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金剛經講義節要  (第八集)  1995/6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9-024-0008

  請掀開經本第十二頁第八行,從第十個小節看起:

  「佛,自性天真佛也」。在經文裡面,從表面上看這是說經之人釋迦牟尼佛。他代表的意思,也就是說,我們從事相上如何向心性當中去體會,這是真正的修行、真實的功夫。因此我們在任何時間、任何處所,聽到佛的名號、見到佛的形像,一定要像這樣的體會就正確了。佛就是自性,也就是真心,所以聽到這個名號、見到這個形像,就要體會到這是真心。佛的名號很多,名號代表真心裡面本來具有無量的智慧德能,像釋迦牟尼這個名號,釋迦是仁慈的意思,牟尼是清淨的意思,這都是我們自性裡面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面來的。佛教導我們無非是恢復自性的智慧德能而已!而釋迦牟尼佛在這個階段、這個地區使用這個名號用意很深。因為在這個階段眾生絕大多數缺少慈悲心,缺少仁慈的心,所以名號上用釋迦,提醒我們,我們處事待人接物要仁慈;同時在這個區域的眾生心地不清淨,妄想執著特別多,所以名號上用牟尼。換句話說,名號就代表了他教學的宗旨,希望我們對人要慈悲,對自己要清淨。因此名號可以隨時改的,也就是教學的宗旨必須要看學生、要看社會大眾哪種毛病嚴重,必須要換個教學的宗旨,這樣才能夠達到教學的目的。

  佛這個字是總稱,佛是完全講的自性,講的是真心,所以我們看到這個字要體會到這是講的自性天真佛。所謂天真就是本來如是,沒有一絲毫的造作,沒有一絲毫的勉強,本來就是的。本來就是,可是現在不是,現在為什麼不是?現在我們迷了,把自性迷了。所以你到底迷的什麼?迷的自性,迷失了真心。真心迷失了之後,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所用的叫妄心,假的心,不是真的心。怎麼知道我們現在所用是假心?你那個心會變,凡是會變的就不是真的,真心不變。我們今天跟人相處,今天很好,過兩天又不好了,可見得情緒天天在變化,這變化就不是真心。諸佛菩薩、覺悟的人用真心,用真心好,沒有煩惱,永遠不變。這個妄心是剎那剎那在變,前面已經跟諸位說了很多,說得很清楚,剎那在變的是妄心。可是妄心以真心為體,離開了真心決定沒有妄心,於是真心到哪裡去找?就在妄心裡面找,離了妄就是真。可見妄是虛假的,它不是真實的,它是虛假的,是個錯誤的觀念造成的。只要把這個錯誤觀念改正過來,真心本性就又恢復了、又顯露了。這是我們看佛字要這樣去體會。

  「舍衛國」是個都市的名字,釋迦牟尼佛在這個地方講過不少的經,這部《金剛般若》也在這個地方講的。這是個都市,都市稱為國,因為它是一個國家的首都。不但古時候有這種稱呼,現在也常常看到這種稱呼,譬如我們稱美國常常稱華府,華府只是美國首都之所在地,稱華府就代表它的國家。所以此地稱舍衛國,就相當於華府這個意思。這兩個字是梵語,翻成中文的意思叫豐德,底下註解裡頭有,「寂照圓融,自性圓具之豐德也」,它的本意就是豐德,讚美這個都市物產豐富,可見得人民的物質生活很豐富。德是說這個地區高人很多,是個文化的中心,不但是經濟中心,也是文化中心,出了許多的人才,這是稱之為有德。尤其是釋迦牟尼佛在這個地方住相當長的一段時期,修行證果的人很多,於是豐德之名的確是名實相符。

  我們看到這個名稱怎樣向自性裡面去體會?我們本性不但有無量的智慧,也有無量的福德,寂是福,照是慧。初學的人看到這兩個字好像與福慧連不上關係,他不知道,福從哪裡來的?福從寂來的。知道這個事情的人不多,在這個時代,學佛的人懂得,實在說學佛的人懂得已經不多,古時候讀書的人懂得。人生最高的享受是身心清淨,沒有妄想、沒有煩惱、沒有憂慮、沒有牽掛,你說那多快樂、那個多幸福!那就是寂。所以真正的幸福是從寂靜裡面生出來的,這在世間也常講叫清福。我們世間人不懂,世間人只認為每天歡樂,那叫享福,其實那是煩惱,那種歡樂就好像現在服毒、打麻醉針一樣,那很不正常。心地清淨寂滅,這是正常之樂,這是真樂,一般人體會不到。

  照是明瞭,你看心地清淨,一切通達明瞭,不但現前的事情他明瞭,過去、未來也明瞭,此界、他方也明瞭。為什麼?因為在寂淨當中界限沒有了。過去、現在、未來,我們講時間、空間,時間、空間從哪來的?從分別執著裡面產生的,產生障礙,過去事情我們不曉得,未來也不曉得,現在也不清楚,何況於他方世界。在清淨心裡面這些界限都沒有了,分別執著遠離,時間沒有了,時間突破,所以過去、未來你見到了;空間範圍突破了,所以盡虛空遍法界你都能見到、都能聽到。我們在讀《無量壽經》裡面所說的,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即使下下品往生的人,他們六根的能力都不可思議,天眼洞視、天耳徹聽、他心遍知。他為什麼有這樣強大的能力?就是因為他超越時空。所以寂就是禪定,禪定就是清淨心,心裡面一絲毫的分別執著都沒有,本能恢復了。佛告訴我們,這是本能,一絲毫都不稀奇。諸佛如來在果地上圓滿證得,他也沒有一絲毫傲慢之心,也沒有覺得我這很了不起。因為他曉得一切眾生個個人都具足,這有什麼稀奇?眾生現前不能夠證得就是因為他有妄想執著。《華嚴經》上講得很清楚,一切眾生「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只要把妄想執著離開,你的本能就恢復。

  所以我們看到舍衛這兩個字,想到我們自性真的是有圓滿的豐德。寂照圓融,寂中有照,照中有寂,這是大乘法裡面修行的總綱領。你看《金剛經》教給我們修行的方法,這個大家所熟知的兩句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無所住就是寂,而生其心就是照,無住裡面有生心,生心裡頭有無住,那就是寂照圓融。《金剛經》像這樣的教訓前後經文裡面我們處處可以看見,譬如佛說,「應生無所住心,而行布施」,無所住心就是寂,而行布施就是照。能照裡面有寂,寂裡面有照,這就是大菩薩,這就是圓頓根性。如果寂裡頭沒有照,照裡面沒有寂,這我們通常講小菩薩、權教菩薩,要從四教裡面說是藏通的菩薩。別教初學的菩薩也是這樣的,別教深位的菩薩他也圓融。我們要在日常生活當中講求功夫,要懂得這個道理,要曉得怎樣去修。在生心裡面保持心的清淨,積極去服務社會,幫助一切眾生。但是決定不能妨礙清淨心,這點很重要,就是你寂中要有照,照中一定要保持著清淨心,這就對了。

  初學實在講要在寂上下功夫,才不至於出錯誤,那照之一字做為附帶的。好像我們在學校讀書一樣,我們主修是寂,把照看作選修,並不很重要。真正得清淨心,得到了,然後那個照就是主要的,幫助一切眾生。古德為了幫助初學,避免初學墮落,所以勸我們說「好事不如無事」,這個話很有道理,這個道理很深。現在人大家都喜歡做好事,台灣在早些年,社會上選拔好人好事,接受政府的表揚。那個時候李老師看到這樁事情很感慨,上課的時候他老人家在黑板上寫著四個字「好人好事」,然後把那個好加一個圈念去聲,叫好人「好」事。每個好人都好事,社會就亂了,這是社會動亂的根源,為什麼?好人心都清淨那就沒有問題。他心不清淨,還有是非人我,還有貪瞋痴慢,那些好事未必真的是好事。這是一般人往往疏忽了,沒有注意到。

  昨天下午,台中有兩位同修來找我,好像他們在那邊辦了個小型圖書館,流通佛法,很熱心的在做。我就勸他好事不如無事。他要請我做他的導師,我沒有答應,我說我不幹這事情,你們做好事,我不做好事,我做無事。他問我為什麼?我就老實告訴他,現在我們佛門做好事的人太多,流弊太多,拿著佛教的招牌搞名聞利養,把佛教的形象破壞了。我們今天也搞這個,說實在話會被人誤會,你看某某人他也去搞名聞利養了。古時候人諷刺那做慈善事業的,說他慈善家,慈善起家。你說這個話多難聽!他發財了,他怎麼發財的?慈善到處募款,募十塊錢做一塊錢慈善,九塊錢自己用、自己花,他發達了,慈善起家。古德教給我們,好事不如無事,正確,我們的心永遠清淨,永遠不被污染,這才有前途。心若不清淨,名聞利養擺在面前,要是說他能夠不動心、不被誘惑,那你是佛菩薩再來,你絕對不是普通人。你要不是佛菩薩再來,你必定造業,現前得很短暫時間的享受,你死了以後就是往地獄去!

  地獄太可怕了,我們看看佛經論裡面說的地獄,嚇死人!諸位都念過《地藏經》,《地藏經》對於地獄說得很清楚,但還是略說而已。其實《地藏經》上講的那些地獄狀況還沒有說得很詳細。也許大家都記得,地獄裡面有一個叫喚地獄,號叫地獄,那是人受苦,受極痛苦的時候,他就會大聲喊叫。這個地獄的壽命多長?《俱舍論》裡面告訴我們,我們人間大概一百億年是地獄的一天,人間一百億年地獄裡頭一天。它的壽命多長?是它那個天數算起,也是三十天一個月,十二個月算一年,他的壽命八千歲,你去算,它一天是我們一百億年。這還不是最長的,最長的論劫數算。所以佛在經上把這些事情、這些道理給我們講得很詳細、很明白,這是大慈大悲,為的就是希望我們不要造地獄的罪業。地獄的罪業,諸位都曉得,五逆十惡這墮地獄,佛為我們提出真實嚴重的警告。《金剛經》上說得好,「如來是真語者」,真就不假;「實語者」,實是不虛;「如語者」,如是跟事實真相完全一樣,佛不會多加一點,也不會減少一點,完全說的是事實真相;「不誑語」,決定不欺騙我們;「不異語」,一切諸佛所說絕對沒有兩樣的話。這是勸告我們要相信,決定不能造地獄罪業。

  因此初學的人要在清淨心上下功夫,我們這一生才能夠自度。幫助別人我們要做,要積極的做,但是要隨分隨力的去做,也就是隨緣而不攀緣。什麼叫攀緣?有意去做就攀緣,勉強去做是攀緣。所以我就告訴他,我舉現實的例子跟他說明,我說我們現在在台北市兩個道場,景美的圖書館,杭州南路我們有個講堂,我們這兩個道場絕不向人化緣,絕不向人要錢。生活怎麼維持?不曉得怎麼維持,你問我我也不知道,反正天天過得都滿好的。我們也做了不少事情,我們就放個功德箱在那邊,大家自由在這裡捐獻,錢多我們多做,錢少就少做,沒錢就不做,你說這多好、多自在!沒錢去動腦筋、想方法找錢來做,你的心就不清淨了,照裡頭沒有寂,這非常要緊。所以清淨心要擺在第一位。為什麼?我不但不想去地獄,我連六道輪迴都不想再幹,來生決定要往生極樂世界,決定要見阿彌陀佛,清淨心就最重要了。淨土法門裡頭說得很好,「心淨則土淨」,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條件是要心地清淨,用這一句名號念到身心清淨,這就對了。這是我教導他的。我們要記住,對我們的修持道業、幸福美滿的生活我們才真正能夠得到。

  最近這段時期時局很緊張,很多人感覺得很心慌,來問我,要不要移民?移民好不好?這個話我能講嗎?不能講。我要勸你移民,移民到外面苦得很,我們走過很多國家地區,華僑在那裡生存不容易。叫你不移民,如果這個地方社會又動亂,那以後不罵我,都是淨空法師講的。我不能背這個名,這種事情需要用自己的智慧去考量。但是佛法裡面有個大原則,修福,就是這個地方四個字,寂照圓融,你能夠真正把這四個字做到,移民、不移民無關緊要。你有福報走到哪裡都享福,你有福報走到什麼地方都有人照顧,我們俗話講都有貴人輔助你。有福報,在這個地區縱然有災難你也可以倖免。在這個災難區域裡面不受災難的人不少,不是完全都受災難,他有不受的,佛法裡面講共業裡頭有不共業。所以是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再能夠修清淨心就更好了,這是個不變的真理,開發自性本具的豐德,這就正確。

  底下是「祇樹給孤獨園」,這是講堂的所在,舍衛是個都市,講堂在這個都市。這個講堂有一段故事,這個故事在此地我們也省略,否則的話,佔很長的時間。因為許多註解裡面都寫得很詳細,諸位都能夠看得到。是祇陀太子跟給孤獨長者兩位護法供養釋迦牟尼佛這個僧團,請他們到舍衛大城來弘法。釋迦牟尼佛這隨從的人很多,所以請他也的確是不容易,不是一個人,他後面的學生跟著他的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加上他本人一個,一千二百五十六個人,這麼大的一個團體,你要請他,統統都要請。所以當時這是須達多長者,須達多在那個時候,拿現在來說,他的確是個慈善家,他非常富有,常常周濟窮苦之人。所以大家不稱他的名,給他取個外號叫給孤獨長者,就是常常布施孤苦伶仃的人,他幫助這些人。所以社會上給他這個名號,叫他做給孤獨長者,他的名字大家都不稱。他知道釋迦牟尼佛是很有智慧的人,講經說法勸化大眾,所以他就迎請佛到他們的地區來講經說法。但是佛的僧團人數這麼多,要找個很大的地方讓他們安居下來也相當不容易,最後找到祇陀太子的別墅,他的花園,想買他的。

  諸位想想,太子的花園他怎麼肯賣?給孤獨長者一定要買,太子就給他開玩笑,他說你們家的黃金太多,你用黃金鋪地,你鋪到哪裡我都賣給你。長者回家,真的把黃金運出來鋪地。祇陀太子一看,他說給孤獨長者神經有點問題,他為什麼這麼做法?於是去盤問他,你要我的花園幹什麼?他就說出來,說出釋迦牟尼佛這個人給他介紹,於是太子也很佩服,他說功德我們兩個人做。長者說不行,我一定要一個人做,我不願意兩個人做。太子也很聰明,他說那好,我地賣給你,我這花園裡頭樹木花草都是我種的,我全部都把它砍光。這樣一來,這個花園也就很難看了。這兩個才同意,所以兩個人做功德主。祇樹,祇陀太子的這些樹木花草,這個園算是給孤獨長者他買去了。

  祇陀這個名字,意思是「戰勝」,他出生的時候,他的父親跟外國打仗,打了勝仗回來,皇后生了個兒子,皇帝很高興,就給他取了這個名字,意思是戰勝。我們體會戰勝這個意思,「戰勝五陰魔障,紹隆佛種,則是自性之祇陀太子之功德林也」,我們這樣去體會它。的確我們無始劫以來就被五陰魔障礙了我們的自性,本來成佛,現在是變成這個樣子,就是被這個東西障礙。魔有四種,這舉一種,舉一種就包含其他的三種。《八大人覺經》上就講得很清楚,第一個是五陰魔,五陰是色受想行識;第二個是煩惱魔;第三個是天魔,我們今天講的妖魔鬼怪,那個屬於天魔;第四個叫死魔,人壽命到了,死了,死的確是魔障。我們這一生的修行,到死了之後,這一生修行的功夫完全白費,縱然修得很好,來生得個人身,得人身又要從頭學起,你說這個多難!所以很難成就,死是魔障。

  魔這個字在佛經裡面,古代的經典,這個魔字下面是個石頭,是折磨的意思,魔本來是折磨的意思,讓我們不能得自在,是這個意思。把那個石頭去掉換成一個鬼,這是個新字,這個字是誰造的?梁武帝造的。梁武帝,這個折磨太可怕了,就像魔鬼一樣,所以造了這個字,以後這個魔都用這個字。所以這個字的來源我們要曉得,本意要知道,本意是折磨的意思。怎樣戰勝?一定要用定、要用慧,定能伏煩惱,能控制,雖有魔障它不起作用。慧能轉變,像《心經》裡面所說的,「觀自在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那就是戰勝五陰魔障。五陰魔障要是克服,後面那三種魔就沒有問題,統統都消失,五陰是根本!佛在楞嚴會上講得很清楚,這五大類色受想行識,每一類裡面世尊給我們講了十種,所以總共五十種陰魔。這五十種,種是種類,就是五十大類,每一類裡頭細分,真的是無量無邊。我們六道凡夫,不但是六道凡夫,連小乘、權教菩薩,可以說都沒有辦法離開魔的範圍,都生活在這裡面,所以我們的日子過得很苦、過得不自在。

  事實真相知道的人的確不多,唯有佛與大菩薩看得清楚,知道這是怎麼回事情,教導我們、幫助我們脫離魔的環境。這個環境就是我們現代科學家所講的時空。時空是非常複雜,所謂三度空間、四度空間,一直到無限度的空間,在我們佛法來講,這是五陰魔的範圍。如何能夠超越時空?超越時空那所見到的,在佛法裡面講叫一真法界。這就說明了,十法界都在時空範圍之內,唯獨一真法界超越。什麼人住一真法界?本經裡面講的諸佛。這個諸佛裡面最低的是圓教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他住一真法界。所以我們講佛,藏教的佛沒有破無明,通教的佛也沒有破無明,這是十法界的。別教的佛破無明,但是不圓滿,不錯,他是住一真法界。一定要到圓教佛,四十一品無明破盡,證得圓滿的菩提,也就是自性圓具的智慧、德能完全顯露出來,這是佛法修學最高的目標。因此我們要戰勝五陰的魔障,這在中國儒家所謂的「克己功夫」,要克服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的煩惱習氣,要在這上下功夫;換句話說,就是修定、修慧。

  紹隆佛種,這個佛種是自己的,佛說了,「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性就是佛種,所謂成佛的種子,人人都有。能夠克服五陰魔障就是紹隆佛種,這就好比自性的祇陀太子,祇陀太子的林園是功德之林。功德,我們學佛的人對於這個名詞要清楚,不能錯會,功是功夫,德是什麼?德就是定慧。我們從三學來看,以這做個比喻,持戒是功,禪定是德,因戒得定;修定是功,開智慧是德,因定開慧,這是功德。現在很多人搞錯了,認為在佛門裡面出一點錢就做了功德,這是笑話,就是完全錯誤了。這出錢是修福,福德跟功德完全不相同,福德,你所得到的是福報,人天福報,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換句話說,凡是能幫助你得清淨心的那是功德。你說你出了錢,錢出得再多,你心有沒有清淨?智慧有沒有增長?不見得。所以那是福德不是功德。佛教我們要修積功德。福德雖然要修,但是不要去享受,佛在本經裡面說「菩薩不受福德」,菩薩修福不享福。修福是應當的,幫助別人是應當的,享福是不應當的。為什麼說享福是不應當?人一享福就糊塗、就迷惑,什麼麻煩都來了,非常可怕,所以享福很容易墮落。你要保持高度的警覺,我修福不享福,始終保持這個清淨的定慧,這非常重要。

  「給孤獨園」,給孤獨是一位真正的慈善家。「昔日離家遠走,今返家園,承受家業,衣裡明珠,不勞而獲,即性德也」。這個比喻是《法華經》上的故事,這園是家園,回家了,明心見性,這才真的叫回家。迷失了自性就好比是離家遠走,在這六道裡頭流浪,苦不堪言。現在遇到佛法,把這些道理、事實真相搞清楚,這才發心回頭,真的是回頭是岸,回頭回到哪裡?回歸自性。所以讀經,就以讀《金剛經》來說,我們讀前面這段經文,「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讀這段經文,你讀了之後有沒有回來?沒回來。懂得這個意思就回來,統統回到自性裡面來。所以你讀經不曉得意思,不知道回歸返照,這個經念得沒用處。所以念到佛,曉得是自性佛;念到舍衛國,曉得是自性圓具無量智慧德能;念到祇陀、祇樹,曉得我們應當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念到給孤獨園,曉得我們要回家,要回歸自性,就有用處。可見得這個經裡頭字字句句真的是含無量義,真的叫你回來。

  承受家業,這個家業就是如來家業,這個家業不是外面來的,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無量智慧、德能。就像過去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所說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這本來具足一樣都不缺;「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就是承受家業。衣裡明珠,不勞而獲,這兩句也是《法華經》上的比喻,明珠是無價之寶,就在自己衣服的口袋裡,身藏無價寶,但是他忘掉、迷失了,天天在外面討飯,過的苦日子,窮苦不堪。遇到一個明白人,你的日子怎麼過得這麼可憐?我沒錢。你口袋裡那是無價之寶。這一摸才發現原來自己是大富翁。你說這不是很可憐嗎?世尊用這個比喻我們每個人,我們每個人在六道裡頭輪迴過這種苦日子,不曉得自己有無價之寶。無價之寶是什麼?真心本性,你自性裡頭是樣樣具足,一樣都不缺。

  我們讀《華嚴》,看到毘盧遮那佛的富貴;我們讀《無量壽經》、讀《彌陀經》,看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富貴,天上人間不能為比。那個富貴從哪來的?不是修來的,是自性裡頭本具的,只要你明心見性,那個境界自然現前。沒有明心見性,你在六道裡面的富貴是修來的,這個很可憐,修來的是用得盡的。像你每天去賺錢,你賺那幾個錢,沒幾天就花完了,用得盡的。自性的東西是用不盡的,像泉水一樣,永遠不會枯竭,這是自性裡頭本具的。沒有見性完全要靠修福,佛在這大小乘經上都說,財富,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所以我們講的人間福報,富貴、聰明智慧、健康長壽,修得的,你要是修得多你享受的時間就長,你修得少享受的時間就短。古人明白這個道理,縱然自己有福,懂得惜福,他的福就享得長、享得久遠。知道惜福,同時又知道修福,所以他的福報可以綿延到幾代。

  現在我們看到有很多富貴人家,你仔細去觀察,到第二代就沒有了;還有不少人就自己這一生晚年就沒有了,這就是他的福報不太多。福報現前享福的時候,不知道惜福、不知道修福,所以那一點點福報幾年就享盡了。我們看到社會上,中國、外國,許多人年輕的時候發達,發達三年五年、十年八年倒閉了,再也起不來,原因就在此。不能說他的運氣不好,他沒有把握住機會,不是,是命運注定的。這個事情《了凡四訓》裡頭講得很清楚。民國初年,印光法師極力提倡《了凡四訓》,他的用心良苦。如果每個人都能夠依照這個方法去修,我們這國家地區不會遭難。台灣這個地方不大,佛法在這邊弘揚這麼多年,表面上看起來很不錯了,仔細一觀察問題很多,佛法是變質了,能說不能行。不僅是說,說裡面還有把它說成偏差、說成錯誤,這種情形我們時有耳聞,把經義講錯,誤導社會、誤導眾生。這兩年來王麗民居士提倡《了凡四訓》,我看到很歡喜,他來找了我好幾次,他告訴我,他做《了凡四訓》的錄音帶,我也聽了一卷,做得很好,他用廣播劇的方式做的。他告訴我他做了五十萬套,在本省到處去分送,希望喚醒大家覺悟,希望大家都能夠回頭,台灣才真正是福地、是寶島,福要大家都修這才行,這是真理。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大比丘」,大比丘的名詞我們也不必解釋,完全看它的意思,會歸自性的意思。「大指大悲大願」,悲是憐憫一切眾生,大願是要普度一切眾生。學佛,特別是學大乘佛法,對於一切眾生要用平等心去看待,這就是用的真心。真心是清淨的,決定沒有污染;真心是平等的,沒有分別。如果我們對一切人、一切事還有分別、還有執著,諸位要曉得,這是妄心。佛法裡也常講這叫輪迴心,用輪迴心修一切善法依舊是輪迴業。一切善法三善道受報,造惡法三惡道受報,因為你用的是輪迴心,這點我們同修必須要切記,要把它改過來。我們用什麼心?《無量壽經》經題上就講得很清楚,「清淨平等覺」,我們要用這個心,於一切眾生決定不起分別,沒有執著,一視同仁,這叫大悲大願,盡心盡力幫助一切眾生。怎麼個幫助法?最重要是幫助他覺悟。佛菩薩出現在世間,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為的是什麼?幫助大家覺悟,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金剛經》文字雖然不多,實在講得很透徹。

  「比丘謂遠離塵垢」,比丘有清淨的意思,所謂六根清淨,一塵不染。我們看到大比丘這三個字要這樣體會,要把自己的大悲心、大願心發出來,以清淨心、平等心看待一切眾生。為什麼?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本來是同體,所以這個大慈悲叫「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一切眾生跟自己是同體,同一個真如本性,因此佛幫助一切眾生沒有條件好說的,無緣就是無條件的。我們今天做一樁事情要談條件,談條件的心是輪迴心。沒有條件好談的,你只覺得應當做的你就做,不應當做的就不做。「眾是理事和合」。大比丘眾的眾這個字要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團體,大比丘眾就是僧團,就是佛門裡面的團體。在三皈依裡頭我們就念,「皈依僧,眾中尊」,那個眾就是大比丘眾,這僧團是世間所有一切團體裡面最尊貴的、最值得人尊敬的團體。為什麼?因為他們都遵守六條戒律,這六條戒叫六和敬。

  第一個,這個團體是「見和同解」,我們今天講他們都有共識,他們有一致的想法、看法,見解、思想很接近,相同,這是非常令人尊敬的。第二個是「戒和同修」,這個意思要用現在話來說,他們守法、守規矩,戒和同修是守法、守規矩,每個人自動自發,不需要別人去督促的。第三「身和同住」,他們居住在一起、生活在一起。「口和無諍」,沒有爭論,當然沒有爭論,第一個他有共識,第二個人人守法,還有什麼好爭的!「意和同悅」,每個人每天生活都非常歡喜、非常快樂,所以這個團體是幸福美滿快樂的團體。第六個是「利和同均」,也就是說他們的生活是平等的,物質的享受、衣食住行是平等的,沒有差距,這個團體才真正叫人尊敬,這才叫做眾。這六條都是講事。理一個,那就是大家在一塊修學,一個目標同證菩提。像我們修淨土的,我們一個目標同生淨土,這就屬於理和。

  「千二百五十五」,那也有意思,千二百是代表圓滿的功德,為什麼圓滿功德用千二百代表?諸位讀《楞嚴》就曉得。《楞嚴經》上世尊告訴我們,我們六根每個根的功德多少不一樣,眼的功德只有八百,不圓滿,耳的功德一千二百。因為眼睛能看到前方,這兩側可以,後面看不到;可是耳朵四面八方都能聽得到,所以它功德是圓滿的。這是講六根根性的功德,用數字來代表,一千二百代表圓滿。「五十五」是代表菩薩五十五個階級,「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通常我們把四加行省掉了,這個地方裡頭有四加行。四加行世尊在《楞嚴經》上說過,第十迴向滿的時候,修四加行才能夠登初地。就「十地、等覺」,這五十五個位次,菩薩的果位。這是把這段的經文完全從回歸自性上來解釋,這個經文就有很濃厚的味道,讀起來就不是白讀了。

  後面這段我們做個總結,「此節經文所表」,這段經文裡面所表示給我們的,「謂如如不動之本性,當下即是」,這是如是兩個字的意思,前面詳細說過。「果能破障返聞,則自性佛現」,破障返聞就是我聞、一時,就是破障返聞,自性佛現。「而興大悲大願」,興是興起,我們講發起,也常聽說發心,你的大慈悲心自然就發出來,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大願也會生起來。「遠離塵垢,理事和合」,別人跟我們不和,我們會跟別人和;別人跟我們有界限,我們跟別人沒有界限。所以自己的心地海闊天空,分別執著障礙完全打破了。「圓滿諸菩薩之修德」,大乘圓教的修學,一修一切修,《華嚴經》上講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完全都實現、都做到。不要以為我們現在是初發心,在這個地位上十信位我才初信,不見得。初信菩薩所修的,包括等覺修的法門也在其中,一個位次裡面就包含一切位。《金剛般若》這個義趣顯示得非常明瞭、非常的清楚,我們要在這裡頭去體會。不要說體會得很深,淺淺的體會我們這一生受用無窮,確實能夠帶給你在生活上很多的幸福快樂。

  「而與世尊心心相印,光光相照」,這世尊不僅是指釋迦牟尼佛,而是本經裡面所說的一切諸佛,跟一切諸佛心心相印。怎麼曉得心心相印?《金剛經》就是諸佛之心,你從這個地方去領會諸佛的心境你就明瞭了,你就能體會到。能把自己過去迷惑顛倒的妄心一變而跟諸佛的心一樣,也用真心。光明是智慧,自己的智慧跟諸佛的智慧光光相照,這是我們一般講的得佛力加持、得三寶加持。憑什麼得到?你的智慧光明透出來就得到加持。「則見此序境相為非相而見如來」,這是本經世尊所說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這段序文裡面這文字不長,你要從這段經文裡面見到這個境界相非相,恭喜你,你就明心見性了。

  「一部經文所說,總不外此意」,這是我們開端講這個一小段的經文。江味農居士將全經分成一百八十四小段,每段、每句、每個字真的含無量義。所以,要講到享受,這一般人很難體會到,什麼是最好的享受?讀經是最好的享受。你們告訴我,我不相信,我念經念得好苦,念到打瞌睡,念幾句就念不下去。你沒懂意思,你懂意思的話那就是享受,懂意思念的時候轉境界。常常念、不斷的念、多念,就是如來果地上境界薰修、薰習,這力量很大,不知不覺當中就轉凡成聖、轉迷成悟、轉惡成善,不知不覺的就轉了。所以這是人間第一等的樂事,特別是佛經。因為世間的典籍,就是我們中國古籍,雖然好,沒有佛經的效果大,沒有佛經的境界這麼樣的透徹、這樣的深廣,沒有。佛經裡頭的經義、境界無限的深廣,每讀一遍有一遍的悟處,這裡頭真的就樂了,所以叫法喜充滿,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在最初,方東美先生把佛法介紹給我,他就是這麼講的,佛法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在這裡面體會到,所以非常感謝老師。

  「學者當於一切時、一切事、一切境,皆如是體會得,則動靜一如,無往而不是矣」。你真在《金剛經》上得到,不僅在經上,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確實處事待人接物全部都是金剛般若。你生活在哪裡?你生活在金剛般若之中,那怎麼不快樂?諸佛如來的生活。我們今天過的什麼日子?過的是煩惱的生活,無量無邊的煩惱,苦不堪言。這部經有辦法轉煩惱成大自在,只要你能夠體會得,你能夠把它應用到日常生活當中,這個效果就見到了。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