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善財童子參學報告(十二)  (第一集)  1999/12/7  香港九龍  檔名:12-030-0001

  請看講義,我們接著上一次,講到「攝善財會」,看第五段:

  【復以種種善巧方便,殷勤勸諭。令其開覺,增長勢力,生大歡喜,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又令善財憶念過去所種善根。復為福城一切人眾,隨其根欲,顯現神通。如所應度,廣為說法,然後而去。】

  從這一段經文我們能夠體會到,佛菩薩為眾生講經說法是如何的隨順、隨緣,而沒有一絲毫的勉強、執著,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種種善巧方便』,就是世尊在大經裡頭常說,佛無有定法可說;不但沒有定法,實在說佛是無有法可說。無說之中自然說,說些什麼?經論上常常比喻講「應病與藥」。大夫有沒有藥給人?沒有;如果這個人身心健康,遇到再好的大夫,也無藥可施。大夫給藥給哪些人?給有病的人,有病才需要藥,沒有病就沒有藥。由此可知,藥是應病而有的。同樣一個道理,諸佛菩薩為一切眾生說法,那個法是應眾生而有,應眾生種種煩惱而有種種法門,眾生沒有煩惱,佛就無法可說了。八萬四千法門,對治八萬四千煩惱,這就是種種善巧方便。

  我們知道一切眾生煩惱不一樣,十方世界那個差別我們就不必說了,我們說我們這個世界。古時候跟現代不相同,現代這個社會也因地區不同,歷史文化不同,生活方式不同,思想的邏輯不同,於是現在世間眾生的煩惱也是種種差別;又因為科技的發達,使眾生的煩惱更加嚴重。三十年前方東美先生曾經說過,他說美國將來亡國是亡在電視上,我們從他這句話去推想,將來這個世界毀滅是毀滅在網路上。何以故?諸位看看現在電視的內容、網路的內容,把一個人思惟想像不僅是誤導,簡直是混亂,眾生失去正念,災難就會現前。方先生當時很感慨的說,這些科學技術是工具,良好的工具,可惜我們用錯了,如果正確的使用它,眾生得福,錯誤的使用它,眾生得禍害,禍福就在我們會不會應用這些高科技。如果世間人覺悟,清醒過來,利用這些科技、這些技術,弘揚正法,勸導一切眾生斷惡修善,破迷開悟,不知道有多少眾生因此而得度,那個功德無量無邊。如果迷惑顛倒,利用這些科學的利器,宣傳殺盜淫妄,害了多多少少的眾生,那個罪業無量無邊。有幾個人覺悟,幾個人能清醒過來?

  中國古聖先賢,對大眾、對後世的教誨,無不著重倫理德行的教學。一個人不是說從生下來開始教,從他母親懷孕的時候就實行胎教,這是父母對於子女真正的愛護。現在人講愛是感情的,不是理智的;換句話說,現在人不懂得愛。愛護一個人要成就他的德行,成就他的學問,成就他的能力,成就他的事業,利益社會,利益眾生,這是真正愛護一個人。否則的話,那種愛護人,跟現代人愛護寵物有什麼兩樣?把子女、把人當作寵物來愛護,錯了,完全錯誤了。可是這個現象在現在的社會非常普遍,我們看到很痛心。

  世間人迷惑的多,覺悟的少,覺悟的人要全心全力幫助這些迷人。怎麼幫助?幫助什麼?我們看古聖先賢所作所為,幫助裡頭最重要的幫助他覺悟,幫助他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幫助他明瞭現前社會的現象,來尋求因應之道。這就是一般人所說的趨吉避凶的道理,如何消除災難,佛家講消除業障的途徑。而《華嚴經》實實在在說最契現前社會大眾的根機,應當認真的學習,大力的弘揚,普賢菩薩、文殊菩薩在此地為我們做榜樣。「種種善巧方便」裡面,最重要的是自己做出一個榜樣給大家看。

  『殷勤勸諭,令其開覺』,教他開悟,教他覺悟。「殷勤」是大慈大悲,佛家常講「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兩句話如果我們不能夠深刻的去體會,慈悲心就生不出來,殷勤則有名而無實。我們自己這一生怎麼樣認真努力修學,得不到好的結果,原因在哪裡?認識不清,對於宇宙人生,我們說宇宙人生大家很不好懂,說得更明白一點、更清楚一點,認識自己跟自己生活環境;宇宙是我們生活環境,人生就是自己,能夠把這個事實真相認識清楚,這個人就覺悟了。諸佛菩薩跟凡夫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此地,他們對於自己跟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很清楚、很明瞭,這個人我們就稱他作佛,稱他作菩薩;凡夫對於這些事實真相完全迷惑,不知道是怎麼回事,所謂是醉生夢死,迷惑顛倒。佛在經裡面常常感嘆的說,「可憐憫者」,是這類迷人。

  我們也是迷惑顛倒的眾生,但很幸運,我們得人身,聞到佛法,這個機會非常希有。香港這個地區幾百萬人,聞佛法的有幾個人?在佛法當中,能夠聽到《大方廣佛華嚴經》又有幾個人?真正聽懂了,聽明白了,又能依教奉行,一層一層淘汰下去,沒有幾個人!這幾個人真正覺悟了,得到佛陀教學殊勝的利益。不能夠依教奉行,殊勝的功德利益當面錯過。佛在經上講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我們都要留意,不能輕易放過,要能抓住綱領,抓住重點,提起自己觀照的功夫。

  什麼叫觀照?宗門裡面叫疑情,疑情不是懷疑,決定沒有懷疑。佛講的這個事,理太深了,事太妙了,不是我們的常識,我們想不通,想不通不要想,但是常常提起,這個是修行的方法,好方法。禪宗末後,稱這種方法叫參話頭。叫參究,不是研究,參究跟研究差別在哪裡?參究不用心意識,研究用心意識。用心意識,研究沒有離開分別執著,參究裡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常常提起這個疑問,不尋求答案,時間久了,答案自然現前,這妙!答案不能去找,愈找愈遠;不找,不找就在眼前,這是真學問,真功夫。

  譬如佛在這個經上講,最重要的一句話是什麼?這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這麼大的分量,哪一句經文最重要?我們要把這個找到。最重要的一句話,就是說明宇宙人生真相這一句話,佛怎麼說?十法界依正莊嚴,這就是講宇宙人生的真相,「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八個字重要!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為一切眾生說無量無邊之法,總離不開這八個字。離開這八個字就不叫佛法,不離開這八個字都叫佛法,這八個字重要,沒有人懂!聽也聽不懂,想也想不通,但是它是事實真相。

  心就是真如本性,識是心起作用,當然有體一定有用,起作用它就現相,現出來的現相,這個現相就有變化;為什麼會有變化?隨著眾生的念頭起了變化。念頭是能變,現相是所變,佛是一句話把事實真相說破了。真正明白的人,真正懂得的人,知道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什麼關係,就搞清楚了。關係搞清楚之後,慈悲心就生起來,什麼關係?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跟自己是同體。體就是性識,你們許多同修都念過《地藏經》,《地藏經》自古以來註解很少,最好的註子是清初青蓮法師的《地藏經科註》,我們過去曾經講過幾遍都是依靠這個註解,註解前面五重玄義第一段顯體,他老人家就說,「不思議性識為體」,這個話講得好,講得太好了。不但《地藏經》是以不思議性識為體,實際上所有一切大乘經,沒有一部經是例外的。古大德顯體都用「實相」兩個字,沒錯,講得是好,但是不好懂;以「不思議性識」,我們就比較好懂多了,不思議性識就是諸法實相。

  所以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跟我們是同體,用現在的話說,同一個生命共同體,你看這個關係多密切,一家人!一族人!像一棵大樹一樣,我們芸芸眾生就像樹上的樹葉,同一個根生的。這個樹再大,枝條再多,樹葉再茂,同一個根生的。佛教我們,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我們是同一個根生的,佛稱這個根本是真如、自性。阿賴耶識能現、能變、能生,所有一切萬法是所現、所變、所生,能所不二,這個意思我們常常放在心上,然後對於世間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自自然然就有一個不同的看法,跟過去以往不一樣。以往看別人是外人,跟我們不相干,現在我們看人跟我們有關係,不是沒有關係,一切眾生跟我們都有關係。愈是覺悟得深,愈是智慧增長,會感覺到所有一切眾生跟自己愈來愈親密,你就愈來愈生歡喜心。「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逐漸逐漸就生起來了,你會主動、會歡喜幫助一切眾生,就像幫助自己的親人一樣。文殊菩薩如是,普賢菩薩亦如是。

  諸佛如來示現成祖師大德,無一不是對一切眾生「殷勤勸諭,令其開覺」,我們再深入一層觀察,發現原來其他宗教也不例外。以前我學佛,看到別的宗教是外教、外道,不知道外到哪裡去了?學佛學了這麼多年,知道它不是外,它跟我們關係很密切,現在看到他們愈看愈歡喜,愈看愈親切,知道那是諸佛如來種種善巧方便,應以什麼身度,佛菩薩就示現什麼身。所以其他的宗教裡面,他們所敬仰的上帝、神,先知、先人,我們知道都是諸佛如來示現的,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示現什麼樣的身分,應以什方法得度他就講什麼方法。正是古人稱讚《華嚴》,所謂是「圓人說法,無法不圓」,這一句話的意思,我們現在才能體會到幾分,逐漸逐漸我們契入這個境界。所以觀念轉過來之後,知道一切眾生跟自己關係非常密切,不論是善人、是惡人,是順境、是逆境,總是一體,同體。

  覺悟之後,『增長勢力』。增長什麼勢力?慈悲的勢力。我們現在,慈悲是愛心,人都有愛心,只愛自己喜歡愛的人,不喜歡他就不愛,勢力一增長,不喜歡的人也愛他,甚至於冤家對頭,毀謗我的人,陷害我的人,侮辱我的人,統統都愛他,這是勢力增長,愛心增長。佛講慈悲講了四種,一個比一個大,凡夫叫「愛緣慈悲」;覺悟了,明白了,慈悲擴大了,「眾生緣慈悲」。就是推己及人,我愛我的家人,我愛我的家族,我愛我的國家,我也會愛別的族群、愛別的國家,這是眾生緣慈悲。宗教裡面講上帝愛世人,世人裡頭沒有分族類,也沒有分國家,上帝愛世人,只要是世間人,上帝都愛,他也沒有宗教差別。我們要有正確的理解,不是說信了上帝,上帝愛他,不信他,他就不愛他,沒有這個道理。那個是叫眾生緣慈悲;再往上提升,「法緣慈悲」,那個愛心就更大了;到了究竟圓滿的佛果,叫「無緣慈悲」;勢力一層一層增長。我們要問怎麼增長的?智慧增長;智慧愈高愈大,他的愛心也是愈深愈廣。

  『生大歡喜』,佛家講常生歡喜心,一點都不假。不像我們凡夫,我們凡夫一天到晚常生煩惱,諸佛菩薩常生歡喜心。我們讀《壇經》對於惠能很羨慕,惠能對他的老師五祖忍和尚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們讀到這一句實在是非常羨慕;想想自己,如果我們要遇到老法師,「老法師,我常生煩惱」。我們凡夫常生煩惱,人家常生智慧,常生智慧就常生歡喜心,這是我們要學習的。我們能抓住綱領,我們學習就得大方便,經論太多了,抓住綱領。總綱領就是「心現識變」,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是總綱領。要從這個地方生起正知正見,《法華經》上講的佛知佛見,我們的智慧就會增長。

  底下一句,『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是結果。開覺增長勢力的結果,菩提心生起來了。菩提心是什麼?給諸位說,菩提心就是大慈悲心,真正愛自己、愛別人,這是菩提心。菩提心裡面講的深心,就是自愛自重;所說的迴向發願心、大悲心就是愛人,愛一切眾生;自愛跟愛一切眾生這個愛,從哪裡來的?從至誠心來的。至誠心是什麼?至誠心就是前面講的真正的覺悟,真正明瞭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自性所現的,唯心所現,自性所現的,自性所變的,虛空法界是自己,不是別人。所以這個大覺悟,結果是菩提心現前,真正的愛心現前了。我這個說法,大家聽了好懂。

  依照字面來翻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梵語音譯的,翻成中國話是無上正等正覺。世尊在《觀無量壽佛經》跟我們講菩提心,第一個至誠心,是阿耨菩提之體,真誠心;深心,自受用;迴向發願心,他受用。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跟我們講菩提心,第一個直心,菩提心之體;深心,自受用,跟《觀經》上講的一樣;最後一個大悲心。所以經論合起來看,意思就很明顯,直心就是真誠心,真誠到極處叫至誠,這是直心;深心,古德講好德好善,自受用,自愛;大悲心就是迴向發願心,愛護一切眾生。經論合起來看,意思就很明顯,可是這個說法,一般初學還是不好懂,不是深入經藏,很不容易體會。經論合參,雖然很明瞭,依舊是隔了一層。

  我們講三心,換成五句話來說,我們寫這副對聯,掛在佛像旁邊。真誠就是至誠心,就是直心;清淨、平等,就是深心,就是真正自愛,自己知道怎麼愛護自己,心地清淨愛護自己,心平等是愛護自己;正覺、慈悲是愛護別人,愛護一切眾生。我們用什麼心對自己?用什麼心對待別人?對人對事對物,要用智慧,要用覺悟,要用慈悲。慈悲跟覺悟要結合在一起,否則的話,那個慈悲就有禍害。佛家常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可是又說「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慈悲後頭帶來禍害,方便帶來下流,什麼原因?沒有智慧。正覺跟慈悲結合在一起,這是佛家講的真正的慈悲、方便。

  這個心就生起來了,這個心一生就了不起,初發心的菩薩;換句話說,這十個字你圓圓滿滿的現前,你的心完全跟它相應,你就是發心住的菩薩。這個念頭才轉,就超越十法界,不但脫離六道輪迴,十法界都脫離了,《華嚴經》上初住菩薩,叫發心住。我們相信善財童子一生圓成佛道,不但是可能,是肯定的,我們行不行?答案也是肯定的,決定行,問題就是你肯不肯幹?果然肯幹,絕不落在善財之後,就發心了。所以佛法的修學,發心是第一。發心,我們用最簡單的話來說,拓展你的愛心。普遍熱愛一切眾生,歡喜為一切眾生服務,歡喜幫助一切眾生覺悟,這就是佛法的教學。這是一段,文殊菩薩教善財的,善財代表我們,就是教導我們的。

  『又令善財憶念過去所種善根』。我們在此地要肯定自己是善財,善財不是說一個人,是代表的人物。善是有善根的人,財是什麼?有福德的人,《彌陀經》上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所以具足善根、福德這個人,就稱之為善財。你有善根、有福德,遇到緣,因緣,我們今天這一會,在此地共同學習,這是緣,因緣具足了。我們要想想我們自己無量劫的善根、福德,什麼是善根?我聽了能聽懂,我相信,能信、能解是善根;我又很歡喜去做,我要認真的來學習,這就是福德,依教奉行是具足福德。

  依教奉行從哪裡下手?阿難尊者在楞嚴會上,請求世尊為他開示「最初方便」,用現在的話來說,從哪裡入門,從哪裡下手,我們要找最初下手之處。最初下手之處,世尊在經上不知道講過多少千遍萬遍,我們聽得耳熟,但疏忽了,老生常談,沒在意!就是佛常講「受持讀誦,為人演說」,你想想看這句話佛說了多少遍,無論哪一次法會,佛都說過很多很多遍。受,我們要接受佛陀的教誨,尊師重道。真正接受佛陀的教誨,那就必須要把自己的成見放下,這才真正是受。佛教給我們做的,我們老老實實去做;佛教給我們不許做的,我們決定不違犯,這才叫受。佛教給我們要做的,我們不肯做;佛教給我們不可以做的,我們偏偏去做,這就完全沒有受。

  譬如三福裡面,這也是基礎,佛教給我們「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我們接受了沒有?其實佛這四句是對於我們最初的教誨,也是究竟圓滿的教誨,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就這四句。這四句做得圓圓滿滿,這個人叫佛,就成佛了。很多同修都知道佛家有四句偈,所說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那個諸佛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對一切眾生的教誨,離不開前面三句十二個字:「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善,眾善;「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那是眾善奉行。翻過來,不孝父母,不敬師長,造十惡業,那是惡。

  我們學佛抓著重點來修學、來學習,學佛孝順父母,哪些是父母?佛在戒經上跟我們說,這是一層一層增長勢力,大乘菩薩戒經裡面佛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把孝養父母的心擴大了,擴大到孝順一切眾生。佛又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又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凡有佛性皆當作佛」,這就是說一切眾生都是佛,佛是我們的老師,奉事師長一擴大,一切眾生都是老師。開覺之後,你勢力就增長。所以我們要用孝養父母的心孝養一切眾生,事奉老師的心,事奉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心,事奉一切眾生,這叫受。我們天天念「受持讀誦,為人演說」,沒有受。受了之後要保持,這個事情不是做一天、做兩天,不是做一年、做兩年,也不是做這一生,生生世世,永遠這麼做,這個叫受持,決定不能失掉。

  讀誦是叫我們讀經,讀誦佛經就是跟佛菩薩同在,就是親近佛菩薩,聽佛菩薩的教誨。讀古人的註解,就是跟祖師大德在一起研究討論,長自己的智慧,長自己的勢力,不斷將自己的境界向上提升,這才是諸佛如來真正的弟子,所以不能一天不讀經。誦是背誦,經念熟了,不要看經文也能讀。由此可知,讀誦是多麼重要,讀誦是自利利他。我們想幫助社會大眾,用什麼方法?讀誦是個好方法。結合受持、讀誦,為人演說。為人演說是幫助大眾具體表現,真正落實了。演是什麼?表演給人看,我做出樣子給人看。我孝養父母,我尊敬師長,做出樣子給大家看。目的是勸化大眾,就是前面講的「殷勤勸諭」,給社會大眾做個好樣子,無論在生活上、在工作上,處事待人接物,要認真、要努力去實行。

  演比說還要重要,演是身教,說是言教,言教不如身教。一定要做出一個好樣子來給人看,別人向你請教,你再細心給他解釋。所以演不為自己,為眾生。演些什麼?吃飯是表演,穿衣服也是表演,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都是做給別人看的,做個好樣子給人看。我們在經論裡面,細心去觀察釋迦牟尼佛的生平,他怎麼過日子,他怎樣工作,他怎樣處事待人接物,都是做給別人看。釋迦牟尼佛為什麼生到人間來?他來幹什麼的?他來就是表演「受持讀誦,為人演說」而來的。世間存在著許許多多的問題、難題,只要這些問題、難題,世間人有智慧、有能力解決,釋迦牟尼佛不來,來幹什麼?多餘的,來湊熱鬧?沒有這個必要!他之來,你們現在有問題、有難題,自己沒有法子解決,他來幫助我們解決,他到這個世間來是為我們世間人而生的,不是為自己。這個身體活在世間,是為我們大家而活著的,也不是為他自己。死了,入般涅槃,也是為我們大家而死的,不是為別人,不是為自己。你們想想這個意思多深!

  我們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是來受業報的,我們的業報身,沒有法子,過去造的業。佛告訴我們,這些凡夫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的?「人生酬業」;你過去造的善業你來享福,你過去造的惡業你來受苦,人生酬業!諸佛菩薩乘願再來,他不是酬業的,他是乘願再來;來幹什麼?幫助苦難眾生,決不是為自己。他自己生死自在,想來就來,想走就走,實在講他根本沒有想,他要有想他是凡夫,他不是聖人。那為什麼有來有去?眾生有感,他就來了;眾生感應衰退,他就走了。所以許多人讚歎觀世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祈求就是有感,菩薩就有應。佛菩薩來應,叫隨類化身,隨機說法,他是這麼來的。

  佛菩薩、祖師大德為我們所示現的,我們要很冷靜的觀察,細心去體會,向他學習,我們只要把念頭、行為轉過來,也就成了佛菩薩。所以我們來到這個世間是業報身,我們離開這個世間可以乘願再來,可以轉,把業力轉成願力。那個轉的點,這裡頭有理、有事,理深深契會,契合體會佛所說的心現識變的理論與事實,這是我們轉變的依據。從心行裡面轉,過去迷的時候念念為自己,自我是理念的中心,現在曉得錯了,把它轉過來,念念為一切眾生,起心動念都為一切眾生去著想,不再想自己,你就超凡入聖。凡夫念念想自己,決定不會把自己忘掉,聖人決定沒有自己,只有眾生。換思想,換念頭,換行為,一百八十度的把它改換過來,我們修學的成績就現前,成果現前了。這就是「憶念過去所種的善根」,如果不憶念過去所種善根,善根不會成熟。怎麼個憶念法要懂得,念念依教奉行,轉變自己的思想,錯誤的思想,改變自己錯誤的念頭,改變自己錯誤的行為,這是憶念過去所種善根。

  『復為福城一切人眾,隨其根欲,顯現神通。如所應度,廣為說法』,這是教我們怎樣落實自行化他的弘誓。我們看菩薩的開示,這段話就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裡面所說的兩句,「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你們看這段文是不是這個意思?幫助別人要順著別人的根欲,根是根性,欲是欲望,他的喜愛你要隨順他,你不隨順他,他不接受。五十三參裡面,這還是在文殊菩薩這一會,善財童子還沒有出去參訪,到一出門之後,這五十三位善知識表現出「隨其根欲,顯現神通」。對於根性不相同的人,愛好不相同的人,佛所示現的方法不一樣,正是《楞嚴經》上所講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隨心應量,所以一切眾生沒有不歡喜佛菩薩的。

  我們今天沒有辦法做到,做不到的原因,是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太重了。譬如說,我們跟伊斯蘭教在一起,他們吃牛肉,我們能不能隨順?我們不能隨順。這個教雖然是好朋友,可是飲食總是有麻煩,濟公長老來了,他行,他可以隨順,他有這個功夫,我們沒這個功夫,我們很想學還學不到。所以擺在我們現前,不同的族群,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宗教信仰,我們要「眾生無邊誓願度」,要普度眾生,那你沒有真正的智慧功夫,你沒有辦法做到。諸佛菩薩行,他們有這個本事,應以阿訇身得度者,他就現阿訇身而為說法,應以基督身而得度者,他就現基督耶穌身而為說法,你看人家多自在!多活潑!然後我們曉得阿拉、阿訇、基督耶穌、神父、牧師,全是佛菩薩化身的,我們要平等的恭敬,平等的讚歎,平等的供養。我們今天只能做到這一點,還不能隨類化身,還做不到。但是至少要明白事實真相,我們的恭敬心生起來,普賢大願我們可以做到一些;「禮敬諸佛」,知道一切眾生都是諸佛,不同的族群是諸佛,不同的宗教還是諸佛,我們的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逐漸逐漸提升,逐漸逐漸增長。

  所以懂得隨其根欲,這就是顯現神通,我們雖然不能大通,小通了。小通就是絕對沒有界限,不再畫界限,跟他們能夠和平相處。和是什麼?和睦,我們能夠和睦相處;平?平等接待。我們沒有開覺的時候,我們不平等、不和睦,不願意跟他們往來,看到他們就避開了。彼此不相往來,所以誤會就愈來愈深,歧視愈來愈深,造成許許多多的罪過,罪過到嚴重就發生戰爭。世界上為種族戰爭,為宗教戰爭的,那是最大的過失。所以這個東西要溝通、要交通、要往來,我們開覺了,現在可以交通、可以往來,我們建立信心,建立道義,建立感情,互相尊重,互助合作。這也就是隨其根欲,顯現神通。我們現在在新加坡、在澳洲,很努力、很認真在做這個工作,有人問:法師,你為什麼要這樣做?我說:我把《華嚴經》落實,完全遵照《華嚴》教學,我們應該要這樣作法;否則的話,《華嚴經》只有在講台上講講,不能兌現。這個東西是要兌現的,真的學到了。

  「如所應度,廣為說法」,這兩句是隨機說法。我們能夠尊重別人,別人就能夠尊重我們,我們要勸別人學佛,尤其勸不同宗教的,我們首先要敬神,我不尊重他們,他們怎麼會尊重佛?互相尊重。我們進到他們的寺院,我們要跟他們的信徒一樣,學習禮拜,真誠的去禮拜,不能假裝,假裝人家一看就看出來,你是假的不是真的,誠心誠意。我們誠心誠意怎麼來的?我們知道佛菩薩的化身,神就是佛,佛就是神,是一不是二,我們那種真誠恭敬心顯露出來。我們說所有的眾神都是諸佛如來的化身,那我們從他的立場來講,基督教講上帝,所有一切諸佛菩薩都是上帝的化身,這問題不就解決了嗎?他不能再說佛菩薩是魔鬼,上帝是魔鬼那還得了嗎?一通一切都貫通。惡的念頭完全消除了,善念就生了,善念是隨順性德,惡念是隨順迷惑、是隨順痴惑,那是錯誤的。我們不把這個門打開,誰來打開這個門?我們要帶頭去做。

  過去跟現在生活環境不一樣,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從前交通不方便,資訊不是不發達,完全沒有,所以一個人一生生活的空間有限,確實有很多很多人從生到死沒有離開他的縣城,他的親戚朋友不遠,都是鄰村,一生生活範圍就是那麼大的一個圈子,他只要知道那個圈圈裡面的事情就夠了,其他的他不需要知道。生活的圈子小,一生能夠安居樂業,過得很幸福、很美滿。現在不行,現在我們的生活空間大,你不想出門,家裡有電視,全世界的事情你都看到了,送來給你看。今天我們既然生活空間是以整個地球,整個地球上一切眾生的事事物物,我們都要知道,我們都要為他著想,都要幫助他們。

  這是我們現前弘法利生,跟古時候大德情形不一樣的地方,這是客觀條件不相同。我們今天還是以一個地區,有一個範圍,我們就錯了,我們今天的範圍是地球。如果將來科技更進步,能夠到其他星球上去,那你生活範圍更大,還要包括別星球裡面這些眾生,隨著我們生活活動的範圍,認真努力去做,這就如法。這是事,在理上,理上一定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我們的事才做得圓滿,世間人所謂真善美慧,我們才能做到。如果沒有虛空法界的心量,不知道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我們這個事情怎麼做也不會圓滿,理跟事要相應。這就是「如所應度,廣為說法」。

  化緣盡了,這才能去;化緣沒有盡,還不能去。佛菩薩住世,跟我們凡夫不一樣,凡夫是業力,雖然是業力,業力可以改變。有人曾經問過我,中國有一些算命看相的,說人一生都是被命運主宰,所謂是「一生皆是命,半點不由人」,又所謂「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宿命論。西方的大預言家,中世紀法國的諾查丹瑪斯,這大家都知道,他也是個宿命論,他也認為這個世界所有一切眾生的命運都是注定的。好像人生到這個世間,按照劇本表演,演戲,自己完全做不了主。有同修拿這個問題來問我,他說:我們佛怎麼講法?佛的說法比他們高明,他們這些人知其當然,不知其所以然,也就說他們看到劇本了,這些演員都按照劇本來演戲,劇本誰寫的他不知道,佛知道。劇本誰寫的?我們自己寫的,不是別人寫的。業力是自己過去生中所造的,佛講得很好,「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這不是把話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劇本誰寫的?自己寫的;自己寫劇本,自己當然可以改變劇本。所以佛說如果一個人覺悟了,斷惡修善,你的劇本就改了。

  了凡先生遇到孔先生給他算命,那個孔先生就是不知道寫劇本的人是誰,他是宿命論,袁了凡先生果然是依照劇本去演戲,他無可奈何。遇到雲谷禪師之後,這才明瞭、才覺悟,原來這個劇本可以改的,他就認真改,斷惡修善,然後他的命運跟孔先生給他算的,就不準了。孔先生算他壽命只有五十三歲,他活到七十多歲,算命算他沒有兒女,他有得一個兒子,都不準了,命運可以自己改。所以佛法承認世間人有命運,但是命運不是決定的,是可以改變的。佛教導我們,只要能夠覺悟,能夠斷惡修善,能夠轉迷成悟,你就不會受業力的拘束。

  可是佛家常說,「佛不度無緣之人」。緣是多生結的,不是這一生,我們大家在這個講堂這一會,不是偶然的,緣結多生。如果是這一生所結的緣,這一生我們認識的朋友很多,我在香港認識人就很多,我在這裡講經,他為什麼不來?他知道我在此,他不來。由此可知,不是一生,多生,緣結多生。佛不度無緣之人,我們要常常跟一切眾生結善緣、結法緣,緣結得愈廣愈好、愈深愈好,將來很容易度化他,容易勸他回頭,緣要不夠深就很難勸導他。一勸他就懂,一聽他就明瞭,這個緣深,佛緣深,慧根深。如果緣盡了,什麼才算是盡?成熟的沒有了,就是盡了;不是說聞法的人沒有,聞法的人還有很多。但是聞法的人他不肯依教奉行,他這一生不能結果,這個緣就不成熟,佛菩薩可以走了;等到這一邊還有人緣成熟,佛菩薩就又來了。他來來去去不是自己的意思,完全是眾生。

  所以什麼樣才是緣?真正依教奉行的人,真正希望在這一生當中結果的人。淨宗法門的結果,決定往生,這是結果。在你的會下,這是我們舉例,一個菩薩,一位大德,無論他現的是在家身、是出家身,男身、女身,這都沒有關係,他在這個地方講經說法,殷勤勸諭,會眾當中還有幾個真幹的,這一生真正能得度的,這個人就是有緣之人,這一類善友就要住世,就要幫助他。他們這些人統統往生了,在底下沒有真正肯幹的,沒有了,這個善友他才可以走;否則的話,他不能走,他走了對不起人。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他就入般涅槃,他為什麼不多住幾年?他滅度的時候僧團並沒有散掉,僧團裡面許許多多的學生痛哭流涕,而佛走是佛的化緣盡了。我們要明瞭什麼叫化緣盡,不是聽眾沒有了,是真正修行證果的人沒有,『然後而去』。這是文殊菩薩對善財、對福城大眾的教導,這個狀況我們在此地看到。再看第六段:

  【善財聞法,勤求愛樂,隨逐文殊,瞻戀不捨,一心歸向。正是所謂上根隨逐,同餐妙旨,獨穎眾流。重法隨師,陳偈求度。】

  善財在此地為我們表演一個做學生的榜樣。人生於世,良師難遇,好老師不容易遇到,所謂是可遇不可求,到哪裡去找?很幸運的遇到了,遇到你要認識,遇到不認識等於沒有遇到。好老師要找一個好學生也找不到,到哪兒去找?這都是多生多劫的因緣,有緣遇到了。文殊好老師,善財好學生,善財聽到文殊菩薩講經說法很受感動。『勤求愛樂』,這四個字寫出善財童子好學的心態。下面描繪出善財童子的行為,不僅僅是愛慕佛法,『隨逐文殊,瞻戀不捨,一心歸向』。這是拜老師,真正五體投地拜老師,親近老師,跟隨老師學習。我們中國人講的尊師重道,為重道而親近老師,尊重老師。

  「一心歸向」,這一句是學生對老師關鍵的所在,能一心歸向,沒有不成就的。這是學習最殊勝的態度,對老師百分之百的順從,老師的教誡百分之百的受持,不能違背。所以善財一生能夠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證得究竟圓滿菩提,他的根就是這四個字。那我們想想,我們今天親近善知識不能成就,我們不具備這個條件,我們對老師還疑惑,陽奉陰違,表面上聽話,離開老師,完全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那怎麼能成就?不是一心,沒有歸向。甚至於天天還找老師的麻煩,還說老師的過失,你怎麼能成功?

  老師有沒有過失?有;為什麼有?老師示現。釋迦牟尼佛、佛菩薩有的時候表演過失,他沒有過失,那個過失是度人的,是度眾生手段的;他不知道,以為他是真的犯過。他們度眾生的,因為眾生根性不一樣,所以用的手段不相同,你以為是過失,實際上人家是大功德。我們用凡夫的心,去測度佛菩薩的心行,你說糟不糟糕?真正學習良好的態度,對老師只有一個「敬」,如果有疑惑向老師請教,你為什麼對他是這種態度?老師或者給你解釋,或者不給你解釋,你都要尊敬。不給你解釋,對你笑笑,叫你去體悟,裡面有大道理在!你要認為老師真的有過失,不是老師有過失,是你自己有過失,這些地方我們都要好好的去學習。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