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般若經綱要  (第八集)  1997/2  台灣台北華藏講堂  檔名:09-028-0008

  請掀開經本第八十八面,看下面阿拉伯的數字八十八面,從第六行看起,第六行當中有一個空字,這是一個段落,我們從這個地方看起:

  【有菩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安住六種波羅蜜多。嚴淨一切智。一切相智道。由畢竟空無去來故。】

  從這一段看起。『菩薩』上面加一個『有』字,意思就是說有一些菩薩。如果我們以天台家的講法,天台將世尊一代時教判為藏、通、別、圓,四教都有菩薩。雖然菩薩這個名義相同,而實際上他們的境界淺深廣狹差別很大。四教的菩薩都修般若波羅蜜,也就是說般若波羅蜜的名字相同,裡面淺深也不相同。這種情形就像我們在學校讀書一樣,譬如在台灣我們念國文,初中有國文課,高中也有國文課,大學還有國文課,國文兩個字沒有兩樣,也是一樣講法,可是裡面程度相差就大了。四教菩薩所修的般若波羅蜜多,也就像這個樣子。這是我們必須要能夠體會的,也正是大乘經上常說,「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譬如我們在此地,這是《般若經》上,我們聽到佛在這一會裡面所說的,藏、通、別、圓四種菩薩,他們聽佛說法領悟的淺深不一樣,隨類各得解。這個情形我想一般同修都能夠理解的。就以我們現前來說,我們這裡坐下來看看恐怕也有一、二百人,這一個半鐘點講下來之後,大家聽了每個人領悟的也不相同,這是一定的道理。什麼原因?當然這裡面原因就非常複雜,牽涉到過去無始劫來的根性,種種不同,所以有種種差別。

  這段經文上最要緊的是說,『安住六種波羅蜜多』,關鍵在「安住」這兩個字,這是值得我們注意的,也值得我們學習的。我們修學時間也不算少,同修當中也有學了二、三十年的,甚至於比這個時間還長,為什麼我們功夫不得力,佛法殊勝的功德利益我們沒有享受到,原因在什麼地方?我們沒有安住。安住兩個字的意思,說通俗一點大家好懂,就是專精、專一,這才叫安住。「安」是你心裡面沒有疑惑;「住」,住在一個境界裡頭,正是所謂一門深入,你才能有成就。通常在念佛法門裡面,我們常講不懷疑、不夾雜,安就是不懷疑,住就是不夾雜。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這是重要的原則,只要你把心安住在這個境界裡面,沒有不成功的。所以這兩個字很重要、很重要。

  這些菩薩安住在六種波羅蜜多,這正是菩薩的正行。過去在講席裡面曾經跟諸位同修介紹過,大乘經上常講十法界。為什麼會有十法界?十法界是現象,十法界是屬於果報,果必有因,因是十法界人心不同,所以顯示出境界就有差別。我們從上面來說,這是佛在一切經上常講的,佛是平等心。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離開一切分別、執著,這個心平等了,佛境界就現前。換句話說,你什麼時候平等心現前,你就什麼時候成佛,佛是平等心。菩薩是六度心,此地講,他安住六波羅蜜。所以這是菩薩的正行,非常難得,也非常殊勝。再往下去,緣覺是十二因緣,因緣心;聲聞四諦心。再下面就是六道,天道是十善心,人道是五戒心,這裡面還有一個阿修羅,阿修羅是五戒、十善裡面夾雜著貢高我慢,這就變成阿修羅;三惡道,貪心是餓鬼,愚痴是畜生,瞋恚是地獄。當然這個裡面的業因非常複雜,世尊這種說法,只是在複雜的因緣裡面,給我們說出最重要的一個因緣。

  菩薩是六度,修六度才『嚴淨一切智,一切相智道』。《般若經》上這些名相,跟古時候翻譯的稍稍有一點差別。我們學佛的人每天做課誦都念迴向偈,「莊嚴佛淨土」,嚴就是莊嚴,淨是清淨,這兩個字合起來就很明顯的教給我們,什麼樣子才算是莊嚴?清淨。心清淨,國土就清淨,身心清淨這是真正的莊嚴。無量的光壽,無量的莊嚴具,都是從清淨身心裡面自自然然生出來的。所以菩薩修行六波羅蜜,「嚴淨一切智」。通常講三種智: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般若經》上講,『一切智,一切相智』。「一切相智」就是一切種智,當中道種智省略了,省略並不是沒有,這三種智,說一個前,說一個後,當中的一定包括在其中。這就是莊嚴,如來果地上的真實智慧。

  在一般解釋,「一切智」是指空,也就是指一切法的本體,本體是空寂的,所謂是萬法皆空,這個說法是一切智,阿羅漢、辟支佛也曾經證得。雖然一切法體是空的,可是相有,不能說相沒有,十法界依正莊嚴這是相。這種種不同的森羅萬象怎麼變現出來的?如果能夠明瞭這樁事情,他的智慧就叫做道種智。道是道理,十法界依正莊嚴什麼個道理變現出來的,這個道裡面包含著理論、方法、因果,包括這三方面。十法界都不出理事因果,都不出這個範圍。因為它多,所以叫種,種是種種,這一類的智慧就是通達明瞭一切法的現象,這個智慧叫道種智,在我們這部經裡面叫「相智道」。第三種就是體用,他能夠圓融過來,知道體用不二,理事一如,這個智慧才圓滿,這叫一切種智,就是此地講的「一切相智道」。這是通常講,我們解釋佛陀,佛這個字,它這個字的含義有智、有覺,智就是這三種智,覺有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智是體,覺是用,有體有用。

  後面這一句話重要,『由畢竟空無去來故』,這才是真正達到究竟圓滿。所以這一部《大般若》,我們今天讀它的綱要,它的內容是六百卷經,六百卷經裡頭有一個總綱領,諸位要能夠掌握住了,這個六百卷就不難懂。總綱領就是三個字,「不可得」,一切法都不可得。我們要問:這三種智有沒有?三種覺有沒有?有。雖有,畢竟空,不可得。這個意思很深、很廣,因為有智、有覺,這個沒有落空,不著空;因為畢竟空、不可得,不著有,空有二邊都不著。一切法事實真相就是這個樣子的,通達明瞭事實真相,你才曉得在這個世間怎樣處事待人接物、怎樣生活、怎樣工作與一切智不可得相應。要是相應,你過的就是佛菩薩的生活,我們世間人所謂的究竟圓滿的生活、幸福美滿的生活,在你的生活裡面沒有絲毫缺陷,無論在什麼境界裡頭,所顯示的都是大圓滿。這一句是總說,下面是分開來說,六波羅蜜一條一條分開來講。第一個:

  【無布施。無慳貪。唯假施設故。】

  《般若經》最難講的地方,就是這些文字。你如果執著文字,沒有布施,沒有慳貪,我什麼事也不要做,這叫什麼?叫依文解義,三世佛都喊冤枉。你看人家「安住六種波羅蜜多」,你要懂得安住這兩個字的味道。如果你修布施,你布施著相,我今天布施多少財物,做了哪些好事情,哪些人受到我的利益,你就著了相,著了相就不是安住。安住是做了又不著相,你才得到安;你做了著相,不安,你的身心不安。安是什麼?要完全空掉才會安。心裡頭有東西,你怎麼會安?所以大家的心都不安。你要知道,你為什麼不安?因為你有憂慮,還有牽掛,你有思前思後,你就不會安。你要果然把這個東西統統放下,像《心經》到最後「無智亦無得」,那你怎麼不安?你跟諸佛如來一樣的安。有絲毫牽掛,有絲毫的念頭,你就不得其安。但是有一個念頭除外,念阿彌陀佛。行,念阿彌陀佛沒有問題,除念阿彌陀佛之外,任何念頭你都得不到安穩,念阿彌陀佛可以,這是一個特別的例子,一個特別法門。

  『無布施』是告訴你不著布施的相。經上常講「三輪體空」,這才是安住布施波羅蜜。布施是手段、是方法,目的是什麼?目的是破除我們無始劫來最嚴重的一個煩惱,『慳貪』。「慳」是吝嗇,自己有的捨不得;「貪」是貪求。布施這個手段就是對付慳貪的,比如有慳貪煩惱,慳貪煩惱沒有了,布施波羅蜜就圓滿;假如慳貪煩惱斷掉、沒有了,你還著了一個布施的相,你這個波羅蜜不圓滿,你還著了相。後面這一句就更妙了,『唯假施設故』。這個境界不是我們的境界,為什麼?我們煩惱沒斷,真的要吃藥,來對付我們的煩惱,用布施對治慳貪。這一位菩薩,這不是普通菩薩,是高級的菩薩,《華嚴經》上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是他們的境界。他們煩惱斷了,布施波羅蜜圓滿了,還要不要修布施波羅蜜?他還修,還繼續不斷的修。他為什麼修?他不是為自己,為利益一切眾生,就是說給眾生做個榜樣。諸佛菩薩倒駕慈航,到我們這個世間來示現,所作所為、種種表現,「假施設故」,是來幫助初學的,他自己已經達到圓滿了。前面兩句是自利圓滿了,後面這一句是利他圓滿了。所以一樣還是勤修布施波羅蜜,做樣子給人看。第二句:

  【無淨戒。無犯戒。唯假施設故。】

  持戒是手段,目的是破惡。凡夫無始劫來迷惑顛倒,起心動念都為自己,執著我,起心動念都想到我,這是毛病。為什麼說想到我是毛病?諸位必須要知道,佛在經上跟我們講得很明白,六道是怎麼來的?就是因為有我執,才無緣無故變現個六道輪迴;因為有法執,所以才變現出十法界。原來我這個念頭是六道輪迴的根源。所以佛說,我執破了,六道就沒有了。這通常是講證阿羅漢果、證辟支佛果,阿羅漢、辟支佛他們的本事就是把我破除了,換句話說,起心動念不再有我這個念頭六道就沒有了。如果法執再破了,十法界就沒有了,這就是契入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諸佛如來與大菩薩他們修行的處所,他們活動的空間,跟十法界這裡面不一樣。

  因此,六道凡夫起心動念都是惡,我們不能不承認。正如《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頭所說的,「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說得更清楚、更明白。而言語造作,念頭是總指揮,念惡,身口怎麼會善?佛教導我們用持戒這個方法來破惡,佛告訴我們哪些事情我們應當要做的,哪些事情我們不應該去做的,佛說應當去做的我們認真努力去做,佛說不應當去做的我們決定不去做,這就是持戒。應不應當的標準在哪裡?實際上諸位仔細去觀察不難體會,我們把它結歸起來答案顯現出來了,凡是利益一切眾生的,佛都叫我們去做;凡是利益自己的,佛給我們講不可以去做。利益自己是什麼?增長我執,增長貪瞋痴慢,所以這個東西不能做。這在戒律裡頭,我們找出這個標準。所以佛與菩薩們,他們給我們作了示範,起心動念都是為一切眾生。他們的心平等、清淨、廣大,心一動就是為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沒有說是為我家裡幾個眾生,為我們這個團體幾個眾生,沒有。你看那個心量多大,盡虛空遍法界。

  說『無淨戒』,一定是『無犯戒』。「無犯戒,無淨戒」,持戒波羅蜜圓滿了。這兩句是自度,跟前面意思完全一樣。無淨戒,無犯戒,清淨、犯戒這是二邊,二邊的相都不可得。可是他還有沒有持犯的樣子?有。持犯的樣子,『唯假施設故』,他表演給我們看,有表演持戒的,有表演犯戒的,兩種人都是善知識,兩種人都是佛菩薩。諸位在大乘經上看到,小乘經上也有。佛當年在世,有一些弟子像目犍連、舍利弗、迦葉尊者,這個是給我們表演,像唱戲一樣,他唱正派的,他表演的是持戒,戒律很清淨;像提婆達多、六群比丘,他們唱反派的,完全搞破戒,這些都是菩薩,都是佛與大菩薩,讓釋迦牟尼佛在當中來評判,對持戒的讚歎,對犯戒的喝斥,其實是什麼?做給我們看的。他們有沒有持戒、有沒有犯戒?沒有,他們真的沒有。所以我們不可以把他們當做凡夫來看待,那你就錯了,這些都是諸佛如來、大菩薩示現,像唱一台戲一樣,他們都是表演某一個角色,表演得很逼真,讓我們在這個裡面覺悟。所以他有表演,這個表演就是假施設故。為什麼說個假?表演也不執著,換句話說,他的心依舊是清淨平等覺,他沒有迷,只是舞台上表演這個角色而已,表演得再逼真、再像,也是若無其事,那就是假施設。第三:

  【無安忍。無忿恚。唯假施設故。】

  這是六度裡面的忍辱波羅蜜。這是玄奘大師翻的,按照梵文原文多半是直譯『安忍』,六度裡面的忍波羅蜜是「安忍」。古德譯經沒有照這樣翻,他把這一條翻作忍辱,這個是有特別的用意,因為在古時候的中國人,對侮辱看得非常嚴重。我們在古書裡頭常讀過,「士可殺,不可辱」,士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知識分子,受過高等教育的人,這樣的人殺頭無所謂,侮辱不可以。所以把這個辱看得這麼重,古德翻經的時候就翻作忍辱。辱都能忍,還有什麼不能忍?沒有一樣不能忍。這是個特別的譯法,實際上的意思是安忍。

  「忍」,在菩薩修學六個原則當中(我們稱為六度)非常重要。佛在《金剛般若》上,《金剛般若經》大家都念過,它是六百卷裡面的一卷。其他的《般若經》,我們不見得念過,《金剛經》念過。你看佛在《金剛經》上,將這六大綱領有說得很詳細的,有說得很簡單的,輕描淡寫帶過就完了,唯獨布施跟忍辱講得最多。這個道理就是說,這六條綱領中,這兩條最重要!布施能修福修慧,你要想修福修慧、積功累德,你怎麼修?修布施;而忍辱正是成就。你雖修,如果你不能忍,你的成就很有限。所以佛說一切法得成於忍,這個一切法是說世間法跟出世間法,你要想成就,安忍就太重要了,你不能忍就不能成就。所以忍是一個人修學成就關鍵的所在,愈是大的成就,愈要大的忍耐。

  特別是對於瞋恚,這個地方講『忿恚』,更要忍。這個就是遇到心裡面不如意的事情,往往一般人就要發脾氣,動了瞋恚心,這個境界現前。而實際上忍辱的範圍非常廣大,順境也要忍,不能單看逆境,順境也要忍,順境不生貪戀,這個世間人遇到順境貪愛、留戀,捨不得放下,也錯了。所以順逆境界都要忍。一切境界當中你能真正做到如如不動,實際上如如不動是底下禪定波羅蜜,但是你要曉得,禪定是以忍辱為前方便,忍辱是禪定前面的功夫,不能忍哪來的定?所以一定要能忍,順逆境界,什麼樣的境界都要忍,然後才有底下的精進、禪定、般若。我們現在處的這個世間,這一段的時間與空間是亂世,眾生的生活很苦,天災人禍非常頻繁,我們處在這麼一個時代。在這個時代,菩薩這六條綱領就顯得格外重要。換句話說,我們要怎樣才真正能夠平平安安度過這一生?最好的方法,最有效果的方法,就是這六條綱領。

  布施教我們放下,後面般若是教我們看破。你要真正能放得下,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都不要掛在心上,這就是布施波羅蜜。持戒是守法,佛在經上許許多多的教誡,我們要遵守。但是經論太多了,如果每一部經論都涉及,我們沒有這個能力,而實際上也沒有這個必要,能夠受持一部經,我們一生就受用不盡。不但是一生,說實實在在的話,從初發心一直到圓滿成佛,無量劫都受用不盡,這是真的。一定要守法。除佛教誡我們之外,我們現在這個身體還沒有離開世間,還要跟世間這麼多人在一起相處,人是一個社會的動物,他有組織,所以國家有憲法、有法律,每個地區有它的風俗、有它的習慣、有它道德的觀念,我們都應當遵守,叫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就是持戒波羅蜜,我們守法,不犯法。安忍,我們有耐心,無論是對人對事對物,絕不急躁,有耐心、有步驟、有分寸的去做,做得圓圓滿滿。

  後面這是精進,進是要進步,現代不但是科技日新月異在進步,單單這一端進步,其他的都不進步,毛病就出來了。應該怎樣?要齊頭並進,社會大眾才真正能得到幸福。而這裡頭最重要的是德行、學問,德行跟學問要有進步。怎麼個進步法?佛教給我們的方法,跟世間人所想出來的方法不一樣。世間人的想法怎麼樣?我要成就學問一定要廣學多聞。現在學校教育就是用這個方式,廣學多聞。佛法不如是,佛教給我們是一門深入,絕對不是廣學多聞,是教一門深入。可是,也許諸位在四弘誓願裡面看到,不是有「法門無量誓願學」嗎?沒錯,你只看到後面,前面呢?你沒看到前面,前面那一條是「煩惱無盡誓願斷」。佛教人一門深入是幹什麼?斷煩惱,佛教你是這個,煩惱斷了,智慧開了,然後才可以廣學多聞。

  你煩惱要沒有斷,你廣學多聞,清涼大師在《華嚴經》上說得妙,它的結果是什麼?「增長邪見」,這是清涼大師講的。我們仔細去觀察,煩惱沒有斷,那些廣學多聞的,你仔細去接觸,想想清涼大師講的增長邪見,你看看他是不是增長邪見?沒錯,確實增長邪見,邪見解決不了問題。今天社會這麼複雜,誰能解決問題?沒斷煩惱的,那些廣學多聞的人太多太多了。他們來為我們這個社會大眾辦事,愈辦愈亂,愈辦愈糟,他還自己以為有學問。所以你回過頭來再看看佛經,對於佛菩薩就不能不佩服,他們是先斷煩惱,斷煩惱之後心是清淨心,清淨心生智慧。《金剛經》上說,「信心清淨,則生實相」。智慧現起來了,你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就是廣學多聞,就是「法門無量誓願學」,成就你無量智慧,你才能真的解決問題。

  所以精進就非常重要。我們要想成就自己,在無量法門裡頭,選一個法門,一門深入。到什麼時候,你才廣學多聞?你一門深入,達到「信心清淨,則生實相」,行了,可以了,然後你才可以廣學多聞。這個則生實相,就是宗門裡面講的大徹大悟,智慧開了。智慧開的人,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就跟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頭所說的,他跟五祖說「弟子自心常生智慧」,有這個本事才行。我們現在怎麼樣?眼見色、耳聞聲,弟子心中常生煩惱。我們常生煩惱,常生貪瞋痴慢,這怎麼行?人家常生智慧。你要問他,他為什麼常生智慧?心清淨,煩惱斷掉了。所以一定要曉得修學過程,先斷煩惱,後學法門。一門深入這個辦法,這個精進就是斷煩惱。斷煩惱成就根本智,根本智是無知。《般若經》上常說,「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所不知從哪裡來的?從無知來的。所以我們先要學無知,然後起作用的時候就無所不知。

  平常我們沒有講經,沒有人來問問題,這個時候心永遠是清淨的,一個雜念都沒有,這個時候就是無知。別人來問問題,隨問隨答;展開經典,裡面的義理就像泉水往外湧一樣,那叫無所不知。初學佛的人,特別是初講經的人,遭遇到最大的困難,就是經文展開之後不曉得怎麼講?到處去找材料,找了一大堆,厚厚的寫了多少張來註解,結果講出來也是牛頭不對馬嘴。什麼原因?智慧沒開,蒐集再多,別人的東西,不是自己的。別人的東西你要是蒐集一個人的,從頭到尾講下來還像個樣子,雖然不是自己的,它裡頭的脈絡還能夠連貫得下去。如果要搞三個人、五個人合起來的,說出來什麼都不是,什麼都不像,這就完全錯了。所以諸位明白這個道理,這個道理是真理。一門深入,決定不能搞兩門。

  我今天下午到這邊來,我三點半鐘來的。四點鐘有一位老太太來看我,這個老太太跟我大概有二十多年沒見面。是我早年在蓮友念佛團講《彌陀經疏鈔》、講《楞嚴經》的時候,她常常來聽經,二十多年前了。來的時候跟我講了很多很多的話,我都在旁邊聽,講完之後,她向我請教。我說妳的頭腦太複雜,妄想太多了,這是大病。她今年七十八歲,跟我講,讀了很多經,現在想學一門深入,不忍心捨棄;拜很多佛菩薩,現在專門拜阿彌陀佛,她說那些佛菩薩會不會怪我?好像我跟他這麼多年往來,現在跟他斷交,心裡好難過。我沒有法子,我就引她到我房間裡去,我說妳看看我供的,我的小佛堂只有一尊阿彌陀佛,我觀音勢至都不拜。她看呆了。我說,一門深入,七十八歲了,還有幾年?她說,她做了一個夢,夢裡頭有人跟她講,她還有五年。她說,我是不是預知時至?我說,妳叫胡思亂想。

  這個就是沒有遇到好人指點,跑的道場太多,親近的法師太多。一個法師教她一個法門,十個法師就十個法門,這個事情就麻煩。所以修行修了這麼多年,幾十年了,愈來愈亂,愈來愈定不下來,這個虧吃大了。所以我就勸她,經也放下,不要聽了。她還聽我那些錄音帶,不要聽了,年歲大了,有什麼好聽的?不要聽了;也不要看了,她到這還找佛書看,還有人介紹她這個經、那個經,不要看,統統不要看,回家老實念佛,一句阿彌陀佛。妳要真正老實念,決定往生,這是真實話。別說年歲大了,年輕人實在講都不能搞得太多、太雜,你要是搞多、搞雜了,准定吃虧。實在講沒有必要,諸位同修一定要曉得。

  精進這個道理,說起來好像是好懂,可是事實、效果你沒有見到,所以你對於古大德的講法、現在人這些講法,也是姑妄聽之。為什麼?因為你體會不到這個境界,所以你還是放不下,還是拉拉雜雜要搞一大堆。去年年底,我在新加坡辦了一個「培訓班」,期限不長,只有三個月,有二十八個學生,我們只學一門功課,《無量壽經》。每個人都要學,每個人都講一遍,換句話說,就講二十八遍。而實際上在講一遍之前,還要練習講一遍,換句話說,五十六遍。三個月當中,每個人要聽五十六遍,聽一部經,不學淨土的也相信淨土了。學生的心得報告我看到了,原來有幾個學禪宗的對於淨土很排斥,到最後深信不疑。為什麼?三個月當中是五十多次的薰習,他們明白了,才知道精進的好處,才知道什麼叫做一門深入。以前雖然聽到這一句話,這幾個字也懂得,真正的意思不曉得。

  這個道理很深,希望諸位細細去揣摩。果然能夠信受奉行,這個功德利益是不可思議。我常常勸人,可是有些人懷疑,懷疑什麼?你這個淨空法師不是好人,你叫我們學一樣,你自己搞那麼多樣。其實他不知道我的苦心,我叫你搞一樣,你的成就決定超過我,超過太多太多了。你要跟我一樣,什麼大乘經論統統都搞,你搞一輩子比不上我,你比我差遠了。我今天為什麼要搞這麼多?給諸位說,不得已,沒有法子,這些經典要有別人搞,我絕對不去搞了。我現在講《華嚴經》,如果有人講《華嚴》,我《華嚴》邊都不碰它,我決定是一門深入。現在是什麼?這個經教已經沒有人在搞了,逼著我沒辦法,犧牲自己的品位,為了利益大眾,把佛法傳下去,這是不得已。我知道的好處,我自己為什麼不幹?我當然會幹的。但是我今天指給大家的路子,絕對正確。精,精是純而不雜,進是進步:

  【無精進。無懈怠。】

  這是精進波羅蜜自學圓滿了。

  【唯假施設故。】

  還要表現給別人看。倓虛法師《念佛論》那個小冊子,我們這邊有。它的分量很少,後面有一部分,大概分量跟前面差不多相等,是我們從倓老法師在香港打佛七的一個錄音帶裡面寫出來的。這個錄音帶裡面,跟我們講了幾個故事,這幾個故事很能啟發人。特別是講諦閑老和尚早年有個徒弟,鍋漏匠這個徒弟,跟倓老算是同學,但是倓虛法師沒有見過他。你看這個人不認識字,沒有聽過經,什麼叫佛法,一竅不通,一定要賴著老和尚跟他出家。老和尚和他是從小就認識,小時在一起玩耍的,沒有辦法,只好給他剃度。剃度了跟他講,也不要受戒,鄉下找個小廟,叫他在那裡住,就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跟他講,你就這樣念,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你就再念。這個對他很適合,這個人老實聽話。你看精進,精到什麼程度?六個字。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你看看多自在,一點壓力都沒有。念了四年,人家站著往生,預知時至,站著往生!一門深入,精進波羅蜜。那個時候諦閑老法師在金山寺做知客,金山寺在鎮江,他的徒弟在溫州,浙江溫州。送信送到那邊去,老和尚坐船回到溫州替他辦後事,他還站在那裡,死了以後還站了好幾天,等老和尚來替他辦後事。研教、講經有什麼用處?你跟他比差太遠了。

  我看《念佛論》已經送得差不多了,今天我通知圖書館趕快再印一萬冊。果然能夠信受奉行,利益是無量無邊,一句佛號念到底。這樣經也不要聽了,我講經你們都不要來,我還是希望你們來,來幹什麼?『唯假施設故』。這個意思就是說,你們實實在在講不需要聽經,一句彌陀念到底,到這來聽經是充場面,讓這邊人多,那個初學的人一看,大概這個法師講經還不錯,這麼多人聽,幫助他增長信心,這就叫「唯假施設故」。所以這是什麼?來做影響眾,不是做當機眾,是來影響道場,是這麼個意思,他是來表演的。你坐在這是不是聽經?不是,你坐在這一句也沒聽進去,你坐在這還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直念佛念到底。這個就對了,這就沒有錯了,你是戒、定、慧三學具足。這是精進。底下一條,靜慮:

  【無靜慮。無散亂。唯假施設故。】

  『靜慮』是禪定。禪是梵語,從梵文音譯過來的,禪那。定,這個字是中國字。印度禪那的意思跟中國的定很接近,所以譯經這個名詞把它合起來,這個名詞叫梵華合譯。名詞兩個字,一個字是梵語,一個字是華語,它的意思接近。而實際上禪那是「靜慮」的意思,嚴格的來講,跟我們中國定的意思還是有差別,因為定只有靜的意思,沒有慮的意思。所以當時翻的時候,有翻作止觀,禪那翻成止觀翻得好,它裡面有止,止是定的意思;除止外,它有觀。所以它那個定,它不是死的定,它是活活潑潑的,對治散亂。現在,這位菩薩靜慮、散亂二邊都離開了,這就是禪定波羅蜜圓滿,自利圓滿,他還繼續不斷的在修,修是給別人做樣子,『唯假施設故』。禪定修學的方法太多太多了,後面有,到第二卷的時候我們會看到,到時候我們再詳細的來研究研究。這就是在生活當中、在工作裡面、在處事待人接物,我們面對這個社會非常複雜,在複雜的社會裡面我們如何修禪定,這是非常重要的課題。《般若經》上佛給我們說了幾百種的方法,實在講最簡單的就是一句阿彌陀佛。這個到後面我們再說,再看底下般若:

  【無般若。無愚痴。唯假施設故。】

  菩薩行門六條綱領,前面五條都是屬於事,都有跡象可循;般若是理,沒有跡象。理離不開事,從事上顯示出智慧,般若就是智慧。布施,布施能不著相,又肯認真的去做,做了又不著相,又若無其事,那就是智慧。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這些事,都在生活當中點點滴滴很認真、很努力去修學,雖修學都不著相,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萬法皆空了不可得,身心清淨。你所作所為,這是顯露出大慈大悲,為眾生做個好樣子,給眾生做模範。淺的利益是讓這個社會有秩序,大家能夠得到安和樂利,這是很淺顯的利益。如果聰明根利的,那個利益就更大、更高。像釋迦牟尼佛在《金剛經》開端所表演的日常生活,須菩提發現了。他怎麼能發現?他自己達到那個境界,他才看出來,原來世尊在日常生活表演的是真實究竟的大圓滿、大自在。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就在他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去乞食,圓圓滿滿顯示出來,一絲毫的隱瞞都沒有,真正不可思議。這也是我們看得淺,如果再深一層看,不僅是四十九年所說,實在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塵說、剎說,都在他著衣持缽裡頭表現無遺。所以一切佛法何曾離開生活?何曾離開工作?所以我們這一次講《華嚴經》,我們擬了一個總題目叫「現代生活藝術系列」。你懂得諸佛菩薩他所說的、他所行的、他所表演的,就是現代生活藝術系列,真實究竟美滿。你要懂得了,你從今天起過佛菩薩的生活,不是凡夫的生活,那不一樣,真正是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