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第五集) 198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5-006-0005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第五講,經文第二頁倒數第二行,「佛復告阿難」從這個地方起。
【佛復告阿難。佛無二言。佛世難值。經法難聞。汝宿有福。今得侍佛。】
到這個地方是一小段,在前面我們曾經讀過,世尊訓誡我們應當要破除迷執,這是這章裡面最後的囑咐,也是勸告。如果我們以一般經文的例子來說,這段可以說是第一大段裡的流通分。再告訴阿難尊者,『佛無二言』與前面「佛語至誠,終不欺人」互相照應,這就是說明佛的言語是真誠的,決定沒有妄語。像《金剛經》裡面所說的,如來所說的是真語者、實語者(真就是不妄,實就是不假)、如語者(如就是如其事實)、不妄語者、不誑語者。這是《金剛經》裡面告訴我們,佛的言語是五種的真實語,決定沒有欺騙我們。佛說這些話無非是要我們對他信任,能夠相信他所說的這些道理、事實,因為有許多理論與事實不是我們凡夫常識所能夠理解的。這幾句經文裡面的含義都相當的深廣,我們在表解裡面跟諸位細細的來介紹。
這是第一段,「三寶難逢」裡面有兩段,經文都不長,第一段說「宿有福田得逢佛法」。由此可知,如果過去世沒有福田,就不容易遇到佛法,遇到佛法的確是不容易。在此地,我們先說明什麼叫做福田,經典裡面常常講的三種福田,第一種叫「功德田」,第二種叫「報恩田」,第三種叫「貧窮田」。所謂「田」是代表能夠生長的意思,譬如我們人間五穀雜糧都是從田地裡面生長的。我們求福,福從什麼地方長?哪個地方能夠生長福報,我們就叫它作福田。所以世間人要求福就要種福田,種福田才能夠得到福報。福田有三種,這三種我們都必須要曉得,三種福田統統都種,你福報就很大,你的福田就非常殊勝。世間人往往在三種福田裡面缺乏功德福田,後面這兩種世間有,所以只有佛弟子修的福田才是圓滿的,才是真實的。
當然這三種福田裡面,最重要的是功德,功德是什麼?底下簡單跟諸位說明。「勤修三學三慧」,勤是要很勤奮、要精進、要不退轉,三學是指戒、定、慧,三慧是講聞、思、修。三學是在佛法裡的基本功課,從初發心一直到等覺菩薩都不能夠離開。三慧完全是菩薩所修的,三慧是要以三學為基礎;換句話說,三學有了成就才有三慧,這是唯獨佛法裡面才有。小乘佛法有三學,沒有三慧,唯有大乘佛法裡面才具足三學、三慧,這是真正的福田,是無漏的福田。圓滿之後,這是成佛,佛我們稱他作無上福田,再沒有比這個福田更高的。
另外一種就是報恩田,報恩是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師長就是我們的老師。因為父母於我們的恩德很大,我們的身得自於父母,父母對我們有養育之恩,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這個身體,所以恩德非常之大。其次就是老師,老師是我們慧命的父母,我們能夠開智慧,我們能夠得到學問、技能,是老師教導的,所以老師的功德跟父母是一樣。在佛法裡面講有生身父母,這就是我們自己父母,有法身父母,法身父母就是老師、是佛菩薩、善知識,我們自己的老師,我們從他這個地方才能夠開智慧,證得清淨法身。所以老師是我們智慧的父母。這兩種恩德最大的,我們一定要報父母、師長之恩,報恩裡面包括的境界非常廣大,佛在一切經裡面常常教導我們。
第三種叫貧窮田,貧窮田就是世間有一些沒有福報的人,受貧窮,遭遇到苦難,一切苦難的眾生。我們見到他,我們應當盡心盡力去幫助他,這是我們的福田,在這裡修布施,財布施得財富不缺乏。世間人他不曉得這個道理,自己有財富的時候不能夠捨,到自己財富盡了,想布施又沒有能力,這都是愚痴。富貴,佛法、世間的宗教、學術都說是命中注定的,命中注定的就是福田,就是你前世所修的,前世所修這一生一定有收穫。果報這樁事情,在一切經裡面跟我們說,報的時候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叫現報,現報就是在我們這一生當中就能夠收到果報,這叫現報。第二類是來生受報,叫生報,生報就是第二世。譬如說我們過去一世所修的福,這一生我們得到了,這種就叫生報,生報就是第二生。第三類叫後報,後報時間就很長,可以說從第三世到無量劫都是屬於後報。
種的因大概在阿賴耶識裡面是不會消失的,善的業因將來一定得善的果報,惡的業因必然得惡的果報,這是因果定律,古德所謂「不是不報,時辰未到」,時辰就是所謂的機緣沒有成熟。在三類果報當中必定會遇到這個機緣,不定是在現世、是在來世、或者是在後世,遇到了一定會起現行,也就是說它是會結果的。所以佛門裡頭才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眾生在造作的時候他迷惑顛倒,不曉得因緣果報絲毫不爽,他不曉得這個道理,所以他任意的在造作。到果報現前他害怕了,這時候害怕有什麼用處,無濟於事。而菩薩是個覺悟的人,他曉得這個道理,所以他對於造因就非常的慎重。
同時我們還要知道一樁事情,佛法裡面所說的,財為五家所有,所以財富是不容易保得住的。這樁事情我們自己如果冷眼來觀察,就看現前世間這些富貴人家,你去看他的富貴能保多久?在一般講,可以說是大多數,大概總有十分之七、八,他的富貴所保持的時間很短,只有幾年,或者十幾年、二十幾年。我們可以看他發達,發財了,也看他倒下去。在從前君主時代,帝王時候有,如果你犯罪了會抄家,把你所有的財產沒收,有這個情形。但是在民主社會之下還有其餘的四種,譬如說有盜賊,被強盜偷去,搶去了,這個不是你所有的。另外兩種就是大火燒了,或者是大水所淹沒,你的田園被水淹沒,你的工廠被大火燒了。還有一種情形就是敗家子,敗家子大概都是來討債的,來報怨的,他生在你家裡,一定要把你的財富敗得乾乾淨淨,他才肯罷休。所以佛跟我們講,財為五家共有,不要認為財富是自己的。
可是聰明的菩薩他有辦法永遠能夠保持著財富,那就是他曉得福田,他會種福。一個人如果能夠盡心盡力的培植福田,他的福就享不盡。譬如說一般他命中財富現前的時候,他曉得自己享受,他不曉得再去種福,他命中的財富保存不久;如果一到手,他就種福,這個不久的財富就變成長久的財富,這是世間最聰明的人。我們世間人看這個人,這個人好像是傻瓜,在佛法裡面來講,這個人是最聰明的人。所以有許多晚年學佛的,明白佛法的道理,自己都很後悔,年輕的時候有勢力、有財富、有能力,不曉得種福,到晚年受貧窮之苦。這時候想修福報,沒有財力,體力也衰了,心裡面雖然有這個願望,力量上做不到。這個就是明明福田在眼前,他捨棄了,實在是非常可惜的事情。這是給諸位解釋福田,我們要認識清楚。真正明白的,盡心盡力的去培植福田,在這個地方我可以舉一個例子給諸位說明。
在我們中國歷史上,可以說福報最大的就是孔老夫子,這大家都曉得。你看孔夫子從他老人家起,一直到今天七十多代,他的家不衰,這就是他種的福田種得太大了,他是三種福田都具足,所以他的家道不衰。其次諸位曉得,宋朝有個宰相范仲淹,這個人在我們中國歷史上可以講是僅次於孔子,因為他的家一直到民國初年他的家道還不衰,他的子孫世世興旺。那就是范仲淹所種的福田太大,他是盡心盡力的幫助別人,真正做到他自己所說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兩句話是他說的,而且他自己真正做到了,這是很難得的。有許多人他說得到做不到,范仲淹先生說到做到,而且他是平等的。我們讀歷史,歷史上所記載的我們能看得到,他做宰相,將他自己所有的收入供養他的宗族以及社會上貧寒、清苦的這些子弟,一共有三百多口,靠他的薪水吃飯。這三百多口的待遇是一律平等,這個很難得,不是說自己穿得比別人稍微好一點,吃得也比別人好一點,不是的,一律平等。他收養的清寒子弟,他給他們吃什麼,他自己一定吃的什麼,給他們穿什麼,他自己一定穿的什麼,這一點了不起。
所以一個家道之興旺,歷久而不衰,一定有它的道理,諸位要是細細的去讀歷史你就瞭解。這個道理不深,一看就明瞭,問題在乎我們自己有沒有心,我們自己願不願意這樣去做。如果我們自己能夠存古人之心,能夠修仁德之事,我們的果報必定能夠保持長遠。不但經訓如此,歷代的事實可以給我們做證明,可見得佛菩薩所說的的確是真的。後面是講我們應當供養的,於「應供養者供養之,則能受諸福報」,我們就可以能夠享受到這個福報。
下面則是講「三寶難逢」,第一段就是剛才所說的「宿有福田得逢佛法」。「佛無二言」我這裡舉出《金剛經》所說的,剛才我已經講過了,不再多說。我們看『佛世難值』,「佛世」就是講佛出現在世間,「值」當作遇到講。我們也在人道,得人身在人道,在人道遇到佛出世,這是非常難得希有之事。此地我們引經跟諸位談談這個問題,經上所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這兩樁難我們今天都得到了,可見得這個機緣的殊勝。佛經裡跟我們講人身難得,它舉了幾個例子,第一個說「須彌穿針」的比喻。須彌是須彌山,這兩個字是印度音譯過來的,中文的意思叫妙高,就是在這一個地區最高的山,就叫做須彌山。這個地方講的須彌是說我們這個小世界,也就是講我們太陽系,我們太陽系裡面最高的山,稱為須彌山。如果就地球來說,我們地球上最高的山,大家曉得是喜馬拉雅山;我們台北市最高的山,就是台北市的須彌山,台北市最高的山是北投的七星山,這是台北市最高的。從這個高山上,不要說那個大的山,就說我們台北市的小須彌山,這小的地區的高山,從那個高山上放一條線下來,山底下放一根繡花針,諸位想想那一條線放下來,剛剛好穿在針孔裡面去,這個機會有多少?
不要講須彌穿針了,現在我們市區大樓很高,四層樓、五層樓不算高,就算從四層樓上放一條線下來,在樓底下放一根針,你去穿穿看,你拿一萬條線你去穿,看看有幾條線你能夠穿進去。佛給我們說,人失掉人身之後,就是你死了以後,死了以後當然還會投胎。到六道去投胎。可是六道雖然只有六大類,你來生要再得個人身,就好像須彌山上放的線恰恰好就放到針孔裡面去,你看看就這麼巧的事情,這是比喻人身難得。佛給我們講這個,也許我們說哪有這麼難!看看前面「佛無二言」,我們要相信,佛絕不說假話,就是這樣難。
第二個比喻也是佛說的,「盲龜浮木」的比喻,盲龜是眼睛瞎了的烏龜。這是講大海,海裡面有塊木板,木板上有個洞,瞎眼睛的烏龜在大海裡頭,頭一伸,剛剛好就伸到那個木板洞裡。諸位想想,這個跟那個須彌穿針是一樣的難,實在講不容易碰得到。第三個比喻,是釋迦牟尼佛在祇園精舍,祇園精舍那時候在蓋房子,佛到工地去參觀,看了之後他就在地上抓了一把土,然後把這個土撒在地上。學生看到之後就問佛,佛就反問學生說,他說你們看,這個土撒到地上,現在指甲裡還留著一點土,是我指甲裡的土多還是大地的土多?這不用說,當然是大地土多。佛就說了,他說一切眾生失掉人身之後不能得人身,就像大地土,失了人身第二世還能夠得人身,就像指甲上的土。指甲上的土與大地上的土,諸位想想,那是成什麼比例,說明了人身難得。
同時就在祇園精舍看到一群螞蟻,佛看了之後笑一笑,佛也不輕易笑,一定是有原因的。弟子就問,佛看螞蟻為什麼笑牠?佛說這群螞蟻太愚痴,太可憐了。牠墮在螞蟻身是七尊佛出世之前,現在七尊佛都過去了,我們如果說一尊佛是三個阿僧祇劫,七尊佛最低限度就是二十一個阿僧祇劫,牠還是個螞蟻。不是說螞蟻壽命有這麼長,不是的。牠死了之後又投螞蟻胎,生生世世都做螞蟻,所以七尊佛出世,牠還沒有辦法離開螞蟻身得別的身去。這就說明了畜生的愚痴,愚痴牠就守定那個身就是牠自己,因此牠死了之後再受身還是這個身。這種情形我們要曉得,人身難得,的確是難得。
得人身有什麼好處?得人身容易解脫,換句話說,六道裡面學佛,以人道最適合,為什麼?常言說得好,「富貴學道難,貧窮學道難」。我們拿世間來說,世間富貴人家你叫他來學佛,你叫他來聽經,他受不了。他有時間吃喝玩樂去了,你叫他規規矩矩坐在這裡坐兩點鐘聽經,對他來講是太苦了。所以富貴人家把學道這個事情疏忽掉,不曉得這裡面的功德利益,他享樂去了;而貧賤人家想學道,他三餐飯都吃不飽,他要忙著去工作,賺點錢圖個溫飽,沒有時間來學道。人間如此,六道又何嘗例外!天人好比是富貴人家,他把修道這個事情疏忽了,三惡道太苦,就好像貧賤之家,想學道沒有機緣,唯有人身最適合。因此,諸佛示現成佛都在人間,這是個很顯明的證據。諸位去看《大藏經》,十方三世沒有例外的,成佛一定是在人道,沒有說在天道成佛的。那就是說明人間最適合修行,最容易覺悟,好比小康之家,他也不太富貴,但是也能夠有一個溫飽,所以他可以安心來學道,他能夠有成就。
『佛世難值』,這就講到佛法之難聞,佛法為什麼難聞?我們看這裡。我們要想聞佛法,首先一定要有佛住世,釋迦牟尼佛現在雖然不住世,他的經典還留在人間。在這裡我們能看到,一尊佛他修成功要三阿僧祇劫才修成。阿僧祇是個數目字的單位,這個數字是天文數字,你們諸位要想瞭解這個數字有多大,你去讀《華嚴經》。我們中國數目字的單位是從個、十、百、千、萬、十萬、千萬、萬萬,萬萬是億,是十進位的單位。印度人計算單位不是十進位,它是倍倍而增,而且它的數字單位,在我們中國大概只有二十幾個,印度計算數字單位有一百多個單位。阿僧祇是最後十個大單位數字裡面的第一個,往後還有九個。過去曾經有些大專學生們來計算過一個阿僧祇是多少,那是以我們中國的兆為單位。我們講百、千、萬、億,萬萬為億,萬億為兆,底下是一個兆字,兆上面叫萬兆,萬萬兆,萬萬萬兆,上面有八個萬字,萬萬萬萬萬萬萬萬兆才是一個阿僧祇。是三個阿僧祇,還不是阿僧祇個年,諸位看看這是劫,劫又是一個大數字。佛經裡面有好多種講法,最普通的一個講法是講人壽,人的壽命最短的時候,就是一般的壽命最短是十歲,每一百年加一歲,每過一百年就加一歲,這樣加到八萬四千歲,到頂頭了。然後再從八萬四千歲往下面減,也是每一百年減一歲,又減到十歲,這樣一增一減叫一劫,拿這個做單位。三阿僧祇劫,這個數字是天文數字,這麼長的時間才修成,成一尊佛。
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滅度之後到現在,依照我們中國的算法有三千多年,釋迦牟尼佛的法運有一萬二千年,已經過了三千年,法運還有九千年;換句話說,在這一萬二千年當中都可以說是有佛世。有佛世有一萬二千年,這個時間滿長!其實很短,為什麼?你要想想,這一萬二千年之後沒有佛,佛的經典不在人間,沒有了,要等底下一尊佛出世我們這個世間再有佛。底下的佛是誰?彌勒佛,彌勒現在是菩薩,等到他出世的時候我們世間才有佛。彌勒什麼時候出世?《彌勒下生經》裡面佛告訴我們,五十六億年後出世,不是現在。五十六億年後出世,諸位想想,釋迦牟尼佛的法運只有一萬二千年,彌勒佛要五十六億年以後才出世,「有佛世極短,無佛世極長」,這兩句話要記住。你才曉得「佛世難值」,真正不容易遇到。
遇到佛世,才有得度的機會,我們在此地簡單的來說,見佛利益是聞正法依解脫。佛的智慧、福德、神通都不可思議,遇到佛,佛是我們最好的老師,你要遇到他,你所聞的當然是正法,純正之法。不像後世,佛不在世,後世雖有祖師大德,他並沒有成佛。他沒有成佛,他依照佛的經典來跟我們講解,他自己還沒有成佛,他講解是不是完全正確就很難講了;雖然是正確,總比佛自己親口說要隔一層,能夠與佛同時在一起,這個福報是最為殊勝。我們雖然沒有這個機會,但是我們還是很幸運生在末法的初期,我們現在生在末法的初期。末法初期佛的經典還能夠完整的保存在人間,我們依據經典裡面的理論、方法來修學,還可以證果,這是不幸當中的大幸。
『經法難值』,經是經典,法是修學的方法,我們常講的法門。在這裡,我們也簡單列在表裡面給諸位做一個說明。經典的作用在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後得解脫,離苦得樂這是現在,以後得到真正的解脫,這是講經典它的用處。離苦得樂是果報,苦是從迷惑而來的,我們對於宇宙之間一切事理迷惑顛倒,所以我們才做種種業,造業才受報,受苦報。真正樂是從覺悟當中來,因為我們覺悟,覺就不造惡業了,一切造作都是善的,他得的果報都是吉祥的、是快樂的。這是經典給我們的利益,也是所謂三寶對我們的保佑,就在這個地方。解脫是講得大自在。
聞經,親說契機深,記載的契機就淺了,這也是一定的道理。親說是我們親自聽佛所說,這個當然契機深,我們容易明瞭,容易開悟。佛不在世,古德把它集結下來,寫成文字流傳給後世,這是記載。我們今天只能夠讀到記載,不能夠聽佛親說,凡是聽佛親說的人,可以說沒有不開悟的。而讀經那就相當困難了,這就是說明為什麼我們讀經一定要有老師的指導,而且這個老師還得要找好老師指導,前面說過了,明師!我們要求明師受戒,受戒就是指導我們。因為沒有明師指導,我們讀經免不了要望文生義,會把佛的意思會錯了。不僅是如此,我們在修學過程當中有許多的體驗,譬如前年我讀這個經文,我講這個經文,自己覺得很不錯了,已經把意思能夠體會得到,能夠表達的出來;今年我們再重新讀這個經文,重新再講這個經文,體會的意思更深。覺得從前所看的太膚淺了,現在是比較要深入一層,相信再過幾年再讀、再講,意思必定格外的要精深。這就是記載裡頭不能一下契入,親聞的確比讀誦容易契機。
曉得經典利益之後,我們接受,這就講聞法,聞法是接受,一定要具備以下所說的種種境界才會有成就。第一個要真的經典,不是假的,特別是在我們現在末法時期,假的太多了。以前真的多假的少,為什麼?第一個是政府的限制。從前,經典的頒布不是隨便哪一個人翻譯了就可以流通,不可以。經典翻譯成之後,一定要進貢給皇帝,皇帝看了之後以聖旨頒布給官府、百姓,勸大家來受持,所以這個經典可靠性很真實。有許多經典,我們看到譯經人都寫著「奉詔譯」,奉詔譯就是奉皇帝命令來翻譯的,所以這是真的。現在我們是民主時代,國家不限制,隨便什麼人寫的東西,馬上就可以自由出版,特別是關於神道一類的東西,今天是充斥在世間,假的東西比真的經典不曉得要多出多少倍。我們學佛要遇到一個假的經典,那真叫冤枉,一入門就錯了,所以經典我們一定要求真的經典。現在我們初學的人,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我們要如何辨別?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查《大藏經》,這個經典《大藏經》裡有沒有?,如果《大藏經》裡有,這個經典是真的,《大藏經》裡面沒有,這個經典就不可靠。譬如我們常常在一般寺廟裡看到《三世因果經》,我相信你們很多人看到過,也有是小冊子的,也有單張,他們貼在牆壁上,《三世因果經》,那個經是假的。雖然裡面話都是好話,都是勸人做好事,不是真的,為什麼?《大藏經》裡頭沒有。不曉得什麼人編的,也把它當作經典在外流通,像這一類的實在是很多。
還有就是註解的本子,我們初學的人,讀經的確困難,所以我們要借重註解。註解,哪一個人的註解可靠?我在初學的時候,對於這個問題有相當的困惑。以後我的老師指導我,我老師跟我說古人的註解是比較要可靠些。這個意思並不是說輕視今人,因為我們沒法子辨別,古人註解能夠流傳到今天,換句話說,他那個註解是經過許多人的耳目,歷代有很多人看過、有很多人聽過,當然它好,所以才把它保留下來。因為從前印刷術不發達,唐以前要把它保存下來要靠手抄,來流通、來保存;宋以後靠印刷,印刷是要一個字一個字刻在木板上,然後用松煙再把它刷下來。古老的印刷我念小學的時候見過,相當的麻煩,一張一張去印,很耽誤時間,一天只能夠印個二、三本書,實在不簡單,所以從前印書工本費非常之高。由此可知,如果不是真正好東西,沒有價值保存,誰肯花這麼多錢來給你流通?這裡頭沒有人情。不像現在印刷術發達,工本、成本很低,自己拿一點錢就可以把自己寫的東西印出來流通,不必經過別人看。古時候不行,都不是他自己當時在世流通,都是死了以後,人家認為這個東西很好,大家集財力把它保存下來。如果是收在《藏經》裡面,那等於是國家承認他這個註解有價值。所以我們今天不但是選經要《藏經》裡頭有,我們選註解也要《藏經》裡頭有的,這種註解就有可靠性,有真實的價值。
說到這個地方又有個困難,也許諸位要問,《藏經》裡面都是文言文,我們看不懂。諸位必須要曉得,文言文不難,文言文是我們中國的國寶。大家都曉得,言語會隨著時代變,我記得我在小時候,學校念書的時候,學生用的口頭語,譬如我們講一個好事情,我們讚歎好,我們那個地方術語是「頂好、頂呱呱」,用這個術語,這大概是三、四十年前的術語。我們離開學校以後,人家讚歎頂好,說「頂帥」,你看術語變了。今天有很多學生的口頭語,我們有時候聽不懂,這就是說明了語言是會變的。如果文字跟語言要是一致,這是我們今天講的白話文,白話文就是文、語是一致的,文也會變,語言會變,文字就會變。這樣會變,一、二百年之後,今人所寫的白話文後來人就看不懂了,前人的意思沒有辦法傳給後人。這種情形在我們中國古時候我們老祖宗就想到了,他就看到了,所以他就發明了文言文,發明這樣一個好的工具,把文與言語分開,言語不管怎麼變,文不變。正因為文不變,所以二千五百年前孔老夫子對他弟子所說的話,我們今天展開書本,就像孔老夫子跟我們講話一樣。這是我們的祖先對後世子孫的恩德,我們應當要曉得這種苦心。這是全世界任何國家、民族所沒有的,唯獨我們中國有;換句話說,世界上其他國家民族那些祖先,對待後代的這種深恩大德,都比不上我們中國。
文言文難不難?不難,諸位如果要讀歷史,在歷史上有不少的兒童,八、九歲就能寫出很好的詩文,可見得這個事情不難。我們圖書館裡面還有幾本民國初年小學生的模範作文,統統都是文言文寫的,文字寫得非常美,很簡單的文言文,是民國初年小學生的程度。像那樣的文章,恐怕現在大學中文系的學生能夠寫得出來的都不多。這是什麼原因?讀!前些年我在台中,李老師除了講經之外,也教國文,也教古詩,有學生到台中去學。李老師要求學生基本的條件,學古文最低限度需要背誦五十篇古文,才有資格學文言文。如果要想學詩,老師那裡門檻是要你背誦三百首,《唐詩三百首》要完全都能背誦,他就教你詩;能夠將《古文觀止》裡面背誦五十篇,他可以教你古文,你要是不具這個基礎,那是無從教起。
諸位想想,我們中國古時候的教育,小孩從七歲上學就背誦唐詩、背誦四書五經,因此他在十一、二歲的時候,在文言文就有了非常良好的根基。這個事情可見得不難,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有中國文化的細胞,我相信只要我們能夠用上三年的工夫,你就可以奠定良好的文言文的基礎。有了文言文的基礎,剛才說過現在印刷術發達,書本成本低廉,一部《四庫全書備要》也不過是十萬塊錢左右,一部《大藏經》也不過是五萬塊錢左右,這樣的價格,一個中等人家都可以買得起。幾千年來世出世間的寶藏,古聖先賢他們對於人生的體驗,以及留給後人寶貴的教訓,都含藏在其中。文言文乃是一把鑰匙,《四庫》的鑰匙,三藏的鑰匙,我們費上三年工夫得到這把鑰匙,世出世間寶藏,我們這一生享用不盡。為什麼不肯花這一點時間,而去要求別人要把古典翻成白話文我們才能夠受用?翻成白話文是他吃了之後再吐出來再餵你,那是什麼味道!這是我們應當要覺悟的。
我們今天講到「人身難得,佛法難聞」,特別提到文言文的重要性,沒有文言文,我們不能夠直接跟古人交談;換句話說,我們無法跟佛面對面,無法跟孔老夫子面對面,必須要經過一個人傳達意見,就不甚可靠了。希望諸位花個二、三年的時間,在古文裡頭多用點工夫,多去背誦幾篇,能背上個一百篇那是頂好的。一個星期背一篇,《古文觀止》的文章不長,短的一、二百個字,長的也不超過五、六百字,一個星期背一篇,兩年就一百篇了,一百篇兩年背不了,三年,你能夠背一百篇,你的文言文基礎就奠定了。為什麼不肯幹?背誦經典也好,世出世間經典都好,目的是奠定文學的根基,這是工具,必要的工具。我們能夠想到這一點,我們對於我們過去的列祖列宗不能不感激,他把語、文分開了,使我們才能夠幾千年以後都可以面對面的交談,這是我們祖宗對我們的深恩大德。如果我們不學文言文,那就是辜負了我們的祖宗,這是說到一個真字。遇到了真正的經典,你有文言文的基礎,你遇到真經典就有受用,遇到真之後下面要求解。
第二個要能夠正確的理解,如果你得到了經,你不理解它,你得到等於沒有得到。要解其義!解,完全理解之後,那信不信?可見得解的目的是要你生信,生清淨信心,決定沒有疑惑,相信了;信了以後才會起修,真正修行,依照真正經典裡的理論、方法來修正我們身心行為。所以,經論是印證我們知見的,戒律是修正我們行為的標準。這個表底下簡單列了,經、律、論就是三藏,經與論是修正我們知見,身、口、意,心意,我們的知識、我們的見解是不是正確,我們要依經論為標準。而戒律,則是修正我們身體的造作、口裡頭的言語,是以戒律為標準。所以經律論三藏是修正我們身心,身口都是身,身心的行為,作用在此地。
修了以後能不能不退?這個事情前面我們也曾經討論到。要想不退,必須對於理論完全沒有疑惑,方法很正確,而且在修行當中確實得到了效果,他才會不退。如果我們依照這個修,修的時候得不到預期的效果,就懷疑了,懷疑就會退轉。所以修要不退,不退心之後,功夫漸漸深了,才有悟處,開悟了,開悟之後才能夠證得,證果叫成就。因此,今天聞法,有許多人一開頭遇到不是真的;縱然遇到真的,他不解;他理解了,他不信;他相信了,他不肯修行;修了,他常常退轉,所以他不開悟,不能證果。諸位想想,經法的確是難聞,佛法裡面講「聞」這個字,是從遇到真正的經一直到證入,聞的意思包括這麼多的層次,所以才給你講「經法難聞」。
「傳」是講釋迦牟尼佛當年講經,佛滅度之後代代相傳。從印度傳到中國,傳來不容易,那個時候交通不發達,長途的跋涉需要騾馬代步,在沙漠地帶則用駱駝,一般道路上都用馬匹。所以我們中國第一個寺叫白馬寺,紀念白馬馱經這個功勞。到中國來之後,這些是梵文,由梵文再翻譯成中國文不容易。所以說傳、譯都不容易。我們今天得到,在今天來講我們得到經典是不難,在以往來說,得到經典實在是不容易。這是佛給他講佛法難聞。
『汝宿有福』,「汝」是指阿難,你過去世有福報。阿難尊者跟釋迦牟尼佛因緣很深,過去生中常常都是同參道友,有的時候做兄弟,關係非常密切。這是有福報,生生世世曉得種福,曉得修福。『今得侍佛』,所以你現在才能夠為佛的侍者,就是在佛的身旁伺候佛。我們讀這節經文當然也很感慨,想想我們沒福,不能做佛的侍者,可是諸位要曉得,難道真正做釋迦牟尼佛的侍者就有很大福報嗎?那也不盡然,像剛才講,必須到你開悟、證果,才叫福報。阿難是有這個機緣。我們今天遇到了真正的經典,只要我們能夠發至誠心、發恭敬心,印光大師教給我們的,我們從「誠敬」入門,我們的宿福就不在阿難之下。佛不在了,佛常說我們家裡面就有兩尊佛,是誰?你的父親、母親就是佛,你能夠孝敬你的父母,那是真正福田。你能夠救濟苦難,苦難當中諸位要曉得,不是說人家沒衣服穿,沒有房子住,沒有飯吃,那是苦難的人,不錯,那是物質缺乏的苦難;還有一些人,他有財富、有地位,他有房子也有汽車,他沒有聞到佛法,這個人的苦難,比那個吃不飽、穿不暖的人還要危險。諸位想想,吃不飽、穿不暖的那些苦人他在受苦報,受苦報他不造惡業,他為什麼不造惡業?他想造惡業沒有能力,他想造也造不成。
譬如說今天我們台灣殺業太重,這是惡業,殺生。外國人到中國來調查,以我們台灣人口比例,我們每天所殺的豬、所殺的牛、所殺的雞、鴨、所捕殺的魚,世界第一;也就是說,台灣吃的是世界第一位。在現在人來說這好事,要跟落後地區比一比,他們吃不飽、穿不暖,我們今天吃的、穿的世界第一。殺生殺得太多了。我們再看看大陸,一個人一個月才配幾兩肉,他為什麼不天天去殺豬宰牛?他沒那個福報。所以在今天大陸上殺業就輕,我們這裡殺業反而重。再想想台灣老年的同胞們,你們在年輕的時代,日本人統治之下,你們一年能夠吃到幾次肉?能夠殺幾隻雞?能夠殺幾條豬?你就曉得那時候貧窮,貧窮造業少。富足的時候殺盜淫妄都來了,他有錢,有福報,吃喝嫖賭樣樣都來;他沒有錢,心裡想,做不到,所以造業機會少。
由此可知,貧窮人固然可憐,富貴的人比貧窮人更可憐,為什麼?一轉世果報就不一樣。富貴人造業重,他墮落的也重;貧窮人他這一生造的罪業輕,他墮落的也輕,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學佛人,貧窮,我們一般看到貧窮,只曉得沒有財富,那是可憐的人家;你要曉得富貴人家是道貧窮,他的智慧貧窮,他的道德貧窮,比財富的貧窮還要可憐。所以我們種福,你要懂得這個道理你就曉得,那個財富貧窮的,你去送一點米給他,送幾件衣服給他,來救濟他,你種的福少。這個固然也是福田,這是很小的福田,你花上很多的財富去種,所收穫的不多。你要曉得,那些在道德上的貧窮、智慧上的貧窮,你要去救濟他們你福報就大了。佛在一切經上常常校量福田,法布施超過財布施,《金剛經》上講,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不如給人家說四句偈的功德;說四句偈是法布施,大千世界七寶是財布施,財布施比不上法布施。法布施是教人開智慧,教人覺悟,教人回頭是岸,教人改過自新,教人成佛作祖,教人不墮三惡道,這個福報無量無邊!所以會種福田的人要曉得,這三種福田,貧窮福田,到底哪些人貧窮。我們到美國去走一趟之後,在美國所得到的印象,美國人最感覺到缺乏的就是精神,物質上他們不缺乏,精神太空虛了;換句話說,美國人精神貧窮。到美國去種福田,就要以精神來救他們,為什麼?他精神貧窮,他精神苦悶,物質生活他不缺乏。
所以,我們看到這三種福田,一看到貧窮,不要馬上就想到大概他沒有飯吃、沒衣服穿,那你把貧窮看得太狹義了。佛經裡面講的貧窮是廣義的,縱然他是貴為天子,富有四海,他要是迷惑顛倒,他還是貧窮。我們中國古人有句話說,「君子憂道不憂貧」,這句話是重視什麼?精神的生活,精神生活貧窮是真貧窮,物質生活貧窮不算貧窮。孔老夫子在世的時候,他的學生顏回大家曉得,顏回是物質生活貧窮,精神生活富足,所以他「一簞食,一瓢飲」他還是樂在其中,「不改其樂」,他樂的什麼?精神生活太豐富了。一個人在物質生活上豐富,精神生活上空虛,這是真正可憐人。佛法對於救護,兩類的貧窮都要救護,但是救護的重點還是在精神的貧窮。所以佛才強調法布施的功德不可思議,道理是在此地。底下就講到了:
【當念報恩。頒宣法教。示現人民。為作福田。信者得植。後生無憂。阿難受教。奉行普聞。】
到這個地方是第一個大段結束。這一段我們標的小題目是「囑宣教法並作福田」,這是我們補寫在這個地方。對於福田我們一定要把它認識清楚,我們才曉得怎樣的種福。有些人很想培福報,但是他不懂得福田,等於好像農家種莊稼,把種子種在沙土裡頭,種在石頭上,後來得不到收穫,這真正是可惜,就是他不懂得什麼叫福田,我們一定要把它認識清楚。譬如說我們最近在環島旅行當中,我們就曾經看到一個寺院,這個寺院花了六千多萬建成,還沒有完工,如果完工之後我們相信恐怕還不止六千萬。花這麼多的錢在那裡建一個廟,一般人以為這福報很大,建這個廟幹什麼?給人去拜拜。如果這裡頭要不是正法,我們前面講了,不是正法、不是正解,換句話說,這種廟是傳播迷信,這叫什麼福田!我們同修當中有發心的,他真正理解,他懂得,看到我們現在的大專學生學佛的風氣很盛,我們想幫助他,使他理解正法,不至於迷失了方向,將我們的錄影帶提供給這些大專院校社團,我們送他錄放影機,送他電視,送他錄影帶。現在在本省大專院校佛學社團有五十多個,如果每一個社團我們送它一套,在現在來講大概需要兩千多萬,這是真正福田。你想想看,兩千多萬你叫多少年輕大專學生得聞正法。
那個花了六千萬蓋個廟,那是把好的種子種到石頭上去了,這個兩千多萬的種子,是撒到一個最肥沃的土地上,將來的果報兩者一比較,天壤之別。誰認識?這個等於說是老農夫一樣,他一看到這個土地,這個土地很肥沃,這個地方種什麼東西將來一定得好收成,他認識福田。一般人不認識福田,特別是在這個時代,前面我已經跟諸位講過,寺廟在農業時代發揮過很大的功能,在現前這個時代已經不能發揮它的功能;換句話說,在農業時代那時候是大福田,在今天已經不是福田,我們在本經玄義裡頭跟諸位說過。今天我們真正的福田就是印送經書,請法師來講經,不必請他在寺廟講堂講經,請他在錄影機前面講經。把這個錄影帶送到人家家裡去,送到學校裡去,送到一些公共場所去,這是大福田。今天最大的福田是這個情形,跟過去不一樣,如果你們能夠輾轉流通,這是無量的福田。
你說我今天沒有這個力量,我也沒有這個設備,你想種福也很簡單。真正有心人培福,以你有限的力量,譬如你家裡有一台機器,你自己可以看、可以聽,可以請你的親戚朋友們都來聽;如果你有兩台機器,買了兩台機器,我一面聽一面就可以拷貝一個帶子,我把我拷貝的帶子再送給需要的人去聽,輾轉流通,福報不可思議。你盡心盡力修福,這個福是圓滿的福,念念功德圓滿,這個福報有多大,我沒有法子說。佛在經上說的,除佛之外,誰都不知道,唯佛能知,這是不可思議的功德。真正通達這個道理他才會做,不曉得這個道理他不會做,他不曉得怎麼個做法,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
下面重要的就是『當念報恩,頒宣法教』,這幾句我們在表上也跟大家列到,請看。「經云,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這兩句話是《楞嚴經》上的。諸位如果沒有讀過《楞嚴經》,你們常常做早課裡頭有楞嚴咒,前面有偈頌,有這兩句,我相信這兩句大家一定都很熟悉。我剛才跟諸位所講的這些都是這個意思。「將此深心奉塵剎」,塵是講微塵數那麼多,剎是剎土,也就是道場。譬如像我們現在用錄影帶來傳播,我們錄影帶所在之處那就是佛的剎土。只要他把錄影機擺上錄影帶,放進去,打開來看,這就是弘法利生,講經說法,這個地方就是道場,就是諸佛的剎土。「是則名為報佛恩」,我們能夠將佛的經教輾轉流通,普遍的去弘揚,這是真報佛恩,這是真正在做福田。
佛、菩薩是人天師範,我們稱佛為本師,稱阿闍黎,阿闍黎就是模範,叫軌範師,軌是軌道,就是他的言行可以做我們的模範。身行道,口宣教,意念佛,為眾生做福田,佛菩薩如此,我們學佛的同修自己必須要做到這四個字。我們在世間為佛弟子,佛弟子跟佛一樣是人天師範,我們要問一問,我們的身是不是行道,首先要曉得道是什麼?前面跟諸位講過,道是戒定慧,是覺、是正、是淨。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這就是我們身行道。口宣教,勸人行道,勸人行道之前先要勸人認識道、理解道,他對道要認識、理解,他當然也就會行道。意念佛,佛是覺,念念不迷,這是講我們的心。無論是在順境、或者在逆境,念念不迷,同時要發心為眾生做福田。前面這些在三種福田裡屬於第一類,我們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做出來給眾生看,為眾生的模範,為眾生的榜樣,這是真正的福田。
古人所說,「入道必以智慧為本,智慧必以福德為基」,真正的基礎不能不修福,不能不修法布施。如果我們不修法布施,智慧沒有法子透出來,雖然是性具的,有性具沒有修德,性德的智慧是無法顯現出來。因此,修福是修慧的基礎,而修慧是入道的根本,像這些順序、過程我們一定要清楚。佛在此地勸我們要「頒宣法教,示現人民」,這就是助佛來弘化,弘是弘揚,化是教化,這個意思講我們自己要依教奉行,四事供養,這是很重要的。四事就是對於老師的供養,諸位要曉得,一個弘道、傳教的老師,他不需要其他的東西。他有身體在,有身體在當然他要吃飯,所以我們要供養他飲食;他需要穿衣服,所以我們要供養他衣服;他要睡眠,睡眠要臥具,就是我們講的鋪蓋,要供養他這個;有的時候他生病,生病我們要供養他醫藥,除這個之外,他沒有其他需要。所以佛在經典上給我們規定,對於佛弟子,特別是出家的佛弟子,供養限於這個四事供養。這個四事不缺乏,他心安定了,為什麼?他生活沒有憂慮,吃的、穿的,生活必須的條件他都夠了,他這個心才能夠專心來弘道,過一種清高的生活。
所以對於佛弟子,你不可以叫他富有,他要一富有你罪就大了,為什麼?他本來是個心在道上的人,你現在把他從道拉回頭,拉到世俗裡頭來,那麻煩就大了。在這裡我們舉個例子來說,譬如說他已經出家了,發心出家了不起,出家就出世了。出家,你給他蓋了個廟,比他原來的家還大,這個意思就是說他從前那個家太小了,他不是出家,出了個小家,入了個大的家,小家已經就夠他累贅的,大家更害死他。所以這就是錯誤了,很大的錯誤。我這些年在台北講經說法,我常常勸同修們,我自己始終都是這個主張,出家人決定不可以要道場,不可以要一個寺院。一定要像佛陀當年在世一樣,從前佛陀在世,精舍是在家人的財產,是在家人管理,在家人請佛到他那裡去講經,建精舍供養佛,所有權是在家人的,佛在那裡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有使用就好了,一有所有就變成在家人,那就是他出家了硬把他拉回來叫他做在家人,這個罪過很大。因此,寺院可以有,道場可以有,寺院裡面一定是在家人去管,出家人不要管這個事情。也許說出家人不放心,萬一他把我趕出去,他把這個寺院賣掉了怎麼辦?那是他的事情,他造他的罪業,我修我的功德,與我不相干!諸位一定要曉得這個道理。
我們修修什麼?修清淨心,如果你這個心天天還念著「這個廟將來會被人賣掉」,你的心就不清淨,你的清淨心到哪一年才能修成!心淨則土淨,我們念佛要修一心不亂,你這一心不亂到哪一年才能得到?你要想成就你的一心不亂,必須要把你這些念頭統統斷掉。十方供養的道場,那個管理人把它賣掉,他造他的罪業,他將來要還那些人的債,我們自己心地要清淨。充其量就是我們選擇管理人的時候要謹慎,要選擇一個好人來管理。但是我們畢竟也不是佛,也沒有成佛,我們看這個人是不錯,這個人將來管理之後他變質了,那還是他的事情,我們也沒有責任。諸位一定要懂這個道理,記住,我們有使用權,不要有所有權,心才能夠得清淨。一個真正佛弟子,只接受四事供養,四事以外的不需要。
我在台北講經十幾年了,十幾年大家供養我的財富這些錢財,如果我要把它積攢起來去買個房子,大概光是錢財積攢起來也有一千多萬,可是我今天身上一文不名。錢哪裡去了?印經布施掉了,十方來十方去。我印送的經書有一百多種,差不多有五十萬冊的樣子,錢都花在這上面,全都布施掉了,我的生活非常自在。如果我有一千萬放在那個地方,或者買個房子,我的心就不自在,為什麼?有牽掛了。我的錢應當怎樣使它能夠生利息,不要叫它貶值;我這房子財產在那裡,又有颱風,又有地震,我一天到晚操心。我現在無憂無掛。諸位要懂這個意思。我有個圖書館,這個圖書館馬上請在家居士去管理,馬上組織一個財團法人,他們去負責任。我做個老師,掛名做個創辦人,實際上什麼事情不聞不問。這是自己要覺悟,不要被世間名聞利養所累贅,不要被世間名聞利養所蒙蔽、所欺騙,使自己墮落,這個事情就大了。我們要聽佛的話,無論是出家在家,只要是為佛弟子,一定要記住,一定要報佛恩、要報父母恩、要報眾生恩,一切眾生於我們都有恩德,我們要常常念念當中要求報恩。怎麼報法?就是「頒宣法教」,就是把如來正法,宇宙人生真實的這些道理宣布、傳播,叫一切大眾個個都能夠明瞭,人人都能夠覺悟。「示現人民」是自己要做到,自己要做不到,光是這樣說,別人不相信。所以,你自己一定要做到,以身作則,做出個樣子給人看,這人家相信了;人家一相信,這才是真正的福田。
『信者得植』,信一定是有正確的理解,遇到真正佛法,理解,他相信了,信的人種了福。『後生無憂』,「無憂」有兩層意思,一個是得大自在,就是離苦得樂,這是無憂;另外一個意思,也有人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無憂,因為西方世界也叫做極樂國,也叫做無憂國,這兩個意思都非常好。『阿難受教』,阿難尊者聽佛這番開示之後,受就是接受,接受佛的教誨。『奉行』是他自己依照這個理論、依照佛的教訓,他都能夠做得到,奉行。『普聞』就是輾轉流通,不但自己做到,處處時時勸勉一切人,大家都來接受佛陀的教育,都能明白宇宙人生的道理。人人覺悟,人人都能破除邪見,皈依正覺,人人都離染污,得到身心清淨,自在快樂。這是本經第一個大段,「阿難問事佛吉凶」,我們就介紹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