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善財童子參學報告(二四)  (第四集)  2001/7/2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42-0004

  諸位同學:請掀開講義第三頁,從第七段看起:

  【善男子,我從彼佛得聞於此普眼法門,受持讀誦憶念思惟。開演顯示增廣。諸眾生等,為聽法故,而來我所,我悉為其次第開演,分別解說,咸令歡喜,心生愛樂,深信趣入,悟解成就。】

  菩薩在此地告訴我們,將他自己修行證果、弘法利生的經驗,提供我們做參考,非常非常的難得,為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示範,真的是前面所講的「普門示現」,這一段就是普門示現的落實。前面叫一聲『善男子』,這句話很重要,「善男子」是叫善財童子的,叫他、提醒他,下面這一段話非常重要,要仔細去聽。這是佛經裡面的規矩,我們要知道,凡是佛叫著當機的名字,下面的話是重要開示。

  『我從彼佛得聞於此普眼法門』,他所修學的法門,清涼大師在總的綱領上告訴我們,吉祥雲比丘、海雲比丘、妙住比丘,這三個人是代表三寶,佛、法、僧。吉祥雲比丘為我們開示的念佛法門,海雲比丘所說的這是說法,三寶裡面的法寶,普眼法門。什麼是「普眼法門」?給諸位說,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的別名。這一段留在底下講,如果現在講了,下面就沒得講了,底下第八段解釋「普眼」。我告訴諸位,實際上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總一切法,持一切義」,這是表法,他所修學的是根本法門。實在說任何一個法門,到究竟圓滿都是普眼法門。我們用大樹來比喻,普眼法門是根,我們原先在一片葉、一個小梢、一個小枝,不斷的深入,深入到最後那就是普眼法門,你就圓圓滿滿統統得到了。這個比喻諸位要細細去揣摩,我們所謂一片樹葉,你執著這個樹葉,你的範圍就小。如果你再懂得這個葉是從樹梢生長的,你找到梢了,這個梢裡頭有好幾片樹葉,你的心量就大了,你的空間就廣了。梢再往上去是枝,這枝裡頭有好多梢,到枝的時候就更多了。枝然後再去找幹,幹再去找本,本最後再找根,全體都得到了。學問是這樣成就的,它是活的,它是無量無邊,深廣無際,跟世間人說法真的不一樣。

  世間人也有個比喻,做學問就像金字塔。西方人確實是這個觀念,開始學的時候學得很多、很博、很廣,小學、中學、大學要念許許多多書,最後念博士學位專攻一點,他說為學像金字塔。小學、中學廣,大學要提升一些,到研究院是頂端,達到金字塔的頂點就不能再往上升。不像佛法,佛法是活的。我們中國儒家教學、佛法教學,他是像樹一樣,他是從樹葉、樹梢、樹枝、樹幹,再找到根本。做學問的觀念就不一樣,就不同,所以西方人到頂點是鑽牛角尖。東方人開智慧,智慧開了之後,真的是一切通達。所以在根本的方法就有這兩個差別,我們不能不曉得,如果不曉得,就產生偏執,或者以為中國東西好,或者以為西方東西不錯,盲目的去追求。總得要搞清楚、搞明白。

  菩薩善根福德因緣深厚,遇到佛,遇到這麼好的老師,佛傳他什麼法門?傳他「普眼法門」。我們在一般大乘經上講「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諸位念《金剛經》,《金剛經》上都有。「五眼圓明」,這是比喻,你才對世出世間一切法看得透徹,看得清楚,沒有障礙了。在《華嚴經》裡面用「十」表法,用十表圓滿。《華嚴》上講十眼,但是學教的同修都知道,十眼跟五眼開合不同。開就是什麼?展開。五眼展開說成十眼,十眼歸納就是五眼,實際上不增不減,佛法妙就妙在此地。「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說「一」不少,「一」的意思很廣,「一多不二」。一不少,多也不多,它是平等的。所以,五眼跟十眼實際上是一不是二。這是說佛講經說法的一些原理原則,我們通達就不會懷疑、不會執著,才能開悟。一落在妄想分別執著裡面就錯了,那就是把佛法就變成世間法,墮在情識裡頭,這個錯了。所以海雲菩薩說,他從佛那個地方聽到普眼法門。我們在此地,這個普眼法門的指,的的確確就是指這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

  『受持讀誦,憶念思惟』,這是他給我們做示範,他怎麼學的。「受」是接受,接受佛在這部經上所講的一切理論,他通達明瞭,這叫受。佛在這部經上講的修行證果的方法,他記得非常清楚,都能把這些方法落實在自己生活當中、工作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換句話說,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不離開佛所講的方法跟理論,這叫「受」。但是還不圓滿,究竟圓滿還有一個意思,佛在經上講的這些境界,他現前統統享受到了。第三個是享受,我們今天講過日子、生活。生活在佛境界當中,過佛的生活,這個「受」的意思才圓滿。而許許多多人把受持的意思弄錯了,「我每天把這個經拿來念一段、念一遍,這叫受持」,這不是的,這不是受持,這是底下的讀誦。你有讀誦,你沒有受持。受持就是理論、方法、境界落實,這叫受。「持」是什麼?永遠保持不會失掉。這樣才真正得佛法無比殊勝的利益,你不認真去做怎麼行?話說回來,為什麼不肯去做?聽了佛所講的,不錯,很好,可是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的時候,把佛所講的忘得乾乾淨淨,還是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這就錯了。天天讀誦,甚至於天天講經說法,你會講,也是在讀誦,你只有讀誦,沒有受持;你會讀,你會講,你做不到。受持是做到了。

  修行成敗關鍵就在此地,你能做,你成功了。你這一生當中證菩薩果位,這是肯定的,只要你發心真的去做,你肯定證菩薩果位。就看你做的程度了,所謂是勤惰,你勇猛精進,你提升得快,你從十信位可以提升到十住位、十行位。你要是懈怠懶惰,你升級就升得慢。如果稍稍懈怠,又禁不起外面的誘惑,會退轉,你的菩薩位置保不住。到什麼時候才不退轉?佛在這個經上告訴我們,到八地菩薩才不退轉。你就曉得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上面是十地,從初地到七地都還退轉,八地才保證不退轉,你就知道這個事情難。

  如何能保持不退轉?勇猛精進。勇猛精進非落實不可,落實你才真正嘗到法味。像我們吃東西一樣,吃下去之後,完全消化,營養吸收了,我們的體力精神充沛,這得到好處了。佛法學了,你有沒有嘗到法味?你有沒有得到法喜?如果沒有嘗到法味,沒有法喜,等於我們吃東西,吃了沒有消化,沒有吸收到養分,這個道理不可以不懂。人家受持之後,就是做到了,天天還讀誦,這是什麼原因?孔老夫子的話,「溫故而知新」,溫故不能中斷。每天讀一遍,等於面對老師,等於面對佛陀,想到老師的教誨、老師的開示。讀經就如同在佛面前,聽佛教誨、聽佛開示一樣,真誠恭敬心來接受,這是對佛的恭敬,我們中國人常說的尊師重道。用什麼方法顯示你對老師的尊敬?讀誦,不忘老師的教誨。看著本子叫讀,不看本子叫背誦,誦是背誦。真正用功的人背得很熟,每天還要看著本子讀一遍,這才是真正尊師重道。不能說我背得很熟,我可以不要本子,你是可以不要本子,為什麼還要對著本子讀一遍?對著本子讀跟背誦不一樣,效果不相同,你看到經文的時候,的確有啟發性;背誦背熟了,順口滑過,這個利益得不到。所以看著本子有的時候有悟處、有啟發,有這個好處,所以讀就重要了。

  『憶念思惟』,是不是我們一面在讀一面在想?把它分成幾個階段?對的,我們現在這個程度是這個作法。但不是菩薩的,菩薩是「受持讀誦,憶念思惟」,沒有先後,一次完成,這是我們做不到的,這就是佛法講的大乘菩薩的三慧。小乘菩薩學的是三學,「三學」是戒學、定學、慧學,戒定慧三學它有次第。大乘菩薩三慧,三慧沒有次第,三慧是一而三,三而一。三慧是建立在三學的基礎上,這個要懂,你要是明瞭這個之後,你就曉得現在沒有菩薩了。為什麼?菩薩那個慧就是戒定慧的慧。但是你要開慧,你一定要修定,你要得定,你一定要持戒,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這是一定的程序。戒跟定不要了,想開智慧,那個慧是假的,那個不是真的智慧,那種慧就是佛法講的世智辯聰,是你的妄想,是你的分別,哪裡是智慧?

  大乘要不要修小乘?不修小乘不能夠得大乘。小乘不修行嗎?我們過去在台中親近李老師,李老師開班教學,先教小乘經。我跟他學第一部是《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這是《阿含經》裡面的小乘,沒有小乘的底子那怎麼行?小乘是大乘的基礎。這部經裡面,主要講四樁事情,實在講就像我們現在講的佛學問答,阿難提出問題,釋迦牟尼佛解答。第一個大段阿難是代我們問:學佛到底是吉還是凶?換句話說,學佛,你所得到的到底是福還是禍?佛給我們解答。第二個問題,他問戒律的事情,殺生的責任,殺生的果報,這是第二個問題。第三個問題問的是教學,老師跟學生的關係,老師跟學生個人的本行,怎樣才是個好老師?怎樣做才是個好學生?第四個大段是阿難聽了佛教誨之後,他提出他的心得感想的報告,那是偈頌。阿難做榜樣給我們看,做出學生的樣子。所以,必須要從戒真正得定。我們今天講清淨心、平等心,這是定。無論是順境、善緣沒有貪念,保持心的清淨平等,逆境惡緣沒有瞋恚,不管什麼境界,你的心是平等的,你的心是清淨的,這就是定。清淨心、平等心生智慧,智慧開了,這才可以學大乘。

  大乘菩薩修學的總綱領是三慧:聞慧、思慧、修慧。那個「慧」,諸位要記住,是戒定慧的慧。你要是沒有戒定慧,你只有聞思修,底下那個「慧」沒有。現在很多人修大乘,很重視聞思修,他以為有三慧,其實他只有「聞思修」上面這個字,下頭「慧」沒有。聞是什麼?聽經。法師講經,前來聽經是聞;聞了以後,回家去想想;想了之後,看看這要怎麼個作法。沒得慧!我過去在大專佛學講座上課,遇到這麼一樁事情:好像是台大的學生,參加我的佛學講座,聽了一年多,這一天他來告訴我,他說:「法師!我明天不來了。」我說:「為什麼?」「佛法我已經聽了一年多。」我馬上就知道了。「是不是聽了這麼多沒消化,回家好好去想想?」「對。」他回家去想。我說:「想了之後,你再準備來做是不是?」「對。」我說:「今天這一堂課你聽不聽?」他說:「今天這堂課聽。」我就專門藉這個機會來給他講三慧。我說:「你這一年多在這裡聽佛經、聽佛法,在這邊上課,你是接觸到佛法,你沒聽懂。現在不想聽了,回去再深入研究,是什麼?胡思亂想。胡思亂想,想個兩年之後,再想去做,你能做出什麼?完全搞錯了!不是菩薩三慧。」

  菩薩三慧,「聞」是代表接觸,眼見色也叫聞,不僅是耳聽聲,鼻嗅香、舌嘗味,統統用這個字做代表。六根接觸外面境界,「聞」是代表接觸;一接觸就明瞭,「思」是代表明瞭,不是真的去想,想是胡思亂想,你怎麼能明瞭?所以,它用一個代表字,因為它都是智慧,聞慧、思慧、修慧。思慧代表明瞭。「修慧」代表沒有錯誤,完全正確,沒有迷惑、沒有錯誤叫修,修是修正。所以聞思修是同時完成的,沒有先後,不像戒定慧,戒定慧有先後,聞思修沒有先後。我們講智慧開了,是這個意思,絕對不是隨隨便便在這裡聽幾句,漫不經心聽幾句,然後回家去胡思亂想。胡思亂想,你表現在行為上這就可想而知,你怎麼不造罪業,你怎麼會不犯過失?所以佛學名詞術語的意思,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下課之後,我再把他找來,我說:「明天課還來不來上?」他說:「來,還來。」搞錯了!在此地我們一定要懂得,菩薩的「受持讀誦,憶念思惟」一次完成的,你在這裡看到他三慧具足。

  佛教初學,這是修持的初學,戒律的初學是什麼經?《十善業道經》。《十善業道經》不管是哪個宗派,不管是大乘小乘、顯教密教,它是共同科目,統統都要修的,在佛法裡共同科目。佛在這部經上教給我們最重要的綱領,「晝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跟這講的完全一樣,菩薩全落實了。後頭佛還特別囑咐一句,「不容毫分不善夾雜」,這句話重要。為什麼?你有夾雜,你的善不純,你的善功被破壞了,要純,不可以夾雜。古人有個比喻,像一個茶碗,茶碗盛的是醍醐,古印度飲料裡頭醍醐是最好的、最上乘的,如果這一大碗醍醐裡頭放一點點毒藥,全部都壞了。夾雜就是毒,夾雜什麼?貪瞋痴慢三毒煩惱,你夾雜這個東西在裡頭,功德全破壞了,不可以有毫分不善夾雜。

  由此可知,真正學佛從哪裡做起?我常常講,放下自私自利,從這兒做起,你才能真正做到不夾雜。從哪裡練習?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為一切眾生想,為一切眾生說話,為一切眾生辦事。我想的對眾生有利益,我說的對眾生有利益,我做的對眾生有利益,利益眾生才真正利益自己,自己得什麼樣利益?得不容毫分不善夾雜,我們自己得這個利益。這個利益大,心地純淨純善,純淨純善把我們修學地位大幅度向上提升。如果從別教裡面來講,就可能提升到地上菩薩的位次,超過三賢位,十住、十行、十迴向,登地了,別教登地。別教地上菩薩、初地菩薩,等於圓教初住。因為從圓教講,很不容易看得出來,別教你就很清楚看出來,這個升的幅度太大了。我們要不從這上真幹,換句話說,這樣殊勝的功德利益,我們這一生錯過了。

  尤其要知道,人生在世間非常短暫,我從很年輕的時候就有這個警覺心。好像我在講經的時候,過去也講過幾次。沒有出家之前我還上班,我工作了八年,上班的時候,中國人上班不像外國人那麼嚴肅,我們上班的時候,總還能抽一點空看看報紙、看看雜誌。我每天看報紙看什麼?我不看新聞,我也不看報紙裡面那些東西,我只看一樣東西,訃聞。一看報紙,今天這麼多人走了,天天看天天看,警覺到哪一天我也要走了。看到人死,萬念俱灰,想想人有什麼意思?我在上班時候,同事們都覺得我這個人是個怪人,天天看訃聞。死的人不一定都是老的,年輕的有,男女老少,黃泉路上無老少。每天在報紙上你看到這種東西,提醒自己警覺,人生有什麼意思?有什麼好爭的?到後來都是一場空。

  所以佛教我們教的有道理,帶不去的不要爭,帶得去的要爭。什麼東西帶得去?業帶得去。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家親眷屬,一樣都帶不去。你所造的業帶去了,你造的惡業會感得來生惡報,你造的善業會感得來生的善果。一定要知道生命是永恆的,身有生滅,我們的生命沒有生滅。這個身滅掉之後還有來生,有沒有想到來生怎麼辦?來生還有來生,這個事情多麻煩!生生世世永遠搞不清楚。我們從這個地方覺悟到,覺悟到輪迴可怕,輪迴可厭,有沒有辦法超越?遇到佛法才解答出這個問題;有辦法超越,我們就要把這個機會抓住,永脫輪迴。尤其是我們遇到淨宗法門,等於說是我們拿到保證書。這個保證書是什麼?淨土三經。現在淨宗的是五經一論,五經一論是我們的保證書。我們依照這些理論、方法、境界去修行,不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希有的因緣!

  我講經時講過,別說什麼世間,這個地球上的國王、皇帝、總統請我去幹,我不幹,不上這個當。天上大梵天王讓位給我,摩醯首羅天王讓位給我,我都不幹。為什麼?出不了六道輪迴,不能被這個誘惑,不能上這個當。我要利用這個短短寶貴時間聽佛的話,幹帶得去的事情。我們今天修什麼?淨業。淨業,心純淨沒有絲毫污染,心純善沒有絲毫夾雜,那我們拍拍胸膛肯定往生,真有把握。所以無論在什麼環境裡面,我們快樂,快樂無比!這個快樂不是外面境界刺激,不是的,是內心裡面的喜悅,修行裡面得到的喜悅。什麼叫「修行」?就是生活;遵循佛陀教誨生活,我們得到快樂、得到法喜。我們對於世出世間一切諸法,看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一絲毫不迷惑、不執著,你說多自在!這一句是菩薩自修的功德,提供給我們做參考。我們今天也得到「普眼法門」,問題就是要「受持讀誦,憶念思惟」。憶念就是佛所講的常念、思惟,觀察,受持讀誦是觀察,跟《十善業道經》裡面講的完全一樣。《十善業道經》觀察兩個字的意思不懂,你看這一句就清楚了,受持讀誦就是觀察。所以我們用經來互相詮釋,更容易明瞭,不會錯誤,以經解經。

  下面『開演顯示增廣』,這一句是化他,淨業三福裡頭最後的「為人演說」。我們自己得到利益,一定要幫助別人。自己得到利益不能幫助別人,你的功德也就沒有了。為什麼?自私自利,沒有大悲心。菩提心是以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集合成的,那叫菩提心,缺少一個不行。《起信論》裡面講直心、深心、大悲心,我們自己用真誠心來接受佛的教誨,這個有了;有深心,深心就是受持讀誦、憶念思惟,自利,這個有了;不肯幫助別人,沒有大悲心。問你有沒有菩提心?你菩提心只有一半,那一半沒有了,不能成功。

  古來祖師大德常常提醒我們「三心圓發」,這句話重要,就是怕我們搞自私自利,不肯幫助別人,或者幫助別人要看,總不肯盡心盡力,人家來找我,給他講一點就可以了,敷衍敷衍,這個沒有大悲心,沒有慈悲心,不可以!所以教我們三心圓發,要發足,要發得圓滿。我們對於這句話千萬不可以疏忽,所以我們對人,幫助人要盡心盡力,我有十分能力只盡到九分,你還欠一分。當然我們幫助人家的時候,看別人接受的程度,而不是自己。他只能接受一分,那我就幫助他一分,我幫助他兩分,過分了,他接受不了。看對方,對方有十分的誠意,我就得幫助他十分。像別人有問題來向你請教,你給他解答,看看對方那個問的語氣態度漠不經心,沒有誠意,敷衍一下就可以了,這個沒有過失。他沒有誠意,你費大的心力講,他也未必聽進去,不是浪費自己精神、浪費自己的精力嗎?但是人家要是真誠心洗耳恭聽,你要不給他說十分,對不起他。所以看來請教的人,看他的誠意。察言觀色,叫觀機,我給你說多少,我給你怎麼說,一觀察就明白了。

  印祖講得好:「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他只有一分誠敬,你就給他講一分,他得到了,歡歡喜喜;「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這個道理不能不懂。為人「開演顯示」,開是開示,演是表演。佛說法有表演的,但是表演要端莊、要有分寸。如果我們在講臺上,也要像那個小丑表演,就不像話,失去了端莊。有一些演藝人員,看到我們這些錄像帶,你們這個太嚴肅了。尤其我們坐在這裡講,不是站在那裡,都是顯示端莊穩重,不能叫人家感到你心浮氣躁。現在世間人都是心浮氣躁的,還用得著你再表演嗎?我們幫助他,我們影響他,希望他從心浮氣躁回過頭來學穩重、學端莊,把妄心收歛一點,對他就有好處。我們有演,我們演得很穩重,我們也有動作,頭部、身體、手都可以有動作。釋迦牟尼佛在楞嚴會上就給我們做出榜樣,顯示無論是開、無論是演,都要很清晰、很明顯,讓人家一看一接觸,他就能感受到,他才能得利益,我們的開演才不至於白費。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