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般若心經  (第五集)  1982/7  台灣華藏圖書館大專講座  檔名:09-015-0005

  再看下面這段經文: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這個一段是說明真空不變無為的道理。前面第一句這個空就是講的法性空,我們真如本性裡面沒有色受想行識五蘊,沒有,所以才照見五蘊皆空。就是甚深般若觀照的功夫,這個深般若就是指中道般若的觀智,照見,法性裡頭確實沒有這些東西。五蘊也叫做五陰,說五陰的陰有蓋覆的意思,它這個意思是說妄想煩惱蓋覆了本性,從這個意思上來說,我們說這個五類叫做陰。講蘊,蘊是蘊積的意思,這是說由這五種法積聚成身,一有此積聚一切的塵勞煩惱。所以從這個意思上來說,就叫它做五蘊。五蘊跟五陰這個境界是相同的,從兩個意思上來看,兩個名詞是一樣,一樁事情。

  第二句說『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這是一句,這就講的十二處,十二處是講的六根六塵。末後這句『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這就講的十八界,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是一樁事情。一樁事情為什麼佛有三種說法?這講開合不同,有展開來講,有歸納起來講,這是由於眾生根性不一樣。如果這個眾生,他在色心二法裡面,對於色法迷得輕,心法迷得重,佛就講五蘊,五蘊裡面色法只有一條,心法有四條。因為你迷色迷得輕,少說一點,你就了解;色法迷得很重,要詳細的講,講四條,這個所謂叫合色開心。合是把它歸納,色法歸納為一條,心展開為四條,這對這一類人講。

  如果對色法迷得很重,心法迷得輕的人,佛就跟他講十二處。十二處,像六根裡面前五根是色法,眼耳鼻舌身色法,只有意是心法,六塵裡面色聲香味觸法都是色法。所以你迷色迷得深,色法講十一條,心法迷得輕講一條,這叫合心開色。對這個眾生根性講的,根性不一樣,說法就不相同。如果說色心俱迷,這兩種都迷的,佛就講十八界,十八界裡面心法講了七種,這六識是心法,六根裡頭意根是心法,所以心法講了七條,色法講了十一條。色法講十一條,心法講七條,這就是對於這個色心俱迷的人,佛說十八界。這段就是把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都說到。我們曉得,五蘊既然是空了,十二處十八界當然是空,因為這就是五蘊開合不同而已,所以我們要曉得這個道理。再看底下經文: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這個兩句是講的十二因緣。

  【無苦集滅道。】

  這是說的四諦,十二因緣是緣覺所修的,四諦是聲聞所修的;換句話說,也沒有緣覺,也沒有聲聞。你看看不但是沒有世間法,佛法也沒有。「佛氏門中,一法不立」,這是佛法,一法它都不立,為什麼?畢竟空。可是從另一個角度上來看,「佛氏門中,一法不捨」,這樣一看,是不是互相矛盾了?給諸位說,不是的,這裡我們要搞清楚。從淺而言之,我們從三性上說,所謂一法不立,是遍計所執不立;一法不捨,依他起不捨。不立不捨是這個說法,這樣一說我們恍然大悟,這個不立不捨真有道理,實在是有道理。可是這個還不是高級的,往上再要升一級,連依他起也不立,這個要到法身大士才能把境界提得那麼高,我們現在初學,就是能夠捨遍計所執,立依他起就很好。像唯識修觀,就是依這個道理來修,根據這個道理,它的方法有五個層次,一個層次比一個層次要高。到最高的層次跟性宗的境界完全相同,真是殊途同歸。不但是凡夫二乘是一不是二,就是大乘菩薩也不例外。

  底下這段,這是講一個大段,這是講無證果的相,為什麼說沒有證果的相?因為涅槃是自性本來具足的,你到哪去證?沒有的你得到了,證得了,那算是你得到;你本來有,那你得個什麼?譬如說我們沒有錢,人家給我們錢,我們得到了。我們自己口袋有錢忘掉了,別人指:你的錢就在你口袋裡。你口袋一摸掏出來,這哪裡是得來的?本有的。證果的相就是這樣的,佛幫助我什麼?我們自己忘掉。他一提醒我們,原來是自己本有的。所以這後頭這句,這真是一語道破:

  【無智亦無得。】

  好,咱們說『智』,什麼「智」?智是什麼?智是能證無上菩提之智。『得』是什麼?所得的無上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現在跟你講,能證的智是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一切種智是什麼?一切種智就是唯識裡面所講的四種智,四種智就叫做一切種智。這個四智就是四智菩提,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這個名稱就叫一切種智,這是能證無上菩提的智慧。所以我們要曉得,不但無有能得的無上菩提,也確實沒有能證的這個三智,所以才跟你講無佛無眾生。為什麼佛又常常在一切經裡強調三智、四智?強調我們要發心求無上正等正覺?因為我們在迷,迷了要求藥、要求醫生,你有病,你要求醫生,要求藥。如果你沒有病,沒病你求個什麼醫生?你求個什麼藥?對於健康的人來說,沒有醫生,也沒有藥。這個醫生跟藥物對誰說?對有病的人來說,這有病才有醫生,才有藥。智、得也就是這麼回事情而已。

  這些大道理不明,我們的清淨心始終不能現前,為什麼?得失的心不能離開。世間得失我離開,還有無上菩提我要得到,你的心從什麼時候能清淨?永遠不能清淨。所以這道理要搞清楚,修不修?真修。染不染?不染,這才能到清淨。理與事要兼顧,理上明白了,決定不染;事上修不修?真幹,天天幹,精進努力不懈怠的在幹。如果你是智理沒事,理上無修亦無證,好,我也不要修了,我什麼都不要幹了,那是什麼?那叫智理昧事。能不能證得?不能證得。你有沒有執著?你還是執著,你執著什麼都空。你有沒有得?你還是有得,你得到什麼都沒有,沒有得,你還是得到這個,這個不是真正的無智無得,還是有智有得。所以真正無得的相,不是這個相。諸佛菩薩所顯示的相,是真正無智無得的相。所以在此地我們要把這個智得要搞清楚,智是能觀之智,得是所證之理。「無智」那就是沒有能觀之智,這個能觀之智空了。「無得」,在所空的境界也空了,無智是真智,真如本性裡面的智慧;無得才是真得,法性現前了,明心見性。對於這樣的人,我們叫他作成佛:換句話說,你有能觀的智,有所觀的境界,就沒有成佛,沒有入這個境界。你的境界算得最高,你也是在菩薩位次上,因為你能所沒了。

  再就一切法相上來看,一切法的相,當體即空,相即無相。前面講「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所以你要曉得這個一大前提,因此能取所取俱不可得。我們如果真正把般若這個道理通達之後,我們在這個世間,取捨得失的心沒有了,你想這個人多自在!世間人痛苦是什麼?患得患失。取捨得失的心一沒有掉了,這個人在法界當中,一切受用得大自在。你的自信清淨心裡面,智慧、德能、福報統統現前,受用自在。古德常說「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不求就應了,還用得著求嗎?不求就應了,無處不應,無時不應,這叫得大自在。觀就自在了,觀裡面什麼?沒有得失,「無智亦無得」,那是真智真得了。佛說法我們要曉得他的善巧,要知道他的用意,他本來是為了眾生「有」病,所以才用一個「空」,用的空無非是除你這個有病而已。有病除掉了,不執著了,空也沒有,千萬不要執著空。這句就是怕你入到這個境界,到最後能觀的智,所觀的境還是不能夠捨掉,所以把境界提得這麼高,這是提到最後的境界。再看這底下講般若功德:

  【以無所得故。】

  這句話很重要。

  【菩提薩埵。】

  『菩提薩埵』是菩薩兩個字的完全翻譯,我們中國人通常喜歡簡單,菩提的提去掉了,省掉了;薩埵的埵去掉,所以「菩提薩埵」我們就稱菩薩,這就是中國人喜歡簡單,總是文字愈少愈好,這是菩薩。這菩薩,當然是明心見性,修深般若的菩薩,就是前面講的觀自在菩薩,是指這一類的菩薩。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

  『心無罣礙』就是《華嚴》裡面講的事事無礙,事事無礙才無罣礙。如果有障礙的話,就是有罣礙。可是般若智慧不能現前的時候,你的心就有罣礙,就不得解脫。般若智慧要是開了心得自在,心開意解。因為:

  【無罣礙故。無有恐怖。】

  生死的恐怖沒有了,輪迴的恐怖也沒有了,迷惑的恐怖也沒有了,一切的恐怖都遠離,『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

  『顛倒』,凡夫、小乘都顛倒;換句話說,只要你有執著就有顛倒。凡夫的顛倒更重,為什麼?因為還有我執,有法執。二乘與權教菩薩,雖然我執破了,法執猶在,所以他還是顛倒。『夢想』是說我們醒的時候可以做主,作夢的時候做不了主。你離開了「夢想」;換句話說,醒的時候做得了主,夢裡頭也做得了主。這真正遠離夢想了,這個意思是說什麼?我們自己清淨心證得了,這是自己做得了主;我們入眾的時候與大眾和光同塵,在染而不染這就做得了主。在迷而不迷,裝迷、裝糊塗那其實還是不迷,他還是做得了主。所以諸佛菩薩示現在我們人間,跟我們凡夫的行為一模一樣,他做得了主,我們做不了主,那就是差,差什麼?那個清淨心永遠是清淨的,前面講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他是這個樣子的。不像我們,我們在境界裡,真正做不了主。

  【究竟涅槃。】

  『涅槃』這是梵語,翻作中國的意思叫寂滅,清淨寂滅,也翻作圓寂。圓是什麼?講功德圓滿,「無智亦無得」,這是功德圓滿。滅就是講清淨寂滅,此地是講的大涅槃,如來果地上所證的涅槃,所以叫「究竟涅槃」。圓教初住菩薩以上就已經證得涅槃,那個叫分證涅槃,不圓滿,不究竟。到這個時候,到如來果地上就四十一品無明斷盡了,這個時候所證得的清淨寂滅是圓滿的,是究竟的。所以菩薩依般若,就是在因地上修行也是圓滿無缺,這句是講因地,講菩薩。下面這是講果地了: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由此可知,他憑什麼成佛的?憑般若。這是我們要重視的,佛是『依般若波羅蜜多故』,成佛,果滿了。菩薩修因修緣,也是要「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如果沒有般若波羅蜜,修因證果都不圓滿。你看看二乘人修因不圓滿,權教菩薩修因不圓滿,阿羅漢證果不圓滿,辟支佛證果也不圓滿,藏教佛證果也不圓滿,你就曉得般若波羅蜜的重要。所以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講義》裡面,普遍勸一切人修般若波羅蜜,他一生就是專修《金剛經》的。但是諸位曉得,你看在印度講法相的很普遍,講般若沒有人講。我們中國自古以來,講其他經典的很普遍,你去看看歷史上,講《般若經》的很少。《般若經》可以說是六祖以後,《金剛經》才發揚光大;六祖以前,你去看看歷史上幾個人講《金剛經》。這是什麼緣故?般若不好講,般若很難懂,講得不好,人家聽會錯了意思,就是惡取空。

  你看經裡頭講,到後來「無智亦無得」,那還學什麼?我什麼也不要學了,我就是想這個無上菩提,到後來沒有了,一切都落空了,就怕起這個錯誤的觀念。所以這個得失一定得搞清楚,你在法相宗裡面講就好講,講離一切相,離遍計所執相及一切法,及依他起相,這一學很好懂。所以《般若經》的確是難講。六祖以後,因為禪宗用《金剛經》來印證境界,這一提倡就隨著禪宗而發揚光大。發揚光大也是僅限於《金剛經》、《心經》,其餘的那些般若部,讀的人、講的人都不多。《仁王經》是因為大家為國家,祈禱國家的消災,求國家的富強,所以有這個仁王法會,這個仁王法會你們想想靈不靈?這都是我講話會得罪人的地方。

  仁王法會決定靈,但是不是我們今天這個做法。我們召集一百個出家人,到這個地方要去搞個三天、七天,念念《仁王經》,天下就太平了,一切災難就沒有了,這是迷信。這個仁王法會是什麼意思?所以現在一般人最大一個誤會,就是把佛教看成宗教,誤會在這個地方。你要知道它不是宗教,它是學術,就不迷信,這是教育救國。仁王法會就是教育救國會議,所謂是百位法師,那個百位不是數字,就是指我們在國家所有在教育界,負有教學責任的這些人,統統把他集合起來,我們現在要制定一個教育政策、教學政策,我們現在國家有難,我們應該用什麼政策來教我們的同胞。這個會議開了之後,每一個人各人到各人崗位上去教學,這個才是救國。不是念念幾天經就完了。所以佛法真的,一點不迷信,非常良好的效果被他們誤會,實在是可惜。

  佛門因為出家的這些法師,都是負有教化眾生的責任,平時講經說法,都是一個人教化一方。國家有難的時候,這是依國家的力量把這些法師統統召集起來,就是說我們今天講經,我們要統一來講,有個統一的思想才能夠救國。所以像抗戰期間時候提出了三個口號,「國家至上,民族至上」、「意志集中,力量集中」、「軍事第一,勝利第一」。這就是教育會議的結論,每個執行推行教育者,都要以這個宗旨來教學,使我們全民一心一德才能挽救國家命運。仁王法會是這麼開的,所以仁王法會是般若,是智慧,唯有智慧才能解決問題。經裡面說得很清楚,把這些法師統統召集起來,研究什麼經?研究《般若經》。叫普遍大家都覺悟,人人不迷,人人對於現實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同心同德,那這個國家再大的難都能挽救,仁王法會是這麼開的。所以現在人只看到經文裡頭說什麼,完全是死在事相上,叫你一百個法師,就找一百個出家人來。人家裡面有讀誦、講演,好,只有讀誦,講演就講講大意,所以說根本的意思都疏忽掉。諸位曉得,這個意思仁王法會是統一全國佛法教學的政策,教學的方針,它意思在此地。

  我過去在中國佛教會,我們法施會也辦了一次仁王法會,《仁王經》講了二十天,二十天當然時間很短,一次一個半鐘點,講這一部經是不夠的,所以我講經的時候講大意,沒有講經文。每一品的大意,而這大意都編成表解,以後這個表解也印出來流通了,所以你們要曉得我這個人很懶惰,很不輕易動個筆的,講《仁王經》大意,我只編了第一個表解,為什麼?第一個表解是全經的玄義要編,以後都有經本子,那何必要。我這個表解教育部看到、中央黨部看到了,打電話來給我:法師,你那表解很清楚,我們很喜歡,希望你把所講的東西,每一品都編個表解。我是被他們逼出來的,所以《仁王經》大意是被中央黨部跟教育部逼出來的。我自己才懶得搞,為什麼懶得搞,你要曉得,搞了沒有用,誰聽?沒有人聽,沒有人學。古人已經有那麼多書擺在那個地方,我們何必再去添幾本麻煩後人。

  所以是沒有人逼我,我就不搞。你看我過去編《佛學常識》在禪林寺講的,我講一課編一課,不講了,不講了就不編。朱居士還找了我好幾次,希望我後面統統編出來,他要出版,我從來就不理會。你們將來學的人,哪個人有興趣接著搞,方法我教給你。前面有十一課,有樣子在,你們繼續把它編下去。所以這就說出這般若功德不可思議,沒有般若,什麼法都很難成就。般若雖然難,不要怕難,所以江味農居士提倡《般若經》,他勸人講,講的什麼?要深講,要圓講。講得不夠深、不夠圓,聽的人會發生誤會。不要害怕,為什麼?這是佛法裡頭最重要的一個課程,沒有這個課程其餘的課程都會困難,都不能圓滿。所以佛在這一代教學當中,講《般若經》佔二十二年,四十九年講《般若經》的時間最長。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好,你們要學咒,般若波羅蜜就是咒,『是大神咒』。你看看說得清清楚楚的,這是佛講的,這還能假得了嗎?智慧就是「大神咒」。首先我們要說什麼叫咒?咒這個字是佛經陀羅尼,梵文陀羅尼的譯名,我們中國人把它翻作咒。它這個意思裡頭有名、有密語、有真言,有這些意思在,所以密也叫真言,也叫做密語,祕密的言語,別人聽不懂的。陀羅尼裡頭包括有四個意思,有法,法陀羅尼;有義,義就是義理。般若波羅蜜稱之為大神咒,就是從法、從義上來說的,法是方法,義是義理,是從這上說的,是智慧的方法,智慧的道理。另外還有兩個意思,就是相當於我們中國所講的咒,有這個意思,所以就翻作咒。還有個意思是忍,有忍的意思、有定的意思,忍就是定的意思,所以它有四個意思。而陀羅尼的本意翻作總持,所謂說總一切法,持一切義。由此可知,它是一切法義的總綱、綱領,我們可以把無量無邊的法門、義理,歸納成幾句話,這一句話就是總持法門。

  譬如像諸佛菩薩名號幾乎都是總持法門,這是我們應當要明瞭的。像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南無阿彌陀佛怎麼不是大神咒?怎麼不是『大明咒』?是咒,這一句話裡面的意思,阿翻成中國是無,彌陀是量,佛是覺,阿彌陀佛完全翻成中國意思,無量覺。這個意思就是說,無論哪一法你都應當覺而不迷,這就是阿彌陀佛的意思。皈依無量覺,皈依阿彌陀佛,南無是皈依的意思,皈依無量覺,無量覺是誰?就是你自己本性裡頭本具的般若波羅蜜,那是無量覺。由此可知,阿彌陀佛是自己變現出來的,就是自己無量覺的相,那就是阿彌陀佛的相。所謂是萬法唯心,萬法唯識,淨土法門裡面常說「唯心淨土,自性彌陀」。阿彌陀佛是誰?就是你自家的無量覺現的德相,那怎麼不是大總持法門?這個《心經》也是大總持法門,你看看二十二年所講的般若法門,全部都歸納在這二百六十個字裡面,這就是佛二十二年般若的總綱領。所以稱之它為咒,稱之它為大總持法門。

  大神是說它有很大的神力,這個神就是不可思議,有這麼大的力量,因為它能夠除一切的障礙,它能除我們二障、三障,它有這種能力,所以稱之為大神咒。稱為「大明咒」,明是光明,無量無限的光明,能夠照破一切眾生無明黑暗,無明愚昧它能夠照破,所以稱之為「大明咒」。這個『無上』,任何一法,八萬四千法再沒有比它更上的,它是最高、最上之法,就是般若法。為什麼?唯有這一法才能夠窮理盡性,所謂是破根本生相無明,其餘哪一法都沒有這樣大的功德,所以它是最上之法,的確是佛法裡頭根本法。『無等等』,任何一法都沒有跟它能夠平等的;換句話說,都在它之下。末後這是說出它的功德,『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一點都不假,所以般若智慧開了,什麼苦都沒有了,都離開了。縱然你有那個苦你也是裝的,裝給眾生看的,不是真的。你般若智慧現前哪裡還有苦?你為度眾生示現那個樣子,有,是常有的事,就好像唱戲一樣台上表演,假的不是真的,我們凡夫是真有苦,沒有般若智慧,佛菩薩是假有苦,示現給眾生看的。真實的他沒有苦,他的確不生不滅,不垢不淨,像《中觀》裡面講的「不來不去」,確實是這個樣子。後面這是密說: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

  這下面是密說,前面是顯說,這個咒語照我們中國這個念法: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西藏的念法不一樣,西藏念的「嘎德,嘎德,巴拉嘎,巴拉僧德嘎德,菩提薩哈」,念的不相同,所以你說這咒的音,怎麼能夠念得很準確?西藏人是這個念法,釋迦牟尼佛究竟怎麼個念法,那不得而知了。它是什麼意思?剛才跟你講,這是密說,密者顯之密,就說前面講的意思,從觀自在菩薩到真實不虛,就是這個意思。所以這個密是顯之密,顯是密之顯,經上常是顯說完了之後,用密咒說。為什麼用密咒說?我們肉眼不曉得,只看到聽眾在座這麼多人。除了人之外,我們這個講堂聽經的有鬼神、有諸天,他們都在座,你看不到。咒語就是他們的言語,我們講我們人間的話,當然他也能懂得意思,後面再用他的話略略的說幾句,對他特別有親切感,也是對他尊敬的意思,就用他們的語言把這個綱領提一提,有特別親切,這個親切就是尊重,有這個意思在。哪一個法會都有鬼神,都有天人在聽經。如果是真正這個正法講的人心地真誠,還有菩薩來聽經,菩薩、聲聞、緣覺、護法龍天道場上都有,我們看不出來。所以你不要認為這個道場沒有幾個人,道場人可多了。你見不到,這是密說的道理在此地。

  還有一般人喜歡密咒的,顯的意思都懂得,持密才能三密相應,口念咒,手結印,意裡頭觀想。你要這個意思不懂你怎麼能觀想?你觀什麼?三密相應,結果你是二密,不相應,你缺了一密,所以一定要懂意思。譬如這個咒,你一定懂得前面的意思,這個才能夠修。否則的話,修什麼?這個註解裡面,這個密咒是五不翻之一,可是也有很多人把這個意思翻出來了,這個講義裡頭都有,諸位自己去看。像過去章嘉大師教我的六字大明咒,他把這個意思都告訴我。可見得這裡頭真的沒有祕密,這要看人,你在某一個程度裡頭,可以把咒的意思給你說明。一般人為什麼不說?說了怕你不尊重,你就得不到功德利益,譬如說對這個教理不明的人,你要專心對他很尊重受持,他有靈感,一說穿了原來這麼回事情,那有什麼了不起?感應就沒有了。誠則靈,他心不誠,不誠就不靈,所以一定要有誠。你這個人誠到極處了,給你說明,絕對不減少你的誠意,這就可以說。如果說出來之後,對你這個誠敬之意會降低的話,這就不說。可見得這個佛法教學的原則,最重要的是要建立眾生的信心,建立眾生的誠敬。如果對他信心、誠敬有所傷害,暫時可以不說,要維護他的誠敬與信心,這是入佛頭一個條件。下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