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金剛經研習報告  (第二集)  1995/8  美國達拉斯  檔名:09-025-0002

  接著看第五頁,第二行:

  「大智度論云,般若要旨,在離一切法,即一切法。」離跟即是同時的,是一樁事情,如果把它分做兩樁事情,我們就看錯了,這不是佛所說的意思。一切法是指日常生活之中,像本經發起,釋迦牟尼佛在穿衣、吃飯上,就把修學的綱領圓滿的給我們顯示出來。這證明佛所講的一點都不錯,確實是「即一切法」當中「離一切法」,離即同時。穿衣是一法,雖穿衣不著穿衣之相,也就是心裡面沒有分別執著。由此可知,金剛般若真的能夠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都離不開實相般若,我們要從這些地方去體會,這就是觀照。觀照的功夫深了,心清淨,本性裡面本具的智慧自然就現前,這就叫做證實相般若。話雖然說得容易,可是做很不容易。觀照,我們現前都可以做,做到一分就得一分受用,做到兩分就得兩分受用。如果要做到實相般若現前,那是很深的功夫,不是淺顯的功夫。像《心經》裡面說的「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就是他觀照功夫很深,所以才「照見五蘊皆空」。我們今天雖然有觀照的功夫,功夫不夠深,但是得不得受用?得受用,得小受用。像了生死、出三界、明心見性,這樣的受用我們得不到,那是很深的定功。

  定功的淺深,簡單的可以說,能夠破見思煩惱,證阿羅漢果,這在整個佛法裡面算是初步定功成就,不是深的。《心經》講「深般若波羅密」不是指這個,這是淺般若波羅密,可以了生死出三界。再深一層的破塵沙煩惱,再深一層的才能破無明煩惱,《心經》上講的「深般若波羅密」是破無明煩惱,可見得不是我們能做得到。不但深的我們做不到,佛法裡面講的淺般若波羅密我們也做不到。由此可知,我們依照這個方法修是淺淺觀照功夫,很淺的,淺淺觀照功夫。這種觀照功夫,實在說與了生死出三界不相干,我們功夫不夠。但是要把它用在念佛法門裡面,幫助我們念佛往生淨土,的確很有效果,這是諸位必須要知道的。這是我們在末法時期唯一有辦法超越三界的,只有這麼一條路。這一條路只要把世緣放下,世緣真的是很難放下,但是不放下不行,這個諸位要知道。放下是愈早愈好,不要以為等到我年歲大了再放下,恐怕那個時候來不及了,愈早愈好。

  真正放下,西方極樂世界取得了,取得了不去也沒有關係,那就是我們常講的生死自在;隨時可以去,想在這個世間多住幾年決定不礙事,得大自在。到那個時候,你想不想住它有個道理。想住在世間,是因為這個世間還有有緣的眾生,你可以度他;如果觀察世間沒有緣了,自己就走了。因為諸位要曉得,取得西方淨土,我們生活活動的空間大。現在世間人很苦惱,你的活動空間沒有辦法超過地球。如果你念佛得清淨心,你活動空間是盡虛空遍法界,你說多自在,十方諸佛剎土想去就去,想來就來,你得這個才叫真實利益。這個身體不要了,身體不要,你得自在的身體,那個自在是什麼樣子?像《普門品》裡所講的隨類化身,隨類不是隨自己心裡面想的,自己心裡想的那你四相具足,你是凡夫,你不是聖人。隨什麼人想?隨眾生的念頭,眾生想見菩薩,你就現菩薩身,眾生想見佛,你就現佛身,「隨眾生心,應所知量」,自己沒有念頭、沒有意念。眾生想什麼相就能現什麼相,像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那個叫得大自在。

  請看底下一段,辨用。「明宗是明因位之修,辨用是辨果地之證。」用就是用途,我學了佛,學佛有什麼用處?我依照這個修行,將來有什麼好處?這段要給我們講這個。「而顯體是顯因果之目的。」這是把前面這三個小標題簡單的說一說。「佛言,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覺性,但以妄想執著所障不能證得。」佛這個話是在《華嚴經.出現品》裡面講的,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本來就是佛;如來智慧覺性,就是本來就是佛。本來是佛,為什麼現在變成這個樣子?但以妄想執著,毛病就出在這裡,佛的確是一語道破,把眾生相說破了。眾生之所以變成眾生,就是有妄想、有執著,所以不能證得。妄想就是分別心,執著就是前面講的我執、法執,分別是妄想,妄想就是無明,執著就是煩惱,這是二障的來源。為什麼有煩惱障?為什麼有所知障?妄想就是所知障,執著就是煩惱障,這是二障之來源。本經就是破二障的,你要曉得它的理論、它的方法,依照這個理論、方法去修學,就可以破二障。

  「起信論云,以不達一法界故,不覺念起,而有無明」,這是說明無明怎麼來的。達是通達、明瞭,不曉得法界原本是一真,一法界,一真法界。由此可知,十法界就不是真的,只有一才是真的。法界從哪裡來的?法界是我們心變現出來的,所以一念就是真的,二念就是虛妄的。一念所現的是一真法界,二念就變成十法界,這是佛在大乘經上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華嚴經》上說「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唯心所現的是一真法界,一動念頭就變成二念,就變成十法界,所以十法界是唯識所變的。佛法修學的綱領是教給我們轉識成智,換句話說,要轉二念變成一念,一念是智,一念是般若智慧,二念是迷,智慧就失掉。

  所以我們念佛,念佛目的在哪裡?求一心,一心是智,一定要念到一心不亂,盡一切可能向一心這個目標去做。一念,這一念在淨宗方便,因為淨宗有依靠,淨宗就念阿彌陀佛,除這一念之外,別無二念,你就成功了,你淨土功夫就成就;如果還有二念夾雜在裡面,你淨土裡頭沒有功夫,換句話說,你沒有把握往生。如果你是一念,你可以說你有把握往生,想什麼時候往生就什麼時候往生,憑什麼?憑一念。這個法門沒有訣竅,真的是簡單、容易,跟《金剛經》的宗旨完全相應。因為不曉得法界是一真,不知道諸佛菩薩本來就是一念,沒有二念,這是事實真相。所以你迷了,不覺,不覺怎麼樣?念頭起來,念是妄念、妄想,妄想起來,妄想就是無明。妄想一起來,什麼都不知道,什麼都不明瞭了,迷惑了。不達就是不覺,無明就是妄想執著,這東西起來了。

  「此經大用,能開眾生究竟圓滿之智慧」,這是《金剛經》的作用,我們學了《金剛經》,看看能不能開究竟圓滿的智慧,「此智為一切眾生性體所本具,即是眾生皆有之如來智慧覺性」。所以金剛般若不是從外面來的,是每個眾生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外面來的,我們想得來不容易,本來具足的要恢復就有可能,不是不可能的。「性具智開」,本性裡頭本來具足的智慧開了,「不覺者覺,無明者明」,這就是凡夫成佛,回頭是岸,「便是通達一真法界,便是從根本上破障斷惑」。有沒有人能做到?有,真正有毅力、真正有決心、真正肯放下的,他就做到。牽腸掛肚、是非人我,一切放下。我們在倓虛法師《念佛論》裡面看到他老人家親眼所見的,舉出幾個往生的例子,走得多瀟灑、多自在,什麼原因?他放下了。在台灣有這種人,我們也常常聽到、也常常見到,站著走的,坐著走的,沒有生病,一、兩個月之前就曉得哪一天要走,預知時至。沒有別的,就是放得下,放不下就壞了,《金剛經》就是教給我們放下。

  「當知發大慈悲心,便是開此智」,開金剛智慧,「依教發心,分別心已融,我見潛消,故令發無上菩提心,滅度所有眾生入無餘涅槃,而實無眾生得滅度,全經不外發揮此義,并忘其為菩提心,直令向一念不生處契入」。這段話很好,也是全經的綱領。經一開端,須菩提尊者向釋迦牟尼佛請教的,就是問的「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全經就是答覆這三句話:一個是發心,一個是怎麼住,一個是怎樣降伏其心。所以,佛教的是要發大慈悲心。所謂大慈悲,它的定義就是沒有分別執著,有分別執著就不是大慈悲。大慈悲是清淨心、平等心裡面生的慈悲,就叫大慈悲,《無量壽經》的經題「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生的慈悲心就是大慈悲心。這個心一生,當然分別心就沒有了,執著也沒有了,有分別執著,不是大慈悲。所以,佛教人發無上菩提心,發無上菩提心就是離四相,四相沒有了。然後修一切善法,修什麼善法?滅度所有眾生入無餘涅槃,這是行一切善法,這是善法達到究竟圓滿,幫助一切眾生成佛。雖然幫助一切眾生成佛,心裡頭絕不著相,所以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就是幫助一切眾生,心裡頭若無其事,這就是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全經自始至終都是講這樁事情,佛分很多層次來說,一個層次比一個層次深入,讓我們從這裡面覺悟。

  「一切眾生,以不覺十法界同一體性。」十法界都是一真法界變現出來的,它的本質就是一真法界。因為不明瞭一真法界原本是一個法界,原本是一體,眾生不明瞭、不清楚,在這裡面起妄想、起分別、起執著,起人我見,就是是非人我。「遂生三毒」,三毒是貪瞋痴,這真的是三毒,世出世法沒有比這個更毒。有貪瞋痴就「造罪受苦,輪迴六道,愈迷愈苦,愈苦愈迷」,這就是六道裡面這些眾生,一世不如一世,一世比一世苦,這是事實真相。為什麼一世不如一世、一世比一世苦?就是因為愈迷愈苦,愈苦愈迷,他不覺悟。「縱有善根遇善友勸令發心歸依三寶」,這都是過去生中與佛有緣的,一念煩惱輕了,遇到佛緣,「以夙世障緣,疊起環生,欲修不得,修亦難成」。遇到佛法的很多,幾個人這一生當中修行成就?就以念佛來說,這是最容易修的法門,幾個人真的往生?愈來愈少,原因是什麼?就是夙世的障緣讓你放不下,讓你迷惑顛倒。所以,欲修不得,有人障礙你,這個障礙就是妨害你清淨心,這就是障礙,讓你心不得清淨,讓你一天到晚胡思亂想,所以你修行不能成功。

  「故懺悔業障,極關緊要。」要曉得什麼是業障,妄想執著就是業障,如何能把妄想、執著捨掉,你的業障就消除。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業障很重,問問你什麼叫業障,不曉得。你去念個經、拜個懺,業障消除了嗎?不但沒消除,可能業障還增加,這都是事實。所以,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什麼是業障。你在修學,你的心一年比一年清淨,一個月比一個月清淨,煩惱少了、妄想少了、雜念少了,這就是你功夫得力,你的業障已經逐漸在消了。如果你學佛,妄想、雜念還是那麼多,甚至於比不學佛的時候還多,就壞了,你學佛方向錯了、方法錯了,你沒有得到效果。我們從這些地方去反省,從這些地方去檢點,才能真正得到利益。

  懺除業障最好的方法無過於念佛。「經云」,這段是《法華經》上所說的,「端坐念實相,是名真懺悔,重罪若霜露,慧日能消除」。端坐,不是叫你一天到晚在那裡坐著,端端正正坐著,你就錯了。佛門當中常說「依文解義,三世佛冤」,三世佛都喊冤枉,你把他的意思解錯了,他的意思是意在言外,你要能體會到這個意思。坐,是個不動的樣子,人坐在那裡不動很穩重,是取心不動,不是身不動,身動不動沒有關係,心要不動。你看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跟大家解釋,坐禪,什麼叫坐?「如如不動」就是坐;什麼叫禪?「不取於相」就是禪。禪是不著外面的相,也就是說不被外面境界所誘惑,這是禪;裡面的心如如不動,對著外頭境界不動心,叫坐。他的坐禪是這個講法的,完全遵照《金剛經》上的說法。所以禪宗六祖以後,都以《金剛經》來做證明,都是依據《金剛經》的道理跟方法。這個端坐,我們就曉得了。

  「念實相」就是無念,實相是無念,離念,離一切念就是念實相,有念就不是實相。這好難!這才想到淨土宗的方便,淨土宗是落實在阿彌陀佛上,我真有念,我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就是念實相。這是淨宗比其他方法好的地方,方便多了,這是真懺悔。「持名念佛,暗合道妙,即是行深般若,無異念實相,是故能滅重罪,能消重業。」很多人不曉得這個道理,雖念佛,他也消不了業,他也滅不了罪,為什麼?他不老實,所以念佛的效果沒有了。佛要怎麼念?老實念,老實念就能滅罪,就能消業;不老實,效果達不到。老實是一心念,我們看到近代這些往生的人,沒有別的,都是一心念。

  我的老母親最近往生,她念佛預知時至,她見到兩次阿彌陀佛,見一次觀音菩薩,時間都相當長,有十幾分鐘。她功夫真正得力也不過是最近一年,這一年真的放下,沒有牽掛了,有一絲毫的牽掛都不行,都是障礙,決定是一切放下,兒孫統統放下,這才能往生。我們那個時候最擔心的,就怕她放不下,這個事情別人幫不上忙,要她自己真的覺悟,誰都幫不上忙,只能從當中勸導她,一心一意求生極樂世界。她見到佛、見到菩薩,她相信了。走的時候不錯,瑞相很好,也度了很多人,因為大家看到了,事實擺在這個地方。送她的人有兩百多人,有人見到放光,面門放光,有人聞到異香。最明顯的,她身體柔軟,人過世到第八天火化,全身是軟的。人死了之後身體是軟的,證明她走得很安詳、很自在,沒有恐怖;人死了會僵硬,是恐怖。身體軟的,她走時一絲毫恐怖的心沒有,這念頭沒有,這是很好的一個證明。

  沒有別的,就是一念要緊,可不要被害了。二念、三念害死人,你這一生修行又把你拉回六道來,那就是魔障,讓你放不下。諸位要曉得,金銀財寶是魔障,到時候想到這個、想到那個,放不下,完了,這又搞輪迴。家親眷屬是魔障,不是冤家不聚頭,讓你放不下,讓你有牽掛,讓你不能往生,讓你繼續搞六道輪迴。所以必須要看破,心裡頭要放下,一絲毫不貪戀、不沾染,你佛才念得老實,才能夠成功。

  「念實相者,空有不著」,不著有也不著空,身心世界一切都放下,不著有;一句阿彌陀佛,老老實實念,不著空,空有二邊不著。「雙照二邊,實相之慧,從大悲生,以大悲廣修六度,得無量福」,這個得福是真的。佛在本經教菩薩「不受福德」,這句話非常重要,不受福德就是不要去享福,一享福就迷了,一享福就墮落。所以諸佛菩薩為我們的示現,都是不受福德,這對我們來講是非常重要的教誨。福報是一定有,福報讓一切眾生共享,不要自己去享。「經體為生實相,修宗為離一切相修一切善,離相,觀空也,修慧也,修善,不住空也,修福也」,所以福慧雙修,「此是真懺悔,能滅重罪定業,內外障緣,一齊銷盡」。這是本經教給我們的。

  「若能於本經,深解義趣,信心不逆,盡能受持,為人解說,即為荷擔如來事業,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乃至滅罪生福,當得無上菩提」,這是佛在經上教給我們的。首先要了解,不但要了解,要深解,只有深解義趣,你才有信心不逆。信心不逆就是對於經典的道理跟方法完全接受、完全肯定,深信不疑,非照這個方法做不可,這就是信心不逆。盡能受持當然很好,縱然不能盡能受持,經上講,你能夠受持四句偈,四句偈是本經經文任何四句,你明白了,一生依照這個經訓去做,你所得的福就無量無邊。為人解說,這個人是有緣人,什麼叫有緣?他肯聽,聽了生歡喜心,他能懂,能夠接受,就跟他說。不能接受、不能理解、不能相信,這是沒有緣的人,佛不度無緣之人,後面我們會詳細說到。底下這幾句都是說功德利益。

  「修行法門無量,而唯一宗旨,除障而已」,這是必須要記住的。修行目的在哪裡?除障。「障有三」,三大類。惑是迷惑,迷惑是障礙,障礙我們的真心,障礙我們的本性,障礙我們本具的智慧德能,三大類的障礙。「惑障,見思煩惱是」,見是見解,思是思想,就是錯誤的見解、錯誤的思想,帶給我們無量無邊的煩惱,「除則成般若德」,這個障除掉,智慧就開了。第二類叫「業障」,業是造作,「一切罪業是」,我們身體的造作、言語的造作、起心動念的造作,都叫做業障。你造作的是善,所謂善是對眾生有利益的,善業,造作的是惡,惡是損人利己的,這是惡業,善業、惡業都是障礙,善業生三善道,惡業墮三惡道,都不能出六道輪迴;不能出六道輪迴、不能明心見性,都是障礙。所以淨宗,佛教給我們修淨業,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這是淨業,六道輪迴裡頭沒有,果報在西方極樂世界,不在六道輪迴。第三是「報障」,報是果報,「六道苦報身是」,我們現在這個身體,就是報障,有這個身體就有生老病死,生老病死是果報,苦報。「除則成法身德,江註」,江味農居士的註解,「舉破我、滅罪、成就如來,為本經之大用」。大小乘佛法修行的總目標,就是除障,我們一般人講消業障,學佛無非是消業障而已。

  末後這段是判教,判是判別,教是教下。「諸佛出世,教化眾生,必對機說。」佛出現在這個世間教化眾生,有他的對象,什麼人是他教化的對象?那就講根機。「眾生根性,各各不同,障有淺深厚薄故」,所以佛教化眾生就有很多善巧方便,像經上講的三乘、五乘,這都是善巧方便的建立,為什麼這樣說法?因為眾生迷悟有淺深不一樣。迷淺障也淺,佛給他講實話,他成就就快;迷的重,他業障也重,你給他講真的,他不相信。我們在這個社會也有不少年的經歷,深深體會到佛在經上所說的,眾生確實認假不認真,聽騙不聽勸。

  有一年我在北京,我去看黃念祖居士,他老人家說的話很妙。他有個同學是密宗的上師,在美國,那個時候已經死了,死的現相很不好。他雖然跟他是同學,一生不往來,這個同學走邪道,不是走的正道。可是死了以後,死得不好,他那些徒弟們還在外面宣傳,他的師父是代眾生受罪。死了還騙人,活的時候騙人,死了還騙人,這種例子我們常常聽到。你看在家念佛,站著走,坐著走,走的樣子那麼好。出家人走的時候,走得那麼痛苦,相貌那麼難看,還說什麼美其名為眾生,代眾生受罪,代眾生苦,眾生還信以為真。活著騙人,死了還騙人。眾生的根機我們就看出來了,真的是聽騙不聽勸,認假不認真,這是佛法裡頭常講可憐愍者,真的是可憐。

  第二個時機,在什麼時候,說什麼法門,「因時施教,如五時說,先淺後深,先小後大,循循善誘,引人入勝也」。佛講經說法一定觀機,看是什麼樣的根性,用什麼方法來誘導你。「古德判教,意在方便學人,使對一代時教,綱領條目,淺深次第,一目了然,可以循序而進,其接引後學之苦心,良足佩焉。」這是說明,古大德來判別教下,目的何在?目的是對初學人方便,用心之苦我們要能體會。但是古德所判,只是給我們做個參考而已,可不能死在教下,就錯了。佛的經典,大小乘經典都是活活潑潑,如果是死在教下,你得不到利益;換句話說,你沒有被世法迷,被佛法迷了,你還是迷而不覺。佛不迷人,你自己迷在裡面,就壞了,這不是佛的意思。

  「晉末判別經教者有十八家」,這是我們在《華嚴經疏鈔》裡面看到,清涼大師引用的,「唐後大眾共依者,唯天台、賢首兩家」,這兩家判得最好,後來幾乎都依照這兩家的方式,其他的都已經變成歷史的名詞。「天台判為藏通別圓四教,賢首則判為小始終頓圓五教。」這兩家的看法也相當接近,但是講解全經的綱要方法不一樣,天台比較簡單,賢首比較上複雜一點,這也是各有所好。喜歡簡單明瞭的,用天台,喜歡詳細分析的話,可以用賢首,賢首說得很詳細。「天台判此經為通別兼圓,賢首則判屬始教,亦通於圓。」圓教的教義大家都承認,但是這「通」跟「始」都是初學,都是大乘初學。因為本經講,譬如經文上說的「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這是始教的教義。這個菩薩是大乘圓教初住位的菩薩,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第一個階級,所以這是開始的。我們標準就曉得了,圓教初住菩薩四相沒有了、斷掉了,如果有四相就不是初住菩薩。這是兩家判教的標準。

  如果就《金剛經》本文的標準,這是我們一定要遵守的,本文的標準不是初住菩薩,是小乘初果。小乘初果就離相,若不離相就沒有能力證須陀洹果,這在經文上我們看到的,這才是說的真實話。不離相就不能證果,不離相就不能往生,我們要牢牢的記住,不離相在佛法修學是一無所成。你要想在佛法有成就,非離相不可,真是《金剛經》自始至終苦口婆心勸你要離相。你說為什麼一定要離相?離相與你的真如本性相應,離相是一切諸法的真相。所有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是虛妄的,那是業障,那是障礙,離相就是離一切障礙,這個要知道。「江註判本經為境心俱冥,遮照同時,慧徹三空,功圓萬行,至圓極頓之大教。」江味農居士他是四十年的心得,他看這部經是圓頓達到極處,這跟古人的說法不一樣。不是古大德說錯了,古大德說得沒有江味農居士說得這麼清楚、明顯,他說得清楚、說得明白。我們仔細觀察古人註的,古人有這個意思,沒有說得這麼清楚、明白。這個概要,簡單就介紹到此地。

  下面是翻譯的人,「譯人,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佛法是出現在印度,經典,原始的經典是印度梵文所寫的,傳到中國來之後翻成中國文字,所以一定要介紹翻譯的人。這翻譯的人,實在講當時翻譯規模很大,這個人是代表人,主持翻譯譯場的這個人,好像譯經院的院長。羅什大師的譯場有四百多人,從事於譯經的工作,他是譯場的主席,所以都用他的名字,這個要知道。「姚秦」是代表年代的,「三八四年」,這是公元,公元三百八十四年,「姚萇稱秦王」,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姚萇發動一個政變,奪取了王位,號稱為秦王。「三八九年呂光稱三河王」,三河王叫涼。「四0一年什師至長安。」這段歷史,江味農居士在《講義》裡省略了,但是許多《金剛經》講義裡頭有很詳細的介紹,值得我們做參考。

  「三藏法師」,用現代的話來說,這是他的學歷,他的學歷要寫出來,告訴我們,唯有三藏法師才有資格擔任翻譯佛經,一定要通達三藏,稱為三藏法師。所以這是他的學歷。現在外國人翻的佛經,的確問題很多,你要問為什麼?因為他們不是三藏法師,所以他的問題就多了。在古時候,不是三藏法師不能翻經的。我們一看就曉得,外國人的福報不如中國,中國有這麼多的三藏法師。三藏就是經、律、論三藏,經與論是修正知見的,戒律是修正行持的,我們今天講學問、品德。由此可知,三藏法師是真正名實相符的品學兼優,才能擔負起這個工作。「法師,凡能弘揚佛法者,稱為法師」,這是普通的法師,「三藏皆通,則稱三藏法師」。所以三藏法師就很稀有、很難得,對於整個佛法他都通達,都沒有障礙,這樣才能稱為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梵語音譯,義為童壽」,童是童子,壽是年歲很大,老年人。鳩摩羅什大師很小的時候,樣子就是很成熟,就像個大人的樣子,所以把他起個名字叫童壽。「七歲出家」,這是小沙彌,七歲出家,的確是了不起,「日誦千偈」,誦是背誦。他有這樣的能力,每天能夠背一千首偈,一千首偈我們概略算一算,三萬二千字,每天能夠背誦三萬二千字,天才,普通人做不到。普通人,上等人才,在中國,每天能夠背六、七百字,那就是上才,中等人大概背三百字,下等人背一百字以內,沒辦法超過一百個字。背誦,他一天能夠背三萬二千字,「博通世出世法」,真的是博聞強記,「公元四0一年至長安」。那個時候的國王姚興「待以國師之禮,在西明閣與義學八百人講學」。這是皇帝請他來講經,聽眾不是普通聽眾,義學就是對於佛法、世法都有相當造詣的有道德、有學問的人,參加他的講座有八百多人。「譯經論九十八部三九0餘卷。」他在中國弘法的時間不長,只有七年,他就圓寂了,但是這七年對中國佛教的影響非常深遠。「傳說法師乃七佛以來為譯經師,以悟達為先,得佛遺寄之意。」這在傳記裡面有記載,他曾經是釋迦牟尼佛以前七尊佛,他都幫助佛做翻譯的工作。可見得不是一生一世,一生一世做不到,生生世世對於經教熟透了,他才有能力日誦千偈。「譯」這是翻譯,這我們也省略掉。

  後面這一小段是倓虛法師,他也有《金剛經》的註解,倓老的註解介紹全經大意,我們把它綱領摘錄下來。他老人家說「離相成就解脫,消諸業;無住成就般若,破諸惑;無法成就法身,脫諸苦」,這是本經的三大綱領。「破三心,除四相,為發心之要務」,三心、四相,後頭有個表。三心是妄心,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這是《金剛經》上講的三心不可得。四相就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相是假相,不是真的。這個表裡頭列得很清楚,我相、人相是從相對假立的,眾生相是由因緣和合假立的,壽者相是由時間相續假立的。都是虛假的,都不是真的。四相包括了世出世間所有一切的現象,總不出這四類。《金剛經》的「破處即是顯處,是同時、是一時」,所以破、顯同時,也就是空有二邊不住,空有二邊都離。倓老這個說法也說得很簡單、很扼要,值得我們做參考。

  我們今天這兩堂是把概要介紹出來,向下的經文我們採取重點的介紹。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下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