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善財童子參學報告(二四)  (第五集)  2001/7/2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42-0005

  諸位同學:請看講義第三頁第七段:

  【善男子,我從彼佛得聞於此普眼法門,受持讀誦憶念思惟,開演顯示增廣。諸眾生等,為聽法故,而來我所,我悉為其次第開演,分別解說,咸令歡喜,心生愛樂,深信趣入,悟解成就。】

  我們看這一段。昨天我們講到「開演顯示」,後面還有兩個字『增廣』,這兩個字顯示菩薩說法契機的殊勝。尤其我們在前面看到的「普門示現」,這一段裡面看到「普眼法門」,雖然底下一段專門要給我們說明什麼叫「普眼」,但是在此地還得先介紹一下,使大家有一個清楚的概念。「普門示現」主要是觀世音菩薩做代表,《華嚴經》裡面所說的,一門當中能夠包括一切法門,這就叫做「普門」,也叫做「普法」;換句話說,一門就是一切門,一位就是一切位。這個位是菩薩的位次,我們常說的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任何一位都含攝一切位,這是很不可思議的境界。我們知道菩薩的階位就等於我們上學班級不相同,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在我們世間,一般學校可以說高年級的可以能夠包括低年級的,因為你都學過,低年級的不能夠包括高年級,這就不普了。

  佛法,特別是大乘法,大乘法裡面的一乘法,這是不思議境界,所以《華嚴經》,古來祖師大德稱之為「大不思議經」。即使我們今天,說實在話,哪一個位次我們也沒有,菩薩五十一個位次,最低的是初信位,我們連初信位都不夠。初信位是什麼條件?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盡了,那才叫初信位。我們距離這個標準很遠很遠。這個標準,在斷煩惱的層次,等於小乘初果須陀洹,但是在智慧、能力,比須陀洹超勝太多太多了,初信位的菩薩。在《華嚴經》裡面,初信位就是天台宗所說的相似位,這地位很高了。我們今天所學習的是天台家講的觀行位,觀行位真的好比是佛教的幼稚園,我們現在念幼稚園小班,一定要知道自己這個身分。真正要是契入境界,幼稚園小班也相似菩薩位,真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是很殊勝、很奇妙的事情。如果不契入這個境界,你很難懂,很不容易體會。這個意思就是這個經文裡面所講的「增廣」,把觀行位、名字位都包括在其中。名字位,今天大多數學佛都在名字位。名字位有名無實,掛名學佛,對於佛是什麼,他不懂,佛講的理論他不明瞭,佛講的方法他不懂得怎麼修學,這是名字位中。可是在圓教裡面講,名字位中也與分證位、究竟位是一體的。所以「一即一切」,他的一切包不包括名字位?如果不包括名字位,那就不圓滿,就不能稱為「大方廣佛華嚴」,全都包括在其中,這是很不可思議,其他經典裡面看不到這種現象。

  《華嚴經》還有個講法,佛菩薩以他的德能,我們今天講的能力,他有超越凡人的能力。這個能力能通無量無邊的法門,一個法門都不會漏失掉,示現種種身,像《普門品》裡面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圓通一切眾生,這叫普門。所以觀世音菩薩普門示現,常常我們用他來做代表。曇鸞法師在《往生論註》裡頭也說,他說示現應身、化身,那就是像《法華經‧普門品》裡面所說普門示現這一類的。所以普門示現這個意思,我們也要有一個清楚的概念。

  底下這一段,這個境界比前面又要殊勝一層,講到「普眼」。實在講,講到普眼我們也要以觀世音菩薩來做代表,觀世音菩薩慈眼普觀一切眾生,這就叫普眼。「普」是清淨的意思、平等的意思。以清淨心、以清淨眼,以平等心、以平等眼來觀察一切眾生,這個眼就叫普眼,這是簡單的說法。我們常常稱觀世音菩薩叫「觀自在」,如果不是以這種心眼看眾生,你怎麼能得自在?凡夫看一切眾生,生煩惱,他不生自在;喜歡的他生貪愛,不喜歡的他生瞋恚,他生煩惱。佛菩薩眼看一切眾生、看六道、看十法界,他的效果是得大自在,這個我們應當要學習,學會了之後,受用是無有窮盡。

  由此可知,佛門裡面供養佛菩薩的形像,它用意在哪裡?我們要知道。佛教,我們完全肯定它,是佛陀的教育,它不是宗教。這個話,民國初年,好像是民國十二年,歐陽竟無先生在第四中山大學做過一次震撼社會的講演,第四中山大學就是現在的南京師範大學,他的講題是「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時所必需」,我是一九七七年到香港來,看到他這一篇講演詞。佛教究竟是什麼?我們仔細去觀察,細心去體會,它是教育,是對一切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它教什麼?我們把它總的歸納起來,那是《般若經》上所說的「諸法實相」;要用現代話來解釋這句話,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佛不過是為我們說明宇宙人生真相而已。

  佛說法四十九年,他說他沒有說過一句法,真的一點不假。為什麼?沒有加一點點自己意思在裡頭,所以《金剛經》上佛說:「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這話說得好!「如語」是什麼?完全講的事實真相,不加一點,也不減少一點,如語,句句話都是實話。我們眾生迷失了宇宙人生真相,在這裡面起了妄想,起了分別,起了執著,我們錯了。諸佛如來、法身大士他們是過來人,他們給我們說實話,《華嚴經》裡面「真實語」就特別多,特別的豐富。我們要學觀音,諸佛如來、諸大菩薩、羅漢,全是表法的,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是教學的方法、教學的工具,現在人講道具。讓我們聽到這個名號,見到這個形像,自己就覺悟了。

  我們見到觀世音菩薩像,聽到觀世音菩薩的名號,我們就想到普門示現,就想到慈眼看眾生,慈眼就是普眼。我們對待一切眾生,這是我這些年來,把大乘佛法的精義歸納二十個字,「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統統包括盡了。我們用這個心,這個心是真心,這個心就是佛心,能夠常常用這個心,決不會把這個心失掉,那就恭喜你,你就成佛了。現在才開始,我就用這個心,如來果地上也用這個心,法身菩薩還是用這個心,豈不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嗎?這叫圓教。雖然我們煩惱習氣沒有斷盡,可是我們真正發心,用真誠心、用清淨心、用平等心、用正覺心、用慈悲心,就跟如來果地上那個氣脈就通了,不知不覺你就契入華嚴境界。這是簡單跟諸位介紹的「普眼法門」,他在此地教善財,實在講善財是代表我們,不是真正有個善財童子。童子表示天真,沒有受過污染,表這個意思,男女老少都叫童子,他是代表的。

  觀世音菩薩代表普門、代表普眼、代表慈悲,就像地藏菩薩代表孝親、代表尊師,聽到名號,見到形像,我要「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淨業三福頭一條。見到文殊菩薩,文殊菩薩代表理智,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不要感情用事,要用理智,不要用感情,他不是什麼偶像,不迷信。見到普賢菩薩,普賢菩薩代表實踐,我們現在人講落實,你要把孝親、尊師、理智完全落實到你的生活、落實到你的工作、落實到你處事待人接物,就叫普賢。由此可知,說四個,實際上一樁事情,「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這是從綱領上說,細說佛的名號太多太多了,菩薩的名號太多太多了,那是給你細說。所以學佛的人對這個不能不懂,這在佛法叫表法,他代表,用名號、用形像代表這個法門,時時刻刻提醒,我們才能夠入佛的境界。

  佛境界是什麼境界?佛是覺悟的意思,入覺悟的境界,大智慧、大覺悟的境界。換句話說,佛教的教學它的宗旨是什麼?教我們做一個大智慧的人,做一個大覺悟的人,不要做糊塗人,不要做迷惑顛倒的人,佛教教學宗旨就在此地。這個人覺悟了、開智慧了,佛經裡面就稱他作菩薩。煩惱斷了幾分,心地得了清淨,智慧沒有開,這個人叫阿羅漢。菩薩一定開智慧,阿羅漢煩惱雖然斷了一些,智慧還沒開。智慧為什麼沒有開?分別心沒有斷。執著放下了,沒有煩惱,他還有分別,有分別不開智慧。所以妄想分別執著要統統放下,智慧才能現前。由此可知,凡是從原理原則演繹成無量無邊的法門,這都叫「增廣」。但是你要知道,無量無邊法門是一個法門,如果你是「多不是一,一不是多」,你入不了境界。

  中國的佛弟子們,我想多半都讀過《壇經》,六祖惠能大師的語錄,我們尊稱它為《壇經》。能大師說得好,他遇到印宗的時候,印宗知道他是從黃梅得法的弟子,對他非常尊重。印宗是在南方講經說法的大法師,他向他請教:禪定、解脫,五祖忍和尚平常給你們講開示,他怎麼講法?惠能大師的答覆是從原則上答法,印宗是從二,惠能是從一,幫他解決這個問題,他的答覆非常巧妙,他說:「解脫、禪定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印宗言下就開悟了。所以佛法到大乘,尤其到《華嚴》這個境界,你要是不懂得一多不二,你沒有法子入門,這裡頭經的意思你怎麼會懂?一多不二。無量無邊的法門就是一門,到底是哪一門?哪一門都行。佛法裡面講的「一」,不是獨一、不是專一,這個就妙,它「一」怎麼講?任一,任何一門都包括全體。譬如說,我們舉個例子來講,我們這個肉身、這個身是一,一個身體,這一個身體有很多器官,從部位上有頭、有手、有足、有身,這就多了;從器官來說有眼、有耳、有鼻、有舌,那裡面還有五臟六腑,器官就多了。如果再分細的時候,從身上組織每一個細胞那數不清了,多!多就是一。這個細胞再小,你用針在這裡刺一下,全身都感到疼痛,但是刺的地方你曉得痛在哪裡,你手一摸就可以摸到,一多不二,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但是它又不亂,不會說針刺到這裡,我那裡會痛,不會的。這部位,一是一,多是多,一多是一,但是它裡頭又有差別。

  從這一個身體,我們就要想到整個社會、整個國家、整個世界,這是今天講世界是整個地球;再擴大是太陽系、銀河系。佛家講的盡虛空遍法界是一體,哪個地方出了問題,就像我們身上一個細胞受了刺傷,整個身體都有關係,不能說沒有關係,牽一髮而動全身。我們的思想、言行,不能不負責任,這個責任在佛家講因果。我們起一個善念,說一句好話,做一樁好事,不僅是自己得利益;我這個細胞健康,這個細胞營養豐富,帶動整個身體的健康。不讀《華嚴》,不曉得事實真相。我們今天佛門裡面,明白這個道理的人不多。許多人讀《華嚴》他也不懂,怎麼知道他不懂?念了《華嚴》還有門戶之見,這就不懂。淨土宗說別的宗不好,其他宗派說淨土宗不好,彼此互相毀謗,這等於什麼?我們十個宗派,在中國大小乘十個宗派,禪宗是眼睛,淨土宗是耳朵,天台宗是鼻子,法相宗是嘴巴;禪宗說只有我禪好,其他都不行。那好了,我問你,這個人只有眼睛好,其他都壞了,還是死路一條。什麼叫健康?門門都好,我眼睛也第一,耳朵也第一,鼻子也第一,嘴巴也第一,什麼都第一,身體健康。《華嚴經》上善財五十三參,我們現在讀的就是這一段經文,每一位善知識都是第一,沒有第二的,互相讚歎,沒有毀謗,自己謙虛尊重別人,這是健康的樣子。只有我,沒有人,死路一條。

  再擴大,宗教與宗教之間,我跟其他宗教接觸,我用這個比喻他好懂。我用人身做比喻,譬如說我們佛教是眼睛,基督教是耳朵,伊斯蘭教是鼻子,我說我佛教第一,你們都是第二、第三,這人會健康嗎?這一說他懂得了。怎樣健康?各個第一。佛教第一,基督教也第一,回教也第一,各個都第一,這才叫平等,平等對待,底下才能和睦相處。我們中國人講「和平」,有學問,和是果報,大家和氣、和睦相處。怎樣才能夠達到和睦?要平等,不平,那個和睦是決定做不到。「和平」,人類已經喊了幾千年、幾萬年,為什麼和平還不能落實?原因是他不平等。所以人與人要平等,族與族要平等,國與國要平等,宗教與宗教要平等,和平就落實了。

  今天我們看到許多國家的領袖談話,一說就是「這個事情符不符合我們國家的利益?」我一聽這個話就寒心。符合我國家利益,不符合別人國家利益,這個世界不安全,這個世界是病態、有問題。假使哪一天我們在報章雜誌上看到每一個國家領袖發表談話,「我這個事情符不符合別人國家的利益,符不符合人類的利益」,這個世界和平,這個地球健康,天災人禍自自然然就沒有了。這是真理,這不是學說,這是佛法裡面講「諸法實相」。怎麼知道是真理?你就從身體來講就行了,你說這是不是真理?我這個身體所有器官都健康,都沒有毛病,這是真理。人從生下來就是健康的,以後不健康是什麼?他有偏愛,他錯了,他自己對自己不平等。怎麼會自己對自己不平等?我們舉個最簡單例子:好吃,貪圖口味,這是人都有這個習氣,這就不平等。那個貪圖口味是舌頭,舌頭只有三寸,特別愛它,特別照顧它,暴飲暴食,害了腸胃,這就不平等。你愛舌頭,你不愛腸胃,腸胃的工作量增加,工作的時間增長,它受病,所以古人講「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你不懂得自愛,你不知道自己尊重自己。如果用平等心,我愛舌頭,也照顧到腸胃,我對於身體每一個部門平等的照顧,平等的愛護,他怎麼會不健康?這個人怎麼會生病?凡是你生病,你想想,你一定是偏心,你一定是不平。對待每一個器官,對待身體每一個部位不平等,你造成某些器官受傷害,所以才有生病,嚴重的病就死亡,自己害自己,就這麼回事情。

  從這個地方你再仔細去思惟,我們的言行如果不善,我們害了社會、害了國家、害了這個地球。會有這麼嚴重嗎?佛在經上講得很好,這《華嚴經》上說的,「虛空法界國土眾生,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佛很簡單幾句話,就把事實真相全都說出來了。說得更簡單、更容易懂的,「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知道天災人禍、自然災害都是從心想生,這個道理太深太深了。今天科學家、哲學家,他們研究的方向有偏差,偏差的根在哪裡?加自己的意思在裡頭,「我的意思,我的看法,我的想法」,完了,偏差了。佛菩薩為什麼沒有偏差?佛菩薩沒有自己意思,沒有自己的想法,沒有自己的看法,純正。佛家教學,修學的總目標在哪裡?純淨的心、純善的心。心地清淨善良到極處,這個人我們就稱他作佛陀。向這個目標走的人,還沒有達到純淨純善,我們稱他作菩薩。佛教裡頭哪有迷信?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這是菩薩自己得到普眼法門,然後真的以普眼觀普法,以慈眼看眾生。『諸眾生等,為聽法故,而來我所』,這個地方也給我們很大的一個啟示,我們中國古人說過,那都是真正有智慧,孔夫子所說的,頭一個是「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我們到這個世間來,肯定有這三種身分,有這三種義務。前面我們講的第六段頭一句:「憶念彼佛往修本行」,君、親、師這個身分是你的本分;君、親、師這個義務,就是你的本行。「君」是領導。我不是什麼領導人,你在家裡你生男育女,你對於你的兒女,你是領導人,你這個身分就有了,這個君的身分就有了;你養育他們,養育他們這是「親」,父母;你教導他們,教導是老師。你能夠懂得自己有這三個身分,有這三個義務,我們才真正體會到佛在經上講的「修本行」,我們天天修這個,自利利他。不一定在此地講,這些眾生「為聽法故,而來我所」。我們辦學校開班上課,不一定。但是你的家教好,教得好,你的鄰居、你的親戚朋友都會來向你學習。許許多多小朋友的家長,會把他的兒女送到你家來聽你教訓,不一定是學校。你每天有你的工作,你也不一定天天去開班,利用假期、星期天,你們大家來,我教你;利用寒暑假,人人都做得到。你要懂得去做,菩薩懂得、覺悟的人懂得,說菩薩,大家對這個意思還有不太明瞭的地方,覺悟的人懂得,有慈悲心的人懂得。教,天天要教,時時刻刻要教,從教學裡面增長自己的智慧德能,所謂是教學相長,道理就在此地。

  菩薩教善財,旁聽的人很多很多,都來了,那些眾生「為聽法故」都來了。來的人多,菩薩不辭辛勞,『我悉為其次第開演』。「悉」是一個人不漏,「次第開演」是有順序的,有先來後到的;「開」是開示,「演」是給他做示範。我們讀佛經,就像我們現在讀這一段,這是從經裡面選出來的,不是全文。善財童子參訪善知識,他有規矩,向善知識請教,一問一答,旁邊聽的人聽了之後,他也有問題,臨時提出來,菩薩也歡歡喜喜為他解釋,像個座談會一樣,答覆大眾的疑難,「次第開演」。不但在言語上要為他做詳細說明,自己在日常生活當中統統做到。說到做到,做到說到,這叫演,演是表演給大家看。像前面所說的「受持讀誦,憶念思惟」,這都是表演,屬於演;下面「開演顯示增廣」,這就是說。人家的順序是先做到然後再說到,這個句子不能顛倒,自己真正做到,真正入境界,真正得受用,然後歡歡喜喜把他自己所得到的受用介紹給別人,佛家講介紹給有緣人。什麼叫有緣人?他喜歡,他喜歡聽,他能懂,他也很想學,這就是有緣人。如果你歡喜教他,他不肯接受,他不想學,這叫無緣人。所以緣總在對方,不在自己,自己一味清淨平等,決定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

  大眾當中善根福德因緣確實不相同,善根福德從哪裡看?所謂善根就是信解。他能信,他能解,從這裡看善根。福德從哪裡看?他解了之後,他能行,他能證。證是什麼?證就是他得到的受用,這就是證。在佛法裡面,佛法的修學最明顯、最低的受用,是你身體健康、家庭和睦、事業順利,這最明顯的。如果這都做不到,你學佛有偏差,你有問題。不是在理論上發生問題,是方法上發生問題。如果理論正確,方法沒有錯,肯定健康長壽,你一家和睦,你的事業一定很順利,你懂得道理,你知道怎麼作法。這都是表演,讓別人看到羨慕,你為什麼這麼好?「佛經上教我的」,你才會認真學習,原來有這麼好的東西。歐陽大師講「它不是宗教、不是哲學,而為今人所必需」,一定要學的。

  特別是今天的社會動亂,人心沒有依靠,學了這個東西,什麼問題都解決了,我們自己要真學。假借佛教去欺騙信徒,搞自己名聞利養,這個也大有人在,那是假的,那不是真的。這個問題釋迦牟尼佛在世就知道,所以阿難提出這個問題來向佛請教,佛給他回答,這部經是《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如果用我們現在白話來說,阿難提出問題向釋迦牟尼佛請教:「學佛,接受這一門的教育,結果是好還是不好?是吉還是凶?」佛給阿難做詳細的解答,怎樣學你事事順利,怎樣學你會得凶災。你學錯了,借著佛法去欺騙眾生,縱然眼前得一點小利益,要知道決不是用欺騙手段而得到的,是你命裡有的,你命裡頭沒有,用什麼方法騙人也騙不到。就是連作強盜、作小偷,今天偷多少東西,偷了多少錢財,搶了多少錢財,還是你命裡有的,你命裡沒有,你也搶不到,你也偷不到。所以懂得事實真相,何苦用這個手段?我命裡有的,無論做什麼行業都賺錢,都有,丟都丟不掉,不要用不正當的手段,錯誤了。佛給我們講事實真相,所以這個菩薩講,他悉為次第開演。

  『分別解說,咸令歡喜』,有問一定有答,無論是哪一類的眾生提出的問題,佛沒有思考,不是說我想一想這個問題我怎麼解答,不需要思考,思考就落在什麼?落在妄想分別執著裡頭,佛就是有法可說,不是無法可說。為什麼一切眾生提出問題佛立刻就答覆?沒有通過思考,決定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他怎麼會答覆得那麼正確?答覆得那麼圓滿?他通達事實真相,你不了解事實真相,就這麼回事情。他哪裡需要去想?哪裡需要去分別?不需要。今天哲學裡的名詞叫什麼?直覺,類似這個,完全用直覺來幫你解決問題。然後我們再想想,這個社會上許許多多眾生有聰明的,為什麼還把事情做錯?就是因為他做事情先要想一想,把事情想錯了,做錯了。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