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是宗教?哲學?教育? (共一集) 1994/12 台灣大學 檔名:18-011-0001
社長、諸位同學、諸位大德,這次淨空應邀到貴校來做一次講演,我也非常的高興。台大晨曦社在成立之初,帶動了整個台灣知識分子學佛的風氣,可以說是開風氣之先,這個對於佛法來講是很大的貢獻。佛法,在中國已經有一千九百多年的歷史。在古時候,確實真正深入修學的是士大夫階級,我們從歷史上能看到。但是民國成立以來,在高等學府裡面從來沒有佛法,所以晨曦社是高等學府第一個佛學的社團,沒有多久就影響到全國大專院校。幾乎今天台灣大專院校都有佛學社團的組織,有老師、有很多的同學在修學,這個對於社會在潛移默化是相當有貢獻的,也是我們社會安定的一股不能忽視的力量。
今天你們同學給我出的這個題目:「佛法到底是什麼?」這的確是一個嚴肅的問題。多少人學佛,學了一輩子佛,問他佛是什麼?不知道。皈依多少年了,什麼叫皈依,也不曉得。由此可知,我們一般講,叫迷信。迷信,在社會上依舊是佔大多數,把這個問題搞清楚、搞明白的人,實在是不太多。我學佛的因緣,是過去你們學校,有一位很有名的老師方東美先生,我跟他學哲學,他把佛法介紹給我。這是民國四十二年,可能你們同學很多都還沒有出世。方老師把佛法當作哲學為我介紹,我才曉得佛法它的內容非常殊勝。方先生給我介紹,他說「佛法是世界上最高的哲學」,又告訴我「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個話很中聽,於是我就開始對佛法留意了。在那個時候沒有現在這麼方便,佛教的經典,非常缺乏,全台灣印佛書的地方,只有三個地方。台北有一個「台灣印經處」,不定期的出版一些佛教的經典,數量很少、種類也少;另外台中有個「瑞成書局」,也印一部分經典;台南有個「慶芳書局」。全台灣印佛書的地方只有三家,種類少、數量少,得到一部經書相當不容易。我們要找佛教經典看,只有找大的寺廟裡面還有《藏經》,我們從《藏經》裡面,想看哪個經典要去抄,我們還抄了不少本。你就曉得那時候有多困難,沒你們現在福報大。現在你們的福報,是人家經典、善書送在你手上,你還未必肯看。
佛教究竟是什麼?方先生給我們介紹的是哲學。我自從入佛門之後,對佛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大概在三年之後,我就覺得佛法不僅是哲學,它實在講無所不包,內容太廣泛了,就像一個完整的大學一樣,所有一切科系是應有盡有,包羅萬象。所以你說它是宗教,確實它包括宗教,它對宗教方面說得很多;哲學,那更不必說了,乃至於文學、藝術,甚至於政治、經濟,乃至對於戰爭都有,它包括的是非常之完整。在古時侯沒有這個問題。佛法傳到中國來,為我們中國朝野所歡迎、所接受。這個事情是在一千九百多年以前,後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是我們中國當時的國家,派的特使到外國(就是現在的新疆、阿富汗這一帶)聘請法師到中國來。來到中國之後,一接觸,我們朝野都非常歡迎,把法師留下來,不讓他回去,希望佛法能在中國這個土地上發揚光大。這個目的確實做到了。佛法傳到中國來的時候,還保持印度的傳統。那個時候沒有宗教這個名稱。諸位要曉得「宗教」這個名詞,我們中國沒有。大概在一百多年前,從日本傳到中國來,於是乎我們社會上才有宗教這個名詞,而把佛法歸到宗教裡面去。這實在講,是一樁很不幸的事情。
民國十二年,歐陽竟無先生在第四中山大學,做過一次講演,他的題目是「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世所必需」。第四中山大學就是現在南京師範大學,南京師範大學的前身,就是抗戰勝利那個時候,叫金陵女子大學,在民國初年叫第四中山大學。我去年到南師大去參觀,雖然我第一次去,因為我讀歐陽先生的書讀得比較多一點,對於歐陽先生也很尊敬,那是歐陽先生發表重要一篇演說的地方。他明白告訴我們,佛法就是佛法,這個說法說得的確是很高明,也很合理。但是我們仔細從經論,從世尊教學來觀察,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跟我們中國孔老夫子,可以說是非常非常相似。孔老夫子一生從事於教學的工作,釋迦牟尼佛也是如此。這裡面不同的地方,是夫子原本有志去從政,周遊列國的時候,就希望能得個一官半職,施展他的抱負。當時的諸侯,對孔夫子實在講非常敬佩,但是也怕他,怕他的才幹太高,怕不能夠控制他,所以尊敬他又不敢用他。於是夫子回到家鄉,這才從事於教學,希望把他的理想、把他的抱負傳給後一代,自己不能實現,希望他的學生能夠實現。而釋迦牟尼佛出生在王族,實際上就像我們中國的諸侯一樣,那是小國,我們周朝那個時代也都是些小國。他是捨棄了王位,捨棄了富貴,而從事於教育工作。兩位在教學上都可以說做到很成功、很圓滿,我們要從這個角度上去觀察、去了解。
所以佛教跟其他的宗教決定不一樣。我們知道宗教的定義裡面,宗教裡面一定要有一個主宰的神,這是宗教最重要的一個條件。我們佛門裡頭沒有,佛法裡面不崇拜神。神有沒有?有,佛教給我們對神尊敬,但是我們並不崇拜他,並不依靠他,這是跟宗教絕對不相同的地方。而佛陀開始從事於教學工作,一直代代相傳到我們今天,我們跟佛的關係是師生關係。我們稱釋迦牟尼佛為「本師」,本師是最根本的老師,也就是佛教教育創始人。像我們中國從前念書人,尊孔老夫子為至聖先師,我們稱本師,儒家稱先師,意思是一樣的。我們自稱為「弟子」,弟子是學生,所以我們跟佛的關係是師生關係,地位是平等的。佛並沒有比我們高,我們不比佛卑下,地位是平等的。到後來我們了解他教學的內容,他教學的體系,才知道所謂「佛陀」是在他教學三個階段裡面學位的名稱。就像現在學校一樣,你們大學畢業了,拿一個學士學位,再高一層的碩士學位,最高的博士學位。佛法裡面也有三個學位,最低的阿羅漢,比阿羅漢高的菩薩,最高的是佛陀。所以佛告訴我們人人可以成佛、人人可以作佛!這平等的。宗教裡面最高的是上帝,不可以說人人都可以當上帝,沒有這個道理的。那是不平等的,人與神絕對不平等。我們人跟佛是平等的,不但人跟佛平等,佛跟一切眾生都平等。所以「平等」這個術語是從佛經裡面出來的,我們今天講平等、講博愛都是從佛經裡出來的。博愛出在《無量壽經》,《無量壽經》講博愛。
從中國佛教,中國佛教有它的特色,就是「叢林制度」。叢林是中國的佛教特色,在印度沒有。叢林是一個有組織、有計畫的教學,有組織、有計畫的。實際上就跟現在的大學很類似,不過現在大學裡面院系很多,是個綜合性的。我們中國古代叢林,要用現代的術語來講是專科大學。所以佛法分很多宗派,它某一個宗派,它有它一系列的典籍,有它專攻的東西。所以是屬於專科大學,它不是綜合性的大學,這裡面原因很多。從叢林組織上來看,跟我們現在的學校也完全相同。叢林的主席我們俗稱「方丈和尚」,稱「和尚」。諸位要知道,一個叢林只有一個和尚,這個諸位要知道,不能現在看到剃了頭、穿這個衣服都叫和尚,這是你們對佛法不了解。和尚是什麼意思?和尚是校長,一個學校只有一個校長,你總不能那麼多校長出來。和尚是校長,在佛法裡的翻譯「親教師」。換句話說,校長決定教學的政策,底下所有教職員都是屬於執行的人,為校長辦事情執行的人,校長主持教學的政策。所以叢林主席、方丈,只有一個人能稱方丈,他下面有三個綱領執事。我們現在講一級單位的主管有三個,一個是「首座」,一個是「維那」,一個是「監院」。這三個人,首座就是教務長,管教務的,維那是管訓導的,監院是管總務的。你看,跟現在學校組織完全相同,只是名稱不一樣就是了,組織完全相同。所以從這些地方觀察,佛法確確實實是教育。在中國這一千多年來,只是在最近兩百年來變成宗教了,所以你今天講佛教是不是宗教?是宗教,確確實實是宗教。釋迦牟尼佛本來是我們的老師,現在我們把他變成神了,觀音菩薩本來是我們的學長,現在我們也把他當作神明看待了。他本來不是神,我們現在把他當作神來看待,這就是佛教變質了,從教育變成宗教了。所以這是很不幸的一樁事情,這個是我們一定要了解的。
再從寺院名稱上來看,它也不是宗教。諸位同學都讀過歷史,「寺」是漢朝時代政治制度裡面一個組織的名稱,這個組織直接歸皇帝管理,皇帝管的這個單位,它稱作寺。所以皇帝下面我們現在講一級單位,歸皇帝直接管的,有九個單位,我們稱九寺。寺的長官稱為「卿」,就像現在總統府一級單位,現在稱「局」。這個寺是這麼來的。現在寺跟廟混在一起了,這個很不像話,從前寺跟廟絕對不能混合在一起。廟是供養祖先的,是祭鬼神的地方,那是宗教。寺是辦公的機構,是辦事機構。佛教傳到中國來之後,諸位讀歷史就曉得,是鴻臚寺接待。鴻臚寺管外交的,從前外交皇帝管,宰相不管外交,外交是皇帝管。所以「鴻臚寺卿」相當於現在的外交部長。外國的賓客,我們接來的,所以是歸鴻臚寺接待。但是我們談得很投機,希望他常住在中國。當然外交部只能臨時招待貴賓,不能讓人家常住。於是怎麼辦?在皇帝下面再增設一個單位,增設一個寺。所以明帝以後,皇帝下面就十個寺,就不是九個寺,十個寺,加上一個佛寺。這個佛寺沒有用佛的名稱,用白馬。那個時候的首都在洛陽,洛陽的白馬寺是中國佛教第一個道場。這個寺是從這麼來的。為什麼用白馬?這就曉得中國古時候的人,心地很厚道,感恩之心,佛像、經書,法師都是用白馬從西域把它背到洛陽,牠的功不能沒,所以用白馬來做紀念,稱之為「白馬寺」。就沒有稱佛寺,稱白馬寺。白馬寺做些什麼事情?翻譯經典,就像我們現在說國立編譯館一樣,翻譯經典,它的工作是做這個,講解經典,這就屬於教學,指導修行,它做這個,完全是一個教學的機構。
於是從後漢以後,我們中國教育就變成雙軌的教學。宰相下面有禮部,禮部就是教育部。漢武帝以後,罷黜百家,尊崇孔孟,以孔孟學說做為我們中國教育的主流。這個政策可以說一直到清朝都沒有改變,都是以儒家為主,以孔孟思想為主。那這個時候接受佛教教育,變成了雙軌的教育制度。而佛教教育是直接歸皇帝管,中國人對皇帝非常尊敬,皇帝跟宰相比一比,那個恭敬心要差很多,所以皇帝直接推行的佛教育比儒家的教育推得更廣、推得更快。所以幾乎許許多多很偏僻地方都有佛的寺建立,這就是由於皇帝推行。所以佛教教育很快真的就普及到全國。那個時候的高僧大德很多,歷代出的人才多,對中國社會有很大的影響。今天我們講佛法,可以說確確實實是中國的佛法,已經不是印度的佛法。佛教到中國來跟中國的儒家、道家,跟我們的傳統融合成一體,這是我們自己的文化了。如果再要說它是印度的,那對於這個事實完全不相符。所以佛教是完完全全、道道地地變成中國的學術傳統,這是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
佛教我們什麼?這是我們一定要清楚、要明瞭的。佛家的經典很多,諸位看到的《大藏經》,從前人比喻是浩如湮海、博大精深,這是實在的。這麼大的一部典籍裡面說的是什麼?也就是《大藏經》的內容是什麼?我們學佛不能不知道。也就是說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就是《般若經》上所講的「諸法實相」,要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一切法的真相。諸法就是一切法,一切法包括人生、宇宙。人生是我們自己,是我們本人;宇宙是我們生活的環境。換句話說,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無非是說明我們自己跟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而已。諸位想想,這個教育對我們重不重要?我想這個世間再找不出第二樣東西跟我們有這樣密切的關係。這個事實真相,你真的明白了,就叫開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佛菩薩就是明瞭真相的人,事實真相。所以,凡夫對事實真相完全不了解。那明瞭不明瞭,與我們有什麼關係?關係太大,明白了,你這一生就會過得很快樂、很幸福,不迷了。不明瞭,這一生會過得很苦,不知道事實真相,一天到晚在胡思亂想、胡作妄為,必定是造作許多惡業,那造的惡業一定會得很多惡的果報,這個日子就過得愈過愈苦。所以佛法教學的宗旨有兩句話,我想大家常聽,叫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苦從哪裡來的?迷來的,迷了就有苦。樂從哪裡來的?悟了就樂。所以佛法的教學,就是教我們破迷開悟。悟的是什麼?悟的是我們自己本人跟我們生活環境。這很不容易,幾個人能知道自己?能了解自己?能認識自己?真正徹底了解自己、認識自己、明白自己的,那是佛,那個人就叫做佛。對自己不了解的,這叫凡夫。凡夫跟佛差別在此地。凡夫接受佛的教導,依照佛的方法來修行,我們凡夫也能破迷開悟,也能轉凡成聖,也能成佛、成菩薩。這就是佛法教學的成績,教學的效果。
我們把它認識清楚了,都搞明白了,才知道這一門東西對我們很有用處,值得我們認真學習的,值得我們努力把它發揚光大的,因為對自己有好處,對一切眾生有好處。所以它的真正的利益,不僅使個人一生幸福快樂、家庭美滿、事業成功,社會和諧、國家富強、世界和平確確實實能做到,而且比世間任何一門學術還要來得快速、要來得踏實。原因在那裡?世間許多的學者,說老實話,對自己認識並不清楚,對環境都是摸索,在探討,有的時候路探錯了,不但自己受害,多少眾生受連累。不像佛,佛是完全認清自己,認清這個社會、生活環境的真相,所以他的思考、他的見解完全是正確的,沒有一絲毫的錯誤,這是真實的智慧。所以方老師講,這是哲學的最高峰,這個話是正確的。哲學就是求智慧,而佛法裡頭給我們究竟圓滿的智慧,沒有一絲毫欠缺的智慧。這是我們把佛法本質認識清楚,然後我們的修學就不會盲從。
佛法修學從哪裡下手?我想不少同學也知道,大概佛學社的同學有不少都受過三皈,都拜了老師,受三皈了。就從受三皈下手,可是三皈要搞清楚,不能搞錯了。三皈是皈依三寶,三寶是佛、法、僧。最怕的就是:皈依佛,就想到佛像,泥塑木雕的佛像,就皈依它。我們中國古話常講:「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你依靠它,它自己都保不住,它怎麼能保你?這個要知道。佛、法、僧,不是泥塑木雕的佛像,也不是這些經書,更不是出家人。大概這些事情,佛法傳久了,流弊就產生。我們想到在唐朝的時候,可能就已經有這個流弊了,否則的話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就不會在《壇經》裡面,講三皈依跟我們現在人講的不一樣。他老人家介紹三皈依,就不是講的佛、法、僧,你們看看《壇經》,六祖給人家說三皈依,叫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這我們想到他用這樣的名詞,可能在那個時侯,就有人一講到佛就會聯想到佛像,那個是錯誤的。佛是什麼?佛是覺悟。
「佛」這個字是印度梵語音譯過來的,它的意思是覺。當年翻譯為什麼不用「覺」這個字來翻,是因為它這個覺跟我們中國覺的這個意思,沒有法子包容,所以還是用音譯。這個「覺」的裡面它含有三個意思:有自覺、有覺他、有覺行圓滿。這個在我們中國這個「覺」字上沒有這個意思。換句話說,他是對於宇宙人生徹底的覺悟,究竟圓滿的覺悟,是這樣的標準,才能稱之為佛。所以皈依覺,換句話說,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我們要求覺,要學覺,覺而不迷。在哪些方面去用功夫﹖不外乎對人、對事、對物,不迷就是覺,迷就不覺。所以佛教給我們要皈依覺,我們學佛要以這個為標準。皈是回歸、回頭,從那裡回頭?從迷回頭。從前我不覺,迷,對人、對事、對物都迷,現在我從迷回過頭來,我要依覺,這叫皈依佛。所以佛弟子家裡面供養佛像,供養佛像的目的是什麼﹖不是把它當神明來看待,不是要求佛保佑我,不是要求佛赦免我的罪過,那就錯了,那就是宗教。你那麼個學法,你是宗教的佛教徒,把佛菩薩完全當神明來看待,迷惑顛倒,迷信,宗教是迷信的。我們弟子供養佛像,兩個意思:第一個是報恩的意思,就像我們家裡供祖先牌位一樣,報本反始,我們得到這樣好的教育,這樣好的老師,我們念念不忘,這是第一個意思;第二個意思提醒自己,見到佛像就想到,我要覺,覺而不迷,時時刻刻提醒,這一不提醒就迷了,不知不覺就迷了。
第二、皈依正,「法」就是正。正是什麼﹖正知正見,用現在的話講,正確的思想,正確的見解。從一些錯誤的思想、錯誤的見解回過頭來,要依正確的思想,正確的見解,這個叫皈依法。所以皈依法是正而不邪。孔老夫子在《論語》裡面說過,他講教詩,古時侯的教學,詩是很重要的一個科目,詩言志。「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思無邪就是我們三皈依裡面的皈依法,思無邪就是正知正見。
「僧」是清淨的意思,六根清淨,一塵不染。所以皈依淨,我們的心要清淨,我們的精神要清淨,我們的身體要清淨,身心清淨。清淨不但是健康,而且一定長壽,一定非常快樂,決定不能被污染。什麼東西是污染?妄想是污染,煩惱是污染。煩惱裡面最嚴重的,貪、瞋、痴。佛在經上講,貪、瞋、痴叫三毒。你想想看,你的心、你的精神已經變成毒了,你還有什麼福報?你哪裡會有幸福?所以必須要把這些污染捨掉,把污染洗乾淨。《無量壽經》上教我們,「洒心易行」,那一句就是皈依僧的意思。我們離開一切的污染,修清淨心,身心清淨,自然就離苦得樂了。所以這三條是佛法教學的總綱領。佛教給我們什麼?教給我們覺、正、淨,所謂是千經萬論,四十九年所說的每一句話,都不離開這三個原則。
所以你學佛一入門就把這個教學的總綱領傳授給你,無論你修哪一個法門。這個法門,法就是方法,門是門徑,方法門徑很多。「法門無量誓願學」,方法門徑很多。像這個講堂,有許多門可以進出,門徑很多。可是佛法教學,諸位一定要認識清楚,「一門深入」,你就進來了;你要從兩個門、三個門進來,那就難了。你這一生就沒指望,你決定進不來,你所懂得的那些,都叫門外漢,門外的知識,佛學常識,門外的知識,裡面親證境界,你不可能有,你不可能得到。所以佛法的修學,貴在一門深入,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都不會錯,只要一門進去,進去之後是門門都通了。
經典也是如此,古人常講,「一經通,一切經通」。它跟我們世間教學不一樣,我們世間教學,你這個科系,你學會了、學懂得了,另外一個科系你不懂,所謂叫「隔行如隔山」。佛法不一樣,佛法它一樣通達的時候,一切都通達。為什麼?它所有就像一個圓球一樣,在球面上的點,無量無邊,每一個點都通到它的圓心,所以你只要達到圓心,全面就通達。所以佛法講大徹大悟,那是什麼?你已經到達圓心,就徹悟了,所有一切法門沒有一樣不通達。佛的經典是如此,所以你一部經通達了,所有一切經,沒有一樣不通達。如果還有一、兩部經沒有通達,就證明你一部也沒通達,你一部通覺,確實一切都通。所以它這一門學問,跟世間一般確實是不一樣,非常實際、非常有用。
這是教學的綱領。教學綱領明白了,換句話講,我有了目標,我有了方向。但是這個路要怎麼走法,這個就要講緣分。正如佛在經典上所說的,最重要的,你要親近明師。這個「明」是光明的明,不是名氣大的名,名氣大不見得是好老師。真正有修、有證,真實通達,能夠親近這樣一個善知識,有他來指引你,你就不會走冤枉路了,這是非常非常重要。可是這一點很難,自古以來,所謂是「可遇不可求」。真正找到一個好老師,在佛門裡面講,是要宿世的因緣。緣,佛法很重視,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總離不開緣,緣很重要。所以佛經裡面講「緣生」,它不講因,它講緣,緣是關鍵。遇到一個好的老師,相當相當不容易。而真正好老師,對於學生也非常愛護。
我親近方老師的時候,那一年我二十五歲,我還在工作,工作還很忙,我給方老師寫了一封信。聽說他是很有名的教授,是個哲學家,我那時候對哲學很有興趣,我給他寫封信,我自己寫了一篇文章寄給他看。過了幾天,他回我一封信,約我到他家裡見面。在牯嶺街,到他家裡去見面。我的目的是希望能到學校裡旁聽他的課程,他跟我見面,問了我一些話,我都老老實實回答他。他就告訴我,現在我們學校裡面,先生不像先生,學生不像學生,你到學校裡聽課,你一定會大失所望。這幾句話,就像涼水澆頭,就沒分了,這老師拒絕了。當時我也是很難過,聽到老師說,我也答出不來。他看到我那個樣子,過了一、兩分鐘,他就這樣說,他說這樣好了,你每個星期天到我家裡來,我給你上兩小時課。我跟方老師上課是在他家裡頭小圓桌子上,一個老師、一個學生,這樣上的。
當時我很感謝他,但是那個感謝的心並不很殷切。到後來我接觸到他不少的學生,我都很熟的,還有幾個老教授,告訴我:方先生眼睛長在頭頂上,誰都瞧不起,他單獨教你,那你很不簡單!我這才了解,才知道老師對學生的愛護,真正愛護。後來學佛才恍然大悟,他為什麼不讓我到學校裡來,因為我那個時候是一張白紙,對哲學很有興趣,沒有聽任何人講過哲學,也沒有看過一些哲學的書籍,所以他把我當寶貝,一張白紙,沒有受過污染的。到學校來聽課,會認識很多學生,認識很多教授,你的思想、見解就被污染掉了,他是防止不讓我受污染,一個人指導,一個人來塑造你。所以到以後我才曉得,這真正善知識,我對他老人家一生不忘記。方師母晚年的時候,我一直照顧她,報一點點恩。這個老師不容易,到學校來旁聽,不是省多少事,何必每個星期要為我浪費兩個小時的時間?就是防止污染。
我接觸佛法之後,認識章嘉大師。章嘉大師跟方老師一樣的慈悲,我跟他學佛三年,也是每個星期兩個小時,在青田街八號,這是章嘉大師住的地方,我的佛學基礎是從那個地方奠定的。所以真正善知識,可遇不可求。我們怎麼能感動老師這樣熱心教導?是一個熱誠求學的心,真誠求學的心。老師召見談話,都能看得出來,真正好學、真正想學,他就真教。所以一定要親近善知識,要聽善知識的教誨。
到章嘉大師圓寂之後,我在佛法上失掉了老師。那個時候台灣印經處的創辦人朱鏡宙老居士,我跟他很熟,他常常送書給我,介紹我到台中認識李炳南老居士,讓我親近李老師。李老師的名聲很響亮,我也久仰,那個時候李老師七十歲了,大概跟我現在的年齡差不多,七十歲。我見面跟他談到,想跟他學,他就提了三個條件:第一個條件,要拜他做老師跟他學,從今之後只可以聽我一個人的,你要聽講經,這是可以聽他的,除他之外,任何法師、大德講經說法不准聽;第二個條件,從今天起你要看書,不管看什麼書要經過他同意,他要不同意的一律不准看,連佛經都不准看;第三個條件就更苛刻了,你從前跟方老師、跟章嘉大師學的,我不承認,一律作廢,從今天起,從頭學起。這三個條件,很苛刻。我們以前,這個老師跋扈,好像很傲慢,都瞧不起人。最後想想,無可奈何,還是拜他做老師,都接受,統統都聽了,都接受了。我們遵從老師的教誨,半年就有了效果,對老師佩服。老師要求我們是五年,我自己,又增加了五年,我跟他十年。
你要曉得,這種方法就是防止污染。你要曉得,你在外面聽經,你聽一個人講的,一條路;聽兩個人講的,兩條路;聽三個人講的,就三叉路口;聽四個老師講,是十字街頭,你無所適從,你一定會亂了。所以你要了解,我當年跟方老師,我要是讀了很多哲學書,聽了很多人講演的時候,頂多方老師點點頭,可以,你到我學校,哪一天我上課,你去旁聽好了,不會那樣單獨教我了。所以,哪一個好老師不想傳幾個學生?我們學生找老師難,老師找學生更難,要找到一個百分之百服從、聽話,他才能把他東西傳授下來。所以現在很困難、很困難。現在大家所學的,佛學常識。能不能透過去、入進去?太難,太難了。為什麼?接觸太多了,聽得太多,真正善知識他不會接受,他沒有那麼多時間給你辯論,沒有那麼多時間一層一層給你分析,他就捨棄你,算了,不要了。這是自古以來教學的傳統。
我們以前以為李炳南老居士是專制、跋扈,對學生要求非常苛刻。前些年我在新加坡,演培法師請我去講演,我看到他的道場,年輕人不少,我就把我修學的這個過程向他們介紹,希望年輕人好好的親近演培老法師,依止老法師認真跟他修學。李老師給我的三個條件,我講完之後,下了講台,演培法師拉著我到客廳裡面去喫茶,告訴我,他小時候做小沙彌,在觀宗寺親近諦閑老和尚,諦老和尚也是這三個條件。我們這才恍然大悟,原來這不是李老師的專利!
這才曉得,古時候相傳,他就是這個方法。然後我們才曉得,佛家裡面常講「五年學戒」,我們才恍然明白這個道理了。五年學戒,學什麼戒?老師的教戒。所以李老師那時候跟我講的,要求也是五年,遵守他這三個條件,五年。一直到什麼?到你自己有能力辨別邪正、辨別是非,老師就開放了,開放叫你去參學。所謂參學,什麼人講都可以聽,什麼書都可以看,完全開放。這個時候開放,對你有大利益,你有能力辨別邪正。最初為什麼那麼嚴格?沒有能力辨別邪正,聽到這個也不錯,跟他走;聽到那個也不錯,跟他走,那就不可以。一定要把你看得緊緊的,看得牢牢的,有能力辨別邪正、是非,老師就會開放,讓你開智慧。你有能力辨別是智慧,你不會跟著人家轉是定力,「定慧等學」,這樣才能成就!
我們現在的修學,把這個基礎忽略了,所以成就就難了。為什麼我們看古人的傳記,看《高僧傳》,看《居士傳》,人家三年五載、十年八載都成就了,開悟的開悟,證果的證果,我們現在幾十年,甚至於一生都沒有成就?我們這個時候才恍然大悟,我們的基礎沒有奠定,換句話說,根本沒有定慧。所以善知識會下那五年成就什麼?成就定慧。真正奠定你基礎,然後你出去參學的時候,成就了後得智,所謂無所不知,這是參學的事情。古時候的教學方法,值得讚歎,非常之好。現在人很少明白這個道理,當然能夠用這個方法,得這個方法的利益,那就更稀有了。所以這就要親近善士,親近明師。有了好老師,還要有好的同學,這才能成功。只有好老師,沒有好同學,學起來很苦,很孤獨,沒有同伴。能夠有幾個好的同學,志同道合,經常在一起切磋琢磨,那個進步就很快。所以師、友是我們成敗的關鍵,真正好的同參道友比親兄弟還好,還要重要。
再其次就是修學的方法,方法要懂得原則。古時候那些方法,它的精神,它的理論,現在還是可以用得上的,還是最好的。但是在方式上要革新,推陳出新。這新的是從那兒來的?新是從舊的基礎上改進,就是新的了。為什麼?時代不一樣,我們生活方式不一樣,意識形態不一樣。佛法它真的是很偉大,真正像經上常說的,「不可思議」。無論在哪一個時代,無論在哪一個地區,無論哪一種種族,真的走遍全世界,都能得到大眾普遍的歡迎,都能讓每一個人滿足他的欲望,這就是佛法。確實能叫每一個人各得其所、各得其樂,這是了不起的一個大學問,我們用現代話說,它超越空間、超越時間,你要懂得它的原理、原則。
譬如說一部經,比如說《金剛經》,這個大家都熟悉的,唐朝人的註解,就是《金剛經》對唐朝那個時代的人怎樣一個講法,他們聽了會得受用,合乎那個時代,合乎那個時代潮流,合乎那個時代的大眾的意識形態,合乎他們的需要。到宋朝時候,宋人的註解跟唐人不一樣,你在這個地方就可以看得出來。所以這個藥,佛法、法藥治病的,唐朝時候那個人的病,跟宋朝人的病不一樣,同樣是一部經,又一種不同的講法,使宋人也能得利益。你這樣仔細去觀察,每一個時代它的解釋一定契合這個時代的根性,契機、契理。理是不變的;機就是聽眾,那個會變的。所以經是活的,它不是死的,活活潑潑,能應各種不同的根器。所以經不是一個說法,一個說法那就不能稱之為經,死東西,它有無量的說法,它是活的。所以經難翻,現在有人說要把佛經翻成白話文,那個不容易,一翻就死掉了,一個講法,沒有第二個講法。真的,那個經典拿到的時候,見到人說人話,見到鬼說鬼話,都能叫你滿意。所以對學生有學生的講法,對商人有商人的講法,對工人有工人的講法,對從政有從政的人講法,對年老有老人的講法,一部經種種不同的講法,它是活活潑潑,要懂這個原理。這個諸位從歷代的註解裡面,你會能夠發現。
換句話說,我們在這個時代,這個時代的人,他想些什麼?他要些什麼?我們佛經展在面前的時候,我們在裡面得到什麼?你要這樣介紹給他,他能得到真實的利益。中國人跟外國人不一樣,對外國人又是一個講法,能叫他得利益,能叫他生歡喜心,這個叫佛法。佛法是覺悟之法,覺是活的;迷就是死的,迷是執著,一成不變,死東西。讀書,死在書本裡面,叫書呆子。學佛,死在佛經裡頭,叫佛呆子,那沒有用處的。所以一定要明理,要懂得它的原理原則,一切經論都是活活潑潑的。我們今天在外國弘法,許多法師到外國,佛法不能夠弘揚,不能夠發揚光大,原因在哪裡?不知道這個原理原則。在國外也照著中國古人的註解去講,講的錯不錯?沒錯,跟註解是一樣的。什麼效果?要叫外國人做中國人,還要做中國古人。你說有什麼法子,這個他怎麼能接受?當然把人講跑掉了。跑過幾次,信心就沒有了,以後算了,就不講了,而不曉得這個經是活的。所以像一棵老樹,我們阿里山神木一樣,雖然幾千年,它年年發新枝,年年開新花,那就對了。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這樣才知道,佛法的確是萬古長新。任何一部經論裡面,你要真正明白,掌握到它的原則,一生受用無窮。就是我先前講的,你自己的一生得到幸福快樂,家庭美滿、事業成功。這就是佛菩薩對我們的加持,這是佛菩薩對我們真正的保佑。你要不認真去學習,不虛心去學習,你得不到。把佛教當作宗教看待,把佛菩薩看作神明,這是錯誤的,真實的利益你得不到。
在最近幾年,我在海內外每一個地方,都提倡《無量壽經》。為什麼提倡這部經?因為這部經非常適合於現代人。現代人生活緊張,工作繁忙,時間不多,大部的經論很費時間、很費精力,學習起來困難;太小了,又怕自己不善於修學,得不到利益。而《無量壽經》分量很適中,不算太長,也不算太短,而且裡面包羅得非常完整。這是它最大的一個特色,幾乎整個大乘佛法,大乘八個宗派,它統統都包括盡了。它裡面不僅僅是淨土,它有教、有戒律、有禪、有密,樣樣東西都有,而以淨土為歸宿,所以是非常好的一本書。這些年來我們也大量的在印送,依照這部經典修學,得利益、得好處的人非常之多,使我們自學跟弘揚增長了很大的信心,這就是有實際的成績,我們看到了。
好了,我這個介紹就講到此地,這一個半小時了,還有半個小時,這問題不能太多,太多了半個小時不夠。今天我們帶來的有結緣的小冊子,有好幾種,裡面有一種是《認識佛教》,大家可以仔細的去看看,也補充我的講演之不足。《認識佛教》是在美國邁阿密講的,這邊同學從錄音帶裡面把它編成一個小冊子,可以做參考。
問:剛接觸佛法時,常聽到許多專有名詞,搞得迷迷糊糊的,是否請師父開示,初學應如何學佛?
答:剛才我給你介紹的,《認識佛教》、《三皈傳授》,你從這個地方下手,從這裡下手,把這個正確的方向掌握到。關於名詞術語,這些東西很多,從前人寫的文字比較深一點,現在我們把文言文捨棄掉了,這個也是非常可惜,所以古人的東西我門沒有辦法直接去讀。如果文言文有基礎的人,江味農居士的《金剛經講義》,就是佛教專有名詞大字典,你把那個講義看過幾遍,差不多名相你都熟了,都懂得了。但是他寫的還是比較深一點,周止菴的《心經詮注》也是這種性質。那個淺一點,白話一點,這些年來在大陸上有一位證果法師,這個人已經不在了,已經過世了,他有一個《佛教知識》,專門介紹名詞術語的,寫得很淺,完全用白話文寫的,我們台灣有流通。明暘法師,也是在大陸,他還在,圓瑛法師的弟子,他有一個《佛學概論》,也是白話文寫的,寫得很淺。這個都是不會有錯誤的,都是真正有傳人的,有師承的,知見很正確,這幾本書可以看。
問:日常生活中要如何能夠放下一切妄想,或如何排除雜念?打坐為何不能集中精神,如何排除雜念?
答:學佛,我看到你這個問題,我要補充一句重要的話,我們中國自古以來常說的「尊師重道」,我們要想在道業上有成就,尊師就非常重要。過去,印光大師在世的時候,曾經有人向他老人家請教:佛法很好,有沒有祕訣,讓我們很容易就深入了?老法師說:有,誠敬二字,真誠恭敬,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這是我們做學生能不能學成功很重要的態度。我們對老師有十分的恭敬心,老師一句話,我們就會做到十分。那個不恭敬的人講,跟老師同樣講一句話,那個人我們不聽他的,不相信他,不會去照做。老師講的話,就會百分之百的照做,這非常非常重要。修學功夫不得力,說一句老實話,對老師不恭敬。這是千真萬確的話。我對老師很恭敬,我見到都磕頭頂禮,我都供養。那是假的。真正恭敬是不在這個形式,老師講的我認真去做到,那叫恭敬。
這個問題,是一個大問題,怎樣把妄想放下。實在講,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我剛才提出《金剛經》,你們看看《金剛經》,須菩提不就是問這個問題嗎?《金剛經》上就兩個問題,「云何降伏其心」,這個就是,心就是妄心,怎樣把我們妄心降伏住;「應云何住」,我的心應該安住在那裡。《金剛經》上就答覆這兩個問題,你們把《金剛經》反覆去讀,看看你們有沒有找到問題的答案,有沒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那是《般若經》。如果實在找不到?有更高明的,比《金剛經》高明太多了,但是叫難信之法。《金剛經》好信,這個難信之法,「云何降伏其心」,南無阿彌陀佛,妄念不就沒有了,用這一念把妄念打掉;「應云何住」,心要住在哪裡,南無阿彌陀佛,就住在阿彌陀佛上,比《金剛經》簡單多了。你要問為什麼釋迦牟尼佛不用這個話答覆須菩提,說那麼多囉囉嗦嗦的?這難信之法,這對上上根人講的。《金剛經》是對中等人講的,不是對上上根人講的,這個不一樣。這個妙極了,一句阿彌陀佛,問題統統解決。所以你要真正相信,要相信釋迦牟尼佛,要相信阿彌陀佛,你的問題就沒有了。果然能降伏,我講經常講,學佛的人不老,不病,不死。我給你做證明,我七十歲了,不老!
問:中國儒家曾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而佛教裡有所謂出家人的僧伽制度,這兩種想法是否違背?請師父慈悲指示。
答:這個不違背,儒家講的是世間法,不是究竟法;佛法講的是世出世間法,是究竟圓滿法,不一樣。世間法的孝,頂多是慎終追遠,榮宗耀祖,使父母能夠生天享福。世間之孝,天福享盡,還要墮落,不究竟。佛是大孝。「孝」這個字也很不可思議,所以我很讚歎中國的文字,這在全世界任何國家民族的文字,沒有中國文字這樣的完美。它這是個符號,譬如「孝」字,它是屬於會意,六書裡的「會意」,教你體會這個意思,看到這個符號,體會這個意思。上面一個「老」,底下一個「子」,這是兩代,兩代合在一起,沒有界限的,一體,這叫孝。如果有代溝,你就不孝了。外國人常有代溝,不孝,孝就沒有。過去還有過去,未來還有未來,過去無始,未來無終,無始無終,就是自己的一個整體,這才叫孝。所以這個符號很不可思議。佛家講:「豎窮三際,橫遍十方。」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這才叫盡孝,孝做到圓滿。什麼人把孝做到圓滿?成佛就圓滿。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斷,孝就不圓滿。孝是要順父母的心,父母希望你成為一個完完整整的人,你還有個缺點,父母感覺還不足,美中還不足。成佛才究竟圓滿,沒有一絲毫欠缺了,這才對得起父母!你成佛、成菩薩了,你的父母是佛菩薩的父母,天神、上帝見到也恭敬,也特別禮遇,那就享大福報。這是佛門裡面講的孝跟世間的孝,淺深廣博意思相差很大。
問:常聽佛教徒說,念佛往生極樂世界,這跟基督教講的天堂有什麼不同?極樂世界在什麼地方?請師父慈悲開示。
答:這個道理很深,如果要給你講清楚,有《彌陀經》,有《無量壽經》。對這個問題有質疑的人太多了。我最初到美國,還是一位美國的學生,那很多年前了,美國哥倫比亞的一個學生,研究生,在我們台大念書,是台大跟美國交換學生。這個美國人也很了不起,他中文很好,而且他專攻《華嚴經》,他的論文是寫《華嚴經》。所以跑到台灣,聽說我講《華嚴經》,他就來找我,住在我圖書館,在我圖書館住了四、五個月,聽講經,勸我到美國去弘揚淨土。他說:法師只有你去才行,別人去的時候,恐怕沒有辦法在那裡講淨土,因為美國過去都是禪跟密。淨土宗的法師也不敢說淨土,怕人家譏笑。所以我遇到這批學生,好,有緣,到美國去了。剛到美國,在洛杉磯,洛杉磯那邊很多很多的學佛的人,給他們講什麼?也講禪,不講禪不行,他們會反對的。講禪、講密,我講的是口頭禪,好在我過去禪宗的《六祖壇經》、《金剛經》講過很多遍,《永嘉禪宗集》、《證道歌》,禪的東西講過不少,所以我的口頭禪,還算不錯,他們還講不過我。密,我有基礎,我跟章嘉大師三年,所以什麼樣的密也騙不過我。那個時候剛剛去,一天講九個小時,上午三個小時,下午三個小時,吃過晚飯再講三個小時。我站在講台上講,他們坐在那裡聽,我講得愈講愈起勁,他們聽的時候,愈聽精神愈差,這不成對比。最後,我就把淨土搬出來了,搬出來大家就不敢講話,為什麼?你學的東西我都會,我學的東西你不會。我那時候帶去我講的《彌陀經》,《彌陀經疏鈔》第二次講圓滿的一套錄音帶帶去了,三百三十五個,擺在桌上一大堆。什麼東西?《佛說阿彌陀經》。他們一看,不敢講話,《阿彌陀經》這麼多。是!我說還沒講完。才知道淨土宗,真的是博大精深。你要不搞透徹了,真叫難信之法。所以這個問題,我在此地不答覆你,你去聽《無量壽經》,有《無量壽經》錄音帶,《彌陀經》的錄音帶,聽了之後就明白了,跟基督教的天堂決定不一樣。基督教的天堂是欲界天,沒有離開六道。淨土是超越三界之外,不在六道之中,不在娑婆世界,不一樣。基督教天堂壽命是有限的,西方極樂世界壽命是無限的,完全不相同。
問:目前台灣出現許多新興的宗派,非傳統式大宗派,請問師父,這是什麼現象?如何辨別邪正的宗派?
答:凡是不是傳統的宗派,我們就不學,這樣就好。就像李老師當年教我,沒有能力辨別邪正是非,就是不接觸,等自己有定有慧,一看就明瞭了,可以接觸,那對你就沒有妨礙。現在自己智慧、定力都不夠,不接觸是最好,保持你自己身心的清淨,不要被污染,這個非常重要。
問:若說佛即是指覺悟之人,何謂覺悟之人?若覺悟之人是指看清世上一切事物皆為虛妄,則何者是真正的面目?
答:剛才跟大家報告過,真正覺悟,是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人生的真相,你能說是虛妄嗎?佛在經上說過虛妄,沒錯,但是佛也說過真實。你要懂得佛說法的意思,所以開經偈講「願解如來真實義」,這句話太重要了,你不能把佛的意思曲解了,不能誤會了。現在人看佛經多半是曲解如來真實義,誤解如來真實義,你說糟糕不糟糕。佛說的那些話,你先看清楚他對誰說的,佛無有法可說,佛沒有說過法,《金剛經》上說得很清楚。佛說法是轉變你錯誤的觀念,你執著空,佛就講有,有破你空的執著;那個人執著有,佛就講空,破你有的執著,執著破除了,你就得清淨自在。所以你不要說,佛怎麼一會兒說空,一會兒說有,怎麼自相矛盾?他一點也不矛盾,佛一句話也沒說。所以你要懂得這個道理,佛法不可以執著,體會裡面的真實義,他那個話是對誰講的,他要對一個沒有分別執著的人,佛對他一句話都沒有,無有法可說,那個人沒病!醫生對沒病的人,他有什麼法子,他藥方開不出來,有了病才能給他開藥方,沒病就開不了藥方,要懂得這個道理。這是佛有的時候說空,有的時候說有,有的時候說善,有的時候說惡,全是治病的,你要體會這裡頭的意思,你才會恍然大悟,佛接引眾生手段、方法高明得很,你才會佩服。
問:紋過眉的人算不算破相?紋過眉的人是否有資格出家?
答:這個與出家不相干,戒律裡頭沒有這一條,紋過眉的人不可以出家。我想紋過眉也不至於破相,破相是面相上有欠缺,那個會破相,這個不會很嚴重。
問:出家要具足何等條件才可以出家?
答:這是很嚴肅的問題,修行成菩薩、成佛,在家出家一樣的,在家人可以成佛、可以作菩薩。出家跟在家所不同的地方,就是出家我們選擇專業的教學。就好像你們念書一樣,你選擇師範,將來畢業出來了,終生做一個教員。你有這個志願就可以出家,出家一定要弘揚佛法,一定要把佛法給世間一切人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要讓人家有誤會,讓大家都能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這就可以出家。所以是志在弘法利生,續佛慧命。在家呢?護持佛法,他不是專業的,他也可以講經說法,他是兼職的,他不是專業的。出家是專業的,一定要做的。
問:何謂無明?何謂破無明?
答:無明,明是明瞭,原本我們對於過去現在未來、此界他方,我們都明瞭,那就叫明;現在我們都不明瞭,統統迷了,就叫做無明。怎麼叫破無明?無明一破了,這能力又恢復了,又統統都明瞭了。一切明瞭是我們的本能,你本來明瞭。為什麼不明瞭?無明從哪兒來的,從妄想來的,從執著來的。所以佛在《華嚴經》上說得很好,《華嚴.出現品》裡面講的,佛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所以諸位要知道,我們所有一切的病根,現在這個世間病很多,奇奇怪怪的病,乃至於生死輪迴,根本的原因是什麼?就是妄想執著。所以你離開妄想執著了,不但是一般疾病你不會有了,生死輪迴也沒有了,這才叫真正是治本。
問:帶業往生是不是真的?
答: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絕對真實。
問:修行到某一程度,是否自己會知道,自己的三世因果?
答:會,不但自己知道,也知道別人的。到什麼樣的程度?心清淨,是第一個階段。再提升?心自在,到心自在就知道了。在淨土宗裡面,修行的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叫功夫成片,實在講,功夫成片就是心清淨。第二個階段,事一心,事一心就是心自在,就知道了。
問:如何了生死?
答:了是明瞭,對於生死,事實真相,你徹底明瞭,叫做了生死。實在講,徹底明白之後,大概生死就沒有了,可以永遠脫離生死了。為什麼有生死?就是對生死的真相不明瞭,所以才會造這個業因,受這個果報。
問:有何法門可斷煩惱?
答:佛家講的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每一個法門都可以斷煩惱。所以,你要懂得怎樣修法。修行的關鍵,還是我剛才講的,要尊師重道。所以我們修行,想成就要找什麼樣的老師?找你自己心目當中最佩服的,最敬仰的這個老師。為什麼?我會聽他的話。我對他不尊重,我瞧不起他,他再有學問、再有本事我都不聽他的,那沒有用處。所以一定要找一個,就是什麼老師是最好的老師?是你心目當中最佩服的、最尊敬的,那就是你的善知識。這個是重要的關鍵,因為他教你,你會聽,別人教的你不聽。
問:怎樣的修行才可以悟道?
答:這個悟道就是平常講的開悟,就是講的破無明,前面所說的破無明,要定功,要定,有定再開智慧。所以佛法裡面講,因戒生定,因定開慧。戒是什麼?戒是方法。一定要遵守方法,有修學的方法要遵守,依照這個方法修學,剛才講,第一個得清淨心,第二個得心自在,到心得大自在就開悟,就一切通達明瞭。像《心經》裡面講的,「觀自在菩薩」,那就是得大自在。
問:得道高僧是指怎樣的修行才算是?
答: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是。這個問題,就好像你們學校裡面說,得道高僧就好像博士學位,博士學位是怎樣可以得到的?你們每一個科系都可以拿到博士學位。所以說每一個法門都可以得道,都可以能夠成就,但是最重要的是一門深入。遇到真正的好老師,一門深入。
問:要如何判斷自己跟哪位高僧有緣,以便跟隨修行?
答:剛才說過了,這個不必答覆了,是你心目當中最尊敬的,你能夠百分之百聽話的,那個就行,那才有用處。
問:為何弟子拿念珠念佛後,感覺身體內的氣很不順,手腳不穩,會有點抖,這種情形已經有兩年多了。若不念佛時,當讀《無量壽經》時,就感覺得身體內的氣集中在心臟,讀完後心臟平常跳動很快,很困擾弟子。
答:你要想問這個原因,我告訴你,你的妄想、分別、執著太多了,這個是病根。念佛、讀經用平常心去讀,你有這個毛病,最好在念佛或者是讀經之前,先靜坐五分鐘,把心定下來。一切妄想、執著統統放下,讓心清淨下來,然後再念,大概這個毛病就沒有了。最重要的還是在平常,日常生活當中要少打妄想,分別、執著是愈少愈好,心專注在經典、在佛號上,對你就會有好處。
現在時間剛好,今天就到這裡圓滿,謝謝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