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地藏經科註菁華  (第二集)  澳洲淨宗學會  檔名:14-013-0002

  昨天跟諸位說的是法界的總體,這一段非常重要。由此可知,世間與出世間,佛菩薩跟眾生,只是在一念迷悟之間,覺悟就是出世間,迷了就是世間,所以世間跟出世間並沒有界限,並沒有什麼兩樣,如果我們要這樣想法,那就錯了。世間跟出世間在形象上講沒有兩樣,無二無別,一真法界跟十法界也沒有兩樣,同時存在,關鍵就是一念迷悟。悟的人確實見到事實真相,迷的人完全見不到,他隨順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這是我們首先要辨別明瞭的。無論是迷、是悟,自性確實沒有兩樣,所以諸佛覺悟之後,他看大地一切眾生皆成佛道,這是真的,決定不是假的。今天底下這一段,是說佛道的根源,在第三行第二句:

  【故古德云,指虛空世界,悉我自心。】

  古時候這些大德常說,『指虛空世界,悉我自心』,說這個話是見到實相。說「虛空」、說「世界」,就把這裡面一切的人事物都包括在其中。這到底是什麼?完全是自己的心,《華嚴經》所說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如果這個意思我們一下體會不到,佛經裡面常用比喻來說明,比喻說得最多的是「夢幻」,也就是我們講的作夢。人在作夢的時候,不知道自己在作夢,夢中還是虛妄分別執著。如果作夢的人,正在作夢的時候,他覺悟了,這夢中所有的境界,人、物、事,虛空、世界,他一下明瞭了,全是我的自心變現之物。能變的是自心,所變的是境界,能所不二,能變的是體,所變的是相、是事,確實是一不是二,這樣你就見性了。禪宗說「明心見性」,見性怎麼見法?忽然覺悟到所有虛空世界全是自己,這就見性了。諸佛菩薩跟我們差別就在此地,凡夫認為虛空世界不是自己,佛菩薩知道虛空世界是自己。凡夫決定不會認為芸芸眾生是自己,而佛菩薩知道所有一切眾生是自己,差別在此地。

  這話怎麼講?還是以作夢來做比喻。夢中一定有自己,也夢到許許多多人,夢中的自己是自心變現出來的,夢裡面許許多多的人,還是自己心裡變現出來的,能變的是一個,所變的現象是無量無邊,能變跟所變是一不是二。所以諸佛菩薩對於一切眾生的慈悲,叫無緣大慈。無緣怎麼講法?就是無條件。為什麼無條件?是自心變現的。所以哪裡來的自己?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這是佛所見的,佛所證的。我們凡夫恰恰跟佛的知見相反,我們凡夫決定不會把外面一切人事物看作自己,如果把外面一切人事物看作自己,你什麼問題都沒有了。世間人與人恩恩怨怨,生生世世沒完沒了,如果知道都是自己變現的,不就全都了了,還有什麼問題?這就是佛跟菩薩不一樣的地方。

  古德說出這兩句話,不簡單!能說出這兩句話,他一定見性,見性就作佛了。禪宗說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見的是什麼?見到虛空世界是自己,這叫見到自心,見到自性。見性就成佛,此地說的成佛並不是究竟圓滿的佛,是天台家講的「六即佛」,這是屬於「分證即佛」。你雖然見到了,見到是覺悟,悟有淺深不相同,雖然悟了還沒有徹底,所以諸佛如來果地上那個作用,你還沒有得到,你是剛開悟。悟裡面又有解悟跟證悟,如果是解悟,你還在十法界,如果是證悟,你是一真法界的初住菩薩。初住菩薩就算是成佛,他有能力隨類化身,有能力隨機說法,應以什麼身得度就能現什麼身,他得自在了。轉業報身為願力身,他要到這個世間來,是乘願再來,他不是業報而來。

  但是這樣的菩薩,距離圓教佛果還相當遠,世尊在大經裡面常說,他還要修行三大阿僧祇劫。所以三大阿僧祇劫不是對我們說的,是對圓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是對他們說的,所以我們今天修行,修的時間再長都不算數,這個要知道。你什麼時候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從這一天算起。所以他成的佛叫分證佛,他是真的不是假的,但是不圓滿。古人用月亮做比喻,把十五的滿月比作圓教的究竟佛果,初二、初三的月牙比喻作十住菩薩。初住、二住是月牙,也有一點點光,但是那個光是真的不是假的,確實是月光,這就叫分證佛。好像夜晚,從初二、初三的月牙起一直到十四的月亮,都叫分證,十五才叫圓滿究竟。

  分證之外還有「相似」,哪些是相似的?譬如《楞嚴經》所講,我們捏目所看相似的。晚上看月亮,我們用手指按在眼睛上,用力壓下去,看到月亮好像兩個,那就叫相似,不是真的。這個相似也算不錯,總是靠近,還有完全是假的,決定不能夠證到真實。像水裡面的月亮,你把水裡面的月亮當作真月亮,你就永遠見不到,那是月影,假的不是真的。這是什麼?天台家講的「名字即佛」,名字即佛是有名無實。這是天台家的講法,我們都要清楚、都要明瞭。一般學佛在哪個地位?都在名字位中。天天用功,也讀經念佛,自己在日常生活當中,觀念習氣絲毫都沒有改過來,這就叫名字位中,這決定不能成就,這是水裡面的月亮。真正會用功的人,要把經上講的做到,譬如昨天講的這一段大道理,要把它變成自己的思想,變成自己的觀念,一天到晚起心動念,就是這個看法,就是這個想法,你就落到觀行位,功夫才會得力。觀念轉過來,你的言語造作一定也就跟著轉過來了。

  前面跟大家講,決定不會再為自己,念念為一切眾生。為一切眾生什麼?為一切眾生幸福著想,這不是佛法,這還是世間法;為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這才是佛法。我覺悟了,眾生沒有覺悟,我要幫助他覺悟,把幫助眾生覺悟,當作我這一生當中最重要的大事來做,你就是真菩薩,不是假菩薩。菩薩的事業跟世間人的事業沒有兩樣,無論你過什麼樣的生活,無論你從事哪個行業,就在你自己本位生活當中,本分工作裡面,幫助人覺悟。怎麼幫法?以往我們的生活為自己,現在念頭轉過來,我生活是為眾生;我活在這個世間不是為自己活著,我是為一切眾生活著,我是為佛法常住活著,這是菩薩的生活。

  往年我的工作,辛辛苦苦工作是為自己、為家庭,為自己的名聞利養,現在不為自己了,現在為了服務社會國家、為服務世界一切眾生,念頭轉過來了。迷的時候是以營利為目標,悟了是以服務為目標,這不一樣了。我們還是一樣生活、一樣工作,可是目的變了,態度變了。為自己,有的時候還可以偷懶,無所謂,但為別人就不敢偷懶,偷懶就對不起眾生,要更精進、更努力,捨己為人。所以男女老少、各行各業,都是菩薩,都是諸佛如來,不要換生活方式,也不要換工作行業。我們在《華嚴》五十三參裡面看到,那都是諸佛菩薩,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不是統統都有嗎?那些都是覺悟的人,做出覺悟的樣子來給大家看,誘導大家也能像他那樣的覺悟,那就對了。這個意思要細心去體會。這兩句是覺悟人的境界,再看後面這兩句:

  【考善惡報應並是惑心】

  這兩句說的什麼?迷是凡夫的境界。前面兩句是佛的境界,這兩句是凡夫境界。凡夫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在造業,造作可以分為三大類:一類是善,一類是惡,一類是無記,無記是無所謂善惡。什麼是善?利益眾生的是善;什麼是惡?利益自己的是惡。佛家善惡是這個解釋,我們一定要曉得。為什麼說利益自己的叫惡,我們凡夫不知道,佛清楚。你為什麼生生世世搞六道輪迴,你本來是佛,你為什麼成不了佛?關鍵就是你念念為利益自己,就壞在此地,念念執著有個我,錯了。只要你執著有個我,這個執著是六道輪迴的根本;換句話說,六道輪迴從哪裡來的?是從執著我而來的。你什麼時候把我放棄,不再執著有個我,你就超越六道。所以佛告訴我們,起心動念為我是惡,這個惡就是讓你永遠不能脫離六道輪迴。所以佛教給我們的方法妙極了,反過來就成了,你念念為眾生、念念為社會,你就出了六道,你就超越了。哪一個人,無論他是什麼人,無論他在社會上做什麼工作,只要他一回頭,念念為別人服務,不再為自己,這個人就出了六道,這個人就證得「虛空世界,悉我自心」,他就入這個境界,這是一真法界。我們世間人,不曉得這個道理,不了解事實真相,還認為念念為我很有道理。有什麼道理?有六道輪迴的道理,有地獄、餓鬼、畜生的道理,在搞這個。

  所以成佛,破兩種執著而已,第一個是我執,第二個是法執。我執破了,法執沒有破,就像剛才講月亮的那個比喻,你看到是相似的月亮,沒看到真實的月,是捏目所見。「我」沒有了,法有,你有法執,雖然沒有六道,還有十法界。十法界裡面羅漢、辟支佛、菩薩和佛,十法界裡面的佛,他們沒見性。為什麼沒見性?他執著一切法有,他不執著我,他知道我沒有了,所以他沒有六道,他還有四聖法界。哪一天覺悟了,法也沒有了,《金剛經》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他明白了,法也是假的,法也不是真的,法也是自心變現的。他這一覺悟,就超越十法界,就住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也叫無障礙的法界,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告訴我們四種無礙: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他入這個境界,這是真我現前,得大自在。這是我們一定要了解、要明白。所以『善惡報應並是惑心』,「惑」是迷惑,是貪瞋痴裡頭的痴迷。

  六道裡面眾生作善,善是利益社會、利益眾生,那跟菩薩有什麼兩樣?確實是兩樣。世間人行善是我行善,我沒有丟掉,我為一切眾生,還有一個我在,所以那個善是六道裡面三善道的果報,他跟佛菩薩不一樣。佛菩薩利益一切眾生行善,沒有我,絕不執著有個我,他不但沒有我也沒有法,換句話說,也沒有人。譬如行布施,我們凡夫布施,執著我今天修布施,哪一個人接受我的布施,我布施多少錢財給他,念念都執著,這種善就是六道裡頭的善果,種善因得善果,出不了三界,出不了六道輪迴。諸佛菩薩行布施無我相,不執著我今天修布施;也無人相,絕不執著哪一個人受我的恩惠;也不執著我布施些什麼東西;統統不執著,這叫三輪體空。事情天天在做,很認真在做,心裡乾乾淨淨,一塵不染,就是《金剛經》講的離四相,就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他能見性,他能夠超越六道與十法界,證得一真法界。我們說證得一真法界,是對我們凡夫說的,他們心裡沒有一真法界。他們沒有輪迴的念頭,也沒有六道、十法界的念頭,也沒有一真法界的念頭,這就叫真的一真法界。他還要有個一真法界,那是妄想,又錯了,心裡有個一真法界,他怎麼會清淨?

  我們今天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希望阿彌陀佛來接引我們往生極樂世界,這是阿彌陀佛大開方便之門。沒有這個門,諸位想想,我們這一生還能成就嗎?決定不可能。不可能的原因在哪裡?我執、法執,你斷不了。你能斷,你才能有成就,不能斷,你決定沒有成就。阿彌陀佛發的願,做的事情,西方極樂世界等於說他建立一個道場收容我們這些人。我們到那邊去並沒有成佛,我們一品煩惱都沒有斷,我執、法執都沒有破,可是他發願接引我們往生。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個地方是最好的修學環境,這是阿彌陀佛布施供養我們的。不是我們供養阿彌陀佛,是阿彌陀佛供養我們,布施我們,所以佛經上釋迦牟尼佛說,阿彌陀佛是大施主,虛空法界第一大施主,建築這麼理想的修學道場來提供我們。我們到他那裡去,他以他的本願威神力量加持我們,使我們雖然有煩惱習氣,但決定不會起作用。煩惱習氣有,叫帶業往生,業可以帶著去。為什麼到那裡煩惱就不起作用?煩惱習氣是因,要有緣你才會起作用,西方世界沒有貪瞋痴慢的緣。

  這個世間很多資源缺乏,希有難得,所以大家看得很貴重,起了貪心。我們世間人看到黃金與珠寶,就會起貪心。西方極樂世界是黃金鋪馬路,像水泥一樣鋪馬路的,那些七寶有什麼用處?是建築材料。今天哪個人會到馬路上挖一塊柏油擺飾在身上,哪有這個道理!建築材料都是磚頭瓦塊,拿出來戴在頭上就美了?所以這個世間,這種誘惑我們的貪心,到西方極樂世界不貪了。為什麼?你拿這些東西,人家笑話你。它太多了,太豐富了,雖然是七寶莊嚴,但不起貪心,你要什麼有什麼,應念而生;我們這個世間貪不到才起瞋恚,樣樣都貪到就不會起瞋恚心;天天聽佛講經說法,你就不愚痴了,那個地方的緣好,你貪瞋痴決定起不來;傲慢心也起不來,為什麼?每一個人長的樣子都相同,你有什麼傲慢?這個世間人會起傲慢,覺得你長的相不如我,我長的比你好,起了傲慢心,到那裡統統都跟佛完全相同,所以傲慢心起不來。這是西方極樂世界無比的殊勝,一切諸佛剎土裡面沒有的,這個地方你不去,你想靠自己斷貪瞋痴慢,那就難了,就很不容易。所以十方世界六道、十法界,都是愚痴迷惑變現出來的境界,這就《華嚴經》講的「唯識所變」。識就是迷,覺悟了叫心性,迷了叫識。「考」就是考察,考察六道輪迴善惡報應統統是迷惑顛倒,是這麼回事情。

  【既本一心而貫諸法,故我佛法門,惟以心為道也。】

  這些話句句都重要。既然原本就是一心,『一心而貫諸法』,這個「法」就是世間法跟出世間法,統統包括在裡面,一樣都沒有漏掉。這些法怎麼來的?一心所現,所以一心就能夠貫一切法;「貫」是貫通,沒有障礙。你今天想求智慧,智慧從哪裡來?智慧是自心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面來的。只要你得一心,諸佛如來果地上圓滿的智慧就現前了。你如果想得一切法還是這個道理,幾時你證得一心,這一切法你全得到,盡虛空遍法界都是你自心變現的,你哪裡會有欠缺?圓圓滿滿得到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佛門說的是『惟以心為道』,佛法講證道,什麼是道?自己的心就是道。自己的心就是佛,自己的心就是法界,自己的心就是真如本性,離開自心無有一法可得,這是真理,這是事實真相。

  這一行文字在此地只佔一行,這一行講的是佛道的根源,也可以說佛法的根源。底下這一段,給我們說法界的緣起,這就是說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哪裡來的。今天許許多多人都在探索宇宙怎麼發生的?生命從哪裡開始的?世界產生許多哲學學說,有人說人是猿猴進化而來的,你們相信不相信?你相信,我不相信。我為什麼不相信?現在還有這麼多猿猴,為什麼一部分猿猴變成人,一部分不變成人,哪有這種道理!要是人是猿猴變成的,現在不應該再有猿猴了,為什麼?都變成人了。哪有這個變,那個不變,哪有這種道理!細細去想想,不能自圓其說。猿猴倒是有一種方法可以變成人,就是修行,狐狸修行會變成人,猿猴修行也能變成人,他要沒有修鍊的功夫,他沒有辦法變成人。狐狸修行變成人是真的,我見過,所以我相信。

  五十年前抗戰期間,我住在湖南衡山。那一家是兩層樓房,是一個財主,他的樓上就住著狐狸。一家與狐狸,住了十幾年也相安無事。那個樓上從來沒有人敢上去,狐狸也常常下來散步,很多人看見。聽說狐狸要修五百年才變成人形,大概他還不到五百年。我們看見是一個人形,是男的,穿的是藍布長褂,面目看不清楚,有很多人看見,沒有一個人看清楚他的面目。面目模模糊糊的,所以大概五百年還不到,他已經修成人樣出來晃晃,這是真有不是假的。這個事情,還是佛法講得有道理,講法界緣起,這就引《華嚴經》說:

  【華嚴經云,心如工畫師,造種種五蘊,一切世間中,無不由心造。】

  《華嚴經》這一首偈,這四句非常有名。古來許多祖師大德講到法界緣起都引用《華嚴經》這四句話。能造的是心,所造的是種種五蘊,種種五蘊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萬事萬物,萬事萬物離不開五蘊。五蘊是色、受、想、行、識。「色」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物質,所有一切萬事萬物離不開物質。而佛經裡面講的色,實在說就是現在科學家講的基本粒子,構成一切物質現象的基本物質,佛家稱為色。佛說這個色法,就是基本的物質,有四種現象,它用地、水、火、風四個字來做代表,它有這四個現象。

  「地」是什麼?它是物質,雖然很小,現在用高倍的顯微鏡能夠看得出來,能夠發現,看到它存在。在佛法裡面天眼可以看到,佛眼看得更透徹,佛在經上告訴我們,阿羅漢的天眼,這不是天人的天眼,天人的天眼比不上阿羅漢;阿羅漢的天眼能夠看到微塵,可見得微塵很小,也許就像我們現在所發現的原子,阿羅漢能夠看到,我們凡夫看不到。可是比微塵更小的,色聚之微、極微之微,阿羅漢看不到,佛看得到,這是色法裡面最小的。它也有四個現象,這四個現象是地大,它是物質,你能夠看見;火大,它有溫度,這個基本的物質它有溫度;水大,它有溼度,(現在人講帶電,火大是帶陽電,水大是帶陰電);風大,它是動的不是靜止的,風是代表動。所以它這四個基本的現象,跟現代物理學家觀察到的,現在所謂的量子力學沒有兩樣。

  佛比他觀察得更詳細、更清楚,佛不需要利用儀器,他一雙眼睛就看得很清楚。他看一切物象,都是假的不是真的,都是基本物質組合而已,所以叫緣生。一個現象之生,是組合成功它就生了,因緣散了,它就滅了。好比我們這個房子,這個房子是許多緣組合的,有水泥、有鋼筋、有磚頭、有瓦片,再加上人工把它排列起來,這棟房子就建起來了。如果把它拆下來,它還是那一堆東西,房子沒有了。試問房子有沒有生滅?不生不滅。為什麼?組合起來,這些材料沒有生,拆下來,這些材料沒有滅。房子是個幻相,拆了堆在那裡一堆,你為什麼不叫它房子?架起來、排起來你叫它房子。諸位細細去想這個道理,萬事萬物都是這些基本物質的組合而已,組合不一樣,所以看到形形色色森羅萬象。

  這是說物質的一部分,除了物質一部分之外,還有精神這一部分。精神這一部分,佛講的是受、想、行、識。「受」是什麼?你有苦、樂、憂、喜的感受,這四種都是屬於心法。你有思「想」,這個思想叫妄想。你有分別、你有執著,「識」就是分別執著。「行」是相續的相,念念不斷,一個念頭接一個念頭,念念不住,這叫行。所以世出世間一切法,一分析總離不開這五樣東西,這叫五蘊。五蘊從哪裡來的?五蘊是製造出來的,是心裡變現出來的。心能現,五蘊是所現,所以比喻『心如工畫師』,「工畫師」用現代話講就是畫家。『造種種五蘊』,他會畫畫,那個畫是他心裡想像變現來的。這把我們的心比喻成一個畫家,把世出世間一切法比喻作畫,這個畫是畫家畫出來的,世出世間一切法是我們自心變現出來的,離開自心決定沒有一法可得。

  這個心太重要了,心在哪裡?《楞嚴經》一開端,釋迦牟尼佛就問阿難尊者,問他心在哪裡?阿難比我們聰明,說了七個地方,釋迦牟尼佛都給它否定了。我們說不出七個地方,我問你:「你心在哪裡?」心在這裡,錯了!這個心怎麼能造萬法?給諸位說,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心在哪裡?盡虛空遍法界就是心,是自己的真心。心的功能無比的殊勝,見聞覺知都是心的起用。我們在夜晚看到天空的星星,有許多星星距離我們幾十個光年,我們睜開眼睛就看到它了,如果我們的心達不到那個星球、那個光,你怎麼會看見?所以佛經告訴我們:「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那是真的,一點都不假。諸佛如來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也都是這樣。決定不是說,他成佛了,他的心量就那麼大,我們是凡夫,心量就沒那麼大,錯了!凡夫心量還是那麼大,是自己把它變小了,其實好像是變小,還是那麼大。

  這怎麼說法?佛在《楞嚴經》有個比喻,佛把我們的真心比作大海,海很大;把我們的妄心,分別執著的心比喻作大海的一個水泡。於是你就認定水泡是自己的真心,你錯認了!不知道大海才是真心。哪一天水泡破了,豁然大悟,原來我們的心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在迷也沒有兩樣,決定不會說,迷了你的心就小了,悟了心就大了,沒這個道理。迷悟不二,迷的時候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悟的時候還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不過是悟了得到受用,迷了就很苦惱,不得其用,差別在這個地方。

  所以佛法的緣起,以心為道。佛法的修學,目的就是明心見性。為什麼要明心?現在我們對自己的心不明白,因為不明才要明,因為不見才要見。明心就見性了,見性就明心了,它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可是這四個字,它有兩個意思,這裡面說了一個心,說了一個性。這個心是什麼?心是妄想、分別、執著;性是什麼?性是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你對於妄想、分別、執著這樁事情徹底明白了,明白之後原來就是真如本性,這叫見性,見性就成佛。千經萬論,無量法門,都是為這樁事情,這叫佛道。我們今天採取的方式,是用念阿彌陀佛的方法,目的是在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此地講的一念自性。我們念佛果然念到一心不亂,就是一念自性現前,就成佛了,這個方法妙!在一切方法裡面第一殊勝,「念佛是因,成佛是果」。用念佛的方法成佛,比哪一個法門都快速、都穩當,所以一切諸佛如來沒有一個不讚歎。

  『一切世間中,無不由心造』。這兩句把法界緣起說出來了;前面兩句是比喻。「一切世間」,是佛法裡面講的「有情世間」,現在講的動物;「器世間」,現在講的植物、礦物;「智正覺世間」,現在話來說,與我們生活在不同時空維次裡面的一切眾生。這些都是由心造的,誰的心?自己的心。我們自己的心,跟佛心、跟眾生心,是一個心不是兩個心。這一個心就好像大海一樣,我們在大海裡起了許許多多水泡,我是這個水泡,你是那個水泡,他又是另一個水泡,水泡統統不一樣,各人執著各人的,水泡是妄心,破了就都一樣,都沒有離開大海,大海才是本性、真心。所以你一定要曉得,盡虛空遍法界是自己,你對於一切人事物自然就關懷,自然就愛護。這種愛護就是自己愛自己,自愛自重;換句話說,你輕慢別人就是輕慢你的自性,你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性,關懷別人就是關懷自己,你不肯照顧別人就是不肯照顧自己。凡夫迷惑,分自分他,諸佛菩薩覺悟,沒有自他這個念頭,所以能夠興起「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幫助十法界一切還沒有覺悟的眾生,沒有任何條件,沒有任何理由,是自不是他。

  唯有諸佛菩薩,才有真正的愛。佛家不講愛,講慈悲,慈悲就是真愛;世間人講愛,是假慈悲,假的不是真的。世間人是感情用事,今天好了,明天就惱了,這是大家常看到的現象。不但你對人靠不住,自己對自己都靠不住,早晨歡喜,下午就發脾氣,這都是事實。你對自己都保不住,你還能對別人保得住,哪有這種道理!我們學佛明白了,人家說好,我們笑笑,未必真好,不要計較;他說不好,也好,這未必真不好。我們為什麼這麼看?佛經講得很清楚,一切眾生識心未定。他那個心是不一定的,常常產生變化,前念跟後念就不一樣。他不是覺悟的人,覺悟人的心是真常,永遠不變。所以叫慈悲,不叫愛;慈悲就是關懷、就是愛護,就是全心全力幫助,永遠不會變的。你喜歡佛菩薩,佛菩薩愛護你;你恨佛菩薩,佛菩薩還是愛護你;你侮辱佛菩薩,陷害佛菩薩,糟蹋佛菩薩,佛菩薩依舊關懷你,依舊愛護你,那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學佛就要學這一點,要學真的,要幹真的,不要幹假的。我們知道世間人在迷惑狀態,全是假的,你要能夠體諒他,經上講要憐憫他,不要去責怪他。他很可憐,前念後念都保不住,你怎麼可以責怪他?一定要以善巧方便誘導他,幫助他覺悟,幫助他明白,這就對了。下面引《起信論》的一句話:

  【起信論云,有法,能起摩訶衍信根。所言法者,謂眾生心,是心,則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皆此意也。】

  這一句話不能細講,細講佔很長的時間,我們只講它的重點。它的重點是『法』,「法」是什麼?『眾生心』,這個要記住。法是眾生心,眾生心就是自己的心。這個眾生,不能看作很多很多人的心,那你就看錯了。「眾」是種種,種種人、種種事、種種法,這種種生起來的那個心。它怎麼生起來?它從心生起來,這個眾生心是這個說法。不是說好多好多人的心,那個心就亂七八糟。這是一切眾生生起的那個心,十法界依正莊嚴生起來的這個心,這個心正是前面說的「虛空世界,悉我自心」,虛空世界是從這個心生出來的,這叫眾生心。『是心,則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這個心能攝萬法,當然也能包含一切萬法,就是心包太虛的意思。下面本經地藏菩薩也有這個說法:

  【是則地藏菩薩所云,一切諸法,從心所起,與心作相,和合而有,共生共滅,同無有住。以一切境界,但隨心所緣,念念相續故,而得住持,暫時為有者。】

  這是再回頭來看本經,本經也是這個說法,這是略舉經論來說明這樁事情。由此可知,這個事情,是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四十九年常講的,就是說明這樁事情。確實要常講,常講你就常聽,聽得耳熟,印象就深刻了,不定在什麼時候豁然大悟,你就能明心見性。如果不常聽,不常作意,不常作意是不常想它,不常聽它,你就永遠不會開悟。教下是天天講,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天天講;宗門雖然不講,叫你提出疑情,就是常常想著這樁事情,不要忘掉。譬如說,「一念自性」,「體元湛寂」,「自性之心」,「用本虛靈」,就這四句,這是所謂的「話頭」。你常常想這四句,沒有答案,如果你要想得到答案,那就是打妄想,這叫「提起疑情」。小疑有小悟,大疑有大悟,用疑情的方法來幫助你開悟。教下是天天聽講,天天薰習,用這個方法來幫助你開悟。方法不一樣,目的都相同,都是叫你明白事實真相。你明瞭之後就超凡入聖,就是佛菩薩,你不明瞭就是凡夫。這是佛法的緣起,法界的緣起。

  《地藏經》地藏菩薩所講的,說得多一點,說得詳細。『一切諸法』,包括世間、出世間一切法,包括華藏世界、極樂世界,都是『從心所起,與心作相』,現出來的這個相跟心一定相應。極樂世界的相為什麼那麼莊嚴?心清淨,心真誠;真誠、清淨、平等、覺心,就現出無比莊嚴的相好。我們現在這個世間相為什麼不好?五濁惡世;濁是污染,惡是邪惡。我們的思想見解錯誤,叫邪知邪見。惡是造十惡業,身造殺、盜、淫,口造妄語、兩舌、綺語、惡口,意造貪、瞋、痴,我們現出的相怎麼會是好相?相是隨心轉,心好相就好,心惡相就惡。如果你冷靜觀察人,你看那個人容貌很清秀、很善良,他的心善;你看那個人相貌很凶惡,他的心惡。你喜歡的時候,那個相很好看,你不喜歡的時候,那個相好難看,這很明顯。一個人的相剎那剎那在變,只要你觀察入微,你就完全明白了。

  什麼人的相不變?佛的相不變。佛佛道同,佛的心是到真正寂靜了,這裡面講體元湛寂,他湛寂達到圓滿,不變了,所以佛的相不變。菩薩的相,沒有達到圓滿,所以菩薩的相還有變,但是變得少,變得幅度小。應用在我們生活上也是如此,如果你的生活很清靜,妄想很少,你的變化就不大;如果你每天妄念很多,思想很複雜,你的變化就很大。我們世間講老化,人為什麼老?古人說得好,「憂能使人老」,你為什麼老?憂慮太多。尤其是上了年歲的人老得特別快,這是什麼道理?老年人患得患失,得失的心格外的執著。年輕的時候他還沒想到,年老的時候怕沒有人養活,對財物上面的執著非常嚴重,天天都是想這個,日夜都不停,老得好快,這就老化了。所以你想想古人講的話,非常有道理,如果你沒有得失心,心地清淨,心地自在無為,這個人雖然年歲一年一年增長,但不容易老。我們仔細觀察,有很多年歲大的人看起來很年輕,有許多年歲很小的人看起來很衰老,那是什麼原因?心不一樣,一個心清淨,一個心不清淨,一個憂慮少,一個憂慮很多,道理都在此。所以「與心作相,和合而有」。『共生共滅』是什麼?這個相的生滅是跟著心的生滅,佛經講:「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同無有住』,心無有住,所以相也無有住,『一切境界,隨心所緣』。

  今天時間到了,這後頭幾句我明天再跟大家細說,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