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念佛的真實利益  (第三集)  1992  美國洛杉磯  檔名:13-003-0003

  諸位同修,前兩天跟諸位介紹了《觀無量壽佛經》上講的三福,這三條十一句是學佛的大根大本。世尊明白的告訴我們,三福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三世是指過去、現在、未來。換句話說,要想成佛,一定要修三福,這是淨業的正因。無論是哪一宗,修學哪一個法門,都要以這個為基礎,所以非常的重要,決定不可以疏忽。

  今天接著要談的就是「六和」。修行人總不能夠離開人群,在寺院裡面共修不能離開同修,在社會上不能離開大眾。人與人相處要依什麼樣的原則?中國古人常說「處事難,處人更難」,人與人之間相處的確不是個容易事情。佛給我們六條戒,六和敬也是根本的戒條,一個僧團必須要遵守。

  僧在佛法裡面的定義非常之廣,現在一般稱出家人是僧,意思是很狹小的,真正講僧是不管在家出家。僧是團體的意思,四個人以上在一起,所以僧翻成中國意思叫「和合眾」,就是大眾,大眾就是四個人以上,但是要遵守六和的戒條,這個團體就稱之為僧。由此可知,出家人四個人以上遵守六和敬是個僧團,在家同修像居士道場四個人以上守六和敬也是僧團,乃至於家庭,如果你一家四口都遵守六和敬,你的家庭就是僧團。所以它的用意非常之廣泛,並不專指出家人,這是一定要搞清楚的。現在社會上對於佛法有許多的誤解、誤會,都是沒有將佛法搞清楚,所以才有種種誤會發生。由此可知,六和敬也是佛門基本的戒條,不亞於五戒,五戒是根本戒,六和敬也是根本戒。

  六和第一就是「見和同解」,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建立共識。我們大家想法、看法都一樣,這樣相處就沒有問題,不會有意見,不會相處的時候格格不入。見解要怎樣才能做到真正的相同?見和同解,這是一樁非常難的問題。我們今天看這個社會,家不和、社會不和、國家不和、世界不和,所以天下才大亂。在現代社會裡面,這個世界上大家都曉得,日本人在現前可以說是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對日本人又嫉妒、又尊敬。日本這麼一個小國,在二次大戰幾乎滅亡,短短四十年之間成為世界上一等強國,憑什麼?許多外國人不知道,日本人把我們中國的寶貝拿去了,他用上了,就是「和」。他的民族叫大和民族,俗話說「家和萬事興」,這一個國和,那在世界上怎麼會不成為一等強國?這是日本基本的精神。策略上它也運用得非常的高明,這的確是我們很敬佩的地方。日本自古以來重視的武士道精神。二次大戰當中,武士道用在軍隊上。現在日本人還是講武士道,發揮武士道的精神,用在哪裡?用在工商業,所以全世界的工商業沒有辦法跟它相比。用在宗教上,全世界的宗教也不能跟它相比。它把武士道的精神應用在這些方面。武士道基本的精神就是和,就是服從,絕對服從。日本人興起有他根本的原因。

  看看我們中國,為什麼抗戰勝利的時候,我們是勝利的國家,現在搞成這個樣子?說個老實話,病根就是不和。我們過這麼困苦的日子,不和。家不和、國不和、社會不和,兩個人在一起都要吵架,你說這有什麼法子?由此可知,和這一字不但佛重視,中國人的老祖宗也重視。有和才有平,平就是公平,才有公平。有平才有安,大家心就安了,有安才有樂,這是輾轉因果。沒有和,這個世間就沒有公平,不平就不安,不安就沒有樂,就有苦。和平安樂,前一個是因,後一個是果,前一個果又是因,產生後面一個果,你說這個多重要!

  佛法裡面,佛教給我們六和,你要是真正能體會這個意思,我們對於佛實在是佩服得五體投地。佛是不是要我們依他的想法為想法,依他的見解為見解?不是的,佛從來不牽人的鼻子走,從來沒有說「你一定要依我」。我昨天跟大家講的三自皈是皈依自性,沒有說皈依釋迦牟尼佛,是皈依自性三寶。這是佛法最殊勝之處,值得人敬佩。

  佛法講和,佛教給我們,把我們一切的分別執著妄想統統捨掉,那就和。我有我的看法,你有你的看法,就不和。我把我的看法放棄,你把你的看法甩掉,就和了,這很高明,誰也不必跟誰走,這是自性裡面原來就有大和、有太和,這很了不起,這是佛法給我們講的。

  我聽說這一次你們有不少的同修跟隨夏老師到大陸上去觀光、去朝山,走了不少地方。聽說你們到了北京,我相信你們都去看了皇宮。皇宮裡面有三個最主要的建築物,俗話說金鑾殿,實際上它不叫金鑾殿,你抬頭看它那個匾額上面寫著,第一個大殿是最主要的一個殿,叫太和殿,太和殿後面是「中和殿」,中和殿再後面是「保和殿」。你們想想這名字全都用和,以和治天下,所以清朝能夠統治中國三百年,到最後不和才亡國。它要真正守住這三個殿匾額上的字,清朝不會亡國。不和就亡。清朝建國,政權鞏固之後就講求和。我到北京去看到這個,我深深感觸,我看到這三塊匾,其他的不必看,就曉得清朝為什麼在中國歷史上有那麼輝煌的一頁,有那樣偉大的成就。看看人家的思想見解,不是普通人。

  佛法講「見和同解」,真實的基礎就是昨天跟大家講的三皈依:覺、正、淨。覺不迷,人人都不迷,人人心裡面都沒有邪念、沒有邪思,人人心地清淨,自然和了。和於覺正淨,這真是名副其實的太和。清家很了不起,康熙、雍正、乾隆是清朝鼎盛的時期,為了太和真正能夠落實,也就是說全國老百姓都能夠做到,清朝皇帝用什麼方法?用《無量壽經》。萬善殿就是宮廷裡面念《無量壽經》的課堂,皇帝、大臣每天念《無量壽經》,把這個定為常課,這是聰明到了極處。

  我們看到有許多國家,像日本在二次大戰之前,我聽說學校學生要念天皇的詔書。在台灣,當然不是那麼普遍,我過去曾經在軍中,要念總統訓詞。大陸上普遍的,要念《毛澤東語錄》。念起來心不甘、情不願,不念又不行,不能叫人心悅誠服。清朝皇帝了不起,不要念我的詔書,念《無量壽經》,你們大家跟《無量壽經》學,我也跟《無量壽經》學。這個高明,心服了。《無量壽經》在前清是宮廷裡面必讀的課誦本,收到了太和的效果。人人明理,人人不迷,人人懂得因果,所以宮廷和睦,朝野能夠和平相處,收到了好效果。非常可惜的,咸豐年間,咸豐、同治之後,宮廷裡面讀經撤銷了,不念了。慈禧太后專政,大概一看《無量壽經》裡面所講的句句都是在罵她,她老人家不高興,不要念了,這一不念,清朝就亡國了。諸位看《無量壽經》的序文、跋文,這樁事情梅光羲居士寫得很清楚,寫在序文裡。你們如果到故宮裡面去玩,去看看萬善殿,從前念《無量壽經》的地方,這是說明和之重要。

  在一切經裡面會選《無量壽經》,這是不可思議。這部經當然有它的特色、好處,經文不長,不耽誤辦公時間,這很重要。處理國家大事,處理公務,時間太長了也不行,所以課誦時間不能長,內容要豐富。這部經,性相理事不但具備,可以說樣樣圓融,統統講到了,理事圓備,尤其是對因果講得非常的透徹,這部經的確有它的特色,何況這部經是第一經。我們能夠想像得到,清朝皇帝都是學佛的,都是皈依三寶虔誠的佛教徒。

  乾隆的時候,彭際清居士是佛門裡了不起的一位大德,他是專弘《無量壽經》的,他有《無量壽經》的節校本,九種版本裡面有他的一種。他的父親是兵部尚書,乾隆皇帝的兵部尚書,等於現在的國防部長,所以他是貴族出身。童子就考中進士,不滿二十歲稱童子,這是他自己的成就。進士及第就像現在的博士學位,在學位裡面是最高的。他也做過幾年官,做了幾年不幹了,專門念佛,專弘淨土。最近我們這裡流通的小冊子,《華嚴念佛三昧論》,就是他作的,彭際清居士的,他對《華嚴》有特別的心得。而且我在前面曾經跟諸位報告過,說《無量壽經》即是中本《華嚴》,就是彭際清說的,他說出這個話,他跟清朝皇室有那麼深厚的關係,所以清朝宮廷裡面選擇《無量壽經》作為常課,我們能夠理解,能夠想像得到。彭際清認為這是一切經裡面的第一經。這個做法就是見和同解真正的落實。依據《無量壽經》,用《無量壽經》作為我們思想見解行為的準則,這個見解真的就相同。這是說清家用這個方法。

  在佛門裡面,我們知道大乘佛法有八個宗,小乘雖有兩個宗,唐朝末葉以後,小乘在中國就衰退了,現在沒有了。中國只有大乘,沒有小乘。大乘八個宗,每個宗裡面分很多派,所謂是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當然見和同解在原則上來說是決定相同的,就是覺正淨。細分是各宗各派都不相同,每一個宗派所依據的經論不相同,修行的方法不相同,這一定要知道。就好像一所大學有許多的院系,每個院系修學的課程都不一樣。換句話說,每一宗有每一宗見和同解所依據的經論,每一派有每一派所依據的經論。譬如天台依法華三大部為見和同解的基礎,你要想學天台,你一入門先把這三大部去念五年。叫你念五年是什麼意思?這五年使你的思想見解行為與這個經典的教訓相應。凡是天台人統統都是用這個來做標準,你也用這個,將來跟大家才能夠相處,想法、看法、做法才能夠一致。如果你要想學賢首宗,那就念《華嚴經》,以《華嚴》做見和同解的基礎。所以學《華嚴》的不能跟學天台的人住在一起,會吵架,他們依據的經典不相同。最後的歸宿相同,但是他當前走的路線不相同,這是我們要知道的。

  所有一切法統統是佛說的,我們在一切法裡面選擇了一個法門,與共同選擇這個法門的同修們志同道合,組成一個道場,這是共修。這個道場裡面見解完全一樣,跟另外一個道場不見得是一樣,與另外一個道場應該怎麼相處?應該要互相尊敬,決定不可以毀謗。為什麼?你要毀謗就是謗佛、謗法、謗僧。這個諸位知道的,戒律上講得很清楚,毀謗三寶的罪是在地獄,非常之重。雖然選擇的法門不相同,一定要互相尊重,自己要謙虛、要尊重別人,這個態度佛在《華嚴經》上給我們講得很清楚。諸位看看《華嚴經》最後的一品,《八十華嚴.入法界品》,一共有二十一卷,就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而《四十華嚴》講得非常詳細,《四十華嚴》就是《八十華嚴》的「入法界品」,總共四十卷。你看這五十三位善知識,每個人所修的法門不一樣,各個不相同,善財童子去參訪,這五十三位善知識沒有一個說「我的法門好,別的法門都不行」,你去查查《華嚴經》有沒有這一句話?沒有。每一位善知識都是自己謙虛,「我的智慧、我的德能不如別人,我修學這個法門,他們都比我好」。自己謙虛,稱讚別人,這就是和。如果自己說「我這個好,我這個第一,他們那些都不如我」,這是謗,不是和,就不和了。我們看到這五十三位善知識,統統是讚佛、讚法、讚僧,這是學佛人牢牢記住要守的一個基本戒律。

  我們通常讀的戒律多半用《四分律》,菩薩戒裡面第一條「不殺生」,《瑜伽菩薩戒本》第一條戒是「自讚毀他」,不自讚毀他,這是第一條戒。自己讚歎自己,毀謗別人,這個罪是最重的,菩薩戒裡面最重的一條罪過。如果自讚不毀他,或者毀他不自讚,罪稍微輕一點。自讚又毀他,這個罪是非常之重,第一重戒。希望同修們,對於跟我們學的法門不相同,宗派不相同,一定要尊敬,決定不能夠毀謗,這樣才能夠往生西方世界,否則的話,佛念得再好,西方極樂世界去不了,為什麼?西方極樂世界從來沒有一個自讚毀他的,西方世界各個都修圓滿的六和敬,這是非常的重要。就是每一宗、每一派,見和同解所依的經論不相同。

  在淨土宗所依的三經一論,三經第一部《無量壽經》,第二部《阿彌陀經》,第三部《觀無量壽佛經》。這三經的性質,《無量壽經》可以說是淨土概論,將西方極樂世界整個的介紹給我們,它的緣起,西方極樂世界怎麼來的,它的歷史,它那些狀況,我們去的方法,九品因果,真是說得非常的周到,所以它是淨宗第一經。《彌陀經》雖然與《無量壽經》是同部,文字少,說得簡單,它內容的重點像古大德在註疏裡面講的一樣,勸信、勸願、勸行。信願行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三資糧,是三個必須的條件,《彌陀經》的重點是在勸我們相信、發願、念佛。

  《觀無量壽佛經》的內容是給我們講修淨土的原理,理論的基礎,特別是兩句「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是淨宗的原理,的確是不可思議。除這個之外,《觀經》裡面給我們講方法,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經題叫「觀無量壽佛經」,這些方法裡面講觀想講得特別多。十六種方法,從第一到十二都是講觀想,所以觀想講得特別多。第十三觀叫觀像,第十六觀講持名,持名是講得最少。但是讀這部經要留意,持名念佛放在最後。佛法跟世間法有些地方是概念相同,最殊勝的擺在最後。好像世間唱戲一樣,最好的那齣戲,壓軸戲擺在最後,最精彩的。持名念佛放在最後,就是念佛法門裡面最精彩的。如果不相信,你可以看看《楞嚴經》,《楞嚴經》二十五圓通章,「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擺在後面作壓軸戲。按照排列,觀世音菩薩應該排第二,不能排在最後;大勢至菩薩應該排在第二十三,不能排在二十四。所以《楞嚴經》上這兩位菩薩唱壓軸戲,是《楞嚴經》修行的精華。

  我一九七七年在香港講《楞嚴》,那時候海仁老和尚還在,他那時候九十多歲,我去看他,因為他在香港號稱為首楞嚴王,我這個後學講《楞嚴經》的去拜首楞嚴王。我去的時候他很歡喜,跟我談《楞嚴》,而且特別告訴我,有時間當然講全經最好,如果沒時間單講第六卷,第六卷這一卷是《楞嚴經》的精華,第六卷就是「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第六卷一共有三個大段,前面一大段是「觀音菩薩耳根圓通」,經文很長,當中一段就是「文殊菩薩揀選圓通」,末後一段「四種清淨明誨」是屬於戒律,的確《楞嚴經》的精華全在這一卷,這老和尚講得沒錯。我跟他有這麼一面之緣,到第二年老和尚就往生了。觀音菩薩放在最後,這是壓軸戲,最好的。

  我們在《觀經》裡面體會到持名念佛是四種念佛裡頭最殊勝的,《觀經》上雖然只講三種,實相沒有講,彭際清居士補出來了,《華嚴念佛三昧論》裡面講實相念佛。書在此地已經有了,黃念祖老居士把《華嚴念佛三昧論》講了一遍,有錄音帶。《華嚴念佛三昧論》自己看不太容易看得懂,你聽黃老居士講就會聽得很明白,但是要多聽幾遍,一遍、二遍不夠,至少要聽二十遍、三十遍,自己才會真正有心得。聽的遍數愈多愈好,多了熟透了就變成自己的,這才管用,所以要多聽。他講得精簡,講得實在太好了。一共只有七個帶子,六十分鐘一個帶子,七個小時就講圓滿,不用費很長的時間。真正有時間的人,沒有上班不做事情的人,一天聽七個小時,從頭到尾聽一遍。你要這樣不斷的聽,聽上一個月,聽上三十遍,你一定有心得,你曉得佛號應該怎麼念。持名即是實相,從持名入實相,這了不起,念佛真正的訣竅給你找到了,所以這個東西不熟不行。老居士這個帶子流通到美國,沒有書,所以我們特地把書找出來,印了一萬本,希望隨著這個帶子流通。這是《觀經》裡面方法最殊勝、最妙的。

  《觀經》裡面還有一個重要的,就是講九品因果。西方世界大家都知道,四土三輩九品,為什麼會有這種情形?每個人修因不相同。所以《觀經》講理論、講方法、講因果。淨土三經,一論就是《往生論》,天親菩薩造的。天親菩薩敘述他修學淨土的方法,依據三經,說出他自己修行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方法。他有五種方法,就是五念門。一直到夏蓮居老居士為我們編了《淨修捷要》、《寶王三昧懺》,這兩種都是行經,就是修行的方法。他這兩種就是依《往生論》五念門這個方法編的,所以天親菩薩這個方法今天也落實了,有儀規了,曉得怎麼個修法。我最近發心講《往生論》,目的就是提倡這兩種方法。你懂《往生論》,對這兩種方法你就會欣賞,你知道它的妙處就會發心去修學。不懂《往生論》,有的時候不曉得它的好處。這是淨宗的三經一論,淨土宗的見和同解要依這個。

  可是現在所看到的淨土五經,三經跑出五經,五經從哪來的?這個意思也要知道。清朝咸豐年間有一位魏源居士,魏默深,這個人也很了不起,他是對淨土很有心得,對大乘經典非常通達。他有一部《無量壽經》的會集本,五種原譯的會集本,這個本子確實比王龍舒、彭際清的要好。魏源居士把《華嚴經》最後那一卷,就是「普賢菩薩行願品」的最後一卷,我們通常講「別行」,把這一卷附在三經的後面,這樣就成為淨土四經,淨土四經這麼來的,魏源居士加進去,很有道理。為什麼?《無量壽經》無異於《華嚴》,《無量壽經》一再提到「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普賢大士之德就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一再提到修普賢行,經上講普賢菩薩普賢行、普賢德講過好多次,普賢行、普賢德就在《華嚴經》末後一卷,所以他把這一卷附在後面成為淨土四經有道理,獨具慧眼,很了不起,於是乎清朝末年就有淨土四經。

  到了民國初年,印光老法師把《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又加在淨土四經的後面,成為淨土五經。諸位如果沒有深入研究,你不曉得它的好處。對於老法師把這一章附在淨土四經變成五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因為這一章簡直就是淨土宗的心經,文字少,二百四十四個字,比《心經》還少,《心經》二百六十個字。淨土,前面所講的三經一論,乃至於《普賢行願品》,這四經一論統統含攝在二百四十四個字裡頭,真正不得了!這是印光大師的慧眼,淨土五經就出來了。

  現在我們所依據的五經一論,五經裡面《無量壽經》,自古至今,原譯、會校總共有九種不同的本子,一般去找不容易找到,沒有單行本流通,你找不到。我們是希望同修們對於淨土的典籍能夠全部看到,這才花了好幾年的時間去蒐集,統統找齊了,印成一部《五經讀本》。因為從前有淨土五經,用讀本兩個字來區別,我們這裡有讀本,讀本是五經一論。附本就是所有蒐集的不同的本子統統印在一起,所以淨宗的典籍完全了。人家說佛法經典太多,沒辦法讀。不多,就這麼一本,比基督教聖經還少,這一本是淨土宗完全的經典。這是淨土宗「見和同解」的依據,每個人都念這部經,用這部經來修正我們的思想見解,我們的見就相同。因此五經是每天課誦必須要讀的,專修淨土,我們的課誦還是念這個。

  五經你嫌長,念不了,五經裡面選一種。如果你有時間,有耐心,我就勸你們念《無量壽經》。如果你說「我工作非常之忙,我一點時間都沒有」,那我勸你選「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很短。「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文字是短,內容非常豐富,是《楞嚴經》真正精華之所在。這是講見和同解,六和裡頭第一條,非常重要,這個是和的基礎、和的根本。

  第二條「戒和同修」。第一條就是共識,要建立共識,我們的認識就相同。第二條是守規矩,大眾在一塊總有共住規約,這個規約就是戒律。諸位要曉得,戒律是活的不是死的。戒經裡面所講的那些,我最初學佛是最反對戒律,經論我很歡喜,裡頭的道理很好,我很贊成、很喜歡。戒律非常排斥、非常反對,沒有法子接受,為什麼沒有法子接受?就是見解不和。我對這個看法跟老師的看法不一樣,我那個時候最初學佛的老師是章嘉大師,他認為戒律重要,我認為戒律不重要。這個觀念他用了三年的時間幫我轉過來,我非常感謝他,很不容易,我年輕的時候很頑固。

  我的觀念就是,戒律是生活規範,三千年前古印度人的生活規範,我們現在怎麼能用?時代過了,地區也不相同。打開《禮記》,三代之禮就不相同,每個朝代有興革,就是有修改、修訂,不相同。中國人跟外國人的禮節不相同,古人跟今人的禮節不相同,但是它的精神不變,這我贊成。戒律的精神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我佩服,至於戒條我覺得不重要,不能接受,這就是生活規範不相同。舉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從前清朝時候,老百姓見皇帝三跪九叩首,現在我們見總統三鞠躬,恭敬心一樣,形式不一樣,何必還要見到佛趴在地上三頂禮?我跟章嘉大師三年,沒有磕頭拜過他,這個老人很了不起,他能夠包容不見怪,不把我趕走。我見到佛像也沒有頂過禮,也是脫帽三鞠躬,我覺得我的敬意是一樣的,何必趴在地上磕頭?頭不容易磕下去。我看到現在一般大專學生學佛還沒幾天,他就在地上頂禮,我看到很佩服,比我強多了。我搞三年才低頭,他們幾天就低頭,這不容易,善根很深厚。

  我的確非常的頑固,我是每樣事情一定搞通,搞得清清楚楚,真正叫我心裡佩服,我才會去做。我把這個事情搞通了之後,每天拜八百拜,就肯拜了,見到法師都曉得頂禮。沒有搞通的時候,對佛像就不大拜,沒有那麼簡單。決定不馬虎,統統要搞清楚。淨土的相信,三十年我才相信它,沒搞清楚的時候,我不是輕易人家說什麼我就相信,沒那麼簡單。以後搞明瞭之後,才曉得戒律是出世間法跟世間法的分水嶺,這不是世間的禮,世間的禮可以隨時修正、修訂,這是世間跟出世間的一條界限。我明白這個道理,然後才懂得原來禮拜是修行裡面非常重要的方法。禮拜的時候身動,五體投地,你每個動作做得很標準,你全身在運動,身在運動,禮拜的時候心清淨一念不生,心靜身動,動靜不二,動靜一如,這個事情真有大學問。以前沒有人跟我講,我也沒想通,以後明白這個道理,每天拜八百拜佛,修身,這是養身最妙的一個方法。你要想身心健康就好好的去拜佛,不要去學打什麼太極拳、運動,這沒有意思,那個是身動,能夠叫身體得到運動的效果,心得不到;在拜佛的時候,身心兩方面都得到,所以才猛拜,一下就拜了半年多,拜了十幾萬拜,曉得這個好處,可是這種真正的好處有許多人不知道。

  章嘉大師教學的方法非常巧,他不給我講,慢慢誘導我,讓我自己去悟。自己悟了,踏實了,真相信了。他給我講,一句話說出來,我還未必肯相信。花了三年的時間慢慢指引,叫我恍然大悟,明白這個道理,教學法很高明。不過如果你們要去親近章嘉大師,不會感覺到幸運,為什麼?他老人家不說話。

  我第一次跟他見面,我過去也跟同學們說過,頭一次見面時間跟他在一塊兩個小時,只說了三、四句話。我提出一個問題去請教他老人家,他隔了半個鐘點才會答覆你,不是一問一答,而且答覆很簡單,決不囉嗦。我是一個朋友介紹跟他認識,頭一天跟他老人家見面,很慈悲,我看他的相貌很尊重他,我也很歡喜他。我向他老人家請教,我說我知道佛法很好,有沒有什麼方法叫我一下就能入進去?性子很急,希望趕快能得到。他老人家不出聲,看著我看了半個鐘點,眼睛看眼睛看了半個鐘點,你們能受得了嗎?看了半個鐘點,答覆了,好不容易等到,聚精會神等,開了尊口,說了一個字:有。有底下又沒有了,又不說了。差不多又等了五分鐘,好不容易說出六個字,他說的語氣很慢:看得破,放得下,沒有我說得這麼快,說得很慢。「看得破,放得下」,說六個字。半個多鐘點,問了一個問題,等到那麼久,「有,看得破、放得下」,七個字。這個印象深刻,永遠不會忘記。這我能聽得懂。我們性子很急,他就是磨鍊你性子,就是叫你緩慢,叫你定下來,所以跟他在一起就是入定。這是我一生遇到的第一位善知識,真正善知識,一個廢話、一個廢字都沒有,身心清淨。我接著就問他:從哪裡下手?這很重要。看得破、放得下我聽懂了,可是從哪裡下手?這差不多又等了二十多分鐘,才給我說了兩個字,等到兩個字:布施。六度裡頭的布施。頭一天見面,談話內容我記得清清楚楚,一個字沒漏,差不多將近兩個鐘點就講這麼多,但是我學佛真的是一生得力於他的教訓。

  我向他告辭,他老人家很慈悲,送我到大門口,特別囑咐我:我今天跟你講的六個字,你要好好的去做六年。我就覺得莫名其妙,還真的接受了,真的就照他的話去做六年,六年就有感應,不思議的感應。從那個時候起,每個星期跟他老人家見一次面,就是一、二個小時,就跟他在一起入定。我有疑問的時候都請教他,非常慈悲,他都跟我解答。有的時候一、二次沒去,他就派人來問我「是不是生病了,怎麼沒有來?」搞得以後是非去不可,一直到他老人家圓寂。我跟他三年,我的佛學根底是他幫我建立的。我跟李炳南老居士十年是跟他學講經,講經這套本事跟李老師學的,佛法的根基是章嘉大師奠定的。我佛學就是兩個老師十三年,章嘉大師教我三年,李老師十年。戒和同修,戒就是守法。所以要認識戒律究竟是什麼,搞清楚了我們才會持戒、才懂得怎樣持戒。我過去那個觀念雖然是錯誤的,但是並不是完全錯誤,還是有道理。戒律的精神我們認識,沒錯;戒律的行持,我的看法並沒有太大的錯誤。我們今天讀《戒經》是紀念的意思,因為《戒經》裡面所講的戒條,現在這個社會統統用不上。戒律到中國之後,中國寺院叢林有清規。清規是什麼?戒條的現代化,精神不變,適合於現代的生活。清規,每個朝代有修改,每個地區有修改,每個寺廟有修改,因為要適合自己的環境來運用。每個寺廟清規大致上是相同的,裡面細節有不相同,所以清規就是戒律的現代化、本地化。清規就是戒律,所以持戒就是要守清規、要守法。前面跟諸位說過,世間的法律,國家的法令規章,世俗的風俗道德觀念,統統屬於戒律的範圍。戒律有「攝善法戒」,佛雖然沒有說,統統要歸納在這裡面。一個真正學佛的人,奉公守法,這是戒和同修。不是單單講大家都守五戒,不是這麼單純,世出世間這些法律規章統統要遵守。

  第三條講「身和同住」。一個團體至少四個人,四個人以上住在一個道場,在同一個處修行,這叫共住,身和同住。實際上這樣講還不是身和同住的真實義,真實義怎麼講法?整個生活統統在一起,用功的時候在一起,研教的時候在一起,念佛的時候在一起,吃飯的時候在一起,睡覺的時候還在一起(寺院叢林叫睡廣單,通鋪),是這個意思。如果一個人一個房間,道業不能成就,為什麼?大家在一起像個樣子,規規矩矩,房門一關,原形畢露,什麼毛病都出來了,這怎麼能修行!所以晚上睡覺都睡在一起,還得規規矩矩、老老實實。身和同住是這個講法。寺廟裡頭為什麼講睡廣單才能成就人?一個人一個房間,道業完了,不可能有成就。現在的寺院有錢,一個人一個房間,還得有個套房,要成就太難了,這不是佛的本意,佛的本意是一定要睡通鋪廣單,這個樣子才行,才是這一條真正的精神之所在。所以依眾靠眾,我們的惡習氣太深,改不掉,大家看到大家,彼此互相監督,你不對別人就給你糾正,自己只好要約束自己。

  「口和無諍」,彼此在一塊沒有爭論,有研究討論,沒有爭論。理性的,不是感情的,理性上的爭,有。同參道友,對經文個人的看法不相同,彼此的意見不合。我在台中,同學有七個,這七個是志同道合,常常在一起共同研究討論,大概十次總有七、八次會吵架,吵得面紅耳赤,不歡而散,外面轉一圈回來就又好了,就沒事了。爭是有爭的,但是理性上的爭,不是感情上。你有你的看法,我有我的看法,彼此互不相讓,實在是鬧得不能開交,找老師,請老師來給我們批評,但是我們找老師的時候很少,外面轉一圈想想,彼此也就能夠融通,這個可以。不能感情,不能認真的對立。「意和同悅」,真正在一塊這樣修行的確法喜充滿,這個生活才真正充實,生命真正充實。

  末後一條是「利和同均」。十方的供養、信徒的供養,財物要平等的享受,沒有特權。信徒供養我的,我要拿出來給大家,都要歸公,沒有私財,心地才清淨。有了私財,心就不清淨。不管誰的供養統統歸公,大家平等的享受。我在大陸上,這一次我第一次在廣州給他們講佛法,廣州光孝寺邀請我,我在那裡講了兩次,總共講了六個小時,我的題目是「認識佛教」。佛教究竟是什麼,給他們做一個簡單的介紹,也講到六和敬,講到利和同均,我就告訴他們,佛法是真正的共產黨,共產黨不能不學佛,不學佛就不是真正的共產黨。大概我講的這個東西他們都報上去了,最近有消息來,他們打算請我到北京、到上海講經。利和同均,身心清淨。

  這是一個僧團裡頭必須要遵守的六個基本戒條,這六個基本戒條具足才是一個真正的僧團。一個真正的僧團,十方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如果這個世間有這麼一個僧團出現,這個地方不遭難。為什麼?我們常說「一人有福,連帶一屋」。有福的人在此地,我們造罪業,他有福報,我們沾他的光,這個地方不遭難。這個地方要出現一個僧團,這個地區不會遭災難,因為一切諸佛護念和合僧團。如果有這一個僧團出現,要是破壞和合僧,那是五逆罪之一,果報是墮阿鼻地獄。五逆罪是殺父親、殺母親、出佛身血、殺阿羅漢、破和合僧,這五樁事情。

  我記得有一年,在台灣有一位趙默林老居士,大概年歲大的記得這個人,這個人已經過世了。他是個老佛教徒,年歲比我大很多,大概要大我二十歲的樣子。有一天他在台北功德林請我吃飯,客人就我一個。我就問他:你今天為什麼請我吃飯?他說:我有很大的問題不能解決,今天我向法師討教。我說:什麼問題?他的慈悲心很重,他說:現在有很多人造五逆罪都墮阿鼻地獄,這怎麼得了!我說:什麼人造五逆罪?造什麼五逆罪?他說:破和合僧,毀謗出家人,到處破壞,甚至於出家人也說出家人不好,這個都要墮阿鼻地獄,這怎麼得了!我聽到這個,我說:你放心,咱們好好的吃飯。他也愣住了。我就再問他,我說:你在哪裡看到和合僧?我從學佛以來沒有看到過。一個寺廟住兩個法師都會吵嘴、吵架,都不和合,你從哪裡看到和合僧?我這一提醒他,他恍然一笑,是的,是沒有見到和合僧。

  和合僧不容易。見解,第一個,這個是很難和的,他們的見解不相同。最後一個,利養不容易和。人家供養我的,這是我的錢,我怎麼會給你!這怎麼和得來?就這兩條就不和了。這六個條件缺一條都不行,不能說前面五個和了,利養不和可以,這不可以的。六個條件統統要遵守,裡頭缺一條都不是僧團。我這一給他提醒,他也沒有話說,沒有和合,到哪裡去找?走遍全世界,我也沒有看到一個和合僧團,連我自己在台北兩個道場都不是和合僧團,我告訴諸位,這六個條件都做不到。難!真正是難!

  我們天天在期望、在盼望這世間能夠有一個僧團出現,一個僧團出現,不但是地方上的福報,世界上人都有福報。甚至於大劫難,雖然不能避免,會延後,不會提前會延後。這要真正發心,發心什麼?要捨己為人,你肯不肯犧牲?第一個,肯不肯犧牲你那些知見?把你那些思想見解、分別執著統統捨掉,你肯不肯幹?第二個,肯不肯把你的利養捨掉?與大家共產,肯不肯幹?這兩個條件你不肯幹,僧團就沒有了,這是我們要知道的。

  大家真正一心一意想求西方,想去見阿彌陀佛,想成就,就要懂得這個世間統統是假的。《金剛經》上說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再想想我們無量劫以來生生世世修行,不知道供養多少諸佛如來,今天落到這個樣子,不能成就,為什麼?就是執著放不下,利養放不下,害得我們現在搞成這個樣子。這一生如果不覺悟,不能把這個認真捨掉,來生還是這樣,甚至於還不如今天。你能夠把這個事實搞清楚,你就真正肯放下、真正肯捨。不要怕「我統統捨掉之後,明天生活怎麼辦?」明天還沒到,你想明天就是打妄想。你命裡頭不該餓死,明天自然有得吃;命裡不該凍死,明天自然有得穿,何必去想明天?把明天丟掉,心就清淨,要有這個膽子。

  我在香港講經,有些年輕人想跟我出家學佛,問我要什麼條件?我告訴他兩個條件,哪兩條?第一個,不怕死。你怕死,要準備點錢過日子,怕餓死,這不行,這不能學道。第二個,不怕苦。這兩個條件就可以學道。怕死、怕苦在道業上是最大的障礙,所以要不怕死、不怕苦。我統統丟掉,明天餓死活該,甘心情願。明天一天沒得吃念一天佛,兩天沒得吃念兩天佛,三天就往生,這多自在!何必想那些想那麼多?經上明明告訴我們,若一日到若七日必定往生,有這樣的決心才有資格學佛,為什麼?真正肯捨。捨是好難好難。

  我是得力於章嘉大師頭一天見面的教訓,教我布施,教我認真做六年,六年把東西統統捨得乾乾淨淨,什麼都沒有了。那天出家的時候身上沒有錢,是一個同修,那時候明演法師還是在家居士,他替我買一張火車票,身上一文錢沒有,從台中那個火車票買到圓山車站,下了車到臨濟寺就剃頭出家。什麼都沒有,只有兩件換洗衣服,一個小鋪蓋,一文沒有,捨得乾乾淨淨,就感應了。

  我那時候問章嘉大師,我說:我將來可不可以出家。他點點頭:可以,但是你不要去找師父。我就懷疑了,出家不找師父怎麼行?他說:你要找師父,你去找那個師父,那個師父要不肯給你剃度,你不就生煩惱了?我一想:對,是有道理,那怎麼辦?他說:你求佛菩薩,到時候佛菩薩來找你。有這回事情。我出家剃度是心悟法師派人到台中找了我九次,請我去出家,我看他的心很誠,所以我才去。你看我這個因緣很奇妙,不是我找老師、去找廟,是老師來找我,而且找九次。

  我出家是有條件的,不做經懺,不做佛事,我出家要研究經。我身上一文沒有,每個月要到台中住一個星期,往返路費寺廟要給我。我是有條件,樣樣都答應,這可以去出家,這都是章嘉大師教的,所以一點煩惱都沒有。受戒也是如此,請我去受戒的。台灣那時候受戒還要錢,繳戒費,我又沒有錢,人家把錢預備好,送我去受戒。佛氏門中,有求必應!

  我研究經,什麼妄念都沒有,就是看到目錄上,古人有哪個經,哪個好註解,這個註解到哪裡去找?這個念頭一動,過不了幾天就有人送來,妙極了!想什麼就有什麼。時間最長的是一部《中觀論疏》,想了半年得到,那是最長的,通常差不多不會超過三個月,所以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我相信,一點都不懷疑。如理如法的去求,沒有不感應的。求成佛都求得到,這些世間雞毛蒜皮那不一求就到了!只要你的心真誠,不是為自己,為佛法、為眾生,有求必應。如果為自私自利的求,不會有感應,為什麼?佛菩薩絕對不會增長你的貪心。

  我有一年在台北法華寺西寧南路那邊講《地藏經》,我那時候講《地藏經》好像是廣欽法師曾經來聽過一次,那時候基隆有位德融法師常常來聽,我講了有求必應的事,講完經下來,德融法師告訴我:法師,你講這個話,我很懷疑。我說:什麼懷疑?哪句話懷疑?他說:有求必應,我懷疑。我說:為什麼會懷疑?他說:我向佛菩薩求個電冰箱求了三年還沒求來。我就問他,我說:你那個道場幾個人住?他說:我一個人住。我說:你一個人住茅蓬何必要電冰箱?我是佛菩薩,我也不會給你。所以這個求要如理如法,不是為自私自利的求,這樣才求得到,就是合情合理合法,這才感應道交。這些基本的概念、基本的方法統統是章嘉大師傳授給我的,我這一生很得受用,所以我對老師非常的懷念,非常的感激,師恩難報。

  我還記得有一年,香港的洗塵法師到台北來看我,跟我談他有個構想,想在台灣建叢林,我說這個很難得。他的願心很大,他要找幾百甲地,在台灣建立一個佛教叢林。我還陪他去看地,陪了好幾天。不過我勸他,我說最好不要建叢林,先建祠堂。我提出一個構想,百姓宗祠,我勸他先建這個,首先提倡孝道,因為佛法是師道,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先提倡孝道,然後再弘揚佛法,我說叢林可以作第二步,先建立百姓宗祠。我把我的想法告訴他,他也很贊成。祠堂建好之後交給國家去管理,他聽到這個話就說「那我還要幹這個幹什麼?」建好了要自己的,這個錯了,建好了給國家。

  虛雲老和尚值得我們敬佩,一生蓋廟修廟,蓋好了,請一個有德行的法師去住持,他老人家就走了。真正放得下,真正為佛法,沒有為個人,所以他有成就。出家在家修行都要這樣,只為佛法,為一切眾生,絕不為自己,你自己自然有福,福報享不盡,福報自然,非常快樂、非常自在。

  我到處講經,我是世界上第一快樂的人,我的口袋經常空空的什麼都沒有,為什麼?有錢沒得用,沒有用錢的地方。我今天想要些東西,同修們聽到,第二天就給我買來,我想去買沒有機會。在台灣也是如此,錢簡直就沒有用,怎麼辦?只好拿去印經,印經送給大家,這是我學印光法師,我不蓋廟。蓋廟怎麼樣?收幾個徒弟到以後爭廟產打架,搞得鬥爭堅固,我不但沒有度他,反而害了他墮地獄,良心過不去。我印送經書送給大家,每個人得一本,你看也得利益,不看也得利益,這個好,真實利益。

  我到大陸上去的時候,我跟他們講我沒有錢,我說你們不要以為出家人都很有錢,我說我是唯一的一個貧僧沒有錢,你們要修廟跟我講,我一文錢都沒有,要經書有很多。我有經書,沒有鈔票、沒有錢。所以很好,到大陸上去觀光旅遊,每個寺廟見到我,很客氣的接待,不談錢,不談化緣。他說:法師,我們這裡沒有《大藏經》,我們這裡缺少經書。我說:這個沒有問題,這個我一定供應。到北京佛學院,學生說:法師,我們沒有字典。我說:好,我送你們。我回到台灣印了兩千五百部,送了一千部去,全部的佛學院,每個學生都有,我覺得這樣的錢用得很恰當,沒有浪費,用得真正有意義,真正能夠幫助他們。

  三學就是戒學、定學、慧學,非常重要,佛法教學的內容,一切經典歸納起來就是戒定慧三學。三學增上,你的功夫得力,你修行就會有結果。如果是三毒增上,也往生,往生三惡道。三毒是貪瞋痴,貪瞋痴增上就不得了。今天觀察這個世間,看看世道人心,這個人頭腦想的什麼?統統想的是貪瞋痴,而且一年比一年厲害,我們就曉得這個世界上有大災難來了,為什麼?三毒增上。雖然如此,經上也說得很清楚,共業裡頭有別業,所以我們應當特別努力修三學增上,戒學、定學、慧學。怎麼個修法?昨天跟大家提議的背誦經典。背誦經典就是修戒定慧三學,最好是背《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比較長,你不要去選《阿彌陀經》、《大勢至圓通章》,二、三分鐘就念完了。問你每天修戒定慧修多久?修三分鐘,這個不多,至少要有一、二個小時。開始念不要念太快,雖然念到會背了,很熟了,還是慢慢念,念兩個小時,為什麼?我用兩個小時的時間修戒定慧三學。

  念經,戒學具足,戒學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我以真誠心在讀經,心裡面沒有妄想,沒有雜念,這是諸惡莫作。經本是如來從真如本性裡面流露出來的,是善中之善,儒家所講的「止於至善」,佛經是至善,何況《無量壽經》是佛經裡頭的第一經,最善的法門,念這部經就是眾善奉行,戒學具足。專心去念就是定學,念的時候專心,沒有妄念,沒有妄想,專心就是定學。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字沒念錯,沒念顛倒,沒念漏掉,這就是慧學。慧是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不要去想裡頭的意思,想裡面意思就錯了,打妄想。如果想經裡的意思,三學都沒有了,那就是變成世間念書、背書。所以念經的時候不能打妄想,不要求解義,恭恭敬敬念下去,這是用念經的方法修戒定慧三學,三學增上。每天念一個鐘點,修一個小時;念二個鐘點,修二個小時,長期這樣修下去,你心會慢慢清淨,會定下來,智慧增長。世出世間一切事,六根一接觸你就明瞭,你就能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這個方法可以達到這個目的。大家不曉得讀誦的好處,要曉得這個好處才曉得應該怎麼樣讀誦。像超度的時候請和尚念經,和尚念有功德,為什麼?他在那裡修戒定慧三學。如果他一面念經一面打妄想,那他造罪業。他如果恭恭敬敬在那裡念那是無量功德,功德很大。經一定要念,一天至少念一遍,當然念的遍數愈多愈好。在台北,我們圖書館有不少同修一天念五遍,非常難得。這是三學,都是屬於自利。

  第四個科目是「六度」,六度是菩薩行,也就是菩薩處事待人接物的準則,要遵守。六度這個名詞,我想諸位同修都知道,但是裡面的含義要很清楚。六度第一個是「布施」,布施是什麼?布施是放下。把妄想放下,布施掉,不要了,捨掉。把妄想捨掉,把執著布施掉,把煩惱布施掉,何必要煩惱自己留著?把所有一切牽腸掛肚的事情布施掉,你就自在了。布施不是講到寺廟去布施錢,不是這個,那沒用處,真正要布施的東西守住不肯布施,雞毛蒜皮那個無所謂。真正布施要去念佛堂裡頭,主七和尚常講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那叫做布施,要把這個捨掉,心才清淨。

  布施度慳貪,貪瞋痴是三毒,如何把這個毒根拔掉?就是布施掉、捨掉,不貪。世出世間一切法裡面都無貪念,這是真正的布施,自己有些毛病習氣要把它捨掉,所以這一條應用在生活上,應用在處事待人接物。大家今天看到布施,僅僅說是施財,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這沒講錯,不曉得這三種布施裡面包含的內容是些什麼。諸位要讀《華嚴經》,你看《華嚴經》第六迴向章,把布施的項目分成七十多類,講得非常詳細,清涼大師《疏鈔》尤其是解釋得好,才知道布施是怎麼個修法,怎樣學法。

  第二是「持戒」,持戒就是剛才所講的守法,這個不必重複再提。第三條「忍辱」,忍辱就是忍耐,《金剛經》佛告訴我們,「一切法得成於忍」,忍是禪定的前方便。什麼事情不能忍,你還能得定嗎?你說我現在不修禪,禪定與我沒關係,我念佛。一心不亂你要不要?一心不亂就是禪定。所以要是不能忍,不但一心不亂得不到,功夫成片也得不到,功夫成片得不到,往生就沒指望。功夫成片往生同居土,事一心不亂往生方便土,理一心不亂往生實報土。最起碼我們的功夫應該成片,成片不能忍做不到,你才曉得忍辱波羅蜜多麼重要!《金剛經》上講六度,其中兩度說得特別詳細,布施、忍辱,講得特別多,所以要能夠忍。

  我相信你們同修到大陸上去看了不少有些住山、住茅蓬的老和尚,我聽說你們想供養一點錢人家不要,人家生活那麼樣清苦他能忍。你看到他很苦,他看到你們很可憐,看到你們很苦,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為什麼?他清淨、安樂、自在。看到你們那樣的煩惱憂慮,精神生活好多的壓力,他看到你們很痛苦,看到你們很可憐。我們覺得他苦,這是每個人的看法不一樣。到底哪個真實?他真實。他真樂,我們真苦,這個一點不假。你給他一點錢,他為什麼不要?因為那是煩惱。你給煩惱給他,他當然不要,這一定的道理。這是枷鎖,煩惱枷鎖,不能要,不可以要,應當要捨離,要布施掉。

  生活愈簡單愈自在,為什麼?不求人,中國古人講「人到無求品自高」。不求人,頭抬起來頂天立地。我在大陸上,大陸上人生活很苦,知見不正,有些看到你們從美國去的,非常羨慕,覺得美國這個生活很好。我就告訴他,我說「美國人不如你們」。他聽了很驚奇,「怎麼不如我們?他們有洋房、有汽車,日子過得那麼好,怎麼不如我們?」我說「說老實話,真的不如你們」。我說「中國自古有句老話說『無債一身輕』,你懂不懂?」「懂。」「你們都不欠債,一身輕。美國人從生下來到老死,債都還不完的。房子賒來的,汽車也是賒來的,都沒有一樣不欠債,都是揹債揹來的,你們願不願意過這個日子?」他們聽聽也滿有道理。這是給他一點安慰,希望他三毒煩惱減輕一點,讓他覺得我們還有比美國人好的地方,不是完全不如,總得給他安慰一下。所以那邊不可以刺激,要好好的安慰他,說美國華僑、全美國人都不如他,沒有一個人不負債。你們都不負債,沒有債。他們的工作,上班,喜歡做就做,不喜歡做就不做,每天上完班,喝茶聊天、看報紙,在外國哪有那麼輕鬆?他為什麼這樣認真幹?因為他負債,要還債。你們為什麼那麼輕鬆?因為你不負債,不還債,這就是你們比他好的地方。

  忍耐很重要。如果你要想自在,房子住得小一點,汽車只要輪子會轉就可以,不必要買那麼好的,支出就少了,壓力就減輕,就快樂自在。有很多人迷,迷什麼?要面子,死要面子,活受罪,這都是叫迷惑顛倒。真正自在快樂,吃得飽,穿得暖,生活輕鬆,心裡沒有負擔,悠閒自在,這個快樂。所以你想通了,快樂的日子不是沒有,人人都有。就是你沒有想通,迷在那個裡面,你要跟人家去比賽,比什麼賽?比苦,不是比樂。看到人家苦你不甘心,你要跟人家一樣的苦,這個事糟糕。諸位學佛,佛就是要破迷開悟。我們有個小茅蓬,很自在、很快樂,不可以幹這些傻事情。你懂這個道理,想通了,忍耐也樂在其中。生活受用要忍耐,忍耐才會快樂,佛給我們講知足常樂,日子的確很好過,知足就快樂。

  一切人與事,乃至於學佛,都要忍耐。譬如今天我們在一切法門選擇淨土法門,一切經裡面只選擇五經,其他的經都放下,這要忍耐。這部經好,那部經好得不得了,我聽了是好,恭敬讚歎,我們不去看、不去動,就有耐心,要忍得住,我這一條路才穩穩當當走通、走到。如果忍不住,人家說那個好,那裡去看看,那裡去學學,這裡也去看看學學,結果一樣也沒學成,所以修法也要忍耐。

  我曾經告訴諸位,這個經本你能夠認真念上半年,你就嘗到味道了,法味嘗到了。這半年一定要忍耐,沒有耐心,這個關熬不過去,到最後學得枯燥無味,算了不學了,中途退心,凡是中途退心都是耐力不夠。忍耐很重要,忍才會有進步,忍再進步就得定。定是什麼?在一切法裡頭,世出世間法,真的做到不動心,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慧現前,一切法了了分明,過去、現在、未來,一切法的體、相、作用,沒有一樣不明瞭,沒有一樣不清楚,這就是般若智慧。

  六度是菩薩日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的準則,我們應當要學,要認真的學習,你能夠學會那就是菩薩。菩薩就是這樣,我也是這樣,那我怎麼不是菩薩?真的菩薩,不是假菩薩。你現在雖然受了菩薩戒,六波羅蜜不能兌現,你是掛名的菩薩,名字菩薩,有名無實;一定要把它做到。這是五個科目第四個。今天時間到了,明天跟諸位講解十大願王,是我們修淨土修學五個科目裡頭最後一個。十大願王增上,必定上品上生。好,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謝謝諸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