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金剛經研習報告  (第四集)  1995/8  美國達拉斯  檔名:09-025-0004

  請掀開經本第十三面,從倒數第二行看起:

  「江居士以為,欲佛法大興,非行乞食制不可,但須信心者多,然後能行耳。」乞食的制度是釋迦牟尼佛所訂的,一直到現代,南洋小乘的國家還是遵循,像泰國、錫蘭依舊是行乞食的制度。佛法傳到中國來之後,因為中國人的觀念、生活方式跟印度完全不相同,所以乞食的制度在中國就不能夠通行了。早年,出家人接受社會大眾的供養,還不成問題,可是到了近代,流弊叢生,這個現象我想諸位同修都能夠見到,這是佛法的衰相。可是要恢復乞食的制度,這是個理想,在事實上不可能的,當然這個制度是非常之好。唯一的方法,就是學佛的同修,無論在家、出家,真正明瞭佛法,就不至於有過失。譬如說出家人自己知道節制,在中國歷代的高僧大德都做了很好的榜樣給我們看,譬如近代的虛雲老和尚、印光法師,以身作則,做出一個樣子給我們看。而在家信徒的供養,是理性的,不是感情的、不是盲目的,這樣配合,佛法也能夠興旺,正法一樣能夠住世。只看我們自己怎麼做法,不能有偏差,有偏差則造作罪業,果報不可思議。

  經文裡面要緊的,『還至本處』、『敷座而坐』,佛在生活上最要緊的就是教我們要用這樣的心態。我們凡夫不知道回頭,不知道修定,「還至本處」顯示的意思是回頭,回頭是岸,「敷座而坐」是入定。無論我們是過什麼樣的生活,一切眾生生活方式不一樣,工作不一樣,但是要懂得回頭、要懂得修定。「經行入定,意甚深廣,須體會得,而落實到自家日常生活中」,這我們就能夠得受用。什麼叫回頭?回頭就是不攀緣,一切眾生向外攀緣,永無止境,不知道回頭。其實這是講我們生活所需,衣食住行能過得去,不再求了,這就叫回頭,它顯示這個意思。在日常生活當中,心地清淨,清淨心就是敷座而坐。所以我們要體會他所說的、他所表現的,裡面的含義。

  「此經發起於日用尋常之事,是說明佛法全是教人覺不迷、正不邪、淨不染之真、善、美、慧的幸福圓滿的生活,佛陀就在生活中如此示現。」他是代表一個出家人的生活,出家人的生活方式,過真善美慧的生活。我們從這個例子要體會到,我們自己現在過的是什麼生活,我們現在自己從事的是什麼樣的工作,處的是什麼樣社會的環境,都可以效法世尊這種原理原則,不必改換生活方式。任何生活方式、任何工作環境,都能夠達到覺正淨,都能夠生活在真善美慧的境界之中,要像這樣體會。絕對不是學佛一定要出家,就錯了,那就不能說是事事無礙。佛只教給我們一種生活是幸福美滿的,其他的不是,這是誤會,這不是佛法。佛法是教一切眾生就在他自己本位上,就能夠得到幸福,在本位上修行都能成菩薩、成佛,不是教人都出家。

  佛這樣示現,實在講能看出來的人不多。實在說佛所示現的就是看破、放下,隨緣就是很幸福的,佛不攀緣,隨緣。「是故善現見知開口便歎希有,繼曰,善護念,善付囑,即是大悲大願之無間也。」佛這種表演,我們前面曾經報告過,從初發心,長遠的時間修行證果,一直到成佛,都在生活當中表現出來。凡夫看不出來,不但凡夫看不出來,沒達到這個境界的人也看不出來。須菩提尊者能看出,換句話說,須菩提他的境界跟佛就相差不遠,他見到了,見到則讚歎希有。從這個地方,如果我們冷靜反省來觀察我們自己的生活行為,從早晨起床,我們也穿衣吃飯,我們也到處奔走,乞食就是謀生,我們的情形是不是也很稀有?沒錯,的確也很稀有,但是跟佛菩薩是相反的。我們是無量劫來的習氣,都在生活當中穿衣吃飯點點滴滴暴露無遺。世尊他所暴露出來的是無量無邊的功德,我們所暴露出來的是無量劫的習氣,不是一樣的事情嗎?不偶然。學佛就是轉變,如何把我們無量劫的習氣轉變為功德,所謂是轉識成智。懂得轉識成智,就是把感情轉變成理智,把煩惱轉變成菩提,把凡夫的生活轉變成佛菩薩的生活,這叫會轉,會轉就是修行,就是會修。所以世尊不僅是言教,他做出來的都是為我們做示範,身教,這是大悲大願的流露,永恆的流露,從來沒有間斷的流露。這個悲願則廣大不可思議。

  「乞食奔走同凡夫,不住佛相,顯示無我相,不說一字,顯示無法相」,佛一句話沒說,「三空理彰」,佛為我們講的人空、法空、空亦空,這個心才真的叫乾淨,一絲毫都不沾染,連空也不執著,這叫「善付囑,是乃身教也」。佛怎樣付囑學生們?做出個樣子教給你。「四攝同事,以身作則為作榜樣,此謂之善護念。」我們一些人求佛菩薩保佑,護念就是保佑,佛菩薩真的保佑我們,用什麼保佑?佛菩薩為我們做一個榜樣,讓我們照他這個樣子學習,這是佛菩薩真正的保佑。如果我們不理會,還隨著自己意思去造作,所得的果報自己當然要承當。不是佛菩薩沒教給我們,是我們自己不肯向他學習。佛法的修證就在日常生活之中,「理顯三空,觀融二諦,此之謂希有」,佛都在生活裡面表現出來,離了生活沒有佛法,佛法就是日常生活。三空之理,二諦是真諦、俗諦,生活當中點點滴滴,圓圓滿滿的顯示出來。可見得佛法千經萬論所說的,都在日常生活當中,任何一樁事情都圓滿的包含。穿衣,一切法就在穿衣裡面,吃飯,一切法都在吃飯裡面,《華嚴》所謂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我們從這個地方看出來,一就是任何一樁事情,任何一樁事情都包含一切的理論。

  「佛法即家常茶飯,一日不可離也,如來示同凡夫,奔走塵勞無他,欲令眾生,回光返照耳。」佛沒有自己覺得我已經成佛,這就是無我相,佛眼睛看一切眾生是平等的,沒有差別,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眾生執著這四相,佛這四相統統都捨離。他這個行持就是希望我們能覺悟,知道回頭。「持戒,入定,生慧」,持戒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守法,循規蹈矩。入定,心是清淨的,心在境界裡不動搖。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這樣的生活就幸福美滿,「如是,如是」,我們要在這個地方學習。「修行之要,在理事雙融」,理裡面有事,事裡面有理,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對境隨緣,勤習勘驗」,勘驗是體驗,在生活當中你去體驗。「歷事鍛心」,鍛是鍛鍊,在世緣上、在境界上,鍊什麼心?鍊清淨心,鍊一個覺悟的心,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佛法修學覺、正、淨。「動靜一如,無往不是」,你要會了就叫開悟。我們在佛法聽到某人開悟了,什麼叫開悟?會了,會過佛菩薩的日子,會過佛菩薩的生活,這叫開悟。

  「道在善巧利用其環境,則無時無處不是道場。」會了之後,哪個地方不是道場?在在處處都是的;不會,再大的寺院庵堂也不是道場,你不會。會了,何必去尋求道場?那毫無意義。「持戒修福,是入般若門」,入般若門就是我們平常講開智慧,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從哪裡做起?從持戒修福做起。「戒能資定」,資是幫助、資助,戒幫助你得定。剛才說過,諸位必須要記住,戒就是守法,用我們現在來講就是守法,循規蹈矩,這叫持戒,它能幫助你心定下來。「定能發慧,須知慧無戒定,乃狂慧」,那不是真智慧,真智慧一定是有戒、有定。「學人能向衣食起居塵勞邊鍛鍊」,塵勞就是指你日常工作應酬,你的活動範圍,在這裡面去鍛鍊,「便是降伏妄心最好方法」。須菩提尊者所問的問題就是「云何降伏其心」,實在講釋迦牟尼佛表現的已經是圓圓滿滿,這就是最好的方法。「須是對境隨緣,不迷,不煩。」凡是佛弟子,無論在家、出家,一定要記住這個原則,遵守這個原則,特別是在現代這個社會裡面,我們要想自己道業成就,昨天跟諸位提起,我們學佛為的是什麼?遠程的目標,我們希望在這一生當中永脫輪迴,了生死出三界;近程的目標,我這一生過得很自在、很幸福、很快樂,我們學佛為的是這個。你就要遵守佛的教誨,你一定要知道對境隨緣,絕不攀緣。

  昨天中午,我在這邊跟華僑界的一些領袖們在一起吃飯,他們對於許多道場也都護持。我向他們大家解釋,我們這個道場不向信徒化緣,不向信徒要錢,絕不拉信徒,因為我們的目的是求了生死出三界。道場重實質,不重形式,《西方確指》覺明妙行菩薩那個小道場只有十二個人,十二個人個個成就,這就行了,要那麼多人幹什麼?喜歡熱鬧的,其他的道場很熱鬧,你到那邊去。所以我說我們是勸人家到別的地方去,我們絕不拉人來。到我們這兒來的,就是我們一個目的,我們一心一意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目標在此地。這些華僑領袖出錢出力到處幫忙,昨天我們總幹事說,我們可沒有問你化一分錢的緣。他們點頭,是,我們沒有化他一分錢的緣。他說以後?我說以後沒有,以後我也不會向你們化緣,也不會向你們開口。說沒飯吃呢?沒飯吃就往生,一句佛號念個七天七夜,大家都到極樂世界去,不要吃這個地方飯了。不要以為我沒有飯吃我向你開口,沒這回事,你們沒有機會,我們講的是真話。所以道風、學風要確立,我們不搞世緣、不搞熱鬧,真正進來的都是真實的同參道友,我們這個小環境很喜歡提供給大家進修,這是真實的功德。

  所以要在日用平常生活當中去鍛鍊、去修行,要懂得對境隨緣,絕不攀緣。不迷就清清楚楚,不煩,我們這裡沒有煩雜的事情,決定不生煩惱。「應事有條不紊即持戒」,你辦事情有順序、有條理,整整齊齊,就是持戒。「清淨自在即定慧」,清淨心是定,自在是智慧,沒有智慧你哪來的自在?「故經云,一切法皆是佛法,離相發心,降伏之道,盡在其中。」我們細細去體會佛在日常生活當中表演的,心地乾淨,一塵不染。「經言,五蘊即是法身」,會了就是法身,不會,五蘊是業障,問題就在你會不會,就是你覺不覺?覺了就是法身,迷了就是業障。「這就是叫人要即幻有,見真空」,即相見性,「非斷滅相」。「古德云,但勿逐妄,何須求真,皆明不取不斷,不即不離之義」,這就是事實真相,我們的生活與事實真相完全相符合,生活就自在。「般若妙法,任運由瑣屑事相上自在流出,無法相也」,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這些事情,顯示出實相般若。「以不言之教,護念付囑一切發大心者,亦無非法相也」,從佛的行持上看出,的確二邊不著的做法,二邊不著的生活方式,我們學這個。這個學會了就超凡入聖,你過的是佛菩薩的生活、聖人的生活,不是凡夫。你在生活當中充滿了智慧,凡夫的生活是充滿了煩惱,這就轉煩惱為菩提,從哪裡轉?從念頭上轉。從前我迷,現在覺了,轉迷為覺,就統統都轉,一轉一切都轉了。

  「能隨時如是觀照,則得真實受用。」所以許多人讀經,讀了一輩子還是個凡夫,經的意思沒懂,經裡面的好處沒有體會到,經裡面教人的生活,一句也不會,這個念就白念了,冤枉念了。你看本經的序分,經文不長,很短,包含的意思無有窮盡。我們要學佛,就在這些地方學,一生受用無盡。

  下面是本經的正宗分,正宗分就是解釋、說明佛的生活方式,目的是讓我們來學習。請看經文: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這是『須菩提』尊者觀察到機緣成熟了,要是把這個事情說明,大家有能力體會到,歡喜的學習,這就是機緣成熟了。成熟,必須有人來啟請,就是代替大眾來提出這個問題。須菩提尊者是佛弟子當中解空第一,由他出面代表大家來啟請。這一段是講的禮節。翻過來看底下經文。

  【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這一開口就讚歎『希有』,太希有了。實際上尊者這些話就跟唱戲一樣,台詞,表演的。須菩提,佛在經上說,過去早已經成佛,不是普通人,他成了佛了。釋迦牟尼佛在這個地方示現佛身教化眾生,他來幫忙的,這是佛法裡頭常講的「一佛出世,千佛擁護」。好像唱戲,你唱一個主角,我們都來給你唱配角,是這麼個意思。什麼時候,這講時節因緣,什麼時候跟大家說什麼樣的法門,這個法門如何說出來,都預先安排好的。這是表演,好像過去沒有看出來,今天看出來了,所以讚歎著「希有,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菩薩是佛的學生,凡是發大心的人就是菩薩,發了菩提心這個人就是菩薩。什麼叫大心?第一個是決定要出離六道輪迴,要有這個心,不再搞生死。第二,一定要成佛道,佛成佛了,我也要像佛一樣,我要成佛,發這樣的心就是菩薩。在世尊末法時期,我們現在是處在末法時期,真正能了生死、成佛道的只有一個法門,念佛往生,不退成佛。其他的法門,在理論上講沒有問題,實際上去做非常因難。所以,末法時期只有這一門,叫易行道,容易成就,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護念、付囑,護是保護,念是念念於懷,像慈母保護她的小孩一樣,小孩沒成年,時時刻刻掛念著小孩,照顧小孩,諸佛如來照顧我們這些學生就像慈母照顧小孩一樣。善,這個善好,這是個關鍵的字眼,「善護念」,沒有說一句話,完全做出樣子出來,這是善。小孩善於模仿,所以大人不必說話,你怎麼做,他在旁邊看,他在旁邊學習,比言說教導他還有效果,這是善護念。付囑,囑是囑付、託付的意思,這是對於大菩薩們,大菩薩要照顧小菩薩,老修行要照顧初學的。怎樣去照顧他?做出一個好樣子給他看,做榜樣。由此可知,佛做個好樣子給我們看,佛弟子應該做個好榜樣給一切眾生看。佛教需要宣傳嗎?不需要,你那個好樣子就是宣傳。你的鄰居、一些人看到你,看到你很幸福、很快樂、很健康,他就很羨慕,他也想過這個好日子,他就要向你請教,你把方法教導給他,這就是弘法利生。所以要懂得「善」,善也可以說善巧方便,巧妙到極處。稱讚完了,接著就請法,我們看經文。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這一句一定要牢牢的把它記住,須菩提問的三個問題,這一部《金剛經》就是解答這三個問題。這個法會裡面的當機者,也就是教學的對象,是『善男子、善女人』,「善」的標準是發大菩提心的善男子、善女人。所以佛在經後面說的,這部經是「為發大乘者說,為發無上乘者說」,這是把《金剛般若》的對象說出來。發大乘、發最上乘的就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一句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我們用最淺近的意思來說,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我們學佛不求別的,求智慧,求究竟圓滿的智慧,梵文就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此經文上的善男子、善女人,善的標準就是發無上菩提心的,這是善的標準,沒有發這個心的,就不能稱之為善。心是發了,發了怎麼修?修行的關鍵,也就是說任何一個法門,無量無邊的法門,修學目的是一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要是證得,就叫成佛,究竟圓滿佛。可見得目標是一個,方向是一致的,只是用的方法、手段不相同,方向、目標決定是一致的,這叫佛法。可是無量無邊的法門,裡面有個共同的問題,就是心要安住在哪裡?妄念怎樣把它滅掉?怎樣伏掉?『降伏其心』,這個心是妄心,就是妄想,我們的妄想太多,念頭太多,如何能夠把它降伏住?心要安在什麼地方?這是所有一切法門的中心問題,這兩個問題解決了,無上菩提你決定可以證得。

  世尊在金剛般若會上說了這麼多話,幫助我們解決這個問題,我們讀了《金剛經》、聽了《金剛經》是不是真的懂得?是不是真的會了?如果還不懂、還不會,那《金剛經》是白讀、白聽了。要想真懂真會,可真難,真不容易,而後我們才曉得自己的根性如何,所以就可以老老實實回過頭來念阿彌陀佛。這是我們講《金剛經》的目的。實在講,念阿彌陀佛這個方法比金剛般若還要巧妙,這個地方講善,念佛是善中之善,沒有比這個更善了。就拿這個問題來說,「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住在阿彌陀佛上,這就行了,只要你心裡面有阿彌陀佛,你就決定往生不退成佛。「云何降伏其心」?念阿彌陀佛,用阿彌陀佛的佛號把你的妄念統統伏住、降伏住。《金剛經》後頭不要講了,問題整個解決了,比這個還要善,比這個還要好。這兩部經不比較一下不知道念佛的好處,比較一下才曉得念佛這麼簡單,這囉哩囉嗦的這麼一大堆,還叫人搞不清楚。這個問題不是太簡單嗎?一句阿彌陀佛全都解決,這是真話,不是假話。我們再看底下世尊的答覆。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尊者啟請,佛的答覆,佛也先讚歎他。尊者一開口先讚佛,佛也讚他,你看師生都很客氣,從這個地方看,這師生相處多麼和睦,彼此尊敬。『善哉善哉』,你問得很好,問得太好了。接著就給他做證明,你所看出來『善護念』、『善付囑』一點都沒錯,確實是這個樣子,就在生活當中顯示無遺。佛到舍衛大城乞食,這是出家人的生活方式,告訴我們佛法就在生活之中。著衣持缽就是守規矩,就是持戒。衣著整齊,缽應該怎麼拿法,具足威儀,我們今天講的風度、禮貌,讓別人看到生恭敬心、生歡喜心。這個人有禮,守法、守規矩,大家都歡迎他,這是持戒。托了缽之後就回頭,表示我生活所需的夠了,不再攀緣,表這個意思。我吃得飽,穿得暖,有個小房子可以遮蔽風雨,足了,知足就常樂,不知足就很苦。

  我們在美國,常常有些同修請我到他們家裡面去看看,有不少住的是很大的房子,家裡人口不多。我看看笑笑,到底是你住房子,還是房子住你?每天用很多時間去收拾房子,還收拾不乾淨,替房屋做奴隸,何苦來?一天忙到晚,忙著收拾環境,自己一點休閒的時間都沒有,過的是什麼日子?過的是侍候房子的日子,這錯了。真正會過日子的,很清閒,悠閒自在,身心無事,那個人叫幸福,何必自己跟自己過不去?自己找自己的麻煩?這是什麼在作祟?魔在作祟,什麼魔?虛榮心,那是魔,魔障,他心裡頭有魔障,他被魔控制住,那個很苦。所以在美國,實在講生活都很富裕,我有的時候常常勸同修,他們說好忙,沒有時間修行。哪裡?你工作一年,你存一點錢,第二年不要工作,去好好修一年,儲蓄的錢用光了再去工作,這不是很自在很好嗎?懂得回頭。世間最可憐的人是不知足,不知足的人很可憐,知足的人就富有,知足常樂,佛這個托缽回頭就是知足。「敷座而坐」,心地清淨一塵不染,這是真正的自在、幸福,不求人,我們中國俗話常說「人到無求品自高」,一定要做到不求人。

  我們有個道場在此地,道場需要開銷,需要維持,我們也不求人。到哪天維持不住怎麼辦?維持不住,打個電話通知市政府,請它來接收,這個事情不就解決了嗎?贈送給國家,送給社會。如果說維持不了,再去求人,錯了,佛教給我們隨緣,不要攀緣,這個要緊,保持清淨心要緊,我們來生決定往生。不可以自己迷惑顛倒,把清淨心喪失掉,往生的機會錯過了,那叫大錯特錯。有緣的眾生,我們有緣見面,有緣在一起聚會,我們要把真實的話告訴他。讓他有機會聽到佛法,讓他有機會知道怎樣修行,怎樣去解決問題,這是我們幫助他的。我們需不需要他幫助我?不需要,這個心多清淨。我幫助你,還需要你再來幫助我,這是做生意買賣,不可以做這個事情,決定不能做這個事情。這就是佛教給我們,隨緣,決定不攀緣,我們這一生才有決定的成就。佛給他印證,他所見到的沒錯。他請教的兩個問題,佛在此地也答覆他。我們看經文。

  【汝今諦聽。】

  這個關鍵的字『諦』,諦是仔細聽,一心的去聽,我們講專心的聽、注意的聽,你才能領悟。

  【當為汝說。】

  佛給他解答也很簡單。

  【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如是』的意思就是像我這個樣子,像我這樣『住』,像我這樣『降伏其心』。這個問答到這裡就圓滿了,這《金剛經》就講完了。須菩提尊者懂了,所以尊者就答覆:

  【唯然。】

  『唯然』就是答覆,明瞭了。「唯」這個字,答覆這一個字唯,就是懂得了、明白了。他是明白了,別人不明白,「然」,然而,別人不明白,「唯」是我明白了,其他的人還不懂,還不明白。所以下面這一句代別人啟請的。

  【世尊。願樂欲聞。】

  『願樂欲聞』不是須菩提尊者,是大眾,大眾希望世尊詳細的開示。大眾根性不相同,程度不一樣,這四個字就代表的淺深次第不同。淺的人想聽聽,「願」是想聽聽佛說的,「樂」是喜歡,比前面意思深一層,那個只是想聽聽,這個我很喜歡聽。「欲」就意思更深,我非聽不可,迫切的希望,這是欲,他知道這個問題對自己太重要。後面「聞」是返聞聞自性的,我一聽就開悟,就入佛境界。所以這四個字是代表聽眾程度不齊,得益不一樣。他答覆的話,只有「唯」是自己,我自己懂,完全懂了、徹底懂了,然而別人不懂,希望世尊詳細的講解。他這句話裡頭含這麼多意思。佛很慈悲,只要有啟請,他一定會說的,底下就詳說了。我們看二十面的經文。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

  這個『如是』跟前面就不一樣,前面的如是,像我這樣就行了。這個如是底下有文,「應如是」,怎麼如是?

  【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

  這是我們平常講的,一切眾生四種生態,胎、卵、濕、化,這四種生態可以包含一切眾生。佛在此地說了十二種,胎卵濕化,底下:

  【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

  總共說十二種,這十二種是把六道眾生全部都包括了,連色界天、無色界天都包括,下面『非有想非無想』是無色界天。平常不這樣說法,色界天、無色界天都是化生,所以實在講,胎卵濕化也能夠都包括,但是說十二種就說得很詳細。這是講六道裡面的一切眾生。

  【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而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尊者問「應云何住」,佛在此地沒答覆「住」,只說「降伏其心」。實在講降伏其心跟住是一樁事情,妄心降伏,住的問題就解決了。這段的意思實在講很像中國禪宗二祖,二祖是慧可,當時見達摩祖師,他就是心不安,求達摩祖師給他安心,那個很苦。達摩祖師在那裡面壁打坐,誰去找他他都不理會。冬天下雪,慧可站在雪地裡面,站的時間很久,達摩祖師還是不理他。最後他沒有法子,他斷臂,拿著刀把自己的手臂砍掉,用手臂來供養達摩祖師。達摩祖師看到這個樣子,不能不開口:你何苦?你為什麼要這樣做?他就說我心不安,求大師給我安心。這不就是「應云何住」嗎?心住在哪裡不曉得。達摩祖師就伸出手:你把心拿來,我替你安。我們現在看到很多達摩的像,都一隻手伸在這裡,那就是「你把心拿來,我替你安」。這一句話當中讓慧可返光回照:覓心了不可得,我回過頭找心,我找不到心。「我替你安好了,沒事了」,他從這一句話就開悟了。覓心了不可得,那個心是妄心,妄心一找沒有,沒有不就沒事情了,問題解決了。這一段很有這個味道在。

  但是佛這個教法我們大家能得受用,達摩祖師那個教法我們不得受用。佛這個方法是教我們把心量擴大,你既然發了大菩提心,你就要把心量拓開,不要念念是自私自利,那不是菩薩。菩薩要念一切眾生,菩薩要幫助一切眾生,所以『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這句話就是幫助一切眾生成就圓滿的佛道。雖然盡心盡力的幫助他,心裡面若無其事,絕沒有分別執著,所以『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決定不能著相,著相就錯了,不著相就對了。

  這段裡面的註解也非常豐富,希望諸位同修自己去看看。我要跟諸位報告的,在註解裡面,諸位翻開二十四面,第十八、十九兩段,我們念佛人如何來學習這段經文,這個很要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