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弘崇禮律  (第七集)  1979/1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5-007-0007

  【佛語阿難。夫為人者。當愛樂人善。不可嫉之。人有惡意。向道德之人善師者。是惡意向佛無異也。】

  這一段是這一部經裡面的第三段,主要是講師、弟之分,就是在教學上來說,老師怎樣才能盡到老師的本分,學生怎麼樣學才是學生的本分,這一段也是阿難尊者代替我們末世的四眾弟子來啟請的。從這個地方起,這是世尊的開示。雖然是給阿難說,『佛語阿難』,跟阿難講的,實際上是開導我們大家。首先告訴我們,『夫為人者』,這就是做人,換句話說,做人應當布施,應該要愛樂人之善。一個人存心善、做事情善我們應該歡歡喜喜,或者是我們見到了、我們聽到了都應當發歡喜心。『不可嫉之』,這是特別的教誡,千千萬萬不可以嫉妒,這是做人的道理。人要是有惡意『向道德之人』,所謂「道」是指修行有德的人,所謂「德」是心地善良之人,這兩種人(就是有道德的人,或者他是個修行人,或者是心地善良之人,我們都叫他是道德之人)他對於社會的風俗決定有深厚的影響,我們要以惡意對待他就跟以惡意對待佛沒有兩樣。我們曉得惡意對待佛這個罪過很重很重,屬於五逆罪之一。惡意向有道德的人、向一個好的老師結罪為什麼這麼重?這就是因為道德人、善師他是教化一方,是一方眾生法身慧命所寄託之處,如果我們要是誹謗善師、誹謗道德之人,他這個結罪不在對道德之人或者是善師,不僅僅是對於他們個人,而是對於這一個地方的眾生來結罪,所以這個罪就相當的重。

  下面,這是從比喻上來說:

  【寧持萬石弩自射身。不可惡意向之。】

  這是在古時候,這個『弩』是弓箭的一種,普通的弓一次只發一支箭,這個「弩」一次可以發好幾支箭,在過去那個時代就是最有效的一種兵器。『萬石』是說它的力,這是比喻,實際上沒有這麼大的力量。但是好的弓,有三百石、五百石的弓,這個確實是有的,那種弓我們沒有辦法拉得開的。你看現在有舉重,舉幾百斤的。一石大概是一百二十斤,一石是一百二十斤。這個「萬石」是比喻,比喻這個弓的力量之強,以這麼強有力的弩弓來射自己。這是佛說,寧可以來射自己,『不可惡意向之』,就是惡意的向道德之人、善師。萬石弩弓自射不過是失去自己的生命而已,學佛的人都知道,生命失去了要不了多久就又得一個身體,在六道裡面捨身受身就如同穿衣服、脫衣服一樣,所以生命不足貴,貴的是法身慧命。惡意向道德之人、向善師是斷一切眾生的法身慧命,也斷自己的法身慧命,所以這個過失太大太大了,這是極重之罪,佛在此地用這個來比喻。

  【佛言。阿難。自射身為痛不。】

  以這麼強有力的弩弓來射自己的身體痛不痛?

  【阿難言。甚痛甚痛。世尊。佛言。人持惡意。向道德人。其善師者。痛劇弩射身也。】

  這個『劇』是超過。這種苦報是我們一般人不能夠覺察得到的。我們總以為說刀箭割自己,這是很痛苦的事情。我以惡意對道德的人,惡意對那些教書的,對那些老師,這有什麼了不起?他不曉得果報在地獄,地獄之苦,比這個刀箭割截自己身體,那不知道要苦多少倍!這是從比喻上說。萬萬不可以以惡意,這個地方是僅僅說惡意,惡意就是心裡面不高興都不可以,表現在行為上更不得了。

  下面,這是誡訓:

  【為人弟子。不可輕慢其師。惡意向道德人。】

  選擇老師的時候可以慎重,一旦說拜他做老師,自己就要知弟子禮,這一點很重要。假如我們已經拜他做老師,到後來再誹謗他,或者再去侮辱他,這是大大的不應該。背師叛道這個罪過,就跟不孝父母的罪過是相等的。不孝之罪,諸位要曉得是無間罪業;背師叛道也是無間的罪業。世人他不曉得這個道理,所以往往犯了自己不能夠覺知。學佛的人,或者是讀過儒家書的人,都懂得這個道理。我們中國儒家、道家都曉得這個道理。所以在大陸,北方我沒有去過,那一邊的風土人情我不甚知道。江南一帶我非常熟悉,在江南每一個人家的堂屋,堂屋裡供的祖先牌位都是供的「天地君親師」,有老師。所以歐陽大師說的世法裡面三種根本,我們在江南的風俗裡面可以說是表顯得非常的清楚,從每一家供的牌位上就能看到。所以世出世法裡面對於師道都非常的尊重,尤其是佛門裡面,佛門裡面,師更是第一。所以佛在此地特別的教誡我們不可以輕慢其師,不可以惡意向道德之人。

  【當視之如佛。不可輕嫉。】

  『輕』是輕慢,『嫉』是嫉妒。

  【見善代其歡喜。人有戒德者。感動諸天。天龍鬼神。莫不敬尊。寧投身火中。利劍割肉。慎莫嫉妒人之善。其罪不小。慎之慎之。】

  諸位要曉得,這個有道德之人,不計較人家的過失。善師、諸佛菩薩也不計較人過失,你誹謗他、譏笑他、嫉妒他、侮辱他,絕不計較。如果要跟你計較那就不叫有道德之人,也不叫善師,更不能稱為佛菩薩。誰來跟你計較?你看看這個地方,你就曉得。道德之人,『感應諸天』,那個『天龍鬼神』他來找你的麻煩,為什麼?你誹謗的、你嫉妒的正是他所尊敬的人,他不會饒你的。護法鬼神他是凡夫,他並不是一個修行證果的人,他有瞋恨心,脾氣很大。他護持正法,護持那個道德之人、護持善師,你要得罪道德之人他們來找你麻煩。所以我們看寺廟裡面的建築,你看過去凡是有規模的這種寺廟,一進門,頭一個是天王殿。你看四大天王,那都不很好看,面孔都很凶,穿著盔甲,帶著兵器。那什麼?你要在裡面得罪了佛菩薩,佛菩薩無所謂,他們可不饒你,這些護法鬼神他不會饒你,他要來懲罰你,這就是天地鬼神所不容,他不能接受。何況自己本身上造作的重罪,那個叫性罪。這要是懂得佛法的道理,你才曉得這個罪惡實實在在的深重。所以佛是一再勸勉我們,『其罪不小,慎之慎之。』我們應當要謹慎。

  【阿難復白佛言。為人師者。為可得呵遏弟子。不從道理。以有小過。遂之成大。可無罪不。】

  這個一小段,這就是講做老師的本分。阿難尊者問得很好,『為人師者』,就是一個做老師的人,可不可以隨便的呵斥他的弟子,不依從正當的道理,『不從道理』。或者是弟子犯了一些小過失,而老師故意的把他宣揚,說這是大的過失。老師要用這種態度來對學生,他有沒有過失,有沒有罪?

  【佛言。不可不可。師弟子義。義感自然。當相訊厚。視彼如己。】

  老師能不能用這個態度對學生?不可以,世出世法裡面講都不可以。『師弟子義』,這個「義」是說的恩德、情義。師生之中,這種恩德跟情義是『義感自然』,弟子有感,老師有應,感應道交。所以說是『當相訊厚』,應當相扶持,情義的交流。恩同骨肉,『視彼如己』。學生看老師就是自己的父母,沒有兩樣;老師愛護學生如同自己的子弟,也沒有分別。

  在過去的教學裡,我們不講佛法,以世法來講,老師愛護學生往往是超過自己的兒女。諸位要曉得,他愛護學生才是真正的愛護兒女。如果他要愛護自己兒女不愛護學生,正是不愛他自己的兒女。原因在什麼地方?所謂輿論的批評,關係就很大。你自己的兒女,跟一些學生,都是你的學生,是你教的。在從前是趕考,如果你的兒女考中了,其他教的學生沒有考中,你這個教書的老師就沒有臉在社會上立足,人家見到你,某人私心,你看他的兒女考中,那些學生都沒有考中,他不能做人。所以他要把全部精神教學生。學生考中了,自己兒女沒有考中,人家對他都尊敬,某人對學生愛護多少,你看學生都考中,自己兒女沒有考中。諸位要曉得,他自己兒女一生一世,乃至於他的子子孫孫,他的這些學生統統要照顧,那是恩師!這才叫真正的愛護自己兒女。這是從前的師道,那個做老師的教學對於學生一定要盡到責任。所以自己兒女不自己教,送到別人那去教去,易子而教。

  下面一段:

  【黜之以理。教之以道。己所不行。勿施於人。弘崇禮律。不使怨訟。】

  經文雖然不長,所講的都是教學的綱領。『黜』是責備他,責備學生要合情合理。『教之以道』,就是世出世間聖賢的大道。『己所不行,勿施於人』,這個「己」不但是指老師,這是泛指,要教給學生,自己所不願做的,不能夠施於人。換句話說,我們希望人家怎麼樣對待我,我就應該如何對待人。

  我們在這一次印的小本的《六祖壇經》裡面,我不曉得這個小本諸位有沒有請一本回家去看?小本雖然是流行本,我們這次講《六祖壇經》沒有採用。在印這個本子的時候,我特別將《五種儀規》裡面有一篇「心相篇」附印在後面。這篇東西諸位要得到了之後,不是叫你去看別人(那是看相,給諸位說,靈得很),最重要的是看自己的相。我們自己這個前途是吉是凶,是禍是福,你只要照那個上面去對一對,對對自己的心理,對對自己的行為,就曉得了。我們個人吉凶禍福,家庭的興衰,都能夠曉得,決定不迷信。說起世出世法的大道理,好像還不甚關緊要。如果講我們現前、未來的吉凶禍福,那大家眼睛都瞪得圓圓的,好像這個問題對我們太重要了。諸位好好的去研究研究,去省察省察,自求多福。「心相篇」這一篇東西,也是聖賢的大道。

  『弘崇禮律』,這是講的身教,「弘」是弘揚,發弘光大,「崇」是推崇,世法裡面講禮,佛法裡面是戒律。不管我們學哪一宗,不管我們學哪一個法門,「禮律」是根本。縱然成了佛,明心見性,像我們《華嚴經》讀到的遍行外道,給諸位說,他雖然是遍行外道,他也弘崇禮律,為什麼?不壞世間法,不壞世間相,禮律是維繫世間的。所以諸佛菩薩,個個人尊崇,人人都提倡,這是教誡學生要從這個地方教起,從規矩教起。所以從前童蒙裡面教學,兩樁事情,學生一進老師的門就學灑掃應對,就學禮,學規矩。知道進退,曉得說話,就是應對,學禮。其次的就是背誦經典,就是背書。過去童蒙教學,就這兩樁事。這是一個人,一生成就的根基。我們佛門裡頭也不例外,佛門裡頭也是這個方法。所以出家說「五年學戒」,就跟那個童蒙教學一樣。期限是五年,學規矩,學威儀,學禮節。在這個五年當中,不准你聽講,也不准你參禪、念佛;換句話說,行門、解門都不准你。為什麼?這是基礎學問,在這五年裡幹什麼?五年也是背書,背經典。所以佛法跟世法,你看初步的教學法完全相同,這是根本法。

  我們現在為什麼會不成就?就是沒有根本。現在學法,哪一個人從禮律上學起?哪一個人從背誦經典學起?沒有,所以是浮而不實一生都得不到受用,都是學一點點裝裝門面而已,沒有內容,這是一種可悲的現象。所以老師要不從這個上面來教學,這個老師沒有盡到責任。老師要從這個地方教學,學生不能接受,那是學生沒有福報。我們可以說是沒有這個福報,沒有這個機緣,這種教育失去了,真正叫失學。現在縱然是大學畢業,或者是博士的學位也拿到了,給諸位說還是失學,就是他沒有根底。佛法裡面縱然到了大法師,他也沒有這個基礎,依舊是失學。在這種情形之下我們自己要懂得去補習,認真的去修學,彌補我們過去的基礎。在世法裡面我們要學禮,佛法裡面我們要學律。

  禮與律,如果你發願專門來弘揚律,當律宗的祖師,那當然律藏你要深入。如果不是發願去當律宗祖師、去弘揚律宗的話,我們學禮律現前夠用就行了,要懂這個道理。李老師在台中教《禮記》,教學的目標只有一句話,入眾不令人討厭就行了。我們這個受用就夠了,而不是給別人講禮。你學了一點禮,你不懂禮,你也不懂戒律,那就大錯特錯了。所以這個禮與律是律自己的,而不是律別人,是成就自己的,不是叫你拿來批評別人,這個是千千萬萬要記住。你要懂得一點禮,懂得一點戒律,處處說這個不對,那個犯了戒,你就跟一切眾生樹敵,到最後怎麼樣?你就孤立了,沒有一個人理你了,為大眾所擯斥。你要想度眾生度不了,為什麼?人家看到你都討厭你,看到你都躲得遠遠的。所以諸位要記住,禮與戒律是律自己的,不是律人的。「心相篇」是看自己的相,不是叫你看別人的相。千萬不可以拿到「心相篇」的時候,看你這樣不對,你將來有什麼災難,不可以這樣做法。六祖說得很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要牢牢的記住。一個人能夠見到自己過失了,大有進步,這個人就有成就。一個人只見到別人過失,而見不到自己過失,這個人沒救了。所以我們要學著見自己的過失,不見別人過失。我們要以禮律修正自己的行為,別人合不合禮律我們不要去管他,這是一個真正修道的人。

  『不使怨訟』,「怨」是內心的不平,「訟」是言語的爭執,這是說什麼?同學之間。你看老師教了一些學生,你要教學生的時候彼此都有些磨擦,彼此不能相容,這個教學就失敗了。如果要在學校的時候,一個班上彼此學生,各人都存著成見,彼此不相容納,那這個學校不像學校了。調學生的心情是要以理,以道理,道理明了,心就平了,心平氣和。調理身口就是要以禮律,大家懂禮,懂得戒律。就是有意見他有分寸,他有個節制,他不會超過,所以還能維繫住共住,不會到了不共住這個程度。這是佛教誡做老師的人。

  下面,這是教做學生的。

  【弟子亦爾。二義真誠。師當如師。弟子當如弟子。勿相誹謗。含毒致怨。以小成大。還自燒身。】

  在這一小段裡面兩方面都教誡。前面說老師對學生要有分寸,要真正的愛護,學生對老師也是如此。『二義真誠』,「二義」就是老師跟學生兩方面,要以真心,要以誠意,相應。『師當如師』,這個「如」字很好,老師要像一個老師,學生要像個學生,各人守住各人的本分。

  在民國初年,諸位曉得袁世凱,袁世凱那個老師叫什麼名字?我現在忘掉了,所以袁世凱在世的時候人家不恥他,真是有他的道理。他的老師,諸位要曉得,你既然拜一個人做老師,這個老師曾經教過你,一輩子都要叫他做老師,千萬要記住。我出家了,見到他了,還要叫他做老師。不能說我出家了,我見到老師,你某居士,你要這樣稱呼的話叫大不敬,你自己沒辦法教人。袁世凱就是這樣的人,在他沒有得志的時候見到老師恭恭敬敬的,老師,稱老師。他做了總理的時候,那滿清政府的總理,見到他老師不稱老師了,稱某兄。當時人家都引以為笑話,由老師變成某兄。所以袁世凱注定失敗,為什麼?背師叛道,這是為士林所不恥。俗語說得好,「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你去請教那個人,人家教你一天那就是你老師,一生都要稱他作老師。能做到這一點,你的品德就是人中的模範,就值得人尊敬。不管你自己有沒有成就,你一生能夠不忘你的老師,這就值得成就。就如同過去孝子一樣,他什麼都沒有成就,他能盡孝。你看看二十五史裡頭有孝義篇,這個人在社會上他沒有什麼成就,也沒有什麼學問,為什麼二十五史裡給他留傳?他是孝子。他雖然沒有學問,但是他的德行是當時的影響力很大,同時影響到後代。今日之下像袁世凱那樣的人太多太多了。袁世凱還能尊稱他某兄,現在是連名帶姓,哪裡還有什麼兄不兄?真正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這是我們自己真正向道,真正要求學,我們應該要曉得警惕。我們要見賢思齊,見不賢要能內省,自己要反省。我們沒有出家之前都有老師,我們今天見到他,他如果學佛了,萬不可以說某居士,不可以的。你自己不覺得,人家是一個有學問的、有見識的人,一看到你這個行為,對你就打折扣了。你講經講得再好,講得天花亂墜,人家也不相信。就憑這一點,就把你自己所修行的功德統抵銷掉了。

  所以我勸同學們讀歐陽內學,歐陽大師是我們現前佛教可以說是續佛慧命的第一個人,沒有他、沒有支那內學院,我們佛法在清朝末年就斷絕了。佛法的慧命能夠延續到今天,等於說那個燈將將熄滅了,他去添了些油。民國初年的時候,我們佛教界裡頭那些學者,全都是他的學生。佛門裡面你們曉得,太虛大師,仁山法師,這都是了不起、有成就的人,他內學院的旁聽生,都接受過他教導的。所以他在我們佛門裡面有一些老法師稱為大師而不稱名的。歐陽大師的學問,歐陽大師的道學,一直到今天還沒有人能夠超得過。內學院的院訓就是他的教學方針。我們雖然沒親近過他,沒有見到他,你要是讀這部書,你就曉得他教學,他的方針是什麼,他的方向是什麼,我們能夠把握住,我們就少走很多冤枉路。你們同學們真正是有福報,一開始學佛沒有多久,就能夠遇到這麼好的法緣。這個書過去沒有流通,大概就是這兩年來才流通的。我是在今年才看到的,過去我所看到的還是合錄,前兩年印的內學年刊,內學年刊裡頭不完整。所以你們有福報,你們要拿到這個書,往書架上一放,那就叫可惜。這個書拿來之後,從頭到尾細細去研究,這是一部指導的方針。好像我們行路,那個是地圖,先把地圖研究明白,那個路怎麼走自己心裡就有數。所以不可以置之高閣,應當常常拿來研習,我們才能夠找到一個學佛的方向,才能找到一個學佛的捷徑,用什麼方法去學佛,用什麼態度去學佛,怎樣去學佛,你要有個對的。

  「師當如師」,『弟子當如弟子』,內學院訓裡頭就是講這個道理。第一篇就講做師,師當如師。『勿相誹謗』,老師不能夠誹謗學生,學生不能夠誹謗老師,你要是誹謗彼此兩方面都損失了。『含毒致怨』,這個「含毒」是指的弟子。這一句『以小成大』,這是老師。學生有小的過失,在外面宣揚哪個學生不好、頑皮,他的毛病多,這是「以小成大」。『還自燒身』,這就是古人所謂的「觀其友而知其人」,你的學生既然毛病這麼多,可見得你這個老師不行,你沒教得好。看到學生誹謗老師,你是背師叛道,背師叛道的人,就等於說是不孝父母的人,在從前不恥於社會。你要是在公家機關裡面做事情,聽說你是背師叛道的,不孝父母的,立刻就開革了,就不會用你了,你在這個社會上找不到工作。不必要其他的理由,就是這一條,就行。這一條定律,在中國用了幾千年。確實不像現在,現在法律上,你只要有才幹,政府用你;你不孝順父母,沒有關係,還是用你。在從前的社會,決定不行,你有天大的才幹都不行,都不會用你。

  【為人弟子。當孝順於善師。慎莫舉惡意向師。惡意向師。是惡意向佛向法向比丘僧向父母無異。天所不覆。地所不載。】

  這是講惡意對待老師的罪過。天地所不容,所以在從前是不恥於社會。在民國初年的法律還有親權處分(這個法律我聽說好像是在民國二十幾年廢除的),那是我們中國自古以來的古禮。父母對兒女這種恩情,是世間第一,再沒有超過。兒女怎麼樣的不孝、背逆,父母愛他的心始終不會改變。父母要決心不要這個兒子,政府就可以把他處死刑。有沒有犯罪?沒有犯罪,他的父母不要他,這個叫親權處分,就是你父母的權,特權。所以從前有這一條,兒女不敢不孝,為什麼?你要真不孝,他要發了脾氣到法院去告一狀,我不要這個兒子,你們把他槍斃掉,馬上就槍斃了,這叫親權處分,這是從天理人情上講的。哪一個父母不愛兒女?父母都不要了,社會更不需要這個人。老師雖然沒有這個權力來處分,但是要曉得背師叛道,不但是同學瞧不起你、不理你,你這個名傳到哪個地方,哪個地方的人就遠離你,真正是『天所不覆,地所不載』,這是在過去的社會裡。這種罪過就跟惡意向三寶、向父母沒有兩樣。由此可知,老師的恩德跟父母恩德是一樣大的,我們的法身慧命得自於老師。哪怕那個老師教我的時間再短,我總有某些疑惑從他那個地方得到破除的。

  再看底下一段經文,這是講末世性惡,就是造惡。

  【觀末世人。諸惡人輩。不忠不孝。無有仁義。不順人道。】

  確確實實如此,看這個末法,今天這個世界,跟經裡面講的,可以說完全相符合。『不忠』,「忠」是講忠實,也就是講的誠實。不但說是對國家不誠實,對人不誠實,對事不誠實,甚至於是對自己都不誠實,這有什麼辦法,何況對人?為什麼會到這種地步?給諸位說,沒有教育。所以要追究責任,是末世這些諸惡人的罪過嗎?那也不盡然。他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這個因素非常的複雜,關係到社會,關係到家庭,關係到教育,關係到他自己本身周圍的環境,一切的惡緣造成這種的果報。『不孝』,這個「孝」在此地範圍也很大,不僅僅是指父母,你看我們大乘戒經裡面講,包括了一切眾生。孝順父母,孝順師長,孝順三寶,孝順一切眾生。我們現在別的不要談,單單談父母,能不能做到?這是孝裡頭最小的一個圈子,不要講大。最小的這個一圈都做不到,何況大孝?『無有仁義』,「仁」是慈悲心,「義」是合乎禮的事都叫做義,事事合理就是義。『不順人道』,「人道」是五倫八德,那是人道。

  這個一小節是講世間人之惡。我們再看看下面講,這是出世修道人之惡。前面是世間人。再看看末世的出家人。

  【魔世比丘。四數之中。但念他惡。不自止惡。】

  這一段我們出家修學的同修要特別注意到,『魔世』就是末法時候。佛在《楞嚴經》裡面講的,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所以在佛法裡面講「魔世」就是末法,也指我們現在這個時候,我們自己要好好的檢點檢點自己。『比丘,四數之中』,就是出家的四眾,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這是指「四數之中」。『但念他惡,不自止惡』,這就是佛門裡面的惡業,不知道自己反省,不曉得自己改過。而是怎麼樣?這個惡念是念念增長,積小惡就成了大惡。

  【嫉賢妒善。更相沮壞。】

  『嫉賢』是指人,他的道德,他的修行,或者他的福報,勝過自己的,就生嫉妒心了,用種種方法來破壞他。『妒善』,「善」是指事,見到別人修一切的善事,也要想方法去破壞、去障礙他,真叫是造無邊的罪業。

  【不念行善。強梁嫉賢。】

  自己不曉得見賢思齊,不知道去修善。這個『強梁』要拿我們現在俗語來說,就是橫行霸道,不講理。嫉妒賢人,破壞善事。

  【既不能為。復毀敗人。】

  『既不能為』是說自己不肯做,自己不願意做,還要想種種方法去破壞別人,把別人的功德,把別人的善事都給破壞掉。

  【斷絕道意。令不得行。】

  這個是真真實實的魔子魔孫,在末法時期的時候示現的出家的比丘四數之相,正是佛在經裡面講如同獅子蟲還食獅子肉。他來幹什麼?他來是消滅佛法的,他到這個世間來是負的有責任,魔王交代的責任,斷一切眾生的法身慧命。果報,給諸位說,在阿鼻地獄(底下有說)。所以我們自己不能做,不能修的善事,不能修的善行,別人能做,我們能生歡喜心,隨喜,功德無量無邊。他得多少福,得多少利益,我們跟他相等的得到。這個真是大好機緣,人家修善事,我們隨喜,我們能得福,能得利益,我們為什麼嫉妒去破壞?去入阿鼻地獄?真正是愚痴到了極處,聰明人決定不幹這個事情。

  再如果是諸位真懂得因果的道理的話,別人修的善行,修的善事,我們能破壞嗎?我們如果果然能破壞,我們的本事大,為什麼?我們可以把因果定律打倒,那這個是佛菩薩都沒有這個能力。要曉得「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人家有那個福報,有那個因緣,絕不是人能破壞得了的,魔王來了也不行,諸佛菩薩來阻礙也不行,沒有能障礙的。所以說唯一能夠障礙的就是自己,自己能夠障礙自己,自己能夠破壞自己,除自己之外任何人不能損壞的。所以那個善人,他行善事,你把他破壞了,他生歡喜心,絕不會說我要做個好事,某人把我破壞了,不會的,他要是還有心裡不平,那他不是真善。真善之人,他行一樁好事,你把他破壞了,他的功德是圓滿的。諸位要曉得,佛在經上常講「發意圓成」,一發心那個功德就圓滿,就成就了,你怎麼能破壞他?他是圓滿功德。凡是你能夠破壞他的,他命裡頭注定那個時候要敗的,你不去破壞他,到那個時候他還不成功,他沒有那個福報。你去一破壞,正好把他破壞掉,把他障礙掉,那是一種巧合。你真有能力把他破壞嗎?我不相信。你真有能力把人家阻止、破壞,那你豈不是把因果推翻了嗎?諸佛菩薩都辦不到的,你能辦到,你有多大的本事?所以諸位要是懂得這個道理,你就曉得,人家有善,我們想破壞、想阻止不可能,決定辦不到。

  再給諸位說,就是戰爭,哪一方面打勝,哪一方面打敗,不是靠兵力,也不是靠指揮官,而是什麼?命裡頭早就注定了。豈是人力可為,命裡早就注定了。朱鏡宙老居士現在還在台中,他跟李老師同年今年九十二歲,我剛剛學佛的時候他跟我講很多公案故事、因緣。他在抗戰之前在常州做不曉得是哪一個銀行的經理,他是學財政的。那個時候的朋友當中有一個是走陰差的,就是夜間的時候到陰曹地府辦事情,第二天他就回來了。有的時候把他晚上所辦的事情,他們有幾個好朋友常常在一塊玩的,就說出來。他那個職位很小,好像傳送公文這樣性質。在江蘇,好像常州這個城隍是都城隍,像省主席一樣的。他說有一天上海送了一批生死簿來,是經過他手的,他偶爾翻了一翻很奇怪,這個名字四個字、五個字,統統都是這樣的。所以第二天跟他們這些朋友聚會,他說昨天晚上我看到一大批生死簿是由上海送來的,裡面名字都是四、五個字的,沒有一個人猜得懂。我們中國名字總是三個字、兩個字的多,四個字的複姓也有,比較少見,不會統統都是的,沒有一個人猜得透。三個月之後,八二三戰爭爆發了,他們才恍然大悟,那是一些日本人的該死的名冊送去了。你想想看哪一個要死的,三個月之前名字都送去了,生死有一定的。朱老居士說開悟了,他曉得戰爭裡面也沒有一個冤枉死的。正是「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何必要造罪業?統統都是定的,還造什麼罪業?你要造罪業,豈不是罪上加罪嗎?不要造罪業了。

  『斷絕道意,令不得行』,這是斷別人,障礙別人,把別人修道的信心把他打斷,叫他不能行。這個都是罪惡極大極大。

  【貪欲務俗。多求利業。】

  『欲』就是五欲六塵,貪戀不捨。『俗』是俗事,從事於世俗的事情,著重在利養上。

  【積財自喪。厚財賤道。】

  『積』是儲蓄,『財』就是財物、財寶,這是自己往毀滅的道路上走,積財喪道。『厚財』,把財看重了,把道看輕了。『道』是什麼?給諸位說,很簡單的講,就是平等心、清淨心、慈悲心,這是「道」。這三種心,積財就與這個相違背,求利也與這個相違背,心不清淨、不平等,慈悲當然沒有了。人生苦短,縱然活上兩百歲,這是算人間長命的,兩百歲也彈指就過去了,何必在短短一生當中要造這麼大的罪業。

  下面,再講果報:

  【死墮惡趣。大泥犁中。餓鬼。畜生。】

  這個是總結前面的兩段。世間人不忠不孝,無有仁義,不順人道;出家的人,就是剛才所講的這些,這是世出世間的惡人,果報在地獄。『泥犁』就是地獄,大地獄。換句話說,最低也是八寒八熱,這個叫大地獄,比無間地獄稍微輕一點。但是此地,這個「大泥犁」就是指的無間地獄。前面造罪業當然輕重有差,重罪的落在無間地獄,輕一等的八寒八熱地獄,再輕一等的近邊孤獨地獄,再其次的就是『餓鬼,畜生』,三途苦報。所以這一部小經,我們應當要熟讀,常常拿這個小經來檢點我們自己的身心,我們有沒有犯?所以經讀多了,讀熟了,自己的前途,自己清清楚楚。只要問我們自己的心行,就曉得我們將來的果報。我們是在佛國,還是在天上,還是在人間,還是在三途,自己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無需要占卜,也不需要再問佛菩薩,佛不欺騙人,這個經更不是偽造的,希望我們同修們要信受奉行。

  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