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八十六集)  2009/8/28  台灣  檔名:12-047-0086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十八面第一行,我們從最後這一句看起:

  【華嚴云。譬如金翅鳥。以左右兩翅鼓揚海水令其兩闢。觀諸龍眾命將盡者而搏取之。】

  昨天我們學到這裡。我們接著看:

  【如來出世亦復如是。以大止妙觀而為兩翅。鼓揚眾生大愛海水令其兩闢。觀諸眾生根成熟者而度脫之。】

  前面是比喻,這邊是法合。諸佛菩薩示現在世間,當然這種示現無不是感應在起作用,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感應道交我們在前面學習了很多,現在將佛菩薩在這個世間怎樣教化眾生,他就是以止觀兩門,就好像『金翅鳥』的兩個翅膀一樣,用這兩門鼓動『眾生大愛海水』。這個海是苦海,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可是眾生落在大海裡面,他就不肯回頭。這個海是七情五欲的大海,這個愛是貪愛,所以佛法裡面說,「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淨土」,這是淨宗祖師常常提醒同修的話。為什麼六道眾生沒有辦法出離輪迴?要是用一句話來回答,就是貪婪、貪愛。貪的是什麼?七情五欲。七情是喜怒哀樂愛惡欲,五欲是財色名食睡,這裡頭有一條就出不去,如果統統具足,你怎麼能夠超越輪迴?怎麼能夠出離生死苦海?這樁事情佛菩薩幫不上忙,神仙也幫不上忙。為什麼?你要曉得,這苦海從哪裡來的?是你自己生生世世不善業變現出來的。佛用一句話說得很簡單,真把它說明白、說清楚了,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如果你要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都放下,六道就沒有,六道是一場夢,一放下,好比是夢裡醒過來。所以這樁事情原來是自作自受。

  諸佛菩薩、一切神聖,他們把這個事情真相告訴我們,芸芸眾生果然明瞭事實真相,他就知道如何出離。這是佛菩薩應化在世間幫助眾生的事情,可是眾生不相信就沒辦法,那就無緣。所以佛菩薩教什麼人?根熟者。這條件就說出來,什麼叫根熟?善根、福德、因緣具足。在這一生當中,這三個條件具足不容易,非常不容易。如果這三個條件都具足,你在這一生當中肯定會遇到佛法,肯定會遇到大乘、會遇到淨土。為什麼?你這一生永脫輪迴的緣分到了,你肯定遇到。這不是幸運,這是感應。自己根熟了,我們求佛菩薩加持,這是顯感顯應。很多人並沒有求,可是條件真具足了,這是冥感,佛菩薩顯應。我沒動這個念頭,佛菩薩來了。你沒有這個念頭,你條件具足了,條件具足的時候,這個振動的波,常寂光裡面就收到了,自自然然就現相來幫助你一把,你這一生圓滿成就。如果緣沒成熟,佛菩薩來不來幫忙?來,沒有善根,佛菩薩也來,不可思議!為什麼?我們凡夫不知道,圓滿覺悟的人知道,他知道整個宇宙是一體,決定不能分割,就是一個整體。遍法界虛空界是一個整體,我們汗毛上一根毛的毛端也是個整體。空中存在的一微塵,這微塵很小,空中有微塵嗎?有,太多了。你要不相信,這很容易看到的,白天我們在房子裡面,陽光從窗戶照進來,我們留一個空隙,你看陽光裡面的微塵多不多?每粒微塵也是全體,這無法想像,這不可思議。這是事實真相,佛經上說的「法爾如是」,就是一切法本來就是這樣的。一微塵裡面有全宇宙的信息,一毛端也是全宇宙的信息,怎麼會沒有感應?我們一點善根福德都沒有也有感應,為什麼?一體的。

  佛經上為什麼講根熟眾生?根熟眾生他這一生覺悟了,他徹底覺悟了,這種人少,不多。而完全迷惑、完全不覺悟的人,這種人多,佛菩薩幫不幫助他?幫助他,但是他一生不能成就。幫助他什麼?幫助他種善根,不是幫助他成熟,他沒有善根,幫助他種善根。善根怎麼種法?善根種在哪裡?種在阿賴耶識,性識,怎麼種法?讓他有佛的種子。要知道佛的種子是本來有的,他迷了,迷而不覺,佛菩薩慈悲,幫助他開始覺悟。他知道這個世間有個佛,或者是見到佛像,或者是聽到佛的名字,或者是接觸佛法的法物,看到寺廟,看到佛塔,看到學佛的出家人(比丘、比丘尼),或者看到學佛的居士。他看到這個,他就落了個印象,這個印象就是阿賴耶識裡頭的種子,他有個佛。這個印象很淡薄,並不深,初種。如果在這一生當中常常有機會見到,這個印象自然慢慢就變深刻。到相當深刻的時候,他就會生起佛到底是怎麼回事情?打聽打聽,接觸一下,慢慢他就理解了。理解,他才能生起信心。所以你看佛是先幫助眾生下種子。第二步,有了種子,幫助他生信心;有了信心,幫助他去探索、去了解;真正了解,幫助他修行;修行功夫得力了,幫助他提升;提升到一定的程度,幫助他證果。所以諸佛菩薩那種慈悲心,沒有人能夠相比的,父母疼愛子女要跟佛比差一大截。所以世間眾生不知道佛的恩德大。

  佛弟子供養佛像什麼意思?頭一條,報本反始,報恩,紀念,不忘本。佛法誰傳的?佛菩薩傳的,要不是佛菩薩,我們怎麼會知道?今天我們得到真實利益,對最初幫助我們的人,我們能忘記嗎?所以供養佛菩薩跟中國人在家裡面供祖先牌位的意思完全相同。現在家裡不供祖先牌位,老人過世的時候,會把老人照片掛在客廳裡面紀念。但是照片,現在我們只能看到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頂多你還能看到高祖父母,高祖父母之前找不到照片,沒有了,所以這才供牌位。我們看中國人家庭裡面很多,城市裡面很少了,但是在農村裡,偏僻地方我們都能發現他供的是什麼?列祖列宗。這是正確的,永遠不忘祖先的恩德。千百年前的老祖宗你還不忘記,你還念念感恩,眼前的父母你自然會孝順。孝是性德裡第一德。中國幾千年文化的根就是孝道,佛法是佛陀的教育,佛陀教育的根也是孝道。佛在經典上告訴我們,學佛從哪裡學起?從「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從這裡做起。你看頭一句話,孝養父母。所以佛教在兩千年前傳入中國,很快融入了中國文化,跟中國文化變成一體,什麼原因?立足點完全相同。中國文化是以孝道為核心,佛家的教學也是以孝道為核心,比中國傳統文化講得更廣、講得更深,佛法講到孝順一切眾生,從父母師長擴展到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菩薩戒經》裡面說得好,「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這是把孝道發揚光大。這個男子、女人擴充到十法界,不僅僅限於人間,畜生裡頭有雄雌,雄就是男,雌就是母,他是這麼教的。十法界裡面有情眾生都有男女兩種性別,無一不是父母,這個孝順才做得圓滿。所以佛法到中國,很快就被中國朝野接受,歡喜接受,歷代帝王親自領導來推行這個教育,不是偶然的。這是稱性的。下面說:

  【依此義故。要修止觀也。】

  《華嚴經》上的比喻,比喻如來教化眾生,他要用『止觀』二門。下面第二個問答:

  【止觀兩門既為宗要。凡夫初學未解安心。請示迷徒令歸正路。】

  這問得好。『宗要』就是最主要的,『止觀兩門』是佛法修學最主要的科目。「止觀」兩個字展開來就是八萬四千法門,再擴展就是無量法門。法門再多,不離止觀。用章嘉大師的話來說,就是不離放下、看破,放下是止,看破是觀。『凡夫初學未解安心』,這是個重要的問題。學佛的人很多,抓到核心的人太少太少!達摩祖師初到中國,找不到志同道合,只好去面壁。面壁九年,遇到一個年輕人想親近他,很不容易,達摩接見他,這個年輕人慧可。問他:你來找我有什麼事情?他說:我心不安,請和尚給我安心。這是學佛人,他找到核心。達摩祖師伸出一隻手出來:你把心拿來,我替你安。我們現在看到很多達摩祖師的塑像,你看坐在那個地方,一隻手伸出,就是這個意思。慧可聽了這個話之後,是,我那個不安的心在哪裡?拿出來請老和尚替我安心,找了半天找不到。最後慧可就說,「我覓心」,我找心找不到,「了不可得」。達摩祖師回他一句話,「與汝安心竟」,我已經把你的心安好了。他在這個時候一下就悟過來,恍然大悟,達摩祖師把衣缽就傳給他,禪宗第二祖。這是慧可大師的故事。

  真的,在六道裡頭,尤其是欲界,心浮氣躁。細心去觀察,所有眾生無一不是,大概只有極少數修道人住山洞、住茅蓬,一生不跟外面接觸,大概那些少數人他心是定的,其餘你細心觀察,心都是浮動的,都不安,像水上的浮萍,隨波逐流。自古以來帝王將相、豪門貴族,有幾個人能夠世世代代相傳,在一個地方不動?在古時候佛門裡面,所謂祖庭,你能看到這些氣象,祖師大德的道場,幾千年、幾百年,代代有傳人。世法裡大概只剩下一家,孔子,你到曲阜去看,孔子這個孔家到現在七十多代,我們只看到這一家承傳,其他的沒有了。民國初年以前,還能看到人家的祠堂,祠堂裡面還能看到家譜,這個形相還有,實質沒有了。可見得安心不容易!古人所謂「心安理得」,心安是什麼?心安是定,定生慧,智慧開了,事理就通達明瞭,心不安,事理不可能通達明瞭。不能通達明瞭,肯定就出亂子,這個世間叫亂世,亂世是這麼來的。所以這個問得好,問的人『請示』,請你指示這些心不安的人,『迷徒』;『令歸正路』,你能幫他安心,那你就是指示他一條正路。這就是這篇論文的題目「妄盡還源」,幫助他還源。妄是什麼?妄是迷,迷破了才還源。這問得好!下面大師為我們解答:

  【答。依起信論云。若修止者。住於靜處端坐正意。】

  我們先看這一句,《大乘起信論》說的,如果你『修止』,你真修行,也就是我們用通俗的話講,大家好懂,「未解安心」,就是修清淨心,用現在話說就是不知道修清淨心,不知道怎樣修清淨心。《起信論》裡告訴我們,你要想修清淨心,首先要「住於靜處」,你要找一個清靜的環境,因為外面環境影響我們的身心。我們是凡夫,沒有辦法不受影響;能不受影響的那是聖人,那不是凡夫,他真有功夫,那個功夫就是看破。像《般若經》上所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他知道那是假的。像我們看電視、看電影,我們知道電影的銀幕、電視的屏幕什麼都沒有,乾乾淨淨,這叫清淨心。但是頻道打開,信息傳來了,裡面有音聲、有形相,凡夫著了相,這些幻相能引起凡夫的煩惱情緒;順自己心的歡喜,不順自己心的就厭煩。你的心跟著這個幻相去轉,心隨境轉,凡夫。修行人,有功夫的人知道那是假相,屏幕上什麼都沒有,不管它現什麼樣的相,修行人如如不動,見如不見。他有沒有見?見了。什麼叫不見?他心裡沒有分別執著,他保持完全的平靜,這叫功夫,能不起個念頭。雖然不起念頭,清清楚楚、明明瞭瞭,你問他,他都知道;你不問他,他心乾乾淨淨的,確實痕跡都不著。所以要『住於靜處端坐正意』。這些都是講的形式,我們今天講的規矩,規矩能幫助你把心定下來。

  【不依氣息。】

  『氣息』是呼吸。有人做「數息觀」,坐在那裡做什麼?注意你的呼吸,用這個方法來攝心,要不然你就胡思亂想,叫你把心專門注意呼吸,叫數息觀。這樣慢慢的把妄念放下,用這個,這初學;功夫得力了不要用這個,不需要用數息。

  【不依形色。】

  這都屬於觀想,《十六觀經》裡面就是觀形色,「落日懸鼓」,這第一觀,那修止觀,完全是觀想。想什麼?想太陽下山,那是西方,太陽下山是西方。太陽下山,像一個鼓一樣,紅紅的太陽,這個時候光不像中午那麼樣的強,你眼睛睜不開,這時候可以睜開眼睛看。像個鼓一樣,慢慢的落到山下、山的那邊去了。這是『依形色』。

  【不依於空。】

  『空』是什麼?什麼都不想。修成了叫無想定,果報在四禪天的無想天,也非常麻煩。所以修定不簡單,必須要有好老師、善知識在旁邊看著你,你要是稍稍錯了,馬上把你糾正過來,如果不糾正,你很容易著魔。學禪學密,沒有好的老師在旁邊是決定不可以的,不像學教,學教有經典的依據;不像念佛,念佛行,念佛就一句阿彌陀佛,不會出亂子。所以密要真正好的金剛上師,禪要真正好的善知識,你要是遇不到,你是很不容易成就。我學佛,三位老師都對我提出警告,他們三個人沒開會,但警告的是一樁事情,就是密宗跟禪宗勸我不要去碰它,很有道理。我親近章嘉大師,章嘉大師是密宗的大德,他也是這樣警告我。密宗裡一些常識,他給我講得很多,所以我了解。在佛法裡面,它的確是屬於上上乘佛法,什麼人可以修?在淨宗裡面講,你得理一心不亂可以修。不但可以修,你還真的要修,你夠這個水平;事一心不亂還不行,要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是什麼境界?禪宗裡頭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成佛了,他已經超出十法界。不但超越六道,阿羅漢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分證即佛,他是真佛,可不是假佛,《華嚴經》上稱他為法身菩薩,他可以修,不是這個條件不行。換句話說,密是什麼?密是佛法裡面的博士班,最高的一個階層。你要想念博士班,你什麼身分?碩士身分。碩士畢業,你才能念博士班,大學畢業都不行。我們明白了,對禪、對密會生起無比的恭敬心,虔誠的讚歎。自己敢不敢學?不敢,程度不夠,我們必須從基礎上下功夫。

  現在我們把這個基礎降低到最底層,最底層是什麼?幼稚園,連小學我們都不夠。所以要認真的、好好的去修三個根,這三個根就是《觀無量壽佛經》上的一句話,「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孝親尊師我們落實在儒家的《弟子規》,慈心不殺我們落實在道家的《太上感應篇》,修十善業是佛法裡面的《十善業道經》。我們用這三門功課做修行的基礎,這是幼兒園的課程,不是小學。我常講這三門東西學好了,你就是佛經裡面諸佛菩薩常常稱讚的「善男子,善女人」,你取得這個條件。善男子、善女人是有條件的,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稱的,「淨業三福」第一福你做到了。你看一展開佛經,「善男子,善女人」,你很歡喜,為什麼?你有分。如果這三條沒有,念「善男子,善女人」是念別人,自己沒分,這不能不知道。一定要清楚。有這個條件,你才真正能學佛法,念什麼?念佛教一年級,小學一年級,《華嚴經》上初信位的菩薩,小學一年級就是初信位的菩薩。我們儒釋道三個根都做好了,能不能去念小學一年級?給諸位說,不能。為什麼?你要參加考試,你考試及格才能進入小學一年級。考什麼?考止觀,止是放下。見思煩惱,這六道裡的。六道怎麼形成的?就是見思煩惱形成的,沒有見思煩惱,六道就沒有。

  見煩惱就是你見解錯誤了,思煩惱就是你思想錯誤了。一年級,思想錯誤沒有關係,見解錯誤要放下。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掉,你才是初信位的菩薩,一年級。這個標準不是隨便說的。我們剛才講「善男子,善女人」,我講經的時候常常提到十六個字,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放下貪瞋痴慢,這是我講了幾十年。真正做到了,你有沒有入門?沒入。真正做到了,你是善男子、善女人,你在哪裡?你在門口。到門口了,沒進去,你再跨一步就進去了。那跨一步是什麼?你把八十八品見惑放下。八十八品見惑分為五大類,頭一個是「身見」。決定不再執著身是我,身是什麼?我所有的。你會把身看作跟身上穿的衣服一樣,衣服不是我,我所有的;身體不是我,我所有的。這一關你要是看破了,你對生死沒有恐懼,為什麼?沒有死,哪有死!換個身體而已。就好像衣服髒了,換一件衣服一樣,很快樂。舊的衣服脫掉,換一件新衣服,一絲毫恐怖都沒有。頭一個你要把身見放下,《金剛經》上講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四相放下,你入了門,入大乘一年級,小學一年級。這第一個要放下的,一個放下,其他的都容易。

  第二大類「邊見」,我常常把它講做對立。把對立這個念頭放下,我不跟人對立,我不跟事對立,我不跟天地萬物對立,對立沒有了。對立要不放下,對立的提升就是矛盾,矛盾的提升就是衝突,衝突的提升就是鬥爭,鬥爭的提升就是戰爭,死路一條,後患無窮。所以化解衝突,從哪裡化解起?從放下對立,真正把衝突化解了。我們最近這麼多年來,有這麼個緣分,幫助世界,幫助聯合國,提供一點化解衝突的方法。我們在湯池小鎮做這個實驗,就是為這樁事情,做成功了。所以對於佛陀的教育,中國傳統文化,能夠幫助這個世界化解衝突,恢復國際上的安定和平,我們有了信心。不做實驗,真的遇到別人問我:法師,你講得很好,那是理想,那不能實現的。我們聽了,也不敢用肯定的語氣回答。中國幾千年這套東西,現在還能行得通?所以我想現在人都相信科學,科學的特質就是實驗,通過實驗證明它可行,大家就沒話說。我們在湯池用一個小鎮來做實驗,實驗什麼?實驗《弟子規》,看管不管用。結果我們在推行全民教育,這個小鎮的居民四萬八千人,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一起學,不到半年,成績卓著。所以我們在國際上的聲音大了,堅定了,沒有絲毫猶豫。為什麼?做出來了。這事情不容易!在這個時代,傳統文化疏忽了至少一百年,現在要讓人重新認知,能再肯定,非做實驗不可。沒有通過實驗,很多人不相信,那就是推動傳統文化的阻力,阻力很大。這種現象我們知道是正常的,丟得太久,沒人談了。下面說:

  【不依地水火風。乃至不依見聞覺知。】

  這講得究竟,清淨心不能依外面的依靠,有依靠就不清淨,有依靠你很容易被破壞,清淨心什麼都不能依。到最後什麼?

  【一切諸想隨念皆除。】

  那就是什麼?不但不分別、不執著,連起心動念都不許可。你看後面這一句:

  【亦遣除想。】

  想就是起心動念。前面說『一切諸想隨念皆除』,一切諸想就是分別,前面講依什麼那是執著。執著真放下,分別也放下,最後起心動念要放下,『亦遣除想』是起心動念。為什麼?

  【以一切法本來無想。念念不生。念念不滅。】

  這給你講真的。

  【亦不隨心外念境界。】

  這個道理很深很深。我們讀了這段文,因為前面一直學到這個地方,我們學過「顯一體,起二用,三種周遍,四種性德」,還學到「五止」,所以我們明瞭。『一切法本來無想,念念不生,念念不滅』,為什麼?幻相,它不是真的。念念是緣,緣生,生的什麼?生的是幻相,不是真的。像我們拿一張幻燈片,電影是幻燈片,這大家都知道;放映機就是幻燈機,電影這個幻燈機它開關的速度很快,不像一般幻燈機。我們放幻燈片的時間,可以放很長。電影幻燈機的設計,一秒鐘開關二十四次,我們不能把它縮短,也不能把它延長,定在二十四張。那個開關就是「念念」,幻燈機的影像投射在銀幕上,那就是「生滅」。為什麼說不生?時間太快了,不能這個說法,這個講法講不通。不生是什麼意思?銀幕上沒有留下痕跡,這叫不生。我們眼睛的速度趕不上放映機的速度,如果我們眼見東西的速度跟放映機的速度是平等的,我們看到什麼?我們看到是一張一張的。速度不一樣,我們沒有看到一張一張的,看到連續的。雖然連續的,它確實不生,銀光幕上一絲毫沒沾染。不生,哪來的滅!念念不滅。所以是假的不是真的。放完了,銀光幕上一片空白,沒放也是一片空白。我們用這個比喻,會很清楚體會它是怎麼回事情。

  佛告訴我們,我們自性能夠現依正莊嚴,跟這個道理是完全相同,只是頻率不一樣,我們自性裡面的頻率簡直是不可思議。可是頻率有時候快、有時候慢,譬如水,水有水蒸氣,氣體的狀態;有液體的狀態;它結成冰,有固體的狀態。它是一個東西,它的分子都是水,為什麼會有這三種狀況?頻率不一樣。頻率很慢,變成冰;頻率快的時候,它就變成水;再快,它就變成氣,頻率不一樣。現在我們知道,不管它的頻率快慢,都是念念不生,念念不滅。這個不生不滅誰看到?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八地菩薩。八地菩薩的定功很深很深,甚深禪定裡面,極其微細的波動他都能感受到。極其微細、極其快速他全能感受到,他看到事實真相,這個念頭念念在動。彌勒菩薩說,念頭在動,這一動就現相。相,我們今天講物質現象,其實物質現象是假的,不是真的。物質現象裡面同時還有精神現象,精神現象是見聞覺知,這是性德。這讓我們了解一個事實真相,那就是所有的現象,無論是精神現象、是物質現象、是自然現象,全是心波振動所現的境界。所以佛家講「心外無法,法外無心」。法從哪裡來的?法是心現的。心怎麼樣現的?心在振動時候出現的。這個念就是心動,動它就出現,不動它不出現。動的時候,不能說它有,它不生不滅;不動的時候,不能說它無。它一動,就能生萬法,就起二用,依正莊嚴立刻就現出來。我們今天見的這個相是念念的相續相,但是你了解事實真相之後,這相續相的所有一切現象都是幻相。《金剛經》上比喻得好,「夢幻泡影」,你不能執著;你要執著,你錯了,你就迷了。不但不能執著,最好也不要分別,沒有分別的必要。

  下面這句話說:『亦不隨心外念境界』,為什麼?心外沒有境界,境界是從念產生的,是幻相,所以心外無法。但是我們今天迷了,迷了怎麼樣?我們會受心外這個境界所轉。本來是境隨心轉,迷了之後心隨境轉,這就壞了。這個心是妄心,妄心隨境界轉,這是最可憐的,這是迷失自性最重的現象。可是這種現象在現前社會太多太多了,幾個人能夠不隨心轉?真能不隨心轉,我們就不要選擇一個清淨的環境,沒有這個必要。自己還沒有這麼深的定功,還是會隨外頭境界所轉,這才找一個清淨環境修行,道理在此地。菩薩在這裡就告訴我們,我們要知道事實真相,不被外境所轉。

  【然後以心除心。】

  前面這個心是真心,後面這個心是妄心。『以心除心』,我們用真心,不用妄心。什麼是真心?真心沒有念頭,有念就是妄心。這真心可不容易!是不容易。你會用真心,你就是佛,你不是凡人。佛告訴我們,十法界全用的是妄心。十法界最高的是佛,其次的是菩薩,第三個是緣覺,第四個聲聞,叫四聖法界。他們用什麼心?他們還是用阿賴耶,法相宗上講的八識五十一心所;他們用得正,他們用對了,六道凡夫用得邪、用錯了。四聖法界跟六道要兩個相比,可以說四聖是淨土,六道是穢土;四聖清淨,六道染污。有染淨,染淨還是對立的,如果出離十法界,那是明心見性,對立沒有了,不但善惡沒有,染淨也沒有,叫一真法界,諸佛菩薩的實報莊嚴土。實是真實,不是虛妄的,真實,實報莊嚴土,他用真心,他不用妄心。法相宗裡面講,轉八識為四智,八識是煩惱;轉煩惱為菩提,四智菩提。我們現在用的什麼心?第七識執著,第六識分別,第八識落印象,我們用這個,這就是六道凡夫。四聖法界裡面的人絕對沒有執著,他裡面還有分別,分別心很弱,不是很強,有那麼一點點,有起心動念。所以最後一句「以心除心」,用真心,不用妄心。

  在我們這個世間,也有些祖師大德提倡,譬如明朝,也是末年,跟蓮池大師同時代的交光法師,他註的《楞嚴正脈》,他的著作,他裡面就提出來,《楞嚴經》世尊的本意是教人捨識用根。識是妄心,根是真心,就是以心除心。高,非常之高!根是什麼?六根的根性。識是六根的分別,譬如眼,眼識、耳識。識是什麼?識是分別。眼見色,分別色法;耳聞音聲,分別音聲,分別是識。如果是根性呢?根性沒有分別,根性叫了別,它明瞭,它沒有分別。根性像鏡子一樣,鏡子照外面的景象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它有沒有分別?沒分別。沒有分別那是見性,用見性見色,用聞性聞音聲,用鼻性嗅香,用舌性嘗味,沒有分別。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是用真心。我們平常用不用?說老實話,每個人都在用,你自己不知道。經教裡面告訴我們,我們見色聞聲,第一念,眼睛一張開,第一念接觸的是見性見,可是第二念就變了,第二念就變成眼識見,錯了,一下就掉下來。如果永遠保持第一念,不落在第二念,這人是什麼人?這是菩薩,法身菩薩,他住一真法界,他不是住在十法界。我們保不住,第一念見性,是見性,第二念眼識,眼識就當家作主,第一念疏忽了,自己也不知道。佛把這個事實真相給我們說出來,意思很深,叫我們常常想到我們並不是不用真心,如何能保持第一念,不落在第二念裡頭。我們知道了,諸佛如來應化在世間,念念都是一念,沒有二念。從第一念馬上就落到二、三,那就是凡夫;二念,分別,三念,執著。這是事實真相,這不能不知道。下面再教我們方法:

  【心若馳散即當攝來令歸正念。】

  我們的心是散亂的,胡思亂想,止不住,前一個妄念滅了,後個妄念就生,想止止不住,怎麼辦?得要用善巧方便把它止住。歸什麼?『歸正念』,正念稱性。下面他舉了個比喻:

  【常勤正念唯心識觀。一切魔境自然遠離。】

  這確實是難得。『唯心』是什麼意思?法相唯識宗,過去我們初學佛的時候,李老師常常提到。學唯識,依照唯識去修行不容易,也不是我們能做得到的。「五重唯識觀」,學『唯心識觀』有五個層次,我們連第一個層次都做不到。這個名詞的意思是說「一切諸法,唯有內心,無心外之法,是謂唯心,亦云唯識」。由此可知,唯心的心不是真心,是什麼心?妄心。我們用比喻來說,古人用金跟金器做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一切諸法是器,唯有內心這是金,無心外之法,這所有器皿全是黃金做的,除黃金之外一樣都沒有,每一樣全是黃金做的。用這個比喻諸位就好懂。這就叫唯心,也叫做唯識。如果沒有後面這一句,這個心到底是真心還是妄心?都能講得通,加上這一句,這個心就不是真心,是唯識家所講的心,阿賴耶。

  唯識家看整個宇宙,看整個人生,他是所謂離一切相,他不著相,他從相裡面看到識。所以他說一切法唯識,除識之外,沒有一切法,一切法的體性就是識,他這麼個看法。所以這個地方講的心,心識。心就是識,識就是心。這個心,法相講「八心王」,八個心,阿賴耶、末那、意識,加上前五識,眼識、鼻識、耳識、舌識、身識,身體,身識。底下有解釋,「心者,集起之義;集起諸法,故云心」,這是唯識家所講的。集,因緣生法,集起就是許許多多的條件,集起。它生法,就是集起諸法,這是心的意思。「識,了別之義;了別諸法,故云識,同體異名也」。一個是從集起上來說,一個是從了別上來說。我們用個比喻,譬如一盞燈,燈也是因緣集起的,許多的物質條件集起。燈能放光,還照自己,也照外面,從照來講就叫做識,從體上來講就叫心,它是一不是二。了別的功能是自性,所以依舊是性德在起作用。

  世尊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一切眾生包括的範圍非常之廣。因為他沒有說一切人,沒有加上一切有情眾生,他只講一切眾生。一切眾生,這個「眾」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就是此地講的集起。所有一切現象不是單純的,《華嚴經》上講無量因緣集起而現的現象。但是它的速度太快,一念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就統統現出來,整個宇宙現出來了。這是大乘教義裡無比精彩的一篇,稀有難逢,講得這麼清楚、這麼透徹,不容易。唯心識觀,你把這些事理統統都搞清楚、搞明白了,《華嚴經.十地品》上有一句話說「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大乘教裡常講「萬法歸一」。這個意思我們用比喻來說,還是前面的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你從器的現相上去看,千差萬別,太多太多!你從它性質裡面看,全是黃金。萬法歸一,那個一是黃金,除了金之外,什麼都沒有。我們前面舉水做例子,水這個分子,它有氣體狀態,有液體狀態,有固體狀態,三種不一樣,統統歸一,水分子,水分子溼,它都是溼的,水蒸氣是溼的,水是溼的,冰也是溼的。

  我們整個宇宙說「萬法唯心」,心現的;說「萬法唯識」,識變的,識會變。我們用電視來做比喻,螢光幕上能現相,現相是什麼?是心,心能現;相千變萬化,那是識。說識生的,也能夠講得通,沒有識做為緣,自性不現。自性能生萬法,要什麼?要識。識,動相,阿賴耶就是動。阿賴耶的三細相,第一個是業相,業相是什麼?業相是振動,就是彌勒菩薩所講的那一念。這一念是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就是那一動,第一動。第一動沒有原因,所以它是虛妄的。一動它就現相,就能生萬法。你說這個萬法到底是自性現的,還是識現的?離開識不會現,離開性也不能現。所以講心現,對的;識變,也是對的,沒講錯。

  唯識論裡有幾句話,《入楞伽經》說,這是引用《入楞伽經》。「伽陀」是偈頌,偈頌裡面講的,「由自心執著,心似外境轉」。我們今天在凡夫,心被境界轉,你看到這個現象,這個現象順自己意思,歡喜心就生起來,這刺激;看到這個現象不順自己意思,瞋恚心就生起來,你自己做不了主。它會勾引你的七情五欲,會勾引你的貪瞋痴慢,你被境界轉。今天這個社會,你六根所接觸的全是在引誘你,它不是引誘你正的一面,全是引誘你負面的,你的煩惱習氣,這很可怕,馬上就造業,就造惡業。如果你心裡不執著,你了解事實真相,下面講「彼所見非有,是故說唯心」。你所看到這一切境界,外面這一切境界,知道它是空的、它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不會被外面境界轉,這是功夫。凡夫看到什麼?看到外面假相。你看到假相的真實,你就不會動了。由此可知,止觀是一不是二。了解事實真相,你的心就不會動;心不動,真相你就看到,的確是一不是二。一定要止觀等運,同時平等來學習、來修學,這才能起作用。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