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金剛經講義節要  (第十一集)  1995/6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9-024-0011

  請掀開經本第十七面第一行,我們看經文: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這一小段是尊者請法之詞,在這一段裡面他提了三個問題,而這一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世尊就是為我們解答這三個問題。這個問題可以說是大乘佛法裡面最基本的問題,無論修學哪一宗、哪個法門,關鍵就在此地,如果我們能夠掌握到,修行證果就不是難事。因此這部經可以說是整個佛法的綱領,修行的大原則,就是連念佛求生淨土也不能夠違背。這個問的言詞裡面,首先我們要注意的,『善男子、善女人』,那個善的標準在哪裡?我們算得上「善男子、善女人」嗎?如果我們有條件符合這句話的標準,換句話說,《金剛經》就正對我們的根機,所謂是契理、契機,也就是正對我們說的。因此這個字不能不說一說。本經是大乘經,江味農居士判這部經為大乘至圓至頓之大法,的確跟古人所判的不相同。古人的判法是大乘,始教帶圓,大乘始教帶圓,沒有像江味農居士判得這樣的乾脆。但是江居士的說法很有道理,他的那些道理都在本經之中,一條一條能夠為我們指陳出來。我們細細去觀察,他判的的確是很如法,絕不是隨便說的,也可以說,這是他四十年受持《金剛經》的心得。

  因此這個善的標準就是世尊在《觀無量壽佛經》上講的三福,淨業三福,那是善的標準。三福第一條是人天善,「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六道裡面的善男子、善女人。第二條所說的是二乘裡面的善男子、善女人,聲聞、緣覺裡面的,「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三條是大乘之善,「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個四句前面三句是自行,後面一句是化他,自行化他。必須具備這三條十一句,那就是此地所講善的標準。我們可以反省,我們有沒有具備這十一句?果然具足,剛才說了,那就是本經的當機者;若不能完全具足,我們要認真努力去學習。世出世間一切法只有這是真的,其他不是真實。

  這樣的人,這他發心,你看大乘善人第一個就是發菩提心,『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個心發了。心是發了,那個心要住在什麼地方?安住在哪裡?我們妄念很多,這些妄念要怎樣把它降伏?也就是說如何把這妄想消除,就是『云何降伏其心』,這是修行人的根本問題。這兩個問題要是有辦法解決,無論修學哪個法門沒有不成就的。我們念佛為什麼不能往生?妄念太多、煩惱太多,雖念佛也不能往生。往生的條件要一心不亂,那才能往生。一心不亂有功夫淺深不等,所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有四土三輩九品。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差別?就是一心不亂的程度不一樣。通常我們講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這就是大的區分來說,細分可以講各個人都不相同,所以生到西方世界品位差別很大。但是最重要的,咱們念佛一定要念到一心不亂,念到清淨心現前,這樣往生才有把握。

  須菩提尊者問的這三個問題,這個註解裡面簡單的為大家介紹。「大論云:從因至果,有五種菩提」,所以菩提心裡面也很複雜,也不是很單純的,雖然發菩提心了,那個發心也有淺深不相同。《大論》是《大智度論》,凡是《般若經》上講的《大論》都是指《大智度論》。《大智度論》有一百卷,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的註解。這裡面說從因至果有五種菩提,菩提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覺悟,這也就是說,覺悟有淺深程度上的不等,這把它區分為五種。第一種「發心菩提」,這十信位的菩薩。此地所說的都是指大乘圓教,所以它的標準都相當之高。這個叫發心,菩提心發起來了。第二種叫「伏心菩提」,心確實伏住了,也就是《金剛經》上所講的「云何降伏其心」。前面所說的「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那是十信位發心菩提,心雖然發了,妄想分別執著有時候還會起來,還沒有完全伏住,所以只稱它作發心。這個伏心菩提的心伏住了,「十住、十行、十迴向」,這是有很深的定功,妄想分別執著不會再起現行,這叫做伏心。

  第三種,「明心菩提,初地到七地」,明心就是禪宗裡面所說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個佛是天台家所說的「分證即佛」,雖然不是圓滿佛,分證佛。第四個,「出到菩提,八地到十地」。從這個地方我們也能夠看得出來,世尊在經論裡頭常說菩薩修行證果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第一個阿僧祇劫能夠達到伏心菩提,證三十個位次,那個十信不算,從十住算起三十個位次;第二個阿僧祇劫,證七個位次,初地到七地;第三個阿僧祇劫,證三個位次,八地、九地、十地。由此可知,這修行證果愈往上面愈難,愈往上去愈難,這是講普通的法門。般若法門也不例外,般若在一般大乘裡面講這是頓超的法門,依舊不能違背這個原則。到第五這叫「無上菩提,如來果位」,這個叫究竟覺、圓滿覺。下面說,「正等正覺屬因」,凡是發菩提心的菩薩都叫做正等正覺;「無上屬果」,這是我們講絕對的因果論。在一般講前面這個位次是因,後面就是果,譬如說十信是因,十住就是果;十住是因,十行是果,往後面看是果,往前面看是因。

  「問意有三」,須菩提為什麼要問這個話?「一,凡為菩薩,須發菩提心,故先問」。凡是菩薩,也就是說凡是修學大乘,一定要發菩提心,不發菩提心那就不是大乘人。菩提心是什麼?也要說一說,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跟我們講的菩提心是「直心、深心、大悲心」,三心。三心一個是體,直心是體,兩個是用,用為什麼有兩個?一個自受用,一個他受用;換句話說,我們用什麼樣的心對自己,用什麼樣的心對別人,用就有兩個。深心是好德好善之心,叫深心,自受用的,好德好善;他受用的大慈大悲,所以大慈大悲不是對自己,是對眾生的。我們要問,這好德好善,德、善是什麼?德、善就是定慧,定是德,慧就是善。菩薩自己受用就是定慧,常在定中,定起作用就是智慧。定跟慧可以互為體用,定是體,慧是用;慧是體,定是用,它可以互為體用的。這個好善好德不是指別的,就是指的定慧,這個我們不可以誤會。

  世尊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跟我們講的菩提心,名詞跟《起信論》不一樣,這經論合起來看意思就格外明顯。論裡面講這個菩提心之體是直心,經上講的「至誠心」,那個直心很難講,也很不好懂,一般講直,什麼叫直?當中沒有委曲之相,這個叫直。可是我們還很難體會。說到至誠我們的概念比較上清楚一點,真誠,真誠到極處,這就是菩提心之體。菩提心實在講就是真心、就是本性、就是真如,體是真誠到極處。有很多同修自己以為我的心很誠、很真,到底這個真誠的標準在哪裡?幾乎每個人都立一個標準,這個標準是不是跟佛菩薩的標準相同?不見得。這樣你以為的菩提心不是佛說的菩提心,這是很難體會的,很難懂得的。過去曾國藩在讀書筆記裡面將「誠」下了個定義,他說的定義跟佛法裡面說的很接近,他說「一念不生是謂誠」。由此可知,有一個念頭就不誠,要到一念不生這是誠。所以說誠,誠它不明那也不行,那不是菩提心。如果只是一念不生,六道裡面的無想定也是一念不生,他的果報在四禪無想天,他的心不是菩提心,那個心在佛法裡講無明心,他無明,雖有定,裡面沒有慧。

  菩提心是定慧均等,定慧兩個是平等的,定中有慧,慧中有定,所以它不是無明。有慧沒有定那就變成妄想,有定沒有慧就變成無明,都不是真心。真心起作用是性德自然的流露,所以自受用當然是好善好德。他受用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慈悲心沒有條件。發這樣的心才叫是菩薩,這發了菩提心。我們看看在台灣,學佛的同修很多,不少人都受了菩薩戒,菩薩戒受了,菩提心有沒有?如果沒有菩提心,那個菩薩戒是假的不是真的,哪有菩薩不發菩提心的道理!這個說法,就是經論的講法,雖然說得很清楚、很明白,我們依舊是不容易體會。我們看古德的註疏只可以說領會一個含含糊糊,不很明確。為什麼?我們自己沒有親證這個境界。

  可是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面跟我們講的菩提心好懂,那真叫直截了當,他說真正發心求生西方淨土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這種講法的確蕅益大師以前沒人講過,我們查遍經論、古來祖師大德的註疏都沒有這個說法,這是蕅益大師首先說出來的,第一個說出來的。我們仔細去想想,他這個話很有道理。淨土是大乘法,不但是大乘法,可以說自古以來幾乎大家公認的,淨宗是圓極頓極的大法。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即使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一到極樂世界,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立刻就證得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是什麼地位?這個地方講的七地以上。在這個地方講,那是出到菩提了,七地以上的,那當然是無上菩提心了。所以我們遵循蕅益大師這個解釋就很容易理解,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定要發心求生淨土,這一生那就真正成就,真實的成就,是不可思議的成就,絕對不是普通的成就。這是先問,因為這是大乘法,大乘法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礎上。

  第二,「初發心,不能如佛之隨緣安住,故次問住」。初發心的人,心雖然發了,功夫不到家,不知道心要安在哪裡好。在中國,禪宗二祖就為我們表演這個樣子,慧可大師初見達摩的時候,那也相當不容易,冬天下雪,雪很深,淹到膝蓋,他跪在雪地裡面跪了很長的時間。達摩在打坐,理都不理他,最後他無可奈何,他用刀把自己的手臂砍斷,拿這手臂去供養達摩祖師。達摩看到,你何苦來?你來找我求什麼?他只回一句話,我心不安,求達摩大師為我安心。達摩祖師手伸出來,你把心拿來我替你安。我們現在看到很多達摩的雕像,手伸出來,就是那個姿勢,你把心拿來我替你安。慧可也的確是很聰明的人,回光返照,心在哪裡找不到,他就說「我覓心了不可得」,我找不到心在哪裡。達摩祖師回答他一句,我替你安心竟,我把你的心安好了。他在這一句話當中就領悟。所以世尊在此地教給我們,「應無所住」,為什麼無所住?因為心不可得。心要真有,那的確是要找個地方安住,心沒有!後半部說得更明顯,「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你要把心安住在哪裡?無住就對了,不要去再打妄想。

  第三個問題,「又以妄心數起」,妄心就妄想、妄念,「不能似佛之自然降伏」。佛的生活很悠閒、很自在,沒有妄想,我們的妄想這麼多,這個妄想要怎樣降伏?這個的確是根本問題。所以問了這三個問題。

  「得人身聞佛法,必要發大心,方能修大行而證大果」。大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是覺悟之心。諸位同修們聞到佛法,發願學佛,第一個求授三皈,三皈是什麼?這不能不搞清楚,三皈就是教給你發菩提心。菩提是覺,皈依佛,皈是回歸,從哪裡回?從迷惑顛倒回過頭來依覺心,依覺悟,覺就是佛。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傳授三皈,他不用佛法僧這個字樣,他教人「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我們的確看到覺正淨容易體會,看到佛法僧容易迷惑。由此可知,他在那個時候用這三個字,大概在唐朝那個時候,一般傳授三皈就不太容易叫人真正體會到三皈的意義,可能意思就相當含糊,他不用佛法僧,用覺正淨。皈依佛是覺而不迷,皈依法,法是正知正見,正確的思想、正確的見解,叫正知正見;換句話說,從邪知邪見回過頭來依正知正見這叫皈依法。第三個皈依淨,清淨,淨是僧寶,六根清淨一塵不染,從一切染污回過頭來依清淨心,淨而不染,這是僧寶。所以傳授三皈就是把佛法修行的綱領教給你,你從今而後修什麼?修覺正淨。我們過去是迷邪染,從迷邪染回過頭來我要依覺正淨,你發這樣的心叫覺心,這不迷了。現在人說我皈依了,皈依某個法師,那完蛋了,那你這個迷邪染上又加上迷邪染,那還得了嗎?那大錯特錯了。所以要發大心。

  覺心廣大,覺心裡頭真正覺悟、徹底覺悟了,覺悟到六道生死輪迴的可怕,這個人算是真的徹底覺悟了。決心要脫離六道輪迴,了生死出三界,這就是修大行,大行就是指這個,決定能夠幫助你超越六道輪迴的,這個修行叫大行。在所有一切法門裡面,可以說一切大乘法門都是幫助我們了生死出三界的。這個得大果就不簡單,我們想想,這許多法門哪個法門證的果最大?無過於西方極樂世界,這是真正大果。凡夫往生證阿惟越致,這個不可思議,菩薩往生一定就證無上菩提。你看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文殊菩薩求生極樂世界,普賢菩薩求生極樂世界,這些都是華藏世界的等覺菩薩,他們為什麼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還不是為了早證無上菩提。因為縱然到十地菩薩、等覺菩薩,要想證得無上菩提,我相信那個時間很長。從這個地方看,第一個阿僧祇劫三十個位次,第二個阿僧祇劫七個位次,第三個阿僧祇劫三個位次,想想最低限度,等覺菩薩要證無上菩提也應該要一個阿僧祇劫,按照這個比例來推算,也得要這麼長的時間。但是到西方極樂世界到那個地方就證得了,不需要這麼長的時間。這是許多菩薩都願意往生極樂世界、都願意見阿彌陀佛的道理,就是得大果。

  我們今天很幸運得人身聞佛法,聞淨土法門,依照這個法門來修學,那真的是大心大行大果。我們這一生當中是不是真的能夠證得?這得要問自己,這個權不在別人,完全在自己,只要自己老實念佛就決定成功。念佛不能往生都是不老實。老實的條件是什麼?《西方確指》覺明妙行菩薩說得很好,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就是老實。他特別警告我們,念佛人最忌諱的是夾雜,不但世間法不可以夾雜,佛法也不能夾雜,夾雜佛法也不行;換句話說,這個法門沒有別的,專精,一門深入。

  在近代,我們看到倓虛老法師為我們說的諦老法師的一個徒弟,這個徒弟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四十多歲才發心出家。在我們台灣四十多歲算很年輕,可是諸位要想想,大陸那個時候四十多歲,老人!這麼大的年歲才出家,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所以諦閑老法師很慈悲,雖然給他剃度了,不讓他住在寺廟裡面。住在寺廟裡面早晚兩堂功課他都不會,想必這個人很笨,這兩堂功課不會,別的師兄弟欺負你,那個日子就很難過。也不叫他去受戒,當然大陸上從前戒期五十三天,那也夠他受的,所以不必受戒了。到鄉下找個沒人住的破廟,叫他一個人在那裡面念佛,就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告訴他你就一直念,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他這個徒弟了不起的就是聽話,老師怎麼教他就怎麼做。他這樣念了三年,念成功了,預知時至,沒有生病,站著往生。

  這是我們可以說近百年來往生瑞相之好的第一個人,他站著走的。諦閑老法師住在觀宗寺,那個小廟距離老法師住的地方還相當一段距離。那時候交通不便,要跑路到那去找他,老法師再回來看他這徒弟,往返三天。他死了以後還站三天,等他師父來給他料理後事,死了以後還站了三天,就一句阿彌陀佛,什麼都不會,這個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老法師的錄音帶我們把它做成CD片,希望能夠長遠保留下去。他是北方人,怕大家聽不懂他的語音,我們有找到他的同鄉,從他的錄音帶把它寫出來,現在印在《念佛論》的後面,諸位可以看,那叫做老實人。可見得這個事情不難,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他的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也沒有,所以他三年能夠成功。

  我們念佛,我想在座同修都不止三年,連一點消息都沒有,什麼道理?不老實,這不老實,一天到晚胡思亂想,那就不老實。所以真正念佛人要記住,世出世間的拉拉雜雜事情與我不相干,我管這些事情幹什麼?這些事情不需要我知道的、不需要我過問的。我們要緊的就把這句佛號牢牢的抓住,那就對了,這樣就能自行化他,就能夠自度度他了。雖然一生沒有說法,像諦閑老法師這個徒弟,從來沒有給人說過佛法,但是你要曉得,他度了多少人?他度的人太多了。倓虛老法師在香港常常拿他做例子勸人念佛,多少人聽到受了感動。這就是他度化眾生,不必用言說,做出樣子來給人看,告訴大家照這個樣子就行了,就能夠成功。諦閑老法師對他很讚歎,說他比一般有名大的寺廟裡面方丈住持、講經說法的法師高明太多了,那些人不能跟他相比。這個話都是真實的,都不是假的。

  我們再看底下一段,「善財每遇善友皆云: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這是《華嚴經》上的一段經文,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每一次跟善知識見面大概意思都是這樣,都是這幾句話。首先說明我已經發菩提心,求無上菩提之心,也就是求成佛之心,但是不曉得怎樣學菩薩行、怎樣修菩薩道。道就是存心,就是前面所講的「應云何住」,那個心要住在哪裡?而菩薩行就是「云何降伏其心」,那是菩薩行。可見得善財童子向善友請教的跟須菩提尊者在此地跟釋迦牟尼佛請教的完全相同。「是知發大心者,必修大行」,除非他沒有發大心,發大心的人他的願行一定大。「住、降,正修行之切實下手處也」。這個心怎樣安住,怎樣降伏妄心,是修行人真正下手的功夫。對這個事情要不能夠透徹了解,功夫自然不得力。許多人修行多少年,功夫不得力有原因的,不要說修其他的法門,就是念佛,念佛功夫也不得力。所以這次我們選講《金剛經》目的就在此地,幫助大家念佛能夠得力。要把不得力的原因找出來,把這個原因來消除,我們這一句佛號就會念得好了。

  「然此二問,實在相資。以覺心住,則妄心不降而降。妄心降,則覺心不住而住也」。問的雖然兩句,其實住降是一體之兩面,一個問題解決,那個問題自然也就解決了。所以世尊後面的解答只答一個,一個解決,那個自然就解決了。覺心是真正覺悟了,覺心無住,所謂無住就是住,住哪裡?住在無住上。我們凡夫用的是妄心,妄心有住,這個住就是我們常講牽掛,你心裡頭有。去年好像是年底的時候,是去年年底、前年年底我記不得了,有一位老居士來看我,他告訴我他念佛念了三年,妄想還很多,功夫不得力,問我怎麼辨?我就勸他要放下萬緣,一心專念。他想了想,他說師父,我什麼都可以放得下,我的孫子放不下。這就什麼?他心有住,他心住在他孫子那裡。所以我們世間這個人用功不得力,心有住,有人住在錢財上,有人住在家業上,有人住在親人上(你喜歡的人),有人住在名利上,他心都有住,那就難了,那就變成大障礙了。住在這些上面出不了三界,他所住的統統是六道輪迴裡面的東西,他還能出得了三界嗎?還能脫離輪迴嗎?

  不但這些東西不能住,佛法也不能住。你要問為什麼?佛法也在三界之內。釋迦牟尼佛是為三界六道眾生講的佛法,所以佛法也在這其中,住在佛法也不行,佛法也不能住。本經說得好,「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那個法就是佛所說的一切法,不能住。這個不住難,這凡夫無始劫來心就是要有個住的地方,他住習慣了,現在叫他不住,那太困難了。所以佛菩薩大慈大悲,給我們找個住的地方,阿彌陀佛,住在阿彌陀佛那裡,那就沒錯了。阿彌陀佛不在我們三界之內,不在輪迴之中,這個法子好。像修般若,般若要無住才行,無住難,我們很難做到。但是淨宗就方便了,叫我們住阿彌陀佛這裡,住西方極樂世界,這就方便太多了。所以這法門容易,容易在此地。

  再看底下這段經文,「如來讚許」: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須菩提』這一問,佛歡喜,稱讚他,『善哉、善哉』,這個意思你問得好,好極了,連說兩個善哉。「一讚他大智能見」,他智慧開了,世尊將無量劫所修所證的都在日常生活當中圓滿顯露無遺,須菩提尊者看到了。諸位要曉得,就在穿衣吃飯日常生活點點滴滴當中,看到什麼?從初發心一直到證得無上果位全都顯露。要不是大智慧的人怎麼會看得出來?這就是《華嚴》所講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那個一切是從初發心到成佛,就在生活當中點點滴滴任何一樁小事情裡面都顯露無餘,真正不可思議。這讚歎他,他見到、他明白了。第二個善哉,「讚他大悲代問」,別人沒看到、沒看出來,縱然有看出來,看得沒有這麼深、沒有這麼廣、沒有這麼透徹,所以他問不出來。唯有他看得深、看得廣、看得透徹,所以他問出來,代大眾發問,這是世尊兩個善哉的讚歎。

  「善現所見」,善現就是須菩提尊者,須菩提是梵語,翻成中文意思叫善現,善是非常巧妙,現是顯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世尊欲令眾生於其著衣持缽、去來動靜、日用平常生活中,領取護念付囑之意」。這是說出世尊教化眾生的另一種方式,我們能夠見到的是世尊講經說法的言教,而沒有能體會到釋迦牟尼佛在生活當中表演的身教,我們沒有體會到這一層。身教是切身的受用。所以佛菩薩們他們生活在實相般若之中,那才是真正的幸福美滿,那是大圓滿,這密宗常講的大圓滿,大圓滿在哪裡?就在日常生活當中,一絲毫缺陷都沒有,叫大圓滿,他過的是真實的生活。我們今天過的是虛妄。所以佛法般若沒有別的,就是教給我們怎樣過一個充滿智慧、幸福、美滿的生活,像佛菩薩一樣。須菩提問,問這樁事情,世尊為我們解答,教導我們這樁事情,我們要在這個地方去體會。領取,就是在這裡體會,取法,在這裡面去學習,才不辜負佛菩薩教誨我們的恩德,這是『護念』;『付囑』,「付囑」是吩咐、囑付我們,這是不言之教。佛對他讚歎完了之後,這就答覆他,因為他問了三個問題,佛在此地把這三個問題答覆他。

  【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首先這兩個字很要緊,『諦聽』,小註裡頭說,「諦,真實正確。不貢高,不卑下,虛心領受」,這是諦字的意思,我們一般講仔細聽,認真的聽、仔細的聽,有這個意思,這個意思比較接近。而註解裡頭最後這一句註得非常之好,虛心領受,虛心是用真誠之心。如果你有懷疑、你有意見,那就不是虛心。完全用真誠的心,就一念不生之心,來接受佛的教誨,你才真正能夠領悟、才真正明白佛所講的真實義,在開經偈上講「願解如來真實義」,這很要緊。只要有一絲毫意見,佛所講的意思你就沒有辦法領會,甚至於錯解了佛的意思、曲解了佛的意思,這種情形太多了。你要問那是什麼原因?就是他有意見,我們俗話講他有成見,他的心不清淨,他不是諦聽。所以我們接觸佛法,特別是大乘佛法,所有一切大乘經都是佛從真如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句句是自性的真言,我們沒有明心見性,怎麼能懷疑?怎麼能夠有意見?

  這是我們聽經,現在佛雖然不在世了,我們展開經本讀經,也要用這個態度,不可以懷疑,不可以有一絲毫的意見。不懂,不懂沒有關係,一遍一遍念下去,只要真誠清淨自然就懂了。你要問為什麼自然懂?因為佛是真誠心、清淨心流出來的,我的心也真誠、也清淨,佛這個話我怎麼會不懂?你不懂就是因為你心不誠、心不清淨,那才不會懂,看註解也看不懂。這首先教給他要「諦聽」,這樣的字樣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許多,這是教學的關鍵,有這個條件老師才說。沒有這個條件老師不說,說了是廢話,老師白費力氣,學生得不到受用,甚至於把話曲解、誤解了,那不叫冤枉嗎?所以老師不說。能夠諦聽,這個攝心、專心來聽法,這老師就會說了,你有這個誠意,老師一定教給你。『當為汝說』,應當給你說。

  我們看註解,「看經聞法,必須拋開一切知見。以一心對境,方能契入」,這就是諦的意思,我們應該怎樣來學習、怎樣接受佛這句話。「汝今諦聽」,當時是對須菩提尊者說的,今天我們展開經本,這句話就是對我們自己說的。

  「二如是,剋指上文善護念、善付囑二句。有現前指點、當下即是之義」。所以佛的答覆答在問處,尊者問,「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給他的答覆,『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如是」,就像我這個樣子,你問怎麼住?就像我這樣就行了;你問怎樣降伏其心?就像我這樣就可以。這種答覆須菩提尊者懂得,所以這是現前指點,當下即是。尊者問的這三個問題就答覆完了,一部《金剛經》到此地就圓圓滿滿都講完了,須菩提尊者是完全領悟。怎麼曉得領悟?他底下說,「唯然」。這個「唯」就是答應,他是完全領悟、完全明白。那個「然」是另外一個意思,我雖然明白了,然而別人不懂。釋迦牟尼佛這種答覆就跟禪宗裡面的機鋒話一樣,別人聽不懂,這會的人他懂,不會的人聽不懂。所以他底下有請教,「世尊,願樂欲聞」。願樂欲聞是一般人他們也想詳細知道,這是請求世尊再詳細給我們說明。所以底下這是代替大眾請法的,他自己到這是完全明白了,《金剛經》到這個地方都講完了。

  我們看末後這一段,「佛之示現,是無我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無我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都在生活當中表現出來。佛已經成佛了,還示同凡夫一樣去乞食,每天還守這些規矩,著衣持缽守這些規矩,大菩薩的境界。不要說大菩薩,咱們中國孔老夫子都說了,夫子到七十歲,「從心所欲,不踰矩」。從心所欲,釋迦牟尼佛還要示現樣樣守規矩,這是無我相;心地乾乾淨淨,一塵不染,無法相,這就是心住在無住上。末後教給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無所住,無所住是無法相。雖無所住,點點滴滴再小的事情佛也做個很好的榜樣給大家看,這是亦無非法相。非法相是空,他也不著空,就像唱戲一樣,是假的沒錯,但是每個動作他都演得很逼真,一點也不含糊,那就是亦無非法相。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要懂得這個道理,要這樣過生活,那多自在、多快樂!

  所以佛經裡頭講的大道理人家都應用在生活上。佛法真的是學以致用,學了馬上就用上。絕對不是玄學,只有理論,不是事實,佛法不如此,佛法統統是事實。所以「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是講存心,也就是善財童子所說的修菩薩道。菩薩道真誠,對人、對事、對物要用真誠心,不自欺、不欺人。現在這個世界哪裡去找真誠人?都是騙人的。別人都騙我,我還對他用真心,那我不是太冤枉了嗎?有很多人有這錯誤觀念。別人用假心假意對我,他搞六道輪迴;我用真誠心對人,我要出離三界,我們用心不一樣。他怕吃虧,他用假心對我,我真心對他,那我不是吃了大虧?好,你也用假心對他,他搞輪迴,你跟他搞輪迴,你不叫迷惑顛倒嗎?那就錯了。輪迴心跟覺悟心差別就在此地。我們用清淨心,什麼叫清淨?沒有妄想、沒有煩惱、沒有憂慮、沒有牽掛,你的心就清淨;你有這些東西,你的心就不清淨。怎樣平等?無分別就平等,有分別就不平等。諸位曉得,這幾個字反過來就是輪迴心,我們常常要用這個來檢點。正覺、慈悲,慈悲就是愛心,愛心裡面是理性的、理智的,就是清淨平等心愛護一切眾生叫慈悲,那個愛心叫慈悲。

  要想真正修得一定要「看破、放下、自在、隨緣」,這八個字就是世尊在《金剛經》上所說的,教我們怎樣看破、如何放下,在生活上得大自在。所以這些東西「都在穿衣吃飯上顯示無遺」,都在生活裡頭。「於此體會得,念佛必定見佛」,這是真的,念佛見佛那哪有不往生的!不但往生,品位一定很高。所以諸位要曉得,我們講修行修什麼?簡單的說就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修的什麼?看破、放下、自在、隨緣,這就是我們的日常生活。起心動念、穿衣吃飯、待人接物無有一法不是,這才真正得受用,佛法常講得真實的利益。這是須菩提尊者他是完全通達明白,他能夠像佛一樣的受用。可惜其他的人不懂,聽不出來,佛雖然這麼說,也不曉得佛說的是什麼,尊者真的是大慈大悲繼續為大眾請法,「願樂欲聞」是為大眾請法。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