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梵網經  (第十五集)  1983/11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1-001-0015

  請掀開經本第八十二頁,倒數第三行。

  「四者進心,進即精進,趨向無退之義,謂以四威儀中,登無生山,入空入假,亦無二相,進分善根故」。我們繼續看大師為我們解釋「十住」,十住位十心,這是第四。前面我們講過「捨心」,捨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第四是精進。註解裡面所說的都是依據經論,不是隨便講的。忍就是「忍可」的意思,這個忍可我們一般講同意或者講承認,有這個意思在。「安忍不動」,對這個事情是完全同意,完全肯定的承認。所以忍有定的意思,心不會再有其他的妄念,否定或者有意見這些念頭都沒有,這就是有安忍不動的意思。

  下面這是講菩薩的境界,「謂以無相慧忍」。這個境界就相當之高,像佛在一切大乘經裡面給我們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境界你同不同意?你承不承認?這是要高度的智慧。我們凡夫雖然聽的是佛說的,不敢反對但是也不能完全承認,我們總覺得一切境界相是實在的。如果要真正認可一切相是虛妄、是當體即空,你在這個現相裡面第一沒有得失之心,第二真正做到隨緣。換句話說,我們在現實的環境裡面還患得患失,還存著有主觀的觀念,不能夠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就是對於佛所說的這個意境沒有完全承認,沒同意。為什麼?我們智慧不到。像《金剛經》上說「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見如來就是入如來的知見,如來的知見就是佛知見,入佛知見就叫做成佛。我們幾時見到諸相非相?此地說的是這個境界。因為這個地方雖然不是圓教,是別教的三賢菩薩,在天台六即位裡面是相似即佛。雖不是分證即佛,是相似即佛。

  「入一切空空忍」。一切法空,無有一法可得。空空是從體上講的,一切法俱無自性。「一切法如忍」,法如是從相上講的,相如其性,性如其相,性不可得,相同樣的也不可得,這是非常非常的重要。如果不能忍就談不上精進,所以精進波羅蜜是建立在忍辱的基礎上。精進是菩薩的善根,所以這末後一句是「進分善根故」,這個「分」就是六波羅蜜裡面精進這一分是善根。凡夫是三善根,無貪、無瞋、無痴,這是凡夫,世間一切善法從這個地方生的。出世間法成菩薩、成佛是要從精進上修,為什麼?世間三善根他當然具足了,絕對不會說世間三善根沒有可以學佛,可以成佛、成菩薩,沒有這個道理。

  世間三善根要不具足,跟諸位說連小乘的門都進不去,別說大乘。小乘的見道位要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證得須陀洹。證得須陀洹之後進入修道位,修什麼?最主要的就是修三善根。因為他要斷思惑,三界九地八十一品思惑,思惑是貪、瞋、痴、慢、疑。貪瞋痴慢疑這五種根本煩惱,豈不是善根具足了!所以小乘人是世間法的善根具足,真正做到了無貪、無瞋、無痴、無慢、無疑,貪瞋痴慢疑統統斷掉了。大乘法是建立在小乘的基礎上,所以大乘法六波羅蜜裡頭,其實六波羅蜜的捨是斷貪,忍是斷瞋恚,般若是斷愚痴。但是他這個境界比小乘又要高一層,小乘破的是見思煩惱,大乘破的是塵沙無明,這個境界又高了。我們如果真正明瞭世間一切法的真相,忍心才能夠成就。

  有忍則到進,「進即精進,趨向無退之義」。這就是不退轉,不退轉就能夠成就。諸位要曉得一切眾生包括菩薩們,懈怠、放逸這是大病。如果沒有懈怠放逸,成佛無必要三大阿僧祇劫,一生一定能成就。世間凡是有成就的人都是精進之人,都是不敢放逸、不敢懈怠。所以大眾在一起共修,依眾靠眾,互相的監督,人都有懶病,一個人修行很難成就。

  「四威儀中」是講的行、住、坐、臥,換句話說,精進是一時一刻都不能離開的,離開就懈怠,離開就退轉。說四威儀就跟我們通常講二六時中沒有兩樣。我們人生在世間,不是坐著就是站著,不是走著就是躺在那裡睡覺,這四威儀講行住坐臥,可見得這就是跟一般講二六時中沒有兩樣。行住坐臥都要精進,都不能懈怠。古人講「坐臥千聲佛,早晚一炷香」,可見得睡在那個地方也沒休息!現代實在講方便多了,你看看有不少人有這個習慣,他睡覺的時候聽收音機聽音樂,躺在床上聽收音機聽音樂,我們睡覺的時候聽佛號不是很好嗎?這個功夫就沒有間斷,這是現在我們都能做得到的。行、住、坐可以念佛,可以念出聲音來,睡倒的時候念佛可以默念,不要出聲音;出聲音一種是不恭敬,另外一種是傷身體。躺在床上念佛傷身體,所以可以默念,或者全部精神貫注在聽。總而言之,「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就是要不中斷。

  這個修行行門裡面,八萬四千法門,念佛是第一!念佛的時候別打妄想,所以有人在念佛裡頭用觀想,會用當然是可以,不會用會出毛病。洛杉磯有一位居士非常虔誠,人非常老實,念佛人,他不認識字,他會念經但是不認識字。經裡面常有諸佛、諸菩薩,他把意思會錯了,他把那個「諸」就是意思一想那個諸菩薩,他就想到「豬」,豬菩薩、豬佛。於是乎有一天他作夢,夢到好多好多的豬,他是個吃長素的,絕對不會跟這些豬牛結怨懟,不會!他就是常常念到經裡面豬佛、豬菩薩,所以在夢中見到好多好多的豬。所以他看到我,要我救他,這就是觀想錯誤,不認識字,不曉得經上講的那個諸是多,是許多佛、許多菩薩,不是說豬菩薩、豬佛。

  由此,你要曉得觀想錯誤它就現相。這種情形我們在經典裡面常常讀到,有些同修當中確確實實有這個事情,所以最好的就是執持名號,什麼都不要想。這一句名號如果不能攝心,心還是亂、還是定不下來,如果加上一點觀想可以攝心,那行。但是你要記住那個觀想好比是對治你的毛病,如果這個心能攝得住,不打妄想了,把這個觀想漸漸把它捨離掉,只要一句名號,好!因為你觀想成了之後,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個相還是要去掉,為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西方極樂世界也不例外,所以《十六觀經》不好修,修成之後到西方極樂世界還要把那個相去掉,沒有著相的佛。一切了義經典裡面告訴我們離相,沒教我們著相,這我們要懂得。所以念佛法門當中持名是第一!那一句名號容易捨,相好觀成之後不容易捨,所以這個方法真正是下手容易成功高。這是說明四威儀當中,行住坐臥這一句佛號不能離開,比什麼都重要。

  「登無生山,入空入假,亦無二相」。第一句是比喻,登無生山就是成無上道,證無上菩提。入空入假,空是涅槃,清淨寂滅,是你自受用;入假是恆順眾生,隨類化身,利他。無論是自利,無論是利他,沒有二相,這是真精進,心才真正清淨。如果還有一個空假,空假是二相,二相你看看六祖所說的那就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入空不執著空,入假不執著假,空假一如,空假不二!換句話說,無論在什麼境界裡面保持自己的清淨心,保持自己的覺心。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是皈依無量覺,在日用當中真是念念都不迷!這是一句佛號的無量功德,何況念念與西方阿彌陀佛相應,所以精進是大乘菩薩唯一的善根。可是話說回來,精進實在不容易做到,換句話說,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要怎麼樣去想方法來對治,來克服自己的懈怠放逸,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們這一生能不能成就,就在你能不能克服自己懶散放逸,你能克服你決定有成就,你不能克服這一生必定又空過了。

  「五者定心,定即禪定,不昏不散之義,謂以心念寂然,滅一切罪,生一切善故」。世間人無論學佛或者不學佛,當他起了惡心做了惡事,他總覺得有罪惡感,同時也都非常樂意去消災滅罪,尤其是信仰宗教的一些人。罪真能滅掉嗎?能,可是你要懂得方法,如果不懂方法,那個罪是滅不掉的。滅罪在佛法裡面懺悔有兩種,一種叫事懺,事懺是把罪惡的緣斷掉,他在這一生當中不結果報,但是罪業的種子就是他的因還在,遇到緣才會起現行,就會有果報,他要遇不到緣就不會結果報。怎麼樣去斷緣?佛告訴我們後不再造,這個緣就斷了,所以事懺著重後不再造。我過去造得這個罪業,曉得了以後不再造,這是從緣上斷,斷惡修善,這是懺悔法。但是這並不究竟,究竟要把罪業消除掉,那就要靠禪定,要甚深的禪定。

  世間四禪八定,可以把這個罪業伏住不起現行,沒能斷,為什麼?因為四禪八定不是真正的定,是相似的定。就是他那個定的時間不長,縱然講非想非非想天,他那個禪定功夫八萬大劫,八萬大劫還是個定數,到了時候定失掉了,失掉了你那些罪業、那個業因又會遇到緣,遇到緣它又會起現行。換句話說,只是八萬大劫當中它不會起現行,這個不究竟,所以要到阿羅漢的九次第定,第九定這個行,這才叫正受。阿羅漢的定才叫正受,為什麼?他不退轉了,絕對不會再退到凡夫地,超越三界。可是嚴格的說來要到什麼時候才真正滅罪?在圓教講要到八地菩薩,八地是不動地,這個時候轉阿賴耶識為大圓鏡智。

  我們曉得無始劫以來我們的善惡種子藏在哪裡?藏在阿賴耶識,只要阿賴耶識沒有轉,沒有轉識成智,你這個業習種子就還存在。轉阿賴耶識成大圓鏡智,這個業習種子都沒有了,那就是佛經裡面常說的所謂「罪業如霜露」,就是罪業業習種子好像霜、好像露水一樣,「慧日能消除」。太陽一出來霜也沒有,露水也沒有了,都消除了。這就是說八地菩薩他那個定功深,這個時候轉阿賴耶成大圓鏡智,這是智日,智慧把你這個罪業統統消除了,你無始劫以來的那一些習氣種子全變成智慧了,所以「煩惱即菩提」就是這個意思。可見得這個禪定是甚深的禪定,它能夠滅罪。

  禪定就是不昏不散之義。不昏沈,不散亂。一般我們用功參禪跟念佛都差不多。我們沒有進過正式的禪堂,在台灣沒有禪堂,縱然有地方打個禪七那也是相似,與真正禪堂相去甚遠。可是佛七倒是常見,當我們在打七的時候,尤其是在止靜的時候,這個時候坐下來了,於是乎就有兩個現象。一種一坐下來之後,坐得沒多久是妄念很多,好像平常都沒有這麼多妄念,這個時候妄念起來了,多得不得了;還有一個現象沒有妄念,瞌睡來了,一坐下來沒坐幾分鐘頭就低下來了,甚至於還有打呼的,睡著了。那個睡著了是昏沈,妄念紛飛是心散亂,功夫不得力,所以他沒有辦法念到功夫成片。

  一心我們就不必談了,我們講的功夫成片。功夫成片也是不昏不散。這一句佛號綿綿密密,念念相續不間斷的,除這句佛號之外沒有一個雜念,沒有一個妄想,這是好境界。先不要求那個很高的境界,不必求,只求這個佛號不間斷,念佛的時候不打妄想就好,千萬不要好奇務怪,要見到什麼瑞相,要見到什麼蓮華,要見到佛,你要有這個念頭就錯了。念的時候沒有這個念頭,可是你平時有這個念頭,平時有求瑞相這個念頭,念的時候沒有這個念頭,可是有的時候這個境界會現前。境界現前的時候要覺悟「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要以為我見到瑞相,好,你再起這一個妄念把你整個的功夫都打掉了。

  即使境界現前也不要去理會,那就是好境界,根本不理會它,也不必跟別人說,這要忍得住。要忍不住到處跟人講,那你就沒有忍辱的功夫。什麼時候可以跟人說?到你往生的時候可以跟人講,我某年某月在某個地方打佛七,見到什麼瑞相,說了怎麼?說了你走了,你往生了。像我們廬山遠公大師,我們淨土宗第一代的祖師,他一生當中在念佛堂裡面見過三次西方極樂世界的境界,跟經裡面所講的一樣,他見過三次,從來沒有跟人說過,他往生的時候告訴大家,這是我們應當要效法的。所以要有忍、要精進、要有定。定是要在日常生活當中,行住坐臥四威儀當中都要不昏不散,這就是禪定。並不是叫你一天到晚去盤腿面壁,那叫做禪定。不昏迷、不散亂,你這個心永遠是一心,一心不亂,這就是定,不為外界所迷惑,不為外界所動搖。不為外界所動就是不散,不為外界所迷就是不昏,所以真正修禪定,一天到晚待人接物都在禪定當中。

  底下這個說得很好,「謂以心念寂然」,這個時候你的心,這個念是講念頭,寂就是寂滅,清淨寂滅,滅的什麼?滅的妄念,你能夠叫妄念不生,就是「滅一切罪」,只要你心裡面有念頭在,那個念頭、妄念是罪業的增上緣,一個妄念都不生,把這個罪業的增上緣統統斷掉了,這是真正的滅罪。「生一切善」,這個善是與真如本性相應的善,這是真善。這個善是善惡兩邊都捨離了,這叫至善。孔老夫子教給我們止於至善,至善是什麼?至善就是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是根本智,起作用的時候叫後得智。根本智,《般若經》裡面講「般若無知」那是根本智,「無所不知」是起作用,起作用的時候無所不知。所以定是慧的根本,慧是依定而起的,禪定與般若可以互為體用;禪定是體,般若就是用,般若是體,禪定是用,它們可以互為體用。可是智慧從清淨心生的,禪定也從智慧當中得到的,所以這二法是相輔相成。

  「六者慧心,慧即智慧,照了無礙之義,謂以不可說,觀慧智,入中道一諦理,無明障破,皆為慧用故」。這一條六度裡面的般若波羅蜜,主要是講的根本智,也就是從清淨心裡面自自然然流露出來的。「照了無礙」,這四個字都很重要。它像一面鏡子一樣能將一切法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瞭瞭,它沒有障礙。這裡面決定沒有分別執著,這叫真智慧,起作用的時候能隨一切眾生分別解說而沒有過失,那叫做後得智,為他受用。自受用就是照了無礙,在境界裡面決定沒有分別執著,也不起心動念,這是真正的智慧。所以底下講謂以不可說,觀慧智。這就是不可思議!才能入中道一諦理,中道一諦理就是《華嚴》裡面講的一真法界,沒有這個智慧怎麼能入一真法界!

  在淨土法門裡面講,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提示一心不亂是能入,一心不亂就是定、就是慧,一心不亂的體是楞嚴大定。我們在《楞嚴經》上讀過,《楞嚴經》二十五位菩薩以各種不同的方法都是修楞嚴大定,都成就了,所以說個個第一。大勢至菩薩就是用念佛的方法修成楞嚴大定,也就是我們講的理一心不亂,所以理一心不亂就是楞嚴大定。《楞嚴經》裡面二十五位菩薩所修的楞嚴大定包括觀世音菩薩在內,那個境界實在講不高,統統都是圓教初住菩薩。初住菩薩的境界,那是教給我們修學的,也就是初證理一心的境界,他的作用就是慧。這個用是自受用,體是禪定,是楞嚴大定,用就是根本智,作用是什麼?作用能證一真法界,能破無明,這一定的道理。

  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法身就是一真法界。如果沒有這個功夫,一真法界雖然在面前你不能證得,那就是你被無明蓋覆住了。所以要曉得根本智的大用是自受用,這個時候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也就證一分報身,報身是智慧之身。同時在這個境界裡面像觀世音菩薩一樣,如果為了利他就可以隨類化身,應以什麼身得度就可以現什麼身幫助別人,那叫他受用身,圓初住菩薩就有這個能力。所以此地講無明障破,皆為慧用故,這是般若的大用。

  「七者願心」。願是講發願,世出世間法裡面都非常重視。世間法講立志,人要沒有志,他一生就不可能有成就,志向是一個人人生奮鬥的目標。他有志就好像行路一樣,他有目標,他總是一天一天與這個目標接近,他畢竟可以能夠達到;如果這個人要沒有志,等於走路沒有方向、沒有目標,隨便走,悠悠蕩蕩,到後來是一事無成。學佛要沒有願,那你這個修行的功夫就白費了,為什麼?沒有成績可言。

  菩薩發願總綱領總是離不了四弘誓願,四弘誓願是諸佛菩薩大願的總綱。我們看底下的文,「願即願樂」。樂是愛好,「上求下化之義,謂初發求心,中間修道,行滿願足,佛果便成故」。每一尊佛菩薩在因地當中發的願不一樣,像阿彌陀佛在因地當中發四十八願,普賢菩薩諸位曉得是十大願王。個人發的願有多寡不相同,但是總不出四弘誓願。我們就以四弘願來講,四弘願的中心是「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個願了不起!諸位讀《地藏經》,我們稱為大願地藏王菩薩,他所發的願是「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與四弘誓願裡頭第一願完全相符合。

  「眾生無邊誓願度」,這一願就是下化,後面四願是上求,為什麼?自己要不能成就,怎麼能度眾生,要度眾生先度自己,度自己首先要斷煩惱。我們的煩惱習氣太深太重了,一定要用善巧方便漸漸的把它斷除。用什麼方法?本經給我們講的「三十心十地」,給我們講的一些修行方法都是斷煩惱的。如果從綱領上說那就是六度法門,布施、持戒、忍辱都是斷煩惱的。布施特別在本經裡面稱為「捨心」,捨就是放下,不要再計較,不要再執著,什麼都是假的、都是空的。不肯放下那叫業障,障誰?障礙自己,跟諸位說不障礙別人。如果說能障礙到別人,這個因果律就推翻了。那個人有福報的人,我障礙他,他得不得福報?他這邊沒得到,他那邊得到了,障不住的。這個人有罪業、有重罪,他要遭大難的,我想辦法救他,你救了他,這邊救了那邊又遭難了,沒有法子!

  所以造作這些業真正是障礙了自己,沒有障礙到別人,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如果要是因果定律是可以改變的話,諸位想想要是他力可以改變的話,諸佛菩薩大慈大悲為什麼不給我們改變?沒有辦法,要改變就要靠自己,為什麼?因為業是自己造的。既然是自己造的,自己就可以改變,業不是別人替你造的;如果別人造的,他就有能力改變了,不是他造的是我自己造的,自己造自己受,自己也能夠改變。了凡居士就是一個改變命運的人,誰給他改變的?不是佛、不是菩薩也不是雲谷禪師,也不是上帝,也不是鬼神,是他自己改變的。你們好好的去念念《了凡四訓》,自己改變的。這一個道理一定要懂得,懂得這個道理了,我們即使遭遇什麼樣的困難也不會怨天尤人,曉得什麼?曉得是自己業習的果報,這個時候才能夠逆來順受,才知道應當好好的去修福、培福轉變自己的命運,改造自己的命運。

  發願是改造命運的先決條件。要度眾生先斷煩惱,不但要斷煩惱,斷煩惱是成就自己,成就自己的德行。能入一切境界裡面,自己能保得住,不會隨境遷流,他能保得住,然後再學法門。因為眾生無量無邊,根性不同,思想不一樣,一個法門不能度一切眾生,所以得要種種法門來誘導他,把他領到佛門裡面來。這個法門他不歡喜,不歡喜還有另外的法門,那個法門不歡喜還有法門,法門無量無邊。這是佛菩薩的大權方便,都是誘導一切眾生的。可是到最後的成就,諸位要曉得念佛才能成就,到最後一招那就是像普賢菩薩一樣,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才能夠圓滿的成就。

  所以要學法門,不但學法門還得要成佛道,為什麼?不成佛道,度眾生有限。譬如菩薩能度凡夫、能度天人、能度二乘、能度比你低的菩薩,跟你程度相等的你度不了,比你程度高的那就更度不了。一定要成佛,度眾生才能做得圓滿,所以一定要發願早成佛道。可是我們想一想斷煩惱不容易,學法門也不容易,成佛道更難,什麼時候這個願才能滿?跟諸位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四願都滿了,這個四弘誓願都滿了,如果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在這個世界修行恐怕不止三大阿僧祇劫,要圓滿太難太難了。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一生的佛法,一生成就,所以你發了四弘誓願要想滿四弘誓願,你今天就一心念佛,念佛修福,修福為的是什麼?為的是往生。修福別享福,福報享完了不得了,你臨命終時如果是病得很重,人事不知,那就靠不住了,往生就靠不住了。有人給你助念,助念也靠不住,諸位要曉得那個福報大的人他一生當中不享福,臨命終時享福,享什麼福報?心不顛倒,這就是大福報。就是臨命終時神智清楚,樣樣都清楚,一點也不迷惑,最後一念佛來迎接了,這是決定可靠。在臨命終時告訴大家佛來接引我,我去了,這沒話說,這個沒話講的。

  所以我們要求福報求什麼?就求臨命終這個福報。平常我們修福不享福,要知道這個世間福報,臨命終時清清楚楚是最大的福報,因為這一念決定生死輪迴。不學佛的人臨命終要是這麼清楚,他決定不墮惡道,凡是墮惡道的人都是糊裡糊塗去的。諸位想想哪一個明白人願意到三惡道?到三惡道都是糊裡糊塗去的,去了之後才曉得上當了,但是那個上當沒辦法,不容易離開。這是講我們最初發上求下化的心,發四弘誓願。

  「中間修道」。從發心之後,盡形壽精進不懈的修道。修道,你要曉得什麼叫道?道是存心,道是行為。《華嚴經》講的菩薩道就是覺悟的心,無論在什麼境界,我這個心覺而不迷。菩薩行,行是行為,行為是覺悟的行為,當然心覺悟行為哪能不覺悟?心要迷了這個行為才會造罪業,心要覺悟行為不造罪業,心善行善,盡形壽的修學。自己念佛,勸人念佛,自己求生淨土,勸人求生淨土,勸一遍他不信勸二遍,二遍不信三遍,常常勸會有效果的。常常勸那個人會有一天覺悟,某人怎麼常常勸我?大概這裡頭會有道理,他就會去想想,常常勸有道理。

  「行滿願足」。哪一天才滿?到我們臨命終時一口氣不來了才算是滿,不要中斷,這樣「佛果便成」。特別是用在念佛法門上決定真實。我們一生取西方淨土,在西方世界一生圓滿菩提,我們這一生就沒有空過了,這一生不辜負諸佛菩薩,真正是迴向偈裡面所講的「上報四恩,下濟三苦」,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就做到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