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如何離苦得樂  (第二集)  1990/7  美國  檔名:13-002-0002

  昨天跟諸位做了一個簡單的介紹。這部經的好處,它的特色,我們上一次在灣區大覺蓮社做了一個比較詳細的介紹,這個錄音帶灣區大覺蓮社有保存,這邊淨宗學會也有,同修們如果有興趣,可以向他們要一套聽聽,做個參考。詳細的講解,我想這邊有保存著前年在新加坡所講的,一共講了六十個小時。在台灣講的就更詳細,我記得好像是講了九十次,一次是九十分鐘,就是一個半小時,那一套帶子是比較更大,如果大家有時間聽這個詳細,沒有時間就聽簡略的介紹。灣區雖然時間短,只講了二十二個小時,但是也是一次完整的解說。

  一生當中有緣分遇到這部經典確實是非常的希有,今天我們利用這很短的時間,把經中很重要的部分,我們略為介紹。這部經一開端,在第一章裡頭,第一章裡面通常都是講六種成就,六種成就裡面我們特別要注意的就是它所列的哪些人,這些人在佛法裡面講是表法的。佛當年在世講經,弟子們可以說每一會都參加,不可能有缺席的,這些人是常隨眾,佛走到哪裡,他們就跟到哪裡,一次不缺的。但是為什麼每部經列的名字不一樣?既然是每一會大家都參加,應該列名字都一樣,為什麼不一樣?所以要曉得列名字的用意,列這些名號對這部經有密切的關係。所以你要懂得這些弟子們的專長,佛有最著名的十大弟子,十個人各人有各人的專長。神通第一的目犍連,每個弟子都有神通,但是神通最殊勝的,稱為第一的是目犍連尊者;每個人都有智慧,智慧裡面第一是舍利弗。所以看看那些是什麼人,就曉得這部經是什麼意思,它代表的是什麼,這個很重要。

  諸位看佛經,一定一展開經典你就留意它是哪一個人,在這部經裡非常希有而難得見到的,第一個是憍陳如尊者。我相信同修們讀佛經也讀得不少,你們在哪部經典裡面看到憍陳如這個人?《金剛經》沒有,那在後面。一開頭序分裡面,後面那個不算,這是在前面的,這是表法的。憍陳如這個人是釋迦牟尼佛示現成道,在鹿野苑度五比丘第一次說法,他是第一個聽佛講經開悟證阿羅漢果,他在佛弟子當中是第一個開悟。所以他是得道弟子當中的長老,我們一般講大師兄,他是第一個開悟的。他的名字列在此地,那當然是一定列在第一,不能列在第二,代表這部經是佛度眾生的第一經,佛第一次說法,第一次聞法開悟證果的,代表這個。你就想到這部經在所有一切佛經當中,它是什麼樣的地位你就明瞭。所以這部是佛度眾生的第一經,在《華嚴》之上,我們一生能有幸遇到實在是不容易。古人所講的無量劫中希有難逢的一天,我們遇到了,這是值得慶幸的,決定不能讓這個大好機緣空過,空過那太可惜了。所以這是表法,它有特殊的意義。

  夏蓮居居士重新會集。《無量壽經》在中國來得最早,佛教傳到中國來的時候,可以說它在初期就傳到中國,跟中國人緣分特別深。總共有十二次的翻譯,所以在翻譯次數之多,一切經都沒有超過《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有十二種的翻譯本,當然譯本裡面出入不同,這是必然的趨勢。但是一切經裡面多次翻譯的情形很多,譬如《金剛經》有六種譯本,六種譯本我們統統展開來看,大同小異。唯獨本經譯本裡面的出入很大,所以古人就提出疑問,如果是同一個梵文原本,即使十二個人翻,十二個人翻得不一樣,內容總是大同小異,總不會有太大的出入。本經有很大的出入,有這種現象,古大德就判斷傳到中國來的原文本子決定不是一種,一種不可能有這麼大的出入。

  譬如四十八願,這是《無量壽經》最重要的,有的經裡說二十四願,有的經是三十六願,有的經上是四十八願,這個出入太大了。所以就斷定佛當年在世介紹西方極樂世界,佛必然是多次的宣講,因此原本就有很多種,就不是一種,證明佛在世多次宣講。一切經佛當年在世是只講一次,沒有講重複,唯獨《無量壽經》重複多次宣講,這就證明這部經的重要性,證明這部經確實是佛普度眾生的第一法門,這個的確是找得到根據。本經,古人說是在方等時期所講的,但是《大寶積經》裡面有「無量壽如來會」,至少這個給我們提出證據,佛是講過兩次,不是講一次,講過兩次。根據不同的譯本判斷,佛可能還講過第三次、第四次,這是非常希有的因緣。這樣多的本子,不同的原本傳到中國來,我們都把它翻譯,那要把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真正做一番徹底的了解,必須這些譯本全部都要念。全部都要念,實在講古時候印刷術沒有發明,經本都是手抄本,手抄本流通的量就很有限,你一生當中未必能夠看到一種本子。

  宋朝王龍舒居士,這是了不起的一位佛學家,他念佛往生是站著往生,這樣的功夫。他一生當中看到《無量壽經》只看到四種,就可想而知經本的蒐求非常困難。即使在台灣,在近代我們所曉得的,《無量壽經》原譯本十二種本子喪失了七本,保存流傳到現在只有五種,喪失掉七種。這五種本子,就是專修淨土的這些高僧大德,一生當中五種本子都看過的就非常少。我所曉得的,李炳南老居士是我的老師,他五種本子也沒有完全看到;道源老法師,這也是一生專弘揚淨土的,他也沒有看到。《無量壽經》流通比較普遍一點的是康僧鎧的本子,其他的四種譯本就很少見,因為沒有單獨的單行本流通,一定要去看《大藏經》,只有《大藏經》裡面有。所以這才有會集的必要。

  會集是把這五種原譯本綜合起來重新編排,重新來校對,編成一個新本子。這個工作第一個做的就是王龍舒,他是宋朝時候人,做會集本,剛才說他只看到四種本子,唐朝《大寶積經》裡面的本子他就沒有見到,所以他是四種原本的會集。他這個會集本稱之為《大阿彌陀經》,很了不起,會集得很不錯,流通也相當之廣,並且收在《大藏經》。這是會集從王龍舒開始,從宋朝時候開始的,這是有相當的歷史。可是《大寶積經》裡面有許多經文是那個四本裡頭沒有的,而且非常重要,因此這個本子會集就不免有遺憾之處。

  一直到清朝彭際清居士,他又做了一個節本,他不算是會集,他就把康僧鎧的本子在文字上重新加以修飾,重新將繁雜的刪掉,重新做節本。在文字義理上都比原本要好,可是他只取一個本子,另外四個本子他沒有取,這也是美中不足。

  到咸豐的時候,這就比較近了,咸豐就是慈禧太后的丈夫。咸豐年間,魏源居士發了一個大心,他把五種本子都找到了,他做了一個會集本,以為這個本子就是《無量壽經》的定本。他所會集的本子確實超過王龍舒,可惜他的本子出來之後,他就往生了,交給他的學生、朋友們來流通,因此校對可能就有一些錯誤,也是美中不足。自己沒有親自看到刻的版流通,他沒有親自看到,是後人流通的。就是《無量壽經》一直都沒有一個本子叫人看到非常滿意。

  到民國初年,民國二十一年,夏蓮居老居士發了個大心,閉關三年重新來校對、來編排,成就這個本子,我們現在看到的。初稿三年完成,以後又有三年不斷的在修正,我們現在手上拿的本子就是修訂本,這是定本,這才是《無量壽經》最完美的本子。前面梅光羲老居士有一篇序文,對於會集的經過與版本的善美,他都做了很詳細的介紹。這篇序文同學們一定要仔細去看,我們對這部經才會真正佩服,才曉得它的好處,知道它的利益,能夠增長信心。梅老跟夏老在民國初年,在中國大陸佛教界很有名的兩位居士,佛門稱之為「南梅北夏」。梅光羲是江西人,南方,南梅;夏蓮居老居士是山東人,在北方,稱為南梅北夏,可見得當時他們在佛教界的地位、聲望都很高。

  在台中的李炳南老居士,我們從台灣來的都很熟悉,李老居士是梅光羲的學生,是梅老的學生。現在在北京弘揚《無量壽經》,也是非常負有盛名的,就是梅光羲的外甥黃念祖居士,黃念祖的母親是梅光羲的妹妹。黃老居士是夏蓮居的學生,跟夏老二十年,是夏老的傳人。我們過去沒有見過面,弘揚《無量壽經》這個本子的人很少,在台灣、在國外就是我一個人,這個本子沒有人講過,在大陸講這部經就是黃念祖老居士一個人,所以我們都感覺得非常孤獨、孤單,找不到志同道合的。

  五年前我在D.C.介紹這部經,講這部經的時候,D.C.有個蓮花精舍是密宗的道場,我講《無量壽經》,他們都來聽,聽得也很歡喜。那裡面的同修就告訴我,他們想請一位大陸上的密宗上師到美國來弘法,問我贊成不贊成?我就勸他們念佛就好,何必還要請密宗的上師?我就問到底是什麼人?他們就跟我講黃上師黃念祖。黃念祖的名字我很熟悉,忽然想起來了,我說我知道有這麼一個人,但是不曉得是不是,我以為他已經不在人間。我說是不是梅光羲的外甥?他說是的。我說那沒有問題,你們趕快把他請來。我知道梅老師的外甥的知見決定不會錯,他的家學淵源非常深厚。於是他們就把黃老居士請到美國來住了一個月,住在D.C.弘法。

  他來的時候我已經回到台灣,那邊同修告訴我黃老居士來了,我就把在台灣印的《無量壽經》寄了一本給他。這個本子是他老師寫的,是他舅父寫的序文,他自己寫的跋文,後面的跋文是他自己寫的,這是非常好的紀念品,送給他。另外送給他一部《相宗綱要》,《相宗綱要》是他舅父編的,法相宗,確實編得非常好,學法相、學唯識有這部書入門是很理想,就送兩本書給他做紀念。老居士帶了一本《無量壽經》註解,他自己的註解,這個本子是打字影印的。我一看到這個本子,就是台灣四十年前印的書,這就曉得大陸跟我們相差四十年。完全是簡體字,我帶回台灣。我跟老居士這個緣是這樣的。

  所以我們這一聽非常歡喜,他也在弘揚《無量壽經》,他不是普通的密宗,他是專修淨土的密宗。這一來,我就想到大陸上去看他,跟他見見面,這一見面才曉得。他就告訴我,現在這個世界學密的根機已經沒有了,弘揚密是什麼?因為有些人執著密,沒有法子,用這個方法來度。你看他的《谷響集》,就是《淨土資糧》後面附的《谷響集》,專門答覆學密的人那些文章。他告訴我,大陸上共產黨統治之下四十年,十億人口,學密的人成就只有六個人,你就想這多難!

  他接引學密的同修,他用了三部經,一定要熟讀、必讀,這三部經是什麼?第一個是《無量壽經》,第二個是《彌陀經要解》,第三個是《普賢行願品》。跟我提倡的完全相同,我也是這個三部經列入必讀、必修的,完全一樣。一談之下,我們的目的、方向、目標、觀念、方法,完全是不謀而合,這個實在是非常之希有難得,這樣信心就更深了。以前一個人搞,現在有兩個人搞,真正是志同道合,以前沒有見過面,沒有商量過,居然完全一致。所以我到大陸去都是去看他,我也不朝山,我也不看什麼風景,因為沒什麼好看的。朝山、看風景現在錄影帶很多,坐在電視機面前看看就很好了,精彩的鏡頭人家已經替我們取下來,何必還要去受那個辛苦。從前的朝山是參訪高僧大德,絕對不是遊山玩水去看風景,不是的,是真正要增長自己的道學,大事不明,去求高僧開導,意義在這個地方。

  但是現在大陸雖然是開放,他們的政策是觀光旅遊,所有大陸上名山道場都變成觀光旅遊的風景勝地,這是變質。這種做法我覺得也是正確的,為什麼?替國家爭取一些外匯。在全世界,講到觀光旅遊的資源,中國大陸第一,這是一點都不假,所以我覺得他們這個做法是正確的。但是佛法是中國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非常的重要。佛教傳到中國來,跟中國儒家、道家,甚至於整個的文化已經結合成一體,不能分割,必須加以弘揚、發揚光大。佛教界的同修都知道,有識之士也了解,從哪裡做起?這是個大問題。大陸上這些年來,雖然辦了許多的佛學院,我只去看到一個,北京佛學院是他們最高級的,可是裡面的制度、課程、教學都不盡理想。我今年還要去,主要要給他們談這個。

  唯有提倡佛學教育,我們知道佛法的內容真是浩如煙海,佛教的經論決不亞於一所完整的大學,所以在中國分成十個宗派,這十個宗派就像學校的院系一樣。我曾經建議過,希望中國大陸能真正辦一所完整的佛教大學,每一宗做一個佛學院,十個學院合成一個大學,全國只要一個佛教大學就夠了。重新找地方來建,這個地方決定不是觀光旅遊,而是培養佛學的弘法人才,提供修學的場所,這個非常重要。能夠向這個方向去發展,對於復興中國文化可以說是有一線的希望。中國固有文化是建立在文言文的基礎上,今天大陸不但年輕人文言文是完全不懂,連他們所講的繁體字也不認識,認識簡體字,這個困難太大了。

  我們今天在台灣,我這些年來印了不少的書,我送到大陸上去至少是五十萬冊以上,這些在他們講都是繁體字。我送他這樣多,目的就是希望他們慢慢恢復來讀繁體字,可是現在那邊的同修告訴我困難,看不懂。我又想一個方法,我現在把簡體字、繁體字對照表複印在後面,大陸同胞他要是不認識,可以查一查後面的對照表。所以今年新印的新書後面都有繁簡體字的對照表,這是專門供給大陸同修。我們希望從這個地方做起,希望他們能夠用我們古大德教學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是背誦經典。

  過去我在台中求學的時候,李老師告訴我們,文言文是三藏經典、《四庫全書》的鑰匙。現在寶庫我們是很容易得到,沒有這把鑰匙進不了門。尤其是佛經,這些年來,大概是從民國四十四、五年,台灣第一次開始翻印《大藏經》,這些年來印過十多次,各種版本在台灣都能夠看得到,比儒道實在講是要豐富太多了,做的成績也相當的可觀。如果我們不在文言文上下功夫、打基礎,真正用功夫,這些經典我們拿到,只能夠說供養在書架上而已,天天看看、拜拜,這沒有用處,得不到利益。文言文的修學,李老師教給我至少要熟讀五十篇古文,你就有能力讀文言文,換句話說,這把鑰匙你就拿到了。如果你能夠背誦一百篇古文,你就有能力寫文言文。

  這個經本實在講非常的理想,我大大小小印的本子印了三十萬冊,希望同修們去讀誦,最好能把它背過。這個本子總共四十八篇,距離李老師的標準只差兩篇,可以了。所以大家能夠把這個本子背下來,它的好處至少有四樁,尤其在國外。第一個,使我們不忘本,我們中國言語不會忘記;第二個好處,能認識中國字;第三個好處,不但認識中國字,而且能夠懂得中國的文言文;第四個好處是學佛,給佛法建立良好的基礎,一舉四得。所以希望同學們,對你們的子弟小孩要教他念這個,好處實在太多了。有這個基礎不但將來可以讀佛經,對於中國固有文化典籍,你在文字上就沒有障礙,這一點非常重要。

  經典裡面,我們為什麼選擇這一本?實在這本整個佛法,它的思想、理論說得很透徹、很明白。這個經典分量不多,無論在理、在事上、在因果,我們從個人的修養到處事待人接物,甚至於儒家所講的「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些寶貴的教訓統統具足,這麼一個小本子完全具足,這很難得。我們可以把它當作釋迦牟尼佛的格言來用,當作釋迦牟尼佛的教訓來看,當作我們國文課本來讀,你就會感到興趣,你就會歡喜。能夠依照這個經典教訓去做,我們這次講座的講題是「離苦得樂」,就一定能夠得到。昨天跟諸位提過,一切的苦難是對於人生、宇宙缺乏正確的認識,這樣產生的。這個經典的目的是教我們破迷開悟,是教我們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迷破了,苦就離開了,覺悟才真正得到快樂。

  讀誦是修行重要的一個方法,修行這個名詞的定義一定要搞清楚,行是行為,我們行為有了錯誤,把它修正過來叫做修行。修行是修正錯誤的行為,行為很多,佛法把它歸納為三方面,第一個是思想的行為,我們起心動念是心裡的行為。思想有錯誤、見解有錯誤,這是一切痛苦的根源,想法、看法錯了,這得把它修正過來。第二個是言語,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要靠言語,言語是行為,錯誤的言語,小的是跟人結怨,大的會變成國際上的災難。第三是身體的動作,身體的行為。行為再多不外乎身、語、意這三大類,這個三大類統統都包括了。佛門裡面,我們常常聽說某人開悟了,某人修行有功夫,現在談到功夫都談到少林寺的拳術,那都誤會了,佛法裡面講功夫不是講的武功,是講修學的效果。所謂開悟,自己知道自己的過失,這叫做開悟。一般人,缺點,自己有過失,他不知道,這叫迷惑。不能把自己的過失改正過來,還要繼續錯下去,那叫迷惑顛倒。

  我們怎樣發現自己的過失?這就要讀書。這部經好,幫助我們改正過失的那些經文太多了,幾乎佔全經的一半,佔二分之一,尤其是本經第三十三章到三十七章,這五章完全是講過失的。我們念了一念,對照我們從早到晚,我們的想法、看法、做法是不是像佛所說的?所以這五章足夠我們檢點自己心行的毛病。我們早晨起來會照照鏡子,洗洗臉洗乾淨,經本就是一面鏡子,你每天讀誦,照照我們的心行,我們心裡的想法、看法,改正錯誤就叫做修行。修行不是天天去拜佛,天天去敲著木魚去念經,那個說老實話叫形式,是個樣子,有沒有用處?還是胡思亂想,還是貪瞋痴慢,那沒有用處。所以真正會修行的人,這正是黃念祖老居士講的,我們要重實質,不重形式,形式無關緊要,形式上的修行是作秀表演給別人看,給哪些人看?給那些還沒有入佛門的人看,表演讓他們看,使他們能夠有所感動,來發問、來學佛,那是接引大眾。自己真正用功夫不在形式,這一點諸位要曉得、要清楚。寺廟是一個接引大眾的場所,它要莊嚴,它要講究形式;我們個人真正修行不需要講究形式,這一點一定要清楚。

  曉得修行這兩個字真正的意義,你明瞭之後,學佛的,我們常講功德利益,拿現代話來講就是效果,學了之後你得到些什麼?這一定要清楚。我們學的是什麼?修的是什麼?得到的是什麼?果然明白了,你就不會受欺騙。我們所求的是智慧,是要真正徹底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這是真智慧。智慧從哪裡來的?給諸位說,不是從讀書來。雖然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有點幫助,你也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看看你有沒有智慧?我保證你沒有智慧。你念萬卷書、行萬里路所得到的是什麼?是增長知見,哪來的智慧?大家一定要知道,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第二個修學的階段,不是第一個階段。好像我們蓋房子,蓋高樓大廈,那是第二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什麼?是打地基。你們沒有基礎就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你這個高樓大廈建立在沙灘上,蓋不起來的。基礎是什麼?基礎是清淨心。你心清不清淨?

  過去在中國儒家的教學,小學修什麼?小學是修定。你不要看小學生七歲上學,七歲到十二歲,他在學校學什麼東西?背書,天天背書。老師只教句讀,不講解的,把四書五經、諸子百家重要的東西,天天叫你去背,一天叫你背一百遍。為什麼這樣做?小孩就不會胡思亂想。你不叫他背書,他一會兒想這個,一會兒想那個,心猿意馬。念上個五、六年,他心定了,所以十一、二歲看起來就像成年人一樣,非常穩重,那是根底、是基礎,那是好教育。現在西方哪有教育?沒有教育,所以這個世界才這麼亂,人才這麼苦。

  有了這個基礎之後,中國第二個階段就是太學,它當中沒有中學。小學是打基礎,到太學裡面那就是講解、探討、研究、發明,他有這個根基,所以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屬於第二個階段。我們千萬不要錯會意思,一學佛就開始研究各種經論,那就糟蹋了你一輩子。你遇到老師,老師也不會教你,為什麼?你的思想亂了,你的清淨心被染污了。佛經也會染污,佛經也會害人。我過去有個學生,師大中道社請他去講《百法明門論》,他來告訴我,我說:你有沒有去?他說:我去了。我聽了笑一笑,我說:恐怕你講的不是百法明門。他一聽就呆了,他說:為什麼?我說:我想你講的是百法黑門。為什麼?真正有基礎的聽了百法他開悟,那就叫明,就明白了。恐怕你所講的講了一百個法相名詞,灌輸到聽的人腦袋裡頭,他又記了一百條東西,那叫黑門,他不開悟。他頭腦裡面記得已經很複雜,你再去加一百條名詞進去叫他更複雜,這很可憐,這錯誤了。

  我告訴諸位同學,你們想學佛,開頭至少是三年,最好是五年,不要去讀佛經,不要去研究,不要去聽講,你去背一部經典,就念這一部經典。這是什麼?這就是修根本智、修清淨心。所以我的要求,報紙不要看,雜誌也不要看,廣播、電視都不要看,為什麼?古人講的「知事多時煩惱多,識人多處是非多」。所以什麼團體、公共場合少去,你認識的人多,是非長短就多;你知道事情多,你煩惱就多。你的心怎麼能定下來?不是叫你不管這些事情,不理會這些事情,是暫時把它放下來不要管,讓心定個三、五年,然後我再去接觸,給你說你的六根都放光,一接觸你就明瞭通達。你看到這個事情,過去沒有看到,沒有看到你就能夠很正確的判斷到它是什麼因,將來得什麼樣結果,你有這個能力。五年以後再去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那就正確了,那才叫開智慧。現在人往往聽話聽一半,這個產生了很大的誤會,不是佛菩薩說錯了,是你會錯了意。佛教不管是哪一宗、哪一派,如果真正是個好老師、善知識來教你,必然是五年打基礎,這是中國代代相傳。現在人感覺得五年時間太長,我把它縮短成三年,如果還要再縮短就不能成就,沒有法子。

  經典,古大德所選擇的,一般選擇《楞嚴》跟《法華》的最多,這個很有道理,為什麼?它的分量是正好,像我們這個分量就太短。但是那個分量恐怕現代人不能接受,太長,沒有時間去讀,所以我們今天不得已選擇這個本子,這個本子對現代人來講長短適中。為什麼不選擇《阿彌陀經》?《阿彌陀經》太短,攝受的力量不夠,所以選擇這部經典。你要想了解它,去研究它也可以,附帶的,不是主修的,主修就是背誦,就是讀誦,老實讀誦不要去想它。因為我們的目標在修定、修清淨心,借這種方法把自己的妄想、雜念都斷掉,目的在此地。如果要研究,一天最好不要超過一個小時;聽講,聽錄音帶可以,看註解。我最近也在寫一部《無量壽經》的註解,我想大概明年可以能夠寫出來。黃念祖老居士也在寫一個白話註解,大概也得要明年才能完成。

  研究是附帶的,為什麼?佛經跟儒家的經典都非常了不起,我常常跟大家說真話,說真話往往人不相信,說假話人家很容易相信。說真話告訴你什麼?經裡頭沒意思,這是我跟你講真話。經既然沒有意思,你還要去求解義,豈不是錯了?你所解的意思全是妄想。經沒有意思,這才叫經,雖然它本身沒有意思,可是你念了之後,起作用是無量義,所以它是活的不是死的。好像一面鏡子一樣,鏡子裡有沒有東西?什麼也沒有,可是它起作用照的時候什麼都有,它什麼都照見,經典就像鏡子一樣。我希望大家不要重視經典裡面的義理,不要重視它,你重視這個,你所念的經就是念死經,就讀死書。讀死書,世間人講書呆子,你學佛就佛呆子,不開智慧,聽一個意思永遠記住就一個意思,死在這一個意思裡面,叫死在句下。

  經典的目的是恢復我們自己的清淨心,用它來恢復自己的平等性。心性裡面有無量義,所以經典一展開,你要給人家講,長說短說、深說淺說無不自在。為什麼自在?就是因為它本身沒有意思,這是真的。真正明白它的性質,我們自然就不會注意一定要去求解。不求解,你所得到的是正解;你求解,往往不得其解,那很冤枉。清淨心在佛法裡面叫做根本智,一切的解釋在佛法叫做後得智,後得智是應用的智慧。這個應用的智慧是從根本智裡面生出來,沒有根本智,哪有後得智?所以中國幾千年以來的教學,小學是著重在根本智,太學著重在後得智,的確是智慧的教學、智慧的教育。不像現在從小不培養根本智,長大之後哪來的後得智?所以現在的教育不是智慧的教育,是知識的教育,一般常識,沒有智慧,所以想法、看法、做法往往都有重大的偏差、錯誤,老百姓才苦了,眾生才有劫難。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把它認識清楚。

  講到修行,修行要有綱領,我告訴諸位讀經,這是大根大本,修清淨心,這是第一重要。除此之外,我們在這個社會上,不能脫離社會,我們要生存,我們要生活,生活方面我們要依靠些什麼?佛法有簡單、扼要的綱領,教給我們遵循。學佛的人,諸位都知道,一入佛門第一樁事情就要求授三皈,三皈是什麼?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是回頭,依是依靠,要依靠三寶。佛法僧是什麼?如果你要是專看這個名詞,就想著佛是佛像,法是經典,僧是出家人,你要這樣的依靠那就壞了,你準上當。佛像、經典、出家人,這叫形式的三寶,這是樣子,這不是實質。依這個樣子啟發你自性三寶,那是真的,那是真正的皈依。

  佛是什麼?佛是覺的意思,覺而不迷。我們從迷惑顛倒回頭、回歸,依自性覺,這叫皈依佛,這才是真正佛弟子。是皈依自性佛,不是外面佛。學佛的人,家裡供養佛像,供養佛像是常常提醒我們自性佛,不見佛像就忘掉了,忘掉就迷。一見到佛像,我要自性覺,所以是提醒的作用,作用是這個。皈依法,法是正確的思想見解,就是正知正見,換句話說,我們從錯誤的想法、看法回過頭來,依正確的想法、看法,這叫皈依法。僧是代表清淨,六根清淨一塵不染,那是誰?是自己。不是那出家人,出家人清不清淨與我不相干,我一看到他那個樣子就要想到我自己要六根清淨一塵不染,從一切染污回過頭來,依清淨心,這叫皈依僧。這是佛法修學,不管是哪一宗、哪一派,是總綱領,叫三皈依。所以佛法修什麼?修覺正淨。覺不迷,正不邪,淨不染,我們修的是這個。不是修神通,不是修感應,是修覺正淨,這要記住。禪宗、密宗、淨土宗,不管是哪個宗派,統統都是修覺正淨。如果他迷惑、邪知邪見、染污,那就不是佛法,不管是哪一宗,如何去標榜,我們清楚它不是佛法。這是三皈依。

  人與人之間相處,佛教給我們六和,要和平相處,形象上要和,心地上要平等。像在美國不容許有種族的歧視,這就平等了,我們對於任何人事物都要用平等心來看待。在形象上,佛給我們講六條,第一個是「見和同解」,我們的見解要相同,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建立共識,彼此互相了解。今天世界的戰亂原因在哪裡?彼此互相不了解,造成許多的錯誤,帶來無盡的苦難。尤其是一個國家的領導人決策錯誤,他用心未嘗不善,而是對事實真相不了解。像在二次大戰之後,美國對中國許多的決策錯誤,他對於中國歷史文化背景沒有深刻的了解,認識不夠,只看表面,只看形式,這很危險。所以,小,我們對一個人;大,對社會、對國家,都要有相當深刻的了解,才不至於發生重大的過失。

  幸福美滿實在講要靠良好的教育,佛法是世間最好的教育。佛法變成宗教,實在講非常的不幸,宗教不能叫人普遍的接受,教育是叫人普遍接受的。佛教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育,中國人從前喜歡簡單,愈簡單愈好,稱佛教就可以。現在的佛教,人家容易誤會佛教是宗教,所以我們不得不再加兩個字,「佛陀教育」,讓大家看了之後,不至於發生誤會。我們是接受佛陀教育,依照佛陀教育來修學,這是我們在見解上要修正的地方。第一個,我們不能把佛看作宗教,要認知這是佛陀的教育,經典是教科書,迷信的色彩統統把它掃光。

  佛法的見解,實在講是講得非常的高明。每個人有他的想法、看法,這就是不同的見解。怎麼樣叫同?是不是放棄我們自己的想法、看法,去接受佛的想法、看法?不是的。剛才講佛經沒有意思,佛沒有想法,也沒有看法,這是真的。我們大家都把想法、看法捨棄,不就同了嗎?這的確是公平,確實能叫我們心服口服。每個人都恢復到自性清淨,你的看法、想法自然就相同,起作用的時候自然相同,這是妙極了!佛不牽著人鼻子走,不勉強人跟他一樣的看法、想法,不是這樣的。他是叫我們把所有一切分別執著妄想統統捨掉,恢復到自性清淨,這確實其他宗教裡頭沒有的,學術教學裡頭也沒有,中國儒家、道家比較接近,它有這個功用。

  第二個就是「戒和同修」,戒律是什麼?現代的話來講就是守法。人與人相處,如果沒有約束就沒有秩序,沒有秩序必然就亂序。這些法令規章是我們大家共同商量來制定的,制定之後一定要遵守。佛家講持戒,拿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守法。人人守法,這個社會當然有秩序,社會會呈現一片祥和,人民的安居樂業就在其中。「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這個戒條是教我們大家在一塊應當如何相處。最後一條是「利和同均」,這個意思就是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一定要互助合作,要能夠幫助別人,要能夠成就別人,絕對不是自私自利。所以六和是佛教的基本戒條,不管是出家、在家,統統要修,你家庭裡面能夠遵守,你這一家決定興旺,中國人常說「家和萬事興」。我們看一個人的家庭、看社會、看一個國家,有沒有前途?就看它裡面的成員和不和睦?如果不和那裡面就有危機,就不安定;如果上下和睦,相親相敬,這是一個非常堅固的團體,不可以侵犯,沒有能力、沒有力量能夠侵犯到它,和太重要了!

  我們看到清朝建國能夠享國二百六十多年,我們今天到北京故宮裡面去一看,會得到很大的啟示。清朝用什麼方法來統治這個國家?這麼大的國家,享國那麼久,給諸位說,用和。你到故宮裡面去看三座最重要的建築物,我們民間俗稱金鑾殿,匾額不是金鑾殿,是太和殿,太和後面中和殿,再後面保和殿。你看三個主要的建築物命名都是和,以和治天下,與大家和睦相處。實在講我們現代政府用中山堂、中正堂,遠不如太和、中和、保和有意思。這是我們中國固有文化的發揚,清朝實在是不斷的在發揚中國文化。現在沒有了,都把它忘掉了,太和、中和、保和都出在經典上,已經滅了。所以我去故宮裡面看,我深受感動,我們今天所有一切設施比不上滿清。

  如果你再念念歷史,對待這些歷代的帝王,我是由衷的佩服,為什麼?人家真是讀書,真有學問。你看他的文章,看他所批的奏摺,就是所批的這些公文,人家用的是什麼樣的心,如何關注老百姓的生活。特別是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他們批示的公文,我看過很多,真的是愛國愛民。康熙稱為聖祖,在中國歷代帝王用聖這個字做諡號的太少了,但是我們覺得用聖這個字來尊敬他是正確的。確實是一個非常明理的人,真的像佛法講的覺正淨,他真做到了,他不迷惑,他不顛倒。不去讀書、不去了解,我們想法、看法都有偏差,都有錯誤。

  說到此地,同修們在家裡面真正修行,我提供你們早晚課修行的方法。如果時間不許可,我們早課就念這個經本的第六章,第六章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我印這個小本子用意就是大家攜帶方便,男同修可以裝在口袋裡面,女同修可以放在錢包裡頭,隨時隨地都可以拿來讀。大本子是給你放在家裡讀,字大醒目,不傷眼睛。我們印的有大本的,印了許多不同版本,這是隨身攜帶的袖珍本。這章經文的內容,實在講就是阿彌陀佛西方世界的建國大綱,要想認識西方極樂世界,你讀這一篇大致上就了解了。而這一部全部的經文都是講解四十八願,四十八願詳細的介紹。所以四十八願是全經的綱目,非常重要,阿彌陀佛自己說的。所以這個經本上是兩個人講的,本師釋迦牟尼佛講的,阿彌陀佛講的。這一段是阿彌陀佛講的,非常重要,應當把它念熟,使我們自己的心願跟阿彌陀佛相同。經文念完之後,念佛號、迴向、三皈,用這個方法來做早課。

  晚課就念三十三章到三十七章,這總共有五章,這五章剛才跟諸位提出來,是幫助我們改過自新的,檢點自己的毛病。譬如三十三章一開頭佛就說「世人共爭不急之務」,想想我們今天爭的是不是也是不要緊的事情?無關緊要的事我們拼命在那裡爭,如果有,有趕緊改過來。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不重要的,這一定要分清楚。重要的是覺正淨,這是重要;不重要的是我們這些世間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這個不重要,何必去爭這個?你再富有也是日食三餐,夜眠六尺,你住小房子跟住大房子有什麼兩樣?也不過一張床而已。床再做大一點,你身體也只有那麼長,何必?真正有財富,住上二、三百萬一棟的豪華別墅,其實我去看,跟住旅館沒有兩樣,為什麼?一早晨就出去了,晚上很晚回來睡個覺,你跟住旅館,跟住公寓,有什麼兩樣?沒有兩樣。所以人真正想通了,為什麼不拿這些錢財去救濟那些貧苦的人,幫助他們,這個意義重大,決定不會損傷你在社會上的地位身分。你能照顧別人,我有福讓大家共享,比福報自己一個人享那有意義得多!一定要認識人生的意義、人生的價值在哪裡,你真的明瞭認識,這叫有智慧,這是學問。

  你讀中國歷史,熟悉歷史的人沒有不敬重范仲淹的,范仲淹是貧寒出身,以後做到宰相,像美國的國務卿一樣。他把他的收入、俸祿養三百多家,自己所過的日子還跟自己做秀才那個時候沒有兩樣,哪個人不佩服?自己還是省吃儉用。五個兒子,其中兩個兒子,一個做到宰相,一個做到御史大夫,要拿台灣的制度來講,一個行政院長,一個監察院長,都能遵守父親的家風。父親死了,連棺材都買不起,錢財哪裡去?全都布施掉了,都做了慈善事業。救濟貧苦,培育清寒子弟,家境清寒有天賦可以讀書的,沒有能力,他統統收來教養,替國家培養人才。

  印光大師說,我們中國除了孔老夫子之外,就是范家,一直到民國初年,八百年家道不衰。他為什麼不衰?祖宗積的德太大了,代代子孫都能夠遵循。范仲淹的子孫沒有覺得他的父親死了,棺材買不起會丟人,人家看不起,沒有,反而在歷史上都讚歎。我們今天中國人尤其是愛面子,什麼面子?假面具,不是真的面子。范仲淹、孔老夫子愛的是真面子、真面目,我們今天搞的假面具。在今天我們講到緩急,最重要的急事是什麼?是要培養真正弘揚中國文化的人才,這個比什麼都急。這樣的人,實在說又是可遇不可求,到哪裡去找?有這樣的人,沒有環境也是枉然。所以真正要有心的人,要有真正認識的人,來幫助這些真正發大心的,捨己為人。

  我昨天跟諸位說了,我們能力是非常有限,因為我們從來不化緣,從來不去募捐,所以經濟上就顯得很艱苦。我們在達拉斯建了個小道場,以我們現在的環境只能夠養五個人到六個人,當然我們將來收入多了,我們照顧的人就多,收入少照顧的人就少。我們求不求人拿錢?不求人。凡事我們一切順其自然,這個發展是好的,為什麼?我們自己的心清淨。如果我一味去求人,栽培人,怕的是找來那些人也不如法,我自己清淨心也失掉,那就悲哀,自己度自己沒有度成,度別人也度不成,兩頭都失掉。所以我的原則是保護自己的清淨心列在第一個重要,有多餘的力量,我們完全幫助別人。現在有兩個年輕人在達拉斯,我告訴他們:我成就你們,吃住我完全負責,你們每天在這裡工作,就是《無量壽經》念十遍。十遍是最少的,念得愈多愈好,你們在這裡修清淨心。我講不講解?不講解。我說你們三千遍念滿了,一天念十遍,一年三千遍,三千遍念滿了之後,我給你們講三個月經。如果沒有這個基礎,不必聽我講經,沒用處。

  真正要發心將來專修專弘,我的時間是五年,你要好好的去背誦經典,背個五年你的心才真正定下來,然後我只給你講一年就夠了,你所有一切經典都通了。這種教學方法現在很多人很難接受,好像沒有這個例子,沒聽說。其實這個方法在我們中國使用了幾千年,老方法,不是新的,兩千多年的教學收到非常良好的效果,老方法有效。新的方法試用這麼多年,真正的效果我還沒有看到,所以我不放心。走老路好,老路是一條熟路,我知道怎麼走法。新路我不會走,萬一迷失了那就太可惜了。所以我還是走的歷代祖師代代承傳的老路子,我自己也是走老路子出來的,這是我們幫助真正發心的年輕人,我們希望他來成就。

  有這一批年輕人,我就不要講經,我叫他們去講,他講給我聽,講錯了我給他修正,所以爾後我的工作是培養人才,自己少講。尤其是前年在北京遇到黃老居士,黃老居士告訴我:你講了三十年,可以了,不要再講了,你應該多寫一點,多培養學生。我覺得這是很有道理,我自己也有這個意思,沒有機緣,我想培養學生,沒人來跟我學。今年這個地方剛剛弄好就有兩個人來找我,這很難得。我說不要招生,佛菩薩會把人送來,我們只要盡到做保母的責任就好了。我那邊有個徒弟在照顧,他書念得很少,但是做事情很能幹。我就告訴他:新來的兩個人,我們要成就他。第一個,我們決定不能有嫉妒心。將來他的德行、學問都比你好,你要放不下,你就不是護持佛法,是在做滅佛法的工作,這個罪過是阿鼻地獄。我說:你要用什麼樣的心來看這學生?用父母之心來看他,把他當作你的兒女。你這樣的愛護他,照顧他們的生活,成就他們的德學,你是無量功德,他們將來的成就就是你的成就。這個觀念必須要改過來,決定不能嫉妒、障礙,這比什麼都重要。

  我說:如果你有嫉妒、障礙的意念,這個道場你在此地住不住,我不叫你走,佛菩薩會趕你走,不是生病就是出亂子,你在這裡住不住。我說我不會主動趕你,佛菩薩會把你趕跑,這個道場是佛菩薩建的。所以道場裡面只有兩種人,一個是護法的,一個是弘法的。他發心來修學,將來是弘法的,我們照顧他的生活,做一切事務方面的事情,我們是護法的,來護持他們,來成就他們,這就有意義。

  實在講,如果這個小道場將來能夠出三、五個人那就無量功德,這個道場就值得了。我們也不希望多,只希望能出三、五個人才,這種做法希望將來能夠影響其他的道場、其他的宗派,都能夠像我們這樣來做。我們道場建立,大概明年三、四月可以完工,我們不舉行開幕儀式,不舉行這個,為什麼?沒有必要,不敢勞師動眾,不敢去請外面這些法師大德,不需要,蓋好了我們自己開張就好了,避免一切鋪張,完全走實質這個道路,不講任何形式。所以我們道場也不建得很莊嚴,普通小茅蓬就可以了,我們對外面沒有一樣值得炫耀的,既沒有名,也沒有利,也沒有財富,也沒有信徒,什麼都沒有。社會上對我們瞧不起,瞧不起,我們的心就安了。一瞧得起,那個麻煩大了,今天這個來拜訪你,明天那個來邀請你,好了,搞得所謂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那就完了。我們所希望的就是叫人家都瞧不起我們,我心安理得。這個世間人瞧不起,阿彌陀佛就瞧得起。世間人都瞧得起了,阿彌陀佛就照顧不到了,沒法子,看到你就搖頭了。

  所以大家要知道真正的功夫在覺正淨,大家在一起相處的時候一定要修六和敬。戒定慧的三學,這念經就統統都有了。什麼叫戒?戒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你每天念這部經念上十來遍,心裡頭怎麼會想壞事?不可能,想壞事這部經也念不下去了,所以念經就是諸惡莫作,就這個道理。經是佛從真如本性裡面流露出來的言語文字,這是至善,儒家講「止於至善」,讀經是止於至善,你看戒律圓滿了。念經的時候專心,專心就是定;念得清清楚楚、字字分明,沒念錯、沒念漏,這就是慧。所以戒定慧三學,我們在讀經是一次就完成了,不要一樣一樣的修,一次就修圓滿了。

  六度是講我們平常處事待人接物,布施是放下,放下萬緣,心裡面沒有憂慮、沒有煩惱、沒有牽掛,這就大自在了,這是布施。持戒就是守法。忍辱是培養自己的耐心,不管做什麼事情都要有耐心,有耐心自然在態度上就穩重大方,不會急躁。禪定,定就是我們自己有主張、有方向、有目標,決定不紊亂,這是定。般若是智慧,用現代話說是理智,不輕易用感情,無論做什麼事情,以理智為基礎,而不以感情為基礎。六度是教給我們處事待人接物的原則、綱領,我們能依照這些去做,這是真正的佛弟子,真實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能做到之後,將來把自己的境界往上面一提升,那就跟諸菩薩沒有兩樣,修十大願王。

  十大願王是要功夫,我們一般人是念念這十句話,做不到,一句都做不到。必須有底下的基礎,就是有三學六度的基礎,才有資格修十大願王,才知道十大願王真正的境界,這是佛法最高級的。在這本教科書裡面,從最基礎的到最高級的,它都在裡面,這也是非常難得,所以這部經典稱為第一經的確是有道理。十大願王我們雖然做不到,我們對它要尊敬、要嚮往。所以它列在本經的第二段,「德遵普賢第二」,這就是說明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是西方極樂世界所有一切菩薩共同修學的綱領,因此我們要重視。過去魏源居士將《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列入淨土四經,有道理,這裡就可以看出來。

  普賢菩薩不但代表《華嚴》,而且代表密宗,密宗第一位祖師,金剛手菩薩,也叫做金剛薩埵,他是普賢菩薩的化身,就是普賢菩薩。密宗裡面準提菩薩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你看看與淨土關係多麼密切!現在有些人迷信灌頂,法王、仁波切來的時候,大家一窩蜂去灌頂。什麼叫灌頂?給你頭上灑幾滴水,形式!你每天早晨洗臉那個水還不夠,比他灑的不曉得多多少倍。你要懂得灌頂兩個字怎麼講法,灌是慈悲加持的意思,頂是如來最高的法門,頂法。你要曉得,這部經就是十方一切如來度眾生第一法,沒有比這個更上的,它就是頂法。你能把這部經從頭到尾念一遍,是十方一切如來給你灌了一次頂,一天念十遍就每天給你灌十次頂,誰給你灌的?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可惜沒有人知道,無上的頂法偏偏沒有人曉得,去找那些還未必靠得住的人。

  我在洛杉磯聽一位同修,他前幾年到印度、到尼泊爾,在那邊住了八個月,回來告訴我,有很多西藏人很窮,他們冒充喇嘛、冒充仁波切到外國來騙。他們學一點形式上的方法,到外面去一宣傳,就帶一批財富回去了。顯教裡頭有冒充的,在台灣很多假和尚,冒充的;密宗裡頭也有,你們千萬不要上當。如其我們認識不清,不知道他是真的是假的,不如請十方諸佛給我們灌頂,決定不錯。你要想形式,每天洗澡淋浴的那個大灌頂。

  所以希望同學們既然發心學佛,第一個,不可以迷信,要覺而不迷,要理智,不能用感情,感情就會上當受騙。頭腦要冷靜,我們是接受佛的教誨。宗教是感情,宗教要熱情,宗教是迷信,佛法是冷靜。你看印光祖師教育弟子,就是叫你在家專心用功修學,不贊成跑道場,不贊成亂修,所以開始學習一定是跟一個老師,聽一個老師的話。自己的基礎奠定之後,這才參學,參學就是博學多聞。你自己戒定慧三學的基礎都成就了,才有資格去參學,那是什麼人你都可以見,為什麼?你一見他,看到他的言語,看到他的態度,他一舉一動,你就曉得他是邪是正,你不會受騙上當,只得利益,不會有害處。什麼都可以聽,什麼都可以接觸,那是第二個階段。

  現在我們慧眼沒有開,不能辨別是非,到處去參學,那好了,所謂是邪正不分,愈學愈迷惑,愈學煩惱愈多,所以很多學佛的人,結果都很悲哀。我們所看到的,多少學佛的人最後進了精神病院。什麼原因?不是佛法不好,他學錯了,他不如法,到最後精神分裂。這是我們在中國、外國看到許多,非常之悲痛,很好的年輕人,受過高等教育,學佛學了幾年就上精神病院。也正因為如此,社會上許多高級知識分子對佛教很不滿,他們並沒有深刻去研究佛教,只看到形式,所以對佛教不滿,認為佛教是迷信,佛教害人。他們說這些話也不無道理,因為確實有這些事實存在,這都是我們要理解的、要明瞭的。自己學佛一定要走一條正路,真正得到幸福美滿的人生,這就有價值了。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只跟諸位說到此地,謝謝諸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