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地藏經玄義  (第一集)  1998/12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4-014-0001

  【地藏菩薩本願經】

  請掀開經本,看「綸貫」的第一面。自古以來祖師大德們講經註疏,在未講經文之前一定先要將全經的大意,給聽眾做一個概略的介紹。這種介紹古人用的名詞很多,我們最常看到像天台家講的「五重玄義」,賢首所說的「十門開啟」,都是經前的介紹,這也有稱之為綸貫。我們在此地看到的註解,是康熙年間青蓮法師,法名靈椉。諸位在這裡可以看到這個「椉」是古寫,現在不是這個寫法,就是大小乘的「乘」。他用的是綸貫,也是這個性質。我們仔細看綸貫的內容,它裡面包含了天台家的五重玄義,而比五重玄義的內容更為豐富。我們今天在第一面看的就是序文,序文並不長,只有在這一面當中。序文裡面一共分成五段,對於我們學教的人來講非常重要,即使對於普通學佛的人來說也應當知道,使我們對於佛法產生更堅定的信心。像這段文字古大德也有很多說到,但是他這段文講得很清楚。我們將這段文念一遍,第一段:

  【原夫一念自性,體元湛寂。自性之心,用本虛靈。無相無名,絕思絕議。作群生之依止,為萬法之根源。究竟號中道正空,褒美稱第一義諦。】

  到這個地方是一段。這一段給我們敘說法界的根源,或者說法性的根源。諸位要知道,法性跟法界是一樁事情,法性是從體上說,法界是從用上說,有體有用,體用是一不是二。這從哪裡來的?要用現在的話來講,宇宙萬法從哪裡來的?這個地方一行半的文字就把它說盡了,從哪裡來的?是從我們自性當中變現出來的。「自性」是什麼?一念。一念很難體會,一念就是真如,就是本性,就是真心。為什麼難體會?我們想體會已經落二念、三念,就不是一念。諸位要知道,你要能夠見到一念,能夠契入一念,在佛法裡面講,你就成佛了。禪宗裡面說:「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性就是一念。佛法修學無論哪一個宗派,最終極的目標就是一念;宗門叫「明心見性」,淨土叫「一心不亂」,一念就是一心。你要是證得一心你就成佛,這個佛不是普通佛,天台大師講圓教的究竟佛果。一念難!一念是根源,宇宙萬法的本體。

  我們知道現代哲學講本體論,講的人很多,著作也非常豐富,我們也曾經看過,總不能叫我們心服口服。原因在什麼地方?因為他沒有證到一念,他所說的這些道理還是落在二、三念,這就叫我們不能夠心服口服。要證得一念,要有甚深禪定的功夫,說實在話,佛家講修行,從初發心到如來地沒有別的,只不過是禪定功夫淺深不同而已。禪定功夫很淺的沒有出三界,這是四禪天;功夫再深一點的超越六道輪迴,才可以證阿羅漢、證辟支佛、證菩薩,也能證到所謂權教的佛果,沒有出十法界。為什麼沒有出十法界?沒有證到一念,如果證到一念就超越十法界,所謂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從哪裡來的?一念變現出來的。一念就見一真,多念就見到許許多多的法界,十法界、百法界、千法界、無量無邊的法界,這是真的。所以佛告訴我們宇宙萬有從哪裡來?從心想生。心想是什麼?多念,不是一念。一念就是《華嚴經》講的「唯心所現」,這是一念,唯心所現是一真。落二、三是「唯識所變」,唯識所變就變無量無邊的法界。佛為了說法方便起見,將無量法界歸納成十法界,所以「十」不是數字,十是代表圓滿,代表無量無邊。

  我們每一個人念頭都不一樣,每一個人就是一個法界。我一個人是不是一個法界?不是。一個人也是無量無邊法界,為什麼?前念跟後念不一樣,念念都不一樣,每一念就是一個法界,將來諸位讀《華嚴.十定品》,你就會明瞭。法界存在的時間多久?剎那際,前一個剎那際跟後一個剎那際的法界不一樣。說剎那際我們難懂,我們今天講分秒,前一秒的法界跟後一秒的法界不同,這裡頭有很大很大的變化,所以法界無量無邊。這個現象怎麼形成的?唯識所變。這地方一開端是給我們講「一念自性」,這是把根源找出來、說出來了。一念自性是什麼樣子?『體元湛寂』。這個體是講性體,我們要從這裡去體會它的意思,千萬不要坐實,以為真正有個實體,你就錯了。你要虛求你才能體會意思,絕不能坐實,才能把宇宙人生的真相搞清楚、搞明白,宗門講「豁然大悟」,教下講「大開圓解」。

  古德註經,像《金剛經》,也許諸位看過《金剛經新眼疏》,過去在台灣道源法師提倡,我們也曾經印過這個註解。江味農居士在《講義》裡面說,這個註解雖然是好,但是坐實,這就是他的病。而這種病在我們凡夫非常容易犯,為什麼?無始劫以來我們就用妄想、分別、執著,特別是執著,坐實就是執著。他註得很不錯,註到開悟的邊緣,沒有真的開悟,接近開悟而不能開悟,原因就是坐實了,病就在此地。他不懂得虛求,虛求裡頭才知道萬法皆空,哪有一樣東西你能把它坐實?所以你真正明瞭,所有一切萬法都在變化。為什麼它會變化?因為它的根是變化的。根是什麼?識,「唯識所變」。識是什麼?識是阿賴耶。相宗裡面告訴我們,相宗對於這個事情分析得最透徹,「一念不覺而有無明」,正像我們中國古人所講的「混沌初開」,那是一念不覺。無明是個動相,無明不是靜的,一念是靜,無明是從一念裡頭又生起一念,那個念是動的,那是無明本,根本。因此這才從無明產生三細相,從三細相變成六粗相,這才有山河大地、芸芸眾生。所以它的根源是動的,哪有不動的道理?你在一切萬法裡頭找不到一個不動的。

  什麼東西不動?心性不動。《楞嚴經》告訴我們,六根根性不動,六根根性是真心。所以任何一物,不僅是我們人,連一粒微塵、一根汗毛都是真心跟妄心混合的現象。真在哪裡?真在妄裡面,「真妄和合」。到什麼時候你才離開妄?到一真法界就離開妄了,脫離十法界那是純真沒有妄,十法界裡面都是真妄和合。大家千萬不要以為阿賴耶是真妄和合,你們在經論上看到,阿賴耶以外呢?你不曉得,盡虛空、遍法界都是阿賴耶變現出來的,所以沒有一樣不是真妄和合。你要見性在哪裡見?妄裡頭見性。動裡面有不動,雜念裡頭有一念,絕不能離開一念,一念是根本,雜念是從一念裡生的,離開一念,你哪裡會有第二念、第三念?沒有了。譬如月亮,離開天上的月亮,哪裡會有第二月?哪裡會有水中月?不可能的。《楞嚴經》捏目看作第二月,帶妄之真;把水中月亮比作完全虛妄,完全虛妄也沒有離開真,離開真月,水裡面絕對不會有月亮出來。所以從這個地方我們就明瞭,所有一切萬物,一切動物、植物、礦物,全都是真妄和合的現象。我們學佛,特別是研究教,對這個基本的原理,你要是搞不清楚,你這個教怎麼會透徹?

  此地講的是真,不講妄,講一念自性。一念自性體是湛寂。湛寂是形容,「湛」是什麼?水沒有污染、沒有波浪,極其清淨平靜的時候,這是湛;「寂」是寂然不動,是真心。所以一切動是依不動而生起的,不動是真心,動了就是妄心。我們現在從早到晚連睡覺都會作夢,夢是什麼?就是心動。要曉得動依什麼起來的?動是依不動起來的,動是妄心,不動是真心。所以我們要認識真心是什麼樣子,是什麼性質?佛法的修行無論大乘小乘、顯教密教,任何宗派修的是什麼?禪定。為什麼修禪定?因為「體元湛寂」,只有修定才能夠見到一念,也是見到自性,你不修禪定是決定見不到自性。見到自性的人,我們稱為聖人,在華嚴會上稱為法身大士,所謂「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

  真性也稱作法身。法身是什麼意思?法是萬法,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法原來是自己,是自己真性變現出來的。真性變現出來的就是自己,這個話很難懂,古人用作夢來比喻,夢中現了很多境界,夢中境界從哪裡來?都是自性變現的。如果忽然覺得我作夢,夢裡面自己身體是我,夢裡頭所有一切人物還不都是自己變現的嗎?除了自己之外找不到第二個。「全妄即真」,「全真即妄」,「真妄和合」,我們在夢境裡面可以領悟。夢境如是,我們眼前境界也沒有例外,何嘗不是如此!然後才體會到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是自己自性變現出來的現象,於是我們才懂得,佛菩薩為什麼有「同體大悲,無緣大慈」。慈悲簡單的講,就是愛護、照顧、幫助。他為什麼這樣做?原來是自己,是一體,不是別人,照顧眾生就是照顧自己,愛護眾生就是愛護自己。我們講「自重自愛」,誰懂得?佛菩薩才懂得。什麼叫自重自愛?你能愛護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才是真正懂得自重自愛。為什麼?了解事實真相,所謂是「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全是自性變現出來的。

  我們要明心見性不修定怎麼行?修定的方法太多太多,佛家講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統統是修定,修定不是一個方法。宗門裡面參禪是修定,觀心是修定,看話頭是修定;教下裡面讀誦是修定,念佛是修定,持咒是修定,持戒也是修定,樣樣都是修定。我們今天功夫為什麼不得力?不知道這些方法都是修定,所以變成修福了。佛不是教我們修福,是教我們修定,唯有修定才能開智慧。所以八萬四千法門是方法,依照這個方法修就能得定,定就能開慧,慧就能見性,就能見到一念;一念是根本、是源頭、是原始,你才真正得到。定在哪裡修?定在日常生活當中修,在動中修不動。我們生活是動態的,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了很好的榜樣,他一生當中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居無定處,遊化在世間,那是動態。身是動的,行是動的,但心不動。心怎麼不動?沒有妄念,永遠能保持一念不生,佛確實是如此。

  凡是見性的人,在形相上來看跟我們凡夫沒有兩樣,心理上不一樣。凡夫有雜念、有妄想,諸佛菩薩、法身大士沒有妄想、沒有念頭,他永遠住在一念裡面。我們淨宗講「一心不亂」,古德給我們講解「一心」,有事一心、理一心,事一心是禪定的境界,理一心就見到一念。所以事一心是十法界的境界,而理一心是明心見性,是法身大士的境界,也就是一真法界的境界。十法界裡我們講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佛是天台家講藏教的佛、通教的佛),是這個境界,超越六道,這是事一心。功夫成片雖有定功,但沒有超越六道,這個定還不夠。這是以淨土宗來講,一心不亂功夫淺深不相同,大致上可以分為這三個階段:「功夫成片」,你的功夫沒有能超越六道;「事一心不亂」,你的功夫不能超越十法界;「理一心不亂」就超越了十法界,證得一真法界,《華嚴經》稱為法身大士。

  所以一定要懂得佛為什麼教我們修定,我們要怎麼修法?在日常生活當中和光同塵,跟大家一樣,只要不著相就是修定。《金剛經》上教給我們的原則,就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就是修定,但在淨宗講這是修一心不亂。什麼叫不取於相?不著相,也就是我們常講的「隨緣而不攀緣」,攀緣就著相了。隨緣用現在的話來講大家更好懂,隨順自然生態,那就不著相了,我們能一切隨順大自然的生活,這是最好的,不要違背大自然的生活。可是一切凡夫總喜歡違背自然生態,感到自己很特殊,這是錯誤的。破壞自然生態,破壞你的湛寂,這個損失太大太大,這在修行上會破壞你一心,破壞你見性,這才是真正的嚴重問題。所以在原理原則上懂得了,我們就知道怎麼修。

  《金剛經》好,文約義豐,全經文字不過五千字,義理非常豐富。教人只是幾句話,你一生受用不盡,不但是一生受用不盡,生生世世都受用不盡。它給我們的原則是,「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這就是修定。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吃飯,不要著吃飯的相,有些人吃飯很考究,要講求色香味美,著相了;這個好吃、那個不好吃,動心了。你在吃飯裡面看到飯菜,你能夠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吃得很舒服,所以吃飯是修一心不亂,吃飯是修定;再者穿衣也是修定,接客也是修定。菩薩道、菩薩行在哪裡?完全沒有離開日常生活當中,這樣過日子就成就無上道。因此你才曉得佛法之可貴,佛法要學。

  第一個啟發我學佛的人是方東美先生,他說:「佛法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個話沒錯!你要懂得怎樣去享受,湛寂是享受,是最高的享受,心地清淨。從哪裡下手?一定要放棄自私自利,這個念頭要放棄;要放棄控制別人的念頭,所有一切眾生都有控制別人、控制環境、控制萬物這個意念,這個念頭不好,這個念頭就是妄想、分別、執著。你要想成就,要想見到一心,見到自性,這些障礙要懂得去掉,恢復到自然。自然裡頭絕對沒有一念控制別的東西,你的心才真正恢復到清淨、平等、覺,你才能夠看出宇宙人生的真相,你才懂得怎樣成就自己幫助別人。所以這個道理懂得了,你才很歡喜去修定修慧,你才歡喜要遠離業障。你不懂這個原理,你修學就有困難;我為什麼要這樣修法,好像枯燥無味,他在這裡頭沒有法樂、沒有法喜,透徹明白了,修學就產生法喜。

  由此可知,佛法重心樞紐還是在解門,一部《華嚴經》這麼大的經典,清涼大師把它分做「信、解、行、證」四分,解分幾乎佔三分之二,信、行、證在全經裡面只佔三分之一。所以你不能透徹理解,你就沒有辦法修行,今天多少人修行功夫不得力,你要追究他的原因在哪裡,就是他沒有理解,他解得不夠透徹、不夠深入,所以他修行功夫不得力。然後才知道法師之可貴,為什麼釋迦牟尼佛在世一生當中,沒有領導大家到念佛堂去念一天佛,沒有帶領大眾到禪堂去參一天禪,天天講經說法,你想想為什麼?解難。明白之後做很容易,不必老師帶自己就會。佛法確實是「知難行易」。我最初接觸章嘉大師,就跟他老人家談這個問題,佛法是知難行易,那個「行」,說實在話,凡夫成佛是一念之間,你那一念轉過來凡夫就成佛了。

  你要懂得為什麼要轉過來、怎麼轉過來?這個可不容易,這是佛法將來的中心。能夠利益一切眾生,都在你們年輕法師們身上,你們要認真的學。怎麼樣才能學得會?用真心。妄心是永遠有很多層的隔礙,一定要用真心,真心是「一念自性,體元湛寂」,念念為佛法,為眾生,為正法久住,為利益一切眾生,決定不要有一念想著自己,你這個教才能夠通達。有一念為自己就變成障礙,佛來跟你講經說法,你也不會開悟,什麼原因?你本身有障礙,這個障礙就是一念私心。這是我們講得很粗很粗,這一念私心就是妄想、分別、執著,這是三大障礙,執著最嚴重,分別次之,妄想又次之。

  下面說:『自性之心,用本虛靈』。這是教給我們怎麼樣去用真心,真心虛,你不能坐實,坐實就錯了。這個道理,我們要仔細去看《楞嚴經》,楞嚴會上以阿難尊者做代表,阿難尊者就把這個心看作實在的,就坐實了。所以佛問他心在哪裡?釋迦牟尼佛並沒有問真心、妄心,不管你是真心、是妄心,心在哪裡?七處徵心是說明什麼?說明心虛。有沒有?決定有。在哪裡?找不到。佛家最初就用法輪做標誌,現在講商標(MARK),我們佛法第一個標誌就是法輪,圓。諸位曉得,圓一定有圓心,圓心在哪裡?找不到,心是虛的。你想想看圓的心要一實,這個圓就決定不能動,就動彈不得。它是有心,但是心不是實體,所以它輪會動,圓會動。這個圓,動就是盡虛空遍法界在動,動的道理就是它心是虛的,你不能說它沒有,你也不能說它有;說它有決定找不到,說它沒有,它是所有一切動態的主宰。

  我們要用心學這個,心裡頭一絲毫東西存不得,惠能大師講得好,「本來無一物」,這說的是心,由此可知,他絲毫執著都沒有。懷讓禪師去參六祖的時候,六祖問他:「什麼物,怎麼來?」這話要用現在的話說,你是個什麼東西、你從哪裡來?就是問這兩句話。他答得很好,「說似一物即不中」,「說似」是說像一個東西那就錯了。六祖肯定,你如是,我也如是。這是什麼?見到一心、一念、自性。自性什麼都不是,不可思議,說不出來,可是它真有,它是一切萬事萬物的主宰根源,這個東西沒有來去,本來是這樣的,不是像一切萬物有來由。它沒有來由,沒有來也就沒有去,沒有生當然就沒有滅,這是我們一個人的自性,是真正的自己。你懂得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我們人有沒有生死?沒有。生死是一回什麼事情?是轉變。因為你有真心,你有自性,不生不滅,轉變生滅的現象是妄心在變化,你的真心從來沒有變化。

  佛在楞嚴會上,就以我們人做例子,我們一個人身上哪一部分是真,哪一部分是妄;我們能夠分別、能夠想像,這是虛妄的,我們六根根性,見性、聞性、嗅性、嘗性是真實的,永遠不變,不生不滅,這是從我們一個人身上顯示出真妄和合。真的那一分是什麼?佛性。你要明白了,在佛性上做增上緣,你這一生就成佛;你不了解,在虛妄的識心上做增上緣,那就搞六道輪迴。這是佛就我們一身,把真妄和合給我們指示得這麼清楚、明白。所以用心要虛,心裡頭什麼都不能存,不但世間一切法不能存,佛法也不能存。這個意思,存就是有,分別執著不可有,讓你的心虛,虛就靈,靈是什麼?智慧。不靈就迷惑,虛就生智慧,你心裡頭有東西就實了,你有牽掛、有憂慮,心裡頭真有東西你就迷了,心裡頭不能有東西。佛在《金剛經》講「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法是佛法,心裡頭不能有佛法,有佛法你迷了,你不會懂得佛法。我們多少人研究經為什麼不開悟?心裡頭有佛法,所以不會開悟。我再告訴你:你心裡沒有佛法,你也不會開悟,為什麼?你心裡還是「有」,你有「有」錯了,有「無」也錯了,有、無兩邊都離開,這個東西難!世間一切法絕不能執著,有無兩邊都離開怎麼鍊法?隨緣,隨緣我不著空;雖然隨緣,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不著有;兩邊不執著,這叫中道,這是佛菩薩行的。

  凡夫不是著有就是著空,在我們六道裡面,四禪天以下著有,四空天著空,他不是行中道。在佛法裡面講,凡夫著有,二乘著空,所以佛在楞嚴會上呵斥二乘人是「焦芽敗種」,指出他們錯誤的所在,叫他們回頭。空有兩邊不著,才是真正的不著。佛的涅槃是「無住涅槃」,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不住涅槃是應化在世間,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隨類化身,隨機說法。雖然示現化身在這個世間,他又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他不住生死。涅槃、生死兩邊都不住,就是一念自性,就是自性起用,活活潑潑,它不是死的,這是佛法。無論是空有,著了一邊就不是佛法。佛法是覺悟之法,只要有一絲毫分別執著你就迷了,你就不覺,那哪裡是佛法?所以要曉得,我們在日常當中,用心要用虛,自然就靈。正如同惠能當初見黃梅五祖忍和尚時候所說,他講的話我們很羨慕,初次見面他告訴忍和尚,「弟子心中,常生智慧」,這兩句話就是「用本虛靈」,他會用心,所以他的心常生智慧就靈。他為什麼會靈?他「本來無一物」,虛。所以佛經、一切經典,你只要念給他聽他都懂,他都跟你講解,他為什麼都通達?虛靈。

  青蓮法師在講這部經的綸貫,一開頭說這幾句話用意很深,真善知識。我年輕的時候跟李炳南老居士學教,李老師教給我,一定要留意教理,不要留意他講經說法,也就是不要著他講經說法的相。我們聽經總是好好的把老師講的記住,還要記筆記,怕忘掉,著相了。那個學法你學一部經就只會講一部經,換一部經就不會了。所以他教我,會學的人學教理,這幾句話是教理。你教理通了的時候,一切經都通,哪有這麼麻煩?不但一切經通,所有一切世間法你也通,為什麼?一個根源發展變現出來的,你找到根,所有脈絡統統都貫通了,這是教理。當然這也不是普通人能夠學得會,他老人家告訴我,如其不能,則不得已而求其次,留意教義;教義就是一宗一派的,你能掌握這個原則,雖然不能全部貫通,能通一部分。不是學一種你就會一種,那種孔老夫子不教;你看到《論語》裡說,學生如果不能夠舉一反三,孔老夫子不教他。教一部就學會一部的,夫子不教,教一部你至少要能夠會幾部,老夫子看到才歡喜。佛法尤其教人是「一聞千悟」,所以一經通一切經通,這是最好的學生。

  下面都是從作用上來說,這些話非常非常重要。『無相無名』,「無名」大家好懂,「無相」難懂,為什麼?我們睜開眼睛看到的現象不是都存在,怎麼說無相?這是你的錯覺,真的是無相。佛在經上把這個現象告訴我們,這個現象是什麼?「夢幻泡影」。《金剛經》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有為法就是指一切萬法,這是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法都包括在裡頭。是怎麼回事?夢幻泡影,假的,假相。這種假相存在的時間多久?如電,電是閃電,佛用這個來比喻;實際上比閃電存在的時間還短。現在照相機很普遍,每個人都很喜歡玩照相機,我玩照相機是初中一年級,很小的時候我就學照相,我從這裡面體會到佛講的生命在哪裡?就是快門按下去的一瞬間,時間就這麼長,你再按一張的時候跟前面那一張不一樣。佛給我們講,「生命在呼吸之間」,這說得太長,《華嚴經》講是「剎那際」,那是真的。剎那際很不容易體會,我們講到這段經文再細細跟諸位報告,然後你才知道相不存在,佛家講不生不滅。如果它本來就不生不滅,你說不生不滅,這話就沒有意義。不生不滅是說什麼?生滅的時間太短,好像分不出來,幾乎是生滅同時,稱為不生不滅。

  《仁王經》講的還是很粗,它講現象的存在,一彈指有六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滅;這是佛的方便說,不是真實說,真實說還不止,比這個時間還要短。一彈指經上講是「力士彈指」,身體很強壯的人彈得很快,像我們現在彈一秒鐘可以彈四次,四乘六十,再乘九百,正好兩個十萬八千,這一秒鐘是兩個十萬八千;換句話說,二十一萬六千次的生滅,你怎麼能看得出來?這是佛的方便說,還不是真實說。

  我們今天看電影,大家都曉得,一秒鐘鏡頭開合是二十四次,已經把我們騙得很迷惑,以為是真的。這一秒鐘才二十四個生滅,而《仁王經》講一秒鐘二十一萬六千次生滅,你怎麼會知道?所以一切現象,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剎那生滅的現象,我們今天看到好像它還存在一段時期,那是「如露」,露是什麼?相續相。相續相是前面一個相跟後面一個相相似,絕不是一樣的,你要了解這是相似的現象,絕對不是完全相同的現象。這是無相,你還有什麼好著相?你對於一切萬象上生起分別執著,你錯了!佛菩薩為什麼得大自在?他不執著,他知道這個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沒有相。

  「無名」諸位就更好懂,連中國老子都曉得,老子第一句話:「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名是假的,名不是真的。佛家講相是依他起,名是遍計執,在唯識講三性,唯有一念自性是圓成實。你要講到依他起,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依他起,我們要曉得依他起是假的不是真的,遍計執就更是假的,更不是真的。所以你要曉得無相無名,你才能在名相裡面放棄分別執著。因為你不知道,以為相是真的,名也是真的,就爭名奪利,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不知道名跟相都是假的,你錯了!所以先要認識清楚,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然後我們自己的行為就正確了。

  底下講正確,正確是『絕思絕議』,你就入佛菩薩的生活境界。諸佛菩薩、法身大士他沒有思沒有議,思是念頭,議是言語造作,他沒有。這是過真實的生活,與事實真相完全相應的生活,這個生活是活的不是死的,他空有兩邊不住,所以他是活的。雖然自己「絕思絕議」,這是寂靜到極處。大乘經講十地菩薩得「寂滅忍」,這最高的境界就是絕思絕議,跟這個相接近,沒有入真實的「無生法忍」。無生法忍很高,我們知道無生法忍,在菩薩位次裡面是七地、八地、九地,我們說七地是下品無生忍,八地中品,九地上品。寂滅忍是法雲地下品,等覺中品,如來果地上品,清淨寂滅,自性圓滿恢復,這就是絕思絕議。

  雖然在這個境界,這個境界離開有,可是他『作群生之依止,為萬法之根源』,他不住空;絕思絕議不住有,做一切眾生依止,他不住空。「依止」就是依靠,是十法界有情眾生的依靠,隨類化身,隨機說法,做眾生的依靠;雖做眾生的依靠,又絕思絕議,所以他們得大自在。我們知道經上常講佛菩薩自在,我們非常羨慕,《華嚴經》講十種自在,他自在從哪來的?就這麼來的,所以我們一定要知道它的根本。上一次講《地藏經》沒有講這一段,那是為了趕時間準備到九華山,我看到這經文太重要,決定重新再講一遍。這一部經我們也把它看作根本法輪,是我們修學重要的課程。難得青蓮法師在綸貫一開頭,就這樣給我們說清楚、說明白,他講經說法真的是從根本講起。

  「作群生之依止」,群生是講有情眾生。「為萬法之根源」,萬法就包含我們今天所講的植物、礦物,太空自然的現象,無所不包。這些現象是自性變現的,有情眾生是自性變現出來,無情眾生還是自性變現出來。《華嚴》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就說這樁事情。所以環境是會變的,也是剎那在變,怎麼變的?隨念頭變,這是佛經常說的「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地區一切眾生心善,環境就善,這個地區眾生心邪,環境也變邪了,山河大地看看都不順眼,我們中國人講氣氛不對,現在人講磁場不一樣,它變了,隨著人心在變。西方極樂世界何以那樣的美好?每一個往生的人都是上善之人。人人都是上善,他的環境怎麼會不善?道理在此地。

  我們現在居住這個地球環境,為什麼比不上一百年、兩百年以前?現在講自然生態被破壞,現代的人心沒有從前人的人那麼善良淳厚。所以,諸位要懂得「境隨心轉」,這是真理。山河大地隨心轉,我們居住的環境隨心轉,你要明白這個道理,這叫風水,不必去找風水先生來看風水,那個沒用處。你的心善良,你居住的環境風水就變得很好,你心不善,好風水的地方你去住幾個月就會變壞,你的心把這個地方風水改變破壞了,這是跟你講真理、事實真相。《華嚴經》上佛給我們說總綱領,「一切諸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識是念頭,心是自性,自性能現相,真心能現相,妄心在那裡起變化。這個道理要細心去體會,所以它做一切有情眾生的依止。諸佛菩薩明心見性,徹底了解事實真相,幫助這一切還在迷惑造業的眾生,幫助他們覺悟,幫助他們回頭,幫助他們明瞭,這是作群生的依止,但諸佛菩薩只盡義務,絕對沒有享受權利。

  從我出家的那一天,我就說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在台灣「中國佛教會」,請我做弘法委員、設計委員,我就向佛教會建議,佛教是教育。最近我又補充了一句,說得更清楚、更明白,佛教是教育,現在有不少人能接受。釋迦牟尼佛在這個社會上,他究竟是扮演什麼角色?他是哪一號的人物?我們要給他定位,我給他說成釋迦牟尼佛是義務社會教育的工作者。世間人重視假名,所以我們要把他身分搞清楚。我們做釋迦牟尼佛的學生,我們就要肯定,我們也是義務社會教育的工作者,只盡義務,不享受權利。只盡義務我們不落空,不享受權利我們不著有,這就是菩薩道,空有兩邊不住,你說我們多自在,多快樂!《華嚴經》上十種自在,我們現在功夫不到,還享受不到,但是小的自在我們已經有了,已經感受到,這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所以要曉得一切眾生,有情眾生跟無情眾生都是自性顯現,自性之心作用變現出來的境界,是一不是二,盡虛空、遍法界跟自己是一不是二,不要說有情眾生,無情眾生還是自己一部分,我們要認識清楚。所以對一切眾生,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信仰,他們有分別執著。為什麼?他不了解事實真相,我們明白,他跟我們有分別,我們跟他不分別。像一棵大樹一樣,它是樹枝,它只看到它的一枝,沒有看到根,看到那一枝跟我這枝對立,我們不相同。它只看到這一枝,它沒有看到根本,看到根本才知道原來是一體。佛法看到根本,所有枝條是一體,枝條就不打架了。盡虛空、遍法界是同一個根,一念自性,虛空法界森羅萬象是自性的起用,哪有不能和睦相處的?

  今天講多元文化,就求的是我們和睦相處,消除歧見,消除誤會,消除隔閡。怎麼個消除法?找根,根找到之後所有問題都解決。所以我給一些特別是外國不同宗教這些同修們,他們現在著重多元文化,我告訴他西方極樂世界是多元文化,《華嚴經》的華藏世界是多元文化,再說他們的宗教,上帝天堂也是多元文化。信仰上帝不是同一個族群的人,不是同一個國家的人,你們在全世界宣揚,這些信仰上帝的人將來都生到天堂,這不是多元文化嗎?如何處理各種不同族群,能夠在一起和睦共存共榮,那是一套學問。而佛經是大圓滿,能夠促進種種不同歸到一元,多元歸到一元,一元不礙多元,多元融通一元,這才是真正的美好。並不是說一棵樹所有枝條都變成一條,哪有這種道理?那是不可能。各個發展都有他美好的一面,共存共榮,知道是同一個根源。隨著自己文化去發展,貢獻給整個社會,貢獻給一切眾生,都是菩薩道,都是菩薩行,這才叫大圓滿。這是人類,可以說共同的理想,共同的願望,不知道從哪裡做起,不知道用什麼方法才能達到,這裡就講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了。

  『究竟號中道正空』。「正空」,我們在佛經多半看到真空,此地用正,正就是真的意思;用正空比較少見,真空常見,此地的正空跟真空意思一樣。「真空不空」,「妙有非有」,這是說到究竟。在佛法裡面名詞,「號」就是名詞,稱為中道,稱為真空,這是講性。『褒美稱第一義諦』,什麼叫「第一義諦」?就是一念自性。第一義,諦是真實的意思。第一義諦,這個名詞大家不容易懂,用現在的話來說是「唯一的真理」,這大家好懂。對現代人解釋,你盡可能用現代的名詞,古人在第一義諦的解釋,我們拿那個解釋跟人家講,愈講是愈麻煩,愈聽不懂。我們真正了解這個意思,想想現代人他們哪些名詞跟這個很接近,大家就很好懂。《般若經》講「諸法實相」,不好懂,拿古人註解是愈講愈麻煩,我們把它變通一下,「宇宙人生的真相」,大家好懂,他一聽就明白,意思就清楚。「褒美」是讚歎,讚歎它,稱它作宇宙唯一的真理。這是說到真如自性的根源,佛經講「法爾如是」,它沒有來由,本來就是這樣。再看第二段,我們也把這個文念一念︰

  【諸佛悟之,則三身圓顯。眾生迷此,則六道循環,雖迷悟之有殊,而心性之無別。故古德云,指虛空世界,悉我自心。】

  到這裡是一段,這一段跟我們講法界的起源。法界,諸佛菩薩所住的叫一真法界;迷失自性的眾生,他所居住的叫十法界。我們要明瞭,「十」不是數目字,是代表無盡,它是表法的意思。《華嚴經》用「十」表法,《彌陀經》用「七」表法,密宗教典常用「十六」表法,這是我們在大經上常常看到,像《無量壽經》講二百一十億,它不是數字,二百一十億不多,它是代表大圓滿,這些都不是數字,表無盡。所以迷了,就變成無量無邊的法界,這是說法界是怎麼來的。

  『諸佛悟之』,「悟」就是前面講的心性,一念自性,自性的體用。《華嚴經》的經題「大方廣」,就是自性的體、相、作用;大是講性體湛寂,方是講現相,廣是講作用,方廣兩個字就是此地講的虛靈。明白這個事實真相,徹底了解事實真相,這就是悟,這個人我們就稱他作佛。「諸佛悟之」,悟了以後他們的生活狀況,下面講『三身圓顯』,「圓」是圓滿,沒有一絲毫缺陷;「顯」是明瞭。「三身」是法身,法身與一念心性的體相應,湛寂相應,報身與現相相應,應化身與作用相應。這是諸佛如來、諸大菩薩明白了,他們的生活狀況,看看人家過的是什麼生活,人家那個生活是三身圓顯。法身就是我們今天講,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徹底明瞭,不但是明瞭,整個融合成一體。

  下面說:『虛空世界,悉我自心』,這個境界是證得清淨法身。誰能夠肯定契入盡虛空、遍法界是自己,是自己一心變現出來的,你就能夠入這個境界,你就證清淨法身。入這個境界看一切眾生都是自己,所以你慈悲心自然現前,「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你愛護眾生、關懷眾生、幫助眾生絕對沒有條件,如果有條件你還是迷,你沒有覺。左手有痛癢,右手來幫它搔癢,還要去感謝它、還要談條件嗎?談條件就是不知道,左右手是兩個,說我不是你,兩個分得清清楚楚;知道是一體就不談條件,沒有條件了。無緣大慈,無緣就是無條件,你對待一切眾生的關懷、愛護、幫助是沒有條件的。為什麼?盡虛空、遍法界是你自性變現,一體。不但對有情眾生,對人、對一切動物,他從內心裡面流露出來真誠的愛心。不見性的人沒有,他的愛心是從情識裡流出來,不是真的,但真誠心流出來的,連動物都感動。

  我們不了解事實真相,所以用的什麼心?虛情假意。根本不曉得真心是什麼,你怎麼會用真心?唯有佛跟大菩薩知道,權教菩薩以下都不知道,沒有見性,沒有見到真心,他怎麼會用真心?只有見到真性的人,他才會用真心,他的三身才圓顯。什麼叫報身?報身是智慧身,智慧的生活。我們凡夫生活在煩惱當中,生活在憂患之中。覺悟的人生活在智慧之中,他過的生活是高度的智慧,圓滿的智慧,他跟我們不一樣。這種生活與社會上地位高下不相干,與貧富貴賤不相干,有些過高度圓滿智慧生活的人,在世間是討飯作乞丐,所以他跟貧富貴賤不相干。有些菩薩示現人王、天王,有些菩薩示現貧窮乞丐,多自在!世間人把貧富貴賤看得那麼嚴重,想盡方法去爭取,佛法看是一律平等。為什麼?自性變現的。現富貴相大自在,現貧賤相也大自在,決定沒有差別,這個味道誰能懂得?不覺悟的人你給他講,他永遠想不通。為什麼想不通?想就不通,他不想就通了。「想」是落在意識裡頭,那怎麼會通?你怎麼會了解事實真相?離心意識,離思議,不思議就通達、就明瞭,就三身圓現。應化身就是幫助一切眾生,這是大慈大悲落實,用今天的話講是落實,他真的去做,他不是空口說,不是在講理論,他真正是做到了,這是佛與法身大士、與大菩薩們和我們凡夫不同的地方。

  『眾生迷此,則六道循環』,迷得深的是六道,迷得淺的是四聖法界。十法界裡面聲聞、緣覺、菩薩、佛(佛是天台家講藏教的佛、通教的佛),都沒見性,這是迷得淺的。這個地方講迷得深的,是六道輪迴。這說明一真法界怎麼來的,十法界怎麼來的,六道怎麼來的,就是迷悟不同。悟有淺深不同,所以菩薩有五十一個階級,悟的淺深不一樣。迷的厚薄也不一樣,所以有六道的不相同,六道裡頭每一道,這些眾生生活狀況也不相同,跟迷的淺深有差別。同樣是在人道裡頭,為什麼有一些人一生過得很幸福,有一些人過得很辛苦,法相唯識裡面告訴我們,同生人道是「引業」,牽引著你到這一道來受生,這個業力叫引業;生到人道,你一生的受用叫「滿業」。兩種業力不相同,我們同生人道,引業是相同的,這一生的受用不相同,滿業不相同。滿業是指什麼?宿世所造作的善惡不一樣,修善你這一生得福報,作惡這一生過得就比較辛苦。我們然後才知道「一飲一啄,莫非前定」,誰定的?不是別人定的,自己定的。所以真正明白事實真相,才懂得自作自受,這是事實真相。

  明瞭事實真相,我們就一定要斷惡修善,這是自作自受,我斷一切惡,不善的果報自然就遠離;我修善,一切善福它自然就會來,你這一生享福。更應當與佛結緣,與眾生結法緣,生生世世覺而不迷,我們學習境界才不斷向上提升,才會有進展。如果不肯與佛結緣,不肯與眾生結緣,你福報享盡,你造作惡業,福享盡了就要往下墮落,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與佛結緣,接受佛菩薩的教誨,這個人有福,真正有福。他在有福報的時候,他會全心全力去修福,於是他的福報永遠享不盡,愈積愈多。佛教給我們積功累德,我們看諸佛菩薩示現,釋迦牟尼佛是一切有情眾生當中福報最大,到如來果地智慧福德都圓滿,我們稱讚他「二足尊」。「二」就是智慧、福德,「足」就是圓滿,兩種都圓滿,在智慧福德裡面他是最尊最貴;「尊」,就是尊敬的意思,值得人尊敬。

  釋迦牟尼佛當年示現在世間是什麼樣子?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世出世間第一等的福報。而我們現在世間人看到,他好可憐,他日子過得那麼苦。我們一般凡夫三餐吃得很考究,還要吃點心,以為佛那種生活是苦。佛那種生活是樂,得大樂,得大自在!我們有沒有想到,我們今天雖然享到富貴的生活,付出的代價有多少?你多操心,如何保持自己的富貴,天天患得患失。釋迦牟尼佛的生活,心裡頭無憂無慮、無牽無掛,世間富貴人跟他怎麼能相比?你要是觀察到這一點你就明瞭,原來那個生活高明,那個生活自在,那才是真正大福報。世間人貪圖這一點點名利,這一點點享受,付出的代價太大了,得不償失。他失的是什麼?失的是定慧。

  佛這種簡單生活是圓滿的大定,真正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外不著相,內不動心是大定,他所起的作用橫遍十方,豎窮三際,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你從這上想想看,世間人種種享受那個損失就太大太大了。他在這個享受當中過的是什麼日子?妄想、分別、執著,他在憂患之中過這種日子。一般人看不出佛的福報大,二足尊,尊在哪裡?樣子像個乞丐,過的那種生活,晚上睡覺連房子都沒有,吃飯到外面討飯,他貴在哪裡?世間人看不出來,不了解。我們要為大家介紹佛法,一定要講清楚、講明白,讓他真正覺悟,好好想想,我們生活跟佛生活比較一下哪個殊勝?你真想通、真想明白,你才肯放下。放下不難,看破難,你明白事實真相難。真正明白了,哪有放不下的道理?才知道放下才是自在,放下才是真實智慧。

  昨天晚上我們在光明山講演,他們出的題目是「消除業障」,現在大家都很關心,為什麼?用功不得力。什麼叫得力、什麼叫不得力?得力就是我們生活得自在,我們的生活過的是煩惱輕、智慧長,過得很幸福,過得很美滿,那就是得力。還是這麼辛苦,還是這麼多煩惱、憂慮、牽掛,這是不得力,它根本原因在哪裡?沒有了解事實真相,沒有看破,沒有放下,所以你修學佛法學得這麼辛苦。這就是講經的重要與可貴處,幫助眾生斷疑生信,再進一步幫助他破迷開悟。佛菩薩對我們的幫助就到這個地方,我們只要破迷開悟,自己就離苦得樂。苦從哪裡來?迷來的;樂從哪裡來的?悟來的。真正覺悟了,樹下一宿,托缽維持生活,都得大自在、得大樂!他悟了。迷的時候給你住在皇宮裡面,叫你作皇帝都不自在,你的日子都過得非常辛苦。所以苦樂在迷悟,這是真理,這是事實真相。

  『迷悟有殊,而心性無別』,你的真心自性與迷悟不相干,與苦樂也不相干,它始終是如如不動,那是真的。末後這句話非常非常重要,「虛空世界,悉我自心」,這八個字要緊。我們常常念著,你心量會拓開,遇到人事環境有了糾紛麻煩,你把這八個字念一念;甚至遇到災難,這八個字念念就消災免難,諸位試試看很有效果。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