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財童子參學報告(二三) (第四集) 2001/6/26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41-0004
請掀開講義第三面第五行:
【九、見一切佛妙色身故,發無垢心。】
『無垢』就是沒有染污,『見一切佛妙色身故』,換句話說,如果心不清淨,不清淨的心決定見不到一切佛的妙色身,見到一切佛的妙色身,心一定離開一切染污。此地什麼叫做「一切佛」?這個意思我們要懂,他的含義非常廣泛,並不是專指過去已經成佛的許許多多佛。像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講了一部經,現在在《大藏經》裡叫《萬佛名經》,他老人家一口氣就給我們講了一萬二千多尊佛的名號,是不是說這一切佛?也可以說,但是經裡面含的義趣不只這個。
就像天台智者大師所說的「六即佛」,六是六大類,這六大類都是佛。這六大類第一個是「理即佛」,也就是說從理論上來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我們是不是佛?是佛,一點都不假。不但我自己是佛,你也是佛,他也是佛,這是從理上講的。什麼道理?你有佛性。說「佛」是什麼?說佛就是說的真性,真性就是佛,佛就是真如本性。一切有情眾生都有佛性,佛性在哪裡?在楞嚴會上世尊給波斯匿王講得很清楚、很明白,就在「六根門頭」。眼能見,眼為什麼能見?是佛性能見。眼裡頭沒有佛性,他就不能見了,所以眼裡頭有佛性。耳能聽,為什麼能聽?你有佛性。如果我們的心性離開了我們的肉體,佛就比喻,那個人剛剛死,眼睛並沒有壞,他為什麼不能見?耳根也沒有壞,他為什麼不能聽?我們的靈性離開了,所以身體叫屍體。從這個地方證明,能見、能聽,見聞覺知就是我們的佛性。我們為什麼不叫做佛?我們太會變了。我們的佛性第一念,我們見,第一個念頭,聽,第一個念頭,是見性見,聞性聞。可是到第二念他就變了,第二念就落在妄想分別執著裡頭去了。第一念不但沒有執著,沒有分別,連妄想都沒有。諸佛跟法身大士們,他們的功夫就是永遠保持第一念,他不會落到第二念,這是真本事。我們變得太快,第一念才起來,立刻就變成第二念,第二念就不是第一念,第一念沒有妄想分別執著,第二念妄想分別執著統統來了,凡夫跟佛差別在此地。所以我們統統都有第一念,見色聞聲,諸位細心去體會,道理就是我看東西看到了,我聽到了,心裡頭確實沒有起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沒有動念;這個時候見是見性見,這個時候聽是聞性聞,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當起心動念、分別執著起來了,我們就落到第二念、落到第三念,這就墮落變成凡夫;也就是說,我們沒有能力把第一念永遠保持,有能力永遠保持不變的是諸佛如來,凡聖差別就在此地。
我們學佛,我們跟佛學、跟菩薩學,開始學,門路還沒有摸到,這時候天台家大師叫我們「名字即佛」。像現在很多在家同修受三皈五戒、受菩薩戒,出家的法師們剃頭受具足戒,可是對於真正修行,修行的道理、修行的方法、修行的境界,一無所知,天台大師說這一個階段是名字即佛;有名無實,你是掛名的佛,你不是真的佛。我們現在不敢稱佛,稱佛弟子,佛弟子也有掛名的、也有真的。名字位中,這沒有法子;換句話說,將來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該怎麼輪迴還是怎麼輪迴,業因果報怎麼逃也逃不了。真正接受佛法的薰陶,對於經典裡面講的道理、方法、境界,明白了、懂得了,認真努力在學習,真的在學,真的在幹,這一個階段,天台大師稱為「觀行即佛」。觀行,你在真幹,真的用功,認真努力在學習。我們在一生當中,能做到這一個階層就算不錯了。觀行功夫得力,念佛人就能肯定往生,往生的品位不高,凡聖同居土。凡聖同居土裡面也有三輩九品,都是觀行即佛,看他修學的功夫淺深,往生到西方淨土凡聖同居土,品位不一樣。所以,「觀行」就是真幹,不是有名無實,真幹!
從觀行再往上提升,我們淨土宗講「一心不亂」,你真的得事一心不亂,在一般大乘裡面講,你超越六道輪迴。觀行不能超越六道輪迴,往上提升超越六道輪迴,你就進入四聖法界,你證得聲聞、緣覺、菩薩的果位,但是沒有出離十法界,這叫什麼?「相似即佛」。跟佛的境界靠近了,但不是的,很像、相似,相似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在凡聖同居土,在方便有餘土,這相似即佛。再往上提升,那就出了十法界,出了十法界就是一真法界,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是《華嚴經》上的這些菩薩們,法身大士,至少他都「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地位叫「分證即佛」;他是真的成佛,他不是假的,跟佛用的是同一個真心。要知道相似還是用妄心,妄心用得最純正,沒有用錯;我們六道凡夫用妄心,是錯用了妄心,四聖法界他用得沒錯。這是真的佛,分證即佛。
分證即佛有四十一個位次,四十一尊佛,《金剛經》上講的諸佛如來,都是講這四十一個位次,在《華嚴經》上講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這四十一個位次;最後一個,第四十二個位次叫妙覺,那就是究竟圓滿的佛果,所以叫究竟佛。究竟佛只有一位,一個位次,分證有四十一個位次,相似裡面包括聲聞、緣覺、菩薩、佛,是十法界裡面的佛,也就是天台家所講的藏教佛、通教佛,賢首大師所講的小教佛、始教佛。賢首講五教:小、始、終、頓、圓,那是小教跟始教,沒有見性,沒有證得法身。
由此可知,「一切佛」把所有一切眾生都包括了,《華嚴》上講得更圓滿,「情與無情,同圓種智」。無情是我們今天講的物質,植物、礦物,無情的,無情眾生。眾生就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叫做眾生。眾生意思很廣,不是講眾多的眾生,不是這個意思,他的本意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這現象就叫做眾生。我們隨便拈一物,都是眾緣和合生起的現象,不是單純的,許多原因。我們對於「眾生」這兩個字的意思,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這是佛門的專門術語,便利於說法。分有情跟無情,有情我們叫做佛性,無情叫做法性,但是你要曉得,佛性跟法性是一個性,不是兩個性。為什麼稱作「佛性」跟「法性」?這就覺跟迷的關係。佛性覺,法性不覺,不覺就是迷。同一個性,從覺的這一邊叫它做佛性,從不覺的那一邊叫它做法性。
成佛了,我們問:「覺性成佛,不覺的性成不成佛?」也成佛。「不覺的性怎麼成佛?」桌椅板凳是沒有生命的,我們可以講它是植物、礦物,它不是生物。我們這張桌子、這台子、這茶碗,它沒有生命,它有法性,它怎麼成佛?《華嚴經》上說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話很不好講,大乘經上佛告訴我們:哪一天我們成佛了,也就是我們到達圓滿覺悟的時候,你會看到山河大地一切無情眾生同成佛道。這是什麼道理?其實有,佛在經上講過這個道理,叫「依報隨著正報轉」。「正報」是什麼?是我們覺悟的心。所以佛講物質環境,物質環境為什麼剎那剎那在變動?是因為你念頭變動。佛講的,講過,講得很多,「一切法從心想生」,這一切法是講無情的,當然有情也包括在其中。無情的山河大地,我們居住的環境,我們所用的這些傢俱,從心想生,心想剎那剎那在變,所以心想生的所有一切萬物,也是剎那不停的在變。
從這地方我們就能夠想到,佛給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西方極樂世界他們的物質環境永遠不改變?他們的人不老,他們的樹不會枯,他們的花不會謝,這是什麼原因?為什麼我們這地方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為什麼極樂世界沒有?我們從佛在經上講的這些道理,只要細心體會,就恍然大悟。為什麼?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心,剛才說了,永遠保持第一念,不落第二念,所以「唯心所現」的這一切萬事萬法,它不改變,它是永恆的。變現出來的樹萬古常青,它沒有生住異滅,那一邊的礦物沒有成住壞空,人沒有生老病死,這個世界很奇妙,但這個世界是真的。為什麼?有理論我們可以相信,我們明白這個道理,能相信這些事。我們這個世界跟它恰恰相反,我們這個世界的眾生心剎那剎那不住,麻煩在此地,所以唯心所現的這些萬物,跟著你的妄心剎那剎那起變化,一切法不住。
由此可知,只要我們心離一切染污,哪些染污?貪瞋痴慢是染污。我們心裡頭有嚴重的染污;自私自利是染污,名聞利養是染污,七情五欲是染污。佛經裡面叫染污,現在一般社會裡面叫什麼?叫病毒。諸位要知道,嚴重的病毒。你會生病,你為什麼會生病?因為你有病毒。這種病毒一半是與生俱來的,過去生中生生世世你的病毒沒有減少,你只有在增加,這還得了!愈染愈嚴重,於是「一切諸佛妙色身」你見不到。如果你把這些病毒消除乾淨,永遠離開這些污染,你就見到一切諸佛的妙色身。我再換一句話來說,諸位印象就會更清晰。就像佛在經典裡面所說的,菩薩成佛,這時候見到「山河大地一切眾生皆成佛道」,這是他真的成佛了。如果看到大地眾生還有幾個沒有成佛道,他沒有成就。我再舉個比喻,大家細心去體會,比喻是假設的,不是真有其事。像一個酒醉的人,醉得很嚴重,醉得不認識人,這就是把醉比喻做迷,迷得太深了,人都不認得了,不知道外頭境界是一回什麼事,他就胡思亂想、胡說八道,等到他醉醒過來,原來你們都是人,都跟我一樣,醒了才行。菩薩就有如大夢初醒,忽然看到大地眾生同成佛道,自己成佛了,跟自己同成佛道,跟自己無二無別。
性沒有差別,有情眾生佛性,無情眾生法性,佛性法性是一個性,沒有差別。理沒有差別,事相也沒有差別,這是真的入佛知見。我們自己要勘驗自己,哪一天自己有這個境界現前,真用功的人可能有,時間很短,幾秒鐘。為什麼?那幾秒鐘當中,你離垢了,可是這幾秒剎那之間忽然見到,一會兒就不見了,迷了,你的污染的心又起來了。從這地方我們可以能夠得到驗證,佛在經上講得沒錯。如何能把我們見到的不思議境界永遠保持,就是你證得的境界,你得到了,它不會再消失,這境界是一真法界。所以心不能有染污,染污病毒在內心,外面有一點點感染,內外一交感,人就生病,這是病根。如果我們自己能夠把病根拔除,外面東西你就不會與它交感;換句話說,你不會受病。你會受病,總而言之,你自己的身心不乾淨,你才會受到感染。下面一句是講清淨心。
【十、觀三世法智無盡故,發清淨心。】
「無垢」跟「清淨」差別在哪裡?無垢不就是清淨嗎?清淨不就是無垢嗎?這兩句同中有異、異中有同,前面一句是從離垢來說的,後面一句是保持清淨來講的。離垢你能夠看到諸法實相,諸法實相就是一切佛的妙色,「身」是聚集的意思,你能見到諸法實相。清淨心現前,一切污染離開,清淨心現前,清淨心能生智慧。『觀三世法』,十方三世,說三世必定包括十方,說十方也必定包括三世,三世是講過去、現在、未來。你看一切法,智慧現前,這個智是後得智,我們一般講圓滿的大智,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我們天天要想開智慧,很多同學常常來說,學佛這麼多年,智慧不開,業障很重,這個話聽起來好像是沒錯,實在講並不清楚,說得不透徹,這是事實。業障很重,什麼是業障?心不清淨就是業障。修行修什麼?要是從總的來說,無非是修清淨、平等而已,清淨平等四個字全都包括了。清淨是沒有污染,平等是沒有高下,清淨平等得到了,此地講的十一種心就圓滿了。我們要恢復自己的清淨心,必須把心地裡的染污洗滌乾淨。我們要像諸佛菩薩一樣,人家在日常生活當中,也穿衣、也吃飯、也工作、也應酬,跟我們完全沒有兩樣,為什麼人家清淨我們不清淨?我們會被污染,他為什麼污染不上?這問題我們得多想想。他為什麼不被污染?他沒有執著,他是隨順眾生的執著而執著,他自己心裡頭確實沒有執著,所以他沒有污染;他沒有分別,他是隨順眾生的分別而分別,他自己確實沒有分別,這污染他沒有;他沒有妄想,根本的污染他沒有,所以他清淨。他沒有高下,萬法平等。跟佛,他跟佛平等,跟菩薩,他跟菩薩平等,跟畜生,他跟畜生平等,跟螞蟻,他跟螞蟻平等,跟餓鬼,他跟鬼平等,跟地獄,他跟地獄平等。沒有說我高你低,你高我低,沒有,這個念頭不生,沒有分別,沒有分別才真平等。
日常生活當中的分別,隨順眾生的分別,確實自己心裡毫無分別,所以他心生智慧。我們心生煩惱,學佛學到哪裡去了?只是學一些佛學的名相,沒有用。學佛一定要契入佛的境界,要跟佛一樣,所以佛學稱為「內學」,你要在內心裡頭下功夫,不是從外頭境界。外頭境界,《華嚴經》上說得很好,尤其是清涼大師在註解裡跟我們講得這麼透闢,四種無障礙的法界:「理無礙」;事沒有妨礙,「事無礙」;「理事無礙」;最後講到真正究竟圓滿,「事事無礙」。障礙從哪裡來的?障礙就是從妄想分別執著來的,離開了一切執著,事就無礙了,事上的障礙是執著;離開分別,理就無礙了。現在許許多多在理論上的爭論,各人說各人的,都說自己的對,都批評別人,如果我們把分別放下,這個障礙沒有了。無障礙是事實真相,有障礙不是事實真相,把事實真相扭曲了。事實真相沒有扭曲,是你錯誤觀念上有扭曲。離開一切妄想,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所有時空維次全部突破了。我們不在這上下功夫,你到哪裡去學佛?
佛法的功夫在什麼地方成就?就在日常生活當中穿衣吃飯,你有沒有妄想、有沒有分別、有沒有執著?我們還是用妄想分別執著來吃飯,所以你吃的東西有酸甜苦辣鹹;如果你離開分別執著,就變成一味,五味變成一味,一味是法味。一味裡頭有沒有酸甜苦辣鹹?有,酸甜苦辣鹹還是酸甜苦辣鹹,你沒有執著,沒有分別,沒有挑剔,你都歡喜,同一個歡喜心。穿衣服,離開妄想分別執著,所有什麼樣的款式、什麼樣的顏色、什麼樣質料一律平等,那叫一味,所以修行在這些地方修行。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都是菩薩學處,這叫用功,這叫真修。真正覺悟的人,日常生活當中「看破、放下」,看破是一切通達明瞭,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看破;放下是什麼?放下迷邪染,就是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這東西統統放下了。你在生活當中得自在,自在就是無障礙,有障礙你就不自在,無障礙就自在了。
不壞世間法,隨緣。隨緣跟自在是一不是二,這多微妙!自在從什麼地方顯示出來?從隨緣,顯示出你得大自在,從這地方顯露你的圓滿的菩提心。就從自己私生活來講也好,一直到你接觸一切眾生,你只有一個真誠心待人接物,決定沒有虛偽。眾生以虛偽對待你,你曉不曉得?曉得;你要是不曉得,你就沒有看破、明瞭。明瞭會不會生心?不會生心。為什麼?生心你就沒有放下。一切明瞭,絕對不會起心動念,決定沒有妄想分別,更不會有執著。知道一切眾生跟我從前一樣,我沒有悟入這個境界,跟他一樣,也是打妄想幹糊塗事,現在經過佛法的薰陶,覺悟、回頭了,不再打妄想,不再幹糊塗事,過佛菩薩的生活。這就是《法華經》上入佛知見,這就是《華嚴經》裡面的五十三參,真正具足世間人所嚮往的真善美慧的生活。真善美慧不是假的,但是世間人決定沒有,世間人是有名無實,有真善美慧這個名,沒有實。覺悟的人有實,名實相符,確實生活在真善美慧的境界裡頭,確實體驗出境隨心轉。
我們今天生活在香港,我們所見聞的都是一樣,但是迷惑的人見聞覺知生煩惱,覺悟的人見聞覺知生智慧。迷惑人在這境界裡過的是很苦的日子,生活得很苦,覺悟的人生活在真善美慧的境界裡,怎麼會一樣?真的是天壤之別。我們從這地方才真正體會到佛法的殊勝利益,無邊的功德。佛說得好,我們現前的受用,花報,花報已經如此的殊勝,果報還用得著說嗎?果報是什麼?《華嚴經》上講的華藏世界,往生經上講的極樂世界,肯定的!所以經不能不讀,義,經裡頭的義理,不能不了解,不但要熟讀、要了解,佛還一再囑咐我們要深解義趣,經典字字句句義趣深廣無盡。我們深入,入到哪一個階層,你講的深度不一樣,講的廣度不一樣;換句話說,觀行位中所體會的、所講的、所行的,就比不上相似位。相似位所體會到的、所能夠講解的,就比不上分證位。這是從大的階段來講,如果更細說,初信位菩薩所講的決定不如二信位,二信位菩薩所講的比不上三信位的。我們學佛一定要記住,時時刻刻要把自己境界往上提升,你所領會這個經,同樣是這一段經文,同樣是這一句經文,你領悟的不一樣。去年讀這一段經,你看到的意思,跟今年不相同,到明年再讀這一句,跟今年境界又不一樣,這叫好境界。為什麼?你進步了。如果今年看的,跟去年還是一樣,明年看的,跟今年還是一樣,你永遠沒有進步,你停止在這裡,這是錯誤,很大的錯誤!
我們曾經見到在學校教書的老師,教一年級,年年教一年級,他就用一份講義,年年就是那一份講義,教幾十年還是那一樣東西,一絲毫沒有變更,永遠沒有進步。所以我讓同學們學講經要寫講稿,講稿寫了當時用,下一次再講,重新寫,舊的講稿不要用它,你才會有進步。如果寫成一本講義,每一次講都用它,就完了,你的智慧的門被堵塞了,被講義害了。講義只能用一次,不能用第二次。永遠保持清淨心,永遠讓他長智慧,這就對了。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