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  (第九集)  1996/10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5-011-0009

  請掀開經本,第三十三面第六行:

  【爾時彌勒菩薩。而白佛言。希有世尊。樂著睡眠乃有如是無量過失。若有聞者。不生憂悔厭離之心。發起精進。當知是人甚大愚痴。若有菩薩。為欲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聞說如是真實句義。功德利益。於諸善法。而生懈怠。不起精進住菩提分。無有是處。】

  末後一段彌勒菩薩非常慈悲,聽了世尊的教誨之後,給我們大家做一個總結。這裡面字字句句都是勉勵我們、警惕我們的話,我們要能夠體會。正如世尊前面所說貪著睡眠過失非常之多,佛說了二十種,不過是略說而已,實際上過失太多了,說之不盡。我們聽了佛的教誨之後,應當要悔過,就是應當要懺悔。怎麼個懺法?一定要把精神提起來,克服睡魔,發起精進,這才叫真正懺悔。如若不能,那就是彌勒菩薩所說的,這個人是個愚痴人,「甚大愚痴」,聽了佛說了之後,還不知道改過,還不曉得回頭。

  彌勒菩薩的總結是兩段,前面一段是講一般人,聽了佛的話應當要覺悟、要懺悔、要改過。如果是菩薩,則跟普通人不一樣,菩薩之志就是要作佛。你學佛,學佛為什麼?學佛一定要是作佛而來的。現在學佛的同修很多,有這樣志氣的人不多。我學佛四十多年了,從來沒有見到一位、也沒有聽到一位同修給我說,他想作佛。你才曉得這都不夠資格作菩薩。既然作菩薩,他的目的就是要作佛。

  早年,我讀《六祖壇經》,讀到六祖去見五祖的時候,他們的對話,我看了佩服得五體投地。五祖問他,說:「惠能,你到我這裡來究竟為的是什麼?」六祖回答得很好:「我來作佛的。」這真是了不起,他來作佛的。可見得這個志趣就不同凡響。作佛就是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一句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求無上正等正覺,就是求作佛。

  真正發心想作佛的人,聽到佛這個開示,字字句句「真實句義」,真實的教誨,「功德利益,於諸善法」。「菩提」就是道,就是清淨心,就是覺心;還會生懈怠,還會不精進,心不能安住在道上,沒有這個道理!由此可知,我們聽了之後不很在意,講堂聽了,好像是有這麼回事情,下樓之後就忘得一乾二淨了,這就不是菩薩!菩薩不會的,菩薩聽了之後會起作用。看看我們會不會起作用!

  下面這一段經文也非常要緊,也是我們現代人常常犯的過失。雖犯這個過失,還不知道自己是過失,以為自己的功德很大。實在講,凡夫在日常生活當中,修持之中所犯種種過失,都以為是功德,都以為自己很了不起。譬如貪睡,古大德曾經說過,「飢來吃飯睏來眠」,那這個睡覺不是很正常的嗎?那叫大修行人。你修,用什麼功夫?他說「飢來吃飯睏來眠」,這是他用功的。你要學這種用功法,這上面所講的無量過失,你統統都有了。

  但是祖師講的這個大修行人用功的方法,有沒有錯誤、過失?沒有。他們可以睡覺,他們肚子餓了吃飯,睏了就睡覺,行!我們不行。為什麼?人家生死已辦,換句話說,他的煩惱已經斷了,生死已經了了,沒事了。這個意思就是說,「飢來吃飯睏來眠」,就是說他已經沒事了。我們煩惱沒斷,妄念太多,這個事情沒有辦了,你怎麼敢安心去睡覺?

  所以佛菩薩祖師所說的話,我們決定不能錯會了;他是給什麼人說的,在什麼境界裡面說的,我們要明瞭。有一些話,我們可以學習,有些不能學!如果學他們就壞了,這不是我們的境界。前面曾經說過,初業菩薩跟慧行菩薩修行的樣子不一樣。慧行菩薩是法身大士,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斷了,無明至少也破了幾品了,所以他們修行的樣子跟我們初學的不同。我們初學的要循規蹈距。他們的境界不可思議,不是凡夫、小乘、權教菩薩的境界,那個學不得的。這一段裡面也是這樣的,我們要細心去體會。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為眾務中過。若觀察時。令諸菩薩不營眾務勤修佛道。】

  這是彌勒的問詞,什麼叫做「眾務中過」?眾是很多,務是事務,許許多多這些事務。營是經營、造作。你經營造作許許多多的事務,對你修行有很大的障礙,這裡面過失也有二十種。

  「若觀察時」。觀察就是你明白了、覺悟了,你知道這一些事務是障道的,這一些事務是修行人不應該做的。

  「令諸菩薩不營眾務」,不再經營造作這些事情了,這一些事情與了生死、出三界毫不相干!

  所以教我們要「勤修佛道」。佛道是正覺之道、大覺之道,對於宇宙人生究竟徹底的覺悟,這叫做佛道。彌勒不但為我們啟請,而且將啟請的目的都說得這麼清楚,目的就是「令諸菩薩不營眾務勤修佛道」。下面是世尊的開示:

  【佛言彌勒。初業菩薩。應當觀察樂營眾務二十種過。若觀察時。能令菩薩不營眾務勤修佛道。】

  你看世尊的答覆,第一句就說明了「初業菩薩」。初業菩薩就是我們這些人,煩惱沒斷、生死沒了,去受了個菩薩戒,就當了菩薩了。這個菩薩就是此地講的初業菩薩,凡夫菩薩。

  這一句話很重要,諸位同修如果細心去讀誦佛門裡面的典籍、古來祖師大德的著述,你就能夠明瞭。從前寺院裡面的住持、當家,乃至於做寺院裡一切雜事務的這些人,不是凡夫!都是諸佛菩薩應化來的。佛菩薩大慈大悲看到你真正發心,想用功修學了,他來化身,做這些事務來護持你們。

  我們在《高僧傳》裡面看到,隋朝,天台山的智者大師,往生的時候,學生們問他往生的品位。他老人家說,他因為作住持,要管人,要管事,什麼都要管,對於自己修行當然就耽誤了、就妨礙了,所以他是五品位往生。五品位是帶業往生,生凡聖同居土,這個地位很低,不高。如果我不領眾、不管人、不管事,那個品位就高了。這就是說明犧牲品位幫助初學。但是這個犧牲是有底限的,他那個底限是什麼?決定往生。我下下品往生都可以,我總是往生了,所以它有個底限在。如果為大眾服務,自己不能往生,來生還要搞六道輪迴,甚至於還搞三惡道,那就錯了,大錯特錯,決不是佛菩薩的意思。

  地藏菩薩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我們能入地獄嗎?我們入地獄就不得了!你要當上地藏菩薩了,可以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地藏是等覺菩薩,不是普通的菩薩。就是此地講的初業菩薩跟慧行菩薩不同。地藏菩薩是慧行菩薩,我們初學的人不能學他。初學的菩薩老實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到西方極樂世界見了阿彌陀佛,你的智慧、神通、道力統統恢復了,跟佛差不多了,你就可以學慧行菩薩了。你來經營眾務不怕了,不礙事了。

  我們曉得智者大師是釋迦牟尼佛化身再來的,永明延壽大師是阿彌陀佛化身來的,這次化身來是以作住持領眾的身分;還有作打雜的,他們也幹。可見他們這個心平等,並沒有在裡面揀別、分別。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賢,這兩個人在廚房打雜的,在廚房燒火、挑水。還有個豐干和尚也在廚房打雜、舂米,侍候大眾。豐干是阿彌陀佛。彌陀、文殊、普賢在廚房裡打雜,供養大眾!這就是營事務。古時候,這個道場真正有修道人,佛菩薩來侍候、來照顧!

  因此佛門裡面任何一個人,我們都要以最恭敬的心看待,不曉得他是什麼身分!你不能說在這裡面掃地的、端茶碗、招待客人的,你就瞧不起他,也許他是阿彌陀佛化身來的。你是肉眼凡夫,你看不出來!這是教我們對一切人要用平等心、真誠心來看待。

  所以修真誠、清淨、平等,從哪裡修?佛門是最好的修學場所。因為知道上上下下有諸佛、菩薩、羅漢混雜在裡面,你也不認識、也不曉得他是什麼身分,所以只好統統一律平等恭敬,那就沒有錯誤了,你真的修福了。如果你有分別心,你在裡面不但功德修不到,福德也修不到。

  所以說明初業菩薩,「應當觀察」,「樂」是愛好、喜歡,喜歡做這一些拉拉雜雜的一些事務,這裡面有二十種過失。這一句「樂營眾務」四個字,包含的範圍非常之廣。

  「若觀察時,能令菩薩不營眾務勤修佛道」。這是正答彌勒菩薩所問,彌勒菩薩問的目的在此地。如果他能夠觀察、他能夠明瞭作務的過失,他自自然然就捨棄了,他就專心去辦道去了。

  【彌勒。云何名為二十種過。一者耽著世間下劣之業。二者為諸讀誦修行比丘之所輕賤。三者亦為勤修禪定比丘之所呵責。四者心常發起無始生死流轉之業。五者虛食居士及婆羅門淨心信施。六者於諸財物心懷取著。七者常樂廣營世間事務。八者念其家業常懷憂嘆。九者其性狠戾發言麤獷。十者心常懷念勤修家業。十一者愛著諸味增長貪欲。十二者無利養處不生歡喜。十三者多生惱害障礙之業。十四者常樂親近諸優婆塞及優婆夷。十五者但念衣食而度晝夜。十六者數問世間所作事業。十七者常樂發起非法語言。十八者恃營眾務而起憍慢。十九者但求人過不自觀察。二十者於說法者心懷輕賤。彌勒。是為菩薩樂營眾務二十種過。】

  「彌勒,云何名為二十種過」?這些經文我們都要細細去思惟、細心的去體會,你才能明瞭佛的用意之所在。更應當自己要冷靜地反省,我有沒有這些毛病,有沒有這些習氣,這個非常重要!

  「一者,耽著世間下劣之業」。業是事業,世間的事業。世間的事業太多太廣了。不但在家的菩薩耽著世間的事業,出家的菩薩往往也被煩惱習氣所覆蓋了,也貪染世間的事業。

  先要明瞭什麼叫「世間」?世間就是六道,你經營造作這種事業,不能出離六道輪迴,這個事業都是世間的事業。你修善、積德、修福,來生當了大梵天王,我們這個世界什麼帝王、總統都比不上,差遠了。你當大梵天王,你還是世間事業,你才曉得這個世間事業的範圍有多大。

  「下劣事業」,那就不好了。下劣是什麼?是六道裡面的三惡道。你所經營造作的是什麼事?是餓鬼道的事業、畜生道的事業、地獄道的事業,這叫「下劣之業」。

  哪些是這一些事業?這個經上講得很多,大家要細心去體會。這裡面有一個總綱領,凡是幫助你增長貪、瞋、痴、慢、嫉妒的,就是下劣之業。凡是能夠幫助你減少貪、瞋、痴、慢的這個事業,那就是佛事。諸位要記住,佛事一定是幫助人斷煩惱、幫助人開智慧、幫助人得清涼自在。如果與這個相反的,那就不是佛的事業。不是佛事,真的是下劣之業!所以這一點我們要冷靜的去反省。

  「二者,為諸讀誦修行比丘之所輕賤」。「輕賤」,人家既然是真正修道、真正用功,他不會找你的過失,他也不會說你的過失。那怎麼輕賤?對你敬而遠之,這就是輕賤了。佛在戒經裡面教給弟子「默擯」。默擯的意思,就是中國古人所謂的「敬而遠之」。我對你很尊敬,我跟你保持遠距離,輕賤是這個意思。

  「三者,亦為勤修禪定比丘之所呵責」。「呵責」也是敬而遠之、也是默擯。決不是看到你,把你教訓一頓、罵一頓,沒這個道理,不會的。勤修禪定的比丘,就是修行的功夫比前面的深。前面是初學,真正有依教修行的人。第三這一條就是已經有相當的功夫,也就是得禪定了。前面那個沒得禪定。要是依我們念佛人來講,第二條讀誦修行有功夫成片的,第三條勤修禪定是得一心不亂的,這個功夫深了。他們對你都是敬而遠之。

  「四者,心常發起,無始生死流轉之業」。這是決定不免的。他心裡面常常念著的都是他所經營的那些事業,這些事業都是六道輪迴的事業。所以說他「心常發起」,就是生起;「無始生死」是習氣;內有習氣,外有這個環境,這個環境不是好環境,這是惡境,障道的境界,所以依舊不斷造作生死流轉、六道輪迴的事業,幹這些。

  「五者,虛食居士及婆羅門淨心信施」。這說明出家難!出家捨棄世間一切營生的事業。世間人都要有工作,經營工作為了要養活一家、養活自己,要作謀利的事業,叫營生的事業。出家了,這個事業沒有了,捨掉了,接受在家信徒的供養,你不要去謀生了,你接受他們供養。他們恭敬供養你的目的何在?因為出家人是福田,到這兒來種福的。我們要問,我們是不是福田?如果不是福田,這些人到這兒來種,種了將來又長不出果實來,那怎麼辦?問題就嚴重了。

  所以佛門常講「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這一些施主怎樣才能得福?必須你自己修行證果,他就得福。如果你修行不能證果,來生還搞六道輪迴,那就對不起,將來要還債。現在這些供養你的人全是債主,將來生生世世有的還!你收的供養愈多,那你還的時間愈長。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祖師大德不是嚇唬我們的,句句說的都是實話。所以我們自己要明白、要謹慎。

  施主的供養,古時候講的是四事:飲食、衣服、臥具、生病的時候醫藥,這是把物質生活降低到最低的程度,我們可以接受,一心辦道。決定不能有多餘,有多餘就是罪過,有多餘的容易增長貪心,道業不能成就。我們今天修的是易行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要真去的了!去不了,還是要披毛戴角還。

  我們明白這個事實真相,我們有這個警覺心。同修們對我的供養,我的衣食足,多餘的我們印經、做錄影帶、錄音帶、CD,贈送給全世界的道場與學佛的同修們,跟他們結緣。我要不了道的時候,這些人將來都代我還!這個事先要搞清楚。供養都給你們分了,你們個個人都得到了,所以將來要還帳的時候,你們統統都要代我還。自己固然要用功,但是要想著萬一不能往生怎麼辦?這個後路先要想好!

  必須做真正利益眾生的事業,幫助眾生覺悟,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這是真實的利益。所以這一條的意思很深,「虛食居士及婆羅門人淨心的信施」就是供養!

  「六者,於諸財物,心懷取著」。我們現在還有沒有這個習氣,對於財物還動不動心?還有沒有貪心?要斷掉!這個東西都是假的,都不是真實的,決定有害。真的是有百害而無一利!你要這些東西幹什麼?諸佛菩薩教給我們隨緣而不攀緣。有這個念頭就是攀緣心,怎麼會不障道?道是什麼?清淨心、平等心、真誠心。這些決定妨礙!

  諸位一定要曉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條件是心清淨。不是說你念佛念多少就能往生,沒這個事情!古大德常說你一天念十萬聲佛號,「喊破喉嚨也枉然」,為什麼?不能往生!念佛是一個手段、是方法,目的在哪裡?清淨心。妄念一起來,一句「阿彌陀佛」把妄念打掉,是用這種方法使我們的心得到清淨。心淨則土淨。所以,你有一絲毫取著的念頭,有一絲毫慳貪的念頭,你的心都不清淨,這個不能不知道。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不多,問題都出在此地。

  「七者,常樂廣營,世間事務」。他喜歡搞事務的事情,天天動腦筋,還要把事業擴大。世間人有這個念頭已經是大錯特錯了,出家人再有這個念頭,那就更錯了。

  譬如建道場,古人建道場是按照實際的需要,有多少人,需要用多少場地,這樣建法。不是預先建一個大道場,再去找人,沒有這個事情的。從前叢林寺院的興起,你看看山誌、看看它的歷史,最初都是建一個小茅篷。開山祖師在這裡建茅篷修道,他有道行,有很多仰慕他的人都來跟他一起修,人慢慢就多了。多了,在旁邊再蓋一間;再多了,再蓋一間。所以一個叢林往往是幾十年、一二百年才形成的,他是為了需要才建的,那是對的。不是蓋了很大,到處再去找人,找的不合適天天打架、天天吵嘴,那就錯了。

  現在佛門裡面這一些眾務跟從前都不一樣。你仔細冷靜觀察,從前如法,現在也出現了一些不如法的,這是我們要反省的。特別是現代高科技發達,不要再建大的道場。大道場的時代會隨著歲月淘汰掉,不起作用。今天的道場是什麼?是國際網路,這是現代化的道場!我們需要多大的地方?我們這個房間已經太大了。我們在這兒講經,此地在這裡錄影,錄完了之後,就送到國際網路。全世界只要有電腦,電腦一按鈕,這個畫面就出現。

  十年之後,我相信手提的電腦像一本書這麼大,每一個人身上都帶著一個。無論在哪個地方,你只要按到這個訊號,這個地方講經活動就在你的面前。哪裡要跑到這兒來聽經,擠得一身臭汗!找個風景優美的地方,打開電腦,逍遙自在在那裡享受!所以佛法要走在科技的前端,不需要再費這麼多力氣,花這麼多冤枉錢。這個錢埋在地下變成死的,不能動了!能利益幾許眾生?這是現代學佛人必須要明瞭的。

  「八者,念其家業,常懷憂嘆」。喜歡經營事業的人,眾務就是現在所講的事業,常常憂慮他的事業如何來拓展。實在講,他的錢幾輩子已經用不完了,他還不夠,還要去賺。這個念頭就錯了,這是增長貪瞋痴慢。

  「九者,其性狠戾,發言麤獷」。地位高的人,富貴之人,因為他有財富、有地位,於是乎在現代社會他就覺得值得驕傲,待人接物常常輕慢人。有幾個跟他身分地位相當的看在眼裡,不相當的沒看在眼裡。他的言行態度,就是此地講的「狠戾」、「麤獷」,他自己也許還不覺得。

  「十者,心常懷念,勤修家業」。他心裡所念的是他家的事業,沒有念在道上,他沒有想到眾生,只想到自己的家業,只想到他自己的小團體,這個就是增長我執、增長法執。佛法是破二執的,這兩種執著他是與日俱增。

  「十一者,愛著諸味,增長貪欲」。「味」並不是指飲食。以廣義的來說,現在所講的物質的享受、精神的享受,一切享受都在「諸味」這兩個字裡面。增長貪欲,增長貪心,增長享受的欲望。

  「十二者,無利養處,不生歡喜」。對他沒有利益的地方,他得不到名聞利養的地方,他沒有興趣,他不會生歡喜心的。他所在的地方一定是得到名聞利養。

  「十三者,多生惱害、障礙之業」。「障礙」是障道,障礙你修道!他多生煩惱,當然障礙修道。

  「十四者,常樂親近,諸優婆塞及優婆夷」。這是講出家的菩薩,喜歡經營眾務,他就喜歡接近在家信徒。常常接近在家信徒,跟他們的關係拉好,這些名利才能得的到!所謂用盡心機去拉信徒,這是愚痴菩薩。這個現象在現代的佛門裡面很普遍,古老的社會裡面沒有,我們沒有見到。老一代的法師曾經給我們講過,但是到台灣之後他們也變了。

  我過去受戒的時候,我的戒和尚是道源老法師。他告訴我,他們小時候出家,在江北一些寺院裡面。因為那個時候寺廟都有財產,都有地有山,租給農夫去耕種,他們寺院裡面收租。他這個糧食、道糧有來源,他是固定的,所以這個寺院裡面很清淨,不求信徒!信徒到寺廟裡燒香,寺院裡面出家人真是眼觀鼻,鼻觀心,好像沒有看見一樣,不招待,不打招呼的。誰接待這些信徒?知客師。知客、照客他們有責任去招呼。不是這個職務的人,跟信徒一句話都不說的。你說那個道場多麼清淨,多麼莊嚴!

  不像現在外面有個客人來了,上從住持和尚,統統忙得一團亂,為什麼?唯恐得罪信徒!因為現在道場裡面沒有收入、沒有恆產,這是經濟環境跟從前不一樣。從前寺廟裡面自己有道糧、有收入,所以他可以不理會信徒。現在信徒變成衣食父母,要靠他們,那還得了,還敢得罪!可是常常跟他們往來,道業沒有了,真的是佛在此地講的「耽著世間下劣之業」,這個事情麻煩。所以其中得失、利害,我們總要多想一想,應當怎麼去做。

  「十五者,但念衣食,而度晝夜」。成天為著衣食去奔波,為了衣食去煩惱,可見得把修道這個事情當作幌子、當作模樣,不是認真去做。

  「十六者,數問世間,所作事業」。口裡面所說的,常常談論的都是世間事。

  「十七者,常樂發起,非法語言」。與正法相違背的言論,你跟他們接觸談話之中,十句話裡面幾乎有九句都是世間世話。

  「十八者,恃營眾務,而起憍慢」。恃是仗著,仗著他很會經營,他的事業比別人做得成功,於是起傲慢的心、傲慢的態度,瞧不起人。

  「十九者,但求人過,不自觀察」。伺求人過,專門看別人的過失,不知道自己的過失。

  「二十者,於說法者,心懷輕賤」。對於真正說法修行人,他瞧不起。他認為沒有他的成就大,他經營這個事業,經營得法。

  「彌勒,是為菩薩樂營眾務二十種過」。佛為我們說出這二十種。實在講這二十種,我們一看就曉得是二十大類,每一類裡面不曉得有多少過失。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這些經文都是很重要的開示,對我們現代學佛人,無論在家出家,真的是救命的特效藥!所以佛每在長行之後都有偈頌。偈頌,除了重頌長行之外,還有補充的意思在裡面。我們不能把經讀熟,這個偈頌最好都能夠背誦,時時刻刻提起觀照的功夫,知道我們起心動念、所作所為如不如法?如法,像經上佛教訓我們哪些應該做的,哪些不應該做的。佛教給我們應該做的,我們認真努力去做;教我們不該做的,我們就不去做,這就如法。佛教我們不應該做的,我們偏偏去做;教我們應該做的,而懈怠、懶散不去做,那這就是不如法。請看下面經文。第一首:

  【安住下劣業。安住下劣業。退失大利益。是名眾務過。】

  「安住下劣業」,這是你的心安住在世法,不但是世間這些事業,而是世間下劣之業。「下劣」就是增長貪、瞋、痴、慢、嫉妒這些事業,你這個心裡安住在這些。

  「遠離殊勝行」,一般大乘佛法都是殊勝行,但是本經最後是結歸淨土。因為本經明顯結歸淨土,那這個殊勝行我們就可以把它看作修淨土,也就是一心求生淨土,這是殊勝行。把這個事情疏忽掉,遠離了,這真可惜!

  「退失大利益,是名眾務過」。大利益是往生不退成佛,這是真實的大利益,世出世間一切利益都不能跟它相比,所以耽著眾務過失有這樣的嚴重。第二首:

  【樂讀誦比丘。及修禪定者。一切皆呵責。是名眾務過。】

  「樂讀誦比丘」,熟悉教誨的這一些人。

  「修禪定」,依教修行真幹的這些人。此地禪定不一定是指修禪,禪定就是指那個真正修行的人,它是廣義而不是狹義的。

  佛法的修持,一般講八萬四千法門,四弘誓願裡面給我們講無量法門。無量也好,八萬四千也好,那只是方法手段不一樣,修的是什麼?統統修的是戒定慧。而戒定慧三學當中,定是樞紐,戒是手段,目的是得定。得定了自然就開智慧了,所以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法、手段都是修禪定。這個禪定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我們念佛也是修禪定。念佛是禪定,佛在《大集經》上講得很明白,念佛是無上深妙禪,這是佛說的。我們用念佛這個方法念到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禪定。

  所以這一句就是真正依教修行的人,他們對你是敬而遠之!第三首:

  【常行生死業。捨離解脫因。虛受於信施。是名眾務過。】

  「常行」,你經常幹的是什麼?「生死業」,這是六道輪迴的事業。什麼是生死輪迴事業?貪、瞋、痴、慢、疑、惡見,這是唯識裡面講的六個根本煩惱。只要與這六個根本煩惱相應的一切事業,都是輪迴生死業。

  你幹這個事業,當然解脫的因你忘掉了,「捨離解脫因」,解脫因是戒定慧。

  「虛受於信施」,你接受的這些供養,將來要還債,你不是真正的福田。第四首:

  【樂受諸財寶。不得生憂惱。住於下劣行。是名眾務過。】

  貪愛世間的財寶,得到的時候,你就歡喜、驕傲;得不到的時候,你就生氣、憂惱。這一種心理、思想、行為都是「下劣行」。下劣行就是生死業,就是三途六道之行。第五首:

  【是人多愛染。往來婬女家。如鳥入樊籠。是名眾務過。】

  這一首是比喻。第一句,這個人多愛染、貪愛,貪愛污染了心性。這個意思是內有「貪瞋痴慢」煩惱,內煩惱很重!「往來婬女家」,這一句是說外面有誘惑。內有煩惱,外有誘惑,你怎麼不墮落?「如鳥入樊籠」,就好像鳥被人關在籠裡,比喻你墮惡道,被牽入三惡道去。第六首:

  【常憂嘆家業。恆懷熱惱心。出言人不信。是名眾務過。】

  他經常憂慮的是他的家業。世法、出世法都講家業,尤其是現在的道場。古時候道場有不少叫十方道場,不是屬於某個人的。只要是出家人,規規矩矩的出家人,都可以掛單,都可以在一塊共修。現在這一些道場,出家人都有所有權狀,都變成家業。哪一個是出家?手上沒有所有權狀的人,出了家、沒家了;有一張所有權狀的人都入了家。不能不覺悟!

  你不讀經不曉得問題的嚴重,不知道將來禍害的慘烈!佛在經上不欺騙我們。我已經七十歲,快要走了,所以我給你們講的是真話,我時時刻刻都準備走!所以我不屬於這個世界的人,我看這個世界比較看得清楚,我是局外人!這個世間對我沒有利害,正是所謂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學佛要能夠超出、超越這個世界,這個世間跟我不相干,沒事,你的看法就不一樣,就清楚。

  所以這是常常心裡面有憂惱,說話人家不能相信。第七首:

  【不受尊者教。違矩而輕賤。毀犯清淨戒。是名眾務過。】

  善知識、佛菩薩的教誨不能接受,不能依教奉行。「違矩」是犯規矩,「毀犯」是指犯戒。世出世間的法總是想辦法投機取巧,迴避而不能守法,這都是錯誤的,都是眾務引起的過失。第八首:

  【其心多憶想。勤營於世業。不能修智斷。是名眾務過。】

  他的心裡妄念很多,都是想他所經營事業的利害得失,常常想這些!因此,他不能修「智斷」,智是智慧,能破無明;斷是修定,能斷煩惱。這就是說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他的功夫不得力,他不能成就。第九首:

  【貪心恆熾盛。樂著於諸味。曾無知足心。是名眾務過。】

  「貪心恆熾盛」,恆是恆常。這個貪心是天天在增長。

  「樂著於諸味」,他貪著世間五欲六塵的享受,這些味道。

  「曾無知足心,是名眾務過」。永無饜足。你才曉得,這一種人他的日子過得也很辛苦,勞勞碌碌到壽命終了,一樣也帶不去,真是所謂「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第十首:

  【得利生歡喜。無利便憂惱。貪吝無仁心。是名眾務過。】

  仁是仁慈,就是慈悲心。沒有慈悲心!第十一首:

  【惱害無慈愍。增長諸惡業。愛蔓相纏縛。是名眾務過。】

  「惱害無慈愍」,他對於一切眾生,只是貪吝,奪取一切人的利益,自己來享受,哪裡有慈悲,哪裡有憐愍眾生!

  「增長諸惡業,愛蔓相纏縛,是名眾務過」。愛是貪愛,就是煩惱,貪瞋痴慢纏繞著他。第十二首:

  【遠離於師長。親近惡知識。擯斥持戒人。是名眾務過。】

  他遠離好的老師、善知識,為什麼?志趣不相投!他很喜歡接近惡知識。惡知識是什麼?教你怎樣獲得名聞利養、教你怎樣去貪瞋痴,這個正跟他志同道合。持戒的人跟他所修所學的不相應,當然排斥。第十三首:

  【晝夜無餘想。唯念求衣食。不樂諸功德。是名眾務過。】

  這一首意思好懂。第十四首:

  【常問世間智。不樂出世言。耽愛於邪說。是名眾務過。】

  這就是平常的言論都是世話,與了生死、出三界毫不相干。他喜歡這些邪說。第十五首:

  【自恃知眾務。輕慢諸比丘。猶如狂醉人。是名眾務過。】

  自己仗著有一些技能,辦事的能力很強!在一些事業上,他的確有出人頭地的成就,仗著這個生起驕慢之心,輕視這些修行人。比喻,「猶如狂醉人」。第十六首:

  【常伺求他短。不自見其過。輕毀有德人。是名眾務過。】

  不見自己之過,專門找別人的過失。第十七首:

  【如是愚痴者。無有善方便。輕慢說法者。是名眾務過。】

  輕視修行的人,輕視說法的人。佛在本經一開端就說出,一個愚痴的菩薩,輕慢、誹謗兩個說法的比丘,結果他的罪業是墮阿鼻地獄、等活地獄到燒熱地獄,人間的時間算是一千八百萬年!造作罪業太容易了,幾天幾個小時的誹謗,將來在地獄裡面要受這麼長的罪。

  諸位要曉得,佛在經上講的一千八百萬年,這是我們人間的時間,但是他在地獄裡面受罪,所感受的那個時間是無量劫!諺語裡面常講「度日如年」。我們看到這個時間好像不很長,一千八百萬年,他在那裡面感受的是無量劫。所以,這個罪業不能造!

  不要看到這個經大概是佛嚇唬我們的,希望我們不要作。哪有這種情形!你錯了。將來你的墮落,那真叫自作自受。佛真的慈悲,都把這個事實真相給你說出來;說出來,你還不相信,你還要造作,那你怪誰!墮阿鼻地獄,佛也不能救。第十八首:

  【如是下劣業。具足諸過失。何有智慧人。愛樂而修習。】

  前面兩句是總結以上所說的。以上所講的,總而言之都是下劣業,都是無量無邊的過失。哪有一個有智慧的人,喜歡這個事情,去幹這種事情?第十九首:

  【清淨殊勝業。具足諸功德。是故有智人。愛樂常修習。】

  「清淨殊勝」,如果你不細心去體會,你得不到。果然能夠如法修行,你可以得到!

  前兩天,香港有一位同修,早年我在香港講經,她是我們聽眾之一。前天到這邊來看館長,我們一看她不錯,她的相貌變了,變好了,修行真的有一點成績。成績是什麼?成績在樣子上。你的體質,你的健康,你的相貌轉變,容光煥發,這是你修行外表!人家一看就曉得。

  這一個人很難得。我那個時候講經,告訴大家真的修行人要修清淨心。真要修清淨心,最好報紙、雜誌、電視、廣播都遠離。她真聽了,她好像十一、二年了沒有看過報紙、沒有看過電視,她是很快樂。她說:「我什麼都不曉得,每一天天下太平,歡歡喜喜,什麼都不知道。」香港發生什麼事情來問她,她都不知道,她只曉得念阿彌陀佛。每一天生活得很快樂,每一天天下太平,什麼事也沒有,她從這個地方得清淨心的。

  所以報紙、雜誌、電視這一些東西害死人!你每天看這些東西,你的心怎麼能淨得下來?你怎麼能夠不胡思亂想?所以你要真的想求清淨殊勝,這個殊勝是念佛往生不退成佛,你要下定決心,我這一生當中一定要成就,你要依教奉行!

  古時候的寺院、庵堂、道場都建在深山裡面,交通很不方便的地方,就是避免這一些妨礙。現在不行了,現在縱然建在高山上,電視機還是可以放上去,真麻煩!人愈來愈辛苦,愈來愈可憐。現在小孩童年的幸福沒有了,一、二歲的小孩天天看電視,一出生就看電視。所以往往七、八個月的小孩,就會察言觀色,就會討好大人。童心沒有了,天真沒有了,這真可惜!所以,人怎麼可以再來!不能再來了,太苦了。

  在從前農業社會,童年天真的時候,大概總能保持到十二、三歲是很正常的,有的能保持到十五、六歲。十二、三歲,人情世故不懂,真是一片赤誠、一片天真。現在這個社會裡面,我們再也見不到。從前念書快樂,讀書樂!現在念書好辛苦。我看到學生背個大書包上學校。不能來作人,作人要上學念書,太辛苦了。這是決定不能再來。再到這個世間來,一定要成佛、成菩薩,乘願再來可以。業力再來的不得了,人生太苦。

  「是故有智人,愛樂常修習」。真正有智慧的人,他決定是選擇念佛往生不退成佛,決定選擇修清淨心!

  這裡面重要的要領,就是看破、放下。真正看破、真正放下,你就得大自在,你才有真正的幸福。所以不放下是愚痴。第二十首:

  【若樂下劣業。智者當呵責。如人捨多財。貪求於少分。】第二十一首:

  【是故明智人。當捨下劣業。應求勝上法。諸佛常稱歎。】

  這兩首偈,前半首容易懂,後半首是比喻,比喻得不償失。用盡了心機,經營世間的事業,現在就是佛法也拿來當作世間事業在經營,這是很普遍的現象。把佛法當作世間事業來經營,這是得不償失。因為你得到的一點點,你損失的說之不盡。損失是你將來所背負的果報,怎麼得了!所以明白人、智慧人決定把這個放下了。「當捨下劣業」,捨就是放下,決定不幹這個事情。

  百丈大師跟馬祖,這是中國叢林的創始人。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清規裡重要的第一條,就是「叢林以無事為興盛」。人家這一句話是與道相應。出家修行修什麼?清淨心。身心清淨、環境清淨,這個叫最為興盛。也就是你這個道場將來有多少人開悟、多少人往生、多少人證果,這是興盛。不在乎信徒多、香火盛。信徒再多、香火再盛,一個往生的都沒有,個個都往三途去,你算什麼興盛?這個諸位要知道。

  所以道場重質,不重量,要緊的是真正有成就的人。現在這個道場能有一、二個成就,那這個道場真的就有真實的功德,就是信徒真正的福田。如果這個道場將來一個往生的都沒有,那就不得了,果報就如佛在此經所說的。再看下面經文:

  【爾時彌勒菩薩。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彼諸菩薩捨離殊勝精進之業。而乃發起下劣之事。當知是人。甚為少智覺慧微淺。】

  這是彌勒菩薩聽佛這一番開示之後,他老人家的感想。他說這一些初業的愚痴菩薩,把最殊勝的,諸佛如來所傳的第一法門,當面錯過,而不肯修學,去搞這些世間下劣之事,這個人真的是沒有智慧,真的是智慧微淺。他不曾覺悟,沒有智慧!

  到這個地方是一段。底下這一段是說明不修諸行、不斷煩惱、不習禪誦、不求多聞,佛說這不是出家人。我們把經文念一念:

  【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我今實言告汝。若有菩薩不修諸行。不斷煩惱。不習禪誦。不求多聞。我說是人非出家者。】

  「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我今實言告汝」。「實言」這兩個字是關鍵,佛講真實話。

  「若有菩薩」,這都是講初業菩薩,就是我們現在初發心的人。

  第一,「不修諸行」。行是行為,我們的言語是口業的行為,身體的動作是身業行為,心裡面的念頭是意業行為。「身口意」三業行為有過失,要根據佛在經上講的教訓把它修正過來。經典上說的就是我們修行的標準,要把它修正過來,這叫修行。

  第二,「不斷煩惱」。真正修行人,一定要斷煩惱,煩惱要一年比一年少,一月比一月少。如果諸位煩惱真的能做到一月比一月少,你往生就有把握。心裡面很清楚、很明白,心裡生智慧,與佛決定有感應道交。

  第三,「不習禪誦」。禪誦是講修行,如教修行,「禪誦」兩個字都包括了。

  第四,「不求多聞」。在我們現在這個階段,我們只要把前面三條做到就行了,第四條怎麼做?重複多聞。

  我們今天是一門深入!一部《無量壽經》我每天讀幾遍,天天不間斷,年年不間斷,這是「多聞」。多聞不是廣學多聞,廣學多聞是誰的事情?法身大士的事情。等你破一品無明,證得法身,那個時候是廣學多聞。初業菩薩這個多聞是重複多聞,這個意思決定不能搞錯。

  如果這四樣都是不幹的話,「我說是人非出家者」。佛說這個人不是真的出家人。那個出家是身出家,心沒有出家,不算出家人!在家菩薩要能夠做到這四句,佛也承認你是真的出家人;你身沒有出家,心出家。要緊的是心出家,不在乎身出家。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