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皈依 (共一集) 1990 新加坡 檔名:16-006-0001
諸位同修,今天我們有一個殊勝的因緣為大家傳授三皈。在沒有講「三皈依」之前,必須先將「佛教」給諸位做一個簡單的介紹。佛教是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所創立的,在公元六十七年,也就是中國後漢永平十年傳到中國來。
佛教的教義,實在說它是教育而不是宗教。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是以智慧大覺了解宇宙人生這樣的一種教育。它的目的就是佛經論上常常講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一句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換句話說,就是覺悟、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也是究竟圓滿的大智慧。所以佛家教學方針是在徹底破除迷信,啟發正智,使每個人都能夠明辨真妄、邪正、是非、善惡、利害,建立理智大覺、奮發進取、樂觀向上、慈悲濟世的宇宙人生觀,「惠以真實之利」,圓滿大乘,解決眾生一切苦難,獲得真善美慧、永恆幸福的教育目標。可見得佛法確實沒有絲毫的迷信色彩,所以它不同於一般的宗教。
佛教教學綱領,入門就是從三皈下手,所以三皈依就是正式接受佛陀的教育。三皈依是佛教修行最高的指導綱領,傳授三皈就是把學佛的指導綱領傳授給大家。從今之後,我們依照這個綱領來修學,這是一個真正的佛弟子,也就是佛陀的學生。
「修行」這兩個字要認識清楚,修是修正,行是行為。行為非常之多,佛家將我們所有的行為歸納成三大類,第一個就是身體的造作,我們稱之為「身業行為」;第二種是言語,我們稱它作「口業行為」;第三種是心思,也就是指思想見解,我們稱為「意業行為」,用身口意這三類就可以將我們一生無量無邊的行為都包括了。行為有了錯誤,譬如我們身體做錯了事情,言語說錯話,心裡面念頭不正,這是錯誤的行為。行為有了錯誤必須立刻修正過來,這個叫做修行,這是修行真正的定義。所以大家千萬不要誤會,以為是在佛堂面前敲著木魚念經、禮拜這個叫修行,當然這也是修行的一種方式,可是真正修行的意義是修正我們自己思想、見解、行為。
知道修行的定義了,行為之善惡、行為的邪正必須有一個標準,如果沒有標準,我們依據什麼來定是非、善惡、邪正?三皈依就是最重要的一個標準,這個標準是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都不能違背的。三皈依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是回頭的意思,依是依靠。從什麼地方回頭?我們又依靠什麼?「佛、法、僧」就是三個標準。
「佛」是覺悟的意思,是智慧、是覺悟,也就是說覺而不迷。皈依佛就是從迷惑顛倒回來、回歸,依靠自性覺,就是覺而不迷,這叫做皈依佛。「法」的意思是正確的思想見解,也就是正而不邪。換句話說,我們從錯誤的想法、錯誤的看法回過頭來,依自性正知正見,這個叫皈依法。「僧」的意思是清淨,所謂六根清淨一塵不染。皈依僧就是說,我們從一切染污回過頭來,依自性清淨心。什麼叫做染污?譬如我們眼見色、耳聞聲,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心被境界所牽,起了貪瞋痴慢,起了五欲六塵的感受,這個就叫做染污,換句話說,使我們心地不清淨的統統叫做染污。發怒是染污,歡喜也是染污,都不能保持心地的清淨平等,所以佛教給我們從一切染污回頭,也就是我們中國人常講的「喜怒哀樂愛惡欲」。所以從七情五欲回過頭來,保持自己的清淨心,這個叫做淨而不染。修行也就是守住這個綱領,守住這個原則,一定要修覺不迷、正不邪、淨不染,佛教給我們,這三樁事情是我們佛門修行的最高指導原則。所以佛在《華嚴》上教給我們要皈依自性三寶,這才叫真正的皈依。
除自性三寶之外,有住持三寶,住持三寶也非常重要,因為如果世間沒有住持三寶,佛教就不能夠存在這個世間。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這個教育一代一代的傳下來一定要靠僧團,也就是出家人,要靠制度、要靠組織。如果沒有出家人、沒有制度、沒有組織,佛教教育雖然非常的完美,也沒有法子傳給後世,沒有法子普利十方,所以住持三寶非常的重要。
住持三寶裡面的佛寶就是現在我們所見到的佛像。我們供養佛像決定不是拜偶像,決定不是迷信。諸位要知道,佛弟子供養佛菩薩形像就像我們中國人紀念祖先、供養祖先的牌位,意思是相同的。這裡面有兩個意義,第一個意義是不忘本。佛是我們最初的老師,是這個教育的創辦人,我們為了紀念他,不忘他的恩德,所以我們要供養。第二個意義就更實在,是為了見賢思齊。因為我們每個人無始劫以來被煩惱習氣所迷惑,雖然佛教給我們要覺而不迷,可是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知不覺就迷惑顛倒,誰一天到晚在我們面前提示我們?真的要是有一個人常常提醒我們,我們聽的時間久了也會厭煩,甚至於會反抗,所以不如家裡面供養一尊佛菩薩的形像。佛像雕塑的也好,彩畫的也好,都是一樣的,用意是時時刻刻提醒我們自己:佛是覺而不迷,我也要跟他一樣,要學佛,對於宇宙人生一切萬事萬物,我們要明瞭、要覺悟,不要迷惑顛倒。所以供養佛菩薩的形像有這樣深、這樣美好的教育意義,所以它決定不是迷信,跟一般宗教裡面供神的理念是完全不相同的。
住持的法寶就是指經典,在住持三寶當中是以法寶為最重要。因為我們供養佛菩薩的形像,形像不會說話,只能教給我們見賢思齊。我們心裡面有疑惑,它不能替我們解決,我們有許多不了解的事理,我們也沒有辦法向它請教,所以法寶是佛滅度之後的三寶當中的中心。我們修學所依賴的標準都要靠經典,經典是佛當年在世對一切眾生講學的教材,也就是現在所講的教科書。釋迦牟尼佛教學四十九年,四十九年沒有一天間斷,沒有一天休息,所以這個教材整理記錄下來是非常的豐富,足以超過現代的一所大學。
在我們中國的經典有十幾萬卷之多,古人歎為「浩如煙海」!不知道從哪裡下手。因為佛陀當年在世並沒有辦學校,並沒有按照學生的程度來教學,佛是隨緣、隨機教學,有人來請教,他就給他講解,有些程度很深的人,有些程度非常淺的人,因此佛這個經典淺深就參差不齊。佛教傳到中國來之後,在隋唐的時候有許多高僧大德將這些經典重新整理,依照它的性質,依照淺深的次第,就像我們現在編教科書,依照課程的標準,這樣來做就編成了中國所謂的《大藏經》,這部《大藏經》裡面分門別類。在教學方式上形成了十大宗派。宗派,就好比是在佛陀整個教材裡面,我們修學某一個部門。小乘在中國有兩個宗派,大乘有八個宗派,任何一個宗派,雖然選擇依據的經論不相同,但是它終極的目標是一致的,就是修覺正淨,決定不違背修行最高指導原則。
當然這些經典有深有淺、有難有易,如果我們在一切經論當中選擇淺深適中、容易修行,這當然是最上策。所以自從東晉慧遠大師在一切經裡面,他老人家獨具慧眼選擇《無量壽經》,也就是我們現前在弘法團宣講的這部《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用這部經建立了中國佛教大乘八大宗裡面之一的淨土宗。這一宗自從建立以來,歷代承傳,歷久不衰,而且依照這宗修行的人愈來愈多,緣故是確實有最殊勝、最不可思議的成就。佛法常說的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要達到這個目標,淨土宗確實在所有宗派裡面是最殊勝的,正如同佛在經上所講,這部經裡面所說的,是真實之際,是真實智慧,是真實的利益,給我們說了三種真實。
說到皈依,依照《無量壽經》來說,它有特別的意義,就是叫我們皈依淨宗。我們從許許多多的佛法回過頭來,依《無量壽經》。從許許多多修行方法裡面回過頭來,依據執持名號,一心專念。這個皈依是皈依裡面最精的義理、最精彩的一部分,這是講皈依法。
皈依僧,住持的僧寶就是出家人。出家人在我們眼目之中,我們不要去分別這個出家人是戒律清淨,是個好出家人;或者這個出家人為非作歹、不守清規,是個壞的出家人,我們無須要這樣的分別,這樣的分別對我們自己決定沒有利益。我們看出家人,只要見到出家人這個形相,立刻就能夠回光返照,想想自己有沒有做到六根清淨一塵不染?這樣我們自己才能夠得三皈依裡面皈依僧寶的殊勝利益。沒有這些出家人就沒有人提醒我們淨而不染,所以見到出家人、聽說出家人,心裡立刻能夠想到我要淨而不染,那麼出家人對我們的功德利益就太大了,何況佛滅度之後,佛法要靠出家人來承傳。因此住持三寶我們要尊敬,我們要護持,這樣佛法才能夠發揚光大,佛陀的教育才不至於衰滅。這種皈依是真正的皈依。
無論是顯教密教,各宗各派,無量法門,都須要遵守這三個原則,決定不能夠違背。佛家常說「歸元無二,方便多門」。一切經論,無量的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方法、門徑再多都不外乎修覺正淨,所謂「法門平等,無二無別」。
我們選擇的是淨土法門,專修淨宗,但是我們對於其他的宗派、其他的法門要生尊重心,為什麼?因為一切法門都是佛說的,如果我們自讚毀他,那麼我們就犯了重戒。犯了什麼戒?犯了謗佛、謗法、謗僧。因為一切法是佛說的,我們要毀謗是謗佛,是毀謗經典。自古以來依照那些法門修學成就的人非常之多,成阿羅漢、成菩薩、成佛的,我們如果毀謗這個法門,也毀謗這些聖賢僧。這樣做,自己這一門修行再好,因為罪業深重也形成了障礙,我們求往生也不能夠順利的見佛往生。這是一切同修必須要知道的,必須要警惕的。那就是我們自己專一修學淨宗,對於一切宗派、一切法門我們要頂禮、我們要恭敬、我們要讚歎,決定不可以毀謗。三皈的大意,簡單跟大家介紹到此地。
還有一點我們必須要知道的,那就是我們今天傳授三皈,是把佛陀修學最高指導的綱領傳授給大家,大家從今天之後就是三寶弟子,諸位是皈依三寶的。我們在正式傳授的時候,也就是在佛菩薩形像面前我們發願,我們發誓願,盡我們這一生,所謂盡形壽,我們活一天,我們就依照覺正淨這三個原則來修正我們身心的行為,這個叫接受三皈,就成為佛門的三寶弟子。諸位要記住,你是三寶弟子,而不是皈依某一個人,不是皈依某一個法師。在晚近,可以說這個流弊將近五百年了,明朝末年就有這個現象。皈依的人誤會了,認為我皈依某一個法師;法師也搞錯了,認為某某居士、某某達官貴人是我的皈依徒弟。這個觀念是錯誤的,這個錯誤對於整個佛法的弘傳、整個佛法的修學,產生了嚴重的障礙,要說真實話就是嚴重的破壞。
佛法不僅是在這一個地球上流傳,佛在經論裡告訴我們,佛法的弘傳是盡虛空遍法界,是整體的。所以僧團是和睦的,一個僧團決定要遵守「六和敬」。如果沒有六和敬,這就不是一個僧團。所以僧團,六和敬第一個是見解要相同,「見和同解」。這個見解是什麼?就是我們的目標是求無上正等正覺,我們的綱領是修學覺正淨。這不管是哪一宗、哪一派,顯教密教,這是我們共同的見解、共同的認識,今天所謂的共識,這個就是見和同解。三寶弟子,我們的思想見解一定要建立在這個標準上。第二是「戒和同修」。戒就是法律,持戒就是守法。佛給我們的戒條,教給我們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這是我們一定要遵守的,除這個之外,國家的法律、社會的風俗、道德觀念,我們統統要遵守。佛告訴我們: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一定要維持社會的秩序,要尊重一切眾生生活習慣,要尊重他們生活的方式,不能夠任意的破壞,這個就是「戒和同修」的意義。向下有三條:「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大家居住在一起,無論是佛教的團體,或者是一個家庭,家庭如果能遵守這六條,這個家庭就是六和敬的家庭,也可以稱之為僧團。末後一條是「利和同均」,就是我們生活程度要接近,要接近一定的水平。所以這個是佛弟子,無論在家、出家都必須要遵守的,必須要努力做到的。所以僧團是整體的,而不是分散的,不是分化的。
皈依如果是皈依某一個法師,皈依某一間寺院,那麼好了,法師各個都脫離僧團,寺院各個都獨立了,而不是十方道場,而不是一個團結、和睦、圓融的團體。所以大家要記住,我們是皈依三寶,做三寶弟子,絕對不是皈依某一個人。我今天跟大家傳授三皈,我是僧團裡面的一員,我代表整個僧團,這個僧團是盡虛空遍法界廣大的僧團,來跟大家傳授三皈,我給你們做見證人。你們在三寶面前發誓接受三皈戒,我給你做證明,我給你做見證。所以我發給諸位的三皈證書,後面我的具名是三皈證明阿闍梨,阿闍梨就是我們通常講的老師,我是給你做證明的老師。你不是皈依我的,你是皈依三寶的,諸位一定要記得,不可以發生誤會。這樣的皈依才是如法的皈依,功德無量無邊,十方諸佛讚歎,一切龍天善神擁護。
要知道迷與染,迷邪染,這是惡業。佛性正知,這是根本,根本決定是有,決定不迷。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裡面告訴我們,他說「本覺本有,不覺本無」。迷邪染就是不覺,不覺是本來無的。覺正淨是佛性,是本來有的。本來有的我們當然可以證得,本來沒有的自然可以消除。所以佛法的修學,就是把本性裡頭本來沒有的這些不善的把它斷除,本來有的至真至善的覺正淨要把它恢復。淨宗用的方法非常巧妙,叫我們單單念這一句「阿彌陀佛」。苦行,堅固我們的志願、誠意,我們的功夫就能夠純熟。只要一心專念,念久了,功夫成熟了,自然一切境界如如,自然成就念佛三昧。應當要曉得佛法方便多門,不拘形式,形式多半是為了方便接引一切眾生而建立的,所以至於個人的修學可以不拘束於一切形式,行坐住臥就是這一句彌陀。
佛號要想念得成就必須守三個原則。第一個,決定不懷疑,要做到這點一定要讀誦大乘,否則的話,這道理你不明瞭,疑惑很難斷除,所以要讀誦大乘。大乘經裡面,本宗最要緊的是《淨土五經》。我們現在編有《淨土五經讀本》,有蕅益大師為我們編的《淨土十要》,內容非常的豐富,近代淨土宗的祖師印光老法師有《文鈔全集》流通,我們依據這三種書來修行就足夠了。所以一切虛妄、迷情、執著都不是真正的佛法,希望同修們要留意、要知道、要記住。
現在我們就可以給諸位做這個三皈的儀式,儀式非常的簡單、隆重。我們的儀式是採取弘一大師,他老人家依據戒律為我們節錄下來的。儀式裡面有兩行半是誓詞,就是教我們在佛菩薩面前恭恭敬敬來宣誓,從今天起,盡形壽我們遵守這三條,就是三條的皈戒,三皈戒。這個儀式你們可以跟我念,跟我念的時候,我念一句,你念一句,我念我的法名,你念你的法名。這誓詞在佛菩薩面前要念三遍,三遍念完之後我們拜三拜佛,這個三皈依的儀式就圓滿了。
依照戒律,三皈依的儀式必須要個別的舉行,我們這邊人太多,雖然儀式很簡單、很隆重,如果一、二百人同時舉行,那需要很多的時間,不得已我們用一個方便,就是大家集體在一塊來受三皈。雖然是集體,每個人都要以至誠恭敬心發願來受持,這個不是做形式,不是做樣子,從今天以後要認真努力遠離迷邪染,修覺正淨。好,現在我們正式傳授三皈。
大家先禮佛三拜,先拜三拜佛,照我們平常的方式,恭恭敬敬的行接足禮,就是五體投地。三拜之後,跟著我念誓詞。大家長跪,跪在佛面前,合掌,恭恭敬敬的依照誓詞來發願。一遍念完之後,拜一拜,拜一拜我們不起來,還是長跪,誓詞要念三遍、拜三拜,然後起來。現在跟著我念誓詞:「阿闍梨存念,我弟子淨空,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你們跟我這樣念法,這個念法要念三遍,念三遍完了之後就再拜三拜,這個儀式就完成了。
特別要提醒同修的,這是遵守《無量壽經》來修行。淨宗,我雖然給諸位開出五經、《十要》、印光大師的《文鈔》,這個分量相當之多。淨宗最重要的有三部經,是我們一生當中必須要修學的,天天要讀誦的。第一部經就是《無量壽經》,我們現在選擇的是夏蓮居老居士會集的經本;第二種是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這本書在《淨土十要》的第一種,第一篇;第三種是《普賢菩薩行願品》,也在淨土五經的裡面。所以諸位要知道,末世修行,這三本書是無上的寶典。《無量壽經》、《彌陀要解》、《普賢菩薩行願品》,依照這三本書去修學,常常讀誦,修學。把這三本書裡面的理論、教訓,如果我們統統能夠做到,變成我們自己的思想、見解、行為,我們真的就做到與諸佛菩薩、與阿彌陀佛同心、同願、同解、同行,不但我們現前的生活諸佛菩薩保佑,使我們在一生當中過得幸福美滿、自在快樂,來生我們決定見佛,往生西方圓證三不退,一生圓滿無上菩提。
今天時間不長,我們將三皈的大意給諸位都介紹過了。希望諸位同修能夠依教修持,不辜負本師釋迦牟尼佛,不辜負阿彌陀佛慈悲接引,不辜負歷代祖師將這樣好的法門輾轉承傳。今天我們非常榮幸能夠遇到這個法門,更難得的是我們無始劫以來善根福德因緣聚會,所以才能夠發心皈依受持,這是無比殊勝的因緣,諸佛歡喜,龍天擁護,我在此地以真誠之心為諸位祝福,法喜充滿。好,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