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金剛經研習報告  (第六集)  1995/8  美國達拉斯  檔名:09-025-0006

  請掀開經本第四十二面,從第二行看起:

  「持戒修福,極不容易,往昔已親近承事無量諸佛但種善根,可見欲成就般若法門,必須親近彌陀,實相般若,方能現前,永明禪師云,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這些話我們聽了之後,冷靜的觀察古今、周邊的這些修行人,才知道古大德的話真實不虛。所謂修福,沒有真正的智慧、福德,他想修也不能成就,原因在哪裡?他不認識什麼是福田,於是乎他把種子下錯了地方。譬如種植植物一樣,一定找一個肥沃的土壤,這植物才能生長,他不識貨,他把種子下在石頭上、下在沙土上,結果不但不能生長,連種子也敗壞、也腐爛掉。我們世間許多修福的人,你仔細觀察他是真的福德嗎?這樁事情,諸位同修要熟讀《了凡四訓》你就明白了。了凡先生說得很清楚,人行善,善有真善、有假善,有半善、有滿善,他說了很多。所以要能夠認識真假,能夠辨別邪正、是非、善惡,你有這種能力就是智慧,你不能辨別就沒有智慧。拿了許多的錢財,出錢出力,結果所修的不是正法,是邪法,哪裡有福報?那造罪業,這是我們不可以不留意的,不能不看清楚的。這是說持戒修福很難,不要認為這很容易,不容易。

  「往昔承事供養無量諸佛」,這就是真正的善根,現前有諸佛菩薩護持。如果沒有這樣深厚的善根,換句話說,你就不可能遇到善緣,不可能遇到真正的善知識,以及好的同參道友,成就實相般若當然更不容易。在我們這個世間已經很久沒有人修行成就,像過去倓虛老法師所說的,倓老法師在香港佛七開示的錄音帶我們這邊也有,諸位同修可以多聽幾遍。他說他一生當中就沒有見到參禪開悟的,不但沒見到,聽都沒有聽說過,開悟就是明心見性,就是般若現前的,沒有,一生當中沒有聽說過。參禪得禪定的他見過,也聽說過,沒有見到開悟的,你就曉得般若現前是多麼困難。參禪、修學其他大乘法門,若不能見性就不算成就,為什麼說不算成就?他不能超越六道輪迴。得禪定,禪定功夫淺深不一樣,他能生色界天、無色界天,出不了三界。生到天上,壽命雖然長,但是有盡的時候,他壽命到了還要墮落、還要搞輪迴,所以這不究竟,這不是成就。念佛往生淨土的實在是太多了,數不盡,往生到淨土,實相就現前,即使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實相般若立刻就現前。諸位仔細去讀《無量壽經》,你就明白了。

  所以永明延壽大師說得好,「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他說這幾句話,關鍵的字就是「有」,你要心裡頭真有才行。只許有淨土,不能有別的東西,再有別的東西,又夾雜了,就不淨,不可以懷疑、不可以夾雜,叫有淨土。這就是往生的條件,必須具備的條件,萬修萬人去,一個也不會漏掉。「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開悟就是實相般若現前,見到彌陀沒有不開悟的道理。由此可知,禪宗修學的目的是明心見性,用淨宗的法門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明心見性非常容易,這一生當中決定可以達到,這個法門殊勝。「學般若者,須速修念佛法門,修淨土者,亦須速修般若法門,《觀無量壽佛經》明第一義,正是般若。」這就說明淨土裡面有高等的智慧,沒有高等的智慧,說實在話他不可能選擇淨土法門,他能夠選擇這一門專修,就證明他有高度的智慧。般若是什麼?般若無非教人看破、放下。我們能看破、放下,一門深入,老實念佛,那就萬修萬人去。這是勸修淨土的一定要修般若,不是叫你學般若,是叫你修般若,這一個字關係很大。修是什麼?看破、放下,無住生心,這個要修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生什麼心?生念佛的心,不是生別的心。我們看經文。

  【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

  這是說唯獨持戒修福的人,聽到佛說《金剛經》他能夠生信心。『淨信』就是前面講的「實信」,真的相信。『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這句話裡面包括許多功夫層次不同的人,有的人是生圓滿的淨信,有些人雖然生淨信不太圓滿。乃至於生一念淨信,這一念是最少的,時間最短的,但是他是淨信,淨信就是他相信,他不懷疑、他不夾雜,對於佛說的話完全能夠接受。這個福德就不可思議,為什麼不可思議?人能夠生一念淨信,不要看它的時間很短,無量劫來從來就沒有一念淨信過,所以這一念淨信非常寶貴。好像在黑暗當中,很長時間處在黑暗,忽然看到有個閃電,光亮了一下,時間很短,但是極為寶貴,就從這一念逐漸就能大放光明。所以這一念淨信就太珍貴了,能了生死、脫輪迴,能明心見性、圓滿菩提,都從這個基礎上建立。小註裡頭說,淨宗法門,大勢至菩薩教人的方法在「淨念相繼」,淨念相繼就是從一念相應而來的。由此可知,一念淨信就是淨念相繼的基礎。『如來悉知悉見』,淨信就是實相,就是真正的清淨心,就是佛心,所以他跟一切諸佛起感應道交。底下這一段說得好,解釋為什麼他得無量福德。

  【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這是把淨信的標準說出來。我們有沒有生起一念淨信?一生當中沒有生過,現在有沒有生?現在還是沒生。不要以為我們信得很真了,不見得。你只要還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你縱然是信,不能叫淨信,你的心不清淨,有四相就不清淨。四相空了,『法相』沒有,『非法相』也沒有,心才叫清淨心,才叫做淨信。所以底下經文裡頭有說「信心清淨,則生實相」,信心清淨跟此地一念生淨信是同樣的境界。假如佛要不把這個標準說出來,我們往往自己以為我們的信心很清淨了,這個標準說出來之後,自己才知道我們現在是什麼樣的境界。看底下一段經文,這是從反面上說,前面是正面上說,一定要離四相,法與非法俱不可以著。

  【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

  『若心取相』將世出世間一切法都包括在其中,只要你取、只要你著:

  【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所以說只要心有所取著,四相統統具足,四相具足決定是凡夫,既是凡夫,決定是在迷位,沒覺悟,你還是在迷,既然在迷位,你的心決定不清淨。由此可知,要想心得清淨必須統統放下,一切俱捨,捨得乾乾淨淨。在這個地方諸位特別要留意的,捨是講心裡面捨得乾乾淨淨,不是事上捨。事沒有障礙,障礙是你心裡頭的染著,這前面說過,不必要去壞這些法相,不需要。即相離相,即相,相在眼前,離相,心裡頭不執著,這就叫空有同時。即相不住空,離相不住有,空有二邊不住,這是真正學般若,真正在修學。

  【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

  這是這一段裡面做個總結。發大菩提心的人,修行下手的方法就是二邊不著。修學真正的目的就是心地清淨,心清淨,實相智慧就開了,經上講的「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學佛求什麼?就是求真正的智慧,自性當中本具的般若智慧現前,生實相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恢復了,我們學佛是學這些。功夫就是在二邊不住,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一定要循著這個方法去修,遵守這個要領。底下世尊再引筏喻來說明。

  【以是義故。】

  『義』就是道理,因為這麼個道理、這麼個事實。

  【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在古時候交通沒有這麼樣的方便,遇到河流都是編個木筏、竹筏來過渡。在從前船隻沒有這麼多,竹筏、木筏是就地取材,在岸邊上有些樹枝編一編綁起來,他就用這個過渡,這就是筏。渡到那邊,這就不要了,就丟掉,這是渡水的一個工具,古時候人常用的。說這個比喻大家都知道,過了河就不要了,就丟掉了,它是個工具,所以如來用這個做比喻。佛給我們說法,說的法就像過渡的筏一樣,渡到那邊去,這就不要了,所以佛法也要捨,『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何況不是佛法,更應該要捨。佛說這個比喻說得很多,小乘經上常說,這裡頭舉例說《阿含經》中,佛常常跟弟子用這個比喻來說法,勸大家不要執著。但是佛在這個地方講的對象是大菩薩,不是小乘人,同樣的比喻,意思不一樣。小乘人的比喻,過了河不要它了,丟掉它。這地方講沒過河,我現在正要用它,正要用它就要捨它,這個意思小乘人不懂,大乘人知道。我要不要?要用它,雖用它,心裡不執著,這個意思比前面就深得太多了。

  佛法我今天用它,我絕對不執著它,這是大乘人;小乘人沒有到彼岸,佛法抓得緊緊的,決定不放,所以他對於佛法有堅固的執著。大乘菩薩對於一切佛法,用它但是絕不執著,看得很淡。這是大、小乘用心不一樣,對佛法的觀察不一樣。佛法都要捨了,何況非法?這個意思是叫我們要認識清楚,要知道捨,一定要捨,決定不可以執著。如果你要是執著,你就被佛害了,佛沒有意思害人,你自己會錯意思。佛門也常講,「依文解義,三世佛冤」,你不曉得佛講的真正意思,依照語言文字表面上的解釋執著,三世諸佛都喊冤枉,你把我的意思搞錯了。錯會佛的意思的人很多,我們在現前社會,古時候有,但是古時候的交通不便,資訊不發達,哪個地方出了事情沒有人知道。古時候,像中國那些叢林、寺院建立在高山之上,你們看四大名山,寺廟都建築在山上。山下發生什麼事情,差不多十天半個月才知道,必須有人上山,說山下發生什麼事情才曉得,否則的話誰去報信?沒人知道。因此學佛有了偏差,出了錯誤,我們今天講著魔,古時候不是沒有,有,好像很少聽見,因為消息不靈通。現代資訊發達,哪裡出了什麼事情,幾乎全世界都知道,很快就知道。學佛著魔的人有多少!他為什麼會著魔?他也很用功、也很認真、也很努力。說老實話,不用功、不認真、不努力決定不會著魔,就是因為他認真、用功、努力,錯會佛的意思,就是依文解義,錯會了佛的意思,著了魔障,這麻煩大了。所以「願解如來真實義」太重要了。下面經文說: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

  前面的比方都是因地修行的人,阿羅漢、菩薩一類的,也許你認為,以為他們還沒成佛,大概是像佛所說的應該要捨。成了佛呢,成了佛怎麼樣?所以世尊更深入一層來為我們作個證明,怎樣成佛?也是捨得乾淨就成佛了。我們今天學佛我們求什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中國話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無上菩提」,我們用現代的話講「究竟圓滿的智慧」,我們求這個。真有這個東西得嗎?佛真的得到了嗎?佛真有法說嗎?佛給我們說法四十九年,真有法說嗎?我們當然沒有法子體會這個意思。世尊問須菩提,你看須菩提的答覆答得很妙。

  【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尊者的答覆答得妙。意思是說,佛問他如來果地上這些事情,他沒有成佛,沒有成佛怎麼會知道果地上的事情?當然不知道。但是他常常聽佛說法,綜合過去所聽的意思來推測,佛應該是沒有定法叫做無上菩提,也沒有『定法如來可說』。如來所說的一切法,所謂是應機而說,就跟一個大夫看病、處方一樣。我們問問這個好的醫生,他有沒有一定的處方?沒有,哪有一定的處方?兩個人同樣害一個病,處方也不一樣,縱然用的藥一樣,用的分量不一樣。兩個人體質不相同,用的分量就有加減不一樣,所以大夫給人看病沒有一定的藥方。佛給眾生說法,沒有一定的說法,眾生是什麼病,他就給你說什麼法,對症下藥,藥到病除,你的問題就解決了,哪有一定的說法?眾生的病無量無邊,佛的法門就無量無邊,沒有定法。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沒有定法?也沒有定法,這就完全說對了。後面尊者還有解釋。

  【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這個解釋就更圓融了。『不可取』就是決定不能執著。『不可說』,為什麼?它『非法非非法』。「非法」跟「非非法」二邊不執著,非法不執著法相,非非法也不執著非法相,法與非法二邊不著。法是有,非法是空,空有二邊都不執著,從這裡面體會佛所教導的真實義。底下一節說:

  【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這在舉出證明。『一切賢聖』,要以《金剛經》所說的,從小乘初果到大乘等覺菩薩這是一切賢聖。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等級?都是因為『無為法』的差別不同,他們統統都是二邊不著的。雖然二邊都不執著,可是功夫有淺深不同,這才產生了大、小乘差別的果位。功夫淺的,小乘初果、二果,功夫深的,大乘菩薩,全都是二邊不著。由此可知,二邊不著是佛法所有法門修行的總綱領。由此可知,一切修行人之所以不能成就,不但是大乘果位不能證得,連小乘須陀洹果都沒有辦法證到,什麼原因?他心裡有取相,他取法或者取非法,這樣修行不能成就。取法相就是著法,對法執著,果報在欲界、在色界。如果是取非法,非法就是執著空,有他不執著,他執著空,果報在無色界。這就是他為什麼修行出不了三界,他取相、著相了,這是我們要曉得的,我們今天想學佛,想有成就,你不能不聽真話。

  如果我學佛,我求的是世間福報,行,那你著相。今天這樣的態度、這樣的目標學佛,可以說是佔絕大多數,他求這一生的福報、求來生的福報,沒有想去作佛,沒有想明心見性,他不想這個東西,他也不想往生,希望這一生很幸福,來生比這一生還好,他想這個,這是著相求福,這沒成就。真正覺悟的人,前面講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是真正覺悟的人,他的目的要了生死、要出三界,要成佛、成菩薩,那個不一樣,那決定要依照《金剛經》講的原理原則去做。這樣子就把自己提升到一切賢聖的領域裡面去,所謂是超凡入聖。超凡入聖的福德不是人間求的那一點福報能夠相比的,無法比較。世尊在此地並不是在誘惑我們,他句句是老實話。下面就這個修行得的福報來做個比較,我們才曉得發大心、真修行人的殊勝。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

  《金剛經》的比較前後有七次,這是第一次,一次比一次殊勝,這是因為境界不相同。這個地方我們曉得了,離四相、離法相、離非法相而修布施得福很多,佛這樣告訴我們。多到什麼程度?佛沒有說清楚,實在講說不清楚的,從比喻當中我們能夠體會一個大概。『若人』是假設有一個人,他用財布施,他的財寶多,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這個人的福報太大了。我們今天世界上的人,有幾個人他家裡藏的金、銀、琉璃、珍珠、瑪瑙這些寶物,能夠裝滿我們地球?但是要曉得,這個人不只這一個地球,三千大千世界,在從前我們一般觀念上講大概是我們銀河系,這麼多的財富。諸位曉得,真有這個人有這樣的富貴,誰?大梵天王。可見得佛舉的例子,真的有這個人,不是隨便舉的。大梵天王是三千大千世界之主,我們一般人講天主,三千大千世界的天主,不是普通的天主。一般普通講天主大概都是講忉利天主,忉利天王,我們中國人講的玉皇大帝,那很小,福報不算大。這是三千大千世界裡面福報最大的,他拿來布施,他得的福多不多?

  【須菩提言。甚多。】

  從相上講當然是多。

  【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這答的話意思就深了。《金剛經》上,即非、是名這個句子很多,此地第一次看到。『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我們在這裡看到這個句子。佛說得福德多,從相上講的,如果從性上講,沒有多少,這個意思很深。可是現在有許多科學家、物理學家他們懂得、他們證明了,說真的確實沒有大小、沒有內外、沒有數量。凡是說這些東西都是講有形的,現象裡有,從事上講的,理上講沒有。所以,「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福德」就是從相上講,從事相上講,一般人的概念,得的福德是多,如果就性上講就不能說多少了。須菩提懂得佛的意思,佛在大乘當中教人,處處教給我們會相歸性,要從相上去見性才能得真實的受用。如果著相,你縱然享受這一點福德,這個福德是享得盡的,大梵天王福報也是享得盡的。說個老實話,我們在座的這些同修,哪個人沒有做過大梵天王?都做過,從前做過,現在掉下來變成這個樣子,各個都做過。忉利天主都當過,阿鼻地獄也去受過罪,六道哪一道你都去過,有什麼稀奇?你說這能算得什麼成就?六道裡頭什麼都不能算數,要知道這個事實真相。

  佛教給我們,你能夠從相會歸到自性,這個受用是真的,這才是大乘教義的精髓。所以須菩提在答覆裡面,話裡頭都含著這個意思,不愧為佛的學生,聽不懂的人那沒有法子,聽得懂的人會點頭,能體會到裡面的味道。底下的話是佛說的。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

  我們今天的福報、財富比不上大梵天王,我們能不能修大福報?能,比他還容易。他要布施那麼多才能得大福德,我們只要修一點點,我們的福報還超過他。怎麼個修法?『於此經中』,「此」就是指《金剛般若》,『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關鍵就在「受持」。有許多人誤會了,看到經上這樣講,「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於是他天天念《金剛經》,以為讀經就是受持,這大錯特錯,那是讀誦,不是受持。我受持《金剛般若》一天受持兩遍,早晨念一遍,晚上念一遍,他受持《金剛般若》,一天還受持兩遍。讀誦跟受持要把它劃得清清楚楚,讀誦是讀誦,受持是受持。只有讀誦沒有受持,修一點小福,福報很小,怎麼比也比不上大梵天王。受持就超過了,受持是什麼意思?照做。佛在經上講的我做到了,縱然全經你做不到,只要做到裡面一句、兩句,就不得了。所以講「乃至四句偈」,這四句是經中任何的四句,你真正明白,真懂得了,照做;你把它做到,又能夠為別人講解,就是勸別人做,你的福報就勝過大梵天王,小註裡頭有,「其福德即勝過大梵天王」。所以,這裡的關鍵就是受持。這一段註解不多,我們把它念下去。

  「看此節經文,若以為讀誦《金剛經》,其福德即勝過大梵天王,那就是很大的誤會,實則應注意受持二字,是人能受持此經,又能布施」,為人演說就是布施,法布施,「福德方能勝過於彼」,才能夠勝過大梵天王。「受是領納,是指真能領會經義,而得受用者,比解字更進一層」,解是明瞭,明瞭你沒有做到,你不得受用,受是完全照做,所以比解又高一層。「持即拳拳服膺,一刻不放鬆之意,比受字又進一層」,持是抓住不放,一定要這麼做,永遠這樣做法,這叫持。不是做一天、兩天,永遠這樣做下去,這叫做受持,也就是經的末後講依教奉行,依教奉行就是受持。「為他人說是利他,其字即指受持為說之福。」你受持你所修的福報,你把這個法門介紹給別人、推薦給別人,這是布施,法布施。我們以經典贈送給別人,這是財施、法施統統具足。經書是財,是財布施,裡面的內容是佛法,是法布施。所以諸位要修福,第一福報是印經,印經、流通法寶,福報很大,確實現前就能得到。一切善法、一切布施裡面法布施第一,印送經書的功德非常大,果報不可思議。

  如果自己更能受持,那不得了,就跟經上講的,你的福報超過大梵天王,大梵天王福報再大,還是凡夫,不能出離輪迴。依照這部經典修行,你想想看四相捨掉,法與非法捨掉,心多清淨,清淨心是佛心,你成佛了,他當凡夫,不能比,凡夫享的福報是四相,成佛享的福報是性德。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大梵天王比不上,差太遠了。往生到華藏世界,華藏世界是性德顯現的,也不是大梵天王所能夠比擬的。所以受持的人性德流露,那是真實的福德,無量無邊無有窮盡,這真實的。大梵天王所修的有限度的,享得盡的,這是我們一定要曉得。末後有幾句話,「超過前說祇做布施之人,且只財施,是福德相」,這是舉大梵天王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是福德相。「此人」,此人是講受持《金剛經》的人、能為人演說的人,「此人既能受持修慧,又能法施修福,福慧雙修,悲智具足,乃是福德性」。大梵天王修的是福德相,你修的是福德性,所以你的福報超過他,道理在此地。

  【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佛之所以成佛,就是佛證得無上菩提,無上菩提就是本經所說的。所以說一切諸佛成佛,以及成佛之法,『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就是成佛之法,你得到這個法、證得這個法,你就成佛了,都是這部經上所說的。這部經上所說的是什麼?說的是一切都不能夠執著。後面這一段是作了個總結。

  【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這才叫你捨得乾淨、捨得徹底。佛法我們要不要?要,記住前面筏喻之說,雖然要,我們用它,不能執著它,這就是「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我們才能真正證得無上菩提。如果執著有法,無上菩提與你就遠之遠矣。無上菩提是什麼?真如本性,就是真心、就是清淨心。清淨心裡頭有沒有無上菩提這個名字?沒有。沒有,你給它加上這個名字,不就壞了嗎?所以這句話非常重要。有這句話,我們才曉得一切佛法都不可以執著,因為『佛法者,即非佛法』。佛法要不要?要,依照這個方法去修,心裡頭不執著,心一定要乾乾淨淨,一塵不染,連佛法也不染,就對了。染上佛法錯了,就是三世佛都喊冤枉,佛沒有害我們,我們自己害了自己。這道理要多想想,然後下定決心遵守佛的教誨,法相、非法相都不執著。法相、非法相我都用它,都不離開,但是心裡頭都不執著,這就是空有二邊都捨。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經就講到此地,這是一個段落,正宗分的四段第一分講圓滿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