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  (第一集)  1984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9-001-0001

  今天起,本館啟建三天的仁王護國法會,每天上午九點半鐘起香,誦《仁王經》,中午上供,下午誦經,晚上我們講經。當然在三天當中要將這部經講出來,這是做不到的。所以我們這次只講本經當中的一品,就是「護國品」。雖然經只講一品,可是這個經題非常的重要,題目是一部經的總綱,經文則是名題的別目。我們對於經題要了解了,全經的大意就能夠明白,讀誦、受持、修行才有個方向。

  今天諸位看到有一張表解,這一張表解就是題目的大綱。這個大綱是上一屆我們借佛教會的道場,舉辦了二十天的仁王法會,在講經期間當中,將全經的綱要做成了表解。今天我們在此地介紹經題,依舊用這個表解。表解的前面一段佛教簡介,這個我們可以省掉。因為我們這個講堂是個長期講經的道場,這段諸位都非常的熟悉。今天只介紹本經大意,就是第四這一項,本經大意。

  本經的經題是《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一共是十一個字,經題十一個字。十一個字可以分為五個段落,「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諸位請看大意裡面第一項,釋題,解釋這部經的名題。

  「仁王」,仁為美德之稱,王是自在之義。在道德稱謂裡面,在中國講三達德,智仁勇;在八德裡面,也是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所以「仁」在道德範圍裡面來說,是最高的道德標準,我們稱為仁人,仁慈之人。王是一個國家的首領,在過去稱為帝王、君王;今日之下,民主制度稱之為總統。他在一個國家居於最高領導的地位,發號司令在他一個人,所以他有自在的意思。全國的軍民都要服從領袖的領導,所以王他有他的職責。他的職責,在我們中國古聖先賢教訓裡面講,「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這就是他的職責之所在。君是領導人,他是全國君民的領導者。「作之親」,這個意思就更親密了。在外國,他們的總統,他們的帝王,大概只有第一個意思居得多。可是,我們中國帝王他要具備這三個意思。不但君王要具足這個意思,在從前做一個縣市長,我們稱之父母官,那個意思就是作之親的意思。縣長是一個地方的首長,是一縣之君,他看全縣的老百姓,要把他們當作子女一樣的看待,一樣的愛護,來教養他們。現在民主制度,政府官吏稱為公僕,老百姓是主人,他是僕人,是公僕。諸位想想看,這個僕人對於主人,沒有父母對子女來得親切,格外的有關懷之德。親是關懷、愛護、養育,這是親的意思。除此之外,還要「作之師」,師就是老師,老師負有教化的責任,那就是說一定要教導全國的老百姓。這三個條件都具足了,這個領袖可以稱之為「仁王」。

  我們想一想,現在在台灣,我們的政府,我們的總統,這三個條件他有沒有具足?第一個,他是我們領導人,沒有問題,確實具足了。第二個作之親,我們這麼多年來,科技不斷的在進步,經濟不斷的在長成,國民生活水準一天一天的提高,政府對於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樂、育都非常的關懷,親的意思有,很明顯的能夠看得出來。再看師,師這個意思更明顯。政府這些年來,在教育上,無論是在社會教育、學校教育、高等科技教育,可以說不是任何一個國家可以能夠跟我們相比的。我們只有這麼大的一個台灣省,兩千萬人口當中,我們高等學校有幾十所之多,所以師的意思也具足。今天我們對總統的敬仰,對於總統熱誠的擁戴,不是盲目的,是因為他確確實實具足君、親、師這三個條件。

  「修仁政」,仁是愛護老百姓的證據,處處為老百姓著想的政治設施。「恩惠民」,他的恩德能夠加惠到民眾。「御四方,得自在」,御是統御,四方是指我們的疆土,又可以指我們的鄰國,鄰近的國家,都是我們仁王德化的影響,所以他得自在。這是講的能護,仁王他有智慧,他有道德,他有能力護持我們國家。

  底下兩個字講「護國」,護國就是所護。說到一個國家,它要具備國土、主權、人民。這好像是一個國家的軀體,好像我們一個人的身體,他愛護。國之體是什麼?國之體就是我們的國土、主權、人民,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精神。我們這個人,如果只有這個軀殼而沒有精神,這個人是個死人。國家也是如此,如果單單有國土、主權、人民,不是一個建全的國家。健全的國家,它要有國家的靈魂,我們常講國魂。國魂是什麼?是道統、文化、歷史,這是國之靈魂,這是國家的特質。如果講國土、主權、人民,可以說世界上一百多個國家,哪個國家都差不多,都一樣的,它都有國土,也有人民,也有主權。如果說到道統、文化、歷史,那是每個國家不一樣。所以我們在護國,特別著重在國魂。道統是什麼,文化是什麼,當然這裡面包括的範圍非常的廣大,而我們在此地是提出目前這個階段最重要的,現階段最需要提倡的。道統是孝悌忠信、五倫八德,這是我們的道統,這是我們的國魂,這是我們民族的精神特質,其他國家民族所沒有的。

  這些年來,政府大力提倡復興中華文化。道統是文化的主體,復興中華文化一定要從孝悌忠信、五倫八德去做起,恢復我們民族的精神。在文化方面講,我們特別提出來的就是文言文,文言文現在大家疏忽了,它是古今三世的言語,所以我們要特別的重視。我們的文化能夠綿延到這麼久,諸位必須要明白一樁事情,我們國家之衰,是近百年才衰。一百年以前,我們的國家是世界上第一等的強國,這個是近百年的事情。清朝末年,從咸豐以後,我們國家才衰的。咸豐之前,你們看看這個歷史,看看世界的歷史,我們國家在世界上是一等國!康熙、雍正,乾隆,那個時候我們的國力就像現在的美國、蘇聯,是世界第一等的國家,最強盛的國家。今天到這種地步,是滿清末葉以後,我們自己對於固有的道統文化起了懷疑,失去了信心,才淪落到今天這種地步。我們要想復興國家民族,應當先從道統文化上來復興。

  我們道統能夠綿延幾千年,這個工具就是靠文言文。因為語言會隨著時代變遷,換句話說,白話文只能適用於當代,沒有法子傳遞到將來。現在歐美這個情形就看得很清楚。歐美自古以來,他們的語言跟文字是一致的,換句話,就是白話文。所以到今天,看看那些拉丁文,沒有人能看得懂,當時的白話文,必須要那些考古學專家才能夠認識,還不一定能夠了解它一個完整的意思。這就是語文合在一起的弊病,就是時代久遠了,後人看不懂。

  中國自古以來,我們的老祖宗非常的聰明,他就想到這個事情。所以在三代的時候,就是夏商周,我們的文字跟語言就分成兩個路線,文字稱之為文言,說話稱之為語言,文語就分開了,分成兩個路子。這樣一來,只要我們學習文言文,雖然是三、四千年以前古人所寫的文章,我們現在拿到面前,就跟朋友寫的書信,就跟面對面談話一樣,這真正是了不起。確實是全世界其他國家民族,他們那些祖先沒想到的事情,我們中國老祖宗想到了,想到這個事情。我們對於我們的祖先,怎麼能不敬佩?怎麼能不感戴?他能夠將他們的經驗,他們的智慧,傳遞到後代,後人藉他們的經驗,藉他們的智慧,才能夠發揚光大,創造更新、更美好的文化。這一點我們一定要認識,這是外國人所沒有的。這是所護。

  在這部經裡面,可以說護國是中心的目標,我們在這裡應當要多講一些。道統裡面最重要的就是「孝」,孝這個字含義非常的廣泛,它是我們文化的大根大本。這個字如果用佛法來說,就是大陀羅尼門,陀羅尼是梵語,翻成中文是總持,總一切法,持一切義,大總持法門,可以說世出世間一切法都包括在這個字的裡面。這個字是會意的字,在我們中國造字有六書,它有六種方式,這是屬於會意,叫你體會這個意思。這個字上面一半是老字,代表的是前一代;下面是個子字,是代表下一代,叫你在裡頭體會這個意思。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不是二,是一個整體。從這個意思裡面來看,我們這個文化多麼的美好。

  外國人常常感嘆著有代溝,上一代跟下一代當中有距離。在我們中國文化裡面沒有代溝,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體的。上一代還有上一代,下一代還有下一代,過去無始,未來無終,無始無終是一個整體,能夠體會到徹始徹終。當然在橫的方面,橫的這是講「悌」,正如同佛法裡面所說,「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在中國這個孝字表這個意思,表豎窮三際,橫遍十方。「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在《華嚴經》裡面所講的,就是一真法界。諸位想想,這不是一個大總持法門,它是什麼?由此可知,我們古聖先賢他們的智慧,他們的眼光,真正不可思議。

  世出世間法都是以孝為根本。對父母,我們講孝順。對國家,我們講盡忠,忠就是孝,換換名詞就是了。對朋友講信,信就是孝。對我們工作能夠盡職,盡職就是孝。這個根本叫做孝,它的作用無量無邊。五倫、五常就是孝道的應用,孝是體,有體有用。

  中國的社會是五倫組織,從最小的圈圈,夫婦、父子、兄弟、君臣、朋友,這是我們中國社會的組織,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在外國人需要講團結,為什麼?他們的社會不是五倫組織,所以國家遭難的時候要團結。中國人講團結就沒有意義,為什麼?五倫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堅固的團體,是一個堅固的集合,已經堅固團結了,再說團結就沒有意義了。我們今天在講團結,換句話說,我們的五倫組織已經有問題了,所以才要加強團結。加強團結是加強五倫的教學,我們能夠明瞭倫常的大道。

  五常是我們的精神,是中國人的人格,常是常道,也就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標準。五常裡面第一個就是仁,仁王,第一個就是仁。仁、義、禮、智、信,「仁」就是仁慈,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個是仁。孟子所說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仁字的註解。看別人就跟看自己一樣,這是仁。「義」是講義務,義務是什麼?我們幫助別人是無條件的,沒有代價的,這叫盡義務,我們應該要做的。五倫有十義,這裡面沒有條件的。父要慈,子要孝,兄友弟恭,這是義務!我對父母為什麼要盡孝?盡孝是義務。父母對兒女為什麼要慈愛?慈愛是義務,所以五倫有十義。「禮」是在社會上待人接物一個標準,要講禮。禮是有節度的,社會才有秩序。禮包括了法,像國家的法律,在古代都稱為禮。我們讀古書,諸位念十三經,裡面有《周禮》,《周禮》是什麼?就是周朝的憲法,治理國家的典章法令,你看它稱為禮,所以禮就是法。《儀禮》,是我們一般老百姓生活所遵守的規範,像我們現在國民生活規範,在周朝稱為《儀禮》。《周禮》,那就是國家的憲法。《禮記》是這兩種禮的註解、解釋,為什麼我們要這樣做,這麼做有什麼好處,有什麼利益,這有所解說、有所發明,這是《禮記》這部書的性質。所以要懂禮,古人所講「不知禮,無以立」,一個人要不知禮,在社會上無有立足之地。「智」是智慧,「信」是信用,要有智慧,要有信用。仁、義、禮、智、信,這是我們基本的道德標準。在從前的教育,小學主要所修的就是仁義禮智信,這是從前小學教學的內容,從小就培養他這五種基本的德行。然後才能夠把你這個德行標準向上提升。

  由此可知,這個仁義禮智信,就像佛法裡面的小乘法一樣,是佛法裡的根本法。然後才從小乘向上提升到大乘,大乘是發菩提心。儒家講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跟大乘佛法沒有兩樣。誠意、正心就是佛法裡面講的發菩提心,我們佛法這個菩提心講三心,要是依《無量壽經》裡面講法,至誠心就是儒家講的誠意。深心、大悲心這兩種心,儒家把它合成一個,正心。佛法是兩個,儒家是一個,這兩個都是正心,深心是自受用的正心,大悲心是他受用的正心。所以誠意、正心就是佛法裡面講的菩提心。發了菩提心,他這個行,他在社會上,他的生活自然就是菩薩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自行化他,沒有兩樣!所以從儒家的教學,來看仁王教化一切眾生,他所達到的境界,的確相當之高。古人讀書是志在聖賢,為什麼讀書?志在學聖賢,成聖成賢。賢人在佛法裡面講的是菩薩;聖人則是佛,只是名詞不相同,在境界上來說,沒有兩樣。

  再講到八德,八個德目,忠孝仁愛信義和平。這八個字,我們因為時間的關係不能細講。我把它配在我們佛教裡面,這兩相比較來看看。地藏菩薩在佛門裡面代表的孝,地是代表的心地。地是能含藏無量的寶藏,今天講的七寶,或者無量的珍寶,都是在地裡頭採出來的。金、銀、琉璃(琉璃是翡翠)、玻璃,佛經上講的玻璃是水晶,我們現在講的寶石、金剛鑽都是地裡頭採出來的,地有含藏的意思。又有出生的意思,像我們生活必需品,五穀雜糧、蔬菜水果都是地裡頭出生的,地有出生無量寶藏的意思。佛把心比作地,我們心裡面能生無量的智慧,心裡面能生無量無邊的德能才藝,都是心生的。我們手很巧,雙手萬能,手是心在指揮。你看巧人之手跟笨人之手沒有兩樣,手是一樣的,為什麼他的那麼巧?他頭腦靈活。我們今天講頭腦,他有智慧,他一切都靈活;他愚痴,他就感覺到很笨拙。由此可知,修行就要著重在修心。地藏菩薩就是講的心理建設,心地上的建設,要把你心地裡面無量的智慧、德能、才藝給發掘出來。

  地藏主修的法門就是孝道,剛才講忠跟孝是一不是二,忠這個字,忠心,不偏不倚,這叫忠心。忠心就是孝,所以地藏菩薩代表的是忠孝,我們學佛,要從地藏菩薩學起。現在我們在杭州南路講堂講「觀世音菩薩自在章」,就是講「觀自在章」,講觀音菩薩,觀音菩薩代表的是仁愛。大家曉得觀音菩薩大慈大悲,地藏的孝,觀音的慈,發揚光大就是慈悲,就是仁愛。將愛自己父母之心,能夠擴大到愛一切眾生,這就叫大慈大悲。

  文殊菩薩是智慧,智慧第一。有智慧的人,他能守信,他能講義,守信、講義,這是有智慧。沒有智慧,這個信很難成就。你看這經裡面,一切大乘經,以文殊菩薩代表大智,大智裡面第一個就是起信。在《華嚴經》裡面,五十一位菩薩,是以文殊菩薩代表十信位,最初的,信位菩薩是文殊菩薩做代表,非有大智不能相信!《彌陀經》說難信之法,你看看經裡面用舍利弗尊者為代表,舍利弗是小乘法裡面智慧第一,大乘法裡頭是文殊菩薩智慧第一。在經典裡面,釋迦牟尼佛口口聲聲喊著舍利弗,給他講西方極樂世界的境界,也是說明「非智莫能信」,文殊代表的信義。唯有智慧的人,他對於一切眾生,他才肯盡義務,肯布施,肯幫助別人,而不需要任何條件,無條件的幫助別人,這個叫義務。

  另外普賢菩薩代表和平,把這裡面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普是普遍,人人都是聖賢,這是和的意思;人人都是聖賢,這是平的意思,平是平等。生佛平等,萬法平等,《華嚴經》裡面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唯有心意和平,才能夠真正享福。什麼時候享福?我這心意平和就享福了,福報就現前了。如果不和、不平,這個家要不和、不平,這個家道一定要衰敗;一國的人,上下要不和、要不平,這個國家的政權決定不能鞏固。所以這個和平非常重要,和才能平,平才能安,安之後才能夠久遠,才能光大。所以在佛法裡面,是以四大菩薩來做代表。

  我們講福報,的確中國的文化跟佛法的教學,它所提倡的福慧雙修,有福、有慧。前面所說的,都是偏重在智慧上,有慧就有福,所以童年的教學是以忠孝為主。當然八德同時都講,都要求,而是以忠孝,要從忠孝做起,從小曉得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尊敬老師,尊敬長輩,從小孩就要訓練他,他要去做到,這是福報的根基。一個人有沒有福,福報、福德的基礎根本,就是在童年培養他忠孝的觀念,忠孝的行持。到年歲長了,他踏進社會,到社會上做事,社會上做事,當然八德都要講,可是偏重在仁愛信義。所以中年在社會上要造福,為自己造福,為家庭造福,為國家社會造福,要本著仁愛,要本著信義,這才能造福!老年享福,晚年退休了,退休享福,達到和平的境界,晚年享福。所以我們中國人是童年的時候培養福德的根基,中年的時候造福,晚年的時候享福,真正是福慧雙修的教育,這是我們的道統,這是我們應當要護持的。

  國家提倡復興中華文化,最重要的就是要實踐倫常八德,恢復我們國家民族基本的精神,這叫所護,這是仁王所護的,也就今天我們國家、政府它所護的。能護的是人,所護的是國,這裡面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智慧,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這五個字都是梵語、印度話,音譯出來的。這裡有註解,「般若是梵語,此云智慧。無智慧,做善亦不徹底,焉能護國」,所以一定要智慧,要高度的智慧。波羅蜜這三個字也是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究竟圓滿。換句話說,合起來講,就是高度的、究竟的、圓滿的智慧,這是護具,就是能護、所護的工具。所以本經著重在究竟圓滿的智慧。

  「經」這個字,就是佛陀教學的教科書,我們尊稱為經,經典。經典所說的原理原則,超越時間,超越空間。三世不易,不能改變。十方皆準,無論用在哪個國家、哪個地區,都能夠做為標準,這是非常了不起的。古德解釋,常常用「貫攝常法」這四個字來解釋經的意思。在此地我們也省略了,不再詳細講。

  再看底下第二段,經體,這是我們要探討這部經,體是講它的本質,它的本質是什麼?它的性質是什麼?實相般若,實相為文字般若、觀照般若之體。這部經白紙黑字,是文字,體是什麼?這個言語文字它所依據的,這就是它的本體,它所依據的是實相般若。文字般若是教科書,是教材;觀照般若是修學的方法,而實相般若才是它的本體。佛法裡面常講心性,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換句話說,我們如果證得實相般若,就叫做成佛了。怎麼樣才能證得?一定要依文字般若,就是依佛的這個教科書起觀照般若,那就是依照這裡面所講的理論、方法、境界來修學。修學就叫做觀照般若,能夠依照這個理論、方法去修學,然後才能夠證得實相般若,所以它是以實相般若為主,文字的觀照都是它的作用。

  「大乘因者,諸法實相;大乘果者,亦諸法實相」,可見得這實相非常的重要。諸位如果要深入研究實相般若,你最好去看江味農居士《金剛經講義》。他這個講義分量豐富,他自己在《金剛經》上差不多是下了四十年的工夫,專門研究這部經。將這三種般若都解釋得非常透徹,是我們修學般若法門最好的一部參考資料。這個地方我們就不多說了。

  底下講「人生宇宙之體相用」,實相般若是體,人生宇宙的本體;文字般若是宇宙人生的相,它是一種現象;觀照是德用。經體曉得了,所以你就曉得這部經是以般若波羅蜜為主體,它裡面講的是這個道理。唯有這個道理,才能夠護人、護國。

  底下的一段是講宗要,宗要就是我們修行的方法,修行的綱領。「以佛自行因果為宗,令諸聞者,欣樂增修」,這裡面我們要注意到的就是聞、修。佛是以他自己修行的,他怎麼樣修因,怎麼樣證果,他給我們講這些事情。講這些事情就是給我們做一個示範,我是這樣修的,現在有這樣的成就,你們如果肯像我這樣的修學,將來也會跟我一樣的成就。這裡面不但有言教,而且有身教,意教當然含攝在其中,所以佛陀的教化是很圓滿的身、口、意三業教化。叫我們聽了的人,叫我們看到的人,生歡喜心,生羨慕之心,生效法之心,也來修行,依照佛的這個方法來修學。

  底下再說「以般若真智,離一切相,而不壞一切相,從因剋果」,這句話非常重要,希望諸位千萬不要疏忽了。般若智慧是真智慧,從哪裡生的?不是從思惟想像當中生的。般若智慧是從清淨心裡面生的,心愈清淨智慧愈增長。這個智慧不是修得的,是內心裡面自然流露的。你的心地一分清淨,就流露一分的般若智慧;十分清淨,就流露十分的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是生佛平等,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跟我們平等平等,不能說佛的智慧多,我們的智慧少,不能這樣說法,一樣的。但是佛流出來的多,我們雖然有,流不出來,問題在哪裡?佛的心清淨,我們的心不清淨。不清淨的心把智慧障礙了,雖有智慧,智慧透不出來,不能起作用,就是這麼個道理。所以要修,怎麼個修法?就是修清淨心,要修清淨心,要離一切相。這個離是講心離,心裡頭不要執著。而不壞一切相,相在,並不破壞它。外面的相,我們一般人的分法,可以把它分為兩類,一類是好相,一類是不好的相,善惡兩大類,善惡兩大類都不破壞,心裡面很明瞭,就是智慧。雖明瞭,不執著,善的、好的,不執著它是善是好,就是在好的裡面不起貪心。惡的相、不善的相也存在,不起瞋恚心,我們這個心是平的、平靜的。為什麼不要壞這一切相?你要曉得這個相的本質,《金剛經》上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好相是虛妄相,壞相也是虛妄相,好相跟壞相是平等的,虛妄等於虛妄,你在這相裡頭有取著就錯了。我們可不可以受用?可以受用。可以受用,不能取著,這就叫不壞一切相。在一切境界裡面,我們一定要懂得一個道理,那就是修自己,不是修境界,不是修別人,是在境界裡面修自己的清淨心,開發自己本有的般若智慧。

  「從因剋果」,從修因到證果。佛法在綱領上講三學、三慧。在修學過程當中,凡是與性相應的,就叫無漏。譬如我們講戒、定、慧,我們講性,大家還很難懂這個字。我們拿《彌陀經》上的話來講,凡是與一心相應的,這個戒定慧叫無漏的;凡是與一心不相應的,就是我們心很散亂,想東想西,想前想後,這樣的戒定慧就有漏的。實際上戒定慧哪有有漏、無漏!有漏、無漏是我們自己的心,我們用有漏的心修一切法,一切法都叫有漏的;我們用無漏的心去修一切法,一切法就叫無漏的。所以有漏跟無漏不在法,是在我們心上,就是我們是不是用的一心,還是用的二心。二心就有漏,一心叫無漏。因為一心是真心,一心是般若真智;二心就落在意識裡頭去了,二心是心意識,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底下講「內護後外護」,先有內護,內護是護自己,護自己的清淨心,護自己的覺正淨,然後才能外護。外護是護他,才能護持諸佛的慧命,才能夠護持一切眾生的慧命。我們在迴向文裡頭常說的,「佛日增輝,法輪常轉」,那是護他。

  本經的內容,本經一共有八品。古德判經,將一部經判為三大段落,就是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此地講序由就是序分,這個正說就是正宗分,流通就是流通分。序由,敘述仁王實踐護國教育大會的緣由,這是在序品裡面。我們一展開經文,第一段就是說這個,這裡面非常有味道,這是序品第一,非常有味道。可惜我們這一次時間太短,不能跟諸位來細講。

  在正宗分裡面,這就講內護跟外護。內護裡面就是護自己,諸位要曉得,它有三品經:「觀空品、教化品、二諦品」。這個順序,就是第二、第三、第四,從第二品到第四品這三品。「師資進修,成就三德」,完全是講堂的作業,在學校裡面的教學,成就三德,這個三德就是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三品的大意,底下有簡單的說明,「觀空品」是說明自利行,怎麼樣修行才是真正自利。「教化品」是說利他行,自利之後,我們要幫助別人,我們用什麼方法才能真正幫助別人。「二諦品」是前二所依,自行化他所依據的原理原則,就是「二諦品」裡面所講的,才能真正達到自行化他的功德利益。

  外護,這是護國,有「護國品、散華品、受持品」三品,這三品是「國民教育,破迷啟智」。「護國品」說明國家召集,在國難的時候,這個時候特別加強思想的教育。我們在抗戰期間,對日本人作戰的時候,我們先總統在廬山召開會議,那就是仁王大會,提出了抗戰期間,全國上下有個共同的意識觀念,那就是教育。當時提出了三句口號,「國家至上,民族至上」,「意志集中,力量集中」,「軍事第一,勝利第一」,廬山會議決定這個方向。當時全國上下,教學都是以這個為中心。到台灣來之後,我們先總統在陽明山創辦「革命實踐研究院」,就是國家的召集教育,這是護國。

  「散華品」,說明報恩供養。我們要知道恩,父母對我們有恩,師長對我們有恩,國家對我們有恩,一切眾生對我們都有恩。知道恩,才能夠報恩,才能夠發心供養。就是我們盡心盡力,為國家、為社會、為眾生服務,就是供養。「受持」這一品是說明弘經的德貌,貌是樣子、方式。弘揚經的功德,弘揚經的方式,這是外護。末後一品是流通,「囑咐普及正智教學,除迷信,起正智,堅信心」。諸位一看到這個內容,你就曉得這部經的好。佛特別囑咐這個國家在有難的時候,要提倡這樣的教育才能夠救國。

  後面最後這一段是講辦法,在此地我們略說一說,這個容易懂。「集全國高僧百師」,這個百不是數字,不是說一百個人。百是個完整的,就是全體,就是我們國家凡是從事於主持教育工作的人,統統集合起來,全體的,百當全體講。負責教育工作,好像全國中小學、大學的校長、教務主任,他們是負責這個教育工作的人員,要統統召集起來。「每日二時,講解此經」。這個二時不是兩個鐘點,這個時是佛經裡面講的,它是印度的,印度的時比我們的時大。我們現在講時,講小時,為什麼講小時?因為中國的時比現在的時大,中國過去子丑寅卯辰巳午未,晝夜十二個時,十二時,中國過去的一個時辰是現在的兩個時辰,所以它稱小時。印度時比我們時更大,印度把一晝夜分六時,白天三時,夜晚三時,所以它六時。六時,一時等於現在我們四小時,二時講經,八小時,諸位要曉得這個道理。集合起來幹什麼?上課,來講救國的教育。這個課程一天要排八個鐘點,八個鐘點來講解此經,全國各縣市地區,各個請法師講此經。這個教育召集完了之後,這些負責的人員回到他們自己的地區,把我們現階段教育的政策,向群眾普遍的來宣揚,這樣才能收到全國上下一心,才能夠救度國家的大難。「以般若真智化導,民修六度,國集千祥」,真正能護國,一點不假。

  底下講「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這是儒家講的。我們建立國家,領導老百姓,第一樁要緊的事情就是教學,就是要把教育辦好。「軍民普覺」,接受般若的教育,我們都能夠普遍的覺而不迷,才能夠達到「萬眾一心」。「內護性德」,我們自己的性德,就是指前面所講的五常、八德是我們的性德。「外護家國,國總動員,基始於此」。諸位從這部經的大意,你就了解這部經的內容,實在是美不勝收,對我們當前這個國家、世界、任何一個地區,都有依教奉行的必要。

  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明天就可以給諸位介紹「護國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