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  (第一集)  1996/6  美國達拉斯  檔名:15-009-0001

  諸位同修,這一次在聖荷西講《無量壽經》指歸,這一樁事情必須先要做一個簡單的說明。

  《無量壽經》過去曾經講過九次,這一次聖荷西的同修,當我講完《金剛經》的時候,大家要求把《無量壽經》再講一遍,我就想到我們應當換一個方式來研究。過去黃念祖老居士曾經給這一部經做了一個註解,註解裡面引用了大小乘的經論,將近兩百種之多,而引用的文字非常的豐富。雖然引用的這些經論跟一些祖師的註書,並沒有詳細加以解譯,所以我就想到了,我們把所引用的這些經文一條一條的,我們來做一個簡要的討論,便利於研究這一部經典的同修;如果發心弘揚,那這更是一個很好的參考質料。正是古德所說的:「千經萬論,處處指歸」,十方如來共同讚揚的。所以,我們將題目定作「無量壽經指歸」。

  當我們讀到引用《大寶積經》其中有一段,彌勒菩薩對釋迦牟尼佛說:「如佛所說,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功德利益,若有眾生發十種心,隨一一心,專念向於阿彌陀佛,是人命終,當得往生彼佛世界。世尊,何等名為發十種心。」只引用到此地。那十種心非常重要,我們沒有看到,於是我們查《大寶積經》,就把這一段經文查出來了。查出來之後,這個全經一共有兩卷。經文很長,這三天當然沒有辦法講完。可是這部經文我仔細看了兩遍,非常重要!把我們現代人在家、出家學佛所犯的毛病,一條一條指出來了,的的確確是現代救命的一部經。如果犯的這些過失自己還不曉得,還以為將來一定能往生,這個問題就非常嚴重。

  過去我們用了相當長的時間,講了一部《金剛經》,《金剛經》裡面也是非常詳細的跟諸位報告這些問題,說的多半偏重在理論上、在原則上。而這部經的好處完全在細行上,日常生活當中這些細節裡面為我們指出來了。為什麼會選擇到這部經,我覺得這是三寶的加持。假如黃念祖老居士把這十條摘錄下來了,我們就不會去查這個經了;這十條他沒有列出來,所以我們才查到這部經。

  《大寶積經》在大乘佛法裡是一部大經,全經總共有一百二十卷,這是第九十一卷「發勝志樂會」,這是第二十五會。這部經我們同修應當都不會陌生,因為《無量壽經》的五種原譯本,其中唐譯的就出在《大寶積經》第五會,這是第二十五會。第五會就是《無量壽經》,唐譯的《無量壽經》。

  在宋朝時候,王龍舒居士會集《無量壽經》的時候,只有這一本他沒有見到。現在《大藏經》裡面五種原譯本,這個《大寶積經》第五會王龍舒居士沒有看到,所以他的會集只依據四種,這是很遺憾的。說實在話,現代人很有福報,經典能夠這樣的齊全,甚至於連會集、節校的九種版本,我們統統都可以讀到。我們利用這一點時間,把這一部經的內容給諸位做一個報告,知道這一部經對我們現代修學人關係重大。

  經文從第一行末後一句看起。經文一開端就說明世尊當年這些常隨弟子眾。

  【是時眾中。多有菩薩。業障深重。諸根闇鈍。善法微少。好於憒鬧。談說世事。耽樂睡眠。多諸戲論。廣營眾務。種種貪著。為所不應。妄失正念。修習邪慧。下劣精勤。行迷惑行。】

  我們看看這幾句,想想我們自己,以及我們周邊的一些同修,是不是如佛所說的犯了這些毛病。這些人都是菩薩了,什麼菩薩?受了菩薩戒的菩薩。「業障深重,諸根闇鈍」,這一句是總說。業障重,哪些業障重?下面就為我們說出來了,說的還是原則,細說的在底下經文。

  「善法微少,好於憒鬧」。善根少,喜歡熱鬧;「憒鬧」鬧就是熱鬧,憒是糊裡糊塗。

  「談說世事,耽樂睡眠」。喜歡談世間事;換句話說,迷在五欲六塵之中,迷在「財色名食睡」裡面。

  「多諸戲論,廣營眾務」。「戲論」,在佛法裡面講,凡是無益於道心的這些言論,都叫作戲論。「廣營眾務」,廣是廣泛,營是經營,都是經營一些世法。譬如像現在建道場、做法會,這些東西都叫作廣營眾務。

  「種種貪著,為所不應」。「種種貪著」,這是增長貪瞋痴慢。「為所不應」,不應該做的事情他天天去做。

  「妄失正念,修習邪慧」。這是世智辯聰,與佛不相應。佛是覺悟,他迷而不覺,與佛不相應、與法不相應。「法」,《金剛經》上講得好,《金剛經》教我們離相離念,告訴我們「三心不可得」。諸法緣生,當體皆空,了不可得,這是「法」。以為眾生跟諸法都是實在的,這個就是錯誤了,這就不相應了。這些屬於邪慧。

  「下劣精勤,行迷惑行」。你看他在生活當中,好像也很精進,也很勤奮,每一天都在努力的工作;可是他所做的都是迷惑行,做的是這些事情!這是末法時期,就是現在這個時代,這個經上世尊講得很清楚,「後五百歲」,正是指我們現在這個時候。後五百歲是世尊滅度兩千五百年以後,這個時間正是指我們這個時候。所以我們讀到這一部經,確確實實是感到寒毛直豎。佛不提醒我們,我們自己覺得修行得還不錯。這部經一展開一對照的時候,我們的毛病百出。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在於會中見諸菩薩具足如是不善諸行。作是念言。此諸菩薩於無上菩提圓滿道分。皆已退轉。】

  彌勒菩薩看到會中有這麼多業障深重的菩薩們,彌勒菩薩非常感概的說:「這些菩薩與無上菩提圓滿道分皆已退轉了。」

  佛門裡面有一句諺語說:「初發心者,成佛有餘。」初發心的人非常勇猛,那是真有道心。你們發心歸依的時候,發心去受戒的時候,在家同修受在家的五戒、菩薩戒;出家,剛剛發心出家,發心去受戒,那個心是真誠心,真的叫「成佛有餘」。你能夠保持不退轉,那還得了!可惜保持不久,五分鐘的熱度。所以,又說了:「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二年,佛在天邊;學佛三年,佛化雲煙。」沒有了,退轉了!能保持著不退轉,有幾個人?我們冷靜去想一想,去觀察一下,我這一生當中,一個都沒見到;不但沒見到,聽都沒聽說過,古人這個諺語有道理!這個確實是社會現象的寫真,是佛門學佛四眾弟子的現象。

  彌勒菩薩看到這個,生起大慈悲心。為什麼說這些人「於無上菩提,圓滿道分」?這一句話我們要留意,這句話說的是我們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緣成熟。要不成熟,你不可能發心歸依,不可能發心剃度,不可能發心受戒;確確實實是善根福德因緣聚會。

  那麼為什麼會退轉呢?退轉,就是此地講的「業障深重」,內有煩惱,外有惡緣。使我們這個道心像閃電一樣,亮了一下就沒有了,又不知道要停多久了。可是雖然是發了這麼一下,非常非常難得了!無量劫來都在黑暗裡面,忽然有一道閃光,那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彌勒菩薩發起慈悲心要幫助這些菩薩們。實在講,這部經就是幫助我們的,我們就是這樣的人。

  【云何汝等於無上菩提圓滿道分而得增長不退轉耶。】

  所以他很慈悲就問問這些人:「你們為什麼會退轉?為什麼不能夠精進?」

  【是諸菩薩同聲白言。尊者。我等今於無上菩提圓滿道分。無復增長唯有退轉。何以故。我心常為疑惑所覆。於無上菩提不能解了。云何我等當作佛耶不作佛耶。於墮落法亦不能了。云何我等當墮落耶不墮落耶。以是因緣善法欲生。常為疑惑之所纏覆。】

  這些菩薩們也很難得,也都很誠實很老實。他們對彌勒菩薩說:「我們現在對於無上菩提圓滿道分,的確沒有增長,只有退轉。為什麼會退轉呢?我們的心常常有疑惑,於無上菩提這些道理與事實真相沒有透徹的了解,所以常常懷疑我們該不該學佛?該不該去作佛?而於六道、十法界這裡面的事實真相也疑惑。佛說我們今天所做所為是墮落,我們到底是不是墮落?都打成問號。因為這個緣故,善法生起來,常常被這些疑惑障礙住了。所以在佛法裡面不能精進,唯有退轉。」

  【爾時彌勒菩薩。而告之曰。諸仁者。可共往詣如來應供正遍知所。而彼如來。一切知者一切見者。具足成就無障礙智解脫知見。以方便力。善知一切眾生所行。當為汝等隨其根性種種說法。是時五百眾中有六十菩薩。與彌勒菩薩。往詣佛所。五體投地頂禮佛足。悲感流淚不能自起。】

  彌勒菩薩非常高明,並不直接的教導他們。彌勒菩薩向他們建議,他說:「我們可以一同到佛那個地方去,佛是一切智,佛的智慧是圓滿的,德能是圓滿的;佛成就無障礙!我們去見佛,佛一定有智慧、有方法來教導我們,幫助我們斷疑生信。」

  這些菩薩眾裡面,當時就有六十個人跟彌勒菩薩一起去見。可見得人數並不很多。見了佛之後,也非常悲痛,真正能生起懺愧之心。

  【爾時佛告諸菩薩言。善男子。汝等應起。勿復悲號生大熱惱。】

  這個時候佛告訴這六十位菩薩,首先勸他們不要悲傷。世、出世間法都離不開因果,因果非常複雜。

  【汝於往昔造作惡業。於諸眾生以暢悅心。瞋罵毀辱障惱損害。】

  佛就說了:「你們在往昔造作的惡業。」佛就舉了幾條。「汝於往昔造作惡業」,這一句是總說。哪些惡業呢?惡業無量無邊!佛把它歸納起來說了幾條。第一個是「於諸眾生以暢悅心,瞋罵、毀辱、障惱、損害」,這說了四樁事情。

  「暢悅心」是自己痛快,罵人罵得很痛快,造業造得很痛快。「瞋罵」是瞋恚之心,罵詈一切眾生。自己看不慣的,不順自己意思的,就動瞋恚。「毀辱」是毀謗、侮辱。「障惱」是障礙。當然,這些障都是對於善法的,看到眾生做一樁好事情,嫉妒心就生起來了,想方設法去破壞他、去障礙他,不讓他成就,叫他生煩惱。這是對於眾生種種的損害。

  【隨自分別。不能了知業報差別。是故汝等。今為業障之所纏覆。於諸善法不能修行。】

  「隨自分別」,隨著自己的意思。自己想:我這樣做是對的。實在講,統統都是為了利己損人,造作這些惡業。不知道真實法中無我,都是把這個身當作我,凡是與我身不利的都要排斥,都要障礙,都要損害它,盡幹些損人利己的事情。

  「不能了知業報差別」,不知道因果報應。我們在《般若經》上得到一個總結論:「諸法皆空。」諸法是世法跟佛法,「諸法皆空,因果不空」。佛家常講「眾生畏果,菩薩畏因」,眾生是造作的時候,他不知道,他沒想到,任意在造作;果報現前了,他害怕。這個時候有什麼用?無濟於事!菩薩是個覺悟的人,菩薩不怕果報,菩薩畏因。果報現前了,那沒法子,只好受,你不受也不行。因此菩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他都小心謹慎,不造惡業,不害眾生。

  所以佛把這些過去世的業因果報提醒他們:你們今天雖然行菩薩道,於無上菩提圓滿道分,這個太難得太難得了!這就是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退成佛,這是非常難得的事情。對這個退轉了,那真的太可惜了!

  所以你們今天被業障所纏縛,於諸善法不能修行。知道這是善法,知道這是好事情,可是境界一現前,自己作不了主,還是要造業。有一些造完之後後悔,那就是一點善根發現,俗話講良心發現。那一點良心很可貴,那就是善根。有些人做了之後,自己不曉得自己做錯了,還以為自己做對了,那個就是愚闇到了極處!確實佛菩薩也沒有辦法救他。

  【世尊。願為我等說此業障。我等知罪當自調伏。我從今日更不敢作。】

  世尊這樣提示,這些菩薩們也非常難得,他們真正懺悔,向佛陀致敬,求佛詳細說明自己的業障。唯有佛陀有這個能力,有神通,知道一切眾生過去生中,生生世世所作所為。

  我們一般人不知道,不曉得來生、過去生的事情。阿羅漢雖然知道,只能知道五百世;五百世以前,阿羅漢就沒有這個能力了。唯有佛陀能知道一切眾生過去無始劫來,生生世世所有一切的造作。

  遇到佛,這個機會太難得了,求佛來說明。當自己明白這一樁事情,真正求懺悔,從今以後不敢再造了。這一句話,佛聽了很歡喜。一個人在佛面前發願,我真的求懺悔,我知道過失以後,不再造了,這是佛的好學生!

  我們中國古聖先賢也常講:「浪子回頭金不換。」這是佛的好學生。不怕有過失,怕的是你不能改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一定要知道改過自新。

  這些人願意改過、願意自新,佛當然歡喜為他們說。佛為他們說的這些話,我們聽了,仔細去思惟、去反省,我們有沒有犯這個過失?如果沒有,那就太好了!如果有,也要像這些菩薩一樣,要發願:從今而後不敢再造。

  【佛告諸菩薩言。汝曾往昔於俱留孫如來法中。出家為道。自恃多聞修持淨戒。常懷憍慢傲逸之心。】

  佛就告訴他們:「你們過去生中,曾經在俱留孫佛,如來法中。」這是釋迦前面的一尊佛。說他們曾經在俱留孫如來法中,出家修行。可見得善根不是不深厚,真的是善根很深厚,可是出家修行怎麼樣?「自恃多聞,修持淨戒」,「多聞」是聽經聞法的時間很長,讀的經多,聽的經多,大小乘佛法都能夠通達,自己以為很了不起了。又能夠修持淨戒,多聞是慧解,淨戒是梵行,真的是福慧雙修。

  這樣的出家人在我們今天來看非常希有、非常的難得了,他還有什麼過失呢?佛說「常懷驕慢,傲逸之心」,自己以為了不起,目中無人,瞧不起人,煩惱就在此地。

  一個人沒有學問、沒有德行的時候,自己為人還很謙虛、卑下,樣樣都不如人。經讀多了,學問增長了,從前李老師說:「學問大了,那個眼睛慢慢就長到頭頂上去了,看不到人了,目中無人。」甚至在家連父母都不敬。父母是個種田的,沒有念過書,他自己大學畢業了,回家瞧不起父母;自己再念個博士學位,老師沒有得到過,老師也瞧不起了,真有這樣的人!這些出家人就犯這個毛病。這是一類。出家造作的惡,自己不知道,他所讀的那些經,實在講,讀得再多,種類再多,遍數再多,有沒有用?沒有用!沒有能夠體會入心。

  在世法,古人常講:「學問深時意氣平。」學問從哪裡看呢?愈是有學問的人愈謙虛,愈是有學問的人愈卑下。我們在《論語》裡面,看到孔老夫子有沒有對過任何一個人,表示過自己很有學問有德行,表示傲慢的態度?沒有!對於童子,夫子都很有禮貌。我們在佛經裡面看釋迦牟尼佛做人的態度,對於任何一個人,佛都恭敬,佛都謙虛,不但沒有傲慢之事,連傲慢的念頭都沒有。

  他多聞,他聞些什麼?他持戒,他持些什麼?可見得都是表面工作;完全搞表面,沒有實際,毛病就在這裡。我們看看現前這個社會,四眾同修當中,犯了這個毛病不少,犯這個毛病不輕。我們念佛、誦經自己以為將來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自己一廂情願的想法,實在講與事實有相當的距離。這是一類。再看底下這一類。

  【又行頭陀少欲知足。於是功德復生執著。】

  這一類是指修苦行的,學苦行僧,頭陀是苦行的,這是很難得。像住茅篷、住山,與外界社會很少接觸,這是真修,難得!他的毛病在哪裡?「於是功德復生執著」,他的毛病在這裡。以為自己有道行,以為自己有功德,執著在這個地方,犯了這個毛病。

  幾個人斷惡修善、積功累德而不執著呢?說實在話,如果沒有這些功德,沒有這些利益,他就不修了,不肯幹了。可是一定要懂得,你執著就壞了!實在講,真實功德你得不到。你所執著的,你能不能得到?能得到一點。得到什麼呢?世間有漏的福報,把功德都變成福報了。而這個福報相當的麻煩,也就是前面這個經上說的「多聞是慧」,他修慧;持戒是修福。他真的在修慧修福,但是他有傲慢,他也放逸。這種嫉妒、傲慢將來那個福報到哪裡去享呢?阿修羅,羅剎鬼,他變成這個了。六道裡面,修羅道就是這類業因去生的。作了阿修羅之後福報很大,瞋恚、嫉妒心更增長,換句話說,造業就更重了。阿修羅死了以後,墮落地獄。這是佛家講的三世怨:第一世修行,修福修慧;第二世享福;第三世墮落。人天福報尚且墮落,何況修羅、羅剎?落到魔道!我們好心來學佛,最後學成了魔,你說冤枉不冤枉?

  佛跟魔的區別,佛心清淨、慈悲,魔心傲慢、嫉妒,就這一點差別。都是多聞,都是持戒,都是修苦行,都是少欲知足,果報一個是佛,一個是魔,我們不能不清楚。這裡面差之毫釐,失之千里!這是第二樁事情,佛這兩樁都是講的原則。

  下面佛舉了一個例子。實在講,事例太多了,不勝枚舉。希望從一個例子裡面,我們能夠舉一反三,聞一知十,然後細細觀察我們到底錯在哪裡。佛這裡舉個例子說:

  【爾時有二說法比丘。多諸親友名聞利養。汝於是人以慳嫉心。妄言誹謗行婬欲事。是時法師親友眷屬。由汝離間說其重過。皆令疑惑不生信受。】

  「爾時有二說法比丘」,這是出家人發心出來講經說法的。講經說法,當然「多諸親友名聞利養」。因為你講經,聽經的人多,我們常講法眷屬多,擁護你的人多,供養你的人也多了。「汝於是人以慳嫉心」,你對於這個法師從慳貪裡面生起了嫉妒之心。

  「忘言誹謗行婬欲事」,你在外面惡意的誹謗他,說他破戒,離間聞法的大眾。這個時候因為你的破壞,造謠生事,惡意誹謗,「是時法師親友眷屬,由汝離間說其重過,皆令疑惑,不生信受」。這是把眾生聞法的機緣破壞了,這個罪很重!

  天台大師引用佛經說,這些講經的法師,他自己「能說不能行,國之師也」,要尊重他。他能說的是什麼?他說的的確是正法,他沒有說錯,「能說不能行,國之師也」。「能說又能行,國之寶也」,那是國家之寶。能說不能行是國家之師,他能教化眾生,他教的沒錯,他自己做得到、做不到那是另一樁事情。這就是我們古人講的:「有狀元的學生,沒有狀元的老師。」就是這個道理。學生為什麼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老師會說,做不到;學生聽了之後,他會說又能做到,所以學生的成就在老師之上。因此惡意破壞講經這些道場,破壞講經這些法師,佛在這裡說了:「令眾生對這個法師疑惑,不生信受。」

  【彼諸眾生於是法師。無隨順心斷諸善根。是故汝等由斯惡業。】

  這是造這種惡業。我們學佛要從這些地方細心去體會,境界現前的時候要知道憶念佛在這個經上的教誨。斷一個人的法緣、法身慧命,果報都在地獄;何況破壞許許多多人的法緣,那怎麼得了?佛說因為造這個惡業,下面講果報。

  【已於六十百千歲中。生阿鼻地獄。餘業未盡。復於四十百千歲中。生等活地獄。餘業未盡。復於二十百千歲中。生黑繩地獄。餘業未盡。復於六十百千歲中。生燒熱地獄。從彼歿已還得為人。五百世中生盲無目。以殘業故。在在所生常多蒙鈍。忘失正念障覆善根。福德微少形容醜缺。人不喜見。誹謗輕賤戲弄欺嫌。常生邊地貧窮下劣。喪失財寶資生艱難。不為眾人尊重敬愛。從此歿已。於後末世五百歲中法欲滅時。還於邊地下劣家生。匱乏飢凍為人誹謗。忘失正念不修善法。設欲修行多諸留難。雖暫發起智慧光明。以業障故尋復還沒。汝等從彼五百歲後。是諸業障爾乃消滅。於後得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是時彼佛當為汝等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已於六十百千歲中,生阿鼻地獄」。六十百千這個數字是一百個千再乘上六十,就是六百萬,他在阿鼻地獄裡面已經受了六百萬年的罪;就是前面講的,兩個法師生嫉妒心,惡意破壞人家的道場,六百萬年在阿鼻地獄。「餘業未盡」,阿鼻地獄是主要的罪,重罪。

  阿鼻地獄離開之後,「復於四十百千歲中,生等活地獄」。從阿鼻地獄再轉到等活,罪比較輕一點。多少時間呢?四百萬年。兩個合起來是一千萬年!餘業還未盡,「復於二十百千歲中,生黑繩地獄」。這個地獄的果報比等活又要輕一等,這是兩百萬年!這些地獄裡面的狀況,諸位念《地藏菩薩本願經》就都清楚了。

  「餘業未盡,復於六十百千歲中,生燒熱地獄」。這是比較上更輕一點的,又是六百萬年。

  我們把佛所講的合起來,共是一千八百萬年。你看看,造這麼一點罪,好像覺得這個沒有什麼,佛在這裡說的不是假話,地獄裡面輾轉受罪一千八百萬年!

  「從彼歿已還得為人」,這樣地獄罪業受完了,才再得人身。得了人身怎麼樣?「五百世中,生盲無目」,生盲就是生下來眼睛就瞎了,這叫生盲,看不到東西,這是過去世的罪業。他還有餘報,餘報是五百世,不是一世、兩世。

  我們讀了這個經,的確是叫人寒毛直豎!今天造作罪業實在講太容易、太容易了。所以千萬不能以為自己不順心、不滿意就來障道,不曉得這個果報的可怕。

  「以殘業故,在在所生常多蒙鈍」,這就是愚痴、魯鈍,沒有智慧。前面講「生盲無目」是身體上的缺陷,這個地方是心思昏闇,沒有智慧,愚痴!

  「忘失正念障覆善根,福德微少,形容醜缺,人不喜見」。一般人見到不會生歡喜心。

  「誹謗輕賤,戲弄欺嫌」。「欺」是欺負他、嫌棄他。

  「常生邊地,貧窮下劣,喪失財寶,資生艱難」。他的生活困苦。

  這一些經文都不難懂,都很清楚的描繪出他在人間的貧窮下賤,受盡種種的苦難。

  「不為眾人尊重敬愛」。沒有人喜歡他,沒有人尊重他。

  「從此歿已」,這是講五百世。五百世做這麼苦的人,這是地獄裡出來的餘報。前面地獄是一千八百萬年,離開地獄的時候,還要五百世受這些苦報。這個報盡了,「於後末世五百歲中法欲滅時」,這就講到現在這個時代了,末世五百歲中,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還於邊地下劣家生」,那是比前面好得太多了。

  「匱乏飢凍為人誹謗,忘失正念不修善法」。我們想一想這個餘報的時間,實在太長太長了。

  「設欲修行多諸留難」。偶爾遇到佛法想發心修行,障緣特別多。我們想一想,為什麼他會有這麼多障礙呢?過去他障礙很多人聞法,所以他這一世要得這個餘報。佛說他的餘報五百世。我們想想,他障礙的人愈多,他的果報就愈嚴重。

  「雖暫發起智慧光明,以業障故,尋復還沒」。這是會裡面的六十位菩薩,過去生中造這些罪業,雖然發心出家,雖然想修道,他有這麼多的障礙。

  「汝等從彼五百歲後,是諸業障爾乃消滅」。可見得這個罪障消滅要很長的時間,要受許多的苦難。菩薩有智慧,怎麼能不怕呢?眾生實實在在愚痴,敢造!

  業障消滅之後,「於後得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因為他曾經念過阿彌陀佛,到這個時候遇到了善緣,往生極樂世界的機會成熟了。由此可知,這個時候業障消除了,身心清淨,再不會有惡意對一切眾生。

  我們想想,自己學佛了,學佛的功夫怎麼樣?有沒有進步?像此地講的,你到底是進步,還是在退步?實在講,不難檢查。最容易檢查的是什麼?我們過去對那些人那些事看不慣的、不喜歡的,今年遇到這個人,遇到這個事,會不會淡一點?過去我十分恨他;現在看到,只有六分恨他,你就進步很多了。能不能往生?不能往生。什麼時候能往生?過去最討厭最恨的人,現在一點都不恨他了,一點都不討厭他了,你往生的機會到了。為什麼?業障消了。

  什麼叫做業障?你要曉得,貪瞋痴慢是業障。看到合於自己心意的想得到,不順心意的想排斥,都是貪,都是瞋恚,都是愚痴。對待別人是自讚毀他,自己認為了不起,別人都不如我,有這種觀念,這是業障!決定不能往生。

  所以這個經確確實實教給我們,這一生往生要具備哪些條件。大乘經上講原則的很多,這裡完全講的是事。譬如,我們常常讀到的「心淨則土淨」,這是往生必須要具備的條件,「心淨則土淨」就能往生。心淨,淨到甚麼程度?不知道,自己以為心很清淨了,哪裡曉得境界一現前,該喜歡的喜歡,該討厭的還是討厭,那哪裡是清淨呢?那不是清淨。

  所以這個經的好處在此地,讓你讀了之後,一條一條去反省,我們有沒有這個過失?自己曉得我這一生有沒有把握往生。真正有把握往生,預知時至,對這個世間心清淨了,對一切眾生心平等了,這才決定能往生。以「清淨、平等、慈悲」心看一切眾生,生到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佛就會給你授無上菩提之記,這個跟《無量壽經》上講的就沒有兩樣了。

  【爾時諸菩薩等。聞佛所說舉身毛豎。深生憂悔便自抆淚。】

  這時候這六十位菩薩聽佛所說,「舉身毛豎」,聽到寒毛直豎。「深生憂悔」,憂是憂慮,悔是後悔。過去生中造這麼重的罪,現在還有習氣在。習氣是什麼?做,那你是造罪;我還有看不順眼的人,看不順眼的事,但是沒有發作,沒有去障礙它。雖然沒有做,遇到的時候,心裡面還是忿忿的,但是不發出來,那叫習氣。如果發作出來,那你就造作罪業了,那就不是習氣,那是現行。現行造的罪業,就又造這個罪了,又要去經歷一千八百萬年的地獄罪,還要幹這事情。如果只有習氣,沒有現行,習氣會障道,沒有那麼重的罪。但是障礙自己修行,障礙自己的智慧,障礙自己的法緣,這個就輕很多了。

  這些菩薩們非常難得,聽佛這麼一說,真的那個懺悔的心生起來了,於是向佛發露懺悔。底下他們說了八樁事情。這八樁事情,實在講,也是我們時時刻刻要提高警覺心的。

  【世尊。我今發露悔其過咎。我等常於菩薩乘人。輕慢嫉恚及餘業障。今於佛前如罪懺悔。我等今日於世尊前發弘誓願。】

  「世尊,我今發露悔其過咎」。後不再造,這叫悔過。我們現在一般人把懺悔都弄錯了,在佛菩薩形像面前修懺悔法,修了以後照做。這個沒有用處,這個實在講罪上加罪,連佛菩薩都欺負、都欺騙。

  「懺悔」這個名詞是梵華合一。「懺」是懺摩,梵語音譯的,意思是把自己所做的過失都說出來,讓大家都知道。「悔」。中國的意思是後不再造。這兩個意思很接近,古人翻譯的時候就用這兩個字作「懺悔」的名詞。

  「我等常於菩薩乘人。輕慢嫉恚,及餘業障。今於佛前,如罪懺悔」,這一句是總說。菩薩乘人就是發大乘心的人,包括在家、出家。大乘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不但自己要學佛,也勸別人學佛,這樣的心量就是菩薩乘人。

  實在說,中國人學佛,菩薩乘人最多。所以小乘法在中國的時間很短暫,隋唐時候曾經一度興起,但是沒有多久就衰了。大乘佛法一直在中國盛行,中國人確實是大乘根性的人,菩薩種性的人。

  我們對於這一些菩薩種性的人,過去世輕視他們,傲慢、嫉妒、瞋恚以及種種對他們的障礙,現在在佛前面發露懺悔,後不再造。這一句是總說,下面是別說。別說,實在講,說不盡!也把這些歸納為為八條。第一條說: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於菩薩乘人。見有違犯舉露其過。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這是第一條。菩薩乘人他的特色是弘法利生,就像前面講的,有二說法比丘。在此地,不但是出家說法的,還有在家說法的。這一點出家人實在講很容易犯過失。在家居士升座說法,出家人總是嫌棄,他是在家白衣,我們是出家人了,人天師,往往就輕慢了在家說法的菩薩了。這是出家人最容易犯的過失。所以這段經裡面,主要就是講的出家人,這些人在俱留孫佛的時候都是出家了。

  這些道理事實真相,現在了解的人太少太少了。縱然有些人說出來,大家不相信,不能接受。總認為一出家就比在家人高,這個觀念怎麼得了!這個觀念就是罪業,就要墮落。

  所以世尊當年示現成佛,就明白跟我們顯示,出家人成佛,在家人也成佛;世尊示現的是出家佛,維摩居士示現的是在家佛。像文殊、普賢示現的是出家的等覺菩薩,而賢護示現的是在家等覺菩薩,出家跟在家沒有分別!升座講經是代佛說法,你不敬講經的人,就是不敬佛,不敬法;你這個就是輕慢三寶,那個罪業就是地獄罪業,極容易犯的;就是因為我們現在這個觀念錯誤。

  民國初年,歐陽竟無居士在南京辦支那內學院,就是辦佛學院,培養弘法人才。他這個佛學院的學生在家居士多,出家的法師不多,只有幾位。大家曉得太虛法師是這個學院的旁聽生。歐陽大師在「內學院訊」裡面講得透澈,佛法是師道,老師不一定是出家、在家,老師第一大。老師就是我們佛門裡面講的「和尚」,和尚第一大。

  和尚、法師不一定是出家人,這個大家都知道,我們都常說了。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這決定是出家人;說和尚、說阿闍黎、說法師,不一定是在家、出家,男女老少都可以稱的,只要你做的是這個工作,你就有這個稱呼。和尚是親教師,所以「師」是第一大。居士是老師,你是出家人,跟他學,那你要尊重他。這是現代人很多都不懂。

  我出家之後,我跟李炳南老居士學的,他是在家人,老師第一大,我們見老師也要頂禮。很多出家人看到奇怪:你是出家人,怎麼可以向在家人頂禮?其實他經也念得很多,他忘掉了,維摩居士講經說法,舍利弗、目犍連是出家人,為什麼也要頂禮三拜、右繞三匝?這不是世尊在世的時候就表演給我們看了嗎?這有什麼奇怪的?所以現在一出家,穿上長袍大袖子就認為了不起了,不知道這個東西不穿不墮地獄,一穿就下地獄去了。你說冤枉不冤枉?不明道理,不知道是非。

  我在台中學佛,只有一個人來勉勵我。我過去一個老校長周邦道先生,他勉勵我:「你現在出家了,跟李炳南老居士學佛,他有道心,他是菩薩,一定要以學生的身分對老師,不可以輕慢。」其他沒有人來勸我,他是真正懂得佛法的。

  所以佛門是師道,老師第一大。居士升座講經,代佛說法。出家人升座講經也是代佛說法,所以講台前面一定供佛像。你們拜法師時,佛在前面,我們躲在後面,你拜佛,我不敢當,表這個意思。所以前面一定要供佛像。

  所以這個說法的人,他有過失不能說他。為什麼?一定要讓聽眾對他有信心,相信他所說的,依教奉行,大家就得利了。

  他雖然有過失,「見有違犯,舉露其過」,不可以舉他的過失,不可以把他的過失宣揚,希望一切大眾得真實的利益。他個人有過失,他個人有因果。我們如果宣揚的時候,把整個法會道場破壞掉了,那你的罪過就大了!

  何況他的那些過失,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我們是凡夫,不知道他的境界。那些高境界的聖人,行止好像跟這個下愚差不多!

  我們上一次在新加坡印了一本《金山活佛》,樂觀老法師寫的。我跟樂老有幾次的因緣,我頭一次講《彌陀經疏鈔》在蓮友念佛團,經本是他供養的。所以他老人家這本書,我在新加坡的時候,發心印了兩千冊流通。

  金山活佛那個樣子,生活行為表現的,有一點像濟公,邋邋遢遢;真的是聖人,真是聖賢!而一般法師跟他在一塊相處,都輕慢、瞧不起他,好像他不守清規、不守戒律,什麼東西隨隨便便的。人家是四相都破了!我們是凡夫,這一點怎麼能看到人家的境界?

  對於一切眾生,無論在家、出家,我們常存恭敬心。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講得很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見過」,自己照顧自己都來不及了,哪有閒功夫去看別人的過失?

  所以他這個地方誓願好:我如果是見到這些菩薩乘人他們有違犯過失,我要說他,舉他的過失,我就是欺騙世尊。發了這個重誓。

  八條我們今天講了一條,明天再繼續介紹底下。好,我們念佛迴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