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  (第四集)  1996/8/27  美國聖荷西  檔名:15-010-0004

  請掀開經本第八面。這部經典可以說是稀有難逢,經文裡面所說的都是我們學佛的毛病,這些事情平常我們自己粗心大意沒有發覺到,別的人看到,說實在的話也不會告訴我們。不但在現在這個時代,即使在古時候,人與人接觸都相當的保留,所謂是隱惡揚善,看到你有毛病,大家都不會說你的。古時候直接說出你毛病只有兩種人,我們在《禮記》裡看到的,一個是父母,一個是老師。若不是這樣的關係,都不願意說人家的過失,跟人家結冤仇,不幹這個事情,這是傻事情。即使老師教導學生,學生有毛病,老師也是觀察入微,學生能夠接受、能夠改過,老師就認真的教導,如果學生不能接受、不能改過,老師也不說一句話,何況於現代這個社會。

  所以佛在這個經上講的,我們能夠讀到非常之難得。假如經上所說的這些毛病,我們若有毀犯,這一生當中道業不能成就,念佛也不能往生,依舊要搞六道輪迴。這些毛病我們知道了,能夠徹底悔改,後不再造,我想對於我們求生西方淨土是有很大幫助的。所以這個經不能不讀,不能不多讀,雖然不把它列做早晚課誦,每天能夠看一遍有好處。古時候,古大德教人念《感應篇》,念《文昌帝君陰騭文》,用這個標準來改過自新。我們今天遇到這部經,比《感應篇》、《陰騭文》的內容還要豐富,還要詳盡,這是稀有難逢,希望同學們要珍惜這個因緣。現在請看經文第八面: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告彌勒菩薩言。彌勒。是故菩薩於後末世五百歲時。】

  這個時間正是我們現在這個時代,佛滅後五五百年,就是二千五百年以後,正是我們現前這個時代。

  【欲自無惱而解脫者。】

  『欲自無惱』就是我們能夠離開煩惱,就是少煩少惱,希望少煩少惱。『而得解脫』,解脫的標準是脫離六道輪迴,如果沒有脫離六道輪迴,你沒有脫,這個脫就是脫六道輪迴。

  【除滅一切諸業障者。】

  我們常常講的消災,常常想到的消業障,就是這個意思。

  【應當捨離憒鬧之處。】

  這是佛教給我們,你要想達到前面的目標,要想在這一生當中得到解脫,要想消除業障,少煩少惱,第一樁事情,熱鬧場所要離開,避免熱鬧場所,希望自己的心常常保持著清淨。

  【住阿蘭若寂靜林中。】

  這一句就是保持身心、環境的寧靜,就是這個意思。

  【於不應修而修行者。】

  不應該做的你要去做,這是錯誤的。

  【及諸懶惰懈怠之屬。皆當遠離。】

  不應該懶惰,不應該懈怠,不應當做的事情決定不做,這是叫你遠離。

  【但自觀身不求他過。】

  這是佛在這部經裡面重複提了很多次,換句話說,就是非常重要的教誨。要求自己的過失,要常常反省檢點找出自己的毛病。我們過去在講席當中也常常說,知道自己的毛病、過失這個人就覺悟了。佛家常講開悟,什麼叫開悟?這就是真正開悟,能把這些過失改過來,這個人就真正修行,真能改過,他修行就有功夫。所以,第一條不要找人家的麻煩,不要找人家的過失,『不求他過』。

  【樂於恬默。】

  『恬默』就是安靜,安逸的生活。

  【勤行般若波羅蜜多相應之行。】

  這句話用現代話來講,就是我們在生活當中要保持有高度的智慧,『般若波羅蜜』是智慧。我們自己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都要有高度的智慧。

  【若欲於彼諸眾生等。深生憐愍多所饒益。】

  這是說你有慈悲心,你憐憫一切迷惑顛倒的眾生,你想幫助他,使他能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就是『多所饒益』的意思。

  【應以無希望心清淨說法。】

  你教誨一切眾生,要緊的是『無希望心』,如果自己有名聞利養的希望,你就錯了,你就不如法。諸佛菩薩教誨眾生,對一切眾生毫無希望,絕不求眾生恭敬他、供養他,決定不求,稱讚他都不求。我們對諸佛菩薩禮敬是盡我們的本分,並不是佛菩薩要求的,這個要知道,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的。下面就說出「無希望心」行法布施後所得的利益,佛說了二十種利益,後面接著又說二十種,四十種利益。這個地方我們特別要注意的,不要因為有這麼多的好處、這麼多的利益我才去做,你變成又是有希望心了。佛說這麼多利益,我們讀了、聽了若無其事,我絕不是為了得到這麼多的利益我才去行法布施。要看到這麼多利益,貪圖這些利益而去做,那就又錯了,你就又變成有希望心。果報是自然的,因緣果報循環相續,是十法界一切現象的真相。這現象是什麼回事情?就是因緣果報循環相續。善一定他有善報,這個不是求的,不必要求,如果有求就錯了。有求,好事都變成壞事,縱然有福報現前,福報裡面有許多煩惱,不清淨。無希望心,你所得的福報是清淨的,你的受用裡面不生煩惱,這個很要緊。我們念這一段經文。

  【復次彌勒。若菩薩以無希望心行法施時。】

  法布施的範圍非常廣泛,講經說法是法布施,我們身體力行也是法布施,身體力行是做出一個好榜樣給別人看,也是屬於法布施。個人是人中的榜樣,家庭是所有家庭的榜樣,社會是所有一切社會的榜樣,這都是屬於法布施,所以法布施的範圍非常之廣。無希望心行法布施範圍廣大,佛在此地舉了幾個例子,並不是只是這幾樁事情,諸位必須要清楚,我們要以此類推,聞一知十。

  【不著名聞。】

  我不為名聞。

  【利養果報。】

  絕對不是為這些事情,也就是我們世間講不為名利。不為果報,果報自然現前,但是果報不是我有意要求的。為的是什麼?

  【以饒益事而為上首。】

  就是為利益眾生,這個目標非常單純。以這個為第一個目標,利益一切眾生,不求自己的利益。

  【常為眾生廣宣正法。當得成就二十種利。】

  你能夠自然有這二十種利益現前。

  【云何名為二十種利。】

  下面就說出來了。

  【所謂正念成就。】

  這是第一個,你的念頭正,跟佛的念頭一樣,跟菩薩的念頭一樣。佛菩薩的念頭是什麼?普度一切眾生,四弘誓願裡第一條「眾生無邊誓願度」,在此地講『以饒益事而為上首』,這就是利益眾生。只有這一個念頭,沒有第二個念頭。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幫助一切眾生往生淨土,這是諸佛如來的念頭,這是『正念』,除這一念之外別無二念,你的正念能成就。這無希望心修法布施。第二:

  【智慧具足。】

  智慧是從清淨心裡面流出來的,是從正念裡面流出來的。若有希望,清淨心不能現前,有希望是妄心,佛門裡面常講的識心,阿賴耶識、八識,那是有希望的。可見得無希望,就轉八識成四智,你智慧現前,『智慧具足』,智慧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不是從外面來的。

  【有堅持力。】

  無論做什麼事情,你有智慧,你有耐心,『堅持力』就是耐心,一定能成就。第四:

  【住清淨行。】

  你的生活、行為清淨。第五:

  【生覺悟心】

  念念覺而不迷。第六:

  【得出世智。】

  不但世間這些事情你都能明瞭,世間的法,聲聞法、緣覺法、菩薩法都能夠瞭然。第七:

  【不為眾魔之所得便。】

  魔怎麼樣才能夠擾亂你?因為你有私欲,你有欲望,魔就有辦法來擾亂你。你自己沒有欲望,魔對你是一籌莫展。魔障礙你什麼?障礙你的名,破壞你的名,障礙你的利;我名利都不要,他有什麼辦法,他沒有法子。魔要置你死,我死了就到極樂世界去,愈早愈好,那魔也沒有辦法。所以魔不得其便,魔看到這個樣子他遠遠走了。第八:

  【少於貪欲。】

  因為你知足了。第九:

  【無有瞋恚。】

  第十:

  【亦不愚痴。】

  這是離貪瞋痴,離三毒煩惱。三毒煩惱大家都知道這是三惡道的業因,遠離三毒就是遠離三惡道,永遠不墮三惡道。第十一:

  【諸佛世尊之所憶念。】

  你就蒙佛護念,諸佛護念。十二:

  【非人守護。】

  『非人』是護法神,天龍善神他保護你。第十三:

  【無量諸天加其威德。】

  『無量諸天』就是我們平常講的二十八層天,這些天人看到你尊敬你、佩服你,他也來加持你。第十四:

  【眷屬親友無能沮壞。】

  這是我們中國俗話常講的「一人有福,連帶一屋;一子成佛,九祖生天」,就是這個意思,你的家親眷屬都沾到你的光,都得到你的智慧福德的加持。第十五:

  【有所言說人必信受。】

  你的言論別人能夠相信,別人能夠接受,因為你所說的句句是誠諦之言,平常人、正常人一定能夠信受。不能相信,不能接受的,前面講過那是魔加持的,魔來破壞,若非是魔子魔孫來破壞正法的,普通正常人一定信受。第十六:

  【不為冤家伺求其便。】

  因為你自己心正、行正,冤家對頭雖然時時刻刻來找你的毛病也找不到。十七:

  【得無所畏。】

  佛經裡面所講的四無所畏。第十八:

  【多諸快樂。】

  這個我們常講的法喜充滿。第十九:

  【為諸智人之所稱歎。】

  『智人』是開悟的人,證果的人,他們讚歎。二十:

  【善能說法眾人敬仰。】

  你為什麼會『善能說法』?你得諸佛菩薩的加持,所以對於一切經要裡面甚深的義趣,你能夠明瞭,你能夠說得出來。

  【彌勒。是為菩薩當得成就二十種利。】

  這是把二十種利益說出來了。

  【不著名聞利養果報。行饒益事而為上首。常為眾生。以無希望心清淨說法。】

  佛實在非常慈悲,再叮嚀一次,再囑咐一次,加深我們的印象,唯恐我們忘掉這樁事情。不僅如此,佛在後面又給我們說出二十種利益。

  【復次彌勒。若菩薩以無希望心行法施時。不著名聞利養果報。以饒益事而為上首。常為眾生廣宣正法。又能成就二十種利。】

  說了二十種利又得二十種利。

  【云何名為二十種利。所謂未生辯才而能得生。】

  第一個是我們常講「辯才無礙」,這個辯才也是佛力加持的,第二:

  【已生辯才終不忘失。】

  沒有得到的辯才你得到了,已經得到的辯才不會失掉。第三:

  【常勤修習得陀羅尼。】

  他非常精進、非常用功修學正法,『得陀羅尼』,陀羅尼是梵語,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綱領,你所修學的都能把綱領掌握到。你學一部經論,這部經論裡的重點你全能夠掌握,這個叫得陀羅尼。有很多人我們曉得,修學多年這一部經,這一部經講的哪幾個重要的東西他說不出來,抓不到綱領,這個得受用就困難。第四:

  【以少功用善能利益無量眾生。】

  這就是「得陀羅尼」落實在幫助眾生這些事相之中,抓住綱領,抓住緊要的,簡單明瞭就能幫助無量無邊眾生得真實的利益。在所有法門裡面,淨宗法門就是陀羅尼。佛教大小乘十個宗派,淨宗的經典最少,古時候只有三經,到現在這些祖師大德們加了兩樣進去,就變成五經。雖然淨土只有五部經,比起任何一宗分量少得太多了,容易修行,容易掌握到綱領。第五條:

  【以少功用令諸眾生起增上心恭敬尊重。】

  這一句是講的效果,我們幫助一切眾生,立刻就能得到效果,他果然能夠相信,能夠依教修行,很快就能得利益。這個利益是什麼?身心清淨,煩惱少,智慧增長,法喜充滿,這是很快就能得到的。若能如法修行有個一年、兩年的時間,他對往生就有把握,這是真實究竟殊勝的利益。第六條:

  【得身口意清淨律儀。】

  三業清淨。第七條:

  【超過一切惡道怖畏。】

  對於三惡道,不造三惡道的業因,決定不會有三惡道的果報。這是離開一切『惡道怖畏』。第八:

  【於命終時心得歡喜。】

  知道生從哪裡來的,死了以後到哪裡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沒有恐懼,他得法喜。第九:

  【顯揚正法摧伏異論。】

  這就是弘揚正法,對於邪知邪見有能力降伏他們,現在講有能力把他們批判駁倒。第十:

  【一切豪貴威德尊嚴。猶自不能有所窺望。何況下劣少福眾生。】

  這一句裡面的意思也包括得很廣,我們身在這個社會上,不能不與社會群眾接觸。社會群眾裡面有達官貴人,有豪門貴族,因為我們無求於他,他對我們自然就尊重,我們無求於他。他也不會用勢力來壓迫我們,我們無求,行的是正法,這些有大威德他們都無法障礙我們,何況下劣沒有福德的人?所以,這一句裡面含義很深、很廣。第十一:

  【諸根成就。】

  這是我們講得六根聰利,六根聰明。第十二:

  【無能映蔽。】

  你的智慧光明沒有人能夠障礙你。『映蔽』是障礙的意思。第十三:

  【具足攝受殊勝意樂。】

  具足是圓滿的,殊勝的意樂,我們一般都是講清淨、自在、法喜充滿。第十四:

  【得奢摩他。】

  第十五:

  【毘婆舍那。】

  這個『得』是連貫下來的,得奢摩他,得毘婆舍那。這兩句是梵文,音譯的,都是講定。奢摩他我們簡單講,從一切放下,放下萬緣,心得清淨了,從這方面得的定、得的清淨心,就叫奢摩他。如果從看破了,一切我都看破,心得清淨、得自在,就叫做毘婆舍那。所以都是得清淨心,你怎麼得?我放下萬緣得到的,那叫奢摩他;你怎麼得的?我看破世界得到的,就叫做毘婆舍那。我這個講法大家聽了很容易懂,很清楚、很明白。都是得清淨心,得定,開智慧,你用什麼方法得到。通常你要看佛學字典裡面的講解,古人註解的是止觀,止是奢摩他,觀是毘婆舍那,觀就是看破,止就是放下。第十六:

  【難行之行皆得圓滿。】

  『難行之行』是很不容易的,斷貪瞋痴,難!除掉人我是非,難!深信念佛,求願往生,更難!這些難行的事情對你就不難,都能夠圓滿做到。第十七:

  【發起精進。】

  你勇猛精進心能發得出來。第十八:

  【普護正法。】

  這個『普』字很重要,普遍的護持正法,只要是正法我們都護持,沒有私心,沒有偏袒。我們修淨土,護持淨土,護持我這個道場;那邊修禪的,他也是正法道場,跟我們不一樣,我們就要排斥、毀謗,那就錯了。凡是正法的道場都要讚歎、都要護持,雖讚歎、雖護持,不修他那個法門,這個要知道,我只修我這個法門。我讚歎他,甚至於必要的時候我幫助他,我不學他那個法門。這個榜樣,《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做出樣子來給我們看,為什麼?自己修行要一門深入,但是眾生的根性不相同,我適合修這個法門,別人未必。那個人適合修禪,我不適合修禪。所以八萬四千法門,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都是佛應機而說的,都能夠利益當機的眾生,就是適合於這個法門的眾生他能成就。我們要普遍的護持,普遍的讚歎,決定不可以讚歎自己,毀謗其他法門,那就錯了。所以教你要「普護正法」,這個普字是個關鍵的字眼。第十九:

  【速疾能超不退轉地。】

  這一句是要合本經最後的教誨,就是彌勒菩薩十心,發十種心,必定往生淨土。因為只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才能快速『能超不退轉地』,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圓證三不退,這是其他法門裡面沒有的,惟獨這個法門具足。第二十:

  【一切行中隨順而住。】

  這就得大自在,所以後面二十種利益比前面二十種殊勝。前面二十種利益是初學菩薩所得的,後面這二十種利益是智行菩薩所得的,智行就是開悟之後的,因為他第一個就得辯才,開悟以後所得到的。什麼叫初學的菩薩,什麼叫智行的菩薩,後面有說到。再看底下這段經文,說明現代,末世就是現代,一切學佛的同修,出家、在家所犯的一些通病,幾乎多數人都犯這些毛病。

  【佛告彌勒。汝觀未來後五百歲。】

  這是指我們現在這個時代。

  【有諸菩薩甚為無智。】

  『無智』就是愚痴,沒有智慧。怎麼是菩薩?他也出了家,或者在家受了三皈、受了五戒、受了菩薩戒,那都是菩薩。現在受菩薩戒的人不少,有沒有智慧?沒智慧,就是此地說的,這個經就是對這些沒有智慧的菩薩講的。你們受了菩薩戒,要知道這個經就是佛對你說法。

  【行法施時。若有利養生歡喜心。】

  通常講我們弘法利生,弘法利生要有很多供養恭敬,這個好,歡喜。

  【若無利養不生歡喜。】

  假如這一次做這個弘法利生的事業,辦這個法會,收入太少,賠了本,心裡就難過。我們想想自己有沒有犯這個過失?經上告訴我們,不求別人過失,要緊的是問自己,有沒有生起這個念頭?如有這個念頭,錯了,你是有希望心行法布施,你不是真正的菩薩。就是這個經上講的,你是愚痴菩薩,沒有智慧的菩薩。

  【彼諸菩薩為人說法。作如是心。】

  『作如是心』就是動這個念頭,起這樣的心,動這樣的念頭。什麼樣的念頭?

  【云何當令親友檀越歸屬於我。】

  現在的話講拉信徒,想什麼方法把這些親戚朋友,『檀越』就是施主,都把他拉來都歸我。

  【復更念言。云何當令在家出家諸菩薩等。而於我所生淨信心。】

  不但在家信徒要拼命的拉,甚至於出家的人也要把他拉來,要他都聽我的,自己做主宰,發號施令,統御這些在家、出家人,幹這個,對他忠心,聽他擺佈。底下舉出具體:

  【恭敬供養衣服飯食臥具湯藥。】

  所以說,一切物質的享受他統統都要。

  【如是菩薩。以財利故為人說法。】

  把佛法當作商品來買賣,這個錯了,有利就說法,沒有利就不說。

  【若無利養心生疲厭。】

  這個地方沒有人恭敬他,沒有人供養他,他心就『疲厭』了,他標準在此地,這是錯誤的。佛法裡頭常說,菩薩教化眾生,不捨一人。什麼樣人?能信、能解、能行,諸佛菩薩度化眾生是以這個為目標,他能信、他能解,他能行這就是可度之機,佛菩薩應當要幫助他。這個人再貧窮、再困難,甚至於過去從來沒有聞過佛法,也不知道禮節,不知道禮節我們就不講求禮節;一定要禮節很隆重,自己感覺得很有體面、很榮耀,這都是錯誤的,不是為眾生著想。

  【彌勒。譬如有人志樂清淨。】

  這是佛再舉一個比喻,對著彌勒菩薩說,就是對我們大家說,彌勒是我們的代表。『譬如有人志樂清淨』:

  【或為死蛇死狗死人等屍。膿血爛壞繫著其頸。是人憂惱深生厭患。】

  這個比喻好懂。如果人遇到這些事情,他怎麼不煩惱?當然煩惱。佛把這些『死蛇死狗死人等屍,膿血爛壞』比喻不淨說法,你為名聞利養,你為果報,就像這個愚痴人一樣,深生憂惱。

  【以違逆故迷悶不安。】

  這個無智慧的菩薩不淨說法,違背了佛陀的教誨,所以他迷惑,心裡面煩惱、憂慮,得不到清淨,得不到輕安,得不到法喜。

  【彌勒。當知於後末世五百歲中。說法之人亦復如是。】

  這是講末法時期,《楞嚴經》上講「邪師說法如恆河沙」,什麼叫邪師?佛在此地所講的這些毛病他統統都有,那就是邪師。

  【於諸一切無利養處。不順其心無有滋味。便生厭倦棄捨而去。彼諸法師作如是念。我於此中說法無益。】

  『益』是利益,在這個地方講經說法得不到名聞利養,他利益標準是在此地。

  【何以故。是諸人等。於我所須衣服飲食臥具醫藥。不生憂念。】

  這些人沒有替法師想到,沒有照顧好他,他得不到利益,他就不在此地說法。底下講:

  【何緣於此徒自疲勞。】

  這是沒有智慧的法師,愚痴的法師。

  【彌勒。是諸法師。自求供養給侍尊重。攝受同住及於近住。】

  『同住』是道場裡面的出家人,現在道場也有些居士常住在道場裡面,住在道場叫同住。『近住』就是我們這個道場的信眾,我們今天所講的道場的信徒,經常到道場來參加法會的,這叫近住。

  【不為於法及利益事。而攝受之。】

  他不是為佛法,不是幫助大家破迷開悟,不是幫助大家建立清淨信心,那就沒有利益了。真實的利益是要幫助大家增上清淨心,要幫助大家遠離煩惱,要幫助大家成就往生的信願,這個就對了。但是應當做的他沒有做,不應當做的他拼命在做,這是錯誤的。

  【是諸法師自求飲食衣服臥具。詐現異相。】

  他就起恭敬心,起仰慕之心,認為其他道場法師比不上他,他用這種方法來攝受眾生,叫在家、出家統統都歸他。作這些現象出來,現在所謂作秀、表演,樣子是好看,裡面沒有內容。

  【入於王城國邑聚落。】

  他在哪些地方活動?『王城』就是首都,帝王,現在是總統府所在的地方,這叫王城。『國邑』是都會,大都市。『聚落』是小的縣市,乃至於鄉鎮,這叫聚落,他在這些場所當中辦這些活動。

  【而實不為利益成熟於諸眾生。】

  這個是佛所期望的,佛教化眾生的目的是要利益成熟一切眾生,但這一點他沒做。

  【而行法施。所以者何。】

  這一句是佛非常感嘆的話,行法施而不以幫助眾生得真實利益為目標,你又何必去做?下面經文佛舉出十五樁事情,不是佛說的。佛「我不說言」,「我」是佛自稱,凡是類似像這些事情,如果說是佛說的,佛不承認,佛在此地否定了。我們要記住,我們要明瞭。

  【彌勒。我不說言。有希求者為法施清淨。】

  佛決定沒有說過這個話,有名聞利養、有果報的希求是『法施清淨』,這不是佛說的,這是不清淨。

  【何以故。若心有希求則法無平等。】

  這是非常明顯的能看得出來。這個道場,是他的信徒,他特別照顧,不是他的信徒,縱然是修學佛法很有修行的,他也不理會。所以對待一切眾生沒有平等心,他有分別,他有執著,這哪來的清淨?第二:

  【我不說言。貪污心者能成熟眾生。】

  心沒有離開貪瞋痴慢,也就是說他煩惱沒斷,煩惱沒斷怎麼能成熟眾生?也就是怎麼能幫助眾生斷煩惱?他自己煩惱都沒有斷,他怎麼能幫助別人斷煩惱?第二個:

  【何以故。自未成熟能成熟他。無有是處。】

  沒有這個道理。第三條:

  【彌勒。我不說言。尊重供養安樂其身。貪著攝受不淨物者。為利益事。】

  這佛不說的。

  【何以故。為求自身安隱豐樂。攝受眾會。不能令其安住正信。】

  縱然這些人皈依你、相信你,這個信不是正信,不是正信是迷信,迷信,不是正信。我們看,古代我們沒有見過,看到書上有記載的,近代一些大德我們親眼見過,我們親耳所聞,這不是假的。像民國初年禪宗的虛雲老和尚,淨宗的印光大師,你看他一生的行誼,確實沒有求人尊重,也沒有求人供養。乃至於在家有修行的居士,他們的生活都相當清苦,修苦行。生活非常簡單,非常樸素,不但人家供養他都拿去修法布施,像印光大師一生,人家供養他的這些錢財,統統印經布施,印光大師印經,全部拿去印經。虛雲老和尚完全拿去修廟,他們兩個不一樣,虛雲老和尚到處修廟,到處建廟,自己沒有享受,穿的是舊衣服,穿破了再補。甚至於一些在家居士、大德亦復如是。所以絕對不會貪圖供養,貪圖自己生活的安樂。

  『貪著攝受不淨之物』,不淨之物就更糟糕,哪些是不淨之物?用不正當的手段讓人家來送供養的,都是不淨之物,只要你耍什麼花樣,佛門裡面俗話說,「和尚不作怪,居士不來拜」,凡是作怪讓居士來拜的,那個供養都叫不淨之物。所以這個裡頭範圍就很廣,這不是佛的意思,佛教化眾生決定沒有這回事情。第四條:

  【彌勒。我不說言。矯詐之人住阿蘭若。薄福德者而為少欲。貪勝味者名易滿足。多求美膳以為乞食。】

  這個現象也常有,但是絕對不是佛說的。這裡面第一句也許大家不太好懂,『住阿蘭若』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住茅蓬閉關,顯示出自己有修行,我曾經閉過關的,他們沒有,那我就比別人高。古人閉關是真的用功,現在閉關是睡大覺。我曾經遇到一位同參,也是我的好朋友,受了戒之後,他到南部去閉關,好像在高雄有個鄉叫鳥松鄉,在那裡閉關。閉關是「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避免一切的打攪,自己認真用功努力精進。他借了我一套《中觀論疏》,線裝的十二冊,他借去看。過了一年多,我到南部去弘法,順便去看他。我就問他,你借我的書看完了沒有?他告訴我,第一冊還沒有看完。我就把書要回來。我說一年半了,第一冊才看一半,那你三年恐怕第一冊都看不完。我去看他,他告訴我,台灣的、國外的佛教各種活動的事情他統統都知道,我都不曉得。我天天在外面走都不知道,他的消息真靈通,真是「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就是犯了這個毛病,屬於這一類的。為了要提高自己的聲望、地位,好求得名聞利養,這叫「矯詐之人住阿蘭若」。

  沒有福報的人,他對人稱他少欲知足,他沒福報,沒人供養,他說他少欲知足。貪圖『勝味』,這個味裡面的意思很長,榮譽也是味道,權利也是味,地位也是味,這是指這些。他居在這個「味」上,他跟人家講我很知足。『多求美膳』是好吃的,講求飲食的,他說我這是乞食,怎麼乞食法,乞食到美味?常常接近這些在家信徒,特別是在家信徒做大官的、發大財的,這富貴人家,到他們那裡去,當然是好的供養,我這是來乞食的。其實貪圖人家供養的美味,這個叫乞食,這都不是佛說的。第五:

  【彌勒。我不說言。乞求種種上妙衣服。謂如是等持糞掃衣。】

  這個現在是出家人,穿著華麗,穿著華麗很能夠吸引信徒。兩個出家人,一個穿得破破爛爛的,一個穿得像帝王的龍袍一樣,大家都會尊敬那一個,對穿得破破爛爛的瞧不起。他不曉得哪個是真修行,哪個是假修行,他不曉得,所以一般人多半趨向表面的形象。而他認為他穿這個華麗衣服跟穿『糞掃衣』沒有兩樣,這個話不是佛說的,佛沒有說過這個話。

  【彌勒。我不說言。在家出家無識知者為離憒鬧。】

  遠離熱鬧的場所,無論是在家人、出家人,『無識知者』,在家菩薩也好,出家菩薩也好,沒有人知道你,沒有人認識你,當然你的交際應酬就少,他自己就可以對別人說我遠離憒鬧,都是把佛所說的這些好名相,他都拿去利用。第七:

  【彌勒。我不說言。諂曲之人值佛興世。求他短者為如理修行。】

  這個地方的句子有錯誤,『諂曲之人值佛興世』這是一句,這是一樁事。『求他短者為如理修行』,這又是一樁事情。

  【多損害者名戒蘊清淨。】

  這又是一樁事情。

  【增上慢者為多聞第一。】

  這條裡面講了四樁事情,這四樁事情不是佛說的。「諂」是諂媚巴結,「曲」是心不正直,心裡不正直、不清淨,充滿了貪瞋痴慢,他說他「值佛興世」。或者他遇到哪個是什麼佛再來的,什麼菩薩再來的,這一類的。這是我們實在講,在現前的社會常常會碰到,會聽到這個事情。曉得這是假的,不是佛說的。

  「求他短者」,專門挑別人的毛病,專門說別人的壞話,他說我這是「如理修行」,他修行。

  『多損害者』,利用別人損耗,利用別人受到傷害,他說他戒律清淨,他持戒清淨。

  『增上慢』是什麼?經看得多一點,聽得多一點,貢高我慢,瞧不起別人,他稱為他『多聞第一』。這都是毛病,大病,犯了這些毛病,修學不會有成就。第八條:

  【彌勒。我不說言。好朋黨者名住律儀。】

  『好朋黨』就是很喜歡搞幫派,道場裡面哪幾個人是一幫,哪幾個人是一派,這是毛病,破和合僧。

  【心貢高者名尊敬法師】

  這個的確沒這種道理,驕傲、傲慢,他說他尊敬法師。

  【綺語輕弄為善說法。】

  講經說法,說的花言巧語。我曾經聽說過,有一些法師講經,念一段經文講一段故事,叫聽眾大家都歡歡喜喜,就屬於這一類的。經典裡面意思一句也沒說,都說些笑話。

  【與俗交雜。能於僧眾離諸過失。】

  這佛不說的,與世俗人交雜,說他能在僧眾裡面沒有過失,這個不可能的,除非是佛菩薩再來,那個行。在我們中國佛教史裡面,像濟公長老行,他是與世雜交,清淨無染,他行,別人做不到。我們要學他,他上天堂我們決定墮地獄,沒有法子。他是再來人,已經成就了的人,他這種示現是為了要度一類特殊的眾生,還是度眾生的善巧方便,我們不能學習的。第九條:

  【彌勒。我不說言。簡勝福田為施不望報。】

  『簡』就是簡慢、疏慢、輕慢的意思,用輕慢心、疏慢的心來修福。譬如在佛門裡面捐一些錢,完全沒有恭敬心,一種輕慢的心來捐錢,跟人說我布施不希望果報。這把施不忘報也錯用了,這個好名詞他拿上去用了。

  【求恩報者為善攝諸事。】

  『攝』就是管理的意思,一個人貪求恩報,我對你好,有恩惠,你將來要怎麼樣報答我。以這種態度來做事情,這是有希求心,不是無希求心,這個不能稱為『善攝諸事』,把「善攝諸事」這個好名詞他又竊取了。昨天講盜法,就是盜法,他竊取了。

  【求恭敬利養為志樂清淨。】

  這沒這回事情,『志樂清淨』的人絕不求『恭敬利養』,他才真正得到清淨。凡是有希求,他怎麼會得到清淨?

  【多妄計者以為出家。】

  為什麼出家?出家的時候多妄想、多分別、多計較,全都在名聞利養上。我在台灣曾經聽說,有些大學畢業生發心出家,人家問他為什麼發心出家?出家這個行業賺錢快,得名聞利養很容易,在社會上哪一個行業都比不上這一行。為這個出家的。可不可能有?我相信可能有。賺的錢多,還不要納稅,你說多自在。在台灣說建個道場動不動就幾十億,你普通一個人,你做哪種事業你能在短短期間賺幾十億?不容易!這就屬於這一條。第十條:

  【彌勒。我不說言。分別彼我名樂持戒。】

  這是完全錯誤的。『樂』是喜歡持戒,喜歡持戒他還要『分別彼我』,他分別執著還沒有斷。

  【不尊敬者名為聽法。】

  聽法的時候於法不尊敬,於說法的人不尊敬,這不是聽法,這種人來聽法是來消遣的,沒事幹,打發時間。還有一等人來找碴的,找毛病的,被他抓住的時候,他會讓這個法師下不了臺,當面給你難看,來戲弄這個說法人的。我在香港就遇到過,我本人沒有遇到過,但是他們也來找我的碴。事先有幾個法師來告訴我,暢懷法師告訴我,哪些人哪些人專門找法師麻煩的,我到那裡去,他就叫我要小心。這些人是來聽經,聽完之後發問題,來找麻煩,讓你解答不了,讓你難看下臺,來整人的。很多法師在香港被他們整過的。我還是得三寶加持,他們來聽過幾次,沒有發一個問題,所以暢懷法師說,法師你算是很幸運,也很難得,他們沒來找麻煩。不但沒找麻煩,以後他還請我吃飯。這些人是有名的難纏的一批人,都是些學者,教育程度都很高,在社會上也很有地位,貢高我慢,這些人在聽法。

  【樂著世典咒詛言論。以為受法。】

  這個在現在也很常見,什麼叫『世典』?凡是不能夠幫助你了生死、出三界的都叫世典,世典的範圍很廣。乃至於包括一般的宗教,一般宗教能叫你生天,不能叫你出六道輪迴,所以它還是屬於世典。『詛』就是奏疏,再一些『言論』,這個是傳授,這個叫『受法』,傳授法,所傳授你的法,你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如果傳授你來生還能做人、還能生天,那就不錯了;假如傳授你這個法,來生你要墮地獄,要變餓鬼,那就很可憐了。所以你也去受法,受的是什麼法,你心裡要清楚要明白。

  【彌勒。我不說言。於諸空性無勝解者。能出離生死。】

  這一條很重要,『空性』,《般若經》上所說的萬法皆空,三心不可得,能所俱空,你對這個要有相當的理解。為什麼?你真的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你才能徹底放下,你心得清淨才能出離生死,出離生死就是脫離六道輪迴。如果你沒有看破,沒有放下,不可能脫離生死輪迴。

  【多執著者名離諸行。】

  此地這個『離』就是放下,多執著的人他怎麼能放下,這是不可能的。

  【彌勒。我不說言。於菩提分住有所得。名為證智。】

  這是講證果,佛決定沒有這個說法,『有所得』你證果了,沒有這個話。《般若心經》上講「無智亦無得」,那才是證果。《金剛經》上說得更明白,「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無為法就是無所得。如果有所得,你決定是凡夫,決定沒有離開六道輪迴,六道眾生有所得,到無所得就脫離六道。看你無所得的功夫淺深,無所得的功力淺的,這是證阿羅漢、辟支佛,深的,那就是菩薩、佛陀。所以他們怎麼成就的?無所得,你心裡頭還有個有所得,『住』就是心裡有,你心裡還有「有所得」的話,你沒有證果,你沒有開智慧,禪宗講開悟,你沒有開悟,你沒有證果,這個要知道。

  【彌勒。我不說言。無勢力者忍辱成就。】

  這是自己沒有能力,受別人欺負,沒有能力反抗,沒有能力報復,我『忍辱成就』了,這都不是真的。什麼人?有能力去報復他而不報復,這是忍辱成就;不是自己無能,是的確有能力。

  【無嬈觸者被忍辱甲。】

  『嬈觸』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誘惑,沒有人誘惑,你說我『被忍辱甲』。被忍辱甲是對種種誘惑而如如不動,這才是被忍辱甲。你沒有這個外緣,自稱為你被忍辱甲,這都是欺騙眾生,都是求名聞利養的手段。

  【少煩惱者名律儀清淨。】

  他煩惱比別人少一點,並不是沒有,他就覺得我三業清淨了。

  【邪方便者為如說修行。】

  『邪方便』包括的範圍也很多,也很複雜,凡是與佛陀教誨相違背的,都是屬於邪方便。第十四條:

  【彌勒。我不說言。愛言說者為一心住。】

  『一心住』就是我們淨宗裡面講得一心不亂,得一心不亂的人還喜歡說閑話嗎?不可能的。

  【好營世務於法無損。】

  這也是決定不可能的,經營這些六道裡面一些事務,你說與佛法沒有損害,這是佛菩薩、再來人。佛菩薩再來示現的都沒有這個說法,你看唐朝時候智者大師,智者大師往生的時候,學生們問他,你老人家往生品位高下?他就說了,因為他做住持,他講經說法,統理大眾,所以對自己修行就產生障礙,往生是五品位往生。五品位是帶業往生,在《無量壽經》上下輩往生,大概是下上品,是這個位次往生的。這就是有障礙。如果不做住持,不管一切事務,他的品位就高了。這是說犧牲了品位,但是人家有把握能往生,他有這個能力。我們今天要幹種種這些事情,操心事情太多,憂慮事情太多,恐怕往生不了,這個麻煩就大了。而所修的變成來世的福報,就很糟糕了,這是我們要慎重考慮的。

  印光大師給我們做榜樣,印光大師是西方極樂世界大勢至菩薩再來的,他老人家一生不做住持,不收出家弟子,不傳戒,這是他自己給自己定的三條戒條,一生遵守。這就是告訴我們,你要想得清淨心,要想在這一生當中真正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要明瞭一樁事情,多事不如少事,好事不如無事,你這一生才真正能往生。你不要以為,那這個世間好事不是沒人做了?喜歡做的人多得很,太多了,不差你一個。你一個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作佛,作了佛之後你做的善事是無量無邊,不止這一點點。而且你能做到真正究竟圓滿,不是現在做的裡面弊病百出,未必是真善,未必是真好事,這個要懂得。

  【志樂清淨墮諸惡趣。】

  佛沒有這個說法的,你的志向、你的愛好非常清淨,這個人決定不會墮三惡道的。

  【修習智慧為憒鬧行。】

  這個也不是佛說的,修學智慧他的身心一定清淨。最後一條:

  【彌勒。我不說言。方便相應名為諂曲。】

  後面這幾條都是智行菩薩所行的。

  【不求利養而為妄語。】

  沒有這個道理,決定沒有這個道理。

  【無執著者誹謗正法。】

  也沒有這個道理。

  【護正法者而惜身命。】

  真正護持正法的人是不惜身命的。

  【所行下劣為無勝慢。】

  也沒有這個道理。

  【如是彌勒。於後末世五百歲中。當有菩薩。鈍根小智諂曲虛誑。住於賊行。汝應護之。】

  從這裡看到佛的慈悲,囑咐彌勒菩薩,在末法時期有這一類的愚人,彌勒菩薩要發大慈悲心,要幫助他們,要提醒他,教他回頭是岸,教他改過自新。這就是佛囑咐彌勒菩薩,應當要護持他。對於這些人,佛陀並不遺棄他,還要囑咐菩薩常常照顧他、提醒他,教他回頭。

  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