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金剛經研習報告  (第九集)  1995/8  美國達拉斯  檔名:09-025-0009

  請掀開經本九十七面:

  【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小註裡面,一開端就為我們說明清淨就是無相,換句話說,必須心地離開一切分別執著,清淨心才能夠現前,若有絲毫的執著,心就不清淨。無論是世法或者是佛法,只要有一絲毫我們常講的牽掛,憂慮、牽掛,心就不清淨。所以一個修行人在日用尋常之中,就應當要認真的去鍛鍊,盡量的放下。當然我們現在還是凡夫,凡夫牽腸掛肚的事情很多,怎麼個學法?先把不必要的放下,不必要憂慮牽掛的先放下,逐漸的能做到徹底放下,功德就圓滿,就像經上所講的『則生實相』。「實相」就是本經裡面所說的實相般若,也就是經上常講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切諸佛證得,稱他作佛,這就是佛果上所證得的。由此可知,證實相、證大菩提關鍵就在『信心清淨』,這是不能不知道的。證得無上菩提,這個人成究竟圓滿佛,他的成就當然是『第一希有功德』,沒有比這更殊勝的,這是現前的成就。學佛,所學的、所期望的無非就是這樁事情,這樁事情果然在我們一生當中能夠圓滿的得到,這才真正是稀有。我們再看底下一段經文,在第一百頁:

  【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這一小節的經文是解釋『實相』,什麼叫實相。我們千萬不要誤會,又去分別、執著有個實相,又有一個實相自己可以證得,諸位想想,你的心能清淨嗎?我們要問,實相有沒有?有,不能執著。事上確實有,心裡頭絲毫不能夠執著,只要一起念頭分別執著,早就不是實相,佛與大菩薩所證的,我們沒分。自己要如何才能真正證得實相,就是自性裡頭本具的實相般若現前?還是前面這句話,要「信心清淨」。由此可知,世尊在這部經自始至終勸我們要離相、勸我們要無住,道理就在此地。若心有住,決定是凡夫,決定不能夠生實相,所以實相也不可以執著。

  這一段註解很長,我們看一百零一面,最後這段,第七段。「當知佛之說法,原為破眾生之執」,所以前面說佛無有法可說,不但是無有定法可說,佛無有法可說。眾生有執著,佛用一個巧妙的方法破他的執著而已。為什麼會有執著?「因偏私故執,因執而愈偏私」,這是我們常講的私心,起心動念無不是為自私自利,這個觀念是無明,這種做法是煩惱,這就是經上講的妄想執著。「眾生所以造業受苦,輪迴不已,生死不休,全由於此。」為什麼會有輪迴?為什麼會有生死?為什麼會冤冤相報?日子過得這麼苦,根源就是在偏私、執著,這是根源。「而世間所以多煩惱,多鬥爭,乃至殺人盈城,殺人盈野,亦莫不由此。」佛經上說的這些事,我們縱然沒有親眼見到,但是親耳所聞。現在傳播工具發達,許多的景象,我們不出門從電視畫面上也能看得很清楚。二次大戰的狀況我們從記錄片裡面看到,現在這個世界許多地方殘酷的戰爭,我們從新聞報導裡面看到,這種殘酷的事實起源也在此。

  故世尊出世,救苦救難,從哪裡救起?要從根本救起,根本就是破我執。怎樣破我執?一定要令一切眾生真正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就是實相,真相明白了,自然不再執著、不再偏私,這個問題才得到真正的解決。若不從這個地方解決,我們看古今中外許多大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宗教家,提出許多解決的方法,但是事實上我們沒有看到太大的效果。我們讀了佛經之後才逐漸明白,世間這些聖哲們的解決方式總是枝枝葉葉,沒有找到根本。這個方法用了,沒有想到另外一個地方出了毛病,這是我們在歷史上、在現實社會上所見到的,所遭遇到的。它的原因總不外乎對於事實真相沒有能夠真正的看破,所以每個人有他自己的看法、有他自己的意見。一百零三面,我們看末後這兩個小段:

  「起信論云,因不知一法界故,不覺念起而有無明,遂成眾生。」佛在大經上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古大德告訴我們,我們本來是佛,現在又念佛,哪有不成佛的道理?本來是佛,現在不念佛,不念佛念什麼?念貪瞋痴,這就壞了。貪瞋痴是什麼?貪瞋痴是餓鬼、地獄、畜生。不念佛去念貪瞋痴,將來果報現前的是什麼?是餓鬼、地獄、畜生,貪心是餓鬼,瞋恚是地獄,愚痴是畜生,我們念這個,這錯了,這就是不覺念起而有無明。一法界就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所以「一法界者,一真法界也,十法界萬象森羅,而真如則是一也,即一切同體之意」,我們對這個事實真相毫無所知,不知道是同體。除佛之外,沒有人知道事實真相,也沒有人說出過這個事實。

  「若知得一切法之真實狀況,莫不空有同時」,有是相有、事有,空是理空、體空。《般若心經》上跟我們講,「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就是有,就是現象,「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它是一,不是二,一樁事情,這是事實真相。「則上自十方諸佛,下至一切眾生,以及山河大地,情與無情,莫不皆以淨心為體」,這是講到信心清淨,清淨心是本體,「淨心之實相,本是空有同時,謂之一真法界,諸法一如」。所以,他成就的功德不可思議,成就第一稀有功德。在經文裡面我們很明顯的看出來,他不但超越六道輪迴,實在是超越十法界,他入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怎麼證的?一心證的。一心就是清淨心,二心,心就不清淨,二心是心裡面有念,起了念頭,心就不清淨。心裡頭一念不生的時候,這是一心,外面的境界就是一真法界,就是諸法一如,就是空有不二,佛在大乘經裡面所說的這些現象全都現前。我們翻過來,有個簡單的表解,一百零四面。

  同體、同時這是實相,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同體,譬如金與器,我們用這個來比喻。金是能現之體,器是所現之相,器的相,相狀可以說是無量無邊,能現的體只有一個,唯一,金是唯一。體與相是同時的,金就是器,器就是金,離開金沒有器,離開器沒有金。「一為無量」,一就是指的金、指的體,無量是相狀,這一個體可以變無量無邊的相狀。「無量即一」,無量是講的相,講的現相,器相再多,都是金做的,都是一,所以講無量即一。這個地方「一」就是能現相的清淨心,「無量」是清淨心所現的一真法界、十法界;無量是一真法界、十法界,統統是一個清淨心變現出來的,這是事實真相,所以稱為一真法界,清淨心所現的就是一真法界,清淨心所現的十法界依正莊嚴是諸法一如。可見得十法界、一真法界、六道輪迴也是不一不異,也是同體、同時。

  這下面就說了,「須知」,這是必須要知道,「一切法皆由心現」,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佛在大乘經上常說,一切法從心想生。「一切實者」,實是真實,從事相上看,我們看得清清楚楚,擺在我們面前,這實在的,「一切法儼然在望」,我們六根接觸得到。「此語是破執無」,佛這個說法是破執著無、執著空的,佛不管怎麼說法總是離不開這個原則,破執著。「一切非實者」,非實是一切都是假的,像這部經上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一切非實,「一切法當體即空,此語乃破執有」。佛對我們凡夫常常這個說法,為什麼?我們執著有,這就說明佛是無有定法可說,佛是看什麼人說什麼法。正如同大夫治病、處方一樣,看你害的是什麼病,給你用什麼藥,沒有一定的。「若知空有同時,可見空有俱不可說。」空有同時,你見到真相了,見到真相,佛就沒話可說;見到真相,當然你空有二邊都不執著,佛還有什麼話好說?沒得說了。禪宗常說,要碰到這種人佛就口掛牆壁,這禪宗的話,就沒得說了,沒有問題了。「何所用其分別哉」,再沒有什麼分別,也沒有什麼好說的。

  這是我們明瞭,迷是怎麼迷的,悟是怎麼悟的,佛是怎樣給眾生開導,我們要如何來接受。佛說這一切經,哪些經典適合於我們?哪些經典不適合於我們?我們今天的病是執有,破執有的這類經典很適合我們;破執著空的不適合我們,對我們一點用處都沒有。曉得這個道理,我們的修學就知道如何選擇經典、如何選擇法門。下面須菩提就說了: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

  須菩提在這一會上顯示出深解義趣,他得的利益非常豐富。『信解受持』不難,他能做得到。

  【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

  當來之世是將來、往後。『後五百歲』,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第五個五百年,意思是在這個地方。我們現在,今年,要是依中國歷史上所記載的,釋迦牟尼佛出現在周昭王的年代,圓寂在周穆王,依這個年代來計算,到今年是三千零二十二年,比外國人的算法二千五百多年,大概要相差五百多年,這中國歷史上記載的。我們現在課誦本裡面,普佛還是用周昭王甲寅年,釋迦牟尼佛出生。要照這個算法,我們現在距離佛是第七個五百年,三千年是第六個五百年過去了,現在是第七個五百年的開端,二十二年,去佛遠之遠矣。這個時候眾生遇到這部經典,他能夠相信、他能夠理解、他能夠受持,這真稀有,比須菩提尊者要難得多。須菩提出現在釋迦牟尼佛同一個時代,不難。這個時候生活環境、修行環境這樣的惡劣,他還能夠『信解受持』,實在是不容易。世尊前面也說過,末法時期能夠受持大乘經典,能夠念佛求生淨土,都是善根非常深厚之人,所以說不是凡夫。我們看下面經文,一百零六面。

  【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這是說明這一個人為什麼『第一希有』。受持《金剛般若》、受持大乘法門一定要離四相,離四相太稀有了。記住佛在經典前面告訴我們,「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這就是把所有修學大乘的都包含在其中。我們在這部經上所讀到的,不但是菩薩,要有四相,不是菩薩,有四相,小乘也不是。我們不是念過須陀洹、斯陀含嗎?他們都不著相,這個意思就深了。學佛,真想學佛,在佛法裡得一點小成就,都要離四相,如果四相都在,無論大小乘佛法,總而言之一句話,沒入門。小乘初果才入門,大乘初信位菩薩才入門,沒入門。入門就要離四相,入門真的是稀有,前面佛也說過,一切諸佛護念,天人阿修羅都應該供養,恭敬讚歎,這是真正第一稀有。下面一段還是解釋。

  【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

  前面這一段「正顯不著有」,他無四相,四相都離了,不著有;後面這段,他也不著空。前面這一段實際上就是前面所說的「應無所住」,後面這段就是「而生其心」,在這裡也顯示出空有同時,我們要從這個地方去體會它的意思。相雖然有,體是空的,現相確實了不可得,如果我們細心去觀察,深深去體會,所有一切現相俱不可得,現相剎那剎那在生滅,生滅不住。人從生到老、到死,是剎那剎那在變化,不是說一年比一年老,一月比一月老,一天比一天老,是剎那在變化。我們一個小時之前進入這個佛堂,這一堂課完了之後,一個半鐘點過去了,一個半鐘點之前的我,跟一個半鐘點之後的我,不是一個我,幾個人能體會到?若是真的體會到這個,你還有什麼好分別執著的?還有什麼放不下的?一切法都是剎那不住,所以是相有性空,相決定不可得;不可得,你起了一個妄想,以為有所得,你就苦了。苦從哪裡來?自己找來的,沒有人給你受苦,是你自己迷惑顛倒;你本來不苦,自找苦吃,不了解事實真相。所以說「相即非相」,這樣也不著空。

  這些註解諸位有時間多多去看看,看了還有問題,我們《金剛經》有細講。這一次在台灣、在新加坡跟在聖荷西這三個地方,我們都細講,不受時間的限制。大概這部經完全講下來需要四個月的時間,大概要一百二十天。我們這個地方只有七天二十堂課,時間太少了,介紹一個大概,深入的我們會有錄音帶提供給諸位。再看底下經文,一百零八面。

  【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這句話也非常重要,佛跟凡夫差別在哪裡?如果有人問,你就可以用這一句經文答覆他。凡夫著相,離一切相就是佛,『則名諸佛』。「諸」不是指很多很多,不是這個意思,「諸」是大乘經上圓教初住以上一直到如來果地,一共四十二個位次,「諸佛」就是指這四十二個。圓教菩薩明心見性了,這也就是『離一切諸相』要離到相當的程度才見性。我們在前面看到,小乘須陀洹也離諸相,離的功夫淺,還沒見性。到四果羅漢、權教菩薩、圓教裡面十信位的菩薩、別教三賢菩薩,都沒見性,也就是都是離相,功夫還不夠。這是高等的功夫,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離相離到高等的功夫。

  像我們淨土宗念佛,念佛的功夫也是三個階段。最初的叫功夫成片,不能說沒功夫,有相當功夫,功夫成片就決定往生。所以往生的事情不難,我們人人可以做得到,初級的功夫能往生,這是其他法門裡沒有的。功夫成片這一點點功夫,說實在的話比小乘須陀洹還不如,想證須陀洹果證不到,但是這一點功夫就能夠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就能夠往生淨土。功夫更深的就到一心不亂,一心有事一心、有理一心,事一心的功夫可以跟須陀洹、斯陀含、阿羅漢他們比。事一心是得定,得念佛三昧,往生當然自在,沒有話說,生西方淨土是方便有餘土。功夫成片只能生凡聖同居土,這是淨土最下面的一層。功夫再高的到理一心不亂,就入了一切諸佛他們這一流,法身大士。

  念佛法門從下下品到實報土上上品,方法就是執持名號,信願持名。大家都是同一個方法,裡面功夫淺深不相同,所以往生的品位不一樣,這道理在此地。但是西方淨土很特別,真實不可思議,許多的菩薩聽到了都搖頭,都不相信。我們世間人,勸人念佛他不相信,那有什麼奇怪?阿羅漢、辟支佛、菩薩聽到都搖頭,都不相信。什麼事情叫他不相信?就是我們帶業往生的、功夫成片的,比須陀洹差遠了,可是一往生西方世界突然就提升,我們的地位就提升,升到阿惟越致菩薩。大家念《無量壽經》,《無量壽經》上有,四十八願上有,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菩薩是什麼階級?七地以上。所以,很多菩薩聽到這個話不相信。你要曉得,普通一般菩薩要想證到七地的果位,是要修滿兩個三大阿僧祇劫,他才能證得七地。我們才念幾天佛,一下就超過他,他怎麼會相信?

  實在說法門不相同,他不曉得,他們是爬樓梯上來的,一階一階好辛苦,爬了好半天才爬到這幾十層樓。你坐電梯一下就上來,你沒有爬,念佛法門是坐電梯上去的,他不曉得這個事實真相。所以淨宗法門,經上常講「唯佛與佛方能究竟」,等覺菩薩要不是得佛加持他也搞不清楚,這個法門的妙處。聲聞、緣覺、菩薩都不相信,我們一聽就相信,這個怪,這不可思議。我們為什麼會相信?佛在《無量壽經》上說出來,那是我們過去生中多生多劫的善根。多到什麼程度?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無邊無數的諸佛如來,這樣深厚的善根。你今天遇到這個法門,同時得到阿彌陀佛、諸佛如來冥冥當中的加持,使你遇到這個法門生歡喜心,發願求生,是這麼一回事情,不是偶然的,不是普通人。我們曉得「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諸佛實際上就是指菩薩,從圓教初住到等覺、到究竟的佛果,這叫諸佛。要想修行證果,不離相不行,一切諸相歸納起來不外乎四相,四相一展開就是一切諸相。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

  前面須菩提說的這些話,說得不錯,佛在此地給他印證,『如是如是』,你講得很對。

  【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

  這是佛說的,佛補充須菩提尊者所講的,須菩提尊者說的,要信解受持,這個人就是第一希有。佛在此地補充,如果有人聽到這部經,他『不驚不怖不畏』,這就很難得,就很不容易。須菩提尊者那個條件,「信解受持」,我們不見得能做到,我們聽了也很歡喜,想想自己做不到,自己沒分。世尊補充這幾句話,我們想想我們有,我們今天聽到《金剛經》,沒有害怕、沒有怖畏。佛在此地讚歎甚為稀有,這就是讚歎我們,我們各個人都有分。由此可知,菩薩跟佛說的話不一樣,須菩提是菩薩,佛講的比他講的圓滿多了。菩薩講的,我們沒分,佛一說,我們各個人都有分。不驚是相信;不怖,多少也懂一點;不畏,我們也可以修,也能夠照這個理論方法來修學。功夫高段我們不敢說,但是粗淺的功夫總還有幾分,這樣的功夫要用來了生死出三界當然很難,要用它來幫助念佛求生淨土,那的確是相當得力。這使我們聽到之後非常歡喜,《金剛經》對我們也有用處,我們沒有白念。

  再看世尊底下這一節,說明「觀行離相」。佛經裡面,古大德註疏之中,觀行兩個字用得很多,我們要曉得這個名詞術語的含義,觀是觀念,行就是生活行為。如何把我們錯誤的觀念糾正過來,把我們錯誤的行為改正過來,這叫做觀行。先從般若波羅蜜說起:

  【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第一波羅蜜』就是般若,「波羅蜜」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到彼岸,實際上也就是究竟圓滿的意思。哪個法是究竟圓滿?般若。『如來說』,《金剛經》上有的時候講如來,有的時候講佛,這兩個名詞所表的意思不相同,說佛是就事相上說的,說如來是從性體上說的。「如來說」就是就真如本性上說,本性上面哪有「第一波羅蜜」這個名字?決定沒有這個名字。前面講「信心清淨」,有個名它就不清淨了,六祖所謂「本來無一物」,名也是一物,念也是一物,沒有名相,也沒有念頭。「是名第一波羅蜜」,這從相上講,行,有,從相上、從作用上講確實有,不能說它沒有。

  菩薩修學的綱領有六門叫六波羅蜜,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乃至於禪定波羅蜜,都不是第一,第一是末後的般若波羅蜜。因為前面這五條要沒有般若智慧就不能稱為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裡面沒有般若智慧,這五種就變成世間福報。這五種都是事,般若是理,般若是用心,就是我們常講高度的智慧,如果有高度智慧在其中,布施就是波羅蜜,布施就圓滿,功德就圓滿。如果沒有智慧在其中,像世尊在本經前面所舉的例子,他舉的是大梵天王,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算不算波羅蜜?不算,波羅蜜是究竟圓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不算圓滿。怎樣才算圓滿?你要曉得,布施是為什麼?布施度度什麼?度慳貪。貪心斷掉、沒有了,慳吝的心沒有了、斷掉了,布施波羅蜜圓滿。所以布施是度慳貪的。持戒是度惡業的,心裡面確實一個惡念都不生,你持戒波羅蜜圓滿。由此可知,大梵天王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他貪心還沒斷,功德就沒有圓滿。

  所以要曉得,佛說法是對治我們毛病的,我們有什麼病,佛用這個藥來對治。我們的重病,貪心,用布施來度貪心。我們念念造惡業,身口意都造惡業,佛教我們持戒,持戒是破惡業的。忍辱是度瞋恚的,瞋恚心就感來地獄果報。精進是度懈怠的,懈怠也是大病,懶惰、懈怠,這不要學,與生俱來的,這很麻煩,用精進度懈怠。用禪定度散亂,心散亂,意志不能集中。用般若來度愚痴。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唯有前面五種事相上的修行裡面有了般若波羅蜜,才真正起作用,把這五種病根拔除。如果沒有智慧在裡面,病根不但不能拔除,可能還會增長。

  你不相信,你有意無意去問問學佛的人,他們都是肯布施,你問他,你為什麼布施?「財布施得財富」,你看他為貪心布施;如果要是財布施得不到財富,他再不會布施,再也不肯出錢。所以一般宣傳佛門裡頭好修福,「種一得萬報」,他一算這個利息很大,一本萬利,趕快去布施。為什麼?增長貪心,哪能叫波羅蜜?若有智慧在裡面,他曉得他不求果報,跟《金剛經》講的相應,《金剛經》佛教給我們「應無所住而行布施」,那個布施福報很大。福報雖然很大,佛又說了「菩薩不受福德」,福報雖然很大,決定不享福。菩薩不享福,有福報,福報給一切眾生去享,菩薩不享,為什麼?因為一享福,貪心又生了。我們凡夫的念頭、意志很薄弱,禁不起誘惑,稍稍有一點享受,貪瞋痴慢又起來。唯一的方法是不受福德,使自己永遠恭敬、謙虛、卑下,成就自己的德行,成就自己的智慧。

  這是我們體會出諸佛菩薩在人間示現的苦口婆心,他們不是不能享受福德,他可以享受,但是他一享受,我們看就看不慣了。你叫我們要修苦行,你享福,我們怎麼會心服口服?因為這個緣故,他要先修苦行給我們做榜樣,老師這個做法大概是對的,我們要效法他。他這個做法就是代眾生受苦,不是他不能享,他心清淨,福報現前他也不在意,可是我們凡夫受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