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第七集) 198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5-006-0007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第七講,經文第三頁第八行末句,「阿難復白佛言」從這個地方開始。
【阿難復白佛言。世間人及弟子。惡意向師。及道德之人。其罪云何。佛語阿難。夫為人者。當愛樂人善。不可嫉之。人有惡意。向道德之人善師者。是惡意向佛無異也。】
到這裡是一小段,這一段的大意前面曾經跟諸位說明過,在本經一開端,世尊就指示我們,學佛最要緊的就是要從「明師受戒,專信不犯」,可見得好的老師是我們修學成敗關鍵之所在,這是世出世間法都非常慎重的。在世法裡面,不但古時候非常重視,就是現在做家長,往往都很謹慎為自己兒女選擇一個好的學校。現在政府實施學區的制度,好學校所在之處,如果他自己居住不屬於這個學區,小孩到了上學年齡,他一定想方法遷居到這個學區來,使自己的子女可以念到好的學校,這也是我們經裡面所講義趣之所在。世間法都慎重選擇老師,何況佛法!這是真實的教育,是究竟圓滿的教育,是了生脫死的教育,對於選擇老師當然比世間教學還要謹慎,還要慎重,這是必然的道理。
這段是討論師道以及做學生之道,所以科題叫「師弟之分」,分是講的本分,諸位請看這個地方,師是老師,弟是弟子,就是學生,之分是本分。在本經的順序它是第三個大段,排列在第三,這一段裡面我們要討論的是老師的本分、做學生的本分。這個在佛法裡面教學乃是屬於根本法,所以我們要特別留意,因為我們現在正是在這個階段,我們如何去選擇老師,如何去事師。這一大段裡面有兩個中段,第一個就是「師弟之分」,第二個是「師弟之行」,行是著重在行為上。第一個小段就是剛才我們念的「問答師弟本分」,第一個小節「惡意向師及善者問答」,就是我們剛才念的這一小段。阿難聽了前面學戒律這段開示之後,又向釋迦牟尼佛請教,他提出一個問題,如果『世間人』,是指一般人,『弟子』那就是做學生的人,如果他要是有惡意對他的老師,或者對世間有道德的人,他有什麼樣的罪過?
何為惡意?這裡舉了幾個例子,第一個就是「輕慢」。輕是什麼?我們俗話講瞧不起,沒有把他看重,沒有把他看在眼裡。慢是什麼?慢是貢高我慢,當然你輕視別人,自己一定要把自己抬高。你瞧不起老師,瞧不起善知識,自己顯得貢高我慢,這是惡意。這是惡意裡面最輕的,諸位要曉得,最輕的,可是罪過就很重了。更重一點的惡意是「瞋恨」,提到某個老師、某個世間有道德的人,他心裡就很不平,懷恨在心,對他有恨意,這是惡意,這個比前面要重。更重的則是「嫉妒」,見別人有德,道德、學問、聲望超過自己,懷著有嫉妒之心,這個罪過比前面兩種又要重了。第四層更重,「背叛」老師,我們所謂是背師叛道,這是對待老師,對待世間善人也是如此,這是講背叛他,反叛他。第五種是「陷害」,陷害就是以種種惡意的毀謗、侮辱,甚至於阻止他教學,阻止他行善,更甚的是加以謀害,這些全都是惡意。惡意裡頭有輕重之差別,以這些存心,以這些用意、用心,來對待好的老師以及社會的善知識,他有些什麼罪?
經文裡面提到『道德之人』,「道德」在此地我們也簡單的跟諸位說一說,什麼叫做道德?《禮記》裡面說,「禮云,道者通物之名」,通是通達,物是一切萬物。什麼叫道?你能夠通達宇宙一切萬物事理這叫道,我們給它一個名稱叫道。什麼叫德?「德者得理之稱」,就是宇宙人生一切萬物這些道理你統統都明白,你正確的理解,這個就叫德。由此可知,道是天然的,德是你自己覺悟的,是你自己體會得到的。「大則包羅萬事,小則才藝善行」,大道則十法界依正莊嚴無所不包,這是大道,在佛法裡面即佛道、菩薩道;小道這是人道,一個人的,他的才能、他的藝術、他的善行,這稱之為小道。這一段是《禮記》裡面給我們解釋「道德」兩個字,《禮記》裡頭關於道德的解釋很多,我們舉出這一條。
下面是佛門裡面的解釋,「禪林寶訓云,道者,一切聖凡共由之達道」。這個意思是說,什麼叫道?一切聖凡,聖是講四聖,佛是聖人,菩薩是聖人,聲聞、緣覺都是聖人;凡是指六道凡夫,天、阿修羅、人道,乃至於餓鬼、地獄、畜生,一切聖凡共同由之達道。達是什麼?跟前面一樣的意思,通達、無障礙的這條道路,十法界依正莊嚴之大道。「日用事物當然之理」,日用事物當然之理就是一切聖凡共由之達道。這是《禪林寶訓》裡面解釋道的意思。「德者,行道有得於心」,行是修行,依據事物當然之理,依據聖凡共由之達道來修正我們身心行持,修行有了心得,有得於心就是我們今天講有了心得。「僧三學」,這是講出家,佛門裡面的戒定慧三學,前面跟諸位介紹過,這個很重要,千萬不能夠忘記,不能夠疏忽。「儒」,這是我們中國固有文化的教學,「孝弟忠信是也」,用這個來做代表。在我們中國,三達德的智仁勇、四維八德都是凡聖共由之道,事物當然之理,這是就道德綱領上來說明。
底下說,「道德充備,天龍恭敬」,由此可知,天龍前面講過,這是護法神,諸天的善神,他對於這樣的人都恭敬。你要是以惡意對他,那個道德之人會不會跟你計較?不會的,你以惡意對他,他要跟你計較,他就不叫道德之人,他不會跟你計較的。誰跟你計較?這些天龍,他是凡夫,他不像道德之人有那麼好的修養,他看不慣,他看不慣就得要找你麻煩。所以諸位要記住,譬如你有的時候得罪了佛菩薩,對佛菩薩不恭敬,你以為佛菩薩會懲罰你,佛菩薩會怪你,那他就不叫佛菩薩了;你要是得罪了他,他要是來報復你、懲罰你,他跟我們凡夫一樣,佛菩薩如如不動。我們怎麼曉得佛菩薩如如不動?因為佛菩薩教我們如如不動,你看經論裡面常講,教我們要八風吹不動,別人讚歎我們,我們也不生歡喜心,別人毀謗我們、侮辱我們、打罵我們、殺害我們,都不動心。不但不動心,而且以慈悲心看一切眾生,在這裡面修忍辱波羅蜜,修慈悲喜捨,佛是這樣教我們的。佛菩薩這樣教給我們,可見得他都做到了。凡是來找麻煩的,就是這些護法神,因為這些護法神是凡夫,他們的程度跟我們差不多,看到有人欺負我們老師,瞧不起我們老師,他就來報復,他就要來找麻煩,他找麻煩佛菩薩也無法管他。正如同我們一樣,我們對於三寶很尊敬,有別人褻瀆三寶我們會很生氣,我們會責備他,佛菩薩也管不了我們這些行持,是一樣的道理。就是俗話所說的,得罪佛菩薩沒有關係,得罪這些小鬼麻煩就很大,所以說寧可得罪君子,不可以得罪小人,就是這麼個道理。
阿難尊者問了,惡意向老師、向有道德的人有什麼樣的罪過?佛答覆的罪過就重了,底下是佛答覆阿難尊者。『佛語阿難』,就是佛告訴阿難。『夫為人者』,為人就是做人的道理,做人的道理是應當『愛樂人善』,愛是愛護,樂是愛好,意思就是要喜歡人之善,喜歡善人、喜歡善事。善人、善事都是利益國家、利益社會、利益大眾的,我們要生歡喜心。不但生歡喜心,而且要能夠幫助他,要能夠成就他,所謂是成人之美,成人之善。縱然他是個惡人,惡人回過頭來就是善人。我有個同學他在教育界多年,一般人對他都非常尊敬,他只抱了一個信念,世間沒有惡人。那些壞學生,非常頑皮的,所謂是太保、太妹這一流的學生,他對於他們不責罰,對他們還格外的關心、愛護,使他們轉變,回過頭來做個好學生。這是很懂得教育的心理,是要把那些惡人改變轉為好人,國家民族才有前途,老百姓才有和平,才有安樂。惡人如果你責罰他,責罰是一種不得已的手段,而且只能夠短暫的設施,不是正常的,不是長期的。為什麼?要是長期的去責罰,必定引起反抗,哪有不背師叛道的道理?所以佛告訴我們一個原則,前面這一章裡跟大家說過,冤家宜解不宜結。解除了,彼此世世都能夠相安,都能夠和平共處,如果冤結要不解開,世世的報復,這個不得了!
所以這些有學問、有道德的善人他有遠見,不像我們一般人見識很淺。譬如說我們中國,在近一百年當中受列強的欺負,使我們一般大家對於外國人,提起外國人都咬牙切齒,都痛恨的不得了,特別是日本人。列強之欺負是日本人第一,發動八年抗戰,我們中國犧牲了多少生命、財產,以至於遭今天這樣的大劫難,這是日本人造成的。為什麼抗戰勝利我們總統原諒日本人、赦免日本人,不但不怪責他,而且還不要他賠償?這是史無前例的。你們諸位打開歷史看看,在以往,哪一個戰勝國不是要求戰敗國要賠償軍費?八國聯軍我們打敗了,賠償銀子四萬萬兩,我們中國四萬萬人,每個人一兩銀子,這是列強欺負我們。我們中國老總統能夠赦免日本人,這就是遠見,希望這個冤仇不可以結成世仇,如果結成世仇,兩國永遠不能夠平安,兩國人民生生世世都要遭大劫難。老總統在這一點他是深得中國文化、大乘佛法的精神,不管今天日本人他怎麼樣做法,我們做的是對的,這種做法是依據本性的性德而做的。日本人忘恩負義,背叛我們,是他的罪行,他將來要遭什麼劫難,是他的果報,我們這種做法是無量的功德。
所以在今天整個世界每一個國家、地區,我對於我們台灣有充分的信心,原因在哪裡?就是老總統所積的這個德太大了。俗話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我們老總統救了一個國家,救了一個民族。如果他那個時候要有一點瞋恨心,正好列強哪一個不希望瓜分日本,四國平分,我們一個人分它一塊。日本今天國家的名字也沒有了,也沒有日本人,天皇也沒有了,日本人民都做這四個戰勝國的奴隸。可以把它瓜分掉,使這個國家永遠滅亡而不存在,是做得到,不是做不到。我們不答應,其他的三國沒話好說,為什麼?我們受的害最大,他們受的害輕。
諸位從歷史上看看,像這樣寬宏大量有幾個人?果報是三世的,這是佛法裡講得清清楚楚,諸位不要看眼前日本人背叛了我們,你饒了他,饒他有什麼用處?他還不是背叛你。我們不能用世俗的眼光來看,你要用佛法的眼光,用三世因果的眼光,那你就曉得,我們老總統積的德太大了,可以說古今中外有史以來,這是第一功德,這是大德。大德必有後,大德者必昌。所以我們會在第三次大戰當中,諸位就曉得,我們能夠保全,就是以這個陰德來庇佑我們;日本人之背叛,他將來自有報應,我們也會看到。所以做人一定要愛人之善,要能夠原諒別人的過失,要能夠容人之過,要有大量,這個才是佛,才是菩薩。
佛的心是真慈平等心,我們要作佛,我們要有真正的慈悲,要有真正的平等。所謂真正的平等,最善的人跟作惡無端極惡的人在我們心裡面的地位是平等的。並不是說我們不辨是非,善人我們尊敬他、愛護他,惡人我們也要敬他,也要愛護他,惡人才會改轉為善人。惡人你要嫌他,你要恨他,他更惡,他更惡不但害他自己,他自己要造許多罪業,他要害社會,他要害眾生。所以,為他個人著想、為社會著想、為一切眾生著想,我們希望他改過遷善,這種力量是教化。儒家之所以偉大,是它有忠恕的精神,佛法之所以偉大,它有慈悲、平等的精神,不念舊惡,佛法裡講怨親平等,從這個地方才能夠成就圓滿的佛道。如果要稱性而說,大家就更容易明白,我們以前講過《六祖壇經》,諸位要是真正在《壇經》裡面有一點體會的話,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你自己心性變現之物。真的「法外無心,心外無法」,《華嚴》跟我們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怎麼不平等?所以,在體性上講決定平等,事相上則是有迷悟的差別,悟的人心地清淨,真慈平等,迷的人才有分別、有執著,造一切善惡業障。學佛是要學開悟,不是教你學迷惑顛倒,學佛要拓開心量,經裡跟我們所說的,佛的心「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是佛心,我們如果連第二個人都容納不下,這樣的小心量怎麼能成就?所以一定要拓開心量,我們中國古人所謂「宰相肚裡能撐船」,這個比喻就是大人物心量大,能夠容人。由此可知,小人、大人就在他心量的大小,心量大者稱之為大人,心量小者稱之為小人,意思在此地。
佛在這個地方也是這樣子教給我們,這是教初學,做人的道理要喜歡人的善行,喜歡人的善行要能原諒人的過錯。為什麼?「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都有過失,想想我們自己也有過失,我們自己有過失,希望別人原諒我們,別人有過失,當然也希望我們原諒他,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以,不可以『嫉之』,不能夠嫉妒。惡意裡頭佛是特別提出這一條,因為嫉妒之後才有陷害,才有背叛,才有種種重大的罪惡。
善人善事,我們在這個地方也跟諸位提出一個很淺顯的標準,世出世間聖教大概都是這樣告訴我們。「善人」,底下這幾句話都是出自於《禮記》,「修身踐言」,身就是講從前的一些行為,有些行為不正當,譬如說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這都是不正當的行為,他肯修正。以前是迷惑顛倒,行為不端,現在明白了,回頭是岸,修正我們自己的身心行為。踐言,以前說話不算數,現在說到做到,《禮記》裡面講,「修身踐言,謂之善行」,這是儒家給我們一個善的標準。「善人者,心善」,心地善良,「行善」,行為善良,心行之善這個善是有標準的。世間的善人,心善、行善的標準,在我們中國是以禮為標準,所以古人對禮很重視,「不知禮,無以立」,立就是立足於社會,你要是不懂禮的話,你在社會上很難立足。因為中國過去是以禮治國,跟現在這個世界不一樣,現在這個世界是以法治國,是以法律,不講禮。禮比法的意思更精,更為殊勝,中國過去是以禮治天下,中國教學是禮教,禮樂之教,這是世間標準。在佛法裡面就是戒律,五戒、十戒,就是十善業道,這兩種標準是世間標準,小乘戒是出世間,聲聞、緣覺,就是小乘的標準,菩薩戒是世出世間大乘法的標準。所以善行是有標準的,是有等級的。
「其言行足以教化一方,是即師也」,這個善人不管他是不是一個老師的身分,他的言語、他的行為可以做我們這一個地方、一個區域之模範,是我們大家的楷模,這個人就是老師,不管他是不是在學校教書。無論是男女老少,從事任何一種行業,他能夠修身踐言,他能夠為大家的模範,模範就是老師,在佛法裡叫軌範師,這種人「鄉國之寶也」。古人所說「善人,國之寶」,為什麼?地方上有善人是一個地方之福,一個地方他有個楷模,他有個模範,這個楷模、模範是真正之國寶。他的功德是「福利國家」,為國家造福,為國家培福,為國家帶來真實的利益。為什麼?一切大眾看到他都向他學習,都願意做個好人,國家好人多了,這是國家之福,是國家之利,安定社會,「猶暗路明燈,航海指南,不可失也」。
說到這個地方使我們想到一樁事情,在佛門裡面大家知道鳩摩羅什大師,在中國佛教史上,他是佔了一頁很重要的地位,羅什大師所翻譯的經典是我們中國人最喜歡讀誦的。羅什大師當年他是在西域龜茲國弘化,為龜茲國的國師,他得到國王、大臣、全國人民的尊敬,是個大善知識。我們中國人曉得了,那個時候是符堅做皇帝,符堅曉得了,他對他非常的尊敬,總希望這個人能夠到中國來。所以那個時候要爭的真正是要搶國之寶,國之寶是善人。你要請他,當然人家國家不會放的,符堅就派了大軍,派了七萬軍隊,從長安出發到龜茲,龜茲就是現在的新疆天山南麓。兵出發的時候他告訴主將呂光,我們這次出兵不是侵略別人,不是要人家的土地,也不是要人家的錢財,我們所求的就是希望羅什大師能到中國來。我們派大軍去迎請,他要不答應我們就攻打它,他答應了,我們相安無事,我們為的就是求一個人。諸位想想,為了求一個賢人,怕人家不肯放,派了七萬大軍,為的是什麼?為的是求國寶,古人肯這麼幹法。
當時兵臨城下,龜茲王當然不願意,但是國家太小了,敵不過秦國。羅什大師也勸龜茲國王,他說還是答應讓我去好了,我去兩國相安無事,不至於使許多老百姓受無辜的災害,萬一戰爭,當然有很多軍民死傷、財物損失,何必呢?龜茲自己想一想,也沒有能力跟秦國作戰,所以就把鳩摩羅什大師忍痛割愛,讓給我們中國。諸位想想,中國古人對於人才的重視,為求一個善人,幾乎是不擇手段。諸位讀鳩摩羅什大師傳記你就能夠瞭解,的確值得我們深深的反省。所以我們要曉得什麼叫善人,對善人不可以嫉妒。
『人有惡意,向道德之人善師者,是惡意向佛無異也。』我們曉得「惡意向佛」果報在阿鼻地獄,這是最重的,佛是善人當中的善人,是道德當中的道德。佛這句話實在是說得太重了! 我們在表裡面跟諸位解釋這個意思。我們曉得,我們的身命得自於父母,所以父母恩德很大,如果惡意向父母,果報必定在地獄,所謂是不孝之罪,這個罪過很大。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人有智慧,不但有身命,他還有慧命,禽獸有身命沒有慧命,人有慧命;慧命得自於師長,就是老師,故師恩同父母之恩,這一點諸位一定要明瞭。古時候師道非常的尊嚴,為社會尊重,我們從古禮上的稱名可以能夠看得出師在社會上所居的地位。古人有名、有字,名是父母所命的,就是你出生父母給你起個名,在你未成年的時候,大家都叫你這個名。男子二十歲成年,二十歲以前都叫童子,人家可以叫你的名;女子十六歲成年,十六歲以前她是童女,一般人也叫妳的名。到你成年的時候就不可以叫名,叫名怎麼樣?那把你看作小孩,那是侮辱你,那是輕視你,現在所謂那是罵人。就是說男子二十歲,女子十六歲,在這個時候你的同輩分的人,就是你的平輩,你的兄弟姐妹、你的同學、你的朋友,會送一個別號給你,這個別號就叫字,有名、有字。從你成年之後大家都叫你字,而不敢稱名。
在這個時候,就是你這一生當中能夠稱你名的人只有兩個人,一個是父母,父母一生稱你名,不稱你字。你的祖父母都稱你字,不稱你名,為什麼?祖父母要客氣一點,因為你跟他是隔了一代,所以對你尊敬,對你客氣,只有你父母稱名。另外一個有資格稱名的是你的老師,老師一生稱你名,不稱你字,你的同學稱你的字,你的老師不稱你字,稱你名,可見得老師的地位跟父母平等。你在朝廷裡面做官,皇帝對你都稱你字,不稱名,如果皇帝要稱你名,那你就犯罪了,你就要受到國家法律制裁,對你不客氣,麻煩就來了。皇帝都稱你字,可見得一生當中稱名的只有兩個人,你才曉得老師在社會的地位是多麼的崇高。所以《禮記》裡頭有說「事師無犯無隱」,犯是不可以冒犯,隱是沒有隱藏,跟父母一樣,無論什麼話沒有瞞老師的,不可以冒犯老師。「左右就養無方」,對於老師的供養,對於老師的服事,也就跟兒女對於父母一樣,沒有一定的方式,看老師就跟看父母一樣。「服勤至死」,所謂是古人所講「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教你一天都是老師,既然是老師,就要以師禮來對待他,我們要服勞,還得要勤奮,一直到我們老死,只要老師在,我們要照顧他。
老師不在了,服勤至死是說老師在的時候一直到他死,他死了以後怎麼樣?「心喪三年」,父母要是過去了,我們要守孝三年,那是有孝服;老師過去了,沒有孝服,稱為心喪三年,僅僅是沒有喪服而已,可見得師在社會上有這樣崇高的地位。唯有有師道存在,社會風俗才能夠敦厚,師道要沒有了,這個社會怎麼會好,這是一定的道理。道德之善人與佛心行相同,功德也相同,果報也相同,這是佛跟我們說明,惡意向道德之人、善師者他所得的果報,是惡意向佛沒有兩樣;換句話說,我們惡意向佛,果報在阿鼻地獄,我們惡意向父母,果報也是在阿鼻地獄,惡意向老師、向社會上有道德之人,果報還是在阿鼻地獄。這個話不是嚇唬人的,不是欺騙人的,我們曉得,佛給我們講的話句句都是老實話,《金剛經》說,「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妄語者、不誑語者」,我們要相信。相信是你自己得利益,你要是不相信,還是一意妄為,將來墮地獄受苦難的是你自己不是別人。
下面這是第二小段,「惡意向師及善者之喻」從比喻上說。
【寧持萬石弩自射身。不可惡意向之。佛言。阿難。自射身為痛不。阿難言。甚痛甚痛。世尊。佛言。人持惡意。向道德人。其善師者。痛劇弩射身也。】
到這裡是一段,這段佛先舉了個比喻,他說寧可拿『萬石弩自射身』,「萬石弩」是什麼?古時候一百二十斤為一石,萬石是比喻,不是真有這麼大的力量,而是說這個弓,弩是弓,這個弓力量很強。弩弓是屬於機弓,因為平常弓只能夠發射一支箭,弩弓是一次可以發射好幾支箭。就像槍裡頭的機關槍一樣,它子彈可以連發,古時候這個弓可以連發的叫弩弓,這是古時候兵器裡面是最利的兵器,同時可發數矢者。這是個比喻,寧可拿著萬石最強的弩弓來自己射身,這個苦!『不可以惡意向之』,向什麼?向善師及道德之人。為什麼?因為你惡意向善師、道德之人,果報比這個不曉得要苦多少萬倍,沒有法子比喻。佛就問阿難,萬石弩自射身痛不痛?阿難說『甚痛甚痛』。這還用得著說嗎?一支箭射在身上已經就痛苦不堪,連中幾支箭當然更苦,尤其是強弓所射。佛說,『人持惡意,向道德人,其善師者』,「其善師」就是他自己的老師,加一個「其」字是語氣特別加重,這個老師是個善師,而且是自己的老師。道德之人,那是指一般社會上,雖然不是你自己的老師,在社會上他是有道德,是個善人,是一個地方的表率,是一個地方的模範,為大眾所尊敬的。雖不是你的老師,你要惡意對他,與惡意對待你自己老師是一樣的罪過。『痛劇弩射身也』,劇是超過,超過得太多了,簡直是不成比例。
我們在歷史上有一個很大的案件,冤獄,在宋朝的時候,諸位讀歷史、讀國文大家都讀到,秦檜害死了岳飛。諸位曉得,岳飛是個善人,是個道德之人,秦檜害死岳飛之後,可以說是自己毀滅了國家的萬里長城,宋朝從此以後積弱,無法再復興、再振作起來。我們在清朝有很多名家筆記裡面所看到的,像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裡頭就有記載,說秦檜死了以後墮在地獄,地獄出來之後,世世都受豬身,也是變豬為人屠截。這是我們在前人筆記裡面所看到的,這些筆記不見得完全是虛構的,有很多都是事實。宇宙之大無奇不有,千萬不可以以為我們沒有見到,現在是科學時代,不合乎科學的精神,不合乎科學的意識,我們一概把它否定,一概不承認它,跟諸位說這是同樣的迷信。《閱微草堂筆記》裡面寓言當然有,事實佔絕大部分,在我看法,裡面十之七、八是事實,有十之二、三是寓言。所以,寓言佔的成分少,事實佔的成分很大。像這些鬼怪之事不是沒有人遇過,是真有。
像我在初學佛的時候,章太炎的女婿朱鏡宙老先生,給我說過許多這些鬼怪的故事,是他親身經歷到的,在為我們作證,這不是假的,他不是欺騙我們,他見過鬼,他才信了佛,他是個學科學之人。我在過去對宗教不瞭解,對於佛法更是毀謗,但是你給講我鬼、狐狸我相信,為什麼我相信?因為我親自見到過。我在十六、七歲的時候,正是抗戰期間,我住在湖南衡山縣,我住的地點在衡山城外成家河邊,距離縣城八里路,八華里,不是太遠的地方。我居住的那個人家,那個人家也姓成,他們的姓很奇怪,成功的成,這個姓是比較少。那個村莊都是他們一族的,所以叫成家河邊。
有幾十戶人家都住在那邊,我們住的是一個很大的屋,這個房子是中國古老式的建築,一共有四進,後面還有個很大的菜園。這個房子是二層的樓房,可是一進去院子很大,一進這個房子會感覺到陰森森的,膽小的人都害怕,有點寒毛直豎的味道。這個房子是很多年,他們家裡人丁太少,只有老夫妻兩個跟一個女兒。房子是四進房,他每一進房子當中有個天井,是我們中國古老式的建築,兩旁邊有廂房。樓上聽說有十幾年沒有人上去,樓上就是狐狸所住的,也是有一家狐狸住在樓上。那時候我們住在他們房子裡面,他們家裡也非常歡迎人住,因為家裡人太少。而這個狐狸時時出現,很多人都見過,大多數所見的不是像一般人所講的是女子身,不是的,我們見到是男身,是個男人的相,穿著我們中國藍布的長褂。大概他道行還不太深,我們一般在筆記小說裡常常講,狐狸修成人的形狀要五百年。我們看到這個狐狸大概道行還沒有到五百年,在我想像當中,現在想像過去那個情形,大概牠只有四百年的樣子,還差一百年。所以牠雖是人形,面目不清楚,我們看過好幾次,面目不太清楚。是個人的形狀,穿的長褂,也很瀟灑,就是面目不清楚,這就是說明牠的功行還不到家。我在湖南衡山的時候見到過這麼一樁事情,不止我一個人見到,很多人見到,時常會見到。
第二次,我在抗戰勝利之後回到老家,見到俗話叫黃鼠狼,與狐狸一類的,也見到過這麼一樁事實。這次不是見到形狀,不是見牠變人的形狀。我有個親戚,他有一船米從我們家鄉運到南京去賣,米裝船的時候是用麻袋裝的,一袋一袋裝上船。裝船的時候有人看到有一隻黃鼠狼從跳板跑到船上去,於是乎大家就在船上找,找遍了都找不到,找不到就算了,船就開了。這船開到南京,船是帆船,從我們家鄉到南京遇到順風也要十幾天。到南京之後,這個米從船上下下來,下下來一看,麻布袋裡面全是空的,一船米都沒有了。於是乎大家曉得,一定是黃鼠狼搞鬼,當地稱黃鼠狼稱大仙,曉得一定是大仙不曉得把米送到什麼地方去了。也無可奈何,在南京玩了幾天,再把船弄回來。回來之後,發現米還在倉庫裡,這個黃鼠狼不知道用什麼神通把一船的米送回去,不知道是誰得罪了牠,牠給他開這麼個大玩笑。這個事情是我們親自見到的,若不是親自見到:哪裡會有這個事情!這真的。所以鬼、狐、神仙之事是千真萬確,牠的搬運術把這一船米搬回去,這種小神通,小通、小道,算不了什麼大道。牠是讓人空跑了一趟,當然也是有人得罪牠,牠來報復一下,開個玩笑,讓你空跑一趟。像這些事情,說明了果報是真有。
佛法所說,世法所傳,地獄、餓鬼的果報決不是虛假的,千萬不要認為自以為聰明,自以為智慧,自以為有科學頭腦,不相信這些。如果這些要是信則有,不信則無,我跟諸位說,我也不相信。問題是什麼?你信是有,不信還有,你信它有果報,不信它還是要遭果報。你把這個事理統統貫通了,就曉得如何能夠避免這些苦報,這才是真正聰明人,真正是個有智慧之人,決定不造惡業,學善人,存善心、行善事。
下面是第三個小段,「善戒感天,慎勿嫉妒」,請看經文:
【為人弟子。】
這是特別對做學生來說的。
【不可輕慢其師。惡意向道德人。當視之如佛。不可輕嫉。見善代其歡喜。人有戒德者。感動諸天。天龍鬼神。莫不敬尊。寧投身火中。利劍割肉。慎莫嫉妒人之善。其罪不小。慎之慎之。】
佛特別告誡一些做學生的人,說我們做別人學生的人,弟子,萬萬不可以輕慢老師。在佛經裡面有許多這樣的公案,我們俗話講故事,以往的這些事、例,我們隨便舉兩樁。佛給我們講,有個小沙彌,他見到一個老比丘在念經,他聽了之後就諷刺他,說他念經的聲音不好聽,像狗叫一樣。那個老比丘就告訴沙彌說,你趕快懺悔,我證了阿羅漢果,你這樣輕慢我,你將來會墮畜生道,會變狗。這個小沙彌趕緊懺悔,結果到來生果然墮在狗道當中,畜生道裡,他變了一條狗。由此可知,輕慢果報很重,他懺悔還墮在畜生道,如果要不懺悔的話,諸位想想看,他果報更重,那要在地獄、餓鬼。這個地方也跟諸位講「輕慢其師」,戒律裡面講「沙彌輕笑比丘墮狗身」。這是一樁事情。
另外一樁事情,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大弟子「憍梵波提」,大家都曉得,《彌陀經》裡有他。憍梵波提是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叫牛呞,這是他的果報。牛的嘴你看一天到晚不休息,牠沒有工作坐在那裡,牠那個嘴一動一動,那是什麼?我們曉得因為牛吃草的時候牠並不嚼,牠是把它吃進去之後,然後有時間慢慢的再回過頭來細嚼,再去消化它。所以牠的嘴巴一天到晚老是動,不休息。這個事情是佛說的,他說憍梵波提在前身也是譏笑一個老比丘念經,說他像牛吃草一樣。因為這個果報,憍梵波提做了五百世的牛,墮在畜生道做了五百世的牛,死了以後又做牛,牛死了以後又做牛,做了五百世,他是譏笑老師的果報。因此這一世得了人身,他還有牛吃草的習氣,他變成習慣,他嘴巴一天到晚老是動。可是他這一生證了阿羅漢,佛就一想,這個事情麻煩,你嘴巴一天到晚老是動,別人看到你,不知道你是阿羅漢,一定要毀謗你,一定又說你嘴巴一天到晚像個牛吃草一樣;換句話說,別人又要造罪過。因此,佛就叫他不要常常見人,尤其是不要見生人,同學當中大家都知道他是阿羅漢,對他很尊敬,沒有話說;佛也不叫他出去托缽,出去托缽一定會被人譏笑,叫他接受天人供養,天人知道他是羅漢,對他很尊敬,所以沒有問題。他就變成受天供養第一,在大弟子當中,他是受天供養第一,他是曾經有五百世牛身,遭了這麼個果報。
這都是講輕慢其師遭受這樣的果報,佛要不給我們說出來,我們曉得世間餓鬼、地獄、畜生當中,有多少是輕慢其師及道德之人所遭到這個苦報?這是我們應當要警惕的。所以佛在此地特別教誡我們,斬釘斷鐵、毫無疑惑的這樣肯定的跟我們講,不可輕慢其師,不可惡意向道德之人。更積極的,教我們『當視之如佛』,我們要把這些人,善師、道德之人,要像佛一樣的看待,不可以輕慢,不可以嫉妒。「見善代其歡喜」,這就有積極的意味在,不但不輕慢、不嫉妒,而且我們還能夠去修隨喜功德,這是我們必須要會的。普賢十大願王裡面就教給我們代其歡喜,「隨喜功德」不可思議。普賢在行願裡頭,就是修行十大綱領裡面,有「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兩條相當重要。我們曉得,修行的樞要是要破除自己的無明、煩惱、習氣,這是你真正把修行的樞要掌握到了。可是無明、煩惱、習氣是多生多劫的,我們常講是與生俱來的,怎麼樣才能夠把它斷掉?那就是要恆順眾生,在恆順眾生當中修什麼?修忍耐,就是六度裡頭的忍辱波羅蜜,去修忍,什麼都能忍受。從忍受裡頭漸漸修什麼?修看破,看破之後,忍而無忍,無忍而忍,那就得自在。由此可知,「恆順眾生」是非常重要的修學綱領。
恆順還算是消極的,更積極的要「隨喜功德」,隨喜當中修自己的功德。功是什麼?自己的功夫,德就是前面講的道德,你功夫成就了,有得於心,這的確不可思議。隨喜就是我們要隨眾生的習氣、隨眾生的見解、隨眾生的愛好,他要怎麼做法,我們可以隨著他這麼做,不要堅持自己的意見,不要固執自己的見解。自己沒有意見,沒有見解,可以隨順他,只要這個事情沒有大的過錯,都可以隨喜。什麼叫大過錯?凡是有害於大眾的,這個不能夠隨喜,我們要提醒他,要以善巧方便教他改過,教他回頭。如果沒有很大的過失,與大眾沒有什麼太大妨害的,可以隨喜。隨喜當中磨鍊自己貢高我慢的習氣,斷除自己一切以我為主宰的習氣;換句話說就是破我執、破法執,這就是功德。你如果不能夠恆順,不能夠隨喜,你的定慧就沒有法子成就。
所以修行,我們要在一切順逆境界裡去鍛鍊自己,特別是在逆境裡頭,成就格外的大。這個人是個惡人,諸位要曉得,如果你要想在世間找一個完全是惡人,他一點好處都找不到,這種人大概也不容易找到;再壞的人,他有的時候也有一念善心,也做了些好事。換句話說,世間再好的人、再善的人,有的時候他還有個惡念,他還做了一樁壞事。你要找到一個十全十美,一點惡心、惡事一條都沒有的,大概打開《二十五史》找到現在,古今中外你一個也找不到,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明瞭。一切眾生都是善惡混雜,只可以說是善多善少,惡多惡少,從這個地方去分,完全作惡的人沒有,完全是善的人也沒有。就是阿鼻地獄眾生,有的時候還有一念善,還有一條善,他那一條善,他是一萬樁事情有九千九百九十九樁都是惡事,惡事我們不要理它,他有一樁善事,這一樁善事就可以隨喜,就可以讚歎。不要說他是個惡人,他做好事,好事也不能讚歎他,反正他是個壞人,那是我們自己壞了,我們自己有成見,這是要不得的。
這一點我們要特別留意,如果那個惡人做了一樁善事,你都讚歎他,這個惡人聽到之後,你看我無惡不作的人,我做了一樁善事,人家都讚歎我,我做惡事人家都不說,人家會原諒我,我做善事人家會讚歎我,還是做善事好。從此以後,他就會回頭是岸,他就做好人了。這是幫助一個人回頭,成就一個人的善行,這是無量無邊的功德。如果作惡的人他做了惡事,人家責備他,不能原諒他,他做了好事,人家還是不能原諒他,這個壞人做好事一定是別有用心、別有意圖。他想想,反正我是個壞人,我要做好事幹什麼,做好事你們也不會讚歎我,我壞就壞到底了。這樣對一個人,你是幫助他作惡,你是幫助他下地獄,他固然是罪有應得,你也有過失。諸位細細去想想,我們自己檢點、反省,你才曉得你自己哪些事情做得對、哪些事情做錯了。你要不認真的去反省,冷靜的去反省,的確自己一天的功過不容易發現。做了很多惡事,往往以為自己做對了,幫助人行惡,把人家送到地獄,還認為自己做對了。救人是對的,一個惡人有一樁善事,你就這一樁事情來讚歎他,原諒他的過失,這是成人之美,這是救人之難,菩薩心腸從這個地方就看出來,就顯露出來。這是諸佛菩薩教我們修學的。
代其歡喜不是一句話說過就行了,要以具體的事實來表現,我們先說說這個事應該要怎麼做,此地我們也只能舉例而言之。因為在實際上這個事情來說太多了,這是我們講「助成善行,功德同等」。幫助一個人的善行,那個人功德有多大,幫助他的人功德與他是相等的。譬如我們在《壇經》裡看到的印宗法師,印宗法師助成六祖大師的善行,我們在《壇經》裡面把這個事情說得很清楚。如物質的供養,使他物質生活沒有缺乏,身能夠安,身安道才能夠隆,這是講物質上的供養。「身敬事」,我們對他恭敬承事,「口讚揚」,到處稱讚他的功德,「意喜悅」心裡面非常的歡喜,法喜充滿,這是原則。諸位讀《壇經》,你細細看看印宗法師你就瞭解。世法裡頭有個典型的榜樣,那就是管仲與鮑叔,這是講成人之美。當時認識管仲的只有鮑叔,管仲正在落難,一籌莫展的時候,他幫助他,成就他。管仲得志之後,「九合諸侯,一匡天下」,造成一個承平的世界,這種功德固然是管仲的,諸位要曉得也是鮑叔的,沒有鮑叔牙就沒有管仲的成就。在佛門裡面,沒有印宗法師,就沒有六祖大師對於我們佛法、對於一切眾生有這樣深遠的影響,這是成人之美。
我們再從一個比喻上說,曉得成人之美功德等同。譬如鐘錶,大家曉得鐘錶的作用是指針,我們一看幾點鐘了,你看看短針指在幾點。指針就像善人、善師一樣,它指示我們正確的時刻,善師、善人指示我們人生正確的方向,正確的道路。但是諸位有沒有想到,使指針能夠動的,這個鐘錶裡面每個齒輪、每個螺絲,它的功德與指針試問問是不是相等的?它少一個螺絲,少一個齒輪,它就不能發揮作用,可見得功德是相等的。所以成人之美,那個人有多大功德,你就有多大功德。如果你很幸運,遇到佛出世,佛弘法利生,你在佛的會下,你能夠幫助他,幫他招待客人,幫他端端茶水,幫他到處宣傳,你的功德跟佛的功德一樣大,無二無別。一個法會不是一個人成就的,正如同一台戲一樣,主角是佛、是菩薩,好像是老師、是善人,他底下還要有配角;他還需要龍套,他還需要文武場,他少一個人也不行,他這一台戲唱不圓滿,樣樣都不缺,這一台戲則唱得圓滿,這才功德圓滿。諸位要明白這個道理,你才恍然大悟,助人為善,代其歡喜,功德原來是相等的,隨喜功德你才願意去做。像昨天我告訴諸位,我提供了幾種隨喜的方式,人人都可以做的,而且是輕而易舉去做的,我們為什麼不幹!
在你經濟能力許可的範圍當中,你知道佛法好,你把佛法介紹給別人。在以往介紹佛法,我們得要請一位法師來講經,這個事情的確需要許多因緣具足才可以辦得到,因緣不具足,不容易辦到。現在方便,我們利用電視錄影,電視的錄影帶,這個太方便了。如果你真正有心,發心來做隨喜功德,來做見善代其歡喜,你家裡有一部錄放影機,你自己可以接受佛法,住得很近的親戚朋友,一個星期邀他來一次,我們共同來聽經,共同來研究討論,使大家都能得到利益,這個事情是你可以做得到的。如果你更有力量,心發得更大一點,更殊勝一點,你可以買兩部錄放影機,我自己一面看,我們大家一同再研究討論,同時我們可以轉錄一個帶子,這個帶子可以供給遠方的同學,供給遠方需要的。就是他距離我們這裡太遠了,到我這個地方來不方便,我可以將錄影帶寄給他、送給他,使得他在那個地方也像我一樣,機器打開的時候,在空閑的時候集合自己的親戚朋友來聽經、來研究討論,使他們也得到佛法殊勝的功德利益。怎麼會做不到?這是真正代其歡喜。
所以代其歡喜不僅僅是心裡歡喜,一定要付諸於行動,我們盡心盡力要把它做到。諸佛菩薩在本經,前面也講過了,前面第一大段,佛最後交代阿難要「奉行普聞」。普聞的意思就是要流傳,要把佛法弘揚、流傳出去,使它發揚光大,使一切眾生個個都有機緣聞到佛法。如果是在國外,語言不通,你聽了之後聽明白了,你可以翻譯給這些外國人聽,你可以講解給外國人聽,使他對於佛法有正確的認識,正確的理解。同時你也可以勸他學習中國文,使他有能力直接閱讀中文的經典,你這個功德與佛菩薩沒有兩樣,你的功德、福德與佛就相同。這是我們確實可以做得到的。
『人有戒德者,感動諸天,天龍鬼神,莫不敬尊。』我們讀佛教的傳記,傳記裡面有記載,唐朝終南山律宗第一代的祖師道宣律師,「律祖唐朝道宣,天人敬重」這段事情。道宣律師在終南山的時候,他戒德清淨莊嚴,感動到天人來保護他,來做侍衛。他感覺到有人跟在他後面,好像保護他,做他的侍者一樣,他就問:後面是什麼人?後面就有聲音答覆道:我是博叉天王的太子。他說你是來幹什麼的?他說我尊重大師戒律清淨莊嚴,我發心保護你,給你做侍衛。同時道宣律師,諸位曉得他是每天接受天人供養,他是日中一食,這一缽飯每天是天人來送給他的,這是歷史上有記載的。像這樣感動天人來供養,古時候有很多位,不止道宣一位,韋陀菩薩三洲感應,這是經典上給我們所說明的,都是說明戒德之人諸天都尊敬。《華嚴經》裡面講,「戒是無上菩提本」,千萬不可以疏忽,無上菩提是成佛,成佛的根本在戒律。「應當具足持淨戒」,具足是每一條都守,譬如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五條統統都守得很清淨,這叫具足持淨戒;要是缺了一條、兩條,雖然清淨但是不具足。「若能具足持淨戒,一切如來所讚歎」,十方三世一切如來對你都讚歎,鬼神哪裡能夠不敬重!「是故得一切鬼神敬護也」,敬是敬重你,護是保護你。戒經裡面講,你受三皈就有三十六位護法神日夜保護你;你受五戒,每一條戒有五位護戒神日夜保護你,你要是真正佛弟子,所在之處無不吉祥。由此可知,對他要是不尊重,要是以惡意對他,這些鬼神是決定不會原諒你的。
底下佛就說了,『寧投身火中』,我們寧願把自己的身跳到火坑,被火燒化,這個當然很痛苦。『利劍割肉』,拿著利劍、利刀自己割自己的肉,這個很痛苦,凌遲之死是最慘不過的,最慘痛的。這樣受這個罪,受這個苦難,這小事,還能夠忍受。『慎莫嫉妒人之善』,慎重,千萬不要嫉妒善師、道德之人所行的一切善事,不能夠嫉妒他。你要是嫉妒他、輕慢他,『其罪不小,慎之慎之』,這個罪太重了,果報也是非常之重。像嫉妒善人、善事這些果報,特別是在佛門裡面,我跟諸位介紹一本書,這本書叫做《釋門自鏡錄》。嫉妒賢,嫉妒別人教化眾生,人家法緣很殊勝,教化眾生,你要是嫉妒他、障礙他、破壞他,這些事的果報,你看《釋門自鏡錄》你就曉得,幾乎果報都在阿鼻地獄。所以佛給我們講,寧願把自己身投在火坑,寧願利劍割肉而死,我們也不敢嫉妒善師、道德之人,不可以嫉妒、障礙這些弘法利生的事業,不可以幹這些罪過之事;這個罪過之事要比起投火坑,比起利劍割身,那是沒有法子成比例的。這種重罪的惡報我們千萬不要嘗試,如果你要是想,我來試試看看有沒有,那後悔莫及。到那個時候你想我後悔沒有聽佛的話,沒有聽善師之教,已經來不及了。我們要相信佛菩薩誠實之言,佛菩薩絕不欺騙我們。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到這個地方是一個段落,把做學生的本分講完了,下面是做老師的本分,我們留到下一次再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