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  (第五集)  1996/8/27  美國聖荷西  檔名:15-010-0005

  請掀開經本第十二面倒數第四行: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最後末世五百歲中。】

  這正是指現代這個時候,就是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二千五百年,正是我們現在這個時代。他說:

  【唯此六十諸菩薩等。業障所纏。為復更有餘菩薩耶。】

  問的意思就是在末法時期當中,是不是只有這六十位愚痴的菩薩業障所纏,還是還有其他的菩薩?這個問話的意思在此地。

  【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於後末世五百歲中。有諸菩薩。多為業障之所纏覆。是諸業障。或有消滅。或復增長。】

  佛的答覆就是說,絕對不止這六十位菩薩,實在講愚痴菩薩造作業障的太多了,『有諸菩薩,多為業障之所纏覆』,數量是很多的。這些菩薩們,他們的業障有的可以消滅,實在講能消業障的佔少數,哪些菩薩能消業障?如教修行,特別是得到這部經典,聽到佛這一番的開示,能夠真正依照修行,他的業障可以消滅。如果不能夠依照本經教導修行,他的業障一定是增長,不會消滅的。我們看底下說得就更清楚更明白了。

  【彌勒。於此五百諸菩薩中。】

  這是當時與會的,參加這個法會的。

  【有二十菩薩。業障微少。】

  你看從五百位菩薩裡面,業障比較輕一點的只有二十個人。

  【後五百歲還來生此。城邑聚落市閈山野。】

  也就是說,在我們現前這個時代,釋迦牟尼佛所說的這些菩薩眾當中,還有二十位菩薩乘願再來,現在在我們這個世間。這是業障輕的,是來護持正法的,弘揚正法的。太少了,只有二十個人。這段經文在當時來說,是世尊,用現在的話講,是釋迦牟尼佛的預言,二千五百年以後這些人還會到這個世間來示現。他們在哪裡?『城邑』,就是現在講的都市,『聚落』就是現在所謂是小一點的鄉鎮,聚落是鄉鎮,城邑是都市。『市閈』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市區,『山野』是市區以外的,他們在這些地方活動。

  【種姓尊豪有大威德。聰明智慧善巧方便。心意調柔常懷慈愍。多所饒益。】

  這是說他們在世間所示現的身分,他們生在一般來講都是很好的家庭,也就是父母、家族都修善、都行善的,在這種家庭。這個人聰明智慧,有善巧方便,『心意調柔』,心地很慈悲,常常念著饒益眾生。

  【顏貌端嚴辯才清妙。數術工巧皆能善知。】

  對於世出世間法都有相當的造詣,有相當的成就。

  【自隱其德安住頭陀功德之行。】

  他們表現在外面是自己雖然有德行、有才華、有辯才,但是並不顯露在外面。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他們弘法利生是採取低姿態,不求名聞利養,儘量的含蓄。說到這個地方我們就會想到,像印光大師,印光大師不是此地所講的二十菩薩,他是那二十菩薩之外的,因為他是西方世界大勢至菩薩再來的,他不是愚痴菩薩。可是印老他在七十歲以前沒有人知道他,從來沒有聽說過有這麼一個人,他自己默默的用功。他是七十以後才被人發現的,有些居士到普陀山去朝山,因為印光大師管理藏經樓,他們去看藏經,遇到印光法師,跟印光法師談話,才知道這個人不是普通人。以後常常向他求教,有書信往來,印光法師答覆他們的函件,他們在報紙、雜誌上公開,大家才曉得。

  所以印祖弘法只有十年,他是八十歲圓寂的,七十多歲出來,他的時間只有十年。十年對於近代佛教的影響,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跟他相比,這就是我們中國古人所講「厚積薄發」,我們的儲蓄要厚,發的時候才有力量。凡是年輕就出來,一直到老他的力量都很薄弱,他所修積的不夠,這一點我們要知道。這就是他有定力,他有耐心,他能夠忍得住。『安住頭陀』,頭陀是苦行,就是自己的生活很清苦,修積功德。

  【在在所生捨家為道。】

  『在在』就是生生世世,他們是菩薩再來,乘願再來的,沒有迷失自性。所以選擇都是以出家的身分,來幫助利益一切眾生。

  【已於無量阿僧祇俱胝劫中。積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護持正法不惜身命。住阿蘭若空閑林中。常勤精進不求利養。】

  我們看這段經文就知道,這二十位菩薩他有來歷,他們已經在無量劫中修學大乘佛法。生生世世『護持正法,不惜身命』。『住阿蘭若』,阿蘭若是個清淨的環境,幽靜的環境,也不一定是住在曠野裡面、山林之中,也不一定。都市裡面,我們常講鬧中取靜,他的環境很幽靜,這個都稱之為阿蘭若。他修學的態度必定是精進,勇猛精進,『不求利養』,這是他自己修學的態度。

  【善入一切眾生心行。】

  這一句是說他有智慧,有能力觀機,他對於社會一般大眾的心理,一般大眾想法、看法、做法他很明白、很瞭解,所以說法就契機。

  【咒術言論悉能了知。於諸義理少聞多解。辯才智慧皆悉具足。】

  這是說他的德能,他的德行,他的能力。因此,他有善巧方便,能夠教化一切眾生。

  【彼諸菩薩於是法中。精勤修習得陀羅尼無礙辯才。於四眾中宣說正法。以佛威德加被力故。】

  這是自己認真努力修行,才能夠獲得諸佛菩薩威神的加持。

  【於佛所說修多羅。祇夜。受記。伽陀。優陀那。尼陀那。阿波陀那。伊帝越多伽。闍多伽。毗佛略。阿浮陀達摩。優波提舍。皆得辯才無礙自在。】

  這個地方所念的都是梵語音譯的,就是佛法裡面常講的十二部經。『修多羅』是契經,就是我們講長行,這個經典稱為修多羅。『祇夜』是重頌,像我們這個經裡面就有,經裡面有偈頌,偈頌都是重複前面長行的意思,這個偈頌叫做重頌,就是祇夜。『受記』,我們這個經上很多,像末法時期二十位菩薩會再來,這就是屬於受記。「受記」就是預先告訴你,類似我們現在人所講的預言。但是他這個預言是指某個人,你個人將來在什麼時候,譬如說什麼時候成佛,什麼時候開悟,可以預先給你說出。像《無量壽經》跟我們念佛往生的人,在最後那就是明白的受記。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將來在西方極樂世界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會到他方世界去作佛,教化眾生,作佛都叫做妙音如來,這就是給我們凡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受成佛之記,這一類的就屬於受記。

  『伽陀』,我們也稱作孤起頌,它也是偈頌,但是前面長行文沒有講到的,它沒有重複的。像這一類的伽陀,孤起頌,多半是補足前面長行之不足,前面講的時候意思還沒講到,後面佛用偈頌來補充。這在本經裡頭也有,本經偈頌大多數是重頌,但是有少數,很少數是屬於伽陀,這個後面都不必再多說了。像『優陀那』是無問自說,像《彌陀經》就是的,沒有人啟請,佛自說的。其他的是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未曾有、論議,這是翻成中國的意思,此地是梵文。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總不外這十二類,所以這叫十二部經,也叫十二分教,涵蓋全部的佛法。因為這些菩薩們得佛威神的加持,全都通達了,所以『皆得辯才無礙自在』。

  【彌勒。彼諸二十善巧菩薩。從於和尚阿闍梨所。得聞無量百千契經。皆能受持。當說是言。我此法門。從某和尚阿闍梨所。親自聽受無有疑惑。】

  這一段文很重要,這是告訴我們,即使是再來人都要講求師承,如果沒有師承,他所說的法就不可靠,我們就不能信受。必定有師承,他是從某『和尚』、某『阿闍梨所』,這就是他的師承。所以這兩行非常重要。在中國古代,不但佛門裡面非常重視師承,代代相傳,世間法也講求師承,儒家、道家都講求師承,尊師重道。現代沒有了,現在把過去古老的這些東西幾乎全部捨棄掉,標新立異。表面上看似乎有某些進步,而實際上我們冷靜去省察,才曉得這個社會道德淪落。物質方面比從前進步,精神生活是一落千丈,所以現代人是富而不樂,這個日子很難過!古時候科技沒有發達,物質文明沒有現在這麼方便,但是人家的生活是貧而樂,他一生當中他有樂趣在,我們現在沒有樂。這裡面差別很大!我們再看底下經文:

  【彌勒。於彼時中。當有在家出家諸菩薩等。無有智慧善巧方便。於此受持正法菩薩所說之法。卻生譏笑輕毀謗言。】

  這個我想我們只要稍微留意,在我們周邊你可以發現,你可以聽到,甚至於可以見到,毀謗正法的,不相信正法的。我們遇到最多的,聽到最多的,像《無量壽經會集本》,批評的人太多了,毀謗的人太多了,真正能夠相信的人是太少了。能相信的人,《彌陀經》上講的,善根福德因緣深厚;不能相信的人,聽到別人批評,他心就退了,他的信心就動搖,這是善根微薄之人,沒有智慧,這一生不能往生。所以這些『在家出家諸菩薩』,就是經上講的愚痴的菩薩、沒有智慧的菩薩,多,太多了!這些再來的菩薩,在這個世間只有二十個人,非常稀有,我們怎麼能遇得到?遇到他們都很謙虛,『自隱其德』,他絕不標榜,絕對沒有誇張,絕對不是說我是什麼人再來,絕對不會提的,你怎麼會曉得?所以我們的心要不是以真誠、清淨心、恭敬心,遇不到,遇到也會當面錯過。如何能遇到?這是感應道交,眾生有感,諸佛菩薩一定有應,感應道交。我們以我們的真誠去求,自然就能遇到正法。這些生譏笑的人、毀謗的人,他說:

  【如是之法。皆由汝等善巧言詞。隨意製造。實非如來之所宣說。我等於中。不能信樂發希有心。】

  這是一般人毀謗的,舉出這麼一個例子,造謠生事,謗佛、謗法、謗僧,令一切眾生退失信心,這是魔在搗亂。

  【彌勒。當爾之時。無量眾生於是法師皆生誹謗。捨之而去。互相謂言。是諸比丘無有軌範。多諸邪說。不依契經。不依戒律。猶如倡伎戲弄之法。汝等於中。莫生信樂發希有心。非正法也。】

  這些事情我們常常會聽到,在國內、在國外,我在許多地方弘法的時候,有很多同修來跟我說,太多了,令一切大眾對於淨宗退心,退失道心。因此,這個法門叫做難信之法。難信之法不是一般人說的,諸佛如來所說的。所以有人來告訴我這些事情,我就反問他,假如這個法門人家造謠,他能堅信不退,他不是凡夫,不是凡夫也不是我說的,經上講的。他一聽了就退心,他是凡夫,經上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再仔細觀察觀察,他像不像這一生成佛的樣子?這個法門是一生成佛,不是普通法門,看看這個人像不像一尊佛,像不像要成佛的樣子?果然是一尊佛,像成佛的樣子,決定不退。他要不是像成佛的樣子,不是佛,他怎麼會不退心?這是一定的道理。這不是普通法門,是叫我們一生圓滿成佛的稀有法門,所以這些毀謗的人很多。我們再看底下經文:

  【彌勒。彼諸愚人為魔所持。】

  這些造謠生事的人他也不是普通人,魔加持他的,就是所謂魔子魔孫,正是《楞嚴經》上所講的,《楞嚴經》也是講我們這個時代,「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跟這個經兩個一對照來看,意思很清楚、很明白。邪師說法如恆河沙,說正法的,這個經上佛跟我們講,只有二十個菩薩,這二十人還是自隱其德。所以這是『為魔所持』的,這個「持」當作控制講,也就是妖魔鬼怪控制了他。甚至於他自己所作所為他自己也不曉得,他被妖魔鬼怪控制。《楞嚴經》上說得很好,魔一旦離開,他的威德、能力全都喪失掉。魔加持的時候,他也是容光煥發,精神飽滿,音聲洪亮,一般人不能跟他比的。也是善巧、善辯,他智慧能力都表現,但不是他自己的,魔加持的,魔離開了,他這個能力全部喪失。

  【於是法中不能解了。謂非如來之所演說。於是持法諸比丘所。生於誹謗。作壞法業。】

  『壞法業』就是破壞,破壞正法,破壞道場,破壞和合眾。

  【以是因緣。當墮惡道。】

  這就是前面所講的墮阿鼻地獄一千八百萬年,這是佛在前頭舉這個例子說。所以造作罪業非常容易,甚至於幾個小時、幾天,但是後果不堪設想,這是我們必須要警惕到的。佛決定沒有妄語,《金剛經》上說的,「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真就是不假,實就是不虛,「不誑語者」,決定不欺騙人,「如語者」,完全是事實,事實怎樣佛就怎麼說,佛也不加一點,也不減一點,完全照著事實來給你講,這叫如語。佛哪有假話?所以善根深厚的人怎樣看經?看到經上句句話是真的,這就是善根深厚的人,真正有福德的人。如果看到經上,這恐怕是別人造謠生事,故意來欺騙,嚇唬人,勸人不要做壞事。有這種想法、看法,善根很薄,沒福,雖然讀了經、聽了經,表面上在學佛、受持佛法,其實起心動念還是造作罪業;換句話說,他還是往三惡道走。這也就是佛門當中常講的「袈裟之下失人身」,這是講出家的人,披了袈裟,來生墮三惡道。什麼原因?這個經上講得太清楚、太明白了。我們再看底下經文,底下這個一行半非常重要。

  【是故彌勒。若諸智慧善巧菩薩。欲護正法當隱其德。於多分別諸眾生所。應須護念。莫令於汝生不善心。】

  這是佛教誨有智慧的菩薩,在末法時期,要用什麼樣的態度來自行化他,這是重要的原則。就是講『當隱其德』,你要懂得這個道理,要知道這個做法,這就是現在人所說的,要採取低姿勢。對待任何人都尊重,自己卑下,要採取這樣的姿勢。與一些妄想分別執著重的這些眾生,要有慈悲心去護念他,跟他們往來要小心謹慎,不要叫這些人來毀謗你、來造謠你。這就是『生不善心』,不要叫這些人對你起不善的念頭,起不善的念頭他造業,你要叫他造業,你自己就沒有慈悲心。你修行雖然能證果,但是這些人對你生不善心,他要墮惡道,他很可憐。因此,一定要生憐憫心,護持這些眾生,不叫他生惡念,自己愈卑下愈好,愈是卑下,給他生不善心的機會愈少。

  【爾時彌勒菩薩。而白佛言。希有世尊。於後末世五百歲中。有諸菩薩甚為無智。】

  這是大多數的菩薩,出家在家,沒有智慧。

  【於大眾中誹謗正法及持法者。】

  『持法』就是僧,就是謗佛、謗法、謗僧。

  【復於其中。當於辯才及陀羅尼。而於是法不能信受。】

  『當』是阻擋,就是故作障礙,對於『辯才』,『陀羅尼』前面講過,就是能夠掌握自行化他綱領的,就叫做陀羅尼,我們現在講抓綱領,陀羅尼就是抓住綱領。他阻擋,不讓人成就,『而於是法不能信受』,佛所講得這些正法他不相信。

  【世尊。譬如有人渴乏須水。】

  底下彌勒菩薩舉了個比喻來說,譬如有個人渴了,想喝水。

  【往詣泉池。】

  到得池邊。

  【而欲飲之。是人先來。投諸糞穢。】

  『是人』就是他自己,他自己早先用『糞穢』把池水染污了,後來自己渴了想喝水,又到這個池邊來。到池邊來,他已經忘記他做的惡行了。

  【於此水中。後不覺知欲飲其水。便取嗅之。既聞臭已不飲其水。彼之自污更說其過。】

  他自己把池水染污,他忘記了,他還說別人過失,說這個池子不乾淨,不曉得池水是他自己污染的。

  【乃至歎言。奇哉此水甚大臭穢。是人過失都不覺知。而於是水反生怨咎。】

  這個比喻容易懂,總而言之一句話,就是俗話常講自作自受,他自己造的,不是別人造的。下面這是法合:

  【世尊如泉池者。當知即是持法比丘。由佛神力。於此法眼善能解說。】

  這個清淨的泉池,就好比是依教修行的這些出家人,由於佛的威神加持,他能夠善解善說。

  【又復如彼愚癡之人。若於泉池自投糞穢。後不覺知欲飲水者。】

  這是提前面的比喻,自己染污了自己,不是別人染污你,自己染污你自己,這是自生煩惱,愚痴無知。

  【世尊。最後末世五百歲中。有諸無智諸菩薩等。亦復如是。】

  就是現代這些在家、出家的菩薩,就像自己染污池泉,自己喝不到乾淨水一樣。池水就是比喻佛法,清淨的佛法。佛法本來是清淨的,因為你自己懷疑,你自己不相信,你自己毀謗,於是就像泉池受染污一樣,佛法被污染了。你又想學佛法,就是說你渴了又想喝水,想喝水又不敢喝這個水,又不願意喝這個水,這種情形就像這樣的。想學佛法,沒有地方學,不知道哪個是正法,不知道哪個人是修正法、說正法的,都不知道,迷惑顛倒。下面說:

  【於彼正法及持法者。】

  『正法』是佛法、經典,『持法』是修行人。

  【生誹謗已。】

  『生誹謗』就好比用糞穢染污泉池一樣,你毀謗,染污了佛法,染污了修學佛法的人。可是怎麼樣?他又想學。

  【復於是人聽受法味。】

  他還要去聽,還要去看經。

  【彼人自失都不覺知。】

  這兩句話簡單的講,就是他雖然聽法,雖然看經,他不明瞭經的意思,他也聽不懂,曲解經意,錯解了說法。

  【以疑惑過污染意根。彼持法者當被戲弄。或受譏笑。乃至歎言。奇哉此法。為諸過失之所染污。彼無智人。於此正法及是法師。不能聽受。伺求其短謗言污辱。生厭離心捨之而去。】

  這種情形我們在現在這個時代也常常見到,原先他來修學,他好像很認真,比別人都精進,態度比別人都顯得好。修學沒有多久,半年、一年他退心了,不但退心,到外面造謠生事,毀謗這個道場,毀謗這個法門。你要問這什麼原因?佛在三千年前就說了,這一段所說的就是這些人。這些人要問為什麼原因?原因前面講了,這些人是愚人,為魔所持,為魔所控制的。讓他熱心的來護持,然後積極的退掉,影響這些大眾,使一些大眾統統退心,使一切大眾在這一生當中統統不要往生,不要成就,目的在此地。這是妖魔鬼怪在作祟。佛在《楞嚴經》上也講得很清楚,這個地方講得更仔細,《楞嚴》裡頭講得比較含蓄,此地講得很清楚很明白。

  這裡頭有一句話說得很好,就是『復於是人聽受法味,彼人自失都不覺知』,這幾句說得太好了。假如他真正能覺知,就是真正能瞭解佛法的真實意,他就不會了。他沒有瞭解佛法真實意,開經偈講「願解如來真實意」,他是錯解、曲解了。而且有個很不好的態度,就是『伺求其短』,就是要找這個講經的人的短處,挑剔他的毛病,這是很不好的態度。你看經一開端,佛第一個就教給我們「不求他過」,這些人專門挑毛病,專門找過失,然後加以渲染,再加以毀謗、侮辱,令一切眾生對於正法,對於法師厭棄,『捨之而去』,這是達到他破壞三寶的目的。

  破壞三寶是魔王的主意,佛當年在世,魔王波旬就向釋迦牟尼佛說,他要設法破壞佛法。世尊告訴他,佛法是正法,沒有任何人能夠破壞的。魔就說,當世尊末法時期,我叫我的魔子魔孫統統出家,披上你的袈裟來滅你的佛法。佛聽了這個話,一句話不說,流眼淚。所以經上講,「譬如獅子蟲,還食獅子肉」,這個沒法子,他進來了。這也就是《楞嚴》上所說的,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這些邪師就是魔王的子孫,他們是有意來滅佛法的。所以,護持正法相當不容易。再看下面經文:

  【爾時世尊。讚彌勒菩薩言。善哉善哉。彌勒。善能演說如是譬喻。無能伺求說其短者。】

  這是世尊對於彌勒菩薩的讚歎。彌勒菩薩從這個比喻,說出末法時期這些愚痴菩薩他們的一些狀況,說得的確很真實。我們現在生在這個時代,看到三千年前這個記載,跟現前社會狀況幾乎完全一樣,這是我們不能不佩服的。

  【彌勒。以是因緣。汝應當知有四辯才一切諸佛之所宣說。有四辯才一切諸佛之所遮止。】

  這是佛在此地特別為我們開示。辯才無礙,佛有,魔也有;智慧無量,佛也有,魔也有。但是佛是正智,魔是邪智慧;佛的辯才如理,魔的辯才不如理。諸佛所『遮止』的,遮止就是禁止的,那就是魔的辯才。

  【云何名為有四辯才一切諸佛之所宣說。】

  這是佛說的四種辯才。

  【所謂利益相應。非不利益相應。】

  決定令一切眾生得真實利益,這個辯才是真的,是佛說的。『非不利益相應』,絕對不會叫你不得利益,決定是叫你得利益的。佛法所說的利益,不但這一生得利益,來生得利益,後生得利益,生生世世永遠得利益,這是佛說的。現在生得利益,來生不得利益,這不是真的利益,那就是不利益的事。一定是生生世世都得利益,這個是佛所宣說的。第二:

  【與法相應。非不與法相應。】

  一定是與經典教誨相應,與經典裡面所講的理論、方法、境界一定是相應的。『不與法相應』就是相反的,這個佛不會說,一定是相應的。第三:

  【煩惱滅盡相應。非與煩惱增長相應。】

  佛所教給你一切法的修學,必定是叫你煩惱輕智慧長,這是佛法。所以我們學佛,如果學的是一年比一年煩惱多,你就要曉得你路走錯了,你所學的不是佛法。如果真的學佛法,你所修學,現在你所感受到的,你的煩惱應當是一年比一年輕;如果功夫得力的話,應當是一個月比一個月輕,你能夠體驗得到智慧增長。智慧增長從哪裡看?就是從前對人、對事、對物好像都困難,不十分瞭解,常常有錯誤,現在清楚、明白,沒有差錯,這就是智慧增長。你的生活會愈來愈自在,愈來愈快樂,愈來愈輕鬆,減少壓力,這是你在佛法上得利益了。魔的法,他也善說,但是他的效果跟這個恰恰相反,他會加重你的煩惱,加重你的壓力,那你所學的就錯了,就有偏差。所以說一定是與滅煩惱相應。第四是:

  【涅槃功德相應。非與生死過漏相應。】

  就是佛所說的一切法,一定幫助你證得無上菩提。『涅槃』這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不生不滅,決定是了生死、脫輪迴,與這個道相應,幫助你脫離生死苦海。

  【彌勒。是為一切諸佛之所宣說四種辯才。】

  這個是佛講的。

  【彌勒。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這是把在家、出家菩薩都說到了。

  【欲說法者。】

  你要想幫助別人,為眾生說法。

  【應當安住如是辯才。】

  你應當學佛的辯才四個原則。

  【若善男子善女人。有信順心。當於是人而生佛想。作教師想。亦於是人聽受其法。】

  這是教我們,我們對於佛法、對於說法的人有信心,能夠順從,順從就是能夠依教奉行。經上怎麼說我們就怎麼做,經上叫我們做的,我們就照做,經上不許我們做的,我們就不做,這叫順。『當於是人』,「是人」是指說法的人,他所說的是正法,他所說的都是經典上有記載的,沒有離開經典。佛告訴我們,「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他講的言語,跟佛、菩薩所講的不一樣,意思一樣就行。對於這樣的人,宣說正法的人,我們應當『生佛想』,把他當作佛一樣看待,『作教師想』,把他看作老師一樣看待,『亦於是人聽受其法』,我們要親近這個人,聽他說法。

  【何以故。是人所說。當知皆是一切如來之所宣說。一切諸佛誠實之語。】

  他沒有說錯,他是依照經典所講的,句句話與法相應,前面四種辯才裡頭的與法相應,沒有把佛的意思講錯。這是我們應當要親近,應當要接受的。

  【彌勒。若有誹謗此四辯才。言非佛說。不生尊重恭敬之心。是人以怨憎故。於彼一切諸佛如來所說辯才。皆生誹謗。誹謗法已作壞法業。】

  這就是破壞三寶。

  【作壞法已當墮惡道】

  他造作惡因,後來必定有惡報。這個『惡道』是極重的地獄,阿鼻地獄,極重!

  【是故彌勒。若有淨信諸善男子。為欲解脫誹謗正法業因緣者。不以憎嫉人故。而憎嫉於法。不以人過失故而於法生過。不以於人怨故而於法亦怨。】

  這是世尊在此地教給我們修學的態度。我們討厭這個人,不喜歡這個人,但是這個人講的是正法,講的跟法相應,不能因為我討厭他,連他講的法我也討厭,那就錯了。我不喜歡這個人,法是好的,不能說我也不喜歡這個法,那就是我們自己錯了,我們自己把大好因緣喪失掉。這就是儒家所講的遷怒,遷怒是惡行,損失很大!

  下面就是佛制止的這四種辯才,實在講這四種辯才在佛法裡面講叫世智辯聰。他的智慧也很高,邪智慧,不是正智慧,他也辯才無礙,他是邪辯才,不是正的辯才。我們看經文:

  【彌勒。云何名為四種辯才一切諸佛之所遮止。】

  這是佛禁止。

  【所謂非利益相應。不與利益相應。】

  這是第一種,『非利益』是沒有利益,他所講的跟沒有利益的相應,他『不與利益相應』;換句話說,他令一切眾生不得真實利益。小的利益有沒有?有,眼前、現前的名聞利養都讓你得到,來生墮三途他不管,他就沒有了。所以這不是真的利益。我們必須要知道,人在這個世間這一生很短暫,聰明人要想到來生以後的生活狀況。古人常講聰明人有前後眼,能看到前世,能看到後世,那叫聰明人。不顧前後,只顧眼前,這是愚痴人,沒有智慧。他給你的利益是眼前小小的甜頭,設了許多的圈套,名聞利養都是圈套。你們看《西遊記》,《西遊記》裡孫悟空了不起,觀音菩薩給他一個圈套,他就完了。那個圈套是什麼?孫悟空喜歡戴高帽子,喜歡人誇讚他,這是他大毛病,人家一誇讚他,他就迷惑顛倒。妖魔鬼怪很會設計種種高帽子給你戴,你戴了很歡喜,你自己都不知道已經上了他的圈套,已經受他的擺佈。他們很會設計,花樣太多了,這個要小心謹慎。不與利益相應,沒有利益。第二:

  【非法相應。不與法相應。】

  跟佛在經上講的這些理論、方法、境界不一樣,相反的。譬如我們講布施,怎樣修布施才與法相應?布施是放下,把心裡面的牽掛、憂慮、妄想、執著統統放下,這是布施。布施是對治慳貪的,它的對象,布施是一服藥,治什麼?治貪的。魔來給你講,「布施好,布施你可以得到更多,施一得萬報」。大家都來布施,因為布施將來會發大財,增長貪心,這就是『不與法相應』。他用佛法,但是錯解佛法的意思,他不跟你說正法。一樣給你講的是經典,一樣講得頭頭是道,教給你的不是正法。你布施能不能得到利益?我常講,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這是真的,一點都不錯。為什麼不是真實利益?你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你所得到的福報都是三界有漏的福報,這個就不與利益相應,不與法相應。

  而佛法的六度你要曉得度什麼?布施度慳貪,持戒度惡業,忍辱度瞋恚,破你的貪瞋痴,這就與法相應。福報得不得?得,自然得,你不必去想,不必我為了要得財富才布施,這個就錯誤,這就是與法不相應。財富得不得?得,一定得,你種瓜哪有不收瓜的道理!種豆一定收豆的道理,你一定有收穫,那個收穫是自然的,我絕不是為這個目的。前面佛講了,無希求心、無希望心,為一切眾生說法,有絲毫的希望你就錯了,有絲毫的希望,不是佛說的,但是果報是決定會現前的。不希望它也來,不希望來得更多,有希望來得就剛剛好,跟你布施的相應。你要是沒有希望,那個不得了,那真的是你布施一文錢,果報是盡虛空遍法界,諸佛如來都說不盡的。從這裡就明瞭,什麼叫利益,什麼叫與法相應。第三:

  【煩惱相應。】

  就是說他增長煩惱,增長貪瞋痴,絕對不是叫你斷貪瞋痴,也就是增長你的妄想分別執著,而不是減少。

  【不與煩惱滅盡相應。】

  第四:

  【生死相應。】

  就是輪迴,譬如他教你,教你修行,你死了以後來生還會得人身,來生比這一生還要得大富貴,沒有教你超越六道輪迴。你來生是不是真的能得人身?靠不住,他沒有能力保證;縱然給你保證書,保證書是假的,不是真的。我們前年在洛杉磯,也是遇到一個學佛的同修,他開一個店,洛杉磯一次暴亂的時候,他的店被人燒掉了。他也是投了保險,結果到那時候才曉得保險公司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損失非常慘重。在美國有假保險公司,這些人給你開的保險,假的,不是真的,到時候不能兌現。所以他與『生死相應』。

  【不與涅槃功德相應。】

  這一類的辯才無礙,我們曉得那不是佛的辯才。

  【彌勒。是為一切諸佛之所遮止四種辯才。】

  這是佛決定禁止的。真正的佛弟子,智慧的菩薩,決定不說這四種,在講經說法的時候,不會用這四種,一定遵守前面四種相應的原則。這個四種是決定不會說的,這是佛所禁止的。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若有辯才增長生死。非諸如來之所宣說。】

  『增長生死』就是幫助你造業,幫助你分別執著,那就是幫助你搞六道輪迴,你永遠不能超越六道輪迴。這個絕對不是佛所宣說的。

  【云何世尊。說諸煩惱。能為菩薩利益之事。】

  彌勒這個問得好,為什麼佛在有的時候,經典裡面又說煩惱是菩薩利益一切眾生的方式?此地這個『事』就是方式。

  【又復稱讚攝取生死。而能圓滿菩提分法。如是等辯。豈非如來之所說耶。】

  這個話問得很好,佛也曾經說煩惱即是菩提,不需要斷煩惱,生死就是涅槃,何必要了生死?佛在大乘經上有這個說法。其實彌勒菩薩哪有不知道的,怕我們看經典看多了,產生一大堆的疑問,到最後連整個佛法推翻,不相信了。有沒有?有,我曾經遇到台大的一些教授,很有聰明,很有智慧,他們看了佛經最後下了結論,釋迦牟尼佛頭腦有問題。所說的東西顛三倒四的,這個地方這樣說法,那個地方反面說法,到底哪個說法是對,恐怕連他自己都搞不清楚。這些人身分、地位都很高,他們的言論能夠影響別人,不相信佛法。他們也讀經,研究佛經,不相信佛法。我們看底下世尊怎樣答復的:

  【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言。彌勒。我今問汝隨汝意答。若有說者。菩薩為欲圓滿成就菩提分故。攝取生死。】

  菩薩為了要圓滿自己究竟圓滿的智慧,他要到六道裡面去接觸六道的眾生,像《地藏經》上講的「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這就是『攝取生死』。但是要曉得,佛這些話為誰說的?後面講了,為智行菩薩所說的。智行菩薩是法身大士,他有智慧,他有能力,雖入六道普度眾生,對於六道裡面的煩惱習氣、分別執著絲毫不染著。他可以進去,他應當要去。你怎麼曉得你心清淨?入了染缸不染才真清淨,你沒有去碰過染缸,你怎麼知道你清淨不清淨,是這個道理。所以,佛跟初學菩薩所說的,跟慧行菩薩所說的,兩個說法,完全不一樣。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那是對法身大士說的。我們聽了,那就可以不必涅槃,生死就是涅槃,人死了就入涅槃;也不要求菩提,煩惱就是菩提,天天生煩惱,我菩提增長,哪有這種話!這就是所謂曲解如來真實意,你把佛的意思錯解,你誤會了,你沒有真正聽懂。

  佛說法他有個原則,原則在《金剛經》上講得很清楚,佛無有定法可說;不但無有定法可說,佛無有法可說,佛沒有說法。佛所說的法是眾生毛病,他把你毛病糾正過來,你毛病沒有了,他說法也就沒有了。譬如說你執著空,佛給你講有,講有是破你執著空,跟你說有,用這個方法來破你的執著。那個人執著有,佛就跟他講空,破他執著有。這個原理原則,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講的說法三十六對,就是講解這個原理原則。看眾生毛病在哪裡,對症下藥,藥到病除,病除之後藥也沒有了,法也沒有了。所以佛在《金剛經》上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法什麼時候捨?病沒有了,藥就不要了,病沒有了天天吃藥,那又吃出病出來,病好了藥就沒有了。所以,哪裡有佛法?從這個觀點去看,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沒說一句法,怎麼可以說佛有法可說!這都必須要清楚、要明瞭,我們對於佛種種不同的講法,才曉得他的緣故,才知道佛的智慧,佛的善巧方便。決定不是佛說法顛倒、錯亂,不會,他對什麼人說什麼法。所以底下講:

  【又復說言。以諸煩惱為利益事。如是說者。為與利益相應。非利益相應。為與法相應。非法相應。】

  我們從這個觀點上來看。

  【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若正說者。則與義利相應與法相應。能令菩薩菩提分法得圓滿故。】

  這個彌勒菩薩懂,佛種種說法他是有對象的,他對什麼人說的,必定是教那一個人得利益,必定是幫助這個人破迷開悟。所以經典,我們後人讀誦經典,要懂得他的原理原則,我們就能得利益,知道哪一種說法是對哪一種人。許許多多的法不是對一般人的,普遍對一般人的說法,那就是淨土,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只有這個法門是普遍對大眾的,除這個法門之外,世尊所說一切法都有特殊對象。你不是這個對象,你當然不適合依這個法來修。你要聰明那也行,取它的原理原則,那個可以,能得利益。請看下面一段:

  【佛言彌勒。若說菩薩為欲圓滿菩提分故攝取生死。說諸煩惱能為菩薩利益之事。如是辯才諸佛如來之所宣說。】

  這個是對法身大士們所講的。

  【何以故。彌勒。此諸菩薩得法自在。所起煩惱無有過失。】

  我們行不行?我們起煩惱有沒有過失?他起煩惱是幹什麼?他起煩惱是度眾生,是戲臺上表演的,現那個煩惱樣,心地清淨無染,我們能不能做到?能做到行。這是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的甘露火王的瞋恚,他那真是煩惱即菩提。脾氣那麼大,火氣那麼大,動不動就要整人,心地清涼自在,被他所整的人都被他度了,他有這個能力,他能成就眾生。我們今天要整一個人,殺一個人,能不能度他,你不能度他,那你就造罪業,這個要知道。我們今天搞貪瞋痴是造罪業,他們那個貪瞋痴是度化眾生的手段、方法,是屬於他的善巧方便。該用瞋恚度就用瞋恚,該用愚痴度就用愚痴,該用貪愛度他就用貪愛,人家沒有過失,不失清淨心。

  【是為菩薩善巧方便。非諸聲聞緣覺境界。】

  聲聞、緣覺都做不到,何況我們凡夫,我們怎麼能學?不能學的。所以那些經典、那些講法是對法身大士說的,不是對聲聞、緣覺,對人天、小果人所說的。明瞭這個道理,知道這個事實真相,我們就不會懷疑了。

  【彌勒。若有煩惱。不能為他作利益事。亦不能滿菩提分法。而發起者。不與義利相應。不與法相應。但為下劣善根因者。】

  這是講你的煩惱沒斷,也就是說你現在還有妄想分別執著,你要想幫助別人得真實利益,就是了生死、出輪迴,你決定做不到。你能幫助人,也只是能幫助人種一點世間世法的善因,得世間的善果。你只能做這個,不能幫助人了生死出三界。

  【菩薩於中寧捨身命。亦不隨彼煩惱而行。何以故。彌勒。有異菩薩得智力故。於諸煩惱現有攀緣。】

  『現』就是示現,他不是真的。

  【有異菩薩無智力故。於諸煩惱增上執著。】

  這句話裡面總共四句,都是屬於雙關語,意思就是說,如果你是一個明心見性、大徹大悟的菩薩,你所示現的那都是善巧方便。如果你不是法身大士,甚至於你是阿羅漢、辟支佛,你要學法身大士那些善巧方便,你沒有不造罪業的。你要是跟他們學,那就免不了攀緣,免不了增上慢,『於諸煩惱增上執著』,增上執著是有執著不以為自己有執著,這叫增上執著,這個都是麻煩。後面這一段我們把它念掉好了,上卷就完了。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若諸菩薩。於後末世五百歲中。】

  這是指我們現代。

  【樂欲離諸業障纏縛。】

  這裡面總共說了五樁事情,這是第一個。我們希望,『樂』是希望的意思,「樂欲」是希望,希望離開『業障纏縛』。

  【自無損害而得解脫。】

  這是第二個,自己沒有煩惱、沒有損害,安安穩穩的能夠脫離生死輪迴。第三:

  【是人當於菩薩行中深生信解。】

  著重在『深生』,你理解的淺還不行,要深生信解。第四:

  【於他過失不生分別。】

  只顧自己,不要去顧別人,別人的過失說實在的話,他是真的過失假的過失,我們沒有能力辨別。如果他是智行菩薩所示現的,是假的,他不是真的;如果是凡夫,那他是真的,不是假的。真的也好,假的也好,與我都不相干,我用不著去分別執著,用不著看到他的行為起心動念,用不著。如果我們看到這些起心動念,我們心隨境轉,太可憐了,佛教給我們,境隨心轉我們就成功了,心隨境轉就糟了。心不能隨境轉,心在境界裡做得了主宰,主宰就是如如不動。《金剛經》上講的,「外不著相,內不動心」,不取於相是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那你是真做得了主宰,不會被境轉。《楞嚴經》上說「若能轉境,則同如來」,我們不被境轉,能轉境界,我們跟佛就沒有兩樣。第五:

  【志求如來真實功德。】

  我們要把修學的目標定在此地,一心一意只『求如來真實功德』,如來真實功德就是自性真實功德。大乘經上凡是稱如來,都是從性上講的,凡是講諸佛,是從事相上講的,這在《金剛經》上說得很多。

  【佛言如是如是。彌勒。是故當於諸菩薩等方便行中。深生信解。】

  這是佛給他印證。

  【何以故。慧行菩薩方便之行。難信解故。】

  慧行菩薩是法身大士,不是聲聞、緣覺,他們的行誼有很多是很奇怪的。他有順行的,有逆行的,逆行是專門搞貪瞋痴的,他用這個方法來度眾生。他有智慧,他有能力,他並不造罪業,我們不能學的,我們一學就錯了。所以小乘菩薩,阿羅漢、辟支佛,我們跟他學不會有過錯,大乘菩薩如果不開智慧跟他學,麻煩大了!

  【彌勒。】

  底下佛說得很好。

  【譬如須陀洹人示凡夫行。】

  須陀洹是已經斷了八十八品見惑的這種人,這還是小乘人,還不是大乘人。但是他們已經離四相,我們在《金剛經》上看到的,須陀洹已經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他離相的功夫比較淺,剛剛離相,這已經是須陀洹,不著相,他示現凡夫。

  【如是凡夫。與須陀洹位各差別。凡夫愚人。以貪瞋癡之所纏。故墮諸惡道。】

  這是阿羅漢示現在世間,凡夫要學他那個樣子,凡夫有貪瞋痴,你會墮三惡道。

  【而須陀洹於貪瞋癡善能了達。終不墮落三惡道耳。】

  他不墮三惡道,他搞貪瞋痴不墮三惡道,我們凡夫搞貪瞋痴要墮三惡道,為什麼?他搞貪瞋痴是表面樣子上有,心上沒有,裡面沒有;我們搞貪瞋痴是裡外一如,所以會墮落。他們搞是外表、形式,所以他不墮三惡道。這個例子說得好。

  【彌勒。慧行菩薩亦復如是。】

  跟前面講得一樣,比須陀洹高明太多了。

  【於貪瞋癡習氣未斷。彼亦別餘初業菩薩。何以故。其心不為煩惱所覆。不同初業諸菩薩等。鈍行菩薩無有善巧。同諸凡夫不能出離。彌勒。慧行菩薩一切重罪。以智慧力悉能摧滅。亦不因彼墮於惡道。】

  慧行跟初業菩薩,就是初學菩薩,不一樣,初學菩薩沒有智慧。慧行菩薩的標準在哪裡?《金剛經》是標準,他真正入了三心不可得,諸法皆空,他入了這個境界。所以他一切煩惱行都是表演,都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他也不是故意做的,故意做的那他就造業了,他是隨緣,需要用什麼方法他就用什麼方法,他沒有顧忌的,他得大自在了。這個行,他造貪瞋痴他不墮惡道,他知道一切法皆不可得。如果我們對一切法還有所得,還有人我,還有是非,還有利害,還有得失,那就造業了。

  慧行菩薩為什麼會現貪瞋痴?這就說了,貪瞋痴就是戒定慧,煩惱就是菩提。阿賴耶識的種子並沒有消滅,存在。沒有覺悟的人,阿賴耶的種子遇到緣要受三惡道的果報;已經開悟的人,大徹大悟的這些菩薩,阿賴耶裡面這些煩惱種子,當他度眾生必要的時候,起現行用來做度眾生的手段,他不一樣。我們用個淺顯的比喻來說,從前做小偷的人,手法很高明,常常竊盜別人的財物,從來沒有被人抓到過,手法很高明。他覺悟之後,他去當警察,專門去抓小偷,他那一套手段他就用上了,用上好的方面,不是去作惡。菩薩搞貪瞋痴,就像小偷回過頭來當警察,專門抓小偷,都變成度眾生的善巧方便,所以他不造罪業,他不墮惡道。

  【彌勒。譬如有人。於大火聚投以薪木數數添之。如是添已。其焰轉熾彌更增明無有盡滅。】

  這是比喻,譬如像燒火,添柴,愈添火就愈猛烈。

  【彌勒。慧行菩薩亦復如是。以智慧火燒煩惱薪。數數添於煩惱薪木。】

  他煩惱添得愈多他的智慧愈多,這就是轉煩惱為菩提,煩惱就是菩提。他能轉,我們能不能轉?我們不能轉。

  【如是添已。智慧之火轉更增明無有盡滅。彌勒。如是如是。慧行菩薩智慧之力。善巧方便難可了知。】

  這個在大乘經上所看到,那個不一樣,我們能看,很羨慕、很嚮往,學不得!一定要規規矩矩按部就班的來,你要想學他們的,麻煩就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