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善財童子參學報告(十五)  (第四集)  2000/6/8  香港九龍  檔名:12-033-0004

  請掀開講義第二面第四行,最後一句看起:

  【隨順眾生種種心行。示現入出生死涅槃。於為無為心無所著。除斷種種煩惱微細過失。】

  我們看這幾句,這個經文每一句含義都非常之廣。『隨順眾生種種心行』,這一句尤其是重要。普賢菩薩教給我們「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一句就包含這兩願的落實。凡夫跟佛不相同的地方,佛能夠隨順眾生,凡夫不能。凡夫總是希望眾生都能隨順自己的意思,自己就很高興,很快樂;眾生不隨順自己的意思,煩惱就現前。可是諸佛菩薩不然,諸佛菩薩是讓自己去隨順別人,隨順眾生,跟我們心裡面所想的、所做的恰恰相反。殊不知我們要能夠隨順眾生,這裡面才有真正的快樂,絕對不要求別人要隨順我們。

  有一些同學學佛之後非常熱心,發心要度眾生,結果又度不了,生起許許多多的煩惱。為什麼度眾生度不了?總是希望眾生要聽我的話,眾生要隨順我。眾生都隨順我了,他已經成佛了,還要我度他嗎?真正要幫助眾生,要度眾生,你要懂得「隨順眾生種種心行」。他現在心行不善,很惡,怎麼辦?我們也要隨順他。如果你不肯隨順他,他對你一定就生起矛盾,對你一定就生起衝突。你苦口婆心勸導他,他排斥你,他不接受你,你度不了他,所以你要懂得隨順。

  在中國古代世間人常講二十四孝,大家都知道。二十四孝裡面第一個人是舜王,舜王就給我們做了一個好榜樣,他這一句是圓圓滿滿的做到了,他懂得隨順。當時他的環境非常惡劣,他的生母過世了,父親娶了個繼母,父親聽他繼母的話。繼母在他父親面前天天挑撥,時間長了,他的父親就信以為然,所以對他態度非常的惡劣,一家人沒有一個歡喜他。繼母也生了一個弟弟,這三個人排斥他到什麼程度?想方設法把他害死。他自己知不知道?知道。三個人同一個念頭,要把他害死。他有智慧,逃脫許多次的陷害,這個諸位在歷史上都看到過。

  他對於他的父親、繼母盡圓滿的孝道。絕對不是以為父親不好,繼母不好,他這個同父異母的弟弟不好,他沒有這個想法,他認為他們三個都好。在他心目當中,誰不好?自己不好,「我自己所作所為,為什麼他們不歡喜」。這一點了不起,這是覺悟。把自己做的不好的地方,天天想辦法來改正。這樣改了三年,他的父親、繼母、弟弟,全被他感動了。這是家裡頭三個人都被他度了。所以度眾生第一個條件,要懂得隨順眾生種種心行。他的心行是善,那當然好,容易度;心行不善、心行極端的惡劣,這是最難度。難度的你能把他度過來,你真有智慧,你真有善巧方便。不是說難度的就不度了,算了、放棄了,容易度的就度,這不是菩薩,菩薩專門度別人度不了的人。

  所以我們在家庭裡面,在公司裡面,在團體當中,別人嫌棄我們,不歡喜我們,甚至於毀謗我們,侮辱我們,排斥我們,是不是他的過?不是別人的過,過失全在自己。你能夠這樣想,在佛法裡面講你開悟了,你是真的覺悟。悟後要起修,時時刻刻檢點、反省,為什麼別人排斥我?為什麼別人不歡迎我?我到底哪些地方做得不如法,不如理?要反省,要檢點,把自己這些缺點找出來,一樣一樣都改正過來,你自然就得到大眾的包容、歡迎,你才能得到大眾的幫助。念念都是別人不好,這個人沒救了;只有自己一個人好,別人都不好,這個人諸佛如來也救不了。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

  心是起心動念,行是生活行為,這裡面尤其是對人對事對物的種種行為。諸佛如來何以能夠成佛、成如來,就是在境界裡頭,特別是人事環境,把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磨盡了,在這裡頭磨鍊。我們為什麼不能跟人相處?我們有妄想,我們的妄想跟他的妄想不一樣,這就起衝突。我的分別跟他分別不一樣,我的執著跟他執著不一樣,這才起衝突,彼此不能相容。他有妄想分別執著沒有關係,我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就沒有衝突了。沒有衝突,當然就能相容,然後你能夠示現沒有妄想分別執著的好處。你用善巧方便示現給他看,讓他慢慢覺悟,慢慢體會,向你學習,你就成就了,你度化眾生這個目的就達到了。

  度眾生要智慧,現在講要有方法,要有手段。恆順隨喜是最重要的方法,現在人所謂的高度藝術,恆順隨喜是高度藝術。我們在《華嚴經》上處處都看到,眾生心性不相同,菩薩隨順的方式也不一樣。所以你要問:要怎樣隨順?這個問法不恰當。為什麼?隨順是活的,要看什麼樣的人,要看什麼樣的事,要看時節因緣,所以那個隨順是千變萬化,不是一定的。一定,這個定法對不定的眾生是決定行不通的。菩薩對甲、乙兩個人,甲乙兩個人個性不相同,於是對甲乙兩個人隨順的方式就不一樣。但是他有一個目的,決定是幫助這個眾生覺悟,幫助這個眾生回頭。這就是說方法雖然不一樣,目標、方向是相同的,這才叫做普度眾生。

  我們學佛得要學會這個本事。這個本事很難,就像此地經文裡面所說的,先要發菩提心。菩提心簡單講就是捨己為人,捨自己什麼?簡單具體的來說,要捨自己的自私自利,這是頭一條。你自私自利的念頭不肯放下,不能捨棄,菩薩道沒有分。人沒有離開自私自利,這是佛在大小乘一切經裡面所說的,諸位讀經要不多的話,大概《地藏經》都讀過,《地藏經》上所講的「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為什麼說是罪?因為你有自私自利,起心動念都落在自私自利裡頭,那怎麼不是罪?

  自私自利錯了嗎?錯了,自私自利決定損害別人。我沒有害人!我沒有佔別人絲毫便宜!沒錯,你是沒有害人,你不肯幫助人、不肯利益人,就是害人。這個意思你懂嗎?你應當要全心全力幫助人,你沒有做到,人家有苦難需要幫助的時候,你沒有幫助他,你就是害他。六道眾生哪一個不需要幫助?尤其我們現前的社會,現前這個社會苦難的人太多太多了。沒有財富的人苦難,生活過得苦,衣食不足。大富大貴的人也有苦難,我們聽說有很多億萬財產的,晚上睡不著覺,天天吃安眠藥,出門要一大堆保鏢,怕人害他,生活提心吊膽,無論在什麼處所,在什麼時候,一點安全感都沒有,生活在恐怖之中。所以各有各的苦難。

  我們有沒有真正發心去幫助他?也許你說:我是很想幫助他,我沒有能力。沒錯,你真想幫助他,你就趕快去學能力,你不肯認真努力修學,你就有罪過,你就屬於自私自利。所以自私自利,貪求名聞利養,貪圖享受五欲六塵,沒有一樣不是罪,沒有一樣不是造業。在外表是做一樁慈善事業,做一樁好事,其實都是在追求名聞利養,拿這個做個幌子,滿足自己的名聞利養,依舊是在造罪業。你發的那個心不是真誠心是虛妄心,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如果不是真誠的菩提心,「恆順眾生」這一句就做不到。你想能夠隨順眾生種種心行,先決的條件是發大菩提心,真正發心捨己為人,我為眾生服務,我決定不為自己,這才行。

  這一句經文裡面,事相太廣太廣,我們不能一一舉例,但是最簡單的也不能不說說。我們生活的範圍最小的是家庭,家庭裡面有父母,有兄弟、兒女。現在是小家庭制度,跟父母同住的不多,但有妻子兒女。你學佛了知道佛法的好處,想幫助你一家人都能得到殊勝真實的利益。但是也許你們家裡面人雖然不多,信仰很複雜,有人信基督教,有人信天主教,有人信道教,可能四個人信四種宗教。你怎麼跟他相處?我在作學生的時代,有一個非常好的同學,他們家裡面兄弟姊妹不少,有五、六個人。家裡頭有三種宗教,老祖母是念佛的,只有她一個人信佛教,他的爸爸是回教(伊斯蘭教),媽媽是基督教;媽媽影響力最大,所以兒女統統學基督教。一家三個宗教,飲食起居裡面意見就非常多,怎麼能夠和睦相處?相當不容易,這就說明眾生種種心行。

  在那個時候我們對於佛法毫無認識,總是認為學佛的是迷信。確實縱然遇到出家人,也沒有辦法把佛法給我們講清楚、講明白,難怪社會大眾誤會學佛是迷信。現在我們搞清楚、搞明白了,處在這樣一個家庭裡面,怎樣幫助大家覺悟?首先我們自己要明白,家裡面可不可以供佛?可以。你供佛,你的家人一定反對:你拜偶像。你要跟他解釋我不是拜偶像。把供養佛菩薩形像的意義說清楚、說明白,讓他覺悟。佛法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育,是釋迦牟尼佛的教學。我供養釋迦牟尼佛的像,就跟現在社會上供奉偉人的形像一個意思。(你們今天在中國許多地方看到毛主席的塑像,那是不是神像?不是的。為什麼供養他?這是個偉大的人物,我們紀念他,我們向他學習,我們供養佛像就是這個意思。)釋迦牟尼佛是個好人、好老師,我們供養他的像是紀念老師,向老師學習,是這個意思。

  你在佛像面前,為什麼要磕頭?他是古人,我們對他要行古禮,這是對他尊重。就像我們中國祭祖先一樣,我們祭祖先用的餐具,正式祭典裡面,不是用現代化的高級餐具,那對他不恭敬。怎麼樣恭敬?他那個時代用什麼餐具,用他同時代的最恭敬。所以中國正式祭典當中用籩豆,這個餐具是木頭製的,竹子編的,都是古時候用的餐具,現在沒有人用了,專門祭祀用的。你要懂得他那個時候的生活狀況,還是用他那個時候的東西,這才是紀念;不可以拿我們現在的東西來供養他,這個不合適。這個意義、這種精神,現在人懂得的不多。我們要多想想,要多學習,說明供養佛菩薩的意義。

  念佛,我們念「本師釋迦牟尼佛」,念這個名號什麼意思?一天念到晚。有人說:你天天念他的名字,他聽了不討厭?念他的名號不是讓他聽的,是讓我自己聽的。名號,有人講佛菩薩名號,從我們心裡生出來,從口裡念出來,從自己耳朵聽進去,這是一種攝心的方法。不用這個方法,一天到晚胡思亂想;用這個方法,把自己的妄想,把自己的雜念打掉,好辦法!恢復自己的清淨心。妄念少了,心清淨,人就開智慧,身體也健康。一個人身體的毛病,病根在哪裡?一天到晚胡思亂想,本來很好的身體,亂七八糟的想,想出病出來了。佛經裡頭常說「一切法從心想生」。你的念頭是妄念,不善念頭、惡念,搞得一身的毛病。你能這樣分析、說明,知道供養佛法的好處,你們家人聽到歡喜,他不反對,他能接受。

  供養觀世音菩薩,觀音菩薩代表慈悲,大慈大悲,救苦救難。不是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救我的苦難,「我很苦,我難很多,求菩薩來救我」,錯了!不是這個意思。供養觀音菩薩是教我要學觀世音菩薩,我看到眾生有苦難的時候,我要去救他,是這個意思。積極的為社會、為人民、為眾生服務,供養觀音菩薩是這個意思。不是求觀世音菩薩保佑我,是我要像觀世音菩薩,要保佑一切眾生。你能夠講清楚、講明白,真的你照做,從哪裡做起?鄰居。你的家人得度了,要度你鄰居,由近及遠。鄰居都不能得度的時候,你還度什麼人?

  鄰居如何得度?常常接近,常常問候,不可以見面不打招呼。現在人住在都市,多半住公寓房子,隔壁那一家住了幾十年,都不知道他姓什名誰,都不曉得。所謂「老死不相往來」,隔一道牆就不相往來,這怎麼行?這個不行!怎麼樣去度他,跟他們接近?釋迦牟尼佛教我們「四攝法」,我們要學。「四攝法」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四種交際方法,人與人之間往來,你能用這四種方法,無往而不利。這四種方法,頭一個就是布施。我們學佛了,回去就要用。我們先住在同一層樓的,同一層樓有幾戶人家,我們有好吃的東西,敲敲人家門,送一點給他。見面的時候一定打招呼,一定問個好。常常有些好吃、好玩的東西,作禮物送給他們。你送過幾次了,人家將來會敲你的門送你,禮尚往來!慢慢就都認識了。這一層認識了,再下一次下一層、上一層,你才真幹!沒學佛的時候不知道,現在學佛的時候真這樣幹了,果然不一樣。所以「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佛教我們用這四種方法處事待人接物。

  諸位必須要知道,這個方法首先要用在自己家庭裡面。頭一個對象是什麼?夫妻。先生怎樣跟太太相處好?先生用四攝法,太太也用四攝法,兩個菩薩在一起,相敬如賓,互相尊重,相親相愛,互助合作,永遠不變,這叫做佛法。夫妻和合,家庭美滿,這是家齊;家齊而後國治,我們國家社會安定,繁榮興旺;每一個國家都安定繁榮,世界就和平了。所以一定要懂得念念不忘苦難眾生,念念不忘貧窮落後的地區,我們全心全力幫助他,社會的動亂就消除。

  為什麼社會動亂?為什麼會有戰爭,天災人禍?不平,我們今天講貧富不均,才會發生這些問題。富裕的人能主動全心全力幫助貧窮的人,這是布施恩德,知恩報恩,這個社會才祥和。社會間貧富不均,這個現象必須讓大家都能夠理解,這要聖人的教學,不是騙人的,絕對不是愚民政策。貧富是怎麼來的?各人種的因不一樣,怎麼可能說果報是一樣,不可能的事情。種善因一定得善果,種惡因也要跟善人一樣得善果,哪有這個道理?這不可能的事情。每一個人過去今生,我們所種的因都不一樣,所以果報不齊,這是一定的道理。

  但是明白這個道理之後,富裕的人:我們要施捨,幫助貧窮的人。貧窮的人要覺悟:我們自己要修福,要種善因。通情達理,大家就能和睦相處,互助合作。富裕的人以財物布施,貧窮的人以體力修福,勞力修福。我們現在很多慈善機構裡面,我們看到很多人在那裡作義工,義工是修福,他是來布施的,他不是用錢來布施,他是用勞力來布施。我們這麼一個小道場,也要有人維持秩序,也要有人在這裡派發經書。他們到這個地方來服務,這個服務是布施,內財布施。布施我們的勞力,布施我們的時間,都是來修福的。所以教導他懂得修福、修善、積德的方法,人人都可以做,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富貴貧賤,你只要懂得各個人都可以修不思議的大福報,這些一定要有人教。

  今天社會最缺乏的,在全世界,不只是在香港這一個地區,教的人太少了,沒有人教了。所以在現前社會,第一功德是什麼?培養人才,希望對於整個世界能夠教的人愈多愈好。這有人教才行,我們才真的會懂得。所以今天的社會,教學的功德第一,必須有這種認知,認真努力去做。我常說講經的功德比不上護法的功德,我說得很多。以後我讀《大涅槃經》,果然佛在經上也是這個說法,我讀了很歡喜。為什麼?年輕同修當中,無論在家、出家,有善根的,有這個天分的人,有這個志願的人很多,不是沒有。雖然有,你沒有人護持,你沒有機會,你成就不了,那也是枉然,所以護法功德就太大太大了。

  我自己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我在學佛之前,先把佛法搞清楚、搞明白,我才入佛門。我不是迷信,我覺得這個好,值得我用一生的精力來做弘法利生的事業。沒有出家之前,跟李炳南老居士學佛,我感覺得非出家不可。為什麼?在家每天八個鐘點工作,下班全心全力去學習,一天頂多四個小時,我覺得這個不行。那個時候李老師在台中已經教了十年,我怎麼能夠趕得上那些同學?所以我跟老師講我要發心出家,老師問我:你為什麼要出家?我說:我出家可以不要工作。不工作了,我每天可以學十個小時,我想我兩年就可以追上去了。他聽了笑笑,他是極端不贊成我出家。

  可是我的出家緣成熟。怎麼成熟?台北市圓山臨濟寺的方丈和尚派人來請了我九次,一個月當中來請九次,很誠心;劉備才三顧茅廬,我這是人家來請九次了。我把這個事情告訴李老師,李老師聽到很難過,沒有法子。我說:我還是去。以後我看出老師的意思了,他怕的是我一出家之後,再不能跟他學了。我看出來了,這是他對我的愛護之心。所以我跟他老人家說,我說:我出家之後,我還回來學。這個他高興了。他主要是教我,不肯把我這個學生放棄。所以我出家之後又回到台中,跟了他八年,前後總共十年。十年學成了,可以到外面去教學講經了。李老師當時說一句話,他說:如果你講得不好,還沒有關係,人家笑話笑話你;如果你講得好,你就走投無路了。

  當時我聽了不太懂得,以後果然應驗了,哪個寺廟都不收,想找個地方掛單都不行。託了些老居士,有影響力的、跟老和尚交情深厚的去說,都不行,真的走投無路。在這種關鍵時候,只有兩條路可走,決定要放棄講經。一條路是去做經懺佛事,哪個寺廟都歡迎,任何寺廟都容許我去常住,只要不要去講經,放棄這個。另外一條路,還俗。這被李老師說中了。在這個困境當中,我遇到韓館長(韓鍈居士),大概香港這邊也有人跟她見過面,得力她的護持。沒有法子,住到她家裡頭,我在她家裡面住了十七年。然後她替我借地方、租地方,讓我講經一直沒有中斷,她幫助我三十年,我們今天才有這點成就。三十年當中,講經幾乎天天都不中斷。沒有護法,我們怎樣有能力也一籌莫展,所以護法的功德比弘法大。我們一生所弘揚的是她的功德,她當校長,我們當教員,她對於佛法有認識,能夠克服種種困難,不退初心。這個難得!

  她走了以後,她的兒子就沒有這種智慧,沒有這個認知,要把道場收回去,我們只好離開。雖然離開,韓館長還是有智慧,把繼續弘法的這樁事委託給新加坡李木源居士。李木源居士也確實是一個義人,有道義之人,不負所託。我們台北圖書館裡面的同學們,三十多個人他全部收容,所以我們就從台灣移民到新加坡。這三年,新加坡居士林、淨宗學會興旺起來。興旺原因是什麼?這個道場每天講經,一年三百六十天一天都不缺;每天念佛堂二十四小時念佛不間斷。從前也有一些經懺佛事法會,現在都不做了,都沒有了。要是超度佛事,跟印光法師的教誨一樣,念佛堂裡頭帶牌位,不會另做。但是居士林是個老道場,它的信徒有兩萬多人,它有六十五年的歷史,為了顧及老信徒,每一年給他們做幾次法會。講經跟念佛永遠不中斷,所以道場興旺。護法是多麼的重要!

  我們從事於弘法工作的人,要理解經義,要記住佛陀的教誨,依教奉行。我們跟人家相處,賓主關係一定要懂得。往年我住在台北,台北這個道場的主人是韓館長不是我,在圖書館出家的,是跟韓館長出家的,她是在家居士當然不能剃度,我代她剃度。她的徒弟,我的學生,是這樣的關係;我沒有出家徒弟,我有學生。我自己沒有道場,我們在新加坡講經弘法,那個道場的主人是李木源居士,我們是客,他是主,我們是賓,賓主關係要搞清楚。有很多人想到那邊去參學,不要找我,找我沒有用,我不可以喧賓奪主。這兩年這邊辦培訓班,有不少同學給我寫信想參加培訓班,你找錯了人。他是校長,我是教員,我只管教學,不能問行政,不能問學生的事,這是他的事情。我尊重他,他也尊重我,我們相處得好。我們只懂得教學、講經,其他的什麼都不要;名聞利養我們不要,這些物質享受我們也不要,一切都是隨順大眾,我們這樣才能夠和睦相處,才能夠得到居士林全心全力的護持。

  現在,中國北京佛教協會也認識到培養講經人才的重要。上回刀述仁副會長特地到新加坡做三天的訪問,來看我、看李木源居士,商量如何把培訓人才這個事情做好。我們在一起舉行兩次會議,最後他希望中國跟新加坡合辦培訓班,招生完全由他,培訓我們來負責任,學生的人數每一屆三十人,修學期間一年,上半年在新加坡,下半年在中國。這個事情很好,我們來訓練。

  我這一次來到此地的前幾天,中國國家宗教局葉小文局長,主管國家宗教民族事務的國務委員司馬義‧阿邁提,他們一行有十幾個人,到新加坡訪問。這是應新加坡國家邀請的,順便也來看看我們的道場,我們的居士林跟淨宗學會,接受我們在居士林邀集新加坡九個宗教的代表,我們請他們吃飯,也談到這樁事情。葉居士問我:新加坡這樣繁華的社會,花花世界,你用什麼方法,能夠管理這些學生,讓學生不會染上這個社會的惡習氣?這個問題問得好。

  我向他報告,我這邊的學生,我的教學不是我講給學生聽。我教學的方法是讓學生上台講給我聽,講錯了幫他改正,我的教學法是這個方法;學生上台,老師在台下聽你講。但是你不能夠隨便講的,你一定預先要寫講稿。學生一個星期講一次,一個小時;一個小時要寫一萬字的講稿。他每一個星期要寫一萬字講稿,寫好之後,先在小教室裡頭跟同學講,接受每一個同學的批評。然後他就改稿,把稿子修訂、修改。然後才上台跟大眾講。跟大眾講,我通常坐在最後一排,我在那邊聽,幫助他做改進。這很辛苦,不簡單。

  除此之外,我講《華嚴經》。《華嚴經》是我講,他們聽,但是不能白聽。同學分成兩個組,一個組寫講記。我們每一個小時,如果說是照錄音機一個字一個字寫下來,一萬多字,裡面廢話很多,必須大幅度的把它刪減。我要求他們,一個小時我講的東西,你們寫成講記不可以超過三千字。所以他要刪減二分之一,做成講記,這是他們的工作,這是一個組。另外一個組要寫「華嚴經易解簡註」,這就更淺了。這個目的,希望我們這個註解,這個很簡單的註解(易解簡註),初中程度的學生能夠看得懂,這樣才能夠普及。這是學生他每一個星期有這麼大的分量,他必須要完成,不能夠累積。每一個星期天天這個量在增加,尤其是《華嚴經》,一個星期講十個小時,十個小時寫下來二十多萬字,刪掉三分之二,繁重的工作他們做。

  另外,二十一世紀的人,如果不學電腦就叫文盲,所以他們學電腦。同時,今天的世界縮小了,我們活動空間擴大了,必須要向外國弘法,一定學英語。所以我那個地方,有電腦課程、英語課程,我這些東西加給這些學生。我說:你請他到街上去玩,他都不敢去。為什麼?他去玩了回來,功課趕不上。趕不上,我們就請他回國;跟不上你就得回去。一個個認真努力在學,所以花花世界不要緊,他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真做到這個功夫,所以這些學生有成就。

  如果中國跟新加坡合辦培訓班,一屆三十個人。我說:我有方法。三十個學生,中國招生送到新加坡來,我分成十個組,每一個組三個人,學一部經論。一個老的同學出來當助教,教三個學生;我站在旁邊看,我都不要進教室。這十個組,學的人跟教的人,我相信都會比賽。為什麼?總不好意思落後,互相在競爭,在德行上競爭,在學業上競爭,在講經教學、寫作上競爭。好事情!學生哪裡用得著管理?從來不聞不問的。葉局長聽了之後,他才曉得我們有我們一套方法,我們哪裡需要管學生?學生歡喜,他真的有成就感。確實他學習有很重的壓力,晚上通常都是兩三點鐘才睡覺。

  我們了解社會,了解眾生心行,知道如何隨順,如何去幫助他。我跟刀會長的建議,我非常希望這個培訓班能夠在中國國內辦。我也很希望能夠從香港這邊來辦,如果真有這些護法,肯發心的。為什麼?學生申請到新加坡相當不容易,手續很麻煩,總是別的國家。我們相信中國學生到香港來總比較方便,比到外國方便。所以有一套教學的方法,才能夠成就弘法的人才。

  這三年當中,我們培養能夠講經、能夠教學的,大概有六十多個人。現在有三分之二回到中國,在新加坡的還有三分之一。但是回到中國之後,他們的遭遇跟我往年相似,沒有講經說法的機會。這個東西學成了之後,天天要在講台上磨鍊。以前李炳南老居士勉勵我們,他比喻「拳不離手,曲不離口」。舉什麼?打拳的人,天天要練,三個月不練,骨頭都硬了;唱歌的人、唱戲的人,天天要吊嗓子。換句話說,發心學講經的人,天天要上講台,三個月、半年不上講台就生疏了,超過半年就忘掉了,不能再講了。

  所以什麼是護法?提供講堂,提供講經的機會,這是佛門真正的護法。這一種護法決定得到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所以護法的功德,超過講經的法師。講經的法師是教員;護法的人像辦學校,他是校長,他是學校的董事長。他們的功德大,他們在這個地方辦學,聘請好的教員來教化地方的子弟,這個功德第一殊勝,沒有超過這種功德的,所以我們要懂這個道理。世尊在《涅槃經》裡講得詳細,講得透徹,這是舉一個例子。在今天這個世界,我們到底最缺乏的是什麼?迫切需要的是什麼?需要年輕的弘法人才。再看下面一句。

  『示現入出生死涅槃』。這一句意思深,它的真正意思就是十法界。「生死」是指六道,「涅槃」是指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十法界裡面的佛。諸佛如來、法身大士,他們沒有離開十法界,在十法界裡面,眾生的緣成熟了,他就現身,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所以諸位要曉得,佛沒有一定的身相,佛也沒有定法可說。佛沒有身,所以能夠隨類現身;佛沒有法,所以能夠隨緣說法;佛無所知,所以他無所不知。這是一乘經教裡面講的最高的原理原則,我們要常常思惟,要明瞭它的意思。由這裡看到,我們大家讚歎諸佛菩薩大慈大悲,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都在這個地方顯示出來。

  什麼叫有緣?什麼叫無緣?有緣是你肯學、好學,希望在這一生當中有成就,這樣的人在佛法裡面講緣成熟。他能夠尊師重道,他能夠信受奉行。佛在經上常常囑咐的一句話「受持讀誦,為人演說」,他真做到了,這叫根熟,佛就來幫助他。這是諸佛如來最樂意幫助的一等人,為什麼?他這一生當中就可以永脫輪迴。如果對於淨宗法門深信不疑,依教奉行,他這一生當中決定證無上菩提,這一生就解決了。第二等人,雖有善根沒成熟。佛來不來?來,給你示現同類身,這是我們很不容易覺察到的,也許就是家親眷屬,親戚朋友,同事同學,示現在這裡面幫助你成熟。佛真是慈悲極了,沒有善根的人,佛還是來示現,幫助你種善根。於是我們才真正覺悟到,所謂「佛氏門中,不捨一人」,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學佛一生,說是沒有遇到善知識,實在講我們不是真的好學;真的好學,縱然沒有善知識,佛菩薩會示現善知識來幫助你。關鍵不在佛菩薩,關鍵在自己。這些道理事實真相,我們不能不知道。

  經文正義說出來了,還有引伸的;引伸我們應該如何學習,要學佛菩薩入出生死涅槃。怎麼個學法?現在這個社會,沒有開化的地區還是很多,有許多非常貧窮落後,眾生生活在饑餓的邊緣之中。誰去幫助他?菩薩去幫助。我們今天能看到的,佛門裡面的菩薩不多,天主教的菩薩多,基督教的菩薩也不少。非常落後的地方,往往我們去看到,那個地方有個小教堂,有神父、牧師住在那個地方,常常在外面捐一些錢,捐一些物資去救濟這些人,為這一些人講經說道,我看到了非常尊敬。

  最近中國在尼泊爾藍毘尼園,釋迦牟尼佛出生的地方,建了一個道場叫中華寺,國家建的,聽說花了三千萬人民幣。葉局長、司馬義國務委員,帶了很多人,聽說有一兩百人的一個大團體,為中華寺開幕佛像開光。我們在新加坡聽到這個訊息,我們培訓班的同學還有幾位居士,總共三十九個人也參加這一次的盛會。因為人都去了,學生都去了,我們的講堂裡沒人講經,所以我留下來。他們去的這八天,這個八天晚上我講經,我們要維持這個講堂一年到頭一天都不可以缺課。所以我讓學生統統都去,難得有個機會去朝聖,瞻仰一下世尊當年這些古蹟,我以後再找機會過去。

  李木源居士回來告訴我,尼泊爾這個地方人民非常窮苦,而且他們還遇到釋迦牟尼佛的後裔,現在還有不少人,也很貧窮落後,我們看了很難過,百分之六十沒有受過教育,沒有念過書,乞丐到處都是。這種現象我們非常清楚,文化水平低,決定窮困。怎樣扶貧?怎樣解決貧困?只有一個方法,提高教育水平。他受過好教育,他有智慧,他有能力,自然就改善他的生活品質。教育重要!所以李木源居士就發了個心,希望在那邊建一個小學,叫中華小學。他來告訴我,我說小學不夠,我們要建中華中學附屬小學,我們幫助他十二年的義務教育。

  我希望我們中華寺裡面的法師,現在是中國派去,派了十位出家人,照顧這個道場;我們希望這十個法師都是學校的老師,甚至於可以做學校的校長。所以我要找機會跟我們宗教局佛協組建議,派往到藍毘尼這個地方的出家人,最好是師範學校畢業的,有過教學的經驗,有教學的資歷,可以在那邊正式任教,這樣的人優先派過去。將來這個學校裡面的學生,完全不收學費;不但不收學費,吃住、衣服、零用錢,我們統統給他。這是一個公費的學校,學生進入之後,好好念書十二年,十二年衣食住行我們全部供養。我們幹這個事情,這是個好事,這是我們真正報佛恩。釋迦牟尼佛出生的地方,我們今天不能不照顧。

  李木源居士同意了,我們來籌募基金。那個地方的生活費用很便宜,一個人的生活費用,一個月大概只需要二十塊美金。所以我催促他們趕快辦,我來負責籌募基金,來供養學生,希望這個事情,這個學校能早一天出現。我們深深相信,佛菩薩會保佑,會加持。所以愈是窮苦的地方,我們要去。這一方面犧牲奉獻的精神,今天我們佛門出家人,比不上基督教、天主教,比不上他們,我們要向他學習,他們能做,我們也要能做。為什麼他們能做,我們不能做?愈是苦難的地方,愈要優先去照顧。我們不在苦難的地方,怎麼學習這一句?心裡頭常常想著這一些苦難的人,我們自己在物質生活上要特別的節儉。我們一個月能夠省二十塊美金,就能夠幫助那邊人生活一個月;我們如果浪費二十塊美金,人家一個月的生活就沒有了。我們要常存此心,要真正節儉,這就是「示現入出生死涅槃」。由此可知,一切時、一切處,我們做得到,不是做不到。問題就是我肯不肯做,有沒有誠意去做。

  底下一句,『於為無為心無所著』。這是從理上講的,這是從不退菩提心、不捨菩薩行上說的。大凡一個修行人不能成就,第一個因素就是著相,一著相就壞了。《金剛經》上說得好「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為什麼?著了相,著了相就不是菩薩。菩薩是覺而不迷,著了相是迷而不覺,迷而不覺是凡夫。所以上面縱然做了這麼多的好事,你還著相,那你不是真菩薩。不是真菩薩,前面這些事都做到了,算你是菩薩吧!什麼菩薩?天台大師講的「名字菩薩」。名字菩薩是你沒做到,這個經你也念,跟你講你也懂,但是你做不到。你是名字菩薩,有名無實的。你也做,做的時候著相。那是什麼?「觀行菩薩」,觀行位的菩薩。《金剛經》上講的那個菩薩是什麼菩薩?天台大師講的「分證菩薩」,六即裡頭的分證菩薩;分證菩薩四相破了。四相沒有破,那就有相似菩薩、觀行菩薩。我們在六道裡面是觀行菩薩;超越六道,在四聖法界是相似菩薩;超越十法界,證得一真法界,那是分證菩薩,分證菩薩四相破了。所以《金剛經》的水平很高,不是普通水平。《金剛經》裡面那個菩薩,就是《華嚴經》上的法身大士。

  「於為」,為是有為法,「無為」,有為、無為都不執著,都放下了。有為、無為也不好懂。我想我們同學當中,香港這個地區零零星星的弘法也常有,大概《百法明門論》有一些人聽過。你讀過《百法明門論》,跟你講有為、無為就好懂了。百法從哪裡來的?天親菩薩根據《瑜伽師地論》。《瑜伽師地論》是彌勒菩薩造的,彌勒菩薩的著作分量很大,他將世出世間一切法,無量無邊歸納成六百六十法,非常有體系。天親菩薩看了之後,覺得六百六十法對初學的人還是很困難,所以把這六百六十法再歸納,歸納成一百條,一百法。這一百法裡面,前面九十四法是有為法,後面六法是無為法。

  什麼叫「有為」?什麼叫「無為」?有為,用現在的話來講,有造作就是有為的,是有造作的。也就是說,沒有離開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是有為法。什麼是無為法?用這個話來講就好講,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那個法是無為法。所以心法是有為法,有為法頭一條。八識五十一心所,心法、心所法,這都是有為法,從心心所裡面變出來的色法,也是有為法。另外是從心心所、色法裡頭變現出來的抽象的一些事物,不能說它沒有,但是它是抽象的。譬如我們今天講的空間、時間、得失,都是屬於抽象的,也是屬於有為法。除了有為法之外,像虛空,虛空不是有為法,不是心法,也不是心所法,也不是色法,也不是抽象概念,所以虛空是屬於無為法。我們入定,定中的境界,那也是無為法。

  六個無為法,前面五種是相似的無為;一個真正的無為是什麼?法性,真如本性是真的無為法。於有為、無為統統都不執著,這是《金剛經》後半部的境界。前半部的境界,只是說不要著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後半部的境界高了,四見斷了。見是什麼?念頭。「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念頭都沒有了,這是無為法。有為、無為都不能夠執著,佛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是世尊在般若會上,把世出世間法的真相,一語道破。真的了解、明瞭之後,人絕不消極,真積極,在佛法叫真精進。我們今天精進不起來,實在講對於這一些事實真相一無所知;如果你真正知道的話,就會像諸佛菩薩一樣,勇猛精進。所以這個「知」是多麼重要。

  這個「知」,說「知」還有弊病,在佛法講「覺」,覺太重要了。覺了之後,你才真正懂得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無非是因果報應而已。世尊在《法華經》上講的「十如是」:如是性,如是相,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一直講到如是本末究竟,說穿了就這麼回事,這才是宇宙人生真相。

  真相裡面要透徹的理解,那就是佛家常講的「萬法皆空,因果不空」。我們要問:因果在不在萬法之內?當然在萬法之內,沒有離開萬法。萬法皆空,因果何以不空?因變成了果,因空了。像我們種瓜,瓜子是因,種到地上之後,這瓜子慢慢長成瓜藤,瓜子沒有了,空了;藤長出來了,將來又結瓜。因變成果,因空;果又變成因,果也空了,因果也不存在。但是說因果不空,是另外一個道理,因果轉變不空。因變成果,果變成因,永遠在轉變,因果循環不空,這個「循環不空」一定要了解。落在這個事相上,我們常講冤冤相報,冤冤相報是循環不空,因果循環,因果相續不空。所以因果不空是說三樁事情:轉變、循環、相續。明白這個道理,所以諸佛如來、法身大士,一心向善,念念行善。這個知道了,你能夠行善,那你的轉變愈轉愈殊勝,你是向上轉,不是往下墮。

  所以佛教一切菩薩,教一切大眾,要修一個純善之心,決定不可以有絲毫不善夾雜在其中。這就是底下一句,『除斷種種煩惱微細過失』。「微細過失」是很微細的念頭、不善的念頭,不可以夾雜。《十善業道經》裡面,有一段非常重要的話,針對我們現前社會大眾所說的。我們今天遭遇的困難,實在太多太多了,沒有法子解決。但是佛這幾句教訓,是把我們從根本上解決了。

  《十善業道經》是在娑竭羅龍宮裡面講的,當機是龍王,佛跟龍王說,龍王代表我們大家。諸位想想,為什麼用龍王來作當機?你們想想什麼意思?為什麼不叫阿難當機,不叫迦葉當機,要搞個龍王來當機?龍王是表法的,龍跟蛇都是代表變化的,說明這個社會、這個世界一切眾生起心動念變化無窮,就像龍蛇一樣。多變的環境裡面,這個日子怎麼過?必須找到一個不變的真理,我們才能夠應付得了現前的社會。不變的是什麼?你看西方廣目天王,四天王當中你們看到,手上拿的龍,那就是龍王;這個手上拿著個珠,那個珠就是釋迦牟尼佛講的這四句話。能夠掌握這個,就能應付千變萬化的這個社會,這個世間,你就有好日子過了。他變我不變,他亂我不亂。

  所以叫著龍王:「菩薩有一法,能離一切世間苦」,一切世間是什麼?除六道之外,聲聞、緣覺、菩薩、佛;一切世間講十法界。能夠脫離十法界依正莊嚴一切苦,什麼方法?「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這一句話我重新再念一下,我把經文上要補充一點,經文是我剛才念的,一字不漏。「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那個「善法」是貫上去的。常念善法,心善;思惟善法,念頭善;觀察善法,行為善。你的念頭善、思想善、行為善,念念增長善法,「不容毫分不善夾雜」。這就是廣目天王右手拿的那個珠,這幾句話就是珠。

  所以我們跟人相處,我常舉例子,你們夫妻相處,你們兩個沒結婚的時候,所看的對方好,看到對方都很可愛。一結婚之後,天天看毛病,看這個也不順眼,兩個互相看不順眼。好,搞了幾天離婚了,成什麼話!你要懂得佛這幾句話,永遠保持專看對方的好處,專記對方的優點;對方的不好、缺點,統統不要放在心上,忘得乾乾淨淨,你們夫妻才能白頭偕老,一輩子和愛。就這一念之間,就錯在這一念。這講關係最密切的。把這個方法用在你一家,家庭美滿;用在社會,社會和諧;用在國家,國家團結;用在世界,世界和平。這是寶珠。

  所以我在新加坡早餐跟同學們談話,每天早晨半個小時勸大家。去年同學們希望我利用這個時間,把《太上感應篇》講一遍,現在講完了。講完了,我接著就選《十善業道經》。我們不能不懂,不能不學。學會了,你的家庭美滿,身心愉快,你過佛菩薩的生活。你要是不懂這個道理,你這一生活得好痛苦,造無量無邊的罪業,來生一片黑暗,不是光明。你要是真正學到了佛法,真正懂得了,依教奉行,你現前就得快樂。你學會了,今天就快樂,天天快樂,前途一片光明。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