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親近明師  (第三集)  1979/1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5-007-0003

  經題、人題介紹過了。今天我們一看到這個經文,與一般經典有個不相同的所在,一般經典我們一打開,第一句一定是「如是我聞,一時佛在什麼地方」,這些字樣都沒有。這是佛經早期到我們中國來,在這個文章體裁上盡量的採取我們中國的文法,所以早期的經典都是直譯。尤其諸位看到,像《四十二章經》,那是佛經到我們中國來第一部翻譯的,所用的方法是章句的方式,很像《老子》、《論語》,都是那樣的一個方式。安世高他在譯經史上是屬於早期的,就是最早到中國來翻經最有規模、數量最多的一個人。所以在早期譯經,我們以安世高做代表。後來的多數我們是以羅什大師與玄奘大師來做代表。就是在譯經史裡面,算他們三位長老翻譯得最豐富,對於佛教貢獻也最大。雖然沒有六種成就的字樣,實在六種成就也都包括在其中,意思上都含著有,只要我們細細的去觀察,自然就能夠體會得到。

  【阿難。】

  這是這次法會裡面的當機者,也就是在這次法會裡是阿難尊者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釋迦牟尼佛答覆他,這次問答記錄下來就成這樣的一部經。

  【白佛言。】

  『佛』是指的釋迦牟尼佛,在上次經題裡頭給諸位講過了,凡是在經論裡面沒有加上佛的名號,單單稱佛的都是指釋迦牟尼佛。『白』是下對上,稱之為「白」。阿難提出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說:

  【有人事佛。】

  『有人』是或許的意思。這種情形不但在現代我們普遍的可以看到,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這個問答是當時的事情),當時就有這種情形。『事佛』,「事」是指事奉,要以我們現代白話的稱呼來講就是學佛。就是有的人學佛,得到的是:

  【富貴諧偶。】

  『富』是指財產豐足,『貴』是指地位,他在社會上有很高的地位、有很高的名望,這個都是屬於「貴」。『諧偶』兩個字怎麼講?這兩個字我們要是單獨查它,《辭源》、《辭海》可能都查不到。佛經的翻譯,現代有許多人常常在說,為什麼要翻得那麼深叫我們都看不懂?為什麼不用白話文翻?諸位必須要知道,佛經的翻譯就是當時的白話文,是當時最通俗的文字,經裡面有很多的詞句是當時的流行的術語。所以現在你看在學術界裡面研究有所謂「駢文」,駢文,實實在在講研究駢文的,它唯一的素材就是在佛經。因為它是用當時的白話文所翻的,所以到今天我們讀起來,有的時候感覺到困難;要是純粹的文言文,我們有文言文的基礎,讀起來不難,真是如面對面講話一樣。這就是在當時譯經方便一些中下根性的人,也就是希望任何一個人都能看得懂。如果那些譯經的大師在今天,生在今天的話,那就用今天的白話文來翻。我們要懂這個意思。

  「諧偶」這兩個字,就很可能是漢朝那個時候一般通用的術語。「諧」,實質的和諧。「偶」這個字,要單獨的講是成雙、成對,這個是偶。就是事事如意的意思,一切都能夠得到和諧、都能夠得到如意,不但是物質生活很豐足,精神的生活上也是事事如意,這個學佛,好!他得的是這樣的果報。這一句話是陪襯的話,那個問的重點不在這一句,問的重點是在底下那一句:

  【有衰耗不諧偶者。】

  也有學佛的人,他所得的果報是『衰』,「衰」是指地位;『耗』是指財富,既得不到社會的地位,又得不到財富。或者是說原有的地位與財富,學了佛之後還一年不如一年,漸漸的把他的地位與財富都失掉,喪失掉。『不諧偶』就是事事不如意,得的是這樣一個效果。所以這個問,重點是在這一句。學佛得到吉祥了,那是應當的,無可置疑的。學佛得到的是凶、是災難,這個是問題。所以經題就從阿難這個問題裡面取的經題,事佛是吉還是凶,這裡面一定有道理,絕不是偶然的。我們通常講,籠統說一句,學佛如法不如法。這句話答覆得一點都沒有錯,可是顯得太籠統,什麼叫如法?什麼叫不如法?我們在本經裡面就可以得到很詳細的一個答覆,也告訴我們要怎樣學佛,我們為什麼要學佛。下面阿難問:

  【云何不等同耶。】

  同樣是學佛,為什麼結果不一樣?有的人學佛結果很好,有的人學佛反而不利。這個問題要不能得到正確的解答,必然會被社會誤解,佛教是迷信。你看看某人學佛,現在他怎麼樣?他不學佛的時候,他做生意什麼一做發財,都很順利;你看學佛了,現在也倒閉了,家破人亡,這學佛有什麼好處?這個事情在我們社會上真有,不但真有,而且很多。這一部經,說實在的話,是要常常講,普遍的去講,叫大家都能夠對佛法有個正確的認識,曉得怎麼個學法,解答我們的疑惑。底下一句是:

  【願天中天普為說之。】

  這一句是啟請的話。『天中天』,這一句是在印度當時對釋迦牟尼佛的一種尊稱。佛法裡面講到天有五種。第一種叫「名天」,有名無實。譬如世間的帝王稱之為天子,實際上他是人,他並不是天人,他跟我們一樣。日本的皇帝稱天皇,他也是人。這樣的稱呼是叫名天,就是名字天人,不是真的。第二種天人叫「生天」,真的,我們稱四王天、稱忉利天、稱色界天、無色界天,那是真正的天人,名副其實。第三種叫「淨天」,這個也是尊稱。淨是清淨的淨,在小乘法裡面稱四果羅漢為淨天,他在三界六道裡頭最極清淨,所以我們稱作淨天。第四種稱「義天」,義是義理之天,這裡稱大乘菩薩,對於世出世間甚深的義理他都能夠很透徹的明瞭,所以我們稱作義天。對於釋迦佛的稱呼,稱作「第一義天」,所以稱之為天中天,諸天之中的天。天本來是上的意思,是高高在上的意思,這就是至高無上的一種尊敬的稱呼。

  「願天中天」,就是願佛您老人家慈悲。『普為說之』,這裡一個「普」字,諸位就曉得阿難尊者這個問,我們在講經題的時候,問有五種,這是屬於利樂有情問。為什麼?不是對他一個人講,可見得阿難自己並沒有疑惑。阿難能不能把這個道理解釋?能夠。他為什麼不講?聲望不夠,他說出來的話分量不夠重,人家聽了未必能相信。必須這個話從佛口裡面說出來,大家聽了才生尊重之心,才能夠信受奉行。所以阿難這個啟請,是代替我們大眾啟請,是屬於利樂有情問。實在是問得太好!所以我們今天看到這許多現象,才有這部經來給我們做答覆。

  下面,世尊的答覆一共分了有四段。第一段,就是答覆學佛得到富貴諧偶,他是怎麼學的,他怎麼會得到。第二個答覆,是不諧偶的,就是衰耗不諧偶。從文字裡面來看,答覆第一段的文字不多,答覆第二段的文字就比較上要長一點,可見得賓主,從文字長短裡面我們也能看得出來。第三段,是世尊對於一切學佛人有一段訓誡之詞,有一段教誨、勉勵我們的話。末後跟我們講三寶難逢,既然遇到了應當要珍重,不要把這個好的機緣失掉了。我們現在按這個順序來說。

  【佛告阿難。有人奉佛。從明師受戒。專信不犯。精進奉行。不失所受。】

  這是第一段,答覆富貴諧偶的有四個小段,這是第一段。第一段裡面是講最重要的條件是學佛一定要有好老師,你要學佛,師友是第一。你沒有好的老師、沒有好的同參道友(就是好的同學),在一塊切磋琢磨,我們不容易成就。像六祖惠能大師那是天才,是不是生下來就具有的?不是的,也是多生多劫修的,這一生我們沒有看到他修,人家多生多劫修的。這就是說明天才不是天生的,前世修得多。有過去在台中住得久的,聽聽李老師講經,他老人家就常常講,我這一上座就講經,絕不是一生、兩生的事情,過去多生多劫都在講經。所以那個上台講得好的人,我們也去學他,一下就能學得那麼好?不可能的事情,為什麼?人家生生世世都講經,我們怎麼能趕得上?能大師是真正放得下,他老人家以後教誡學人,就是以「本來無一物」為宗旨來接引學人的。比神秀和尚「時時勤拂拭」,那是要高明得多。但是「時時勤拂拭」,說老實話我們能做得到;「本來無一物」,那是一步登天的事情,我們做不到。

  這頭一個條件,就是『有人』,這個地方也是假設的話,假使有一個人他也學佛,『奉佛』就是他也學佛,他希望接受佛陀的教育。『從明師受戒』,這個「戒」就是教誡之戒,就是教導的意思。「明師」,諸位要把這個字看清楚,不是名氣大的名,名氣大的人沒有什麼用處。這個「明」,真正通達事理、有修有證才叫做明,這個明是智慧的意思。因此求師,智慧是第一。這個諸位要好好的記住。這個歐陽竟無《內學》裡頭有,江味農居士《金剛經講義》裡面講得透徹,我們求學選擇老師,第一個就是他有沒有智慧,老師的行持,好像他的戒律清淨不清淨,其次。這一點諸位要特別記住。你要是選擇那個老師戒律很精嚴,你是跟他學戒律、是跟他學智慧?他沒有智慧,戒律精嚴的人沒有智慧的很多,為什麼?死在戒條之下,他特別的執著,分別心重、執著心重,開不了智慧。

  往往我們不懂這個道理,拿戒行來做老師的標準,於是乎我們失掉的就太多了,失掉的機會太多太多了。像章嘉大師在世的時候,一般人把他錯認了,那是個政治和尚,佛學他未必行。所以章嘉大師在台灣住那麼多年,沒有人跟他學,多可惜。圓寂之後,大師火化,燒了一萬多顆舍利出來,大家驚奇了,那不容易。我記得我初次跟懺雲法師見面,說到章嘉大師他後悔得不得了,就是誤聽到人家那是個政治和尚,沒有向大師去請教。章嘉大師的智慧、定力我不敢說,台中李老師說過,大概在台灣是沒有人能比得上他。真正有智慧,真有定功,你看看多少人當面錯過。這就是雖有明師,我們不認識他,或者是誤聽了一些謠言而不願意親近,把這個機會錯過了。

  自古以來這些大乘的法師,諸位在《高僧傳》裡面細細的去看,你去研究,人家的戒是清淨的,但是他那個戒行不是擺在外面給人看,不是的,不是斤斤兩兩在那裡計較、在那裡執著的,他不是這樣。大乘菩薩戒叫心地戒品,外面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內裡面是清淨光明、慈悲喜捨。眾生要能夠認識那就有福了,不認識是自作障礙。你說章嘉大師,他老人家在世的時候,他的地位是總統府資政。他老人家自己就跟我講,他說有些人不知道我、不了解我,說我架子很大,不敢來見我。實際上章嘉大師平易近人,無論什麼時候、無論什麼人你去找他,他都會接見你,一點架子都沒有,這是許多人搞誤會了。所以當年跟他學的,我跟他學,我就沒有看到第二個人跟他學。所以明師非常有關係,我自己學佛的基礎是章嘉大師給我奠定的,而後十年在台中學的什麼?講台上的技巧,講台上的技巧是從台中學得來的,可是佛學的根柢是章嘉大師奠定的。這個兩位都是我們台灣之寶,真正的善知識。所以遇到了,我們自己佔了便宜,在學佛的路上沒有走迂迴的路,這就佔很大的便宜。

  「受戒」,受是接受,戒就是教誡,老師教我們怎麼做,不折不扣的就要把它做到。這個地方的戒,你不要把它看作三皈五戒,那你就是望文生義;就是老師的教誨,老師教我們怎麼做,我們就怎麼樣做法。

  『專信不犯』,這是一個做學生的態度。老師教給你的,你敷衍塞責不認真的去做,下一次再見老師,人家不教你了。所以你要認真,這一個禮拜教給你的,你就要把它做好,下一次見面才能交得了卷,這樣老師才歡喜、才肯教你。所以對於老師要「專信」,一心一意,沒有二心。跟定了一個老師,不能聽人家說某師不錯,心又動了,又想到那邊去修學;再有人說,那一位善知識也很不錯,相當高明,好,你又到那裡去了。你要這麼一來,你一樣都學不成。世出世法教學,在利益與方式上都是相同,老師只有一,沒有二。兩個老師教你走兩條路,一個老師指一條路,你究竟走哪一條路好?兩條路同時走,辦不到。走一條,必須得捨棄一條,又不肯捨,那好了,始終就猶豫不決。三個老師三條路,四個老師四條路,無所適從。

  現代的教育跟從前不一樣,從前的教育,諸位你讀讀《宋元學案》、《明儒學案》,你去讀讀裡面講師承。這就是前天我們在《六祖壇經》裡面講到「儒宗學士」,師承,儒家的宗師,這是講師承,一代一代,代代相傳,一個老師,他才會有成就。在佛法裡面講,就是祖師,也得要跟一個老師才能有成就。諸位讀《高僧傳》、讀《禪林寶訓》,自己應該要有所覺悟。我們今天學東西為什麼學不成?就是我們心不能定下來,心是動的,對於老師沒有信心,所以不能成就。如果對這個老師有信心,怎麼樣艱難困苦也不離開,才會有成就。心稍稍一動搖,就掉頭而去,不會有成就。

  所以我學佛跟大家不一樣的所在,就是一個老師教。章嘉大師圓寂了以後,我就親近李老師,跟了他十年。章嘉大師三年。我學佛十三年,「專信不犯」。到台北來講經是五十六年來的,幾乎在十年當中,就是講經頭十年當中,完全依照老師的規矩,絕不敢越老師規矩的一步。離開老師了,還要守住老師的範圍,不敢標新立異,自以為是。這就是什麼?這也是在此地講專信不犯。必須得世出世間之理真正能圓融、能自在了,才可以越出老師的範圍。理事沒有圓融、沒有自在,就要守住老師的範圍,對於自己絕對有利而沒有害。沒有到這個程度,那就得守定;到這個程度,是自自然然超越。這就是在一般佛法裡面講,自己有了悟處,才能夠展開經本稱性而談,無拘無束。

  所以現在諸位到我這裡來,想學講經比較要困難。我剛剛到台北市來講經那個時候,你們要在我會下聽講經、學講經很有受用,為什麼?完全按照規矩講的,你有受用。現在我講經沒有規矩、沒有方圓,你聽了會有受用,但是學講經不行,學講經是一定要從基本的方法來學起。基本的方法學,如果叫你學,有人不願意,為什麼?太呆板,完全是消文釋義,沒有發揮的地方。沒有發揮,人家聽了有什麼味道?但是那是基礎。發揮,是理事圓融之後才能有所發揮,所發揮的東西才不離題,才不會有差錯。我們沒有這個能力的時候,守住規矩、守住方圓。規矩、方圓熟透了,古人所說的熟能生巧,所以那個巧是熟透了才得來。這個幾句,試問問我們能不能做到?我們有沒有這個機緣遇到?

  『精進奉行』,「奉行」就是照做,「精進」是一天比一天做得多,決定沒有懈怠,決定沒有退轉,這個叫精進奉行。『不失所受』。這個幾句是講的師資之道。那個不拜老師的,自己去瞎摸索的,不會有成就。古今中外,你看看有成就的人,都有老師。六祖惠能大師也要五祖忍和尚給他印證,看他的見解、他的想法有沒有錯誤,還要找個人來給他印證。印證就是他的老師,這個諸位要記住。我們在《壇經》裡面看到,六祖親近五祖,《壇經》裡面記載得很明白,只見兩次面,一次是到五祖門庭去叩見的時候,問答了幾句話,然後就叫他到碓房裡面去做苦工去了,一做就做了八個月,八個月沒有見面。最後那天見面,晚上五祖給他講《金剛經》,天沒有亮的時候就把他送走了,說你趕快走。惠能大師跟五祖只見了兩次面,八個月的時間。兩天就是老師,不能說親近他只有兩天算什麼老師?不行,那就是老師。《壇經》後面我們會讀到,「機緣品」裡面我們會讀到。永嘉大師到六祖那裡去親近他一天,所以當時號稱「一宿覺」,親近一天,那是他的老師,永嘉是了不起的人。

  所以我們看看古人,師資之道,實實在在值得我們敬仰,值得我們效法。我們千萬不要以為現在我們出家了,我們已經講經說法當大法師了,看到我從前那個在家的老師,我念小學的老師、念中學的老師,他也學佛了,「某居士」,你這樣稱呼就忘本了,不可以的。見了面怎麼?還要稱老師,他稱你法師、稱你大師,你回過頭還要稱他老師,為什麼?小的時候教過你書,你要稱他某居士你就忘本了。你這樣一稱,跟你說天下人對你就另眼相看,怎麼另眼相看?某人背師叛道。真正有智慧的善知識不恥你,不理你。就是說你縱然有才,有才華,辯才無礙,你這個人沒有德行。關係太大了,為什麼?忘本,這是在學業、道業上最大的障礙。對於一個忘本的人,諸位想想哪一個人願意教他?學成了之後就把你忘掉了。當然老師教學生是盡義務,尤其菩薩接引眾生,絕對不望報的。但是他要考慮一個問題,不能給世人立一個壞榜樣,所以老師不教你也就是教你,對你還是有利益。為什麼?就天下人學一個好榜樣,不能給天下人樹立一個壞的榜樣。五十三參裡面有順、有逆都是善知識,順境的善知識,你看都有讚歎;逆行的善知識,有敬意而沒有讚歎,為什麼?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我們念念不要忘了廣大的眾生。

  我們要度廣大的眾生,必須要建立好的典型、好的模範,才能夠教化眾生。所以善知識、佛菩薩不斤斤計較的,但是必須要為苦難的眾生做典型,就是捨棄也是不得已而捨棄。實在講這個原因,就是因為我們沒有受過基礎教育。所以我常講,哪個人不曉得孝順父母?不知道怎麼孝順法,心裡很想孝順,做不出來,沒有學過;心裡面想尊敬老師,不知道怎麼尊敬法。周邦道居士到我這裡來,我決定不能稱他周老居士,我要稱他一聲周老居士,我在這裡講經不會有人聽了,你們要坐在這裡來聽我講經、來捧我場,你們愚痴,你們不懂事。所以諸位要懂這個道理,這個理明了,你遇到明師才不會錯過,明師也不會捨棄你。教我們一天就是我們老師,一輩子都要喊他老師。不管自己到什麼樣的地位,你做了總統、做了大王,看到他,他還是你老師,他教過你。

  第二段裡面,這是講事相,前面是講存心,第二段講的事相。

  【形像鮮明。朝暮禮拜。恭敬然燈。淨施所安。不違道禁。齋戒不厭。心中欣欣。】

  這就屬於事相上的修。事相上修法,給諸位說有兩種功德,自利的功德,利他的功德。自利什麼?就是修淨心。這個地方說得簡單,《孝經》、《禮記》、《沙彌律儀》裡面說得詳細。這些東西諸位要不能讀,《五種遺規》也非常好,中華書局那個版本很不錯,自己可以讀,自己要學。現在這些東西你找人教,誰教?人家也不敢教。只有自己去學習,熟讀,讀了之後要在日常生活當中要做到。那些書它不是念的,是做的。

  『形像鮮明』,此地的「形像」有兩種解釋,一種是指供養的佛菩薩的形像,要清潔,要莊嚴;講台、桌椅要擦得乾乾淨淨一塵不染,陳設得整整齊齊,這是我們學佛做佛弟子的一定要懂得。我常常在這裡看到的,這是說我們自己的地方,有的時候燈擺斜了、擺歪了,桌椅上的灰塵不必說了,有的時候蠟燭台一個在前、一個在後,這個都是不敬。我們學敬在那裡學?在這些地方學。回到家裡面去,家裡面如果供的有佛像也要整齊,要莊嚴,要清潔。對佛像敬就是對父母尊敬,父母在家裡是活佛,常常要照顧到。整齊、清潔、莊嚴。

  『朝暮禮拜』,這就是我們俗稱的早晚課誦。早晚課誦,給諸位說,不要找寺廟裡的課誦本,那個課誦本的課誦沒有用處。為什麼沒用處?念這些經咒的意思,一句也不懂。我們自己不懂,念的以為佛菩薩會懂,佛菩薩也聽不懂,不曉得念些什麼,時間都浪費掉了。早晚課誦要找什麼?選擇那個經典裡面的教訓,針對著我自己毛病的,經典的作用就是修正我們自己錯誤的行為。《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就很好,並不長,聽了一遍,意思懂了,你就拿這個做早課。天天念的時候,我是不是從明師受戒?是不是專信不犯?我是不是朝暮禮拜、恭敬燃燈?我有沒有這樣做?『恭敬』,給諸位說什麼叫恭敬?現在人就彎腰敬禮,這叫恭敬嗎?不是恭敬,心地清淨叫恭敬,心地不清淨就不敬。心地光明叫『燃燈』,所以燈是代表心地的光明。佛前燃的這盞燈看到了,我的心是不是光明磊落?所以這個是修定、修慧的基礎。

  「禮拜」是修行裡面重要的一個法門,這個法門給諸位說,是福慧雙修、智悲等運,不可以把它看輕了。但是我們現在什麼?只有這個形式,不曉得意義,所以我們拜佛得不到功德利益。拜佛的時候修什麼?理上講修動靜不二,拜佛的時候心是靜的,一念不生,這是恭敬;身是動,五體投地,每一個小動作都做得很正確。在養生之道上來講,身心的運動,養心要靜,養身要活動。身是一部機器,要不動就生鏽、就出毛病了,心要靜。所以禮拜,養心、養身最妙的方法。這個是早晚課誦,課誦裡面學了,換句話說,在二六時中要保持什麼?身動、心不動,這就是禮拜。不是我禮拜的時候這樣,我替大家做事的時候我身動、心不動,那就是禮拜。所以這種禮拜無有間斷的。身的禮就是運動,表什麼意思?為一切眾生服務,那我們就要動,不動怎麼能為一切眾生服務?心要清淨,這是把禮拜這個課程運用到我們生活上來了。所以早晚禮拜的時候,要想到我為什麼禮拜?這就是學習服務大眾。禮拜的功德無量無邊,學謙下,以我最尊、最貴的頭禮佛之足。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這是常說的,我們對一切眾生就要像對佛一樣的恭敬,去侍候他、去事奉他,沒有任何的條件。所以最先從哪裡學?從侍奉父母學。我們要為眾生服務先要為父母服務,這個時候才能叫行孝,才能盡孝道。

  『淨施所安』,「安」是指的安穩。不安穩,當然財法有所欠缺,譬如說他衣食不足,他不安;學道的人道業沒有成就,不安。一個佛子就要對他布施,他缺乏財物的,我們在財物上幫助他;他想學法的,我們知道的也得要幫助他,這叫施。布施,財布施、法布施,布施裡頭要注意清淨。「淨施」,對方能夠得到安,自己也安了。淨施,自己能夠得到安;不淨的施捨,雖然施了,心裡還常常掛念著,那就不安了。所以這個布施,最好的布施就是淨施。在佛法裡面常講是「三輪體空」的布施,才叫做清淨。既然布施出去了,絕對沒有留戀。你既然布施給人,那個人不管他怎麼個用途你也不必牽掛,他用在善處也好、用在惡處也好,他造他的業,與我無關。沒有布施之前可以考慮考慮,既布施之後,絕無後悔,絕無分別,絕無執著,心地清淨。

  『不違道禁』,這個「道」是指的理,「禁」是指禁戒,是指的事,就是與理與事都不違背。菩薩之行為,身口意業的造作就叫做禁戒。佛的三業所造,記錄下來就叫戒律,是我們學佛人的模範。一樁一樁都記錄下來,不勝其煩,所以記錄下來的是綱領,運用是靈活的。所以對於這個理論必須要通達,不能通達就不能夠靈活運用。道理明了,就沒有障礙了,疑惑的心就沒有了。他有智慧、有慈悲、有決斷,應當怎麼做法就怎麼做法,毫無猶豫。可見得這個理與事,平常要薰修、要學習,在一切事相裡面才沒有疑惑,心是定的、是清淨的、是光明的,行為純善的,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

  『齋戒不厭』,這個地方的「齋戒」,給諸位說齋戒是講的清淨心,齋是指清淨心,戒此地是指的禁戒。怎麼樣才不厭?理事圓融才不厭;理事沒有圓融的時候,時間久了就討厭。世間人凡是不能持久,俗話所謂的「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二年,佛在西天;學佛三年,佛化雲煙」,變成老油條了,這就是說愈學愈遠、愈遠愈馬虎了。初發心的人真是勇猛,成佛作祖都有餘,可是就不能持久。原因在什麼地方?理不能夠明瞭,所以在事修上時間久了他就懈怠,他就疲厭了,換句話說,他就退轉了。

  『心中欣欣』,就是我們平常講的法喜充滿。這是學佛人如法的修學,他平常所得的一個受用,一定是這個樣子。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環境裡面,他是歡喜心,就是法喜充滿,一定是這個樣子。如果我們在一切時、一切境界裡頭還有煩惱,一定要覺悟我們學佛一定不如法。你要如法的話決定沒有煩惱,縱然遇到冤家對頭也沒有煩惱,過去那個人怎麼整過我、怎麼害過我的,現在見面心裡面連痕跡都沒有,人家心裡頭有界線,我們心裡頭沒有界線。所以我常說世間人有所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真正佛弟子沒有防人之心。為什麼?有防人之心就有煩惱,為什麼?我還常常提防人,沒有,在心裡面是不設防,這個心才自在。別人傷害我怎麼辦?你要懂得因果,道理就很顯然,是「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到後面我們會講到。人家害我,過去世我害他,要不然這麼多人在一起,他為什麼害我,他不害別人?有因有果的,絕不是偶然的。既有因果,一報還一報,報掉了,太好了,以後帳了了,清楚了。欠錢的應當還錢,欠命的應當償命,理所當然,痛痛快快的接受,歡歡喜喜的接受,毫無猶豫。所以說是任何災害的來臨,既不怨天也不尤人,逆來順受,心安理得,法喜充滿,你才能得到佛法眼前的一點小受用,這一點受用就相當不容易。

  今天時間到了,這一段還沒講完,底下講的是諸天鬼神的保護。我們也不必太趕時間,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這個兩段是釋迦牟尼佛答覆阿難尊者,事佛得富貴諧偶所不能少的條件,我們要這樣修學才能夠得到富貴諧偶。今天這個兩段裡面所講的都是講的修因,一個是講存心,一個是講事相上的修行,我們學佛如何存心,如何待人接物,怎樣一個修法。下面這一段是講的果用,我們這樣修究竟得到些什麼好處?是底下這幾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