但意思完全相同。《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就是以出世的精神幹世間的事業。五十三位善知識,這五十三個人就是《金剛經》上所說的諸佛如來,五十三位都是諸佛如來,他們不是凡夫,可是他們所幹的事業跟我們現在社會上、跟你們大家沒有兩樣。這五十三個人代表我們現實的社會,各行各業、男女老少,從大的方面來分有二十類,就是二十種不同身分的人,但是每個種類裡面又分的有好幾個人來做代表。我們看看他們的事業,由此可知,他們沒有離開他們的工作崗位,沒有改變他們現前的生活方式,就在現實生活當中,現前工作當中,他們能夠運用覺正淨,所以穿衣吃飯是行菩薩道,穿衣吃飯是證無上正等正覺,就在自己生活當中,就在自己日常工作當中,人家是菩薩,人家是佛陀。由此可知,這部經裡面,佛給我們說圓滿的理論、精細的方法,後面還用五十三個人來表演給我們看,把這些理論方法怎樣落實在生活上,落實在日常工作當中,來修菩薩行,來修菩薩道。
《華嚴》代表的就是文殊跟普賢,普賢菩薩十波羅蜜,普通大乘法裡面講六波羅蜜,《華嚴》用「十」代表大圓滿。普賢菩薩的十願,十波羅蜜跟十願怎樣運用在生活上?我們每天要穿衣,如何把十波羅蜜、十大願王用在穿衣上?用在吃飯上?用在工作上?用在應酬上?你要學會了,你就是文殊菩薩,你就是普賢菩薩。世尊慈悲到了極處,唯恐我們不會,用五十三位善友來表演給我們看。如果我們從他所幹的事業上來看,真的也是包羅萬象,裡面有從政的,政治工作者的,有國王,這是統治一個國家,他怎樣用覺正淨、怎樣用十波羅蜜、十大願王,用在政治活動方面?有經商的商人,有做工的工人,有船師,船師我們現在講航海家,輪船裡面船長。那時候沒有飛機,如果要有飛機,一定也有機長,我們可以以此類推。裡面有童男童女,童男童女是學生,也有宗教師,所以佛教不是宗教,宗教師也應當學佛,為什麼?他要有智慧,沒有智慧不能解決問題。他講這些宗教的經典為什麼講不好?宗教經典多半介紹天上的事情,天上他沒去過,他當然講不出來,可是學了佛就很容易去過。他對於天上實際上狀況知道太少了,佛這個裡面講得很詳細、很豐富,天也相當複雜,比我們地球複雜多了。這個是《華嚴》,特別是末後《普賢行願品》總共有四十卷經文,幾乎佔我們中文《華嚴經》的一半,為我們詳細來說這樁事情。
我這個說法都是講的原則跟綱領,諸位聽了之後,我想還是有個問題,那我們現在要怎麼做法?從哪裡做起?這是很現實的一個問題。佛在經上都教給我們了,《觀無量壽佛經》上給我們講的「淨業三福」,那就是我們修學的起點,經論上所說的最初方便,我們下手的地方。三福一共有三條,這三條,佛說了,它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這句話說得很重。三世是講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決定不是修一個法門,換句話說,「三世諸佛」就是代表無量無邊的法門,都要以這個為基礎。若沒有這個基礎,無論你修學哪個法門,修淨土宗念阿彌陀佛也不能往生,你才曉得這個基礎多重要!
三條裡面第一條有四句話,「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要問我們學佛從哪裡學起?回家孝順父母學起;在學校讀書,尊重師長學起。你做不到孝親,不懂得尊師重道,天天給佛磕頭也沒用處,天天喊佛的名號,佛也不會理你,佛是要看你做出個好樣子給他看。佛就是究竟圓滿大孝之人。大乘佛法完全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這與我們中國古代教學的理念完全相同。
而一個人能夠成人,能夠獨立在社會上,建功立業,那就是需要父母與師長用心來調教,父母跟師長要配合。父母對於自己的兒女,不能要求他孝,「你是我的兒子,你應該要孝順我」,這個話說不出口。誰來教孝?老師,第三者來教。老師要說明父母的恩德,勸導學生孝養父母,而父母要教兒女尊師重道。同樣做老師,「我是你的老師,你是我的學生,你對我要尊重」,也說不出口。尊敬老師,父母要教兒女,教導他,老師對你的恩德,老師啟發你的智慧。佛在經上講,我們的身體得自於父母,父母有養育之恩;老師啟我們的智慧,我們的法身慧命得自於老師,這是兩大恩人。他們兩個互相配合,我們才知道怎麼做人,怎樣在社會上立足。道,就從這個地方生的,從這個地方建立的。
今天這個社會,做父母的也不知道教兒女尊師重道,做老師的也不知道教學生孝順父母,這個問題嚴重,所以今天社會動亂不安不是沒有道理,歸根究柢,這個教育在觀念上錯誤了。如果是現代這種教育的理念,儒家就不必在《學記》裡面講出他教學的原則,「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這句話就沒有意義。所以一個國家要富強,社會要安定繁榮,事業要求順利、發達,家庭美滿,個人幸福,都是建立在教育的基礎上。所以佛法是真正至善圓滿的教育,比儒家說得更透徹,說得更精深、廣泛。我們必須從這個角度上來讀佛經,來研究佛的教誨,不能把它看成宗教。再告訴諸位,宗教都是迷信的,宗教要講信仰的熱忱,宗教的熱忱就是高度的迷信,這個話並不好聽,而佛法是理智的,破迷開悟,是理性的。
從孝敬再推展、再擴大就是大慈大悲。慈悲這個名詞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對於廣大群眾的關懷愛護。稱之為大慈大悲就是無條件的,有條件就不叫大,對於一切眾生無條件的關懷他、愛護他、幫助他,這在我們佛門是觀世音菩薩代表的,觀世音菩薩代表這個精神。我們聽到觀世音菩薩的名,見到觀世音菩薩的形像,要生起大慈悲心,那麼你供養觀世音菩薩就對了,就真的供養了,這是《普賢行願品》裡面講的「依教修行供養」,你要依教修行才行。我們以前心量狹小,不肯幫助別人,不肯關懷別人,念念都是自己自私自利,這與觀世音菩薩完全相違背。我們家裡要是供養觀音菩薩,起心動念還是自私自利,天天求觀音菩薩保佑自己升官發財,財不要讓別人發,要讓我發,你這樣供養觀世音菩薩有罪過,你侮辱觀音菩薩,大錯特錯,這樣供觀音菩薩不但沒有好處,有害處,你天天在禱告都在造罪業,身語意三業都在造罪業。所以供養觀音菩薩的像是提醒自己大慈悲心。
慈心裡面頂重要的,舉了一個「不殺」,要緊!你看現在社會的動亂,天天在報紙、廣播裡面都聽到哪裡殺人放火,所以慈悲裡頭特別提出這一點,絕對不損害一切眾生,這樣你才能真正修十善業。十善業為什麼這麼困難?前面你看,一重一重把你的障礙去掉了,現在話叫消業障,你的業障消除了,十善業就容易修了。
修十善業才叫善人,你看經上一開端,佛叫「善男子,善女人」。我們看了經上「善男子,善女人」,也自以為自己就是「善男子,善女人」,有沒有想到這十善我們有沒有做到?如果沒做到,「善男子,善女人」我們沒有分,不包括我在裡頭。所以三福三條總共十一句,後後深於前前,就像十一層大樓一樣,一層比一層高,上面包括下面,下面不包括上面。所以有十善業的基礎,這是善人,真的是善男子、善女人,這樣的條件才能入佛門,才可以上佛陀的學校,求圓滿智慧的教育。這才進入第二條,就是第二福裡頭「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才認真修學覺正淨。
「具足眾戒」,這個意思都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佛教給我們持戒,廣義就是守法。特別要明白戒律的精神,抓住它的綱領,為什麼?戒條條文是會隨著時代不同要重新制定,但是它的精神、原理決定不會改變。像現在每個國家地區的法律,過幾年必須要重新修訂,為什麼要重新修訂?時代在進步,現代人對於人事物的想法、看法,跟過去三十年前、五十年前的人不一樣,所以那個時候制定的法律現代不適用,必須重新修訂。你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佛的戒條亦復如是。
所以佛戒條裡只有五條戒叫根本戒,這是超越時空的,一切時、一切處都適合,不必要重新修訂。不殺生,殺生決定是惡,決定不是善,偷盜決定是惡不是善,邪淫決定是惡不是善,妄語決定是惡不是善,飲酒也不是好事情,酒醉了亂性,出事情。你看現在許多的車禍,中國、外國都一樣,出車禍的人大多數都是酒喝多了,酒後開車很容易出事情。這個五條叫根本戒,其餘的都要看這個時代、地區加以修訂。
所以戒律傳到中國,中國第一次做一個大規模的修訂就是唐朝時候,唐朝馬祖跟百丈這兩位大師提倡興建叢林,叢林就像我們今天講的大學一樣,他們來辦佛教大學,將佛的戒律做一次整理、修訂,稱作《百丈清規》。《清規》就是戒律的現代化,戒律的本土化,使我們生活就有了規範,知道應該怎麼去做。《百丈清規》留到現在已有差不多一千三百年,今天的社會跟從前完全不一樣,看看今天有沒有真正發大心的大德再做一次整理,適合於現代人修學。現代,縱然是出家人,已經不是住在深山裡面足不越界的時代,現在出家人隨著交通便捷,在世界上也到處跑了,不像從前住在一個山上畫一個界線,永遠不出界。這是說明我們現代的生活方式跟以前不一樣,活動的空間大,我們接觸的面也大。
每個國家的文化不相同,歷史不相同,生活方式不相同,意識形態不相同,風俗習慣不相同,我們跟這些人接觸,你不能不懂,不但要懂,還要遵守。到哪一個國家地區,必須要遵守這個國家的法律、風俗習慣,你才能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你才能把佛教很順利的在這個地方推廣,這麼好的東西介紹給大眾,他才能接受。所以持戒廣義的來講就是守法,守現前的法律,風俗習慣、道德觀念都要遵守,不但要遵守,而且要做出一個好樣子給人看。
佛法的宣揚不單單是言語口頭上的介紹,要做出樣子給人看。所以經上常講「受持」,就是我們自己依照佛的教誨去做,把自己的過失統統改正過來,這叫受持。「讀誦」,常常溫習佛的教訓,不要忘掉。更重要的,「為人演說」,演是表演,做出個樣子給別人看,說是用言語介紹,由此可知,演是身教,說是言教,你教化眾生要這樣做法。你只會說,你做不到,不行,人家怎麼能相信?你叫別人要捨財,自己把口袋張大,往我這兒捨,這行嗎?這人家能相信嗎?我叫你捨,我已經捨乾淨了,這人家才會相信,所以一定要自己做到。「孝養父母」,你對父母有沒有盡孝?有沒有照顧?「奉事師長」,你對老師有沒有敬意?你要做出來給人看。你自己沒有做到,你所說的沒人相信,所以要表演。你說佛法好,好在哪裡?你要把好樣子拿出來。
依照佛的方法來修學,最好的樣子,破迷開悟。我不迷,我樣樣都覺悟,我快樂,我沒有苦,這就是好樣子。在生活當中,你沒有我快樂,我比你快樂,我比你幸福,我比你美滿。佛法樣樣都第一,沒有第二的,一定要真幹,如理如法。這個並不是佛菩薩保佑你的,那你就又迷信了。學佛的人永遠年輕,學佛的人永遠不生病,是不是佛菩薩保佑?不是,人本來就是這樣的。
我以前學佛,我的老師告訴我,他說我們中國古人講的,中國的醫學發達很早,有幾千年的歷史,最早的醫學上的典籍,也許諸位都知道,《靈樞》、《素問》,依照這些經典裡面所說的,一個人正常的壽命應該都是兩百歲以上,這正常的。人,這是一部機器,這個機器你要善於保養它,正常的壽命應該要使用這麼多時候。為什麼現在人壽命這麼短?不善於保養,糟蹋了,自己糟蹋自己,這就難怪了。為什麼會糟蹋自己?對於自己不認識,對於自己的生活環境也一無所知,天天在打妄想,天天在生煩惱,妄想煩惱就把這個機器糟蹋了,道理在此地。養生之道,中國人比外國人高明,而佛法真是達到了極處,比我們中國古聖先賢還要高明,那就是佛法講的修定,修清淨心、修智慧。這些都是非常現實的問題,這是說到我們真正在修學有了落實之處。
再往上提升就是講到出世,超越世間。世間有兩重,一個是六道,六道之外是十法界,十法界也是世間。前面跟諸位講過世間是相對的。世,用現代的話來說,時間的觀念,過去、現在、未來,間是空間的觀念,而時間跟空間也不是真的,佛在經論上說時空是人們抽象的概念,不是事實。但是這些錯誤的觀念對我們造成很多不利的影響,這是錯誤,錯誤的想法,錯誤的看法,這個《百法明門》裡就有,它是屬於不相應行法,不相應行法就是抽象的概念。它不是心法,它也不是心所法,也不是色法,所以叫做不相應行法,這是抽象的概念。佛在百法裡面歸納為二十四大類,怎樣去突破?突破,必須你要把它認識清楚,然後把這些錯誤的想法、看法捨掉,真正放下,你才能得自在。得自在之後,不能就這麼就了,這樣了了,那就是小乘人講的自了漢。實在講當自了漢,問題並沒有真正圓滿解決,只不過是到了一個階段,以為這個階段就是圓滿,其實不是,後面的路還遠得很,所以佛再勸人「發菩提心」。我想同學們都曉得聲聞、緣覺沒有發菩提心,唯有大乘菩薩發菩提心,菩提心是真實覺悟之心,真正覺悟了。
發心之後,「深信因果」。這句話不好懂,我在最初學佛看到這句話的時候,很長的時間,好幾年的時間找不到答案。因為三福第一條是人天福,第二條是二乘福,聲聞緣覺二乘福,第三條是大乘菩薩所修的福,他把「深信因果」擺在大乘菩薩,我就不懂。如果他放在第一,人天福,我就很容易理解,不會懷疑。他放在菩薩,我懷疑。我想我們一般人都知道因果報應,都知道善因善果、惡因惡報,難道菩薩還不懂?那菩薩不是比我們還笨?所以這句話迷惑我好多年。我問別人,人家也解答得不能叫我滿意。這隔了多少年遇到淨宗,這才恍然大悟,才曉得那個因果不是普通的因果,正是《觀無量壽佛經》,《觀無量壽佛經》是講西方極樂世界的,「念佛是因,成佛是果」,這個因果好多菩薩都不知道。菩薩要知道這個,他還修別的法門嗎?不修了,那個法門太難了、太麻煩了,念佛到西方極樂世界馬上就成佛,這多快、多簡單!這個「深信因果」是專講這樁事情,不是講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那個淺顯的因果誰不懂?
再接著是「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兩句是化他。眾生種類不齊,形形色色,單是我們這個地球上,根性差別就太大了,何況他方世界?何況六道眾生?何況十法界眾生?所以你必須要通達無量法門,你才能度無量眾生。通達一個法門,度不了無量眾生,所以末後兩句教你「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就叫你幹這個事情。十一句裡面前面九句是自度、自利,後面兩句是廣度眾生,我們學佛從這個地方學起。出世、入世的界線就在這個地方。
說到這個地方,我們再把它綜合起來,歸納起來,用簡單的幾句話供養諸位同學。所謂出世就是無我,《金剛經》上講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以無我的精神在這個社會上無條件的關懷一切眾生,愛護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盡心盡力為一切眾生服務,無有疲厭,這就是你們今天所講的這個題目。
諸位現在是正在學校裡面求學,你為什麼要求學?為了幫助這個社會,為了幫助眾生,絕不為自己謀幸福,絕不為自己求利益,那你做的就是菩薩道,你所修的就是菩薩行,你所得到的是別人得不到的,為什麼?你的心地真誠、清淨、平等、慈悲。必須要忘我、捨我,為眾生,你才能得到。真誠、清淨、平等、慈悲,就是你的真心,就是你的本性,宗門講明心見性,你不必去打坐,不必去參禪,你也就明心見性了。你現前的生活,你現前的工作在讀書,認真努力的讀書,接受老師的指導,成就品學兼優,為同學做一個好榜樣,你就是學生菩薩。你在學生的崗位上,你行菩薩道,你是學生的菩薩,就像《華嚴經》上的德生童子、有德童女,男學生、女學生,學生的菩薩。
無論在哪個行業,無論是哪一種方式,沒有一個不是在行菩薩道,沒有一個不是在修菩薩行,由此可知,佛法確實是落實在廣大群眾生活上,真正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佛門當中常說「佛氏門中,不捨一人」,無論是貧富貴賤、男女老少,只要你懂得佛在經中所說的原理原則,依照這個原理原則去修學就是菩薩道,就是菩薩行,也就是這個講題:「以出世的精神幹入世的事業」。今天時間到了,我們的講演就到此地,謝謝諸位同學。
問:法師曾說以清淨心做事,心不與人競爭,那是清淨心,但《金剛經》上所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不是有所出入嗎?世間皆有為法,那應該全部都不做了,那我們來這個世間幹什麼?
答:這問題問得很好。你沒有把這部經的意思看懂,佛這首偈是叫你「應作如是觀」,沒有叫你應作如是做,沒有叫你做,是叫你觀。
有為跟無為,這也要分清楚。有為法就是生滅法,有生有滅是有為法,無為法是不生不滅。你看看這個世間,哪一法是不生不滅的?我們看所有一切動物、植物、礦物,動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也有成住壞空,由此可知,我們六根能接觸的境界幾乎全都是有為法。大概我們能體會到一點,可能就是虛空是無為法。千萬年前的虛空跟今天的虛空大概沒有改變,除了虛空之外,可能都有改變,所以虛空是屬於無為法。其實佛給我們講真正的無為法就是真心,這不是妄心,妄心是有為法,妄心是你會打妄想。如果你一個妄想都不生了,那個心是真心,那個心沒有生滅。心是不生不滅的,念頭有生滅,所以念頭是妄心,這是法相唯識裡面講得很多、很透徹。
真心跟妄心是和合的,真妄是分不開的,但是真妄的界線是很清楚的。念頭是妄,沒有念頭就是真。佛教你明白這個道理,對於真的,你要認真努力去修學、去恢復,真是本有的,要恢復;妄的,你要懂得捨棄。因為妄心變現出來的是十法界,是六道輪迴,是從妄心、妄想裡頭變現出來的,這個東西不是真的。明瞭之後,這個事情要不要做?剛才說要做。你不明瞭,你現前一切所造作的叫隨業受報,你自己做不了主,業力在支配你,你沒有法子。你迷惑,你造業,然後又受報,受報當中再迷惑、再造業,永遠在那裡循環,這就是輪迴的現象。如果你明白了、覺悟了,叫你應作如是觀,觀是智慧,你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事情還做不做?你做得比別人更積極,你不會說我們來這個世間什麼都不要做,什麼都不幹了,那你變成外道。
你還在幹,你幹什麼?你幹什麼都不幹,你還在幹。你要說你不幹,不可能的事情。你在那裡幹「我什麼都不幹」,你在幹這個,你還是沒有辦法解脫。什麼都不幹是無明,那個無明起來,將來變成什麼樣的果報?變成石頭,這個問題嚴重。從動物變成植物已經很糟糕了,再從植物變成礦物,他什麼都不幹了就變成礦物。動、植、礦怎麼來的?都是從心想生,這是佛在大經上說的「一切法從心想生」,可不能想什麼都不幹,那將來就變成石頭了。
所以諸佛菩薩都是作如是觀,都是看得清清楚楚,他幹得更積極、更認真,為什麼?覺悟一切眾生,做覺悟的樣子給一切眾生做榜樣,喚醒一切眾生,幫助一切迷惑顛倒的眾生破迷開悟,這就叫行菩薩道,普度眾生。
菩薩在哪裡?各行各業。你現在做學生,剛才講了,做學生菩薩;做老師的,你是老師菩薩;你將來離開學校到社會去工作,你做工人,就是工人菩薩;你做商人,商人菩薩。為一切眾生做覺悟的榜樣,不是沒有事情做,事情多得很。可是菩薩做事跟我們做事不一樣,我們做事做得很辛苦,做多了會疲勞、會疲倦,菩薩做事做得很自在,不會疲勞,不會厭倦,為什麼?菩薩無我。我們為什麼做事情做久了會辛苦、會疲勞?我,我在這裡站了這麼久,應該很累了,他有我。如果沒有我的話,在這地方站上三天也不累,那誰累了?沒有我,誰累了?有我就累了,有我就苦了,沒有我就無有疲厭。你看《行願品》最後,「無有疲厭」,他為什麼無有疲厭?因為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他不疲不厭。這「我」很麻煩。這個問題答覆了。
問:在生活中受到蚊蟲、蟑螂、螞蟻的干擾,應該怎麼樣阻止牠們?
答:你想想看怎麼處理好?這些也是眾生,佛在經上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所以牠也有佛性。牠很不幸,變成這個樣子,這是業報,我們對牠也要生憐憫心。知道我們跟牠可以交通的,可以有感應的。什麼方法交通?誠則靈,至誠感通,用真誠的心對待牠、關懷牠就能夠跟牠起感應。我們居住,有環境,有界線,請牠不要在這個界線之內干擾我們。牠在界線之外,我們要常常照顧牠,這樣就很好。過去印光大師他老人家住的房間,這在傳記裡頭有,平常這個房間有蚊蟲跳蚤這些東西,可是他老人家住在這裡面,你去找,仔細找,一個都找不到。到哪裡了?搬家了,搬走了。為什麼?他的心清淨,他的心慈悲,能感動這些小動物,牠走了。凡是牠來找你麻煩,都是你心不乾淨,牠沒把你看在眼裡,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如果像是蟑螂、螞蟻這些東西,你可以把牠誘到外面,我們在院子裡面常常也布施一點東西,牠找東西吃。房子裡面一定要清潔、要整齊,這是緣,牠就不會來干擾,自己真誠、清淨、慈悲,這最重要了。所以動物能夠感動,不但是動物,植物都是如此。你看看愛護花的人,他養的花特別好看。對花沒有愛心的人,他天天澆水,花還是一樣枯死。植物跟人有感情,能感動,植物尚且有感,何況動物?總是以真誠對待一切眾生,這是一個徹底的辦法。你要說用什麼東西殺牠,殺不完的,冤仇愈來愈深。
大家可以放心,我在這裡站二、三個小時,時間很短,不長。我在洛杉磯,一天在那裡站九個小時,我講得很起勁,他們坐在那裡都很累,都受不了。
問:如果在生活中犯了戒,或做錯了事,要如何懺悔贖罪?
答:懺悔真正的意思是後不再造,這是真正的懺悔。諺語常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失總是會有的,會常常有,你要沒有過失,你就不會到人間來,你老早就成佛、成菩薩,你怎麼會到這個地方來?你既然到這來了,必定就有過失。所以過失不怕,你能夠發現自己的過失,很好,發現自己的過失就是佛法講的你覺悟了。迷惑的人不知道自己有過失,覺悟的人知道自己有過失,把過失改過來就是修行,就是懺悔。所以懺悔的意思是後不再造,這樣就對了,這個就是真正的改過自新,是記住實行佛的教誨。
不必為了自己造作這些惡業常常感覺到有罪惡感,不好,你每想一遍,又造一次。身沒有造,口沒有造,意在造,你是愈造愈嚴重。最好的方法,把念頭轉過來,你要想到造作罪業,把那個罪業的念頭放下,念阿彌陀佛就好,這是最高明的懺悔法。念頭轉過來念佛,念佛第一功德,要轉得快。這個懺悔法,過去前清乾隆年間,灌頂法師,灌頂在歷史上也是很有地位的一位大德,他的著述很多,他在《觀經直指》裡面就教給我們,他說世間極重的罪業,任何方法都懺悔不了,最後這一句阿彌陀佛能夠懺悔得乾乾淨淨。這個話說得很有道理,就是把你這個罪惡的心轉變成阿彌陀佛,這個方法好極了。
問:為了家庭不能吃長素,念佛有用嗎?
答:你說念佛有沒有用?學佛跟在學校求學有很多地方類似,學校裡面有很多科系,你們只是選修一個科系,四年就畢業了。佛法也是如此,佛法在中國大小乘有十個宗派,就好像是十個學院,而每一宗裡面又分很多派別,就如同科系一樣。我們學一個科系,依照這一個科系裡面的課程,你把它修滿就畢業了。在淨土宗這個科系,課程最少,包括後面祖師加上去的課程,到現在也不過就六部而已,五經一論。這五經都不長,論也很短,《往生論》也不長。所以我們修這個法門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法門裡面並沒有說不吃長素的人念佛不能往生,你去查五經一論,你去查查看有沒有這一句?沒有這一句。
而經典裡面告訴我們,修學這個法門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要緊的是三個條件,信願行。信就是真正相信有西方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決定是有,不是假的。願,我真想去,這個世界太苦了,輪迴很難超越,我真想到極樂世界去,這不是假想,真想,當然這個世間你就能放下,就能捨棄,這個世間什麼都不會放在心上,有也好,沒有也好,都非常自在。行就是老實念佛,老實念阿彌陀佛,不能夠夾雜,不能夠間斷。這三個條件你具足了就決定得生,與吃不吃長素沒有關係,沒有說不吃長素就不能往生,沒有這個話。
當然素食是最好的,這個飲食,大家都懂得,我們要健康的身體,我們總想青春能長駐,能夠不老,那什麼方法最好?在飲食方面,素食最好。這是諸位現在正在求學、在年輕的時代,你要明白這個道理,如果你二十四歲學佛吃素,你永遠保持二十四歲,很難得。我二十六歲學佛,二十六歲就發心吃素,我今年七十一歲,你看看還像二十六歲一樣,這就是告訴你素食的好處。世間人對於飲食,只知道衛生,這個生是生理,保衛生理,怕吃了不乾淨的東西得生理上的病,這世間人曉得這樁事情。可是伊斯蘭比我們一般人高明,伊斯蘭在飲食上不但懂得衛生,他懂得衛性,性是性情,一個好的性情,善良的性情,所以對於飲食他選擇,他有很多東西不吃的,奇奇怪怪的他不吃,他懂得保衛善良的性情。而佛家這個飲食比那個又更進一步,懂得衛生,懂得衛性,還懂得保護清淨心,保護慈悲心,所以素食達到這三個目標,知道衛生、衛性、衛心,這才是飲食裡面最美滿的。我們不曉得這個道理不肯吃長素,明白這個道理,不要人勸,自自然然你就會發心。
我吃長素不是人勸的,我在學校念書的時候,小時候念書的時候,我在伊斯蘭教裡頭一年,我非常欣賞它,非常歡喜它,它比基督教、天主教高明,裡面有很多東西很好。所以以後學到佛,講到慈悲心,我從這裡覺悟過來的,原來素食更進一步,所以我才發心吃長素。
素食的利益非常之好,最重要的,心地要清淨,這是養生的大根大本,心地清淨,符合佛在經上講的原理,就是「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對這句話,諸位要是細心去觀察,不難發現,特別觀察退休的人,你看他在沒有退休之前,他一切很正常,他一旦到退休,大概退休如果兩年沒有見到他,你要看他,他至少老了二十年。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因為他平常工作繁忙的時候,他沒有想到他老,沒想到。這一下退休,沒有事情了,想到老了,天天在念老,老得好快,從心想生。你老了,當然就連到就想到病,就想到醫生,所以一身都是病。病從哪裡來的?胡思亂想想來的。他要不想,沒病。心理上的不健康影響到生理,所以健康的心理非常重要。所以念佛的人好,天天想阿彌陀佛,想觀音菩薩,阿彌陀佛不老,觀音菩薩也不老,所以他就不容易衰老。
問:如學佛學得正確會有法喜,如覺適當,可否略談法喜?
答:法喜何必要談?你看到他就很歡喜了。這個東西可以勸人學佛。我在美國住的時候,我們一些鄰居,外國人,看到我們很歡喜、很自在,他非常羨慕,就有一天找到我的一個學生,我這個學生是很年輕,在美國長大的,從小學就在美國念。他就問他,他說你們這一家人,他不知道我們是道場,為什麼每個人都那麼歡喜,都那麼快樂?你們是幹什麼的?他來打聽。所以我就教給他,他要問你,你告訴他,我們是念阿彌陀佛的。他一定會問念阿彌陀佛有什麼好處?念阿彌陀佛會長壽,念阿彌陀佛會年輕,念阿彌陀佛不會老,他就來了,他一定跟著我們。
問:學佛要從哪裡學起?讀經書,誦經,聽座談會,經書上不容易讀怎麼辦?座談會聽不懂怎麼辦?誦經就比較容易,但是不懂得經的意思怎麼辦?
答:你問得很好。其實學佛從哪裡學起?剛才說過了,從「孝養父母,尊師重道」這裡學起。
依照中國大乘佛法的教導,在中國是以四大菩薩做為代表,所以這不是神明,你要把他當作神看待那就錯了。第一位就是地藏菩薩,地藏菩薩代表的是孝親尊師。這個地就是講的心地,真心本性,藏是講的寶藏,寶藏就是智慧德能。佛說過了,「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大家都平等的,如來的智慧德相就在我們真心裡面,我們現在迷失了。如何開發自性的智慧德能的寶藏?那個工具就是孝敬。孝敬是性德,唯有與性德相應的才能開發性德的寶藏。所以佛法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孝」這一個字代表了全部的佛法。
中國文字的符號也實在是不可思議,充滿了智慧。中國這個「孝」字在六書裡面講是會意,叫你看到這個符號,體會它的意思。它上面是父,下面是子,父子是兩代,合起來才叫孝。現在外國人講代溝,代溝就是沒孝、不孝,孝道裡頭沒有代溝。不但父子是一,過去還有過去,未來還有未來,過去、未來整個是一,叫一法界,所以這個符號在我們佛法裡講就是代表一真法界。我們與一切法,一切眾生,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沒有界線,有了界線就不孝了。所以你才曉得什麼人把孝做得圓滿?成佛才圓滿。等覺菩薩盡孝還沒有圓滿,因為他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這個孝字還有欠缺,還不圓滿,成佛才圓滿。
所以學佛要從孝敬開始。剛才講了,再提升就是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然後再進一級,文殊菩薩的智慧,我們孝敬慈悲要依智慧,不能依感情,依感情就錯誤了,情是迷的。這諸位要記住,尤其是年輕人,你說是今天你愛她,這是假話,不是真的,虛情假義,你要看破。你看這世間報紙上天天有離婚打官司的,他們最初是愛得不得了,可見得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我們一眼就把他看破了,虛情假義。那些話聽聽就算了,絕不可以當真,你要當真就吃虧上當。
什麼時候才是真的?在佛經上講,證得阿羅漢果之後是真的。沒證阿羅漢果之前,佛講都是虛情假義,往來都沒有真心。他連自己都做不得主,自己的心都會常常在變,自己跟自己都做不了主,他還能愛別人?沒有這回事,這要覺悟,要有智慧。所以佛用文殊菩薩代表智慧。最後,普賢菩薩代表實行,就是把孝敬、慈悲、智慧落實在生活上,落實在你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那叫做普賢。這是四大菩薩代表修行的過程,我們從哪裡做起。
問:如何從出世的精神來處理世間的待人處事?
答:這個問題其實剛才都曾經說過,就是以清淨心捨己為人。剛才我說的地藏的孝敬,觀音的慈悲,慈悲就是無條件的關懷、愛護、幫助人。文殊的理智,普賢的實踐。遵守這個原則,這就是菩薩行。這個原則適用於任何行業,任何生活方式。
問:請問在家眾居士可否在無出家眾及師父的情況下,主辦三時繫念法會?有何不妥?
答:可以的,在家同修可以辦,沒有出家人帶領的話,自己可以辦,但是這個儀規要學習,要熟悉。最好是有在家受過菩薩戒的,那就更如法,就是在家同修當中,自己有修持。凡是超度,這個事情是跟鬼神打交道,我們自己要用真誠的心來修法、修供養、修懺悔法,不能夠兒戲,否則的話,你要做得不如法,鬼神會找你麻煩,這你不能不注意。所以一切要如法,這個在家居士可以做。
問:除了發菩提心,是否也要發願往生一個淨土(淨土指彌陀淨土)?
答:這就行了。實在講,發願求生彌陀淨土這個心就是大菩提心,菩提是真正覺悟。一個人肯發心求生彌陀淨土,那真的覺悟了,那不是假的,這個覺悟超過許多菩薩,這是《無量壽經》上講得很清楚。
問:請法師你能慈悲考慮在你下次來新加坡的時候,也為佛弟子開研究班,目的在於使佛弟子於說法也能有依歸的準則。
答:大概居士林有佛學班,有佛學班就很好。我到這邊來是接受李木源居士的邀請,他邀請我的大概都是預先約定的,或者是講經,或者在這邊教學,此地他是主人,我是客;他是老闆,我當夥計;他是校長,我是教員。你們有什麼要求,要求他,要求我,我沒有辦法。
問:請問什麼是「三障諸煩惱」?
答:「三障」是佛學的名詞,通常指的是「業障、惑障、報障」。惑是迷惑,迷惑障礙,障礙你覺悟,障礙你修行。這個業是造業,當然是指的惡業,不但惡業有障,善業也能障,障淨業。所以佛教給我們修淨業,不但不造惡業,善業我們雖造而不執著,那就是屬於淨業,淨業的意思在此地。就是不執著,做了之後,若無其事,心裡面乾乾淨淨,沒有絲毫染著,這就叫淨業。報是果報,譬如造惡業得三途的果報,地獄、餓鬼、畜生,決定障礙修行。這叫三障。煩惱,那就指的很多,通常佛在經上把煩惱歸納為二十六類,我們稱為「二十六種煩惱」。二十六種有六種是根本煩惱,二十種隨煩惱,這在法相唯識裡面都有分析,這稱之為「諸煩惱」。
問:如只能在身上做到孝順父母,沒有在心上做到,又該如何做法?
答:最重要是心上有,心上沒有,在事上有,那是形式的,一定要表裡一致。如果心上做不到,你要常常想到,常常觀察,你看小孩從出生到慢慢成長,你看看做父母對他的關懷愛護,從這個地方能產生感恩之心,孝順之心,你要觀察,這是一個好的方法。從看到別人做父母照顧嬰兒,照顧小孩,知道我們自己在出生的時候,在長成的時候,父母是怎樣愛護我們?怎樣關懷我們?怎樣為我們做種種犧牲?今天我們長大成人,怎麼能把這個恩德忘記?你要是忘記了就叫忘恩負義。我們自己做忘恩負義的事情,將來你自己的兒女必定也忘恩負義,不會孝順你的,因果報應,要知道。我們孝順父母,將來自己兒女孝順;我們不孝順父母,將來沒有人孝順你,那時候你就很可憐了。好,時間到了,我們就到這裡圓滿,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