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金剛經研習報告  (第十一集)  1995/8  美國達拉斯  檔名:09-025-0011

  請掀開經本一百三十六面,請看經文: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

  這一段經文是用比喻來說明修行著相的過失,譬如有人入暗,則無所見,這個現象實在就是我們現前的境界。我們雖然也讀經,也探討經義,也如法修行,可是我們對於宇宙人生事理的真相確實是一無所知、一無所見。如果我們冷靜的去想想,佛菩薩在事相上跟我們的行持沒有兩樣,我們穿衣吃飯,佛菩薩也穿衣吃飯,我們每天有工作,佛菩薩也有工作,我們迎賓接客,佛菩薩同樣,甚至於比我們還要繁忙。為什麼他能見到事實真相,而我們見不到?能見到的人,就是常生智慧,見不到的人,在日常生活當中就常生煩惱,這是能不能見到在現象上就表顯得很清楚。我們見不到的原因,就是心有所住,這是病根,不知道一切萬象的真相是無實無虛,在這裡面產生了堅固的執著,這是修行不得受用,不能證果的關鍵之所在。我們再看底下一段經文。

  【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這反過來,菩薩要是『不住法而行布施』,這句話就是前面所講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行布施」就是而生其心,「心不住法」就是應無所住,這就是完全與事實真相相應,相應就能夠見到諸法實相。小註裡說得很清楚,在一百三十八面第一行。「若能心不住法」,因為一切法無實,就是不可住,「而又勤布施」,一切法無虛,他這做法跟無實無虛相應,這樣做法真正是莊嚴佛淨土。我們常常念的迴向偈,「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用什麼去莊嚴佛淨土?福慧,心不住法是慧,又能勤於布施,這是福,以福慧莊嚴淨土,這真正是修二邊不住,福慧雙修,也叫做定慧等持。

  『日光明照』,這一句是比喻三寶加持,但是必須自己要真正能做到二邊不住,應無所住而行布施,二邊不住才能得三寶的加持,哪有不開悟的道理?由此可知,一個是著相,一個是不著相,心有所住就是著相,心無所住就是不著相,著相跟不著相利害的差別太大了。一個人果報在一真法界,一個人果報在六道輪迴,要講它的真因,就在一念之間,一個著,一個不著,就在這一念之間。真正是古人所講「差之毫釐,謬之千里」,一念著不著,那真的是極其微細,但是功德果報真是天壤之別。佛為我們說出這些事實真相,真正是苦口婆心。正因為一切眾生不明真相,所以產生誤會,由誤會變成堅固的執著,佛要幫助我們破執著。破執著是自己的事情,佛幫不上忙。我們自己怎麼肯回頭?怎麼肯認真的把這些分別、執著放下?一定要了解事實真相,否則的話會問,佛為什麼叫我不執著?執著有什麼不好?總是有這些問題存在,事實真相搞清楚之後,才曉得非去執著不可,不去真錯了。

  千經萬論就說明這一樁事,一切大乘經裡面說得瑣碎、說得詳細,《金剛般若》說得簡單、說得扼要,說的是綱領。由此可知,六百卷《大般若》,那個分量很大,那是什麼?《金剛經》的註解,細說,細說跟略說只是言語多少不一樣,文字多寡不同,裡面的義理沒有兩樣。不能說《金剛經》裡面講得少,《大般若》裡頭講得多,沒這個道理,一樣的,內容完全相同,都是說明這樁事。我們要是真正體會,真正領略到,對於佛菩薩感恩之心自然就生起,要不是佛這樣苦口婆心的為我們說明,我們怎麼曉得事實真相?怎麼肯放下?所以這才真正明白,非放下不可。請看底下經文。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當來之世』是指將來,這個時間就很長,佛滅度之後,釋迦牟尼佛的法運一萬二千年,當來之世就是指這一萬二千年。小註裡頭第一條就寫了,「當來,通指佛後」,佛滅度以後一直到佛的法運結束,「意在展轉弘揚此經,不令斷絕,利益無盡焉」,這是這段經文的大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善」就是善根,一定是善根深厚,也就是持戒修福;若不是善根深厚,他不知道持戒修福,唯有真正善根深厚,他曉得持戒修福。而持戒修福是以本經為第一,所以『能於此經受持讀誦』,這經文裡沒有「為人演說」,但是意思裡頭包含,自己能夠「受持讀誦」,一定為人演說。這個人一定得到佛力加持,『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其人,悉見其人』這幾句話就是佛菩薩加持,我們世俗人講得到佛菩薩保佑,這就是加持、保佑的意思。佛見到、佛聽到,你的起心動念、一舉一動,佛都清楚。不但佛清楚,我們念《無量壽經》,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你看經上所講的,天眼洞視,天耳徹聽,一切眾生起心動念沒有不知道的。你要曉得這些事實,怎麼不想到西方世界?到西方世界有這麼大的能力,諸位必須要知道。

  尤其是年歲大的人,對於子孫念念不忘,時時刻刻在關心,想幫助他們,可是實際上真的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幫不上忙。一口氣不來,搞六道輪迴,永遠再不見面。真正的想愛護他們、關心他們、幫助他們,有一個好方法,自己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你的子子孫孫無論在哪一道,你看得很清楚。他們現在一切的環境、生活,你都看得清楚、明白,你有能力照顧他、幫助他,這是真的。但是要想取西方世界,必須現在把這些親情暫時放下,你才能去得了;如果你掛在心上不肯放下,你去不了。暫時放下,放下幾天,到極樂世界再去想,就不成問題,就無所謂了。現在沒去極樂世界不能掛在心上,到了西方世界,一切問題都解決,這才是個聰明的做法,這個人真有智慧,不迷惑顛倒。現在又想往生西方,又想見阿彌陀佛,又放不下子孫,這就麻煩了,這裡面就夾雜,就產生障礙。所以佛菩薩確實時時刻刻在加持,我們要有條件讓他的智慧德能加持得上,這樣才能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底下再一次的校量,這個校量功德就愈來愈殊勝。「極顯經功」,把這部《金剛經》的功德說到了頂點。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這是假設、比喻。

  【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

  前面是講七寶,身外之物,這個地方講身命,內財布施。前面只講恆河沙數的恆河沙數身命布施,這個地方倍倍相乘,這不得了,一天以『恆河沙等身布施』三次。古印度對於一晝夜分六個時辰,白天就是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白天分三時,晚上是初夜分、中夜分、後夜分,它把一晝夜分成六個時辰。我們中國在古代將一晝夜分十二個時辰,用干支來代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分這十二個時辰。印度的時比我們中國的時就大一倍。現在我們用的是西洋的分法,把一晝夜分為二十四個時辰,所以我們中國人叫它做小時,大概外國人恐怕沒有小時這個說法,它比我們中國小,我們中國時辰比它大一倍,印度比我們中國又大一倍,所以印度的時辰,一時是現在的四小時,這個常識要懂。佛說經的時候都是用印度的時辰,晝夜六時,晝三時,夜三時,晝夜總共是六時,六時就是我們現在的二十四小時。

  出家人在那個時候用功,晚上有睡眠,睡眠的時間是中夜,中夜是什麼時候睡覺?現在的時間是晚上十點鐘到兩點鐘,中夜睡眠,兩點鐘就要起床。十點鐘睡覺,兩點鐘起床,他們的睡眠就是中夜四小時。吃飯,一天吃一餐,日中一食,過一種最簡單的生活。簡單的生活就是最健康的生活,最幸福、最快樂的生活,沒有煩惱,身心清淨,少煩少惱,他的睡眠、飲食足夠了。因為體力的消耗有百分之九十以上消耗在妄想、在煩惱雜念裡面,他沒有煩惱、沒有妄想、沒有雜念,他消耗的少,所以他飲食就少,睡眠就少。功夫愈高的人心就愈清淨,心愈清淨,消耗就愈少,所以我們在經上看到,阿羅漢七天出來托一次缽,就是說他七天吃一餐。辟支佛的定功比阿羅漢更深,在經上我們看到,辟支佛是半個月出來托一次缽,他半個月吃一餐就夠了,他消耗的少。像你們現在開車,車有耗油的車,有省油的車,就是這個道理。我們六道凡夫是耗油的車,他們修行人是省油的車,一樣跑那麼遠,它油料用的很省,定功。

  釋迦牟尼佛成佛了,他還需要天天托缽嗎?還需要天天吃飯嗎?視同凡夫,那是示現的,表現的跟凡夫一樣,用這個方法教化眾生,我能成佛,你們也能成佛。如果釋迦牟尼佛示現一年吃一餐飯,誰還敢學?不敢學!佛的那些弟子們各個都是證了菩薩果位、阿羅漢果位,他也天天托缽,他也不七天托一次缽,半個月托一次缽,那樣搞法就沒有人敢學佛,「你是神仙,我們做不到」。他每天都托缽吃飯,「這個行,我也可以做到」,所以給一切眾生增長信心,統統都是示現。

  這是這種布施真正不可思議,一天三次以恆河沙等身命來布施,不是布施一天、兩天,『無量百千萬億劫』,這個福德,所得的福德還得了!前面比不上,差太遠了。

  【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顯示出《金剛般若》的功德不可思議。如果有個人聽到這部經典,『信心不逆』,只做到這一點他的福報就超過前面布施的人。什麼叫「信心不逆」?這一句是關鍵的字句。小註裡頭說,「不逆,不違也,聞此經,深信非依此行不可,發起一一如法行之之大心,是為信心不逆,即是發決定起行之信心」。信心不逆的意思一定要很清楚,這意思簡單地說,非照這麼做不可,不照這樣做就不能成就,這個信心就叫不逆。要想在一生成就,非依這個法門不可,這個法門是什麼法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用在念佛法門裡面,應無所住就是常講的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這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一向專念,《無量壽經》上教給我們一向專念。也就是大勢至菩薩在「念佛圓通章」裡教給我們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都攝六根,諸位想想,就是應無所住,六根都收回來,不向外攀緣,跟應無所住的意思完全相同;淨念相繼就是而生其心,一個意思,一樁事情,說法不一樣。

  由此可知,真正念佛人,《般若經》上所說的,全都在念佛之中。《金剛經》講的是原理原則,淨宗法門完全落實在生活的修行上。這樣的福已經就超過了,何況還要能『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書寫」就是流通佛法。因為在古時候沒有印刷術,這部經典是東晉時候翻譯的,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那個時候經典的流通完全要靠手寫,多寫一本,世間就多一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現在我們讀這個經文,看到書寫,你就不要呆呆板板的,我要去抄一部經。你抄的那個字沒人喜歡看,你果然是個書法家,寫得很美,可以,那應當要書寫,我們寫得並不怎麼高明,我們印經流通就好。實在講現在寫經,寫了之後,我們也把它印出來大量流通,否則的話,辛辛苦苦寫那一部,那一部要寫很久的時間,必須要用現代科技方法廣為流通。

  前幾年我在溫哥華講經遇到張老居士,他的字寫得好,確實有很多小楷的字帖寫得還沒有他寫得好。小楷字帖,一般人學寫字的,中國人寫毛筆字的,寫《靈飛經》,他的字比《靈飛經》寫得還好。他寫了五、六十年,天天不斷,非常難得,所以我就請他發心寫經。他也就真發心,把《淨土五經》都寫出來,我們都把它印出來,《金剛經》也寫出來,大量的在翻印流通。他的原本我們把它送到圖書館,讓圖書館可以永久的保存,送到國家的圖書館。那是原本,我們用影印本。影印本的數量多,我們要是讀經在上面做個記號,自己有一點心得寫在旁邊,可以,沒有關係;原本不可以,原本不但不能做記號,圈點都不可以。所以影印本就可以了,這是普通的流通本子,我們可以隨便用。這是講書寫。

  一定要發心流通經本,我們是佛弟子,如果不發這個心是不應該的。我們沒有力量,沒有力量隨喜,印一部經要不少錢,沒有力量,我們印個幾部,一部、兩部,可以,哪個地方有印經的,我們參加隨喜功德;如果有這個力量,應當自己單獨印個一、兩種流通,得大福報。我們在此地,休士頓有一位老居士,嚴寬怙,也許你們有同修認識他,他的福報,說實在的話,印經布施。早年他在香港常常印經布施,我初學佛的時候還得到他送的經書,但是不是他本人送給我的,別的法師拿到送給我的,我還有不少部的書,後頭是嚴寬怙全家印送。所以有力量,自己一個人去做;沒有力量,集合大眾共同來做,這是續佛慧命,這是報佛恩、報眾生恩,我們迴向偈常講的「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這是最具體報恩、度苦的方法。所以,印經是值得我們提倡的,印光法師一生就專做這一樁事情,印經布施。

  「受持」,前面說過了,受持是經典的意思明瞭之後,要認真努力去做,要把它做到才叫受持。這部經上主要的意思是叫我們空有二邊不著,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要做到,果然二邊都不住,就是受持金剛般若。我們念佛人真正做到「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金剛般若就做到了;換句話說,也就是萬緣放下,一心專念,這就是金剛般若。萬緣放下就是應無所住,一心專念就是而生其心,金剛般若圓圓滿滿的做到。這是受持。

  「讀誦」是不忘記,常常溫習,溫故而知新。有同修來問我,因為看到往生傳記裡面所記載的,有很多在家的念佛人,他們舉出倓虛老法師《念佛論》裡所講的,《念佛論》小冊子我們這邊有結緣的,這是近代的事情,這是真實的事情。像青島張居士,是個女居士,家庭主婦。倓虛老法師在青島有個道場,湛山寺,湛山寺每個星期天念佛,她參加這個念佛會。她的家境很清寒,她的丈夫是在碼頭上拉黃包車的苦力,這是民國初年,那個時候沒有三輪車,拉黃包車的,生活很苦。她有兩個小孩,一家四口,一天不去做工,一天就沒有生活。她學佛、念佛,這樣身分的人在道場上沒人瞧得起,她也沒有念過書,也不認識字,所以道場裡面幫忙做粗活,廚房裡幫人洗碗、洗碟子,法會的時候,吃飯的人多。可是她往生的時候,預知時至,很自在的往生,沒有生病,盤腿坐著,自己念佛往生,也沒有人幫她助念。

  那麼好的瑞相,生死自在,為什麼有些高僧大德還不如她?這個話問得好!我就問他,哪一位高僧大德?他就告訢我,像弘一法師。沒有錯,弘一法師的確是高僧大德,弘一法師走的時候還有病,還躺著走的,不能坐著走,不如她。所以他懷疑,他問我為什麼?我說你問的很有道理,她為什麼走得那麼自在瀟灑?專精,弘一大師在專精不如她。弘一大師出名,人一出名麻煩就來了,這個向你請教問題,那個向你請求開示。他的字也寫得好,這個人請他寫這個,那個人請他寫那個,他一天到晚忙得不亦樂乎。何況他雖然是念佛求生淨土,他心不專,他還研教,還研究戒律,還寫了不少著作,寫了不少註解。所以他往生功夫不如人,那個人是專精。你才曉得往生淨土要是自在瀟灑,沒有別的,專精,要放下萬緣。弘一大師有把握往生,但是不能那麼樣瀟灑自在,道理就在此地。

  你再看諦閑老法師,諦閑老法師往生比不上他的徒弟,他徒弟念佛三年站著往生,還站了三天等他去辦後事,諦閑老法師就不行。諦閑老法師會教人,自己做不到,為什麼做不到?不專、不精。他那個徒弟因為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什麼都不會,就一句阿彌陀佛念三年,你看專精。所以壞了。倓虛老法師不如他的徒弟,鄭錫賓是倓老的徒弟,鄭錫賓一生就學會一部《阿彌陀經》,其他的都不會,到處給人講《阿彌陀經》,你看他走得多瀟灑、多自在,預知時至,沒有生病。倓虛老法師走的時候還生病,還要人把他扶起來,他是坐著走的,是別人把他扶起來坐著走的。什麼原因?你看看老法師的傳記就曉得。他說我念佛,這一串念珠一百零八聲都念不周全。念幾聲,這個老法師什麼事情來請教,念幾聲,那個人又來找,打閒岔,不能專。我們才曉得,真正要做到往生自在瀟灑,沒有別的,專精。

  所以,人必須要有自知之明,到晚年該放下的要放下,有個一、兩年的時間專精就行,決定有把握,不必要多,一、二年就行了,這一、二年統統放下。出家了,弘法利生也要放下,講經說法也要放下,要真的講經,像鄭錫賓一樣只講一部,除這一部之外什麼都不講,這樣行,往生的時候會自在。要是搞得太多、太雜,縱然能往生,不自在;不自在,說老實話,品位也不很高。但有一個好處是什麼?他的法緣結得很廣,法緣殊勝,這是一定的道理,可是對於自己功夫上一定要打折扣。這是為什麼在家修行人往生比出家人殊勝、比出家人相好、比出家人顯得瀟灑自在,道理在此地。所以在末法時期,過去黃念祖居士說過很多次,他的錄音帶裡頭有,他寫的書裡頭也有,現在末法,這個情形恰好顛倒。古時候修行成就的,出家男眾第一,佔的人數比例最多,成就最殊勝。第二是出家女眾,第三是在家男眾,第四是在家女眾,在家女眾在古代修行成就的很少。現在末法恰恰顛倒,成就最多的、最殊勝的是在家女眾,第二是在家男眾,第三是出家女眾,最末了是出家男眾。顛倒了。這個話有道理。出家男眾修行走得好樣子沒幾個人,都不好,這我們一定要明瞭。所以你對於佛法,實在講稍稍懂得一點道理,你就很清楚、很明白到底是一回什麼事情,走得不好,心不清淨,業障深重。

  所以,要報佛恩,要自己修行真有成就,書寫、受持、讀誦非常重要。為人解說也很重要,前面講過了,隨說、隨人、隨時、隨處、隨聞,勸人家念一句阿彌陀佛也是為人解說,這個功德就更殊勝。這個地方所說的殊勝,諸位要曉得,完全是建立在信心不逆的基礎上,才有這麼殊勝。前面校量功德殊勝還沒有信心不逆的底子,所以這個經文愈向後境界愈不同,境界愈是往上提升,功德、果報愈來愈殊勝,愈來愈不可思議。請看底下經文,一百四十四面。

  【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

  『是經』就是指這部經,這部經確實『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經如是,信心不逆、依教修行的人當然也如是。這個註解希望諸位同修去參考,細心的去讀。下面「約緣起」來說明:

  【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

  『發大乘』是指決心要想作菩薩,菩薩是大乘,『最上乘』的是決心要想作佛,為這種人說的。這樣的人在人中並不多,學佛的人雖然很多,真正發這種心的人不多。唯有發這樣的心,才能夠續佛慧命,才能夠紹隆佛種,把佛法一代一代的傳下去,並且把它發揚光大,這樣的人就是經上講「荷擔如來家業」,是諸佛如來的繼承人。我們在《六祖壇經》裡面看到惠能大師,他的發心跟我們一般人發心確實不一樣。為什麼他聽五祖講《金剛經》,講到還不到四分之一他就開悟了?我們為什麼不能?我們《金剛經》從頭聽到尾,聽一百遍、聽一千遍都不會開悟。這個道理就在這一句,我們沒有「發大乘」,沒有「發最上乘」,他是發最上乘。他到黃梅去參見五祖,五祖問他,你來幹什麼?他說我來想作佛。你看看這個口氣,問你來幹什麼?我來作佛。我來作佛,這就是發最上乘的,他講的是真話、實話,不是開玩笑,不是騙人的,他是要來作佛的。你來作佛,五祖就給你講《金剛經》,《金剛經》是「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給你講這部經沒錯,這就是給想作佛的人講的。他想作佛,一聽這部經就成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沒錯。

  我們這部《金剛經》無論聽多少遍都不開悟,因為我們沒有發心作佛,發心求什麼?求人天福報,所以這部經怎麼講也不契機。如果真的發心作菩薩、發心作佛,這部經聽了就非常有受用,就是對這些人講的。所以在中國,六祖能大師是《金剛經》的當機者,就是對他講的。我們念佛的人要不要再學般若?不需要,曉得淨土五經就是《金剛般若》,這一點要懂。不把《金剛般若》講清楚了,你覺得《金剛般若》高,我們《彌陀經》不如它,說清楚了才曉得原來是一樣的,死心塌地念《彌陀經》,老實念佛。講清楚,曉得這是一樣的,不講清楚,總還有懷疑、還有妄想、還有分別執著,就變成障礙。所以講清楚就非常重要。再看下面經文。

  【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荷擔』就是繼承諸佛如來弘法利生的事業,把佛的擔子接下來,自己來挑,這是真正的佛弟子,續佛慧命,弘法利生。他的條件當然是自己要修行證果,這個擔子才能擔得起來,所以一定要信心不逆『受持讀誦』,然後才能『廣為人說』。底下這一段就是三寶加持,諸佛護念,龍天擁護,這續佛慧命,擔當如來家業,這是一個發大乘人、發最上乘人的事業。我們從惠能大師這個榜樣,就把這一節的經文表現在實際事相上,都能夠看清楚,都能看出來。這一段經文所講的,惠能大師一生所做的就是這節經文。能大師做的是用禪宗般若法門,我們今天跟著印光法師走,印光法師走的路子可以說與「大勢至菩薩圓通章」完全相應。傳記裡面記載,他是大勢至菩薩再來,我們仔細去觀察,很像,他一生的行持很像大勢至菩薩,一門深入。

  雖然大師博通三藏,可是他一生的修持跟別的法師不一樣,別的法師講經說法,著作等身,印光法師一生沒有講過經,大概只說過一次法,上海護國息災法會,請他去說法,記錄下來有個小冊子。印光大師一生大概就說了一次,七天,最後一天皈依,傳三皈五戒,總共八天,都在小冊子上。他是專精,他的《文鈔》是別人寫信提出問題向他請教他的答覆,所以《文鈔》就等於法語、語錄一樣,專精才有成就。他在續佛慧命上也做到了專精,我們在這裡看到書寫,他做到這個專精。老法師一生,信徒所供養的這些錢全部都拿去印經布施,這就是書寫。書寫、讀誦、受持、為人解說,他的書信就是為人解說的,解答別人的問題。每一封書信、每一篇文字都是懇切勸人念佛,他老人家在末法時期為我們做了個好樣子,一門深入。這是出家人的本分,出家人的典型、模範,出家人一生修行真實的成就,跟《金剛經》上信心不逆、無住生心完全相應,一絲毫違背都沒有。說他是大勢至菩薩,我們仔細去觀察、去思量,他真的很像大勢至菩薩,這是給我們修淨土的人立下一個好榜樣。

  我們縱然涉及全經,心態一定要學老法師,我們才不會把路子走錯,自己在這一生當中不至於迷失方向,而能有真實的成就。許多法師涉獵大經大論,最後都入了迷宮,三藏十二部是迷宮,走到裡面去走不出來,最後還搞六道輪迴,你說多可惜、多冤枉,這是值得我們警惕的。所以老法師真的是大慈大悲,為我們一些喜歡經教的人立下一個好樣子,喜歡經教也沒有關係,在行持上,一定要堅持一門深入,要堅持信心不逆、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就沒有關係。在相當的時候,往生前一、兩年,萬緣放下,一心專念,不礙事,決定能成就。在末後這個階段,若不放下,反而變成障礙,這是不能不知道的,不能不謹慎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