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金剛經研習報告  (第三集)  1995/8  美國達拉斯  檔名:09-025-0003

  請掀開經本第十一面,從經文看起: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這一段經文是屬於本經的證信序。我們因為時間不多,所以這個講座我們採取重點的報告,特別注重在修學心得這方面,對於經文的解釋,名相、術語,諸位都可以參考江味農居士的《講義》。在這一段裡面,我們應該要學習的有幾個重點必須要知道,重點掌握到,以後諸位展開一切大乘經典,你也就會讀、也會看、也會修學了,這很要緊。請翻開《講義》的第十二面,我們看第三行,就是第六條。「看經聞法,貴在如實會得其意,果能消融歸我自性,則受用無窮」,這幾句話很要緊。所以你會不會讀經、會不會聽經、會不會學佛,關鍵就在此地。要緊的是真正能夠體會到說經人的意思,說經的人是釋迦牟尼佛,我們開經偈裡面念的「願解如來真實義」,這就是要解如來真實義。意思明瞭之後,要真正能消歸自性,此地講消融歸我自性,簡單講就是消歸自性。這句話是什麼意思?用現代人的講法,他真正體會得意思之後,變成自己的智慧、變成自己的生活,才叫消歸自性。如果不能把它成為自己的智慧、自己的生活,換句話說,佛法是佛法,我們生活還依舊是生活,毫不相干,哪裡能有受用?所以消歸自性就非常重要,意思就是要變成自己的智慧、自己的生活行持,這樣你才能真正得到受用。

  下面,就這段經文我們舉個例子,知道這個例子之後,所有一切經文都要作如是觀。譬如我們念『如是我聞』,「如」是什麼意思,「是」是什麼意思,怎樣把「如是」變成自己,這個地方舉的例子是簡單,容易領會,深入淺出。「如,生佛本具之性體,真實之際如如不動」,《無量壽經》上所說的「開化顯示真實之際」,真實之際就是禪宗裡面講的真如本性。所以「如」就是真如、就是自性、就是自己,「如」就是講的自己,自己的真心。「是」是講它的作用,「如」是講體,我們自己的真心、本性,「是」是真心、本性起作用,起的作用無量無邊,「開化顯示當下即是」,可見這個體用沒有離開我們生活,現前就是。開是開啟,化是變化,顯是很清楚、很明白,明顯,示,就是在眼前,一真法界在我們眼前,十法界也在我們眼前。十法界就是化,我們講開化顯示,十法界是化,一法界是顯。每個字裡面都含有很深很廣的意思,明白的展示在現前。佛說「如是」這兩個字,我們才能契入這個境界,一真法界、十法界依正莊嚴就在眼前,清楚、明白,確實是不可思議。

  「我聞」,這個我是講的真我,不是我們現在所講我你他之我,那是假的。「我,即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心是體,佛與眾生是所現的相,我們前面講開化,開是講一真法界,是講佛,化這是眾生,九法界有情眾生,從菩薩以下,九法界是變化出來的。怎麼變化出來的?心,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心想生,所以想的力量太大了,從心想生。但是你要曉得,一真法界跟十法界是一不是二,心、佛、眾生也是一不是三,是一。這個事實真相你能透徹、能理解,那叫證,佛法裡叫契入,我們一般人講證果,證個什麼?就是這個意思。「常樂我淨之我」,這個我是真我。「我」之定義在佛法裡面一般講有八個意思,《講義》裡頭有,八個意思裡頭最要緊的,就是平常我們講的兩個意思,一個是主宰的意思,一個是自在的意思。就從這兩個定義來觀察,凡夫沒有我,凡夫做不了主宰,也不自在。諸佛菩薩有我,有真我,他在十法界依正莊嚴當中自己能做得了主,在無限的時空裡面他得大自在。前面跟諸位報告了,學佛沒有別的,是把我們的境界向上提升,換句話說,把我們生活空間要擴張,擴張到盡虛空遍法界是我們的生活空間,那就自在了。「破空間障礙」,「我」的意思,破空間的障礙。

  聞,絕對不是耳聞,耳聞那是凡夫,有障礙。這個聞,像觀音菩薩在《楞嚴經》上所說的,《楞嚴經》上觀音菩薩自己提出報告,他是怎樣修行證果的?他的方法是「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他教給我們返聞。返聞這兩個字含義很深也很廣,它的精義、它的精華,是教給我們不要向外面境界攀緣,外境是假的,《金剛經》上所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向外面境界攀緣你就錯了。應該怎麼樣?回歸到自性,聞要「返聞聞自性」。視,我們看,看要返視,回過頭來看你就見到色性,不知道回頭的人,他看的是色塵,染污了自性。不會聞的人,他是聽到聲塵,也是染污自性。所以會用心的人,他就是能夠回頭,佛法裡頭常說回頭是岸,返聞就是回頭。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要知道從六塵境界裡面回頭,諸位懂得嗎?回頭就是不受外面環境干擾,不受外面環境蒙蔽,在一切境界裡面保持著不著相、不動心。不著相就是《金剛經》上講的「不取於相」,不動心就是「如如不動」,這叫返聞。從這兩個字就要曉得,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要知道回頭,就是不受誘惑、不能動心,那就對了。這時候你是用清淨心、平等心、覺心去觀察外面的境界,那個觀察就是真相,真相大白。起心動念你就見不到真相,起心動念你所見的是十法界,不起心不動念你所見的是一真法界。

  佛法裡面講的一真法界,決定不是說十法界以外還有個一真法界,沒有這個道理。人道之外還有個天道,沒有這個道理,那就變成真的有不一樣。一真法界跟十法界是一,不是二,天道跟人道也是一,也不是二,要用現在科學家術語來講,就是空間的轉變,必須要曉得,三度空間、四度空間、五度空間,乃至於無限度的空間,是一個空間。諸位如果從這上體會,這部經的意思就容易明瞭的多了。無限度的空間是一個空間,這無限度空間怎麼來的?分別執著來的。所以現在科學家發現到空間有多元次的,但是不知道怎麼突破,知道突破之後,那個很神奇,不可思議的境界出現,不知道怎麼突破。佛法教給我們,用定功突破,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就突破了。突破之後,你才曉得十法界依正莊嚴你都看到了,六道裡面狀況也都看到,它要不是在同時,你怎麼會看到?如果真的有過去、現在、未來,過去你怎麼能看到?未來你怎麼能看到?沒有,都在現前。你為什麼能看到天道?為什麼能看到菩薩道?為什麼能看到餓鬼道?因為也在一個空間裡面,只要你能夠突破這個界限,全都看到了。本來沒有界限,界限是自己分別執著造成的。這個障礙很堅固,我們見不到、聽不到也摸不到,好像是無形的一個很堅固的障礙,這就是科學家所發現的空間的度數不相同。

  返聞就是不受外境干擾,心對境界如如不動,這是修行的基礎,也是禪定的基礎。我們念佛希望得一心不亂、希望功夫成片,關鍵也在此地。所以要懂得返聞、懂得回頭,懂得不著相、懂得不分別。

  底下講『一時』。「十世古今,不離當念。」這剛才也透了一點消息,沒有過去、未來,所以是一時,因為是一時,所以過去、未來都在你眼前,你統統都看見。現在為什麼會一時失掉了,會有過去現在未來?因為你現在心動了,心一動就有過去現在未來,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我們講念頭。可是你要曉得,念頭是假的,真心不動,妄心才有念頭,所以念頭是妄心,不是真心,妄心有過去、有未來,真心沒有過去、沒有未來。所以時間也是一,不是二,空間也是一,不是二。虛空法界你要真的契入了,哪一樣事情你不清楚?哪一樣事情你不明白?「三際心不可得」,《金剛經》上,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破時間障礙」。你看,「我聞」、「一時」,把時空的障礙突破,你才能見到事實真相。你不能突破,你所看的是一點點,看的很窄小,以為這一部分是真的,這就產生了錯誤的觀念。你看錯、想錯了,當然你也連帶著你做錯,你也說錯了。錯誤的結果就是製造出六道輪迴,所以六道輪迴是錯誤的結果。這就是消融歸於自性。

  我們看到『佛』。現在有不少同修常常來問我,有些人問他「佛」,他答不出來。到底是佛大?還是神大?還是上帝大?搞不清楚。佛是什麼?佛是自己,佛不是別人,「自性天真佛」。以後再遇到,說到佛,你給他解釋清楚。佛這個字是印度話,它的意思是智慧,究竟圓滿的智慧,每個人都具足,人人的智慧都是究竟圓滿。上帝也是究竟圓滿,我們自己也是究竟圓滿,都是佛,哪一個不是佛?佛在《華嚴經》上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他本來是佛,本來是佛就是本來是圓滿的智慧、圓滿的覺悟;現在不是佛了,不是佛就是你的智慧、覺悟喪失掉了。為什麼喪失掉?因為你有妄想、你有執著,經上說的「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由此可知,一切眾生如果把妄想執著捨棄掉,你能力就恢復,這就是佛的意思。佛不是神,佛不是上帝,這不能比,怎麼比法?沒得比的,他不是一類的。這是自己本性真心本具的智慧,看到這個字,要想到我要恢復我的本能,佛法的教學沒有別的,都是恢復本能而已。

  其他宗教看到我們供佛像,他覺得這是拜偶像,他不了解這個意思。供佛像是什麼意思?佛是我們的老師,我們塑一尊像供養在這邊,是不忘本的意思,我們沒有把他當神來看待。紀念老師,不忘老師教誨的恩德,這是第一個意思,報恩的意思。第二個意思,見到佛像就想到自性天真佛,我要恢復本能,怎麼恢復?像他這個樣子就行了。他的樣子就是經典裡面所記載的,經典裡面告訴我們的,他在日常生活當中怎樣用心、怎樣生活、怎樣工作、怎樣處事待人接物,我們在這裡面去學習。他所教導的,點點滴滴都是幫助我們恢復本能,禪宗裡面講的就是幫助我們明心見性,這是佛的意思。無論見到這個字,看到佛菩薩形像,要了解,要能夠說得出來。

  『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是釋迦牟尼佛講經的地方。地方也含著有很深的意思,你要能夠會歸到自性,你要能夠把它消化掉。吃東西不消化,身體就生病;讀經不消化,心裡頭就生病,食而不化就變成心病,心病比生理的病還難醫。我相信不少同修們,在國內、在國外,看到許多學佛都著魔了,他為什麼會著魔?沒消化。吃東西不消化,飲食不消化,這身體長病,學了佛法不消化的話,麻煩就大了,就是這麼個道理。「舍衛」是梵語,它的意思是豐德,我們看底下,「寂照圓融,自性圓具之豐德」。這個城市,這是城市的名字,稱它作國,其實它是一個國家的首都、都城,用這個都城的名字代表這個國家,古時候有這個例子,現在也有。像世界上,我們稱中國,不稱中國,稱北京,代表中國;美國稱華府,就代表美國,古今這例子很多。豐是說這個地方物產非常豐富,我們現在的話講是一個經濟中心;德是文化水準很高,是一個文化的大城。從這個名稱就曉得,這個地方是過去古印度文化、經濟的中心,所以稱之為豐德。我們自性裡面有無量的智慧、有無量的德能,是真正的豐德,看到這個名字要想到我們自性,我們的性德真正是豐富。

  寂照圓融,自性圓具,圓是圓滿,具是具足,一絲毫都沒有欠缺,無量的智慧、無量的才藝、無量的德能,一切都是無量。西方世界講無量的壽命,樣樣都是無量,這無量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面來。所以學佛為什麼要明心見性,你要是懂得了,你就會答覆。見性之後,無量的智慧德能統統顯現出來,這不是修德,是性德,本性裡頭本來具足的。怎樣才能叫性德現前?要靠修行。怎麼個修法?前面這一句是修學的總綱領、總樞紐,就是「寂照圓融」。什麼叫寂照?寂是心地清淨,如如不動,以清淨心對外面的境界,清楚、明白,就是照,所以照見。哪個人沒有用寂照?我們每個人都用,可是雖用不能保持。佛在經上常講,我們凡夫見色聞聲,就是六根對六塵境界,第一念就是寂照,可是到第二念就出了麻煩,第二念就起了妄想分別執著,就迷了。諸佛菩薩有什麼本事?永遠保持第一念。

  我們早晨起來,睡醒眼睛一張開,看到外面境界,還沒有起心動念、還沒有分別執著,清楚,不是不清楚,叫第一念。那個情形就是寂照、就是圓融,寂中有照,照中有寂。才一動念就有了分別、有了執著、有了好惡,起了煩惱。第一念是性德,真心起作用,第二念妄心起作用,把真的變成妄的。如何能夠保持真心的作用?整個佛法,無論是大乘小乘、宗門教下,都不離開這個原則。修行修什麼?就是修個寂、照;換句話說,就是修個心清淨,外面境界清楚、明白,無非如是而已。所以看到舍衛兩個字,你要能想到這個,就有受用。

  「祇樹」,祇是祇陀,這裡頭有段故事,故事在一般註解裡面都有,我們不必敘述這些事,我們看它表法的意思。祇陀也是梵語,是戰勝的意思,國王打了一次勝仗,凱旋歸來的時候,宮中有人報信,皇后生了太子,皇帝就很高興,就把他取了這個名字,叫戰勝,戰勝回來的。我們看到戰勝這兩個字,我們要「戰勝五陰魔障」,才能恢復自性。我們今天在六道裡面搞生死輪迴,就是被五陰魔控制住,我們沒有能力勝過它。五陰魔,《楞嚴經》裡面說得詳細,五陰是五種,每一種裡面佛又為我們說十種魔障,五陰就變成五十種魔障。《楞嚴經》末後有很長一段經文,差不多有三卷,《楞嚴經》總共只有十卷,三卷跟我們講五十種陰魔。五十種陰魔從哪裡來的?就是五陰的魔障。一個修行人要想能夠超越魔障、能夠戰勝魔障,很不容易,所以修行要三大阿僧祇劫,原因就在此地,魔障太多。

  修行成佛的捷徑是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得阿彌陀佛本願的加持,雖有魔障,魔不能接近,這便宜就佔的太大了。也許有同修要問,有不少念佛人怎麼他也有魔障?這裡面有原因,原因總不外乎他念佛不得力,他念佛用心不純,才會著魔障。如果是一心專念,縱有魔障,魔也會遠離,如果是雜心念佛,魔容易找麻煩。你的心不專、心不一,得不到佛的願力的加持,所以佛能加持的人,專精,佛才能加持得上。你雜念,心裡面還夾雜著妄想,佛沒有辦法,這力量加不上,也就是說不能跟佛起感應道交,感應道交一定要專。就像我們無線電通話一樣,頻道一定要專,同時兩個頻道、三個頻道,裡面就好多雜音,就聽不清楚,道理是相同的。我們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頻道一定要一致,決定不可以是兩個頻道、三個頻道。

  一般最容易著魔的,總是喜歡神通、喜歡感應,這是最容易惹禍的,這是妄想、妄心。「一切法從心想生」,你想神通,妖魔鬼怪都有通,他就來了,想感應,妖魔鬼怪也有感應,本來沒有事情,想來的。念佛的人想什麼?專想阿彌陀佛,只修一心不亂。阿彌陀佛現前了,現前怎麼樣?心裡清楚、明白,還是一句彌陀念到底,絕不著相。經上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見如不見,這就是好境界。如果你見到,一生歡喜心,「我見到佛了,我的功夫不錯」,魔就快來了,你還是喜歡神通、還是喜歡感應。所以,諸位一定要記住,我們念佛念了好久,怎麼佛都沒有見到?好事情、好境界。佛要真的來了,一給你看見,「我見到佛了,我的功夫不錯」,馬上就著魔。佛大慈大悲,不讓你發狂,這才叫真正愛護你,真正在加持你。到什麼時候佛現相?你心真明白、真清楚了,見如不見,佛會現相給你看,給你做證明,你的功夫成就了。你雖見,也不會給人家說「我見到佛」,不會,不可能的。古時候,慧遠大師一生見到三次西方極樂世界,沒有跟任何一個人說,見如不見。最後往生的時候境界又現前,他才向大家說出,過去已經見過三次,現在境界又現前,我要往生了。說出來,走了,這是對的,說出來還不走,就是妖魔鬼怪,沒有這個道理。說出就走,不走決定不說。

  所以我們要能戰勝魔障。今天我們靠自己的能力,也就是自己的定跟慧,我們都不夠,定慧不足以伏魔,唯有靠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所以要緊,老實念,老實念就對了。

  「紹隆佛種」,紹是繼續、繼承的意思,隆是興旺,我們要把佛的遺教發揚光大,就是紹隆佛種。「則是自性之祇陀太子之功德林也。」祇陀太子奉獻的花園,花園的產權是給孤獨長者的,樹木花草是祇陀太子培養的,他們兩個人做的功德,以這個地方請釋迦牟尼佛來講經說法,這個園林供養佛。供養佛,諸位要記住,不是送給佛的,佛不要,佛出家了,不要園林,也不要房子,佛在這個地方講經說法。我們現在所講的,佛要的是使用權,不要所有權,所有權是給孤獨長者、祇陀太子的,他們兩個人有所有權,佛在這個地方是使用。所以佛清淨,一絲毫不沾染,這叫真正的出家。出了家還有所有權,就又回家去了,不叫出家。

  「給孤獨園」,給孤獨是當時大家對須達多長者一個讚美的稱號,他很慈悲,用現在的話說,他是個慈善家,對於貧苦孤獨之人,他常常照顧、常常救濟,所以人家送他這個名字。「昔日離家遠走,今返家園,承受家業,衣裏明珠,不勞而獲,即性德也」,這幾句是《法華經》裡面的比喻。離家遠走是比喻迷,迷失了自性,好比是離家遠走,在外面過艱難困苦的生活。今返家園是回過頭來,明心見性。承受家業,就是本性裡頭本具的智慧德能統統都現前。衣裏明珠,不勞而獲,就是說明性德是自家本有的,不是從外面來的,智慧德能一切無量不是從外面得來的,是自性裡頭本具的,本來具足。它的盛況我們從《華嚴經》上看到,毘盧遮那佛的依正莊嚴,古人常說「不讀《華嚴》不知道佛家的富貴」,佛的富貴,大梵天王比不上,諸位在《無量壽經》上讀過。我們六道裡面,富貴最大的是大梵天王,大自在天,大自在天他的富貴還是修得的,他不是性德,佛的富貴是性德。我們在《無量壽經》、《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看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富貴,那也是性德,不是修得的。成佛有什麼好處?你看看這個就知道好處。所有一切受用都是自在的,無需要去經營,自性裡面自自然然顯現出來,唯心所現,所現的是一真法界,自受用。這就是「承受家業,衣裏明珠,不勞而獲」,勞,修是勞,不要修,這是性德。我們讀「祇樹給孤獨園」,回歸到我們,克服一切魔障,恢復自己的性德,這一句經文你沒有白念。

  『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也有意思,「大指大悲大願,比丘謂遠離塵垢」。比丘是清淨的意思,一塵不染,他並不消極,他有大悲大願,可見得他的生活是積極的,他的事業是向上的,而不違背清淨心,與《金剛經》的教誨完全相應。「眾」,古印度所稱的眾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團體,僧團「是理事和合」,所以叫和合眾。在所有團體裡面,僧團是最值得人尊敬的,就是它修六和敬。這六條戒律是佛制訂的,佛的弟子在一塊共住必須要遵守,六和敬後面我們會說到。「千二百」是代表圓滿的功德,這都是《楞嚴經》上所講的,圓滿的功德是千二百。「五十五」,五十五也有意思,菩薩的階位有五十五個,「即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這是四十,再加一個「四加行」,四十四。再加個「十地」,五十四。再加一個「等覺」,五十五。都回歸到我們自己修行的層次,好像念書一樣,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五十五年級畢業,畢業就成佛了,都合到自己身上來。

  「此節經文所表」,表是表示的、表顯的,也就是說佛經裡頭字字句句言外有意,不能光看文字,從文字上你看不出來,你要從文字外面去觀察,趣味就無窮。這一段經文我們把它綜合起來做個結論,「謂如如不動之本性,當下即是,果能破障返聞,則自性佛現」。自性佛就是你的真心顯露,真心裡面圓滿的智慧現前,就叫自性佛現。「而興大悲大願,遠離塵垢,理事和合,圓滿諸菩薩之修德。」眾生根性有利鈍不同,利根的人一修一切修,鈍根的人要經歷五十五個位次,好像讀書一樣,從一年級、二年級慢慢去念。利根的人是天才兒童,他不需要,他會跳班,當中那個他不需要讀,他就圓滿了。雖然頓超,頓超裡面還是有次第,《華嚴經》上講的「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這兩句話實在講也相當難懂,行布是次第,圓融是沒有次第。可是在現在大樓的建築,這兩句話我們一觀察,很容易理解。像大樓的樓梯一樣,你看電梯在這邊,樓梯在那邊,樓梯是行布,電梯是圓融,從電梯一下上去,也一層一層經過,沒有說不經過,這就是「圓融不礙行布,行布不礙圓融」。一個是走樓梯上去,一個坐電梯上去,每一層每個階梯都經歷到了。一個是不停的往上去,一個是一步一步走上去,每個階級都要停一下。所以看大樓,我們一看到電梯就想到行布圓融,這都消歸自性,就是把佛法的東西都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

  我們修淨土法門就是圓頓,就是坐電梯上去的,學其他的法門是爬樓梯上去的,不一樣。這是圓滿諸菩薩之修德,實在講最快速、最穩當、最圓融的,無過於念佛求生淨土。

  「而與世尊心心相印,光光相照。」這個世尊不只是指釋迦牟尼佛,這個世尊的含義是十方三世所有諸佛如來,一切諸佛是一個心,真心,沒有妄念,我們能跟佛心相應,佛心跟自己的心是一個心。光光相照,就是所見的、所解的相同,見解相同,光光相照。「則見此序境,相為非相而見如來矣」,經文講「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我們就見佛了,「一部經文所說,總不外此意,學者當於一切時、一切事、一切境皆如是體會得」。可見得你讀《金剛經》,不但是《金剛經》上字字句句能夠融合到自性,在日常生活當中,穿衣、吃飯、工作、處事待人接物,樣樣都會歸自性,你的生活得大自在,你的生活就入佛菩薩的境界。從前過的是凡夫生活,現在過佛菩薩的生活,怎麼會一樣?「則動靜一如,無往而不是矣」,所以是「頭頭是道,左右逢源」,真的得大自在。

  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發起序,本經的發起。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這一段,不但是這一部《金剛經》都在裡面,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也都在裡面,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從初發心修行,一直到成佛證果,也都在裡頭。這是世尊現身說法,為我們做出一個好樣子,佛是怎麼生活的。世尊這次是示現出家人的身分,出家人的生活,出家人的模範。看到這個樣子,我們要能夠回過頭來想到,無論你過的是什麼樣的生活,我們生活方式不一樣,無論你從事不同的工作,你只要能夠懂得這個原理原則,把這個原理原則應用在你生活當中,你所過的統統是佛菩薩的生活。《金剛經》上是世尊親自表演給我們看,而在《華嚴經》上,是諸菩薩來表演,《華嚴經》末後一品,五十三位善知識,五十三個人來表演。這五十三個人就代表我們這個社會男女老少,各行各業,都是菩薩、都是佛。修行成佛不一定要出家,無論哪個行業,無論過的是什麼生活方式,只要會運用《金剛經》上的道理、方法、原理原則,沒有一個不成佛,妙就妙在此地。

  這一段是很重要的一段,我們一般讀誦往往把這個看輕,認為這個不要緊,粗枝大葉念念就過去,殊不知這非常重要。後面的經文,說老實話,解釋這一段,這一段如果明白了,後面經文不需要講。看不出門道,這才細說,看出門道,何必要說?不必說了。所以這個註子我們要說一說。「出家本為度眾,欲度眾生,須先斷惑,斷惑必須苦行,使人見之,道心增長,俗念減少,則乞食之有益於眾生也大矣。」這是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要示現出家。其實佛菩薩度眾生方式很多,《普門品》裡面所說的,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釋迦牟尼佛示現的佛身;應以居士長者身得度者,即現居士長者身而為說法,維摩居士就示現長者居士身,維摩居士也是佛再來的。可見得他們自在,哪一類眾生想什麼,他就能變什麼身相。諸位一定要知道,在那個當時,印度是兩尊佛出世,一個示現出家,一個示現在家,說明在家、出家修行同成佛道,沒有哪個高哪個低,沒有,一樣的。佛的弟子,像舍利弗、目犍連,這佛的大弟子,見佛要頂禮三拜,右繞三匝,他們見維摩居士也是頂禮三拜,右繞三匝,這經上清楚、明白。

  現在一般人有個很錯誤的觀念,認為一出家就高高在上,比誰都大,沒有出家還謙虛、還恭敬,一出家就貢高我慢,這錯了。佛法是先斷煩惱,出家之後,煩惱就長了好多,貪瞋痴慢長了好多;不出家煩惱少,一出家煩惱多,這錯誤的。不知道佛陀當年在世顯示的出家修行、在家修行是平等的,完全相同,這是我們千萬要記住。特別是發心出家的同修,要知道我們雖然身出家,無論在道業上、在斷煩惱上,煩惱一品沒斷,怎麼可以貢高我慢?一定要謙虛、一定要恭敬,對人、對事、對物要謙虛恭敬,要知道修福、修慧,這就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