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梵網經  (第二十八集)  1983/11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1-001-0028

  請掀開經本一百零四面倒數第二行,末後三個字看起。

  「二轉依本之心,得證報身,依本心者,即第七識,謂依八識而起,如迷此識,即起一切愚痴。悟此識者,即起一切智慧,是故此識轉時,一切愚痴解脫,即證得報身故」。前面講過法身,法身是怎麼來的?怎麼回事?如何證得?在這邊都有一個概略的介紹。今天是講七轉識,轉依本之心得證報身。這句就說明證得報身的根源,下面是解釋什麼叫做依本之心,怎麼個轉法這是一定要知道的。本心就是阿賴耶識。第七識是阿賴耶的見分,其實阿賴耶的見分也是廣大而無邊際的,阿賴耶的相分也是盡虛空遍法界的,麻煩就是在迷。他迷了之後在見分,執著見分的一分,以為那是自己,這就講的我執,阿賴耶相分裡面執著也是執著這一點,執著這個身相以為自己的身,在這裡面起了身見,在見分裡面起了我執,這就叫依本心。

  這一轉就是轉識成智。由此可知,既然是轉八識是成正法身,轉八識是正法身。法身是什麼?就是大圓鏡智,大圓鏡智就是法身;轉末那就成了平等性智,平等性智就是報身;而妙觀察與成所作就是應化身。就是這麼回事情。三身實在講人人都有,佛這三身他不迷,他覺悟,三身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我們做凡夫的也有這三身,這三身迷了。迷了法身就變成了根本識,根本之心,這心意識變成第八識,迷了報身就變成第七識,迷了應身就變成第六識,這個事實實在說只有迷悟。佛在迷悟上建立一個假名,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說得好,只轉名不轉體。這話說得太妙,太妙了!譬如說我們現前覺悟了,徹底覺悟了,轉末那成平等性智,你現在就叫菩薩,你沒轉過來的時候你叫凡夫。當凡夫的時候是這麼一樁事情,一下覺悟了馬上換個名字叫菩薩,還是這個人,還是這樁事情,這人沒轉,換個名字而已。名字根據什麼換的?根據迷悟,你覺悟了,你不迷了。所以七識是依八識而起的,它是屬於依他起性。

  從唯識上來看八識的見分就是精神的世界,靈知,八識的相分就是物質的世界,如果我們今天在現代的學術把萬法分為精神與物質兩大類,這就是阿賴耶的見相兩分。見相兩分是同源的,在《唯識》裡面說得很清楚,都是從自證分變現出來的,自證分是本體,因此這兩分就可以互相的轉變。相分從哪裡來的?相分是見分變現出來的,所以相不是真實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在《唯識》經論裡面講得太清楚,也講得非常的精細,眾生迷惑顛倒,不了解事實的真相,所以經上常常嘆之為「可憐憫者」。真相是怎麼樣?我們的精神世界是盡虛空遍法界,我們這個身相也是盡虛空遍法界,有幾個人能夠明白這一個事實?《楞嚴》上說得好「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我們一讀,這是菩薩,大概是應以佛身得度而現佛身,應以天身得度而現天身,想到這裡去了。這個想得也沒錯,可是什麼?沒有得到事實的真相,真相是什麼?真相就在自己。

  先說什麼叫眾生,你首先要了解什麼叫眾生。六祖在《壇經》裡面告訴我們,要度自性眾生,四弘誓願裡頭也講「自性眾生誓願度」,自性眾生是什麼?就是念頭。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心裡歡喜馬上面孔就現個歡喜相,心裡一生氣馬上面孔就生個生氣的相,這就是隨心應量!諸位能夠體會到這一點,你才曉得原來《楞嚴經》上就這麼回事情。在我們生活當中我們現前一實驗就兌現了,這你容易覺察,這個相是什麼?當處出生,當處滅盡,你想想對不對?這一個道理容易明白,跟諸位一提你就曉得,確實當處出生,當處滅盡。一個念頭起,再一個念頭馬上就滅了,這個生滅念頭就叫眾生,就是眾生!

  從早到晚你心裡頭念頭的生滅不曉得有多少,這一個念頭起來它就有相分。《楞嚴經》講這四句話一點都不錯,隨心應量,「當處出生,當處滅盡」。可是我們這個心非常非常之大,你要說你這個心就在這個身體裡面那就錯了,那大錯特錯了。如果心在身體裡面,與外面不相干,那應該跟外頭沒有感應,為什麼見色聞聲你會動心?這就證明你這個心並不是關在肉體裡頭,沒關在這個裡頭。《楞嚴經》一開頭,你看看阿難尊者七處找心找不到,心不在內、不在外也不在中間。其實什麼?他迷,迷了怎麼找也找不到,要是悟了,在內、在外也在中間,到處都在,無有一處不在,所以他才能夠與盡虛空遍法界起感應。

  所以悟了以後才真正明瞭,我們的念是盡虛空遍法界,我們的身相也是盡虛空遍法界。十方世界無邊剎土都有我們自己在那裡承事供養,沒有一尊佛那個地方漏掉的。你現在沒辦法,你現在迷了,你執著什麼?我就是這個身,除這個身沒第二個身,你要是悟了以後怎麼樣?我有無量無邊身,無處不現身,無時不現身。底下我就不再講,愈講愈玄,讓你自己去悟去,我這個話就說到此地,愈說愈玄。但是你不要看到這個玄,是真事不是假的,這不是推想、不是理論是事實,所以悟了是得大自在,真正解脫。

  那個迷悟的關就在第七識,所以我們一個真正講修行人對這個問題不能不重視,第七識的特性就是執著,《唯識》裡面講的恆審思量,這裡面最堅固的執著就是一個我執、一個法執,所以這兩個執著你不破,像《華嚴經》那個境界,別說你沒法子入進去,體會都不容易,體會都很難。那就是你堅固的執著,障礙了你理解,解都不能,那何況證入?因此佛法的修學,無論是哪一個法門、哪一個宗派都是先教你發菩提心。菩提心是什麼?菩提心的本體就是此地轉第七識,菩提心的本體是平等心!不平等就不能夠轉第七識,所以第七識這個名字轉成智就叫平等性智。你不平等怎麼行?一切法統統要平等,才能夠轉這個識,只要有一樁事情不平等就轉不過來。這個事情你們想想容不容易?好難!其實這個事情不算難,為什麼?這事不求人。世間最難的是求人難,這個事情求自己。你自己在境界裡面果然用平等的心來待人接物那就轉過來了。

  平等心是無心,是無妄心,因為平等心是真心,無妄心,無高下之心,無生滅之心,無斷常之心,那是妄心!無分別、無執著,這就是菩提心的本體。這個道理說了似乎也懂得一點,可是在境界上,這個境界就是指我們的生活,生活轉不過來,有無量的分別,無量的執著;換句話說,無量無邊的不平等,那怎麼行?這就是我們修行證果的大障礙。我們念佛念了這麼多年,別說一心,功夫成片都沒得到。你要問為什麼我得不到?你用不平等心去念,念上三大阿僧祇劫都得不到,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你要想往生,這個法門講帶業往生,帶業還是有條件的,帶種子習氣不帶現行;換句話說,能往生的人雖然沒做到真正平等,他有個假平等。假平等也行,也能夠帶業往生,生凡聖同居土,如果真平等?真平等跟諸位說實報莊嚴土。相似的平等是事一心不亂,真正的平等是理一心不亂,看到像平等其實不是平等,表面樣子上平等連相似都談不上,那是功夫成片,可見得平等心的重要!

  功夫成片的條件,我們就以這個不平等心來說,這個念頭才起,一個念頭才起,馬上就覺悟。古人所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他馬上就覺悟了,覺悟了,一句佛號就把它轉過來了,把這個念頭轉到佛號上去了,這個念頭它就消滅了。才起就滅了,這叫功夫成片,你的覺性,你的佛號能把這個不平等心把它壓下去,壓下去,表面看的平等,底下不平等,功夫成片就這麼一個情形。

  如果到事一心的時候,他這個妄念真的沒有了,不是講表面,連裡面都平等了,正是裡外一如,這個時候是事一心,為什麼不叫理一心?因為他裡面還有一個法執在,法執沒破,那個法執還是第七識。第七識轉了一半沒完全轉過來,只把我執轉過來了,無我了,還有法。什麼時候連法執也破了,在法上平等了,有情眾生上平等是人我執破了,平等了;幾時能夠我與一切萬法都平等,在地上撿一塊磚頭、瓦塊跟我,平不平等?平等了,那法執就沒有了。這個功夫你看又進了一層!為什麼說草木、磚頭、瓦塊跟我是一樣的,這個東西難懂!這個裡頭真正明瞭了,那《華嚴經》一句話你就承認了,「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天台大師在《法華經》裡面講「萬法皆如,萬法皆是」,你也承認了。這些所說的都是真實相!所謂是諸法實相,說諸法實相實在講就是禪宗所講的自家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本來面目如是。

  報身是智慧身,就是般若智慧現前,所以在這後面說「如迷此識,即起一切愚痴」。第七識是四大煩惱常相隨,這四大煩惱裡面就有我痴,貪瞋痴的痴,這是根本煩惱。因為痴所以才有我見,我見就是我執,就是人我執,我愛、我慢都是屬於人我執。我見這個範圍大,這是我、法兩種執著都有,而我痴也是我、法兩種執著都有,所以我慢是先破,我愛、我慢是先斷。你看修禪定的四禪八定裡面沒有慢,沒有瞋,所以他比我們高,高的是他沒有瞋恚,他沒有我慢。由此可知,我們修行先要破我執,先從這兩條上下功夫。修平等心,這個方法手段就是禮敬諸佛,用這種方法。由此可知,禮敬諸佛好比是藥,它的功效破我慢的。十大願王裡面它列在第一條,就是說明修行人應當從這個地方下手,漸漸才能夠破愚痴,轉識成智的最初方便!

  「悟此識者,即起一切智慧」。一覺悟第七識就換了名字,就叫做平等性智;迷的時候它就叫第七識,只換名字。就是迷悟給它換個名字,其實是一樁事情,這就是說什麼?不平等就是平等。迷的時候不平等,悟的時候平等,迷悟不二,它是一樁事情。迷是它悟也是它,平等是它不平等還是它,平等就是不平等,不平等就是平等。這個道理要明白,你才曉得佛法說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都是這個意思。

  我們要想開智慧要從這裡下功夫,執著減少一分,智慧就透一分,減少十分,智慧就透十分,所以執著是智慧的大障礙!持戒的人執著不能得定,修定的人執著不能開慧,這是我們在許多經典裡面都讀到的。持戒的人執著當然不能得定,一天到晚想到我的戒律精嚴,那個人破戒、那個不守戒,你想想看一天到晚起分別,他怎麼能得定?他得不到定!那個持戒人如何才能得定?我戒律精嚴,看到什麼?個個人戒律都精嚴,那個破戒的人他故意裝,裝給我看的,看我動不動心。我在裡頭不起分別、不起執著一樣的恭敬,看破戒的人跟看諸佛如來是一樣的恭敬,一樣的供養,他心平靜了,這樣才能得定。

  所以要曉得那個戒律是我自己修的,自己學的,不是給別人的。你看《華嚴經》善財童子做一個修行人的榜樣。修行人只有一個人,不能有一個同參。有一個同參,你跟我差不多,我們倆程度一樣,恭敬心就生不起來,所以善財童子學生就他一個,你看除他一個之外,你在《華嚴經》裡去看,統統都是善知識,都是老師,都是佛菩薩;換句話說,他是一體恭敬,這就對了。再看看每一位善友,善財童子跟他告辭的時候,你看每一位善友自己自謙而尊人。這就是告訴他,在他自己學,他也是認為自己是學生,除自己之外,所有的人也都是善知識,都是佛菩薩,他才能成功!我們今天大病,毛病就出在此地,自己有一點修行自己很了不起,別人沒看在眼裡,沒看得起,自己好像這個功夫是高了一點,但是我慢心隨著增長,這叫什麼功夫?好像戒一天比一天清淨了,慧也一天一天也開了,定好像一天一天也深了,傲慢也一天一天增長了,哪有這種道理?你就曉得我們今天失敗,失敗在哪裡。這是值得我們認真去警惕的。

  我們今天看這個也不如意,那個也不如法,沒法子修行!經上一開頭「如是我聞」,你跟這兩個字就違背了,法法皆如,法法皆是,逆順都如。《華嚴經》裡面有大菩薩,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甘露火王那比阿鼻地獄還厲害,都是菩薩。他兩個人對照,完全一百八十度不相同的境界,一個慈悲,一個極其殘忍,慈悲就是殘忍,殘忍就是慈悲,是一不是二,你幾時候能入這個境界你自己才會開悟!智慧才能現前。如果你在這個裡頭有分別,那好了,只好永遠當凡夫,沒法子,不二法門你就進不去。

  因為你有二,你在一切法裡頭你是二心,二心如何能入不二法門?入不進去!不二法門是大乘佛法的總名稱,就是你沒法子入大乘。小乘可以,小乘因為裡頭它有法執,可以,大乘入不進去,難,沒法子。修淨土行,修淨土你有執著,凡聖同居土可以有執著,方便有餘土裡頭也有執著,比較輕一點,實報莊嚴土裡頭沒有執著,所以西方淨土實報莊嚴土是不二法門,我們在功夫裡面講理一心不亂是不二法門,這就是你實實在在沒有法子,你只好修淨土同居土,那也算不錯。剛才講了同居土裡頭煩惱要壓下去,不可以到了西方極樂世界,看到那個冤家對頭在那裡,你怎麼也在此地?那怎麼可以?總不能到蓮池海會裡頭還去吵架去,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一切愚痴解脫,即證得報身故」。這個愚痴這是解開了。愚痴也是個結,把這個結解開了,脫是超脫了,這個時候就是超脫了愚痴,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你就證得了圓滿報身,就證圓滿報身。再看下面第三段。

  「三轉起事之心,得證化身」。這就是講的化身裡面就包括了應身,應、化常常合在一起說。底下這來解釋什麼叫起事心,起事心就是分別心。「即第六識」,它起的什麼事?「謂對六塵,而起分別」,諸位要曉得前五識只有了別,沒有分別,就是說分別的功能非常薄弱。了是明瞭,你的眼見色一見統統明瞭,它不大分別的,誰分別?第六意識分別。怎麼曉得是第六意識分別?如不用第六意識,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我們平常習慣上用的這個術語「注意」,注意兩個字怎麼意思?注入意識,就是叫你提起你的分別,眼要沒有注意就沒看清楚,耳要沒注意就沒聽清楚,意識沒起作用。所以這個注意這些術語都從佛教裡頭來的,你就能夠想像得到,佛法對於我們中國文化影響是多麼深?這個術語從佛教來的。

  打妄想沒注意就沒聽清楚,我們看一個東西我們那個意搞到別的地方去了,眼睛沒看清楚。這種經驗我想每一位同修都有,所以老師教學常常提醒學生要注意,這個「注意」這兩個字從哪裡來的不曉得,含含糊糊!這兩個字真正內涵沒弄清楚,那要懂佛法才行,注入第六意識。這就是對六塵起分別了,它的分別功能非常之大,善於分別。第七識執著的功能很大,它雖然分別它也有執著,但是執著的力量很薄弱。第七識也有分別,分別的力量薄弱,而這個執著的力量強大,這兩個合起來就是轉智成識。我們今天稱一般世間人有學問的人、讀書人,知識分子,轉智成識凡夫,學佛的人怎麼樣?轉識成智,這是學佛的。所以這些名相你仔細想想很有道理,知識分子一般覺得這個名詞很好,其實不然,在佛法裡面來看迷惑及顛倒,怎麼可以轉智成識?學佛的人轉識成智,那就對了。

  「以迷此識,即起一切貪瞋痴等,惱害眾生」。由它起分別,第六意識執著,這就是起惑造業,這造罪業;迷了就是幹這一套,迷了他是煩惱。「悟此識者,即修一切戒定慧等品,饒益眾生」。這一悟就叫菩薩,所以貪瞋痴就是戒定慧。悟了叫戒,迷了叫貪;悟了的時候叫定,迷了叫瞋;悟的時候叫慧,迷了是叫愚痴。你看也只換名詞,戒定慧就是貪瞋痴,貪瞋痴與戒定慧不二!這就是迷悟所起的這個名詞不一樣,這就是煩惱就是菩提。

  「是故此識轉時,即證得化身故」。第六識一轉他就有能力饒益眾生,饒是豐饒,益是利益,就能夠帶給眾生最大的利益,最殊勝最究竟的利益,這叫饒益。這是把三身究竟是一回什麼事情在此地敘述出來。諸位就應當明瞭三身我們統統有,現在是迷了,迷了並不是三身失掉了,迷是什麼?失去了他本來的功能,這一迷之後使原本那個良知、良能喪失掉了,變成一種惡知、惡能,在三界裡面起惑造業,搞這些生死輪迴,搞這一套,迷了才出這個現相,一悟完全就反過來。這就說明一體三身在佛不增,在眾生不減,不增不減,只有迷悟的差別,只有名字的差別,理與事都是不增不減。

  「是以如來出世,說諸心地法門,無非要令一切眾生,斷惡修善,轉識成智,證三身,圓十號故也」。這裡頭有兩句八個字非常重要,「斷惡修善,轉識成智」,這八個字要牢牢的記住。你能斷惡修善,雖然不能夠出三界,不能證菩提,你決定不墮三惡道,在三界當中得人天福報。這是學佛人必須要修的。可是這個不究竟,如果要講到真正究竟,一定要轉識成智。八萬四千法門就是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法,這個方法統統是轉識成智的,我們這個念佛的方法也不例外,持戒的方法也是如此。若非轉識成智,那就不是佛法,是佛法決定是轉識成智的,轉八識成四智,這一轉你就證三身,法身、報身、化身統統現前,一體三身就證得了。

  「圓十號」,十號是如來果地上的十號,那就圓滿了,所以這十種稱號是古人通號,不是某一個人他的特殊的名號是通號。這一段這個註解註得好,文字不多,確實是好文章,簡要詳明。這一段文章非常重要,與《六祖壇經》第五章裡面所說的「一體三身佛」是同樣的義趣,同樣的意思,同樣的趣味。下面再解釋「十力」,這是講如來果地上十種特殊的能力。這種能力就是我們的本能,佛因為轉識成智,這個本能都顯示出來了,我們現在是轉智成識,所以把這個本能,雖然有不起作用,有拿不出來。這是很苦惱的事情,拿不出來,人家有馬上就拿出來,立刻就起作用,能力也是無量無邊。這歸納,歸納為十大類稱之為十力。

  「一知是處非處智力」。他每一條後面都是智力,因為這種能力是從智慧裡面生的。佛已經圓滿證得大圓鏡智,能力都是從智慧裡面生的,沒有智慧就沒有能力,我們世間辦事也是如此!辦大事的他的智慧高,辦小事的他的智慧小,事業與智慧成正比例。「是處」這兩個字的意思因果相應,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果,這是是處,因果相應。「非處」是什麼?如果說是善因得惡果,惡因得善果那是非處,那是決定不可能的。你看這十種力裡面第一種就說明因果報應是真理,是宇宙之間的一個定律,決定不會錯的。

  往往我們世間人看到這個人好人,為什麼遭的惡報?果報不好?看到那個人惡人,無惡不作,他天天享福。好像作善未必有善報,作惡也未必有惡報,這是我們凡夫只看到這個事實的表面,不曉得因果通三世!我們這一生的享受是前生造的因,經上常講「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我們這一生的享受就是前生造作的;「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你要曉得來世是什麼果報,我們這一生的造作,這一生造作是因,來世的因,那就曉得了,不必要問人,我們今天這一生當中起心動念動的什麼念頭?如果念頭是善念,來生當然善報,如果這個念頭是惡念,那來生當然是惡報,想什麼方法投機取巧來改變,改變不了的,沒法子改變的,多拜拜佛,巴結巴結佛,還是要墮地獄的,沒法子。

  你們可以看看朱鏡宙老居士他有一本《八大人覺經講記》,他這個講記裡頭有一個故事,那個故事是真的,他老人家當年親自見到這個事情。我那個時候剛剛學佛他給我講這個故事,那個時候還沒寫出來,給我講了很多很多因果報應的故事。這一個故事是在上海有一個已經是退了休的,因為在滿清政府的時候做官,官也做得很大,很有錢,民國成立滿清政府推翻了,當然他官也就丟掉了。他帶著他的財產在上海,住在外國租界當寓公享福去了。這個人學佛,非常虔誠,佛門裡面修橋、鋪路、印經、造像沒有一樁事情他不出功德的,歡歡喜喜來造,在佛門裡頭是大施主,大善人,看了都叫他善人。

  以後他死了,他有好幾個姨太太,裡面就有一個姨太太,死了以後很想念他,當時在上海有一個外國人,是法國人,這個人可以走陰差,他能夠把那個死人鬼魂找來跟你家裡人談話,他有這個本事。要錢要得很多,在那個時候大洋要十塊,給你找一次要十塊錢。他家裡有的是錢,所以就請這個法國人來給他找。法國人要他的生辰八字,還有死的日期、時辰,還有葬的地點,只要把這幾個告訴他,他就會把那個鬼魂找回來。錢給他了,這個法國人找了好久找不到,找不到就是你騙人。那個法國人不肯退錢,他說我真有這個能力決不是欺騙你的,但是真找不到,不知道這個鬼魂到哪裡去了。

  以後這個法國人就說了,如果你親戚朋友當中要是有人過世的,他說我給你再找一次,我這個價錢減半,假如再找不到那算我騙你。好,在這個時候他那個大兒子就是那個先生的大兒子也過世了,他就把那個大少奶奶找來,他說有這麼這個事情半價去找來,結果也告訴他,沒好久真的找到了。找到聽他那個說話的聲音,講的那個樣子完全相同,看到他穿什麼衣服,長得什麼面貌,說話的音聲完全相同。他就問,問的時候你這個爸爸過世沒多久他到哪裡去了?他這個兒子就說,他到地獄去了,下地獄去了。一家人聽到氣死了,他是大善人,學佛這麼多年,天天在佛門裡面燒香、禮拜、誦經、做種種善事怎麼會到地獄裡去?

  他說他有很重的罪業別人不曉得,家裡人都不知道。他說他在清朝做官的時候,有一次朝廷命令他去放賑,賑災,當欽差大臣,不知道是旱災還是水災,帶了很多錢去救濟那個地方,他把這個錢自己乾沒了,所以有很多人得不到這個救濟,死了許許多多人。這個罪太重太重了,所以他晚年怎麼學佛,怎麼拜佛,怎麼樣做功德沒有辦法彌補,還是要墮地獄。這個事情沒人曉得,可能有一個他的老朋友,他現在還在世,他稱他伯父,他說你去問問他,他可能還曉得點。結果人果然去找,去找他的老朋友,他老朋友想想是有這麼回事情,但是他究竟得了多少好處不曉得,確實知道他曾經做了一次欽差去賑濟,這個事情是有的,證實了。

  所以這個事情,他自己晚年想在佛門裡面學佛來彌補他自己這個罪業,沒有辦法,還是補不過來,還是要墮地獄。可是要是真正轉過來的話,那叫轉識成智,是真正懺悔,他把他所得的那些貪污得來要全盤拿出去,去做善事才能彌補!這個貪污貪了一百萬,拿了十萬去作功德,這怎麼行?不行,那就是行賄賂了,搞了一百萬的好處,我拿十萬塊錢佛菩薩面前行行賄賂,請佛菩薩替我擋一擋這個罪業,這是不可能的事情,這是惡行太大了,所以還是要墮地獄。這是惡因必定得惡報,善因一定得善報,佛對於這一個定理決定不懷疑,他有那個智慧看得清清楚楚。

  「二知過現未來業報智力」。這一條是講三世,過是過去世,現是現在世,未是未來世,就是三世因緣果報,果報通三世的。這一條跟前面一條不同的地方,前面講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作善決定不得惡,作惡決定不會得善,前面是說這樁事情。這一條講的是果報是三世的,有過去造的業現在受報,有現在造的業現在受報,我們講現世報,有現在造的業來世受報,還有現在造的業後世受報。決定有報應,不會說沒有報應。

  因此經論上才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眾生起心動念造作的時候他不在乎,他沒想到將來有果報,或者雖然想到,果報還沒現前,不怕不在乎,到果報臨頭的時候他害怕了,那時候害怕也沒用處。菩薩聰明,他不迷,所以他在起心動念之處,他就有警覺心。曉得一個惡念,阿賴耶識裡面就是一個惡的種子,這一個種子遇到現行必定受果報,沒有法子避免的;起一個善念,這個善念種子起現行一定得善報。明白這個道理,我們一生的際遇就不怨天、不尤人,曉得什麼果報都是自作自受!知道自作自受,我們從前因為不曉得迷惑顛倒,造了很多惡那有什麼法子?沒法子,從今以後再不起一個惡念了。雖然有惡的習氣種子,如果那個習氣種子淡薄,力量不強,果報是強有力的種子先受報,這就是講因要結成果當中一定要有緣,這個強力就是緣。過去所造的惡現在把惡統統斷盡了,一個惡念都不起;換句話講,惡的緣斷掉了,雖有惡因不容易起現行,緣沒有了。過去世也有善,現在是起心動念統統都是善,這善念裡頭加上善緣,善的果報要提前現前。

  所以雖然這個三世因緣果報是不能改變的,可是哪一個先受報?哪一個後受報?這個還行,這個權利還在自己手上,自己可以控制。正因為有這麼一個道理,佛法的解脫的理論才能講得通。命確定是有,命是自己造的,命自己可以改。袁了凡那就是很好的例子,他改變了命運!我們這個道場一個同修他不常來,他現在年歲大了七十多歲不常來。劉淵武先生,過去跟我是同事,他一家就是依照《了凡四訓》來修學,他的命運改了。這是我在台灣,我送他《了凡四訓》,全家奉行,依教奉行,十年全部改過來了,真正不可思議!這是我們親眼看到的例子。

  他那個時候一家人幾乎到了絕境,沒有法子生活下去,得到這一本書的時候如獲至寶,所以他遇到我說,他說《了凡四訓》救了他一家。依照這個方法來修行的人多,哪一個依照這個方法來修,這命運決定可以改,正是佛法裡所說的有求必應;求功名得功名,求富貴得富貴,求長壽得長壽。它有個道理在,有個方法在,如理如法的去修學、去改造,必定成功,何況是佛法!佛法的改變那個效果比那個更要大,更來得快。這個佛法的改變是兩樁事情效果是非常之大,一個是弘法,一個是護法。護持正法這個功德不可思議!所以這是第二種智力。

  我們明瞭之後對於造因不能不慎重,起心動念要利益一切眾生,不要妨害眾生,連一個眾生都不要妨害,為什麼?一個眾生妨害,就跟一個眾生結上冤仇,這一個仇人將來你自己在修行道路上他就是個魔障,他就障礙你。我們要想減少魔障,就不與人結冤仇,所以佛教給我們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十大願王這兩條非常非常重要,恆順不是短時候的隨順,常常隨順他,這很難做到,其實恆順眾生就與本經精神完全一樣。這個經是戒經,在下一卷戒條裡頭說得很好「孝名為戒」。孝就是順,孝順就是戒。解釋這個意思拿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來說明最恰當不過,就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也許你也會問那眾生障礙我怎麼辦?障礙你,你的功德圓滿了。你看看《楞嚴經》裡面所說的「發意圓成,圓滿功德」,沒做,功德就圓滿了,那是什麼?不是你不做,因緣不成熟,你的功德圓滿,就是個人造的業不相同,個人的業不一樣!

  我們有一個同修也是個佛教徒,很虔誠的一個佛教徒,他是公務員。有一天他來找我,他說我們學佛的人應當是於人無爭,於世無求!對不對?我說對,沒錯。他說現在我們機關裡頭有一個空缺,那個地位比他高一層,他有資格(就是升官)他可以升一級,現在空這個缺,他說我可以爭取,有很多人都想爭取這個位子,那麼我可不可以去爭?可不可以爭取?他來問我這個問題。我就問他發心,我說你想得到這個位子,你用的是什麼心?他說我想如果我得到這個位子,那個位子是一個單位主管,我要得到這個位子,我可以貢獻我的智慧為國家、為社會多做一點事情。我說行,你可以去爭,這個心好心!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你能夠以服務社會、報效國家的心,行!可以去爭這個位置;如果你為了要升官發財,那就錯了,那就有罪業了。結果過了一個多月,他雖然爭了,也提了名,但沒選上,位子給別人佔去了。當時我就恭喜他,我說恭喜你,你發意圓成,圓滿功德。為什麼?你原來爭到這個位置,你真正要去做到你的功德才圓滿,現在你這個心發了位置沒有得到,你的功德圓滿了,你不要做就圓滿了,確實如此不要做就圓滿了。

  所以佛門裡修功德,有的時候是做到才圓滿,有的時候不做就圓滿,那個不做是什麼?沒有機緣做,不是他不肯做,真正肯做沒有機會。這個沒有機會做跟諸位說不是自己沒有福報,是眾生沒福報,如果有這個機會,眾生有福報,自己沒有福報,自己什麼?要心勞,要操心,眾生沒福報自己就有福報,念念圓滿功德!不要說這個事情有障礙,那個事情有障礙,錯了,念念圓滿功德。所以眾生有大福報的時候佛菩薩就出現,佛菩薩不出現於世間,眾生沒福。所以你要想修圓滿功德,時時刻刻都可以修,圓滿功德是沒有人能障礙你的,念念圓滿功德,念念的心具足清淨平等,廣大誓願。這就是知道三世業報。今天時間到了,就只能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