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梵網經  (第二十五集)  1983/11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1-001-0025

  請掀開經本九十九面第五行第二句:

  「六體性華光地,此菩薩以大智行華,一時開敷,十神通明智品,現身示眾,種種變化,百千萬劫,說不可窮盡故」。這是十地菩薩的第六地,在一般大乘經典稱為現前地,而本經則稱為「體性華光地」。這個華就是花的意思,在佛法裡面它代表菩薩的因行,修六度之因花,證圓滿的佛果。大師在這個註子裡面也明顯的給我們標出來,這位菩薩以大智行華,這個行它這個上面右上角圈了一個圈,這是念去聲念行(ㄏㄥˋ),念行當作動詞,我們常說的六度萬行。一時開敷,所謂是六度萬行一修一切修,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是大菩薩的境界,所以一時開敷。這種修學實實在在值得我們羨慕的,也是我們非常嚮往的。也許我們要問像菩薩這樣的境界,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有沒有可能證得?我在此地也肯定的答覆諸位,可能證得,這種證得完全需要靠自己,一定是解行相應才能夠證得。

  現在我們講到解這個問題,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解它的目的就是開悟,悟後起修那就相應了。要開悟必得定慧等妙,也就是我們通常講福慧雙修,這個福慧雙修的意義很深,福是從哪裡來的?從定當中來的,沒有定哪裡有福。有名聞利養,那叫世間有漏的福報不是佛法裡面講的福,佛法裡面講的福是講定,心地清淨的人有福,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所以這個修學之前一定要明理。明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研究經典。所以讀誦大乘,這是修學入門的前方便,不能不讀大乘經典。我們講堂裡面大家在一起可以說是共同在此地讀誦大乘,世尊當年在世四十九年,天天在講經說法,我們要能覺悟到這一點意思。

  佛陀在世的時候環境好不好?諸位要看看小乘經典裡面所記載的,原始戒律裡面所記載的,我們不難想像得到在當時物質的生活相當缺乏,佛帶領著他的弟子們生活的相當艱苦。吃飯是在外面托缽,日中一食,穿的衣服叫糞掃衣,什麼叫糞掃衣?一般人家那個衣服穿舊了,不要了,丟在垃圾堆裡面去了,出家人在垃圾堆裡面揀出來,揀出來衣服當然很破爛,把它洗乾淨,剪成一塊一塊的,爛掉就不要了,還可以用的就把它留起來,這樣一塊一塊的再把它接起來,接成一件衣。質料不相同,顏色也不一樣,穿在身上當然難看,所以縫起來之後再染色,再把它染一染,染成深的咖啡色,所以叫壞色衣,這是物質的環境。人事環境上是不是都能如人意?也不見得,諸位要看看《戒經》制戒的因緣你就曉得,佛弟子當中有一批頑皮搗蛋的六群比丘。一個大團體裡面好人當然不少,不好的也有,你不能說完全沒有,這是講僧團裡面也是不容易相處,外界這些居士當中也有非常善良的,也有像提婆達多一類的,專門想方法來整僧團、來破壞僧團,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佛天天講經,他的作用叫大家覺悟,不要被境界所轉,所以六和敬裡面第一條「見和同解」,這是僧團裡面的基礎。見和同解一定在講經說法,而且不斷的講經說法才能辦得到,三天不講經大家都胡思亂想,每一個人都打妄想,他打的妄想不一樣,一定要起衝突,一定有爭執。凡夫就是凡夫,無始劫以來的煩惱習氣無量無邊,不是一下就能把它斷掉的。所以當年佛陀在世,每一天講經是八個小時以上,天天上課,那個常隨眾就聽了四十九年,一天八個鐘點課,四十九年沒有離開老師的講席,這樣的薰修才能開悟。

  我們現前雖然佛法表面看起來滿興盛的,每一個地方都有寺院,都有法師,法會、信眾也不少,幾個開悟了?這是我們應當關心的,應當要問的。他為什麼不開悟?煩惱覆障,他這個煩惱為什麼不能夠降伏?經義不明。經義為什麼不明?少讀少聽,少研究討論,這就是障礙來了。解悟好比是認識路,修行是走路,你不認識路你要走路那就是盲修瞎練,不會成功的。你說也許僥倖可以達到,沒有僥倖的,因為這條路太長了,短距離的路也許會僥倖,這個路太長了,決定沒有一個僥倖的,這是講到修行不容易,一定要解行相應。

  我們這個講堂雖然是這麼提倡,時間不夠。現前我們做的工作聊勝於無,比沒有強一點,一個星期聽四次經,在一塊有一天的時間共修念佛。今天下午我也跟諸位說明過,我們在這個地方練習養成一個習慣,如果我們有福報,必定有這個機會,一天能夠做到八個小時聽經,八個小時念佛,那就與佛陀在世的道場沒有兩樣,是一模一樣。這個事情不容易做到,若沒有大的福德因緣是辦不到的。多少年前我心裡就希望有這麼一個道場出現,但是這樣的道場一個人是領導不起來的,一個人每一天講八個鐘點經,還要領導大家念八個鐘點佛,吃不消!這辦不到的事情,一、二個禮拜可以,時間長了做不到的。所以一定要有一些志同道合的,大家在一起來搞,叢林裡面要分工合作。

  叢林最初建立,你看發心的都是二個人,馬祖道一和尚、百丈禪師兩個人才能搞得起來,一個講經,一個領眾修行。我們每天八個小時講堂,八個小時念佛堂,他決定沒有什麼妄念了,為什麼?他要休息,一定很累了,要休息,不打妄想了,晚上睡覺也不作夢了,這樣道場住個三年、五年,比我們一生修行都有效果。我們一生當中不能成就,那個道場三、五年就成就了,可是我們找一個志同道合的人找不到,為什麼?他說太苦了、太苦了。還有今天我們請一個人來總得要談談供養,那個供養,供養不起,一定要自己發大心,自行化他,自度度他,這個道場才能夠建立。

  現前我們借重錄影的工具,我們現場每一次都把它錄下來,也就是準備將來有一天我們有這麼一個機緣,這八個小時講經就可以用電視來代替,八個鐘點的念佛堂那我就可以擔負起來了,我們這個道場成功了,不要請別人。世間事求人難!我們要借重科學的工具,做到不求人,不求人道場也能夠建立,也能夠建立道場。自己要求一生成就也希望幫助別人,就是真正覺悟的人,真正有這個意願,希望在這一生成就的人,我們盡心盡力去幫助他。

  「十神通明智品」,正如《華嚴經》所說的,這一句是說智慧開了之後的德用,實際上就是講的修行。十在此地是表法的意思,表圓滿,表無盡的意思。神通就是能力,明智是智慧。能力是從智慧裡面生起來的,所謂的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現身示眾,種種變化」,這兩句就是說的隨類現身,應機說法。現身身無定相,說法無有定法可說,所以「百千萬劫,說不可窮盡故」,菩薩的智慧,菩薩的神通,菩薩的變化說不盡!

  【七體性滿足地。】

  這就是遠行地的菩薩。本經名稱我們要留意,體性滿足了,這一句有它特別的意義。「此菩薩具足十八聖人智品,於一切國土中,隨諸眾生心行,示現作佛,成道轉法輪故」。這稱『體性滿足』。一般經論裡面告訴我們,凡夫從初發心,這個初發心從見道位講起,沒有見道不能作佛。三大阿僧祇劫成佛,時間表是要從見道這個地方開始,不是說我們現在發心學佛,那就錯了,那你現在為什麼不成佛?你過去世有過去世,過去世還有過去世,你過去不曉得經過多少個阿僧祇劫,不止三大阿僧祇劫,你過去世從經歷無量無邊阿僧祇劫,你到現在還是凡夫,還沒有成佛,過去無量無邊劫前你就發了心就學佛,一直到現在沒成就,這是我們要覺悟的。這個話都是真實的。

  為什麼經上講成佛三阿僧祇劫?從見道位算起,換句話說,我們生生世世的修學都沒有到見道位,見道位是什麼?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盡了,這就是見道位。小乘的見道了,從這個時候開始,天上人間七番生死證阿羅漢,三阿僧祇劫成佛,是從這個地方起點的。如果你要沒有證得須陀洹果,沒能斷八十八品見惑那不算的。我們想這大學四年畢業,你要從考取註冊上學那一天起才能算,上課的那天起才能算,這個時候你四年一定會畢業的,根本只想讀大學,考都沒考取那個不算,沒考取不算,要考取入學了才算,沒考取、沒入學一概不算,就是這麼個道理。換句話說,我們生生世世想考佛教大學,都沒考取、都沒有入學,所以不知道經過多少個阿僧祇劫現在還做凡夫。

  在淨土法門裡面功夫成片也是要把八十八品見惑斷盡,這是凡聖同居土起碼的標準,這在淨土裡面講伏煩惱,沒有斷煩惱。見思煩惱要斷盡了那是事一心不亂,在小乘是阿羅漢果,初果只斷見惑伏煩惱,見惑不斷煩惱伏不住!這是我們一定要明瞭,千萬不能搞錯,要搞錯這一生又錯過了。其實成佛不是一個難事情,真正徹底明白了,佛法確確實實是當生成就,不明白這個道理才是要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是對小乘講的,是對權教講的,他沒有機會聞到大乘法,沒有機會聞到一乘法,這是講善根福德因緣不具足!我們今天同修們可以說善根福德因緣都具足了,才能夠聞到原始一乘大法。雖然聞到了,這個聞是講聽到了,聽到了,是不是真聽懂了?這是個問題,是不是真正徹底明白了、覺悟了?再進一步發願修學,我們這一生就有希望,希望可以變成事實,一生成就!

  從見道位修到三賢菩薩是一個阿僧祇劫,從初地到七地是第二個阿僧祇劫,所以到此地它是一個段落。體性滿足地,這是第二個阿僧祇劫滿的時候證到七地菩薩,第三個阿僧祇劫滿了就是證到法雲地的菩薩,可見得這個修行位次愈往後愈難。你看第一個阿僧祇劫證三十個位次:十住、十行、十迴向,第二個大阿僧祇劫證七個位次,第三個阿僧祇劫三個位次八地、九地、十地,愈往後去愈難,就好比登山一樣,愈往上面去愈感覺到累。古人所謂行百里而半九十,你走一百里那個一半是多少?一半是九十里,九十里算一半。

  如果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我們應當大大的覺悟,那就是在這一生當中無論如何要見道!見道之後這一個預定的時間表,我們才有分。如果你修小乘,天上人間七次往來不證阿羅漢果就證辟支佛果,有佛出世的時候你遇到了,證阿羅漢;無佛出世的時候,你證辟支佛果,決定不要等第八次的往來,只要七次往來。如果修學大乘一定是三個阿僧祇劫成佛,不會到第四個阿僧祇劫,你看看這個事情多麼重要!假如你不在這上用功夫,經典就是熟透了,倒過頭來背得、講得天花亂墜還是沒入流,那個時間表上還是沒份。

  我們要問用什麼方法來斷見惑?這是一個大問題,我們今天所採取的就是念佛這個方法,用這個方法來幫助我們斷八十八品見惑。你念到功夫成片見惑斷了,見惑斷它的相,就是它的樣子我們要清楚,你知道那個樣子,想想自己像不像,就明白自己有沒有入流。斷了見惑第一個現象,沒有身見,不會再執著這個身是我,一般凡夫執著身是我,他不會再執著這個身是我了。

  第二種現象他心清淨了,再不執著兩邊了,邊見破除,邊見沒有,心清淨了。所謂邊見就是相對的,我們凡夫確確實實是生活在相對的世界裡頭,愛因斯坦所講的相對論,相對的世界,在佛法裡面講邊見,兩邊,離開兩邊就是佛法所講的中道!其實中道也不存在,因為你有中道。中道從哪兒來的?是跟兩邊對立而建立的,這個中道還是一個邊見,所以古人說「兩邊不立,中道不存」,我們這個心多麼清淨!兩邊最顯著的邪正是兩邊,善惡是兩邊,是非是兩邊,利害是兩邊,沒有一樁事情不是兩邊的,不是落在這一邊就是落在那一邊,佛法裡面空有也是兩邊,佛法是教你覺悟,捨離兩邊你就見到事實的真相。兩邊沒有標準,所以它不是真的,沒有標準,一切的標準都是暫時的。它有它的空間性,有它的時間性,往往空間佔得很小,時間極短,這是我們一定要覺悟的,不能把這個邊見當作真實。

  第三沒有成見,這個見取見跟戒取見拿我們今天的話來講成見,成見很深,那都是煩惱!戒取見是執著在修因上的成見,見取見是在果上起的成見,一個是在因上,一個是在果上,兩種都屬於成見,我們今天所說主觀觀念就是這一類。第四個現象叫邪見,種種見解與體性不相應,那都是邪見。這些東西障礙了我們見道,障礙了我們真修,不斷行嗎?佛法不是單講、空講理論,理論講得再好,你這幾種不除掉,還是不得其門而入,這個時候怎麼樣?把佛法就變成一種佛學,變成一種世間學術。佛法助長你的世智辯聰,那不是真智慧,真智慧一定是從除障裡面透出來的,那是真智慧。障礙不除那就是凡夫,把這個經說得天花亂墜都叫世智辯聰,這是我們要特別注意到的。一定要認真的去用功,破除煩惱障礙,到了見道位,那就真的永遠不墮惡道了,這是最起碼的,小乘須陀洹決定不墮惡道。他惡道的種子雖然有,他把緣都斷掉了,因沒有緣不會結果,這是他之所以不墮惡道的理由。

  現在我們講到遠行地的菩薩就是七地菩薩,在此地是體性滿足地,到這個時候他「具足十八聖人智品」,這一句是講他的成就。雖然他還沒有圓滿,他是第二個阿僧祇劫圓滿,也是一個大段落。三賢圓滿的時候好比是小學畢業,七地也算是個圓滿,好比是中學畢業,十地是大圓滿,好比是大學畢業,因此他有能力在十方諸佛國土示現八相成道。這個意思就是說明應以佛身得度者他就可以示現佛的身分來度化眾生,這個佛就是我們一般所講的藏教的佛、通教的佛他都可以示現,要是圓教七地,他還可以現別教的佛。但是本經是別教一乘,所以這一個位子菩薩,他示現佛的身分可以示現藏教、通教,舉一個例子就夠了。

  能示現佛身當然能示現種種身,所以應以什麼身得度隨諸眾生現前,隨心應量!幫助一切眾生,教化一切眾生,說之為轉法輪。把他自己所悟、所修、所證傳授給別人,使眾生也能悟、能修、能證,這才叫轉,輾轉傳授給眾生。假如佛給我們說法我們自己沒有悟,也不能修也不能證,這就不叫轉法輪,為什麼?他傳授我們沒接到、沒傳到,所以轉法輪講效果的,對方一定他信了,他悟了,他照修了,這才叫做轉。底下的一位,第八地。

  【八體性佛吼地。】

  這是一般經論裡面所講的不動地的菩薩,要是在圓教的地位上來說,八地菩薩轉阿賴耶識成大圓鏡智是在這個地位上,一轉一切轉。「此菩薩入法王位三昧,其智如佛,而以法藥,施諸眾生,為大法師,破壞四魔,法身具足,說法無畏,如大獅子吼故」。這是剛才說,他因為確確實實是轉八識成四智,仔細看看這個經文,怎麼樣才能轉八識成四智?不動心才行!菩薩的名稱叫不動地,《華嚴經》稱不動地,這個地方講的是『佛吼地』。《金剛經》上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才能轉識成智。

  我們今天最苦的境界稍稍風動我們的心就隨它轉了,心為境轉,這就沒有辦法,這個修行不曉得到哪一生哪一劫才能成就。愈是怕境界愈是糟糕,你想躲境界到哪裡去躲?躲不過,沒有辦法躲,只有堅強起來在境界裡頭修什麼?修不動心,你才能成功。十方三世諸佛如來這個修學從來沒有說躲避的,沒有,你看看哪個經典裡面說躲避外境成功的?人家都是歷事鍊心!事是外面的環境,不管在什麼環境裡面是鍊心,那就是修行,鍊什麼?鍊不著相,就不取於相,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鍊這個,我們才能成功!那個境界風愈厲害愈是鍛鍊的好機會,所以會利用環境就是會修行的,他的成就非常之快速,不會利用的閃避、躲避,那個成就在時間上就拉長了。他不敢嘗試,不敢在境緣上磨鍊自己,這就是大經裡面常講志行劣的眾生,沒有勇氣面對現實,沒有這個毅力,沒有這個決心,那就是說心為境轉。

  菩薩度眾生,這一個眾生是看他這一生當中會成就,從哪裡看?他能夠不為境所轉,這個人決定成就,諸佛菩薩對於這樣的人決定不捨棄,正是所謂佛氏門中不捨一人,那一個人是什麼?禁得起考驗的人,受得了折磨的人,能夠勇於歷事鍊心的人,這就是經上所講的根熟的眾生。他的根性成熟了,所以諸佛菩薩一定幫助他一生成就,這一種人聞法他能開悟,修行他能得定、他能開慧。這是講到八地,轉阿賴耶成大圓鏡,這個時候的智慧、定功與如來果地上都相差不多。

  「入法王位三昧」,法王就是如來,如來果地上的三昧。這個三昧是什麼?就是《楞嚴經》上講的首楞嚴大定,他入首楞嚴大定了。《華嚴經》裡面講師子奮迅三昧,跟這個意思是相同的,他有這麼深的定功,所以能夠轉阿賴耶成大圓鏡!剛才我跟諸位說,我們念佛要是功夫深這裡頭還要明理,因為明理有觀照的功夫快,效果非常之快,念佛能伏見思煩惱,能把見惑伏住,就是見道位,就是功夫成片,帶業往生自己有決定的把握,自己清清楚楚,確確實實有把握,為什麼有把握?見惑斷了,所以他有個道理在!

  這個地方的定深了,所以甚深的禪定轉阿賴耶為大圓鏡,就是「其智如佛」,大圓鏡智跟如來果地上的智慧沒有兩樣,跟佛一樣的。「而以法藥,施諸眾生,為大法師」,真正的法師位是九地,就是底下的「體性華嚴地」,這是真正的法師。他現在也可以做大法師,如果我們講的九地菩薩好比是教授,八地菩薩就好比是講師,可以做老師了,他能夠通達無量無邊的法門,可以教化一切眾生,所以是說以法藥布施給一切眾生。

  「為大法師,破壞四魔」,四魔跟《八大人覺經》裡面講的是一樣的,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天魔,這個時候這四魔都沒有了,因為轉八識成四智,五陰魔沒有了。諸位曉得色受想行識這個五蘊就是八識,所以轉阿賴耶成大圓鏡那是轉得乾乾淨淨,五陰魔沒有了;五陰魔沒有了,煩惱當然沒有了;煩惱沒有了,諸位想想生死當然也沒有了。外面的天魔,他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天魔也無可奈何,也沒法子,對他也沒有辦法,這個時候天魔不但不來找麻煩,而且來護法了。所以這個天魔我們要曉得他是來障礙你的,不能障礙你一定護法,一定來護持你,就是破壞不了你,他就成就你,一定來成就你。「法身具足」,從初地就證法身了,那時候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到八地法身具足。「說法無畏,如大獅子吼故」,大師子吼是比喻,比喻菩薩具足四無礙辯才,在一切大慧當中說法無畏,沒有恐懼,沒有疑惑。再看九地。

  【九體性華嚴地。】

  這在《華嚴經》裡面稱之為善慧地,八地不動心,九地智慧現前了。「此菩薩得佛華嚴,善能守護法身,以佛威儀,如來三昧自在王定,王定出入無時,於百億四天下,一時成佛,現無量身口意,說無量法門品,而能轉諸魔界入佛界,轉佛界入魔界,於一念中,一時示現如是事故」。在這四十一位菩薩裡面,他這個四十一位分成四個部分,就是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凡是第九都叫做法師地,十住裡面第九住是法師住,十行裡面第九行是法師行,所以凡是第九都是在法師位。這是在一個階段裡面可以說是相當的成就了,接近圓滿了。同時也給我們一個啟示,如果不發心教化眾生,後面最高的那個位子沒法子證得。好像師範學校念書的,他畢業了一點也沒教學,他要不教學他的文憑拿不到。現在的制度我不曉得,從前是這樣,師範學校畢業要拿到文憑的話,一定有限制你要教幾年書,教滿了這個文憑才給你,才承認你是真正畢業了。菩薩位次也是這樣,凡是到第九一定要去做法師,去教化眾生,然後才能證得圓滿第十個位次。

  由此可知,菩薩教化眾生是自利利他,利他真正的利益自己,在教學當中有無量的悟處!有許多問題自己想不到,當別人一問的時候你能夠立刻就答得出來,這開悟了。所以這個悟是立即就覺悟的,是不通過思考的,這是真正的悟。一問馬上就曉得,這個問題從來沒接觸過,從來沒想到過,可是一問就明瞭,不問的時候自己不知道,一問就明瞭這是悟處,一看就明瞭,沒看的時候不曉得,一聽就明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念念都生智慧,六祖說的他心中常生智慧就是這個道理。教學要接觸大眾,接觸大眾當中念念開智慧,這是善慧地。

  我們看經文裡面這一段經文此地的名稱是『體性華嚴地』。《華嚴經》諸位很熟悉,《華嚴經》講什麼?《華嚴經》就是講的體性,就是講的自己。我們讀《華嚴經》,跟諸位介紹《華嚴經》,常常講一部《華嚴經》說的是什麼?說的是自己,說的是自己的體相用,換句話說,你不讀《華嚴》,你不認識自己,你不讀《華嚴》你不明白境界。常言說得好「自知之明」,什麼人有自知之明?華嚴會上法身大士才真正有自知之明,真正認識自己。華嚴是比喻,「華」是比喻花,「嚴」是莊嚴,經題的名字是《雜華莊嚴經》,好比一個大花園,所有的品種應有盡有,一樣都不缺,你說這個花園多麼美,多麼圓滿?佛是拿這個來比喻我們自己的佛性,就是我們自己的本性,我們自己的真心是這樣的圓滿。

  所以六祖開悟之後他講的那個就是體性華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本來具足就是沒有欠缺,樣樣都圓滿。「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十法界依正莊嚴,《華嚴經》說得好,「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法界是講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哪兒來的?自己真心所現的。這個道理太深太深,可是這些理都在《華嚴經》裡面。是自己真心變現的,現出來的,好像這個電視的螢幕一樣,螢幕能現相,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相就是我們心現出來的,這個相它會變,它為什麼會變?這個變是識,所以唯識所變,唯心所現,心沒現相,識能叫這個相起變化。如果你不用識,不用識這個法界就是一真法界,它不變,用識的時候它會變。諸位要深深去想這兩句話非常有道理!這兩句在整個佛法裡面,特別是在大乘佛法是它的中心問題,一切大乘經典都是說明這個道理,說明這個事實的真相。

  心與識都是自己,都不是別人,這個相就看自己怎麼現的,怎麼個變法!覺悟了一切都能夠隨心所欲,那就是所謂證得法身、般若、解脫。解脫就是自在,清涼在《華嚴》裡面所講的「事無礙,理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就是《四十經》裡面所說的「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這個菩薩得佛華嚴,得佛華嚴的跟諸位說就是善財童子,他真正得到了佛華嚴,不但得到了而且善能守護法身。善是善巧方便,他念念不迷,清淨法身,這就叫善能守護。其實法身哪有失掉的時候?沒有,可是法身有迷的時候。像我們現在就是迷了法身,把自己這個肉團身當成自己,這是大錯特錯,只要你把這個肉身當作自己,你就決定迷失了法身。所以在佛法的成就第一關就是破我執,破我執裡面第一關破身見,所以破了身見就見道位!那個道是什麼?法身,破了身見才有一點相應,破了我執那就相應,完全相應,所以須陀洹破身見,阿羅漢破我執。我們念佛功夫成片破身見,事一心不亂破我執,理一心不亂破法執,這是我們在《要解》、在《疏鈔》裡面都看得清清楚楚,所以在此地讚歎菩薩「善能守護法身」。

  「以佛威儀」,威是威德,儀是我們今天講的儀表,我們所稱的風度,儀表風度;換句話說,他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跟佛差不多,像佛那麼樣的自在。「如來三昧自在王定」,你看看前面八地菩薩「入法王位三昧」,就是他有如來三昧,但是他不自在,這個菩薩自在了。這個意思就是定自在,他這個定是「出入無時」。出入無時也就是平常我們讚歎的「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因為什麼?他行住坐臥都在定中,沒有不定的時候,他教化眾生的範圍也顯示出無量無邊。

  「於百億四天下」。這個百億四天下諸位要曉得就是一個大千世界,因為一個大千世界有一百億個單位世界,一個單位世界才有一個四天下,百億四天下就是講大千世界,遍滿大千世界。「一時成佛」,在第一個大千世界裡,每一個四天下,一個大千世界有一百億個四天下,他可以同時示現成佛,他可以無量無邊的分身。一時成佛,「現無量身口意」,這就是講的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就是這麼個意思,千百億化身。「說無量法門品」,這就是說一切經。其實經上常講佛無有定法可說,佛所說的法就是因為眾生問的,眾生提出一個問題佛馬上就解答,眾生要不提問題,佛是什麼都不知道,他心裡乾乾淨淨一樣東西都沒有,一提出問題隨問隨答,無需要思考的,而且所答得的決定正確。這是智慧現前,無量無邊的眾生他有無量無邊的疑問,佛有無量無邊的解答,就成了無量法門品。

  「而能轉諸魔界入佛界」,佛魔是一不是二,這是我們所辦不到的,我們見到佛歡喜,見到魔害怕,如果有這個能力,佛與魔是一不是二,那什麼事都沒有了。前面也跟諸位說過,這個境界不是佛就是魔,其實佛與魔不在境界上生,境界裡頭跟諸位說無佛亦無魔,如果諸位把這個原理明白了,掌握住了,這個道理你就很容易理解,為什麼?那個外面境是唯識所變,唯心所現,現的是一個境界,這個境界裡沒有善惡,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為什麼變成十法界?那是唯識所變。換句話說,你自己的心地善一切境界是善的,你自己心是惡一切境界是惡的。

  外境是隨心變,自己心清淨外面境界是清淨的,自己心染污外面境界是染污的,所以外境不是真實的,是唯識所變的。因此這個修行修什麼?修自己的心重要,修自己的識重要。不要去照顧那個所變所現的,應當著重在能現能變上去用功夫,這樣才能夠「轉魔界入佛界,轉佛界入魔界」,隨意來轉。轉魔成佛這是度化眾生,令他成就;轉佛入魔是下化,這是大慈大悲,留惑潤生。釋迦牟尼佛他是住在佛法界,他降生到我們人間來豈不是轉佛變成人?他要不變成人他就不能度人,他要不變成畜生就不能度畜生,他要不變成餓鬼他就不能度餓鬼,這叫大慈大悲!

  「於一念中,一時示現如是事故」。這是顯示他的神通不可思議,慈悲不可思議,智慧不可思議,神辯不可思議。我們在這個地方統統都看到了,此地所講這是綱領當中的綱領,往下經文還要詳細的來討論。在綱領上提契我們,我們知道是大概,後面要好好的來用功,希望我們都能入梵網的境界,真正能得到它的受用。今天就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