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地藏經玄義  (第十一集)  1998/12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4-014-0011

  請掀開經本,《地藏經科註》綸貫第十一面,我用的本子是舊本,你們是新本,新本下面有阿拉伯的頁碼,我舊本子上沒有,所以我用的頁碼在旁邊中文字。綸貫第十一面倒數第六行,我們從當中看起,我把這個文念幾句:

  【作福無願,無所樹立。願為導御,能有所成。】

  我們看這一句。這是五重玄義第三段,講的是不思議行願為宗。宗就是修學的綱領,青蓮大師在此地為我們指出本經修行的綱領,就是地藏菩薩的行願。『作福』,這是講修福,修福如果沒有願,他沒有方向,沒有目標,這個福得不到結果;也就是說,無論他做得多麼好、多麼多,他沒有成績表現。世出世法都不例外,世間法叫立志,人沒有志,他這一生勤奮努力沒有方向目標,當然在這一生當中就無所建樹,建功立業就做不到。佛法裡面亦復如是,所以底下又說:

  【淨世界願,亦復如是。】

  佛法的弘願跟世間人確實不一樣。世間人「痴迷」,這兩個字當然不好聽,誰也不願意接受,卻是事實真相,確確實實是痴迷。為什麼世尊說我們痴迷?我們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確實不了解,禪宗所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誰知道?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是什麼?確實不曉得,這就是痴迷。佛給我們說出來,我們不能接受,我們不能承認,這怎麼不是痴迷?佛講的是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是什麼?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我們聽了這句話,立即的反應是你胡說八道,你頭腦有問題!人家說的是真話,我們卻說他頭腦有問題,說他胡說八道。我們迷失了自己,認為這個身體是自己,以為這是正確的,到底是我們錯還是佛錯?佛所說的一切法都可以證實,所以佛教導我們「信解行證」,最後的目的,佛要我們自己親自證實虛空法界是自己。你能夠證實,佛法就稱你菩薩、稱你佛;換句話說,佛菩薩就是真正證實虛空法界是自己的人。你還沒有證實,你還不能夠肯定,你就是凡夫,凡夫跟佛菩薩的差別就在此地。

  證實之後,你的願跟痴迷時候的願不一樣。痴迷時,我們的願望是希望自己身家得樂,我自身與家庭得幸福和樂;志向大一點,希望我們的社會、我們的族群、我們的國家得安樂;更大的,所謂世間英雄豪傑,能夠謀求這個世界,就是講這個地球,地球上人類的安定繁榮、和睦安樂。這是世間人,心量還是小,覺悟的人,他有淨世界願;這個世界是一切諸佛的世界,就不只我們這個地球,是虛空法界無量無邊的諸佛剎土。我們學佛的人,無論你修學是哪個法門、哪個宗派,我們的迴向總是:「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這個佛是一切諸佛,不是指某一尊佛、某一個佛的剎土,是莊嚴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剎土,這個心量多大!可是我們學佛的人,天天念這八句偈,念得口熟,八句偈裡面真正意義、境界,我們疏忽了;我們只是念念,念得沒錯,心量還是狹小,起心動念還是為自己的身家。所以我們在佛法的修學,不但在這一生當中,可以說生生世世無量劫來都不相應。功夫不得力,原因在哪裡?就在此地。我們的心願太小,沒有淨世界願,念的是一回事情,可是心裡想的又是一回事情,心口不相應。

  我們看地藏菩薩怎樣教我們?佛在經上講,四教菩薩;四教都是從天台說,作《科註》這一位青蓮法師,他也是學天台,所以他對於本經的解釋,是以天台家的教義為主。

  【四教菩薩,各有通別二願。】

  通願就是一般講的「四弘誓願」,別願是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離苦得樂,菩薩的心是平等、是清淨,但是眾生根性不相同,說法要契機,幫助眾生離苦得樂也要契機,才能收到效果。眾生的根性差別很大,佛法把它歸納為三類:上、中、下三等。下等的眼光短淺,只顧到這一生的安樂,沒有想到來生。甚至於許多的世人不相信有來生,你跟他說來生,他說這是虛妄的,他不承認這個事是事實,這樣根性的人,在這個世間佔的數量不少。對於這等人,我們幫助他現前的安樂,他願意接受,他歡喜學習。中等人他知道有來生,知道有來世,知道有天堂、有地獄,他希望這一生能得樂,更希望來生能得樂。這個眼光比前面一等人就遠大,我們要教他如何得今世樂,如何得後世的安樂,他歡喜接受。

  上根的人眼光遠大,他聞佛說法能夠信解,他希望得到像如來果地上的涅槃之樂。遇到這樣根性的人,我們當然要幫助他,這是佛法講的根熟眾生,要幫助他得涅槃樂。菩薩發心,決定是要幫助一切眾生得究竟涅槃之樂。雖然他眼前不能接受,要很有耐心的去誘導他、開導他,使他漸漸的能夠覺悟體會;也就是說,在教學過程當中不斷幫助他提升,這是大慈大悲。如果只是幫助他,他的願望在哪裡,他願得人天樂,只幫助他人天樂,這沒有慈悲心。幫助他,還要幫助他提升,在佛法裡面講以善巧方便拉他一把,這是菩薩的本願。這段文末後說:

  【行相多門】

  『行相』兩個字,含義很深很廣。「行」是菩薩所示現的身分,這個諸位都很明瞭。經上說:「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示現什麼身分」,男女老少、各行各業,種種不同的身分,這是行相。化導眾生的方式也是屬於行相,教化眾生沒有一定的方法,非常活潑、非常生動,你才能夠適應這個世間種種不同根性的眾生。你要有智慧,你要有方法,方法的總綱領不外乎三學、六度,諸位要知道,三學、六度是總原則、總綱領,要很活潑的去運用,就能夠普度一切眾生。你要真正懂得佛所說的義趣,《般若經》教給我們要「深解義趣」。

  譬如戒律,我們一般人聽經的機會多,對於經論比較容易懂一點,戒律很少人講,這一方面的常識就非常缺乏。我們總把戒律看作一成不變,呆呆板板的條文,很難去遵守,殊不知戒律是活潑的,所以戒律的精神你要懂得。佛家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四句話也是我們佛法總綱領,說盡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教化眾生的總原則。這四句前面兩句就是戒律,第三句就是定慧,三學在其中。戒律的總原則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善惡是什麼,這個標準總要懂得。我們學佛的人明白,凡是對自己有利益的是惡,凡是對眾生有利益的是善。佛為什麼給我們這麼說?世間六道凡夫,哪一個不為自己?佛為什麼說為自己是惡,我們要懂得這裡面真正的道理。眾生為什麼不能脫離六道輪迴?我執的根太深,念念還為我的利益,你想想看這是增長我執,所以佛說這是惡。佛教我們破我執,破我執你才能脫離六道,念念還在增長我執,你哪一天能脫離六道輪迴?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才知道佛說的這句話是真理。

  佛教給我們,是要把我們的觀念、心理轉變過來念念利益眾生,這是善,大善、真善。前面跟諸位說過,一切眾生是自己,也講過法身,什麼叫法身?一切眾生是法身,一切眾生是法性。所以佛教給我們把想法看法轉變,我們能夠為一切眾生就是為自己的法身慧命,這就對了。一切眾生包括自己在裡面,自己不能包括一切眾生,一切眾生是完美的整體,完美整體就是自己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諸佛如來證得清淨法身,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那叫清淨法身。誰有這個認知,誰肯定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自己?能肯定這個事實的人,我們就稱他作佛陀,稱他作菩薩、法身大士,而不肯承認,不知道這個事實的人,是凡夫。所以佛的善惡標準,從這個地方建立的,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為自己,是「諸惡莫作」,起心動念都為一切眾生的利益,是「眾善奉行」。

  戒律裡面的條文,有些是不能變更,有些是因時、因地要修訂。不能變更的,這叫根本戒,為什麼?超越時空。佛法根本戒五條,我們講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五戒超越時空,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在世,這五條戒適用,三千年後今天還適用,這沒有修改,所以叫根本戒。除了根本戒之外,都會隨著時間、空間、意識形態、生活方式不同而必須要修訂。這就說到佛法的本土化與現代化,古老印度把戒律傳到中國來,唐朝時候做了明顯大幅度的修訂,依照現代化、本土化的原則,這就是諸位熟知的《百丈清規》。《百丈清規》就是戒律的唐朝化,適合於唐代中國人所遵守,這個道理我們要懂得。《百丈清規》的制作,距離我們現在已經有一千三百年,這一千三百年當中,我們的思想、生活方式起了很大的變化,如何適應於現代人的生活,我們要懂得。現在人應該如何做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這個原則,他們那個時候用什麼樣方式達到這個目的,我們今天又要用什麼樣方式也能達到這個目的,這是我們要用智慧去考慮,決定不能說一成不變。一成不變,換句話說,叫現代人去做唐朝時候人,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尤其現在在外國弘法,要叫外國人做中國人,決定行不通。所以佛法今天不能普及,不能夠利益廣大眾生,是我們不懂這個道理。

  我們再回想,兩千年前佛法從印度傳到中國,印度這些高僧大德他們懂得,印度出家人是三衣一缽,還是過托缽的生活,到達中國之後接受供養,不再托缽,跟中國人的生活融成一片,也穿中國人的衣服,不穿印度人的衣服,印度高僧到中國也穿中國的海青。這就是他們高明之處,我們中國一般人講,印度法師被我們同化,過我們的生活,穿我們的衣服,居住我們的宮殿房舍,這就是通權達變,落實在本土化與現代化,所以佛法才能受當時人那麼熱烈的歡迎。如果這些高僧大德堅持印度的生活方式,蓋個道場蓋印度式的,還過印度那種生活方式,我們中國人不會接受,佛法在中國就不能夠弘傳。記住佛在經上常講,佛無有定法可說,佛給我們講的原理原則,除原理原則之外,佛沒有定法,佛法是活活潑潑的。諸位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這個道理是戒學。掌握到戒學的原理原則,一定要達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你的戒律就圓滿了。諸惡莫作,我們一般講小乘戒,是對自己;眾善奉行是菩薩戒,是對眾生。

  我在講經的時候,講到佛的福報是福慧二足尊,我們皈依佛二足尊。什麼是真正的福報?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你的福報就圓滿了。一生當中從來沒有一個惡念對待眾生,沒有一個惡的行為對待眾生,你的福報就大了,這是真正的福報。能夠捨己為人,諸佛菩薩示現到這個世間來,為什麼?是為度一切眾生而示現的,我們常在經上讀到,「眾生有感,佛就有應」。聰明人聽到這一句話,佛菩薩能,我們為什麼不能?我們發佛菩薩同樣的心願,我生在這個世間是為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而活在這個世間。你馬上就轉變了,轉凡成聖,轉煩惱為菩提,凡夫跟佛就是一念之差。你這一念轉過來,你就是乘願再來,我們現前這個身是乘願再來身。以前沒有聞佛法不知道,我們到這個世間來這個身是業報身,可是聞了佛法之後,我們能夠把業報身轉變成願受身,為什麼不肯做一個轉變?

  我們每一個人,都念念希求消業障、免災難。業障、災難從哪裡來?業力變現的。轉業力為願力,業障就消了,業障就沒有,災難也沒有了。轉變就在一念之間,你這個念頭能不能轉得過來?給諸位說,真正轉過來,不但福得到,慧也現前,你智慧就開了。佛在《華嚴經》講得那麼清楚,「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大家自性裡面智慧德相都是圓滿的,佛的智慧德相不比我們多一分,我們智慧德相不比佛少一分,平等法。佛的智慧德相現前,我們的智慧德相現在被埋在煩惱之中,煩惱習氣把我們的智慧德相遮蓋了,佛法稱為五蓋,這五種把我們的性德蓋覆住,只要我們把這個蓋覆除掉,你的智慧德相就現前。怎麼除法?就是觀念一轉變過來就除掉了。從今而後,再不為自己身家利益著想,自己什麼事都沒有,一切都放下,自己來說沒事了。放下之後,我們要提起,提起什麼?提起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我們對一切眾生只有這樁事情。種種方便、種種手段,方便、手段是無量無邊,但是目的是一個,方向是一個,幫助他開悟,幫助他離開痴迷,他也能夠離苦得樂。

  所以三學、六度,雖然說了九條,九條是一樁事情。三學展開來就是六度,六度歸納就是三學,如何把這個原理原則落實在生活上,這是學問,這是功夫,我們應當要認真努力去學習,佛菩薩給我們做最好的榜樣。我們在這部經上向地藏菩薩學習,學習地藏菩薩,你自己本身就是地藏菩薩。大乘佛法,諸位同修都知道,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個法門契入了,一切法門都通達,這才稱為法身大士。法身是圓滿的,是沒有障礙的,經上講:「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法身就是自性。為什麼共同一法身?因為虛空法界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離開自性無有一法可得,所以只要你明心見性,世出世間一切法都通達了。你還沒有通達,就是你還沒有見到法身,我們今天在大乘經教裡聽說而已,不是自己的境界,我們聽說有這樁事情。聰明人聽說之後,就要想方法去落實,這是聰明人,佛家講是上上根人。落實的方法就是改變觀念、改變思想,真正承認過去我們的思想觀念錯誤了,我們向佛學習;佛是個先知先覺的人,佛是我們的好榜樣。諸位看到十二面第二行,這個綱領就說出來了: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這段註解說得很明白,諸位自己看看就能夠知道。這裡面說「佛法曠海」,曠海是比喻,無盡的深廣,這四句包括盡了。末後『是諸佛教』,這不是一尊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他們所修的就這三句,他們教化眾生的還是這三句,離開這三句,就不是佛的教誨。『自淨其意』,這是定。定心起作用就是慧,慧在哪裡?慧在定中;定在哪裡?定在慧中。定慧在事相當中就是戒學,定慧如何表現在我們身上,表現在我們生活當中,那就叫戒學,所以三學是一體。

  在這一段文裡面,他引用《涅槃經》裡面的「五行」,五類的生活行為。菩薩表演得很多,佛在《涅槃經》裡面把菩薩行歸納成五類。在第十二面第六行,末後一句:

  【涅槃明五行,一聖行,謂戒定慧,為自行因。】

  這個第一是根本,決定不能離開,離開戒定慧你是凡夫,你就不是聖人。我們不要論凡聖,論凡聖大家不太容易了解,我們講覺迷,諸位好懂。離開戒定慧痴迷,迷了,不離戒定慧,這個人覺悟了,覺才叫聖。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一切時、一切處決定與戒定慧相應。定裡面清淨心、平等心,我們今天講真誠、清淨、平等、正覺,這是定慧;慈悲是戒學。你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流露出來,大慈大悲;對一切人、對一切事、對一切物,這叫大慈大悲。這是『自行因』,也就是說超凡入聖之因,轉凡成聖之因,我們這個大轉變,從這裡轉變。這五種行這一條是根本,後面這四種是示現。

  【二梵行,謂慈悲喜捨,為因中化他。】

  『梵』是清淨心。『謂慈悲喜捨,為因中化他。』具足慈悲喜捨。捨是放下,徹底放下。放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你就得歡喜心,法喜充滿,你真正能夠喜愛一切眾生。這種喜愛是清淨的、平等的,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他在三善道行善修善,你喜歡他,他作惡墮落在地獄、餓鬼,你還是喜歡他,並沒有絲毫的分別心。為什麼?同一個法性。十法界眾生同一個法性,法性是清淨無染,法性是圓滿具足的,所以生佛平等,法喜從這裡生的。一個學佛的人,明白這個道理,把這些道理落實在自己生活當中,這個人就是菩薩,他的念頭轉變過來,他的行為也轉變過來。

  「慈」是與樂,「悲」是拔苦,看到一切在受苦難的眾生,他有憐憫心,念念希望幫助他離苦得樂。用什麼方法幫助?用教學;諸位要曉得,只有教學是最好的手段。一切諸佛在教化眾生,這是一個教育的工作,佛菩薩是一切世間義務教學的工作者,只盡義務,不享受權利。眾生對佛菩薩的恭敬,那是出於他們感恩之心,佛菩薩決定沒有一念,希求眾生對他恭敬供養,沒有這個念頭,如果還有這個念頭,那他也是凡人,他也在痴迷,他並沒有覺悟。覺悟的人不可能有一念,他永遠保持在無念的狀態之下,無念才是正念,無念才是正覺,有念就是痴迷。第二個叫梵行。

  從這個地方我們就想起,佛法常說:「佛門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把這兩句話的深義說出來了。慈悲是無條件的、無邊際深廣的愛心,這個愛心是包括了虛空法界,這是真正的大愛,我們要好好的培養,要有這個心量。現在說超越一切族群、超越一切宗教,包括無量無邊的族群,現在所謂是各種不同的多元文化,它是一個整體。佛家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兩句話不是誇大,這兩句話是我們自性,我們自己的真心本來是這個樣子,一切眾生的心性也是這個樣子,這叫事實真相,《般若經》講的「諸法實相」,實相本來是這樣的。

  【三天行】

  『天行』,「天」是講天理,自然的法則,天然之理,我們今天一般人常講合情、合理、合法,這是世間人所讚歎的。到底什麼是天理?天理這兩個字怎麼講法?天然之理,天然的法則,就是我們現在社會一般大眾所說的「自然生態」,自然生態就是天理,不能違背自然生態。現代人自作聰明,違背了自然生態,所以把地球污染了,現在地球上所謂生態失去平衡,這樣給我們帶來許許多多的自然災害;自然災害就是失去了生態的平衡。換句話說,我們的生活,處事待人接物,要能保持跟自然生態相應。

  中國過去傳統的教育,教導一切眾生的宗旨目標,跟現在教育不相同。從前教育的宗旨三樁大事:第一是教導我們人與人的關係,都是講自然生態,自然的法則,這不是聖人的理念,他的主張要我們遵守,那就錯了。說實在話,聖賢人沒有自己的主張,給諸位說,沒有自己的理念,他所說的是自然法則,順乎自然,沒有一點點自己的意思。佛沒有,所以佛說:「佛無有法可說」,這個話是真話。孔老夫子也沒有,孔老夫子一生教學是「述而不作」,他沒有創作,沒有創意,佛沒有創作也沒有創意,所說的是事實真相。擺在眼前的,大家所見,大家所聞,不過你所見所聞,你沒有看出來。我們看錯了、聽錯了,佛看出來,佛聽出來,為我們說出而已,這就是屬於天行。

  儒、佛都說「父慈子孝」,我們中國人講父慈子孝是天性,這就是屬於天行。所以教給我們,夫婦、父子、兄弟、朋友、君臣,跟我們講五倫十義,五倫十義是天行,是自然的法則,也就是今天講自然的生態。不是哪個人的發明,不是哪個人的主張,你要認為這是孔老夫子的主張、孔老夫子的理念,你完全誤會孔老夫子,你根本就不認識孔老夫子。佛教導我們「淨業三福」,這是大家所熟知的,「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人的本性;王陽明所講的「良知良能」,人都有良心。

  我記得王陽明有一個故事,有一次王陽明出去,遇到一幫土匪搶劫,這些土匪知道他是王陽明,大家對他也很尊重,就問他:「王先生,你說人有良知良能,我們做土匪的人沒有良心,你能不能證明我們也有良心,我就放你走。」王陽明說:「只要你聽我的話。」行!聽你的話。在大庭廣眾之下,王陽明說:「你把衣服脫掉。」脫掉了,裡面還有小衣,王陽明說:「再脫掉。」又脫掉,脫得光光的。王陽明說:「褲子脫掉」,最後脫到一件,這不能再脫了。王陽明說:「這就是良知良能」。土匪一聽,沒錯,把他放走了。你到最後覺得我不行了,良知良能不就出來了嗎?現在不行,現在要他脫,他真脫光了,沒有法子。所以良知良能就是天性,他還是有羞惡之心,這叫天行,這叫天理。我們這個地方要講:

  【初地已上,證第一義天天然之理,由理成行,故名天行。】

  這樣講人家不懂,愈講愈複雜,不好懂!底下這一句四個字,我們用『由理成行,故名天行。』掌握這一句,我們從這一句裡深深的去體會。所以五倫十義,佛法裡面講三福、三種淨業,這是自然生態,這叫合理。這是古德教學宗旨裡面第一樁事情。

  第二樁事情,教給我們人與大自然的關係。現在世界各個地方政府,都提倡要保護自然環境,現在講「環保」。環保這個名詞,最近這些年才聽說,從前沒聽說過。大家重視環保,所以許多地方政府都有專門從事於環保的單位,像縣市有環保局,專門來從事這個工作。我們要愛護我們居住的環境,這些山川樹木花草,與我們的生活關係非常密切,你要懂得怎樣去照顧它、愛護它,它也會給你回報。你不要認為這些植物、礦物無知,那你就錯了,大錯特錯!中國諺語裡面有所謂「人傑地靈」,你們想想這個話的意思,人中的豪傑,他生長的環境,那個地靈才孕育出英雄豪傑。地怎麼靈?為什麼別的地就不靈,他那塊地就靈?這就是佛法所說的「依報隨著正報轉」。大人物的厝宇你去看看,祖先總是有多少代積德修善,人能積德修善就感動山川土地,我們中國人講風水好。好風水從哪裡來的?從人積德修善而來的。人如果造惡多端,風水就被破壞。這說明人與大自然關係非常密切。我們如何讓自然生態能平衡與美好?要修善行;換句話說,斷惡修善,這個地方自然環境慢慢就轉變了。佛講的話沒錯,我們細心去觀察,細心去思惟、去體會,他講得有道理。中國古代教學,從小就教小朋友愛護動物、愛護樹木花草,以愛心對待自然環境,自然環境才美。這是教育第二條。

  第三條是講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現在很多人講這是迷信,它不是迷信。人道之外,確實有天道,現在有很多西洋宗教,相信有天,有天道,有天神、有鬼神。我們把人以外的有情眾生分為這兩大類:天神跟鬼神,像我們辦外交一樣,我們跟祂的關係要搞好,我們尊敬祂們,祂們愛護我們,我們關係和睦。如果這個關係搞不好,麻煩很大。古代帝王每年要祭祀山川鬼神,決定不要認為那是迷信,錯了,一點都不迷信。為什麼?鬼神跟我們同住在這個地區,所謂是人鬼雜居,我們同在這一個地區,同在這一塊土地上。由於我們生活的空間維次不相同,我們今天生活在三度空間、四度空間,祂們可能生活在五度、六度空間,所以我們見不到祂,祂們見不到我們,但我們時空突破的時候也能見到。什麼時候時空突破?沒有妄念的時候。諸位要曉得,時空的維次怎麼造成的?妄想、分別、執著。偶爾之間,妄想、分別、執著真的捨掉,突然看到鬼神,就這麼回事情;你念頭一起來又複雜了,這境界馬上就沒有。諸位在中國大陸,遇到很多特異功能的人,不但中國有,外國也有,他們告訴你,他們看到鬼神,你再問他,他心清淨,如果他心亂,心亂就見不到。所以這個能力有時候有,有時候失掉,心裡一亂就失掉了。

  我們在《地藏經》裡面看到,阿羅漢要替一個眾生調查他過世的父母親屬,去為他調查他到底生在哪一道?他要入定。為什麼要入定?定就突破境界,就這個道理。定裡面障礙就沒有了,也就是突破時空的維次,三度空間、四度空間他能突破,所以他能夠見到餓鬼道、地獄道、天道。隨他定力的淺深,他突破的層次多少,定功淺的人突破一、兩個界限,深的人突破更多的界限,就這個道理。我們在經上看到世尊,盡虛空遍法界他都能知道,那就是所有一切時空維次他全部突破。全部突破叫一真法界,他沒有障礙了,他的心清淨到極處,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人與天地鬼神關係我們要處好,大家都能夠得到和平安樂,我們尊敬天地鬼神,天地鬼神也愛護我們眾生,我們共存共榮,和睦相處。這是中國古老教育的宗旨重點,非常可惜!現在人不講求了。我看到兒童讀經班這些材料,我看了,現在不但兒童要念,老人也要念。老人要把古籍搬出來他不懂,他沒有辦法念,兒童這些教材,老人也可以念。現在這個教學要普及,不僅是教兒童,要教年輕人,要教成年人,要教老人,我們大家共同一起來學習,從這裡紮根。慢慢再提升,慢慢再恢復,這個世界還是有前途的,前途還是光明的。佛法要想普及,要想發揚光大,這是一個良好的基礎。所以天行,順乎自然生態,順乎這個道理。

  【四嬰兒行,謂示同三乘七方便所修之行。】

  這兩種是菩薩善巧方便的示現。『嬰兒』,遊戲人間,能夠逗人取樂,不拘形式,善巧方便。底下註解說,『示同三乘七方便所修之行』,這是大乘經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楞嚴經》也說:「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隨類化身,隨機說法,沒有一定的形式,這叫「嬰兒行」。我們一般講是大開方便之門,嬰兒行叫順行。

  『病行』是什麼行?逆行。逆行是反常方法來教導、來教化。我們在《四十華嚴》裡面看到勝熱婆羅門表現的是愚痴,甘露火王示現的是瞋恚,貪瞋痴也能度眾生。高度智慧的運用,我們今天講正面的、負面的,如果你有智慧巧妙的運用,正面、負面都能利益眾生。這裡頭都有菩薩,賭場裡頭有賭王菩薩,你們懂得嗎?每一次賭他都必贏,人家就向他請教:「你為什麼會贏錢?」他說:「布施,念阿彌陀佛。」,這是賭王菩薩。確確實實是如此,順逆都是菩薩道,你才曉得佛菩薩神通廣大,道理在此地。他的心真清淨,決定與聖行相應,他的心慈悲,幫助人回頭,幫助人覺悟,所謂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所以那個手段高明,不是我們凡夫能做到,什麼人做得到?法身大士,他們在一切境界裡真正不動心,可以這麼作法。我們在這個境界裡還會起心動念,不行!你要這個作法,不但度不了眾生,反被眾生度跑了。特別是「病行」,病行是一身的毛病,跟眾生一樣,他是菩薩化身,他決定不是凡夫。

  這是佛在《涅槃經》裡面告訴我們,菩薩示現在六道,示現在三惡道,他們種種表現不外乎這五大類。這五大類,諸位要知道,一就是五,五就是一,任何一行裡面決定包含了其他的四行,這才叫菩薩行。《華嚴經》上講:「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這個道理貫一切法,所以才稱為菩薩行。我們這五種行,我們有一,不具足其他的四,所以那是凡夫行,那是造業。縱然是小果聖人,阿羅漢、辟支佛的聖行,不具足其他四行,佛呵斥他們是「焦芽敗種」,佛不讚歎他們。為什麼?不能利益眾生,只能自利,不能利人。好不好?不能說他不好,也不能說他好。說他好,他潔身自愛;說他不好,他不能見性,也就是說他很僥倖脫離六道,他出不了十法界,他不能見性,他不能入一真法界,他錯誤了。我們凡夫裡面有很有智慧的人、很有才幹的人,也能夠行天行、嬰兒行、病行,我們在歷史上能看到。但是他不具足聖行跟梵行,他只能夠得人天福報,不能超越六道。所以我們就曉得,佛菩薩示現這五種行統統具足,一個都不缺。嬰兒行裡面有聖行、有梵行,為什麼?縱然是嬰兒行、病行,順逆境緣當中他所表現,他與戒定慧相應,他與自然的法則相應,在我們佛法講他與自性性德相應。所以他嬰兒行、病行都是菩薩行,不是凡夫行,我們凡夫看到他是凡夫,其實他是菩薩。我們讀佛經,必須要了解這個深義。末後這裡有三句話,你們看第十二面最後一行,這三句話在當中:

  【解是行本,行能成智,故行滿而智圓。】

  這三句話很重要。『解是行本』,世尊當年在世四十九年天天講經說法,幫助大家破迷開悟。佛說得很好,我們這個世間大眾的根性,絕大多數的人耳根最利,所謂是「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所以世出世間的聖人教化眾生,都是以音聲為佛事,為第一個手段。講學、研究討論,我們要深深體會這個道理。明瞭之後,要堅持這個道理,要巧妙的運用這個道理,多數人不能接受沒有關係,一個人能接受也好。在中國佛家裡頭,古時候有很多是單傳的,禪宗達摩傳一個慧可,慧可往下傳到第五代弘忍禪師,都是單傳,到惠能大師才傳了四十三人。有一個人能夠接受,能夠認真的學習,這個法脈就不斷。

  何況今天我們能夠利用科技,縱然眼前一個傳人都找不到,我們能把錄像帶、錄音帶留下去,後來必定會遇到傳人。這個傳人可能跟我們不同時代,或者同時代不同地區,我們沒有見過面,他聽到了,他覺悟了,他能做。現在傳承的方式比過去方便多了,從前是要當面傳,不對面就沒有辦法。不對面能夠傳授,實在講都不是普通人,佛家講是上根利智,善根福德非常深厚的人。像孟子,孟子做孔子的傳人,孟子跟孔子沒見過面,孔子已經過世,孟子讀孔子的書,學孔子,他學得很像,學成功了。在中國歷史上,後人尊稱孔子為「至聖先師」,尊稱孟子為「亞聖」,僅次於孔子。所以在中國作私淑弟子,就是想跟古人學,這人不在世跟他學,孟子是第一個人,開端,這是跟過去的人學習。在我們佛門,私淑弟子當中成就最著名的是蕅益大師,蕅益大師學蓮池大師,那時蓮池大師往生了。蓮池大師的著作在,現在我們看到《蓮池大師全集》有精裝本四冊。蕅益大師專門學蓮池大師,以蓮池大師為老師,從他著作裡面認真學習,做蓮池大師的學生,他學得很像,學成功了。

  這是講這個時代、這個地區,找不到真正善知識,就找古人。所以我常勸導大家,我們如果依《無量壽經》來學習,你就直接是阿彌陀佛的學生,做阿彌陀佛的私淑弟子。《無量壽經》上所講的字字句句,你要能理解,真正明瞭了,落實在生活當中真正做到,你就是阿彌陀佛的弟子。阿彌陀佛就算不在,我們也是阿彌陀佛的私淑弟子,阿彌陀佛會承認。佛在經上教我們做的,我們老老實實都做到,佛教給我們不許做的,我們決定不做,決定做、決定不做是活的,「解是行本」,你要徹底理解。佛教我們要做的,有時候可以不做,那是智慧,你要看人、看事、看時節因緣的變化,佛說不能做的,有時候開緣可以做。叫你做的你不做,叫你不做的你做,你都是為利益眾生不是為自己,幫助眾生破迷開悟,幫助眾生契入佛法。所以佛在經上講的是原則,但是真正實行可以有變通。戒律,每一條戒有開、遮、持、犯,條條戒都有開緣,不是死呆板的,你要懂得這個道理。它是活活潑潑的,在什麼時候應該開,什麼時候不可以開,這個原則在哪裡?為自己不可以開,為眾生可以開。

  我們舉偷盜的例子,為自己的利益,決定不能偷盜,為眾生的利益可以偷。譬如法寶,人家珍藏不肯拿出來,這個東西能利益一切眾生,把它怎麼樣?偷。偷出來之後,我們把它流通,全世界一切眾生得利益,這是開緣。你不能說他不拿出來,算了!我們決定不能偷盜;你沒錯,你是守不偷盜,一切眾生得不到利益。誰幹這個事情?般剌密帝法師。《楞嚴經》是稱為國寶,他就把它偷出來,他不是犯了偷盜戒嗎?把它偷到中國來,中國這麼多人得利益。所以條條戒都有開緣,般剌密帝要不偷盜,我們中國人哪裡能得到《楞嚴經》,可能《楞嚴經》就失傳了。所以你想想,他這個偷盜功德多大,他沒有罪,這是舉一個利益眾生不是為利益自己的例子。

  我們在這一生也犯偷盜罪,偷什麼?偷人家版權。日本的《大正藏》,在那個時候中日還沒有斷交的時候,我們跟它沒有往來,台灣這邊同修花了七十萬日幣,向日本買了一套《大正藏》到台灣,我們在台灣也大量翻印,日本人也沒辦法。現在就不行,現在跟人家簽約,所以就沒有辦法再印了。可是我們印過幾版,大概總共在台灣印了好幾千套,這也是盜人家版權。如果為自己利益,就犯了盜戒,如果是為了利益眾生,這是功德,不犯罪。我們幹過一次,前幾年我們印《大藏經》贈送給海內外,我們不是賺錢,我們是贈送不是買賣。我們用的是《大正藏》的修訂本,如果我們是買賣賺錢,我們就犯了盜戒,我們就錯了,但我們印出來布施贈送給別人,這是好事情。

  所以大家學佛要有智慧,要通權達變,心量要大,念念為一切眾生利益著想,不要為自己。我們看到有很多人,把佛的經教很用心的整理,段落層次清楚,標點符號分明,讓人讀誦非常舒適,很容易理解,很容易懂得,而我翻後面版權頁,「版權所有,翻印必究」,這完了。這樣的人一生做了一點好事,六道裡面有漏的福報。這個東西是佛的東西,佛的東西印上「版權所有,翻印必究」,他是盜佛法為自利,這個罪過重,三惡道裡面去享福。他是做好事,但是他在三惡道享福,他得不到人、天兩道,也可能變成畜生,當人家寵物去飼養,那個福報大了,我們看到很多人養寵物,大概都是這一類的人。所以縱然是自己的作品,也不可以印上「版權所有,翻印必究」,這八個字就是將來閻羅王判罪的鐵證,賴都賴不掉,你說多可怕!閻羅王說,你這是盜佛法,佛是要利益一切眾生,流傳十方三世,你怎麼可以盜佛法?

  盜佛法據為己有,無論是你盜佛的,或者是祖師大德的,果報都在阿鼻地獄。你是障礙一切眾生聞法的機緣,斷一切眾生的法身慧命,這個罪過比什麼都重。世間人愚痴、痴迷,不了解事實真相,有意、無意造這麼大的罪業,非常可惜!他那個念頭一轉,是無量無邊的福報,結果印上這八個字,搞得無量無邊的罪業。這個道理我們要明瞭,事實真相要清清楚楚,都是心量太小,都是為了自己身家的利益而犯這個過失。你說他不懂佛法,他經也念了很多,你說他懂佛法,自私自利這個念頭比什麼人都堅固,這樣的人很多。什麼原因?無始劫以來煩惱習氣太重,雖然學得一點佛法,抵不過煩惱習氣,所以煩惱習氣改不過來。

  這一段文,我們用「解是行本,行能成智,故行滿而智圓」,做為這段文的一個結束。我們要重視教學,要重視對於經論透徹的理解,然後我們的行就是智慧,自性般若智慧表現在我們日常生活行為當中。從自性流露出來的真實智慧表現在行為,就是《華嚴經》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那是真正的菩薩行。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