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金剛經研習報告  (第十八集)  1995/8  美國達拉斯  檔名:09-025-0018

  請掀開經本二百一十九面,科題裡面「結示,直顯性體」,底下這段經文也就非常重要,讓我們明瞭無上菩提究竟是什麼。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就是將無上正等正覺為我們明白的說出,就是平等心、平等法。心平等,十法界依正莊嚴無有一法不平等,若有高下,那就不是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究竟圓滿的覺悟則是法法平等。所以,這個地方的『是法』是指一切法,世間法、出世間法,沒有一法不平等。由此可知,佛在經論當中常給我們說十法界的形成,都是由於想像變現出虛幻不實的境界。我們從底下看起,當然因緣是無量無邊,佛為我們述說是無量因緣當中最重要的一個因素。說瞋恚是地獄,瞋恚心就變地獄,愚痴就變畜生,慳貪就變餓鬼,五戒是變人道,十善是天道,四諦是聲聞,因緣是緣覺,六度是菩薩,平等是佛,「是法平等」,那是佛。由此可知,唯有佛才平等,下面九法界,六道就更不必說,貪瞋痴慢,那怎麼會平等?即使聲聞、緣覺、菩薩這是接近平等,沒有達到真正的平等,真正平等心就是一真法界,就是成佛。可見得佛得的是什麼法?把所有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捨掉,平等心現前,那就是佛,那就是佛所得之法。所以諸位仔細想想,佛有沒有法可得?無法可得,真心現前而已,真性裡面什麼都沒有,那叫真平等,所以法界也平等了。

  無上正等正覺,或者是無上菩提,這是學佛唯一所求的,唯一要證的。可是這個名詞的定義、這個名詞的內容要是搞不清楚,要是含糊籠統,就無怪別人說我們是盲修瞎練。我們看下面經文,二百二十面。

  【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前面的八個字,「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就是解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要怎樣才能恢復?由此可知,無上菩提是我們每個人本來具足的,絕不是從外面得來的。可是我們迷了,迷失自性,也就是說我們原本心是清淨的、是平等的,現在這個心不清淨、不平等,要怎麼恢復?這一段教給我們恢復本性的方法。所以這標題上是「的示修功」,示是指示。一定要離相,要離四相,離四相當然就離四見,離四見也必定是離四相,離相是清淨心現前。『修一切善法』,平等心現前,所以善不能不修,有體一定有用。如果不修一切善法,無上菩提不能證得,平等性不能證得,心雖然清淨,不平等。小乘人就是屬於這一類,阿羅漢、辟支佛屬於這一類,世尊說他們墮無為坑,只有自利,不能利他,不能利他就是不平等。所以一定要利他,自利跟利他是一樁事情。

  【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非善法。是名善法。】

  前面教你修一切善,雖修一切善而不能執著善法,為什麼?一切善法也是因緣生法,也是當體即空,也是相有體無。說『非善法』是從體性上說的,說『是名』是從相上講的,相上要做;相上去做、去修,不住空;雖做而不著相,不住有,空有二邊不住。不住有跟性體相應,不住空跟性的作用相應,與自性的體相用完全相應。不能說只相應這部分,不相應那部分,像阿羅漢他們所證的境界,與體相應,與用不相應,我們凡夫所做的,與作用相應,與體不相應,所以都出了麻煩。唯有佛菩薩、真正的覺悟者,他是全面的相應,就沒有過失,如果不是全面相應,裡面一定有過失。

  這些道理,《金剛經》裡面經文不長,句子很短,就像格言一樣的。一句一字的廢話都沒有,給我們交代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這部經的好處。特別適合中國的口味,中國古人,現在我就不曉得了。中國古人喜歡簡單,不喜歡囉嗦,語言、文字都簡單,但是裡面內容圓圓滿滿,並沒有缺陷。我們看底下經文,這又是一次比較。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

  『三千大千世界』裡面有一百億個單位世界,每個單位世界都有須彌山,一個單位世界裡面最高的山就叫做須彌山,是這個單位世界的。單位世界不是指一個星球,是有一組星球,佛經裡面講的,就很像我們現在所說的太陽系,一個太陽系是一個單位世界,為一個日月所環繞的。如果要是照黃念祖老居士所說的,他單位世界不是太陽系,因為太陽系內的星球是繞著太陽轉,太陽是中心,他的說法也很有道理,而佛經裡告訴我們,單位世界是太陽繞著那個中心轉的,要這樣說法,就很像我們現在講的銀河系。我們曉得我們太陽是繞銀河系轉的,一個單位世界就變成一個銀河系。而一千個單位世界叫做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叫做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叫一個大千世界,是一尊佛的教化區域範圍。如果以銀河系為單位,十億個銀河系,一千乘一千再乘一千,你就曉得這個世界有多大,這是一尊佛的教區。像這樣的大千世界,前面講過,恆河沙數的恆河沙數,真的是無量無邊,這個地方只舉出一個大千世界來說。大千世界星球大小不一樣,因此須彌山大小也不一樣,說『須彌山王』是指須彌山之大者,那個小的就不說了。

  【如是等七寶聚。】

  用這個來做比喻。

  【有人持用布施。】

  這個福德當然是非常之大,本經顯勝的確一次比一次殊勝。

  【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經上講的『於前福德』就是指前面三千大千世界須彌山王七寶布施,那個福德已經是無量無邊,我們這個世間沒有人能做得到,大梵天王也不行,這是比喻,當然不是事實。可是如果有一個人能夠受持此,「此」就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要緊的句子在『受持』這兩個字,受持多少?『四句偈』,這是指經中最少的。四句叫一首偈,叫一偈,任何四句;不能受持四句,半偈也可以,半偈是兩句,兩句、一句,你真的懂了,真的體會,把它用在日常生活當中,那叫做受持,也就是真正的做到。又能把這個無上的大法很歡喜的勸導別人、介紹給別人、推薦給別人,這就是『為他人說』,這個福德不可思量,無量無邊。

  經文到這個地方,把解分說完了,向下是「究極無住以成證」,底下是證的這一分,信解行證最後的這分,第一個段落,「明平等法界」。所以你從科判裡面去看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受持《金剛般若波羅蜜》,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一切諸佛以及諸佛所證之法皆從此經出。後面我們看到平等法界,這是究竟的果證,就是經上講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請看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

  這樣的經文,現代人看到,很難體會到佛在講的什麼,佛說的什麼意思。我們也許在佛法裡面曾經聽過「平等真法界,佛不度眾生」,佛要能度眾生,我能度,他被我所度,諸位想想,平不平等?有沒有高下?就不平等,就有高下,佛說的這個話是真的。佛度不度眾生?普度眾生。為什麼說佛不度眾生?他從來沒有度眾生的念頭,如果起個念頭要度眾生,那錯了,這一點是學佛很難的地方。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提示,我們要發願,但是不能有心,有很多人聽了就很難接受,也很不容易了解這個意思。願不就是心,心不就是願,又要有願,又不能用心,這願怎麼發法?要知道願跟心真的是兩回事情。諸佛菩薩發願度一切眾生,諸佛菩薩從來不起一個度眾生的念頭,我度眾生,我幫助別人,沒有這個念頭。這是我們應當徹底明白,應當要效法,要認真去做的,才能得佛法真正的受用。

  告訴須菩提,就是告訴我們大家,須菩提是我們的代表人。佛在這裡警告,佛不作是念,就教給我們要學佛,我們要離念,要修善,修善決定不能執著有個修善的念頭,執著有這個念頭就錯了,依舊落在四相裡面。換句話說,依舊是在不平等境界裡,你的清淨心、平等心永遠顯不出來。能學佛這樣做法,像《無量壽經》上清淨平等覺,就相應、就接近了。為什麼一定要這樣做?下面經文說出來了,二百二十六面。

  【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

  所以只要有這個念頭在,這後半部講的是離念,前半部講的是離相,有這個意念在,你四見具足,四見具足當然四相也就具足。具足四相是凡夫,哪裡是佛?這就為我們解釋,為什麼度眾生不能有度眾生的念頭。如果你把這個道理搞清楚,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你就學會這一句,你也能成無上道。用在日常生活當中,穿衣沒有穿衣的念頭,吃飯沒有吃飯的念頭,就要這樣做,工作沒有工作的念頭,處事待人接物統統都沒有是念,你的心永遠是清淨的,永遠是平等的。修一切善法,一切善法,穿衣吃飯、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這都是一切善法,那你就是佛、就是菩薩,你不是凡夫。佛菩薩工作、生活跟我們凡夫沒有兩樣,用心不一樣,凡夫著相,菩薩離相,凡夫有念,菩薩無念。所以,一句學會了,福報都無量無邊,不假,佛講真的,沒有講假話,就看你會不會。

  過去六祖惠能很聰明,他一聽懂了,馬上就會,一懂了,他的境界立刻就轉變,我們一般講觀念,他觀念馬上就轉變,當下就得受用,所謂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他當下得受用。從此而後,他的生活,他過的是佛菩薩的生活,轉凡入聖,真的超越了。再看底下一段經文。

  【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則非凡夫。】

  這段意思是講凡聖平等,為什麼平等?本無凡聖,如果有凡有聖,不平等。凡聖是從哪裡來?是從眾生妄想裡面生出來的,離開一切妄想執著,凡聖就沒有了。佛菩薩沒有妄想執著,所以佛菩薩眼裡頭沒有凡聖,「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凡夫有妄想執著,一切法不平等,一切法有高下,凡夫知見,那是迷,不是覺,那是假相,不是事實,事實是平等的。佛菩薩教化眾生也必須要說「我,我說」,也必須說,經典上說「我」的太多了,經文一開端「如是我聞」。這個「我」絕對不是佛菩薩執著有個我,不是的,隨順眾生,你們眾生說這個假相是我,我隨順你的意思,我也叫我。你們執著這是真的有我,佛菩薩說這是假的,根本就沒有我。佛菩薩說我跟無我是一個意思,我跟無我是一樣的。但是凡夫說我跟無我是兩樁事情,決定不一樣,這就是覺悟跟不覺悟在見解上的差別。

  凡夫執著一切萬法是實在的,是實有的,佛菩薩知道一切萬法是幻有,也就是說根本就沒有。現在有沒有?現在還是沒有,相有體無,那個相還是沒有。像我們看電影、看電視螢幕上的畫面,那個相有沒有?明白人知道沒有,螢幕上決定沒有相,迷的人說有,實際上沒有,螢幕上決定沒有相。沒有相,那個相叫假相,叫幻相。有,有了就是真的,它是幻,佛法裡也稱為妙有,妙就是有而非有,非有而有,這才妙,所以叫妙有。妙有就是假有,妙有就是根本沒有,我們現在所有一切相就是如此,你怎麼可以執著?你怎麼可以分別?分別尚且不可,焉能執著?

  離開一切分別執著,平等心現前,「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實在講這兩句話都是多餘的,是法,哪來的法?法也沒有。哪裡來的高下?有高下、無高下都說不上,都沒有。這才是事實的真相,這個境界裡面顯示出一真法界。我們讀《金剛經》要從這個地方去體會、去領悟,你當然得受用,當然得無量的福德。請看底下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我們看這個地方的問答跟前半部顯然不同,在前半部世尊要提出這個問題,須菩提一定答覆不也,一定是這個,現在答覆的『如是如是』。為什麼前面答不也,現在如是?現在已經契入一如的境界,不一不異,他現在懂得這個事實真相,從相上可以見性。而且答覆的意思裡大有文章在,如是如是,諸法如義,如果體會到諸法如義,那一切皆是,但是要不明白諸法如義,則一切皆非。經文到這個境界已經能夠領略到這個層次;換句話說,就入佛知見,見一切色法就是見真如本性,性相原來不二。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經文。

  【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前面須菩提尊者所答覆的,顯然沒有得到佛的印證,佛沒有說如是如是,沒有說。須菩提有沒有說錯?須菩提沒有說錯,那是高境界。佛是唯恐沒有悟入這個境界的,聽了須菩提這個話會產生錯覺,把一切色相真的當作法性,那又錯了。這是般若最難的地方,知見偏差一點點就不得了,問題就非常嚴重,所以這個科題是「別遣情執」。沒有情執,前面就完全正確,有情執差誤就太大了。佛有『三十二相』,轉輪聖王也有「三十二相」,佛是出世間的大聖人,宇宙人生真相徹底明瞭的人,轉輪聖王是世間福報最大者,對宇宙人生並無所知。相是什麼?相是福德感召的,這一點我們同修也要注意。成佛不能沒有福,沒有福報成不了佛,這諸位一定要知道。佛稱為二足尊,二就是福德跟智慧,足是圓滿,是滿足,沒有欠缺,福德圓滿、智慧圓滿,那叫成佛。智慧圓滿,福德不圓滿,是菩薩、是羅漢,不能成佛。我們三皈依是「皈依佛,二足尊」,佛教給我們要福慧雙修,不可以修福不修慧,修慧不修福,偏重一邊不可以。轉輪聖王就是偏在修福上,福報很大,智慧就差了,阿羅漢、辟支佛偏重在修慧上,福報就差了,這是我們一定要曉得的道理,要認真去修行。

  人的面貌、體質都是福報,不懂佛法的人、不學佛的人,這個福報是前世的修因,這一世得的果報。懂得佛法的人那要自己負責任,懂得佛法的人,體質跟相貌會轉的,不但相隨心轉,體質也隨心轉。你是個修行人,修了多少年了,相貌還醜陋,你完了,這證明你修行沒有功夫,你修的是假的,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一定有效果,效果從哪裡看?從面貌、從體質上看,這個不能騙人。真正修行,功夫得力,一定相貌一年比一年好,體質也一年比一年好。一年比一年差的,縱然修行好像很用功、很精進,其實他搞錯了、搞偏差了,盲修瞎練,所得的效果是相反的。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不能不留意的。因為一個人通常是看別人的缺點一下就看出來,看自己看不出來,這是大毛病,所以一定要認真檢點、反省。

  我們提倡的早晚課,跟現在一般人家做的早晚課,意義不相同。一般早晚課誦,那個課誦是古大德訂的,那個時候有用,現代時代不同了,必須加以修訂,我們才得其受用。還依照古時候的方式,你又不是古人,你又不能回到那個時代。早課是什麼意思?是提醒自己,我今天一天,要依照佛的教誨去做,早課是提醒你;晚課是反省,晚課是懺悔。一般寺院,晚課念大懺悔文,文念了,有沒有懺悔?沒有懺悔,只是把古人的懺悔文念一遍,與我不相干。那有什麼用處?這晚課白做了,這是早晚課誦必須要修訂的原因。我們淨宗的朝暮課誦,我選的早課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晚課是《無量壽經》三十二到三十七品,我們要拿到這個經文認真反省。我今天從早到晚,起心動念、所作所為有沒有犯佛所說的過失,有沒有依照佛的話去做,這就是真懺悔,改過自新。每天能夠改一條過,三年以後,你不能成聖人那也是賢人,你的體質、相貌一定會變好,一看你就像個菩薩。一天沒有發現自己過失,一個過失都沒有發現,這一天就空過,念佛、學佛怎麼修行,說老實話,白過了、空過了。一天至少要發現自己一樁過失,要認真把它改過來,明天不再犯,這叫真正修行;修行就是修正我們錯誤的思想、見解、行為,這叫修行。所以,佛經裡頭這些教訓,裡面含義甚深,要細心去體會。

  這一段是佛唯恐初發心修行的,情執沒破,聽到須菩提這個說法,誤解了。修學要守規矩,要循規蹈矩,按部就班,不可以躐等。六祖惠能他那個方法我們決定學不得,我們不是那個根性,學他就大錯了。人家是一步登天,我們問問我們能登得了嗎?要登不了,摔下來就粉身碎骨,命都送掉了。所以我們對他很羨慕、很佩服,我們做不到,這段經文就是這個意思。世尊非常慈悲,對於初學的人,應當要守著初學的規矩,從離相、離念、修善下手。再看底下經文: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這段文跟前面是緊緊結合在一起,目的就是教給我們要離相、要遠離六塵,色聲香味觸法這是六塵。如果不離六塵就錯了。所以這首偈子所說,就是教給我們必須離相的所以然。我們知道所謂正法、邪法,正邪的標準也可以用這首偈做準則。離是心裡面離,前面講過很多,不是在事上離,是在心上離。但是初學的人,事相上也非常重要,因為凡夫無量劫來煩惱習氣深厚,自己沒有定力,沒有觀行的功夫,不能不受外境的影響。不能像這些聲聞、緣覺、菩薩,他們有定功、有功夫,不受外境影響,所以他是即相離相,他行,我們凡夫不行。凡夫受外境影響,因此對於外境也要離,盡可能的去離。所以,古時候佛教的道場都修建在深山裡面,用意是遠離塵世,保持著環境的清淨,容易得清淨心。

  由此可知,在家居士修行成就的決定比出家人高,在家人成就是即相離相,這個諸位一定要曉得。我們在《大藏經》裡面,你看《高僧傳》、看《居士傳》,《居士傳》裡面成就的決不是在高僧之下,這個道理要懂,他們是真修。多少在山林裡面住了幾十年的高僧,叫他到都市住幾天,完了,就又回去了,又被淘汰掉,沒有經過考驗,多得是。你看蓮池大師《竹窗隨筆》裡面所記載,在深山裡面修行幾十年的,都市裡面去住了幾天,講經說法,接受大家供養,貪瞋痴慢貢高統統現前。蓮池大師一看搖頭,完了,墮落了。這是我們應當要知道的,然後對於在家修行的你才會真正尊重。

  我們看善財五十三參,五十三個菩薩,出家的只有五個,其他都是在家。五十三位都是法身大士,就是《金剛經》上講的諸佛,在家的多,出家的少,出家跟在家「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大家要曉得。現在出家人穿上這個衣服,我覺得比誰都大,到哪裡去我都要坐首席,人家都要對我恭敬禮拜,錯了。在家人恭敬禮拜,他修福,我們貢高我慢,折福、造罪,你說顛倒不顛倒?常常把《金剛經》這兩句話「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多念念,在家、出家平等的,沒有高下。只是什麼?我們工作分配的不一樣,在家人有在家人的工作,出家人是出家人的工作,護持佛法,使佛法能常住世間,是做這個工作的。修行功夫絕對不是出家人比在家人高,沒有這回事情。出家人是今天分配你,你做這個工作,你來照顧道場、維護道場,來主持弘法利生的工作,這是專責,是這個意思,跟社會裡頭各種行業一樣,沒有什麼差別,這才如法。

  現在學佛,像這些錯誤觀念太多了,非常嚴重。所以修行功夫不得力,原因在哪裡?觀念錯誤,想法看法錯了,說法做法當然就錯了。請看經文,二百三十三面。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段經文,包括後面這段,一共兩段,一百六十一跟一百六十二,「不但在後半部中,有萬鈞之重,即開經以來,所說不應取非法,非非法,以及說即非是名等義」。直到這個地方才把所以然的道理說出來,為什麼二邊不取?經文在這個地方說出來,而實際我們在前面跟大家介紹的時候也都透露過,而且不止一次。前後兩半部的大意前面也曾經說明過,前面對初發心的人說的,後面對老修行的人說的。初發心,空有二邊不著,與自性體相用相合,它的說法一定是二邊都顧到。後半部的說法是對修行人說法,對修行人說法不是這個說法,看你病在哪裡,應病與藥,你執著空,佛就說有;你執著有,佛就說空,而不是說二邊都顧到,二邊是對初學的人說。

  進入真正修行要常常檢點自己,現在佛不在世,也沒有真正善知識會照顧我們,必須要學會自己照顧自己,這才行。現在就是真正遇到一個好的善知識也不會給你講,為什麼?得罪人,你未必肯接受。所以彼此都客客氣氣,看到你的毛病,也很好,也不錯,不說。在這個狀況之下真叫無可奈何,不靠自己就不行。唯一依賴的是經典,所以讀經,聽佛教誨,常常想到佛的教訓,這一點重要。看古大德的註解,有的時候經義很深,我們不容易體會,何況大乘經許多的要義都是意在言外,佛說話,說這個,意思在那邊,這是我們很不容易體會到的,這就要看古人的註解。古人的註解註得很多,所以選註不能不慬慎,選註也就是我們講選擇老師,這個很重要。要選擇一個真正有修、有學、有證的人,你跟他學就不會錯,不會走冤枉路。

  現代的人,我們說找一個人跟一個人學,問題都不能夠避免,最可靠的還是跟古人學,古人已經被歷史肯定,被大眾肯定,大概不錯。我們今天要找現代的人,我們沒有慧眼,如果一下看錯了,這一生就冤枉過了,那就真正可惜。我過去跟李炳南老居士,老居士真的是個善知識。他教導我,他不敢自認為是老師,他說我不夠資格。這個話是不是他謙虛?不是,是他真實話。他說我只能夠輔導你,叫我去找誰做老師?找印光法師。印光法師不在了,印光法師的文鈔在。他的老師是印光法師,他介紹我學印光法師,以印光法師為老師,這是真善知識。如果說我不錯,跟我學就行了,這個問題很大,佛都不曾這個說法。所以,你聽到真正好人講的話,語氣、說話都不一樣,內容不相同。

  我們以佛為師,跟佛學,哪裡錯得了!所以我教別人以阿彌陀佛為老師,阿彌陀佛在哪裡?《無量壽經》就是的,每天讀誦《無量壽經》,依照《無量壽經》的教訓去修學,就是跟阿彌陀佛學,就是跟釋迦牟尼佛學。佛是我們的老師,還錯了嗎?所以我常常教人,人家問說你是誰的徒弟?我是阿彌陀佛的徒弟,誰是你的師父?阿彌陀佛是我師父,這個不錯,決定錯不了的,這要緊。佛這段的開示,科題就是這一段重要的意義,「遣滅相明非異」,遣是離開,教我們要離開,這一段是「切誡」。不能有這種執著,不能有這種分別,你要是以為『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能這個說法,不能這樣執著,也不能這種分別。如果要作一個念頭,「如來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不可以。說以具足、不以具足都不可以,都不是事實真相,為什麼不可以?都不是事實真相。所以前面屢次說「即非、是名」,一再叫你不應取非法,不應取非非法,非非法就是有,非法是空,空有二邊不著,道理在此地。經文的確是言簡意賅,經文跟言語非常簡練,意思非常深廣。我們再看底下一段,二百三十六面。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前面一句說的是『作是念』,這個地方說的是『莫作是念』,把為什麼「莫作是念」所以然的道理,在這個地方也說清楚了。經文讀到這個地方,我們一定想前面世尊的教誨,前面種種的開示,佛曾經明白的給我們講過,「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個意思很深,要細心領會,決定不能有絲毫的差誤。一個真正覺悟的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就是通常我們簡稱發菩提心的人,發菩提心的人就是菩薩,菩薩於法絕不說『斷滅相』,為什麼?法不會斷滅的,一切諸法只有轉變,不會斷滅。為什麼不會斷滅?性不斷滅,相要斷滅,性也沒有了,哪有這個道理?真性是常住的,永遠不變不滅的。變的那些相,它會轉變,它不是斷滅,所以講有六道、有十法界,轉變。佛有的時候在經上講滅,那個滅是隨眾生說法,其實不是真滅,轉變,叫做滅;這個相沒有了,但是那個相生了,是這個意思,不是真的滅,如果是真的滅了,這個看法是錯誤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