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彌律要節錄 (第十七集) 1994/10 美國達拉斯 檔名:11-003-0017
【六十六、乘戒俱急,如鳥二翼,翱翔霄漢,扶搖萬里,得無快哉。倘一妄生邪解,即落豁達空,撥因果,作在心,殃在身矣。】
「乘」就是解,「戒」就是行,『乘戒俱急』就是解行相應。他不講「解」,講「乘」,這個意思是指佛法的教學有小乘、中乘、大乘。小乘是聲聞,中乘是緣覺,大乘是菩薩,一乘法就是佛。對這些理論、方法、境界去探討,去研究,這屬於「乘」。「戒」就是行持,在日常生活當中能守規矩、能守法、能持戒,這是屬於行。把這個看得非常重要,勇猛精進在學習,這叫「急」。不是一般泛泛的學,是非常精進在學習。
下面是比喻,『如鳥二翼』,就好像鳥之二翼,乘、戒是二翼。如果偏重在解上、在三藏經典的研究上,這就是現在人所講的,變成佛學。他自己沒有修持的功夫,換句話說,佛法真正的好處利益,他得不到。不但來生得不到,這一生也得不到。這一生當中,就是今生今世佛法的修學,得清涼自在、煩惱輕、智慧長,如果他不是真正修行,這一條他得不到。他得的是世間所講的學術,不得受用,也就是說明他的煩惱、妄想不能減輕。煩惱、妄想減輕才是真正受用,心地清涼自在,真實智慧能現前。底下三句是比喻果報,離苦得樂。就是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那樣的自在快樂,比喻這個。
『倘一妄生邪解,即落豁達空。』這是佛法最忌諱的,特別是般若這一系。般若,如果學得不透徹,往往就撥無因果,連因果都不相信了。佛法在世間就是建立在因果的基礎上,因果可以說是世間法的真理。古人講,「大修行人不昧因果」,對因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什麼時候沒有因果?到如來的果位就沒有了。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那就有因果。破一品生相無明是因,成究竟圓滿的菩提是果,還是有因果。到如來果地就沒有了,因果的相看不到了。所以要曉得,圓教的佛才不落因果,圓教等覺以下統統都在因果裡頭。如果是講別教、通教、藏教,那個佛都在因果裡頭。別教的佛只破十二品無明,跟圓教相比,只等於圓教二行位的菩薩,十行裡的第二行。唯獨圓教佛是真的不落因果,其他的統統沒有辦法出因果的定律,這個一定要知道。般若講空是從理上講,不是從事上講,事上是有,有就有因果。
『作在心,殃在身。』如果以為「萬法皆空,罪福俱不可得」,那是從心性講的,「本來無一物」。如果你沒有證得圓滿的心性,還是有。剛才講,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還是有,他還是有一物,他沒有到無一物。有那一物在,就有因果報應。所以底下這兩句話給我們嚴重的警告,「作在心,殃在身」,殃是果報,你不能不承受這個果報。果報從哪裡來?是你自己作的,作不一定在身、口、行為上,念頭動一下就造了。起心動念是意業,意在造業,言語是口業,身的一切造作叫身業,身語意三業最重的是意業。
所以大、小乘戒律裡的結罪不一樣。小乘結罪的標準是論事不論心。譬如殺生,小乘人動了一個要殺他的念頭,事實上沒有殺,不犯戒,沒有罪。大乘菩薩結罪就不一樣,論心不論事。你起了念頭要殺,已經犯戒了。所以大乘戒難持,小乘戒好持。小乘戒完全在事相上,像現在的法律一樣,你起心動念害個人,不犯罪;你有行持的時候,有證據的時候,這才犯罪。大乘戒不如此,它不論事,論起心動念,所以大乘戒清淨,比小乘高,小乘比不上大乘。
一定要記住,我們起心動念都有果報。你起一個善心,有善果;起一個惡念,有惡報。不要小看這個起心動念,經論裡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心想就是念頭、就是起心動念。
【六十七、其時食者,是即福田,是即出家,是即天人良友,是即天人導師。】
『時食』是日中一食。日中一食的這個人,就是『福田』,就是真正『出家』,就是『天人良友』,就是『天人導師』,天人的老師。這個話怎麼說法?我們也一天吃一餐,過中不食,我們是不是就是?不一定。我們如果這樣做,裝一個樣子,樣子好像,事實不是。什麼原因?天人導師、天人良友,是德學的成就。德學與日中一食有什麼關係?有關係。因為「食」是五蓋之一,能把五蓋去掉就是聖人,就不是凡夫。「蓋」是蓋覆我們的真性,蓋就是障礙、遮蓋。五蓋是財色名食睡,就是五欲,這五種欲蓋覆了我們的真性。「時食」,雖然他還沒能斷掉,可是他的心地比一般人要清淨得多,這是事實。
飲食,是我們身體能源的補充。身體實在是一個非常精美的機器,這個機器要動,動力從哪裡來?飲食,飲食到腸胃裡面就變化成能源。每個人的身體不一樣,有人消耗能源很多,有人消耗能源很少。像你們現在開的車一樣,有耗油的車,有省油的車。身體的能源消耗到哪裡去?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念、煩惱上。一個人心地清淨,妄念少、煩惱少,他消耗自然就少,所以他一天吃一點點,精神飽滿,體力充沛。這不是故意裝的,他需要量夠了。心清淨,煩惱少、妄想少,從這個地方看出這個人是福田。你們不要看他表面上吃得少,以為就是福田了,要知道它裡頭的意思。
諸位一定要知道,佛經是意在言外,說的這一樁事情,實際上指的是另一樁事情。你要懂它指的另外一樁事情,你才能明白原來是這麼一回事情,你才能悟入。依文解字,三世佛都喊冤枉,錯了。日中一食就是福田,好了,我們也趕快學日中一食,挨餓也學日中一食。過沒多久,身體不舒服,腸胃都有病了,再去找醫生,就麻煩人,那哪裡叫福田!所以這個東西裝不得的,要在清淨心上修。心地愈清淨,你需要的能源就愈少。可是我們需要飲食的時候,決定不能減少,減少的時候,你的身體受傷害。說老實話,你的體力、精神不夠就沒有辦法修道。
譬如打佛七需要體力,打禪七也需要體力,所以禪堂裡面不但有三餐,還有好幾道點心。為什麼?這個諸位一定要明白。念佛堂跟禪堂的性質是一樣的,但是現在有很多道場在佛七、禪七期間日中一食,這是錯誤的。日中一食,他吃的時候,一定吃很多,吃得很多,吃飽了,人昏沉,不能用功;如果肚子空的,他感到飢餓,他心慌,功夫也不能得力。所以禪堂三餐飯外,還要加點心,就是叫你少吃多餐。功夫上軌道,正常的時候是不飢不飽,是這樣的情形。我們在佛七期間要注意這樁事情。我看到好多在打佛七的時候,提倡持午。持午的目的在哪裡?為常住節省一頓,省錢又省事,可是害人。
日中一食是什麼人?煩惱輕的人。我們現在的人,煩惱這麼重,能量給他補充不足的時候,你就害人了。完全是裝模作樣!所以黃念祖居士講,「台灣沒佛教,台灣佛教是假的,形式的,沒有實質」,人家講得對,沒講錯。要注重實質,要真正幫助人在這裡好好用功,能得到一點收獲穫。所以像佛七這些大活動期間,少吃多餐是決定正確。你明白這個,這一段就沒有問題,你就了解它真正的意思。我們是凡夫,自己對自己要認識清楚,不是聖人。
我二十六歲學佛,年初的時候接觸到佛法,下半年我就持午了。不是日中一食,晚上不吃。我晚上不吃,大概差不多一年才做到。我是從減食,年輕時我晚上吃三碗飯,減到吃兩碗,兩碗減到一碗,一碗減到吃稀飯,再減到喝牛奶,慢慢逐漸的減,差不多是一年,我晚上這一餐斷掉了,身體保持得很正常。如果一下就斷掉的時候,人會生病,你的體力不夠,工作一定受到妨礙。我是這樣子學的,所以以後就非常正常。我初到台中的時候,晚上還是不吃。我出家受戒以後,再回到台中跟李老師學經的時候,我日中一食,一天吃一餐,跟過去吃三餐一樣,非常正常,並沒有增加。李老師日中一食,他是幾十年了,我那時候學他這一點學了八個月才告訴他。他就問我:你的精神、體力,一切狀況,感覺跟從前有沒有什麼兩樣?我說:沒有,一切都很正常。他老人家桌子一拍:好,永遠這樣做下去,生活簡單,不求人!我們需要的供養很少,生活就過得很自在,這對自己就是大利益。所以不是勉強做的,勉強學不到的。
民國五十六年,我到台北講經,第二年就遇到韓館長,接受他們的供養,在台北市弘經。她一家就不行了,她說「法師,你一天吃一餐,萬一出了毛病,我們擔當不起」,強迫一定要吃三餐。為了弘法,我說「好」,就開緣,吃三餐。所以我一餐吃一碗飯,因為那時候我中午吃一餐,吃三碗飯,所以量還是一樣,分三次而已。我現在一天不吃飯不會餓,吃一點點也就夠了。這個決定不可以勉強。
我在受戒的時候吃三餐,因為受戒很忙,功課很多,我決定不持午。為什麼?因為需要體力應付複雜的事務。受戒的時候,一聽和尚講,持午的功德怎麼樣,有很多同修就發心開始持午。我在旁邊看,看到第三天,統統都吃了,不行了,餓得受不了,那又何必!好多都是這樣子,搞出毛病來。不但這些人不懂這個道理,勉強去學,許多老和尚一生都這樣。出家人怎麼會得胃病?講不通的,就是這上搞壞了,不如法,依文解義,把身體搞壞了。所以這個一定要懂得,這是你心地清淨,消耗的能量少,需要少,這樣來的。從前出家人的心都在定中,沒有妄想、煩惱,日中一食足夠了。不是把三餐飯當一餐來吃,那是絕對的錯誤。我看到許多持午的人,他是三餐飯一頓吃,他怎麼不得胃病!他得腸胃病是正常現象。得病再去找醫生,再找人照顧,那就把一點福報享光了,要很多人伺候他。不但不能培福,他在這裡享福,多少人伺候,福報都享盡了,這個要知道。
【六十八、金銀七寶,皆增長人貪愛之心,故妨廢修行道業。貪為鬼畜之根,愛為生死之本,如來出世,原為斷絕眾生生死根株,故令遠離世利。衣食房舍,既任他施,故置金銀於無用之地。】
『金銀七寶』,這是財物。『皆增長人貪愛之心,故妨廢修行道業』,「妨」是妨礙,「廢」是完全荒廢,把道業荒廢了,道業妨礙了,心裡念念都在貪圖這一切財物。『貪為鬼畜之根,愛為生死之本。』這是說出貪愛苦報的嚴重性。十法界裡面,餓鬼道是貪心,貪墮餓鬼,瞋恚墮地獄,愚痴墮畜生。愛是生死的根本,六道輪迴的根本就是貪愛。菩薩行裡面,六度第一個就是布施,布施是教你把貪愛布施掉,把它放下,把它捨棄。布施就是放下,就是捨棄。
『如來出世,原為斷絕眾生生死根株。』根株就是根本。佛出現在世間幫助世人,世人想出離三界輪迴,卻沒有辦法,不知道如何出離,所以佛出現在世間教導眾生。世間的聰明人,尤其像印度這些宗教,他們都有很深的禪定,六道的狀況他看得清楚明白,但是他不曉得六道怎麼形成的,也不知道用什麼方法超越六道,因為他沒有那麼高的智慧。佛看得清楚,六道是貪愛變現出來的。見思煩惱的根就是貪愛,你知道這個原因,只要把貪愛斷掉,六道就沒有了。這是佛出現在世間教導我們,我們才曉得這個原因以及真正脫離的辦法。
『故令遠離世利』,佛教弟子要遠離世間的名聞利養,重要的是在心上離,心不能沾染。但是心與境有關係,初學的人會受境界影響,所以從前的道場一定建立在山林,跟都市、鄉村隔絕,人跡不到的地方,在那裡修行,在那個地方用功夫。這是用清淨的環境幫助我們修清淨心。現在難,現在交通便捷。祖師大德選擇建道場的地方,確實都是風景絕佳之處。現在觀光旅遊,專門找這些地方,交通方便。出家人也不甘寂寞,喜歡熱鬧,還得想方法招來賓客,趕緊修馬路,把交通設備弄好,使遊客方便到這兒來,這麻煩就大了。所以我很佩服香港大嶼山的聖一法師,他的見解高明。他住在大嶼山的後山,車可以到寶蓮寺,從寶蓮寺到他那個地方一定要走路,羊腸小道,要走半個小時。我們走半個小時,體力差一點的,大概要走五十分鐘。這麼遠的距離,很多人不去了,他的道場清淨了。他自己也走路,決定不修路,怕遊客太多擾亂他們修行,這個對。別人是要招來遊客,他拒絕遊客,遠離世利。
『衣食房舍,既任他施』。「任」是隨緣,「他」是在家信徒這些齋主們。隨他們布施,絕無講求,隨緣布施的。道場建築得富麗堂皇,也不是好事情,為什麼?容易引起貪愛之心,捨不得離開這個地方。捨不得離開,就麻煩了。這個世間人,他有夫婦,還生兒育女,你還可以投胎做他的兒子、孫子。道場裡面沒有男女,怎麼辦?有老鼠、蟑螂這一類的東西,確實他就投胎到這一類。他捨不得離開這個地方,墮畜生道。這個人愚痴!貪瞋痴。所以道場裡的那些蟑螂、老鼠,你不要去傷害牠,可能牠前生是道場裡的出家人,這真的,一點都不假。所以真正修行,最好還是住茅蓬,愈簡陋愈好,只是遮蔽風雨,想想幾天我要到極樂世界去了,他往生的意念就非常強。在這個地方生活得太舒服,他不想去。西方極樂世界雖然講得很好,還沒看到,這裡也不錯,他留戀這個地方。
『故置金銀於無用之地』,所有財物,對出家人確實一點用處都沒有。在家信徒要種福,出家人搭上衣,是福田衣。到哪裡種福?供養三寶,出家人不能拒絕,不能不接受在家人的供養。供養的財物多了,貪心就增長。怎麼辦?福田不能不讓人種,自己也不能墮落,所以這一邊接供養,那一邊就全布施,這就正確。諸位要曉得,供養跟布施都需要智慧,如果沒有智慧,供養跟布施一樣造罪業。所以要有智慧,要盡可能避免副作用。我們見到許多道場,我親身經歷過的。李老師為我們講的話,我們都證明了。建道場的時候,人人都是菩薩,非常熱心,到外面去化緣,不辭勞苦。道場建好之後,都變成羅剎。為什麼?爭權奪利,變成鬥爭的場所,這就造罪業。所以我們不敢建道場的目的也在此地,不是好事情。於是我們就想到印經布施最好,這大家要爭,很好,愈多愈好,這沒什麼副作用。幫助病苦,有病的人需要治療,沒有醫藥費,我們幫助他,這好事情。
救濟貧困、戒殺放生,這都是好事情。但是你要仔細觀察,特別是慈善救濟,有很多拿著慈善救濟的招牌,騙取大眾的財物。他捐一萬塊錢,他拿一千塊錢去救濟,自己在裡面就圖利,我們要是幫助這些,自己沒智慧,幫助他造罪業。他造的是罪,我們沒有辨別清楚就捐助他,我們有過失,罪重過輕,沒有功德,一定要觀察清楚。現在社會上有很多,看到很苦的地方,到處捐助救濟,我們都要小心謹慎,不要被人騙。
昨天有個同修打電話告訴我,非洲有一個地區每天死很多人,他非常同情,想捐助一點。你捐助,他收得到收不到?這確實是問題。他問我:應該怎麼做?我說:「你可以拿你的錢財去修福,然後給他迴向」。他們遭受這個罪業是業報,前生沒修福。我們這樣做,對他是真正有利益。譬如我們印一千部經給他迴向,不是這個事情,你不會印一千部經,因為他這個事情,你印了一千部經,這就是他的功德。《地藏經》講的,七分功德,他得一分,你本人得六分,你這樣做法是正確的。不要看好像是形式,實際上沒有到他的手,確實已為他增福。人不能沒有福報,沒有福報,太苦了,一定知道要修福。我們用這個方法,把福報分一點給他。如果我們到達非洲,自己看到了,我們見到的時候能夠施捨,這是正確的,通過其他機構的,就很難。所以像這些實際狀況,我們要了解。
【六十九、今人不能俱行乞食,或出遠方,亦未免有金銀之費。必也知違佛制,生大慚愧。念他貧乏,常行布施;不營求,不畜積,不販賣,不以七寶粧飾衣器等物,庶幾可耳。】
現代的生活方式不一樣,我們的生活方式是接受四眾同修的供養,佛陀在世是每天出去乞食、托缽。現在出門,身上不帶錢不行,但是沙彌戒裡面,如果身上帶著金錢就犯戒了。「不捉持生像金銀寶物」,生像是金銀錢財,手不可以拿,身上不可以攜帶,沙彌戒就有這一條,比丘戒就更不必說了,你帶錢財就犯戒了。在今天的社會,你非帶不可。當然,在《戒經》裡面有通融的,有變通的方法。譬如供養錢,錢財很多,你可以委託一個居士,你布施給他,將來你要用的時候,用多少,他再布施給你,這不犯戒,走法律條文的漏洞。在從前你要找到一個可靠的人,不可靠的人就把你的錢財統統吃掉,這就麻煩了。現在好,現在把錢存在銀行,你帶支票,支票不算是錢,信用卡也不是錢,這個不能算是金銀財物,這是佛在《戒經》上說的。總而言之,叫你身心清淨,很乾淨,當需要的時候又不缺乏,《戒經》裡有這樣一條。所以我們曉得,身上帶著錢財,這是違背佛的戒律。生慚愧心,這是不得已,在現代社會這種生活方式,沒有法子,不能不帶財物。
『念他貧乏,常行布施』。哪些人貧乏?人人都貧乏,不是貧於錢財,就是貧於法財。世間有很多大富長者沒有智慧,想修一點福,結果統統造業了,這是他沒有法財。我們要常常想到,缺乏錢財,我們有多餘的,布施他;缺乏法財的,我們要教他破迷開悟,這是常行布施。
『不營求』,決定不攀緣。「營」是經營,「求」是求索,不能幹這個事情。『不畜積』,這個確實用不著。我們的心在道上,諸佛護念,護法神照顧,一定要相信。心不在道,佛不護念,護法神不管你,你的日子會過得很辛苦。心真的在道上,尤其是淨宗,佛祖都這樣告訴我們,這個法門是大乘當中的大乘,一乘當中的一乘,最極圓頓,無上了義,哪一尊佛不護念!一切諸佛護念。諸佛護念,龍天善神哪有不照顧的道理!你還操什麼心?什麼心都不要操。我們為佛法、為眾生做這些好事,為什麼我們的財力、人力這麼缺乏?眾生沒福,這個要知道。眾生有福,佛菩薩會應化到這個世間來。眾生沒福,我們自己也得自在。眾生有福,我們多辛苦一點;眾生沒福,我們自己少辛苦一點,自在一點,哪有不好!都好。所以眾生沒福的時候,要努力充實自己;眾生福報現前的時候,我們要多替他服務,這就對了。我們利益眾生,為眾生服務的心是圓滿的。
『不販賣』,不但在家人不能用販賣的手段來供養三寶,出家人再作販賣,那更錯了,沒有這個道理。現在出家人在很多場合當中搞義賣,這不可以。弘法利生的事情要隨緣,不要勉強。『不以七寶粧飾衣器等物,庶幾可耳。』供佛可以用七寶做裝飾品,自己不可以用來裝飾。供佛,實在講,佛哪需要!供佛是莊嚴佛像,莊嚴道場,他的目的是接引眾生。眾生不明瞭,眾生喜歡這個東西,一看到,很莊嚴,吸引他來進門,用意在此地。
【七十、經云:「無得藏積穢寶,人與不受,受則不留,轉濟窮乏。常為人說不貪之德。」但以邪心,有涉貪染,為利賣法,禮佛、讀經、斷食等,所獲贓賄,皆曰邪命物,增長愛根,成有漏業。】
『無得藏積穢寶』,世間所有一切珍寶、財寶,都能增長人的貪愛之心,貪愛就是穢,就是不清淨。『人與不受』,人家要拿來供養我們,不能收。『受則不留』,接受之後,不要留。『轉濟窮乏』,幫助貧窮的人,幫助缺乏、需要的人,我們輾轉就布施掉了。『常為人說不貪之德』,這就是真正的利他,這就是法供養,為人說法。說什麼法?說明道理,說明事實的真相,事實真相就是因緣果報的真相。
『但以邪心,有涉貪染,為利賣法,禮佛、讀經、斷食等,所獲贓賄,皆曰邪命物,增長愛根,成有漏業』。「邪心」是貪心、染著心、不清淨的心。「涉」是行為,「貪染」。「為利賣法」,利就是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為了貪圖這些,賣法,把佛法當人情。怎麼賣法?你「禮佛」,恭恭敬敬在禮佛,你「讀經」,勤勤懇懇讀經,或是你講經說法,目的何在?貪圖供養,這就是賣法,你的心不正。「斷食」是修行的方法,斷七天;前面講過,自己沒有這個能力,裝模作樣,日中一食;硬要做這個樣子,表示自己修行跟別人不一樣,別人都不如我,我確實遵守戒律來做,貢高我慢,貪圖利養。那麼,你所得到的利養,都叫「贓物」,都叫「賄物」,這不是好字眼,這個東西統統叫「邪命物」,它必然產生的是「增長愛根,成有漏業」,這就不好了。
給諸位說,你要是在佛門裡面真正修行、修福,這是第一等的,你在佛門造罪業也是第一等的,你不在佛門造不了這麼重的罪業。佛門造極重罪業,古人講「地獄門前僧道多」,話講得一點都不錯。所以,一定要善心、善行。戒律天天要讀誦,經典天天要讀誦,讀誦就是聽佛菩薩的教誨,提醒自己今天要檢討,要反省,要依教奉行,這就對了。
【七十一、佛告諸比丘:我若不持戒,當墮三惡道中。尚不得為下賤人身,況能成熟眾生,淨佛國土,具一切種智。】
這是釋迦牟尼佛自己說的。佛要持戒,佛己經成佛了,功德都圓滿了,他為什麼還要持戒?何況佛到我們這個世間是應化身來的。佛的報身,是在他清淨國土。每一尊佛,每一尊菩薩,到我們這個世間來,統統是應化身。我們往生到西方世界,然後再到其他世界度化眾生,給諸位說,也是應化身。自己這個身體絕對沒有離開阿彌陀佛,不是跟阿彌陀佛見個面就跑掉,不是的,我們的身還在阿彌陀佛身邊,化身去了,有這種能力。化身到那個地方,去教眾生,勸人持戒,那個化身一定要持戒,為什麼?為眾生做好榜樣。化身佛會不會墮落?不會墮落!世尊這是比喻說的。
應化身為了利益眾生,要示現跟眾生完全一樣,這才能教化眾生,這說明持戒守法的重要性。佛度化眾生尚且要以身作則。在道場裡領眾的和尚很重要,他要以身作則,要給大家做模範,不領眾的無所謂,這不相同。你自己不認真去做,你怎能叫別人心服口服!不僅是佛門,在社會上服務的時候,你要做一個小的領導人,底下帶著有幾個人,你就得給他做榜樣,底下的幹部對你才心服口服。你要做得不正,你想叫他做好,他不聽你的。你要先做給他看,做一個好樣子,這很要緊。
我們常聽人說到新加坡的政治、社會做得很好,為什麼他能做得好,別的人做不好,原因何在?是這個國家的領導人給大家做個榜樣,領導人不貪,領導人守法,大家沒話說了,人人都守法了。領導人自己貪,自己不守法,制定法律叫別人守法,誰願意!誰能遵從!那個沒有辦法的。一定要自己做一個榜樣,做一個模範,這樣才能真正領導人。這一段主要就是這個意思,要我們培養這個精神,學習做大眾的榜樣,這樣子才能『成熟眾生,淨佛國土』。淨佛國土,就是迴向偈裡的「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就是成熟眾生。『具一切種智』是圓成佛道。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