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沙彌律儀要略  (第一集)  1994/1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1-002-0001

  我們研究的方法,只講經文;註解的部分,自己去看,看到有問題就提出來,沒有問題我們就接著講下面的經文。經文是頂格,註解是低一格,很清楚,很醒目。為了方便起見,大家都用數字把經文標示出來,以後我們提到第幾段,大家一翻就都能夠翻到。我們從第一段看起,第一段在第二面。我們這個本子沒有印頁數,頁數在旁邊,就是第一頁後半段倒數第三行。

  【一、梵語沙彌。此云息慈。謂息惡行慈。息世染而慈濟眾生也。亦云勤策。亦云求寂。】

  這是第一段,在上面標一個「一」,就是第一段。『沙彌』是梵文音譯,『梵語沙彌』,這是古印度話叫沙彌,翻成中國的意思有三個。這也是古時候翻經有一個例子,叫含多義不翻。這個名詞裡面有很多意思,不是一個意思,在中國這個中文詞彙裡面,找不到適當的字來翻,就用音譯,然後再加以註解,是這麼一個翻法。最普遍的意思是『息慈』,「息慈」怎麼個講法?底下註得很清楚,『謂息惡行慈』。惡是指世染,世間染污我們的心地,染污我們的思想見解,是指的這些,這些污染要把它斷除掉。這個意思跟《無量壽經》裡面,佛教給我們「洒心易行」完全相同,要把心裡面的污染洗得乾乾淨淨,要把我們一切錯誤的行為都改正過來,這叫易行。這一句話是說的原則原理,它的含義很深,它的境界很廣。特別記住,世間法染污了我們的心性,出世間法也染污了我們的心性,所以大乘佛法教給我們要超越世出世間法,不但世間法我們要遠離,出世間法也要遠離,這樣才能夠真正成就。

  佛教裡面,我們最常看見的是蓮花,用蓮花表法。我們看到塑造佛菩薩形相,站著的是站在蓮花上,坐著的是坐在蓮花裡。蓮花代表什麼?代表出污泥而不染,就是表「息惡」的意思。水底下的泥沙代表六凡,就是六道;泥沙上面的清水代表四聖,聲聞、緣覺、菩薩、佛;六凡四聖就是十法界。蓮花開在水的上面,這個意思就是說六凡四聖統統不染,所以學佛不能被佛法污染。

  什麼叫污染?分別、執著、妄想就污染了。所以現代學佛的人(不只是現在,古時候也不例外),世間法不染了,把它放下了,佛法放不下,在佛法裡面起分別執著,就又被佛法染了。世間法不貪了,貪心放下了,貪圖佛法。你們諸位想一想,世尊是教我們把貪心除掉,不是教我們換一個貪心的對象。你貪心還在,世間法不貪了,貪佛法,你說糟糕不糟糕!所以我們看到佛菩薩形相,看到蓮花,就要想到世出世間統統不染,這個才叫做一真法界,才叫真正清淨。

  這幾天我們正在講《阿彌陀經疏鈔》,在現在講的這一段裡面,蓮池大師也把這個意思說得很清楚,說得很明白。這就講到賢首的五教,天台的四教。在五教裡面講到圓教、頓教,這是真正的世出世間法都放下,這個息惡就統統都放下。天台四教的別教菩薩,在賢首五教裡面講終教,終教的「一心不亂」,雖然說放下了,但是這個能所還存在;換句話說,心還不是真正的清淨。別教地上菩薩,初地以上才是我們禪宗所講的「明心見性」,但是他還沒有到圓滿。講到究竟圓滿,包括最後一品生相無明也要放下,這個息就息得乾乾淨淨,息惡才乾淨。可見得沙彌裡面的意思,決定不是限於初發心,息惡講到究竟是包括等覺菩薩,那才真正到清淨無染了。

  此地講的世染,怕大家發生誤會,說是世間法。什麼叫世間法?什麼叫出世間法?如果我們辨別不清楚,那就會誤了大事!我也常說,中國的文字是全世界任何國家民族裡面都沒有的,中國文字充滿了智慧的符號。你仔細看看「世間」這個字。「世」是指時間。世是三個十,三十年是一世,三十年代表過去、現在、未來;「間」是界限。世間跟世界是一樣的意思,就是界限。這兩個字的意思,「世」就是執著,「間」就是分別;換句話說,我們還有分別執著,就是世間。你學佛法,學大乘佛法,學一乘佛法,統統是世間法。因為你還有分別執著,把一乘佛法也變成世間法,所以你才被污染了。假如我們對一切法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了,世間法也是佛法、也是出世間法,出世了。穿衣吃飯,幼稚園小朋友念的「小貓叫,小狗跳」,給你說都是出世間法。如何出世間?超越了分別執著。要懂得「息世染」這個意思。否則的話,你雖然不被世間法污染,你被佛法污染,佛法也是世間法。所以你要是不懂佛法,佛法也是毒藥,佛法也害人,這個意思一定要知道。

  所以佛在般若會上說得很清楚,佛不但無有定法可說,佛沒有說法。這個意思就是教你對於佛所說的一切法,不可以執著。你只能體會這個意思,意思明白了就好,意思也不能執著。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裡面教給我們學佛的基本態度,第一個「離言說相」。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這些言說不要執著。佛滅度之後,弟子們把佛的教訓都記錄下來,這就成為現在的經典,把這些言語變成文字,言語不能執著,文字同樣不能執著。第二個「離名字相」,名字相是指佛經裡面許多的名詞術語。「沙彌」就是個名詞,「世間」也是個名詞,你體會到這些名字相裡面的意思,你不能執著它。第三個「離心緣相」,那就講得更深。換句話說,佛的一切法我們可不可以想一想、研究研究?不可以!研究研究就落到第六意識裡面去了,就污染了,你被佛法污染了。

  我們常常聽到一句話,佛門常講「依文解字,三世佛冤」,依照文字來研究解釋,三世諸佛(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都喊冤枉,你把佛的意思搞錯了。我也曾經說過,在開經偈裡面「願解如來真實義」,我說現在的人錯解了,是「曲解如來真實義」、「誤解如來真實義」。你看,如來不是喊冤枉嗎?這就是不幸被佛法污染了。難!佛法難就難在這個地方。我們要用它,不能被它污染,那你的學就學得踏實,就學得真的上軌道了。

  學佛法不被佛法污染,一切佛法都要會歸到自性,這個要緊。換句話說,幫助我們達到清淨心,幫助我們開智慧,這個就是佛法。我們修學得不到清淨心,不能開智慧,我們這個佛法就學偏差、就有錯誤了。所以「息世染」這個意思很深,範圍很廣,一定要搞清楚。否則的話,你就是受了沙彌戒,把沙彌律儀背得滾瓜爛熟,也是沒有用的。你被沙彌律儀污染了,那多可惜!這個要知道。

  『行慈』,慈是慈憫眾生。眾生在六道裡面輪迴,實在是非常可憐。六道裡面頭出頭沒,不知道事實真相的人多,太多太多了!只有佛菩薩、阿羅漢以上的人,他們看出這個真相,他看到了、見到了才知道苦,才曉得這樁事情之可怕。世間人懵懵懂懂,糊裡糊塗,不曉的這個事實真相。諸佛菩薩知道這個事實真相,憐憫一切眾生,要想方法幫助這些眾生覺悟,幫助這些眾生認識真相,幫助他們能夠脫離苦海。這就是佛菩薩的事業,我們常講「如來家業」。如來家業,就是如來的事業,事業就是幫助眾生離苦得樂。離苦就是脫離六道輪迴,這個真的是大事。你說,世間哪一件事情比這個更大!

  所以,出家不簡單!古人常講「出家非將相之所能為」。將是什麼?三軍統帥;相是什麼?宰相。因為過去是帝制的時代,不可以講皇帝,一般人富貴到了頂點的時候,文官是作宰相,武官是作統帥。出家這個事業,他們做不到!出家人的事業是要追隨佛陀,要救度一切苦難眾生,這是不能比的。所以,出家人是天人師!

  我們現在出家,做到了沒有?像不像?做不到,甚至於我們的行慈還為非作歹,不如在家人,出家人這個下場就不如在家人。諸位冷靜去觀察一下,為什麼出家人走的樣子都不好,往往比不上在家人?台灣這些年來,在家人站著往生、坐著往生、預知時至的,我所曉得的就有十幾個,我不知道聽說的那就更多了。為什麼?在家學佛只求往生,他沒有擔起這個如來家業。而出家人要擔負如來家業,要盡心盡力喚醒在家人,喚醒這些迷惑顛倒的人,我們有這個使命,有這個責任。在家人當中,有身不出家心出家的,也擔當起如來家業的,像台灣的李濟華老居士,往生的瑞相非常好,他是「蓮友念佛團」的創辦人,第一任的團長;像台中的李炳南老居士。他們跟出家人身分沒有兩樣,完全承擔起如來家業。

  今天我們館長也是這個身分,也是擔當了如來家業。沒剃頭,但是在我們眼中把她看作和尚。她的身體常常有毛病,我跟她講:你那一身毛病我可以治,只要你肯聽話,保險一身毛病統統治好。什麼方法?頭剃光了,什麼毛病都沒有了。她的頭也就不會痛了,頭痛就是因為頭髮沒有剃掉。所以,我們這個小道場確確實實是肩負如來的使命。

  特別是在末法時期,諸佛如來都勸我們念佛求生淨土,我們修學的是這個法門,弘揚傳播的也是這個法門,我們要盡心盡力把這個法門在這一個時代發揚光大。我們認真去做,努力去做。我們曉得這個時代會有很大的災難,雖然我們弘揚這個法門的人數不多,如果每一個人確確實實能盡心盡力自行化他,縱然不能把這個災難化除,也能把這個災難減低。所以要認真的修學,認真的去弘揚。不要做形式,不要做好看,那是沒有用處的;一切要講求實際,那就對了。這個是「慈濟眾生」。

  另外還有兩個意思,一個叫『勤策』,一個叫『求寂』,這兩個意思都是屬於自利。「息慈」是自利利他,息惡是自利,慈濟是利他,所以這個意思很圓滿,這個解釋用得比較廣。「勤」是精進,「策」是警策自己勉勵自己的意思。「求寂」,寂就是清淨心。所以,學佛的人不求別的,只求心地清淨,不受污染;不污染就清淨,污染就不清淨了。所以,我們要特別注意不要被佛法污染了。世間法要放下,佛法我們也要學習放下,也不執著。《金剛經》說得很好,「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非法是指世間法,法是指佛法,佛法跟世間法都要放得下。

  我們今天不是聖人,也不是根性很利的人,業習煩惱非常深重。我們在佛法裡面,只取淨宗,只去執著淨宗。因為完全不執著,我們現在做不到,沒法子!只執著淨宗,其他一切大乘經典我們統統放下,這樣就好,這是我們現前這個程度、環境可以做得到的。堅決只持淨宗三經一論或者是五經一論,在這上面下功夫,要下鈍功夫,我們平常講要下死功夫,死心塌地去修學。

  註解裡面有沒有問題?沒有問題,我們看第二段。

  問:所謂發慈悲心,是不是等我們對所有的人心地都調整平等了以後才能發慈悲心?

  答:發慈悲心,憐憫一切眾生,現在就要做。如果等自己心地平等之後再做,那就變成小乘了。現在就要做,就要幫助人,盡心盡力去幫助人,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做的時候不要著相,不要求人家報答。我們布施人家的恩惠,不求報答,我們的心就清淨;也不要去記掛「我做了多少好事,我幫助了多少眾生」,你的心就被污染不清淨了。所以佛教給我們「三輪體空」,要做,儘量做,做過就忘掉了,不要去執著,這樣子心會清淨。

  第二段在第三面,我們看頂格:

  【二、律儀者。十戒律。諸威儀也。】

  這是講到沙彌的戒律了。沙彌戒一共有十條,這十條在佛法裡面,特別對出家人來講這叫根本大戒,必須要遵守的。大家一定要曉得,初學的人要受根本戒,老修的人也要受,阿羅漢、辟支佛要遵守,菩薩到等覺菩薩還是要遵守。不可以說他當了比丘,做了菩薩,這個沙彌律儀可以不要受了,那就大錯特錯了!好像蓋房子一樣,蓋房子先打地基,然後蓋第一層、第二層、第三層。蓋到第三層,下面兩層可以不要了,行嗎?沒有這個道理。所以,根本戒是從初發心到成佛都要堅固的受持,這個要知道。換句話說,菩薩戒可以不要。我蓋房子,第三層可以不要,下面還有兩層,我還可以住;比丘戒可以不要,我底下還有一層可以住,你要懂得這個道理!當了比丘,不要沙彌了,就好像我住二樓,底下一層不要,你馬上就完了,就垮掉了。明白這個事實,你才曉得沙彌律儀的重要性。

  說實在話,我們能夠把這十條做好,比丘戒、菩薩戒擱在一邊,可以不必要。不要去當假比丘、假菩薩,有名無實,那是自欺欺人。我們重實質,不搞形象。持戒念佛,就能達到上上品往生,你真做到了!受了菩薩戒,未必能往生,為什麼?假菩薩,不是真菩薩。這個要知道,要明瞭,所以我們要腳踏實地認真老實去修行。

  沙彌有十條戒二十四門威儀,威儀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生活規範。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我們要遵守哪些規矩?哪些原則?這個二十四門就是規矩,就是原則。但是這些是釋迦牟尼佛當時在世的時候所定的,現在時間已經隔了三千年,我們現在在台灣地區,那時是古印度。所以我們的生活方式不一樣了,一切想法、看法跟從前人都不相同,我們如何了解律儀的精神,明白它的道理,然後把它應用在現代人日常生活當中,這就對了。好像法律一樣,連憲法都不例外,每隔幾年要修訂一次,為什麼?時代不一樣了。有些定的條文,在那個時候適用,現在不適用了,必須要加以修訂。

  根本戒是超越時空,不能變的。根本戒只有四條:不殺生、不淫欲(對出家人講)、不偷盜、不妄語,這四條叫根本戒,超越時空,無論在哪個地區,無論在什麼時代,都不能變。其他的可以因時間、地區、生活習慣不同,遵守它的精神原則,在條文上可以做修改,這個在中國稱之為「清規」。像唐朝時候,馬祖道一和尚提倡建叢林,這是提倡大家共修;百丈大師立清規,這個清規就是戒律的本土化,戒律的現代化,使戒律的精神、原則不變,應用在現代人的生活當中。這是大規模的為中國人制定了一套新的戒律,我們大家都能遵守了。百丈到現代差不多也有一千四百年,我們現在的情形跟一千四百年前又不相同了,所以我們每一個道場、每一個寺廟都有「常住公約」,都有個規矩。這個都是屬於戒律的現代化、本土化,適合於我們這一個道場大眾在一塊共修的規矩,立一個規矩。

  就台北市而言,每一個寺廟規矩不盡相同,每一個寺廟的「常住公約」也不盡相同,適合我們自己修學的環境,這個都是屬於律儀,所以一定要懂得。不懂得這個事實,這個律儀我們就行不通了。所以我們讀它、研究它要了解它精神之所在,要明白它的原理原則。

  【三、佛制出家者。五夏以前。專精戒律。五夏以後。方乃聽教參禪。】〈略〉

  【上篇戒律門】

  沙彌律儀分兩個部分,上篇是講戒律,下篇是講威儀。底下先講戒律門。戒律是根本,因戒得定;威儀是幫助是輔助戒律的,就是日常生活規範。

  我們要認識清楚「戒」跟「律」這兩個字,在這一面倒數第四行,「戒是禁戒,律即法律」。「戒」指的是禁戒,就是禁止,佛教給我們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哪些事情你應當做。所以戒律裡面又分為兩大類:一類叫止持,一類叫作持。佛教我們做的,我們要去做,不做就犯戒了。佛不准我們做的,我們就不能去做,這叫持戒。不准你做,你去做了,犯戒了;教你做的,你不做也犯戒了。所以戒律有這兩種,一個是禁止的,一個是教你去做的。「律」是你犯了戒之後,等於是來審判你這個罪輕重,那就是法律,用律法來斷定你所犯的輕重,這個叫律。

  底下這一句講「防非止惡曰戒;處斷輕重,開遮持犯曰律」。什麼叫戒?防非止惡。什麼叫律?處斷輕重,開遮持犯,這是律。你只要把這兩句記熟就可以了。

  此地要說明一下「開遮持犯」。每一條戒律都是活的,持戒的方式不一樣、不相同,這個要知道。這是佛對於一切眾生根性不同,開遮持犯的範圍、淺深、廣狹都不一樣。正如同我們教學生,我們對於小學生管的就很嚴,為什麼?因為他不懂事,不嚴格的管教,他就會出事情,就會受到傷害。對中學生,他的知見漸漸開了,所以在管理規矩上稍稍開放一點。到大學生,他有能力辨別是非了,懂得利害了,對於管教的範圍就更為開放了。

  佛的戒律也是這個道理,對於初學的這些凡夫,管得很嚴很緊。在我們佛法裡面,像小乘教就管得很嚴格,非常保守;對於大乘人來講,就比較開放。為什麼?大乘人有智慧有能力辨別真妄,有能力辨別邪正,是非善惡你自己有能力辨別,那就開放很多。等到你明心見性,見思、塵沙都斷掉了,無明也破了幾品,那就入了華嚴境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到那個時候這個戒律、持戒真正到清淨圓滿。

  清淨圓滿還持不持戒?還持戒,那就是我們常講的「持而不持,不持而持」,他入那個境界,自自然然不犯過失,沒有過失。事相上,菩薩還要這樣認真執持,這是做榜樣給初學的人看,就是前面講的行慈。他已經到了事事無礙,為什麼還要這樣子持戒?做給初學的人看,讓初學的人看到菩薩都持戒,那我們不持戒不行!否則的話,菩薩都不持戒,我們持戒幹什麼?給初學的人起了反作用、反效果,那就不是慈悲了。所以佛菩薩也持戒,持得很嚴,這是做給初學人看,要懂得他們確實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他們那樣做,那是行慈。惡,人家已經斷盡了,已經沒有惡了,他那是屬於行慈。

  「開」是開緣,緣就是講條件,在某種條件之下可以開戒,開戒不是破戒。如果沒有這些條件,佛教你禁止的,你開了,那叫破戒。如果在某一種條件之下是合情合理的,你這個戒破了,那不叫破戒,那叫開戒。開戒沒有罪,不但沒有罪,還有功德。佛在《佛說未曾有因緣經》上舉了一個例子,《法苑珠林》、《諸經要集》中也有引述。當時有一個國王,國王的脾氣很大,好像為了廚師做的菜不好,他吃了不中意,他要把這個廚師殺掉。夫人那天正好是持八關齋戒,看到這個情形,為了救那個廚師,那天特別化妝得很漂亮,勸國王去唱歌跳舞,就希望國王把這個念頭轉移,把這個事情忘掉,所以那天她的八關齋戒全都破掉。那是不是破戒?她是為了救那一個廚師,為了救一個人,她那樣做屬於開戒,不但戒全破掉沒有罪,還有大功德。那一段文說得很詳細,我記不太清楚,可能這些註解裡面都有,講八關齋戒這一樁事情。所以要懂得什麼叫開緣。如果沒有開緣,自己想要找一個機會,那就錯了,那就是破戒,那就不是開戒了。所以,這個開遮自己要有智慧去判斷。

  昨天晚上,一個老朋友請我吃晚飯,我不知道他過生日,冒冒然然去了。不過也不錯,我昨天帶了幾本《無量壽經》送給他,祝他無量壽,也很好!他在抗戰期間遇到一樁事情,他們一共三個人在南京從事地下工作,被日本憲兵發現了。日本憲兵就追他們,他們逃到南京中華門外的雨花臺附近的一間寺廟,那個寺廟正好在做法會,他們三個人跑進去求老和尚。這個老和尚很有智慧,馬上叫他們剃頭,穿上海青,跟大家一塊念佛。所以日本憲兵隊追來之後,怎麼找也找不到這三個人,他們三個人就這樣保全了性命。

  勝利之後,想想老和尚的救命之恩,他們就到南京辦了一桌非常豐盛的酒席請老和尚,表示一點謝意。老和尚也來了。來了之後,他們這才一想和尚是吃素的,這些都是雞鴨魚肉搞了一大堆,都是葷菜,真的是好菜好酒。沒想到這個老和尚真是了不起,老和尚居然坐下來,什麼也不問,就跟他們舉起酒杯歡歡喜喜的在一塊吃,使他們衷心佩服,很受感動。這叫開緣,這叫開戒,不叫破戒。老和尚沒有心沒有意,但是他曉得他們是誠心感激,並不是有意去捉弄出家人,因此滿他們的願,讓他們心生歡喜,這是一個開緣,這個一定要懂得。

  有許多在家的同修,自己學了佛,發心吃素,可是家裡人不學佛。受了菩薩戒,可不可以煮肉類這些東西給他的父母吃?所謂切肉這都犯戒了,這是沒錯。你供養父母,父母還沒有相信的時候,這是開緣,這不是破戒,你要從這些地方去感化你的家人。你要感化他,首先要家人對佛法有好感,對佛法生歡喜心,你才能感動他。你這樣也不行,那樣也不行,告訴他「你吃眾生肉,將來你要償命的」。你愈說你的家人愈煩惱,愈說脾氣愈大,不但不能教化他、感化他,反而造許許多多的口業,這就大錯了,這個就沒有智慧。你一切都能順從,他們會感覺佛教好,佛教真好!隔一段時期慢慢去感化他,要用智慧。時間的長短,就看你的善巧方便,也看你家人的善根、福德。所以要有耐心,要有方便,這樣做才對,自自然然他們會回頭,會向善。萬萬不可以我學佛了,就跟家人敵對,那就錯了,完全錯了。

  佛法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三福第一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第一句就是孝養父母。所以要有智慧、要有善巧方便、要有耐心去感化你的家人,決定不能夠對立。在他沒有了解沒有明白之前,他要什麼統統可以隨順。在隨順裡面,我們有耐心、有智慧、有方法慢慢把他轉變過來,這就對了。這才叫真正的孝養!

  遮是禁止,決定不能夠違犯。所以懂得開遮才會持戒。應當開的時候不開,也叫犯戒;應當遮的時候不遮,也叫犯戒。可見得「持戒」這兩個字,談何容易!死在戒條裡面,不是持戒,戒律條條都是活活潑潑的。你要不懂這個戒律,不懂佛為什麼列這條戒,用意何在,道理何在,在日常生活當中要怎樣去應用?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有順境、有逆境,這個境界差別太多了,在這種非常繁瑣複雜的環境裡面,怎樣用這條戒?那就是開遮了。開遮是你都能搞清楚,能夠活活潑潑的應用,應用的非常圓滿,自利利他,那才叫持戒。所以不是簡單的事情!不是死在戒律裡面,那叫持戒。你恰恰弄相反,搞錯了。

  我剛才舉的例子,老和尚隨著大家也吃肉也喝酒,他們都受到很大的感動,對佛法生起真正的恭敬心,曉得這個出家人的偉大,出家人了不起,他們十幾個人都被度了。如果這個老和尚是一般人講的持戒觀念,這是酒,這怎麼可以!掉頭而去。是,沒錯,自己好像很持戒,可是使一般人對佛教產生惡劣的印象,拒絕排斥的印象,那就錯了!所以,「開遮持犯」非常的重要,不懂就談不上持戒,這是一定要曉得的。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問:請問是不是每一條戒都有「開遮持犯」?

  答:對,「開遮持犯」,現在你了解、重視它,然後每一條戒裡面都會講到。先要把觀念建立起來,曉得持戒絕不是現在一般人所講的持戒,那個持戒持的結果會把佛教在這個世間消滅掉了。

  問:沒有受戒沒有問題,一受戒回來問題一大堆,請問應該怎麼辦?

  答:對,所以《沙彌律儀要略》要認真去研究,一定要明瞭。你這一部東西明瞭了,人家來問你這些問題,你都能夠解答,而且曉得在什麼場合當中,自己應該怎麼個做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