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  (第二集)  1996/6  美國達拉斯  檔名:15-009-0002

  請掀開經本,第八百七十八頁,倒數第二行,從最後一個字看起。

  昨天講到世尊法會當中,有五百位業障深重的菩薩,他們所犯的這些惡習障礙了修行,因此道業不但不能夠增長,反而退轉。世尊跟他們講過去生中的因緣,而說了一條嚴重的惡業,就是謗法,招致多生的苦難。

  這種現象幾乎在現代的佛門當中,普遍的可以見到。正如同經上佛所說的,四眾弟子隨自己的妄想、分別,不知道這個業報的差別,這是愚痴。

  世尊將他們過去生中的業報說出來之後,這一段說得相當詳細。在地獄從阿鼻地獄一直到燒熱地獄,總共的時間是一千八百萬年。離開地獄之後,在五百世生在這個邊地。所謂邊地就是文化很落後的地區,受盡了苦難。

  這些菩薩們聽佛所說,舉身毛豎,在佛面前痛切的懺悔,發了十三條的大誓願,祈求改過自新。這十三條的經文,段落很明顯。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於菩薩乘人。見有違犯舉露其過。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第一條叫著「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這句話很重要。從「今天起」,不是盡形壽,盡形壽是一生;「至未來際」就是爾後生生世世,都不敢造這些惡業了。

  第一條裡面,「若於菩薩乘人」,昨天說過了。大乘種性的眾生,出家、在家四眾弟子,菩薩種性的人。

  「見有違犯舉露其過」,這是過去曾經做的,從今以後再不敢這樣做了。如果再有這樣作法,「我等則為欺誑如來」,那就是欺騙如來了。第二條是: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於菩薩乘人。戲弄譏嫌恐懼輕賤。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這十三條都是「從今日至未來際」。「若於菩薩乘人。戲弄、譏嫌、恐懼、輕賤,我等則為欺誑如來」。這一條裡面講了四樁事情,四樁事情都是輕慢。佛在大乘經上常常教導我們,尤其是《華嚴經》講的實在是究竟圓滿,《華嚴經》上佛教給我們,一個修學大乘的人,除了自己之外,所有一切眾生皆是諸佛如來,要用這樣的心態去看。

  在五十三參裡面,明顯的教給我們,學生只有一個人,善財童子只有一個,他沒有同學,這樁事情用意很深。為什麼善財沒有同學呢?諸位要知道,同學是我們兩個差不多,可以開開玩笑,可以不必那麼尊重。善財童子做學生,學生只有一個人,除自己一個人之外,都是老師,都是善知識。諸佛菩薩當然是善知識,是老師;一切眾生就是未來佛。過去、現在、未來是一,不是二。「未來佛」,就要把他看作現在佛一樣的尊重。所以他的十大願王才能發得起來,一切恭敬,這個心才能發得起來;一切恭敬正是性德圓滿的顯露。

  如果有一個眾生對他戲弄,還開玩笑;譏是譏刺,嫌是嫌棄,就是我們現在講的討厭;還會討厭一個人,還會輕視一個人,我們的性德就被這個煩惱遮蓋住了。

  性德要怎麼樣現前呢?必須要將一切眾生都當作諸佛現前來看待,「禮敬諸佛」才能做得到!所以普賢行在大乘菩薩行之上,道理就在此地。普賢的心是真實清淨,真實的平等。我們常常犯這些過失,所以普賢願對於我們來講高不可攀!

  佛在《華嚴》上這樣教導我們,是不是帶著有些勉強呢?給諸位說,絲毫不勉強。佛教化眾生真的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一心恭敬、普遍恭敬是性德自然的流露。換句話說,凡是明心見性的菩薩,一切諸佛如來,沒有一個不是這樣的,他不是做作出來的。為什麼會是這樣的呢?因為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我們在《般若經》上講得很詳細,沒有差別!大乘經上常說,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自性的流露,都是自性的變化,所以法界確實是平等的。凡夫之所以不能見性,就是在平等法界裡面起了高下之心,這個就是迷惑。起高下之心,起分別,起執著,所以這是我們自己的過失。

  學佛就是要恢復自性,宗門常講「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學佛不是別的,就是做這樁事情。要想恢復本來面目,必須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打掉。從哪裡做起?一定要從禮敬做起,佛教給我們從這兒下手。

  實在講,儒家的教育也是從這裡下手。我們看《禮記》的第一篇,第一句「曲禮曰,毋不敬」。世出世間聖人教化眾生,他們在概念上,在方法上,幾乎完全相同,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諺語說:「英雄所見,大略相同。」《禮記》這一本書的出現,那個時候佛法還沒有傳到中國來。可見得他們教學的起步完全是一致,都是從禮敬下手。我們這種輕慢心必須要戒除。

  學佛常說功夫得力、功夫不得力,什麼是功夫?此地所講的就是具體功夫的表現。我們對於人對事對物、對一切眾生,恭敬心是不是與日增長?輕慢心是不是天天消除?果然如此,我們功夫就得力了,真有進步。決不是每一天念多少聲佛號,念多少部經。念得那麼多,如果處事待人接物的毛病一絲毫都沒有改掉,那麼多佛號、經文都叫白念。正是古德所謂「喊破喉嚨也枉然」。為什麼?你沒有消化,沒有體悟,沒有把經典的理論、教訓變成自己的生活行為,那個讀就叫白讀了;還是一樣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還在造惡業。造惡業的果報太可怕了。第三條: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見在家出家菩薩乘人。以五欲樂遊戲歡娛。見受用時。終不於彼伺求其過。常生信敬起教師想。若不爾者。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這條範圍就更廣了,偏重在在家。在家菩薩也了不起,他負著有度眾生的責任。在家人「以五欲樂」,五欲是「財、色、名、食、睡」的享受。在家菩薩可以享受,他示現的是在家人的榜樣。

  「遊戲歡娛,見受用時,終不於彼伺求其過」。這個一般人,愚人,總是看到這些在家菩薩生嫉妒障礙,看他在五欲裡享受,在那裡找他的毛病,找他的過失,惡意誹謗,所以在家弘法利生比出家難得多。同樣是在講台上講經說法,出家人講得不好,大家還恭敬;在家人講得再好,聽眾的恭敬心比對出家人都要減幾分,這樣的心態我們就得不到利益了。

  昨天跟諸位說過,四眾弟子發心弘法利生都要受到尊重。為什麼?代佛說法。不敬法師,居士講經說法也稱法師,這一點諸位要知道,你只要上台說法都稱法師,法師不一定是出家人。如果稱比丘、比丘尼這一定是出家人;稱法師、稱和尚不一定是出家人。在家人可以稱法師,可以稱和尚。

  如果你要是惡意誹謗,謗佛、謗法、謗僧,僧也不分在家、出家,這一點同修們也要記住。僧是僧伽耶,梵語的音譯,它的意思是和合眾,是個團體。這個團體遵守「六和敬」,無論是在家人的團體、出家人的團體,都叫作僧團。假如這個道場出家人住在一起,不按六和敬去修,出家人也不夠資格稱僧。你這個團體不和!僧是一定要和合的團體。所以僧是和合團體,稱之為「眾中尊」。我們受三歸的時候念的「歸依僧,眾中尊」,眾就是團體,所有一切團體裡面最為尊貴。為什麼最尊貴呢?他們團結,他們和睦,這個團體值得大家尊敬,是這個意思。

  佛的僧團要四個人以上。如果你的家庭有四個人,四個人都修六和敬,這個家就是僧團。諸佛護念,龍天擁護!這是真的。諸佛菩薩、龍天護法看一個和和睦睦相處的團體,無論大小都尊敬。

  所以居士講經說法,決定不能有分別心來看待。一有分別心,我們自己得不到法益,更不可以去故意找麻煩。

  這種故意找麻煩的人是真有。早年,在一九七七年,我第一次到香港講經,香港暢懷法師邀請我,我們在香港也是第一次見面。到那個地方頭一天晚上,暢懷法師就向我提出警告。香港這個地方,外地來講經的法師,大概都要禁得起考驗才行,這裡面有一些聽眾是專門找麻煩的。他聽經聽了一半,站起來發問題,把你難倒,叫你下不了台,就有這麼一班人。所以一些老法師到那邊都有這個顧忌。

  暢懷法師說,他說:「你很年輕,也不很出名,你要有警覺,將來聽經的人可能只有兩個、三個,要做心理上的準備。」

  我說:「這個我不在乎,沒有人聽經,還有桌椅板凳在,我不在乎這些。」

  頭一天來聽的人不少,大家是來看看,見見面,看看是個什麼樣的人。那一次我連續在香港講了四個月,講《楞嚴經》,四個月天天都滿坐,那個找麻煩、搗蛋的人都在座,從來沒有發一個問題,找我麻煩。

  所以暢懷法師給我說:「法師,你的法緣很殊勝,非常難得。」

  這些找麻煩的人,還請我吃了一次飯。所以真的是有人找麻煩。

  這就是此地所說的「於彼伺求其過」,在那裡只是找麻煩,你哪個地方講錯了,講得不對,講得不清楚了,他要來問。

  「常生信敬起教師想」,我們對於講經的這些法師,無論在家、出家的法師,應當常常生信心、尊敬心,要把他當作自己的老師來看待,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得到利益。「若不爾者,我等則為欺誑如來」。第四條: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於菩薩乘人。慳親友家及諸利養。惱彼身心令其逼迫。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這也是現代人常常犯的毛病。這是看到親友們對於法師的供養,他心裡難過。你們對法師供養太多了,供養太過分了。起了這個心來障礙,令這個修供養的人也生煩惱,法師也生煩惱,做這個事情。特別是你的親友是不信佛的:「你看你們都迷了,這個錢好不容易賺,輕輕易易就被別人騙去了。」你自己認為學佛很虔誠,他認為你被人騙了,你才叫愚痴、迷信!

  實在講,現在佛教有沒有騙人的?還真有!打著佛教招牌到處招搖撞騙,不但有,還甚多。這個就是正法、邪法要有能力辨別。可是愚痴的眾生,就是經上講的沒有智慧,往往是聽騙不聽勸,這個就難。認假不認真,大凡假的,聲勢浩大,搞得場面很熱鬧;真的佛法,那個道場冷冷清清。為什麼?它不求名聞利養,不願意多生事,這是末法時期種種現象,我們都應當知道。

  於正法,特別是弘揚正法的這些大德,看到有人供養,應當要生歡喜心,不應當叫他生煩惱。可是接受供養,實在講,相當不容易!佛在這個經裡面講,弘經的這些大德,接受供養的過失,無量無邊,本經也具體為我們說出來。

  所以佛教給我們應當要發無希望心去修法布施,弘法利生,絕不希求恭敬供養。不能說那個地方利養多,我們到那裡去弘法;這個地方供養很少,算了,不要去了。那就大錯特錯了!為什麼?你的心不清淨。心不清淨,你自度的能力都沒有,你怎麼能度他呢?凡是有這種心理,無論在什麼地方講經說法,實在講是在騙人。第五條: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於菩薩乘人。以一粗言令其不悅。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實在講,這個說得很細。粗言就是說的話叫人家聽了不舒服。你用這種態度、這種言語叫修學大乘的人聽了心裡難過,這都是過失。第六條: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於菩薩乘人。晝夜六時不勤禮事。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晝夜六時」是日夜不間斷。這個並不是指事,指恭敬的心,恭敬承事之心;不會間斷,不會退轉,是這個意思。禮是禮敬,事是奉事,奉事也就是為他服務。第七條: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為欲護持此弘誓願故不惜身命。若不爾者。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從今天起到未來際,為了要護持他的誓願,決定不退轉,決定不變心,乃至於不惜身命。縱然是身命遭到危害了,誓願不改。第八條: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於聲聞及辟支佛。以輕慢心。謂於彼等不勝於我。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這是修學大乘的人往往輕慢小乘人。現在在這個世界,泰國的佛教,錫蘭的佛教,印度還有一些佛教都是小乘。我們這些修學大乘的見到這些小乘尊者,很容易生輕慢心,瞧不起他們。實在說,他們看我們這些學大乘的也瞧不起我們,彼此都不能尊敬,這是錯誤的,決定不能說這些修行人不如我們。大小乘的修學果證差別實在是很大,但是大乘人要不能如法修學,實在說,比不上小乘人,大乘人要真幹才行。真正修學大乘的人,一切眾生都不敢輕慢,他怎麼會輕慢修小乘的?他連一個做惡的眾生都不敢輕慢,何況世間的善人;對修學小乘佛法之人,當然不會生輕慢之心,這是一定的道理。第九條: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不善能摧伏其身。生下劣想。如旃陀羅及於狗犬。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這一段是說克己功夫。儒家講禮,禮的精神就是自卑而尊人,自己在一切大眾、團體當中要能夠謙虛卑下,這是斷除貢高我慢的煩惱。「慢」是很嚴重的煩惱。你看看排列,貪瞋痴底下就是傲慢。儒家在《禮記》裡面教給我們「傲不可長」,傲慢的習氣是很難斷的,不要再增長就好了。因為是世間法,儒家勸你不要再增長了。但是佛法不行,佛法對於傲慢的習氣一定要斷。

  煩惱是不要學的,與生俱來。哪一個人沒有傲慢心?總覺得自己比人家強。從前台中李老師講經的時候,講到這些地方,他常舉個例子說,連那個要飯的叫化子,看到有錢人、富貴人家從他面前走過,他還在那裡說:「哼!有什麼了不起,不過有幾個臭銅錢而已。」叫化子台灣沒有了,從前在大陸要飯的乞丐,隨時隨地都可以見得到。乞丐是人中最低下的了,所謂貧賤。貧是沒有財富,天天問人要錢;賤是沒有地位。沒有財富、沒有地位到了極處,可是他還傲慢,還覺得自己比他高,顯示出傲慢是與生俱來的煩惱。所以佛教給我們要謙虛卑下,這是斷煩惱的方法。「如旃陀羅及於狗犬」,這是比喻要卑下到這樣的程度,才能夠伏斷貢高我慢的煩惱與習氣。第十條: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自讚歎於他毀呰。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這也是眾生的大病。自己讚歎自己,毀謗別人,這叫自讚毀他。菩薩戒經裡面,這一條是重戒。瑜伽菩薩戒本裡面,這一條是列在第一條重戒。自己再好,再有德能,再有學問,再有善巧,都應當謙虛,絕不能夠毀謗別人。

  《華嚴經》五十三參裡面教給我們,你看善財童子去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每一個人說話都非常謙虛,都說:「無量法門,我只知道這一個。我不如其他的那些善知識,他們的德能學問都在我之上,值得諸佛菩薩大眾的讚歎。」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

  自己讚歎自己,自己宣傳自己,這是世間的愚人才幹這個事情。可是現在時代變了,古時候人自己讚歎自己這個話說不出來,總有一點不好意思講;現代人自己讚歎自己好像是應當的,自我宣傳,自我表現,變成一個社會風氣了。

  這個風氣到底好還是不好,這個很難講,我們不必下斷語。我們學佛,佛是我們的老師。如果我們知道佛的智慧、德能是圓滿的,那麼佛對我們這個教誨應當是有道理的。這些事情希望我們多多的去想一想,冷靜的去觀察。你看他的因果,你仔細觀察他的得失利弊,然後就曉得我們應當要怎樣作法。第十一條: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不怖畏鬥諍之處。去百由旬如疾風吹。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在現代這個時代常常會遇到,小是一個小團體裡面鬥爭,大是地區的動亂。學佛修道的人,遇到鬥爭的地方,趕緊躲避。「去百由旬」,這個也未必認真是百由旬,一由旬四十里,一百由旬四千里,不必跑那麼遠,這是比喻。換句話說,動亂的地區要離開要避開,這是這個意思。

  剛才講小是一個團體,我們不要混攪在這個圈子裡面,障礙自己的道業。我有一年在台灣一個道場,他們請我去講經,我講的是李老師編的《佛學常識》,大概講了三分之一,這個寺廟裡面鬥爭。為什麼鬥爭呢?建築寺廟是老和尚的那些徒弟到各方去化緣,大概有不少徒弟都去化緣,化了這些錢來建廟。當然有人化得多,有人化得少。化得多的就要爭著做當家師、做知客師,分贓不均,天天吵架。搞得一個寺廟裡面都不安,爭權奪利。

  我到台中去的時候,就把這個事情告訴李老師。李老師說:「不要講了,那個地方不能去。」

  我說:「還沒講完。」

  他說:「沒講完不要緊,不要講了。」

  以後我就沒去了。凡是這些鬥爭的地方,一定要知道迴避。你不避開,別人認為你也要爭權奪利了,要不然你為什麼不避開呢?所以避開是躲避嫌疑,也免得障礙自己的道業。縱然是弘法,經沒有講完都可以離開。第十二條: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於持戒多聞頭陀。少欲知足一切功德。身自炫曜。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這是指自己修持,或者是持戒,戒律很清淨,看到別人破戒,別人不持戒,他就生煩惱,自己覺得很了不起,戒行清淨,他不如我。「身自炫曜」,自己有修持,或是持戒的,或是多聞的;多聞就是對教理通達,現在人所講的值得驕傲。驕傲是煩惱。真正修行還值得煩惱,你說糟糕不糟糕?「頭陀」是修苦行。「少欲知足,一切功德」,就是你真正有修,修得不錯,以你自己修持的這個功德驕傲,這個錯了。

  讀到這個地方,我們想到在中國佛教史上有一段很有名的故事,一條公案,公案就叫故事。唐朝終南山的道宣律師,唐朝那個時候大小乘這個宗派,大概都是那個時候建立的。律宗的初祖是終南山的道宣律師,持戒精嚴,他是日中一食,感動得天人供養。所以他不要去托缽,到吃飯的時候,天人把供養送給他,天人對他尊敬。

  有一天窺基法師不曉得到那裡去,從終南山經過,聽說道宣法師在這裡很精進,窺基去拜訪他。窺基是修學大乘的,在現代的話講,他是高幹子弟出生的,富貴家庭出生的。他的叔父是尉遲敬德,唐太宗的大將,他是尉遲敬德的姪子,人非常聰明;玄奘大師從印度回來之後,度他出家。

  所以傳說當中,他叫「三車法師」。那個時候玄奘大師要求他出家,他說他要享受,出家生活太苦了,這個不行。他提出三個條件,他說我要帶一車黃金;他喜歡讀書,我要帶一車的書本;還要帶一車的美女來侍候他。當然對於這個戒律清規,就不會那麼樣的嚴肅了。

  道宣律師聽說窺基來拜訪他,對於窺基大師的學問當然沒話說,很佩服,但是對於他的行持就生了輕慢心,就是他不持戒律。所以那一天想利用這個機會教訓教訓窺基法師,你看看,中午天人來送供養我。他要想表演一下給窺基法師看看,要持戒。

  哪裡曉得等到吃飯的時間都過了,天人沒有來送供。窺基大師就離開了。

  到了第二天中午,天人送供養來了。道宣律師就問他:「昨天你為什麼不送供養來?」

  天人說:「昨天有大乘菩薩在這個山上,護法神圍得密密的,我進不啊!」

  道宣法師聽了這個話,滿身流汗,生慚愧心,才曉得自己這個念頭錯了。這就是有一念要想炫曜自己,這個念頭就錯了。

  這樣的大德還有這種煩惱、習氣起現行,我們凡夫稍稍有一點點比別人好一點,甚至於不見得比別人好,都感覺得值得驕傲了。你說他能有什麼成就?

  所以我們所有一切的修學,不能跟現代人比,跟現代人比你就生驕傲了,你就值得驕傲了。跟誰去比呢?跟諸佛菩薩、祖師大德去比,就覺得我們自己差得太遠了。修學佛法,實在說,應當要找一個榜樣,有一個模式,對自己會有很大的幫助。

  我在初學佛的時候,那個時候沒有出家,做居士的時候跟李炳南老居士學。他就告訴我,說:「古人別學蘇東波,今人別學梁啟超。」這兩位都是我們佛門的大德,堪稱為佛學家。老師給我們警告,為什麼不能學他們?有解無行,所以兩個人都不能往生,都還在六道裡面打轉,不算成就。

  我出家之後再回到台中,李老師就教我,既然出家了,就應當學印光法師,以印光法師為榜樣。印祖是他的老師,他謙虛,不叫我學他,叫學他的老師,這是淨宗近代的祖師;可見得李炳老非常謙虛。他教我的時候,明白的告訴我:「我的能力只能教你五年。」都是謙虛話,沒有絲毫貢高我慢的心。真正能看到一個人,在佛法修學所得的真實受用。

  所以這一條特別提醒我們,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有一些成就了,千萬不可以傲慢。第十三條: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所修善本不自矜伐。所行罪業慚愧發露。若不爾者。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這一條就是常講的斷惡修善。所做的惡業要發露懺悔,所修的善法要能把他保住。菩薩法裡面,布施、持戒是修善;忍辱就是能保持,要能忍。修學善法不需要宣揚,不需要大家對你讚歎,讚歎是果報;積的那一點小小的善,這個讚歎一句,那個讚歎一句,報光了。造那些惡,想盡方法隱瞞,不讓人知道,惡愈積愈深。修一點點善,馬上就報掉了,就沒有了,後果就不堪設想。

  所以世出世間聖人教給我們要懂得懺悔的真實意思,惡業盡量讓別人知道;知道了,這個罵你一句,那個罵你一句,你的惡業就報掉了。做的好事,積陰德了,「陰」是不要讓人知道,你的善愈積愈厚,這才能得到善報。可是愚痴之人,淺見之人,他的想法、作法恰恰相反。他能夠欺騙現前一些愚痴的眾生,他沒有辦法欺騙果報,果報不可思議。

  這些菩薩聽到佛說出他們過去一直到今生,這個因果報應的事情,發著十三條大誓願,改過自新。

  【爾時世尊讚諸菩薩。善哉善哉。善男子。善說如是覺悟之法。善發如是廣大誓願。能以如是決定之心。安住其中。一切業障皆悉消滅。無量善根亦當增長。】

  這些菩薩發真誠之心來懺悔改過,這是世尊對他們的讚歎。由此可知,業障再重,並不可怕;怕的是不知道悔改,不知道懺悔,那就真正可怕。實在講,改過在一念之間,把那個念頭轉過來就成了。凡是造罪業的,那個念頭都是起在我執上,這是身見。《金剛經》四相裡面講的「我相」,著了我相,與我有利的就起貪心了,與我不利的就起瞋恚心,貪心、瞋心都造惡業,都是從這個身來的。如果知道這個身是假的,身不是真的,再明白身不是我,你才把事實真相看清楚看明白了,不再為身造業了。這是高度的智慧,你看一部《大般若經》,就是講這個問題。如果再要明瞭盡虛空遍法界都是一個自己,你就能行菩薩道了,清淨心、平等心就現前了,那是大善。這個地方全是從事相上講的。

  【佛復告彌勒菩薩摩訶薩言。彌勒。若有菩薩為欲清淨諸業障者。當發如是廣大誓願。】

  接著佛告訴彌勒菩薩,假如菩薩要想獲得清淨心,消除業障,應當要學習這個經上這六十位菩薩發的這個大願。世尊叫著彌勒菩薩講,實在講,就是對我們講的,我們今天的業障跟經上所講的的確沒有兩樣。這十三條我們應當多多的讀誦,常常反省,把它變成自己的誓願。這些誓願總起來講,就是四弘誓願裡面「煩惱無盡誓願斷」。哪些煩惱呢?這裡寫了十三條,這十三條都是煩惱。

  緊接著,彌勒菩薩代我們請法,他向佛請教。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頗有善男子善女人等護持此願。當得圓滿不退轉耶。】

  不退轉,非常非常之難!如果能夠不退轉,諸位想想看,修行證果哪要那麼長的時間?諸位讀《觀無量壽經》,《觀經》裡面講下品下生之人,到西方極樂世界,花開見佛,只要十二劫。十二劫,我們聽起來,這個時間好長好長。但是你在佛經上看,人家修行證果要三個阿僧祇劫,三個阿僧祇劫跟十二劫比,那就顯得太短太短了。

  為什麼西方極樂世界那麼殊勝?西方極樂世界沒有退緣,它只有進步,沒有退步,所以它快速。我們這個世間修行為什麼要無量劫?進的少,退的多,所以很難成就。彌勒菩薩看出這一樁事,所以向佛請教。

  【佛告彌勒菩薩言。有善男子善女人等。行菩薩道護持此願。寧捨身命終不缺減令其退轉。】

  佛告訴他:「行菩薩道的人,如果能夠護持這個大願,寧捨生命,也不肯退轉,他就能成就。」佛的答覆很肯定。

  【爾時彌勒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若有菩薩。於後末世五百歲中法欲滅時。成就幾法。安隱無惱而得解脫。】

  彌勒菩薩又問「末法五百歲中」,末法五百歲就是指我們現代這個時代,跟《金剛經》上講的後五百歲是一個意思。「法欲滅時,成就幾法,安隱無惱而得解脫」,末後兩句正是我們所希求的。安是平平安安的,隱隱當當,沒有煩惱,而能夠成就。

  【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若有菩薩於後末世五百歲中法欲滅時。當成就四法。】

  彌勒菩薩要修幾種法,佛在下面講了兩種的四法。第一種四法在第八百七十九面倒數第五行的第三句。第一:

  【於諸眾生不求其過。】

  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他把它歸納成四條,那就是綱領裡面的綱領了。所以特別要記住,一切眾生不管他犯什麼過,都不要去管他。正是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教人:「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自顧都不暇了,怎麼能顧別人的過失?天天想著找別人的過失,你想想那是個什麼心?那就造作極大的罪業了,佛法教你修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全都沒有了。這是個惡念,極惡的念頭!天天在找別人的過失,不知道這是自己極大的惡業。好好的修自己,外面所有一切境界都是諸佛菩薩,縱然他有過失,他示現給我看的。

  孔老夫子講:「三人行必有吾師。」三個人是什麼人呢?自己一個,另外一個善人,一個惡人,都是我的老師。善人教我學他的善,惡人教我不可以學他的惡。那不都是老師嗎?

  我們中國人讀歷史,大家都曉得岳飛盡忠報國,秦檜是一個大漢奸,岳王墳裡面,塑一個秦檜銅像,跪在岳飛的墳墓旁邊。兩個都是我們的老師,岳飛教我們盡忠報國,秦檜教我們不要做奸臣,做奸臣像他那個下場。一個從正面教,一個從反面教。都是民族的老師,都是善知識。你明白這個道理了,對岳飛尊敬,對秦檜也尊敬,他提醒了多少人不要做壞事,給多少人警惕。他怎麼不是老師!所以這句非常重要,「於諸眾生,不求其過」。第二:

  【見諸菩薩有所違犯終不舉露。】

  「菩薩」是指弘法利生的這些大德。你舉發他的過失,讓這些聽眾、跟他學的人喪失信心,果報就是前面所講的一千八百萬年的地獄的果報,非常可怕!第三:

  【於諸親友及施主家。不生執著。】

  正是《金剛經》上所講的「應無所住」,住就是執著;無所住,絕不執著。你才能在境界裡面得清淨心,得平等心。第四:

  【永斷一切粗獷之言。】

  平常我們接觸大眾的時候,言語要真誠,要柔和。

  底下這四句偈就是說這樁事情。

  【不求他過失。亦不舉人罪。離粗語慳吝。是人當解脫。】

  舉是舉發。「離粗語慳吝」,偈誦裡面加了一個慳吝,慳吝就是與施主家不生執著。

  彌勒菩薩問,佛說這個四法。你能夠修這四法,在末法時期你能夠得安隱,無煩惱而得解脫。接著佛又說四法。第一:

  【不應親近懈怠之人。】

  你跟懈怠懶散的人在一起的時候,一定會受到影響。第二:

  【捨離一切憒鬧之眾。】

  我們今天講這些熱鬧的場所要避開。第三:

  【獨處閑靜常勤精進。】第四:

  【以善方便調伏其身。】

  佛給彌勒菩薩又說了這四句。底下這一首偈就是這四句的一個結論,我們把這首偈念一念:

  【當捨於懈怠。遠離諸憒鬧。寂靜常知足。是人當解脫。】

  這是彌勒菩薩請教在我們現前這個時代,怎樣安隱度過這一生,在道業上不受妨礙。佛就教了這兩種四法。

  緊接著底下說,末法的菩薩應當要修八種法。然後就告訴我們弘法利生,決定要以無希望心,才能夠得二十種利益。說完之後,又說二十種利益,就說了四十種。

  說四十種利益,假如我們為了要想得這四十種利益,以無希望心修法施利益,諸位想想,你如不如法呢?你還是落在有希望心,佛講這四十種利益,你想得四十種利益。這個事情,你好好的去想;否則的話,你都搞錯了,還以為自己對了。我現在不求世間名聞利養了,圖得佛法的利益,還是錯了,還是錯用了心。所以你依照這個方法修,這四十種利益你還是得不到。「佛,你說的話不靈,我照你這個做,為什麼得不到利益呢?」你不能怪佛,其實你錯用了心,你是因為看到無希望心弘法這個利益有這麼多,你才修無希望心,無希望心就是你的希望。所以這個用心太難太難了。不能不謹慎,不能不留意。

  這次我們時間短,這個經實在講非常重要。好,我們今天就說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