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般若經綱要  (第九集)  1997/2  台灣台北華藏講堂  檔名:09-028-0009

  請掀開經本八十九頁:

  【是菩薩不著趣入。不著不趣入。不著已度。不著非已度。不著布施。不著慳貪。不著淨戒。不著犯戒。不著安忍。不著忿恚。不著精進。不著懈怠。不著靜慮。不著散亂。不著般若。不著愚痴。當於爾時。於著不著。亦無所著。何以故。達一切法畢竟空故。】

  到這個地方是一段。今天講台上有一位同修提了一個問題:誦《無量壽經》可六度齊修,要如何修?我們剛才念的這個就是六度。六度裡頭最重要的著重在那個度字,梵語稱為波羅蜜多,我們中文就翻成度的意思。假如只修布施、持戒、忍辱不能叫六度,度什麼一定要搞清楚,布施是度慳貪,你能夠把貪心放下,用布施這個手段,把慳貪不但事沒有,連這個念頭都打掉,那就叫布施波羅蜜,才叫做六度。由此可知,念佛也好,念《無量壽經》也好,念經的時候能夠放下萬緣,那就是布施。依照規矩去念,從經文展開,「如是我聞」,一品一品念下去,念得沒有錯亂、沒有顛倒,這就是持戒波羅蜜,持戒就是守法。這一部經很長,初學的人大概需要兩個小時才能念完,至少也得一個半小時,你要很有耐心把它念完,這個耐心就是忍辱波羅蜜。念的時候勇猛精進,每天或者是規定念一部、或者是念二部,天天不缺,這就是精進波羅蜜。念的工夫不夾雜一個妄念,那就是禪定波羅蜜。經文念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沒有懷疑,充滿了信心,這就是般若波羅蜜。可見得念經也是六度齊修。不過最重要的,是你要將念經的六個原則,如何能夠應用到生活上、應用到工作上,你就真得受用了。否則的話,讀經的時候有六度,不讀經的時候六度都沒有了,那個沒有什麼大用處。最要緊的是要能夠應用在生活上,使你的生活就是六度,六度就是生活,這才能得佛法真實的受用。

  今天經上講的這一段,這個境界就高了,是把你的修學向上提升。這個提升的境界不是普通的境界,法身大士的境界。這個境界,說實在話,就是布施。布施就是捨,捨到極處,無有可捨的,那你就圓滿了。布施圓滿了,是條條都圓滿,不但這六波羅蜜圓滿,菩薩無量無邊的行門都得到大圓滿。這個裡頭最重要的就是『不著』,決定不能著相。什麼叫著相?我們一般人見色聞聲,心裡頭落印象,落印象就是著相。如何不著相、不落印象?難。你要能不落印象,你就成功了,你不但是六道出離、十法界也出離了,你的功夫超過一般的聲聞、緣覺、菩薩、十法界裡面的佛。如果用天台家的話來講,通教的佛、藏教的佛,你都超過了,這個標準就高了。當然不是我們現前境界,可是我們懂得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去鍛鍊。鍛鍊,我們必定會落印象,希望這個印象淡薄,印象不要太深、不要太濃。假如一年比一年淡,你的功夫就有進步。

  『趣入』是證果。譬如小乘能夠將八十八品見惑斷盡,他就趣入初果,也就是須陀洹。我們一般講證入,或者講證得,這個「趣入」跟證得的意思一樣。可是要知道,他不能著相,如果他說:我已經證得須陀洹果了。這個人肯定沒證得,何以見得?佛在《金剛經》上說過,須陀洹不作是念,沒有這個念頭,沒有說他已經證得須陀洹。如果他還說已證得須陀洹,他有這個念頭的話,他不是真的須陀洹。由此可知,從小乘初果,小乘是四果四向,大乘五十一個階級,一直到圓教如來的果地,人家修的是什麼?就是修的「不著」。這麼多的品位從哪裡來的?就是不著功夫有淺深不相同,品位低的不著的功夫淺,品位高的不著的功夫深,實在講都是修的一個原理、一個原則。《金剛經》上所講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可以說這兩句是大小乘人修行的總綱領、總原則,這叫真修行。所以這個地方是對自己來說的,一味從不著上下功夫,心裡面絕不可以有這個念頭,有這個念頭你已經就著相。

  『不趣入』,「不趣入」的念頭也不能有。為什麼?趣入跟不趣入是相對的,相對的在佛法裡面講,叫二法。維摩居士講得很好,《維摩詰經》裡頭說的,佛法是不二法。《六祖壇經》也講得很清楚,二法就不是佛法。諸位要知道,我們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才起心動念就是二法。怎樣才能做到不二法?二邊都不著,趣入是一邊,不趣入是一邊,二邊都不著,這就成功了。二邊不著,佛經裡頭也有個名詞叫中道。諸位要知道,佛說個中道,方便說,你不要以為真的有個中道。真的有個中道,中道是一邊,二邊又是一邊,不又變成二邊了嗎?祖師唯恐我們不會這個境界,所以後頭又加一句,二邊不立,中道也不存在。中道也不能執著,執著就不是中道,不執著這個時候是中道。所以趣入、不趣入都不要放在心上,你才真正能夠趣入。此地所說的境界非常微細,實在不是我們現前的境界。我們現前應該怎麼辦?趣入,向趣入這個地方加功用行,我們才有指望。如果說不趣入,不趣入就懈怠、懶惰,不幹了,那永遠沒有指望。所以這些話是等到我們自己功夫到相當程度了,才告訴你趣入這個念頭不能要,那你就真的進入了。這個意思要懂。總而言之一句話,如果我們真的辦不到,那就老實念佛求生淨土,這個經上講的到極樂世界再辦,現在不是我們的境界,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就能入這個境界,那就不難了。這是最穩當、最近的一條道路,開啟我們般若智慧。

  下面這一句是講利他,前面這一句是自度。自度不能著相,度他也不能著相,『不著已度,不著非已度』。《金剛經》上世尊講得很好,他用他自己來做個比喻,「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那個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是不著相。度眾生的事情做不做?做,從來沒有休息過;雖做心地清淨,決定不落痕跡,這就是佛菩薩。佛菩薩有什麼本事?這就是他的本事。我們凡夫做不到,凡夫做一樁事情,心裡落印象。落印象就是造業,不落印象不造業,沒有業。沒有業,當然他就沒有報。我們落印象,印象裡面可以分為三大類:好的、不好的、無所謂好壞,這三種,無所謂好壞叫無記業。三種都有果報,好的是善報,三善道,不好的是三惡道,正是所謂如是因,如是果,如是報。我們沒有能力不著相,那起心動念、一切作為就要想到善惡因果報應,才能夠真正的自求多福。現在人常講改造命運,改造命運一定要懂得因果。果上沒有辦法改變,要在因上改變,因、緣上改變,這個是合理的,這是真實的。所以度眾生,這個度就是幫助眾生、關懷眾生、愛護眾生。幫助一切眾生不可以著相,「著已度」,這是著有;如果「著非已度」,那是著空,空有二邊都有過失,都不能夠解決問題,對自己都是障礙。

  下面這六句就是六度。『不著布施,不著慳貪』,這就是布施波羅蜜。「布施」要不要做?要做,布施的目的就是度慳貪的。「慳貪」是煩惱,是煩惱裡面的根本煩惱。佛在經上說,貪、瞋、痴叫三毒煩惱,沒有比這個更重的。實在這三毒再把它歸納起來就是一個貪。你為什麼會有瞋恚?貪不到才發生瞋恚;如果你貪得了,瞋恚就沒有了,愚痴自在其中。所以三毒歸到最後就是一個貪,六度把這個擺在第一位。所以六波羅蜜,實在講都是布施波羅蜜。布施裡面有三種:有財布施,有法布施,有無畏布施。持戒、忍辱這兩條都是屬於無畏布施,精進、禪定、般若是屬於法布施。所以六度包括菩薩一切法門,而六度又可以歸納成一個布施。這才曉得布施重要。布施就是捨,布施就是放下。般若是看破,布施是放下。徹底放下,究竟放下,慳貪的根就拔掉了;換句話說,你所有的煩惱都沒有了。你要想斷煩惱,從哪裡斷?從布施斷。怎樣才能達到究竟圓滿?要不著相。布施著了布施的相不行,即使慳貪也能夠斷了,斷得不徹底,斷得不圓滿,一定要不著,才是究竟圓滿。這個要認真去做。

  第二個,『不著淨戒,不著犯戒』。戒律是修學的根本,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大乘小乘、宗門教下、顯教密教,都是從持戒下手。如果不持戒,決定不能成就。這個是我們一定要明瞭的、要記住的。戒律從哪裡下手?根本戒就是五戒,佛在一切經上教給我們的五戒十善,從這裡下手。佛在《觀經》給我們講修行的三福,三福是所有宗派行門修行的基礎,沒有這個基礎任何一個法門都不能成就,包括念佛法門。念佛是易行道,但是如果你持戒不嚴,念佛也不能往生。不能往生,念佛變成什麼?念佛是善業,你還在三善道受報,不能往生,這一點要特別注意到。所以祖師大德教給我們持戒念佛。

  戒律,廣義引申就是守法,樣樣都如法。這個意思既深又廣,無論是修學世法跟出世法,一定要循規蹈矩,按部就班,這樣去修學。可是你要做到圓滿也不能執著,為什麼不能執著?他最後結論上告訴我們,因為一切法畢竟空故。既然畢竟空,佛為什麼要設這麼多法?這些法都叫方便法,破眾生無始劫以來的煩惱習氣,用這些方法來破除的。也正如同眾生生病,大夫用藥物來給你治病,這個藥很有效,你服了這個藥,確實藥到病除,等到你病沒有了,藥也不要了,法也不能執著。病好了,病好了還天天吃藥,就又吃出病出來了;病好了,藥就沒有了。所以那個藥是方便法,不是真實法。佛法就好比是藥,方便法。所以佛法也是因緣生的,眾生沒有病,哪來的佛法?所以,眾生病沒有了,個個都成佛,法就沒有了。這是法不能夠執著。在我們現前,我們一定要認真去持戒,我們還著相持戒。千萬不能說我不著,不著是好聽,不著淨戒,你也不著犯戒,就天天犯戒,那還得了嗎?那個不得了。「不著犯戒」,前面那一條要做到,後面才有功德;如果前面那個不要,我單單要後頭,我不著犯戒,天天犯戒去,那就是要墮落了,你就完全把意思錯會了。前面這一句圓滿了,後面這一句才得力,功夫才真正得力。

  『不著安忍,不著忿恚』。「安忍」是忍辱波羅蜜。世間人常說,「忍耐是有限度的」。他為什麼會有限度?因為他著了,他著了相。著了相,這個忍辱的確是有限度的;如果不著相,這個忍辱就沒有限度,那才能叫圓滿。忍辱對什麼?對瞋恚的。「忿」是忿恨;「恚」是瞋恚。多半是對於逆境,這個境界不稱心、不如意,才生瞋恚心。學佛的人、學菩薩的人一定要牢牢的記住,這個煩惱起來了很可怕,佛在經上比喻說,「火燒功德林」。什麼火?瞋恚之火。你看人一發脾氣,全身發熱,臉上都赤紅的,瞋恚之火,非常可怕。功德是什麼?功德是戒、定、慧。持戒有功,定就是德,叫功德。修定有功,開慧就是德。你一發脾氣,戒定慧就沒有了,這叫火燒功德林。戒定慧三學也是佛法的總綱領、總原則,包括無量無邊的行門。我們常講法門無量,法是方法,門是門徑,比喻你從這個方法證得,前面講的趣入,你從這個方法趣入,所以把它比喻作一個門。這一發脾氣,戒定慧三學都沒有了。所以功德不容易保持。

  你要問問,你修行有多少功德?那你就想想,你從什麼時候到現在還沒有發脾氣,你就這麼一點功德。如果你到講堂來聽經之前,發了一頓脾氣的話,你的功德就是幾分鐘的功德,從發脾氣以前的都沒有了。這個樣子是不是白修了?沒有白修。那是什麼?福德。福德,發脾氣沒有關係,福德燒不掉,功德燒掉了,功德沒有了,你修的戒定慧都變成三界有漏的福報。所以你要曉得,功德能了生死出三界,福德不行,福德在三界裡頭享福、受報,不能了生死出三界。你明白這個道理,你才知道佛經裡面講的五戒、十善不一樣。你看十善裡面,身三、口四、意三,這個身三也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五戒也有這三條,不一樣。五戒是功德,十善是善業,不能了生死出三界,可是五戒那個功德能了生死出三界。雖然名詞一樣,好像在行持上也差不多,可是意義不相同,一個是曾經持戒發了誓願,我一定要守;十善,你沒有發這個願、沒有發這個誓。所以戒跟善有很大的差別。

  在念佛人來說,戒幫助你得定。定是什麼?《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念佛三昧,你要是得到了,決定往生。念佛三昧功夫淺深不等,上等的功夫叫理一心不亂,中等功夫叫事一心不亂,下等功夫叫功夫成片。實在說,上等、中等我們很難達到,但是那個下等的功夫成片,如果我們大家努力一點都可以得到。下品行嗎?行,下品生凡聖同居土,這個裡面也有三輩九品。功夫成片的生凡聖同居土,上三品往生的人不但可以預知時至,而且可以自在往生。這個自在往生就是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不一定要等我們壽命到了,不一定,想提前可以;壽命到了的時候,如果你還有事情的話,這個世間多住幾年也不礙事。這就是我們講的生死自在。可見得生死自在在念佛法門來講不難,確確實實每個人都可以做得到。你為什麼做不到?因為你不肯布施,你就做不到。布施什麼?放下,你不肯放下,那就沒法子了。真正肯放下,讓自己心裡頭絲毫牽掛都沒有,你就成功了,你就能做到了。

  所以說身心世界一切放下,知道這個全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不但世間法是假的,佛法也是假的。世間法放下,佛法也要放下,只依靠這一句佛號就成功,就決定得生,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這個我們在大乘經裡面講得很多,同學們聽得也都耳熟了。由此可知,成敗的關鍵,一個是放下,一個是耐心,忍辱波羅蜜就是有耐心。凡夫總有習氣,現代人所謂的有些瓶頸,一定要把它突破,你修行的功夫才能得力。突破,唯一的條件就是耐心。譬如念佛,如果我們日夜不斷的去念,感覺得疲勞、疲倦,這個就是業障。怎樣把這個業障突破?你就是堅忍,克服自己這個習氣。突破這一關,念佛的好處你就得到了,你會愈念愈歡喜,愈念愈自在,愈念身體愈健康。頭一關很難突破,突破之後就得自在,念的時候法喜充滿。

  下面一句,『不著精進,不著懈怠』。一定要勇猛精進,雖勇猛精進心裡面不要著勇猛精進的相,著相就不好,因為你著相,你的心就不清淨。所以要懂得離相,離相修行是諸佛菩薩心,著相則是凡夫心。凡夫跟佛菩薩就是心不一樣,佛菩薩心清淨,凡夫的心污染。著相就是污染,不著相就清淨,差別在此地。所以《般若經》上一再強調不著,一再強調不可得,這是事實真相,因為一切法不可得,你就決定不能執著,你執著就錯了。決定不能懈怠,一定要勇猛精進,二邊不著,這個就對了。

  底下經文是『靜慮』,「靜慮」就是禪定。六度裡面禪定這個名詞,在譯經的體例裡面叫梵華合譯,因為禪是梵語、梵音,定是中國字。所以這個名詞裡面,一個字是梵語,一個字是中文,把這兩個合起來,成為一個佛學名詞。禪很接近定,但是我們用定來解釋禪很難,所以必須要加以解釋,於是解釋裡面多半翻作靜慮,這個是解釋禪定的。靜就是定的意思,可是它裡頭有慮,它不是個死定,它是活的。所以定中有境界,不是沒有境界。所以靜慮又翻作止觀,這個名詞諸位也常常見到。天台家就是修止觀,止觀就是禪,它有小止觀、有摩訶止觀。止就是定,就是此地靜的意思,靜止;而觀就是慮的意思。他用觀,用觀好。好在哪裡?不用心意識,這才叫觀。心意識是什麼?第六意識分別,第七識執著,第八識落印象。不用心意識,譬如我們眼見色,我們眼看這朵花,沒有用分別心,也沒有執著心,也不落印象,這個時候叫觀。如果才有分別,這是蓮花,這是紅色的、綠色的荷葉,那就不是觀,你就落到心意識裡面去,這就錯了,這是凡夫的知見。

  諸佛菩薩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叫觀,真的是止觀,止是如如不動,觀是不取於相,不著相。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這叫禪定,這叫靜慮。不是說外面的境界不知道,不知道不行,樣樣清楚,樣樣明瞭,沒有用心意識。不用心意識,你用的是什麼?用的是真心。心意識是妄心,他用的是真心,真心對外面境界是真實的境界,不是虛妄的境界。經上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是對凡夫。凡夫用心意識,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諸佛菩薩也對著我們現前這個境界相,他怎麼說?凡所有相皆是實相。這才讓我們真正明瞭境隨心轉。所以諸佛菩薩見色聞聲是實相,我們今天見色聞聲是妄相、幻相,夢幻泡影。同樣是這個境界現前,他就不一樣。他用真心,現的境界就真實;我們用妄心,對的境界就虛妄。所以說相隨心轉、境隨心轉。

  明白這個道理,會修行的人,他怎麼個修法?在心地上用功夫,不在外境。外境,那不管事,要在心地上下功夫。宗門教下,祖師大德常講從根本修,根本就是心地。把妄心修正為真心,真心就是不分別、不執著,沒有妄想。離開妄想分別執著,那個心是真心;起了妄想分別執著,這個心就是妄心。凡夫把真心變成妄心。妄心在法相宗裡面講就是八識,八識五十一心所是妄心。佛菩薩回過頭來了,所謂轉八識成四智,叫四智菩提,那就是真心。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轉末那為平等性智,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轉過來了。你要問怎麼轉的?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離開妄想分別執著就轉了,你所接觸的相就是實相。所以實相跟妄相是一不是二,不是說妄相外面有個實相,那你就錯了。同樣一個道理,妄心跟真心是一樁事情。不是說妄心外面有個真心,真心外頭有個妄心,那你就錯了,這就錯到底了。所以給你講真妄不二,就是念頭上轉。轉過來了,不但六道沒有,十法界也沒有,你就趣入一真法界。西方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所以靜裡頭有慮,這個慮,諸位要知道,不是思慮,思慮落到意識裡頭去了;這個慮的意思就是明瞭,不須要經過考慮的,一切明瞭,是這個意思。所以,實在講用靜慮不如用止觀好,我們更清楚、更明瞭,意思顯著。

  末後這一句,『不著般若,不著愚痴』。實在講,不著就是般若,著了相,般若就沒有了。「般若」是自性本具的智慧,不是從外頭來的,不是靠修來的。從哪裡來?從禪定當中來的。你看六度裡頭第二是持戒,因戒得定,因定開慧,般若智慧是從禪定裡面來的。換句話說,禪定是清淨心,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我們凡夫的心不清淨,是污染的心,被污染了。染污心起作用就是煩惱,貪瞋痴慢疑這些東西;清淨心起作用,裡頭沒有這些東西,決定沒有煩惱。這也說明,佛菩薩跟凡夫心不一樣,我們講用心不相同,要明白這些道理。般若不執著,愚痴當然也沒有。所以愚痴也不能執著,不但沒有這個事,名詞也沒有。名是假名,都是世尊接引一切眾生方便的設施,不是真事。

  這是把菩薩修行的六大綱領說出來了。菩薩從來沒有休息,認真勇猛精進的在做,雖然做不著相。所以他沒有疲倦,像《行願品》裡面所說的「無有疲厭」,同樣做一樁事情他不厭。我們這個世間人,天天做一樣的事情,做久了就厭煩。菩薩不厭煩,他為什麼不厭煩?他沒有著相,所謂作而無作,無作而作,他怎麼會厭倦!我們為什麼會討厭?著相。你看我每天幹這個,他就厭煩了,著相。他不著相,所以他也不會疲倦,也不會厭煩,道理就在此地。我們對於一個工作,如果很認真努力去做,也能夠做到不著相,你這個工作一定會做得非常圓滿。世出世法沒有兩樣。

  下面更進一步,不是教你不著嗎?不著也不能著,你要著了個不著,也就壞了,你還是著了。『當於爾時,於著不著,亦無所著』,你那個心才真清淨。《無量壽經》上教給我們修行的總綱領是「清淨平等覺」,這是教給我們修行的綱領。你依照這個綱領去修學,果報是「大乘無量壽莊嚴」。大乘無量壽莊嚴給諸位說就是西方極樂世界,果報就得到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圓滿的得到,不是說得到一分。我們在這個世間,福報很有限,得到的是非常非常渺小。我們活在這個世間,就算是幾十年,你有個房子住,你得到這一個房子,這個城市你沒有得到。你當個市長,假的。你當個市長,這一個市是你的嗎?不是,空名而已,你並沒有真得到。可是清淨平等覺得到,那不一樣,西方極樂世界是圓滿的得到,你真得到了,絕對不是部分的。所以一定要修清淨、平等、覺。這三樁一個得到了,三個都得到。我們一般最多的,都是從清淨心。我們讀經、念佛、修行,修什麼?清淨心。用什麼方法修?用這六個方法,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修什麼?修清淨心。清淨心就是《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定,清淨心;「心不顛倒」是慧,就是覺。清淨平等覺後面的覺字,覺就是心不顛倒,樣樣清楚,樣樣明達。這樣是不著也不著了。

  下面說,為什麼?把所以然的道理跟我們說出來了。『達一切法畢竟空故』,「達」是通達,世出世間一切法畢竟空。這個諸位要曉得,「畢竟空」就是畢竟不可得,不可得才是圓滿的證得。這個意思不好體會,難在什麼地方?難在我們沒有入不二法門,我們把一切法都把它分作二截,一個得,一個不得。哪裡曉得,得跟不得是一樁事情,那你就入不二法門。給你說不可得,是你心裡面決定不能有這個痕跡,不能有這個念頭;給你說得,真的,一切你都得到。可是你心裡頭有個得的念頭,你什麼都得不到了。為什麼原因?你心裡面產生了障礙,這是業障。如果沒有這個業障,為什麼說一切都得到?因為盡虛空遍法界都是你自性變現的。你的心性是能變,虛空法界是所變,能所不二,能所是一,你怎麼會沒得到?你當然得到。可是,你有個得的念頭,你就得不到。清淨心裡頭沒有一物,你有個得的念頭,壞了,你就得不到。這是事實真相,這是真理。所以心要清淨,清淨心的德用不可思議。《華嚴經》稱之為《大不思議經》。什麼不思議?這個心之體、相、作用不可思議。可是才起心動念就被污染了,污染之後裡頭就產生能所,就對立了,你的受用就非常非常有限。所以通達明瞭一切法畢竟空。《金剛經》上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是佛給我們說明一切法的真相。這一段我們就講到此地。

  諸位再翻過來看九十一面,九十一面第三行,卷十。我們從第五行第二句看起,我把經文念一段:

  【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最尊最勝。最上最妙。具大勢力。能修行無等等諸法。能圓滿無等等諸法。能具足無等等諸法。能得無等等自體。所謂無邊殊勝相好妙莊嚴身。能證無等等妙法。所謂無上正等菩提。】

  到這個地方是一段,我們就看這一段。這一段是說明修行般若波羅蜜多的這些菩薩們,這個地方是舍利弗尊者、目連尊者,飲光是迦葉尊者,善現是須菩提尊者,這都是佛的大弟子們,他們讚佛。佛在這一會裡面跟我們講般若波羅蜜多,這是讚歎菩薩修般若波羅蜜多無比的殊勝。這段經文我們念了之後,我相信同修們非常羨慕,怎麼個修法?我告訴大家,最簡單、最容易的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全具足了,佛號功德不可思議,這個裡面具足圓滿的波羅蜜多。許多人不肯念佛是沒有認識佛號的功德,他不曉得,叫不識貨,那沒有法子,最好的寶貝擺在面前不認識,這種人很多很多。

  世間人認為什麼東西寶貴?寶石、金剛鑽擺在面前,這個不得了,沒有一個不喜愛的。其實比這個東西更寶貴的太多了,什麼東西?故宮博物院的破銅爛鐵。擺在那裡,你們誰要?沒有一個人要,馬上就丟掉。那個才是真正寶貝,幾千年的古物,金剛鑽換不來的。內行的人、懂得的人,知道那是寶貝,它的價值超過金剛鑽。幾個內行人?恐怕那些東西擺在我們這裡,我們這裡所有人看看都搖頭,都不要它。佛號就是如此,真正知道這個佛號功德不可思議的人,真的是不多。真明瞭,真肯去修,就這一句佛號念到底,沒有一個不成就,而且成就都是無比的殊勝,沒有人能相比。這些事實,《淨土聖賢錄》裡面記載很多,《往生傳》裡面也記載很多。就是擺在我們眼前,最近這幾十年,我們所見到的、所聽到的,不在少數。

  這段經文我們略說一說。『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什麼叫修,什麼叫做行?什麼叫般若波羅蜜多?「修」是修正。「行」是行為,行為太多了,佛在經上把一切眾生的行為歸納為三大類,叫身、口、意。身,所有一切動作,身的行為;口是言語,口業的行為;意是念頭,起心動念。行為再多,總不出這三大類,所以用身、語、意全部包括了。行為有了錯誤,才需要修正,所以修行是修正錯誤的行為。如果說得更詳細一點,修正錯誤的思想、見解、言語、造作,這就都包括了。用什麼做標準?般若波羅蜜是標準。「般若」是智慧,「波羅蜜」的意思是究竟圓滿;換句話說,是以究竟圓滿的智慧來做標準,那當然是『最尊最勝』,沒有比這個更尊貴,沒有比這個更殊勝。『最上最妙』都是讚歎。

  般若波羅蜜到底是什麼?佛在這部經上講的是真多。《大般若經》有六百卷,全文是我們現在這個本子二十四本,這個節要是二十四分之一,原文是二十四本。說得這麼多,歸納起來只有一句話,《心經》上所講的「無智亦無得」,這就是般若波羅蜜。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講解「無智亦無得」,講了二十二年,講了這麼一大堆,結歸到最後是無智亦無得。無知是從心上講的,我們講能現所現,或者是能變所變。能現的是心,《華嚴經》上所說,虛空法界,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能現的這個心,無知。我們今天的病在哪裡?偏偏去求知,那就壞了。真心裡頭本來無知,你天天求知,你不是糟糕了,你的心就壞了。所以修行人修什麼?修定,修無知,無知是真知。這《般若經》上講,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知是體,無所不知是作用。

  我舉個例子,舉個很淺顯的例子,比如我剛才講的,我們眼睛看這個花,我們看它無知,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也沒有打妄想,這擺在面前清清楚楚,沒有起心,沒有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是真知,般若。這就是般若波羅蜜。起作用的時候,無所不知。有人來問,這是什麼?我告訴你,這是蓮花。這什麼顏色?紅的顏色。無所不知,起作用的時候是無所不知。起作用是無所不知,是對他的,不是對自己的。對自己的是無知,你的心永遠清淨平等覺,叫自受用;他受用,他受用是教化眾生,教化眾生是無所不知。不教化眾生,對自己是一無所知,什麼都不知道;雖不知道,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不糊塗,不是白痴。所以般若有體、有用。我們修行人修什麼?先要修無知。換句話說,先要修清淨心,清淨心起作用就無所不知,這個才最妙。所以『具大勢力』,這個「勢力」就是我們今天講能力,具大勢力就是你得大能,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下面講,『能修行無等等諸法,能圓滿無等等諸法』,「無等等」是一切法,你能修行一切法,你能圓滿一切法,這個無等等是世出世間法統統包括在其中。『能具足無等等諸法,能得無等等自體』,「自體」就是一切法的自性,在有情眾生我們稱為佛性,在無情眾生稱為法性。這一句就是宗門裡面講的明心見性,「能得無等等自體」就是明心見性。下面這是講的相好,正報、依報。正報,像大乘經上講的,「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這是正報。依報,像《華嚴經》上講的華藏世界,《彌陀經》上講的極樂世界,種種莊嚴說之不盡,依正莊嚴你都得到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