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妙法蓮華經  (第一集)  1987  台灣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  檔名:08-001-0001

  今天是我們啟講大經的第一天。在講經之前,一般的規矩是先講玄義。照天台家的規矩是先說五重玄義。五重玄義是將這部經甚深玄妙的義理分成五個部分先介紹出來。介紹玄義的用意是引起聽者的興趣,這一部大經還沒有涉及,先對於裡面的這些道理都能知道個大概,能夠提高聽經、讀誦的興趣。我們講堂的前身是法施會,法施會雖然成立了很久,可是我們並沒有一個講堂。在最初,我們是借用同修的場所舉辦講經的活動,以後也曾經有個時期教學,我們租用房舍也租了好幾年。一直到我們圖書館的成立,我們才正式有個活動的場所。而圖書館之建立的因緣,可以說是諸佛菩薩送給諸位的,為什麼?任何人都沒有想到。我們圖書館是自然成就,沒有向外化緣,沒有向外勸募,並且也沒有心搞這個圖書館,都是人家送到面前來,看看不得不搞了,所以可以說是諸佛菩薩把這個道場送來。你們大家有福報,我沒有福報,為什麼?有了道場你看我天天得講經。你們同學們說,哪天到仙跡岩去玩玩?我沒有這個道場,我天天都去玩;有了這個道場,你看一直到現在都沒有空到山上去玩過。所以道場之建立,你們大家有福報。諸位繼續不斷的在修福,將來一定有更大的道場,這機緣沒有成熟,機緣成熟了,一定有大道場在後面等著我們。

  法施會從民國六十年我們啟講的是《華嚴經》,所以這法施會的名稱叫「華藏法施會」。諸位曉得,華藏兩個字從哪來的?從《華嚴經》來的,「華藏世界品」來的。由此可知,我們這些年來所弘揚的都是以《華嚴》教義為中心。今天我們講的《法華經》,《法華經》是天台最主要的一部經典,我們在許多的註疏當中都是天台家祖師所造的,都是依照天台的規矩。這部經啟講的因緣可以說相當久了,記得我在五十八、九年的時候,在念佛團,蓮友念佛團,講《彌陀經疏鈔》,《彌陀經疏鈔》過去講過一遍,四年講圓滿。當時他們的道場主人王天民老居士就啟請,希望《疏鈔》講完之後接著講《法華經》。我也答應。但是到第二年,王天老就過世了,他老人家往生,念佛團重新又改組,我們因緣不足,以後就離開念佛團。那個時候我們有個同修非常發心,就在第一公司孔居士他的辦公室,我們就換到第一公司九樓去繼續講《疏鈔》,《疏鈔》圓滿是在第一公司圓滿的。

  我答應王天老的事情耿耿於懷,一直沒有因緣來講這部大經。諸位要曉得,這部大經一個星期講一次,如果進度要快一點的話,至少得四年才能圓滿。你們看看這個分量,不亞於《彌陀經疏鈔》,所以總得四年講圓滿。我們到哪裡去找一個道場能讓我們在那裡講四年?這是相當不容易。現在圖書館是我們自己道場,不受任何限制,我們可以安心在此地細論《法華》。由於我們一向都是在學《華嚴》,這次我們採取的註解是採取《法華大成》,《大成》是清朝大義法師作的,他這註解的名字叫《大成》,顧名思義就是集《法華經》的大成,也是說集《法華經》歷代註解的大成。大義法師是學華嚴宗的,所以他的玄談不是用五重玄義,是用的十門開啟,跟我們的講堂就非常適合。

  在前些年,《法華經大成》這個本子實在是好,可以說《法華經》所有古註裡面最便利於初學,是一部好書。這部書在《法華經》相當於江味農居士的《講義》在《金剛經》一切註解當中這種地位。由於這個原因,因為在過去答應王天老,又沒有機緣來講,所以我就發了個心,把這個講義印了一千部送給各地方同修們結緣,這都是早年的事情。現在我們圖書館已經沒有幾本,數量不多。那個本子,就是我們印的本子,原本是《卍藏經》裡面的本子。《卍藏經》在日本的原本是線裝書,全套有七百五十冊,五本是一函,它有函套的,五本一函。現在在台灣翻印就是一函印成精裝的一本,這一本原書是五本。

  《法華經》在最初我也很留意,因為我在台中學經先後學了三十幾部,但是都是小部頭的,當然有大乘經,可是這部頭不大,這在修學過程當中根基還是不穩固。所以我在民國五十年出家之後,再回到台中,希望跟老師學一部大部經,把自己的基礎打下來。而那個時候所選的就是選《法華經》,所以《法華經》的註解我就蒐集了大概有三十種,帶了這麼多註解到台中,準備跟李老師學《法華經》。這一到台中,李老師正好在講《楞嚴經》,他就說算了,《楞嚴》和《法華》也是一樣,分量也差不多,我正在講《楞嚴》你就學《楞嚴》好了,你要學《法華》我又多費事。為了省他的事情,把《法華經》的註解都裝在箱子裡,一直到現在還沒有看過。

  學《楞嚴》,《楞嚴》註解一本也沒有預備,那時候在市面上能找到的只有兩種,一種是圓瑛大師的《楞嚴經講義》,另外一種就是台南慶芳書局出版,孫仲霞編的《楞嚴直解》。但是慶芳書局把著作人的名字把它去掉,所以大家看到那本書不曉得是什麼人註的。封面上題字的好像是隆道法師,所以有人認為這隆道法師註的。我還遇到一個學者,他研究《楞嚴經》,說隆道法師的《楞嚴直解》。我當時我就諷刺他一句,那個時候正好《大藏經》出版了,《大藏經》封面是于右任題的,我就說于右任編的《大藏經》也出版了。讀書連著作的人都沒有搞清楚,這要不得,這是太粗心、太大意。所以找不到要考證,到底是哪個人作的,這是慶芳書局疏忽。

  但是《大正藏》的本子有一個遺憾,就是經文不具足。它每一段註解前面,就經文從這一句到哪一句,當中都省掉,有前有後。所以讀《大成》一定要把《法華經》的經文放在旁邊對照著讀,這是對讀者的一個不方便。但是已經是相當不容易,我們從《藏經》裡頭抽出來印的這個本子。大概今天講經的因緣成熟了,你們諸位都是法華會上的人。何以故?我在香港講經,又遇到《法華大成》,就是這個本子,這是木刻版本,經文全部會進去,不用再拿《法華經》對照。沒有這個本子我們講經講台上要擺兩本書,要擺經文、擺註解,這一本就具足。當然這個本子好,字也大,但是很不容易得到的。

  大義法師《大成》的本子是依賢首教義來寫,前面是十門開啟。要依照十門開啟的規矩,首先要講的「教起因緣」。如果從教起因緣要講到經題,大概總得三個月才能講得到。智者大師當年九旬談妙,是講的五重玄義,那個時候天台家是天天講講九十天,玄義講九十天。我想我們的玄義大概至少也要講十次,或者還要超過一點。我看到這個本子前面有《法華經》的「弘傳序」,這篇東西也很好,大義法師的註解也註得很詳細,所以這「弘傳序」我們也可以細細講講,對於《法華經》之傳、三譯,以及感應,都提到。

  今天我們採取《大成》的本子,我們不按它的順序,它這個解釋經題是擺在第九,玄義的第九門,我們把它搬到前面來,第一天就叫同修們聽到經題,這是講台上權通的辦法,方便法。這個方便法也不是從我開始,讀圓瑛法師的《楞嚴經講義》,他就開始,《楞嚴經講義》是用賢首家十門開啟的方法來解釋這玄義,但是他老人家第一個就是解釋經題。所以圓瑛法師也見到現在人的根性,就是第一天聽經就希望能聽到經題。我們今天也知道同修們希望聽到經題,我們現在開始講經題。今天的經題我列了一個表,將來每次我們都有表解,而且表解都是根據註解的綱領、綱要,諸位看這張表解。在經題裡面我們分兩段,第一個叫通名,第二個才是解釋經名。

  【《妙法蓮華經》】

  發明宇宙人生的祕奧,真理實相,這叫做『妙』;指導一切眾生權實修學正確的軌道,就正確的方法,這叫『法』;經中世尊開示我們久遠劫前本具的果地,這是用『蓮』來比喻;融會貫通不二圓滿的大道,這用『華』來做比喻;應聲佛事,後代結集記錄下來這些言教,我們稱之為『經』。本經的經題是釋迦牟尼佛自己說的。依照系列立題的規則,本經是法喻立題,「妙法」是法,「蓮華」是比喻,是以法喻立題。先說通別,就是題有通題、有別題。就本經來說,經題裡面來講,「妙法蓮華」這四個字是本經專用的,其他經沒有,別於眾經,這是本經的別題。「經」之一字,凡是佛所說的都叫做經,所以經是通題。這是首先要交代的。

  如果就教行理來說,也各有通別。所謂教,教就是教學、教育。由此可知,在佛法裡面我們實在看不到宗教的跡象,今天把佛教當作一個宗教,冤哉枉也。佛教是教育,是屬於教學。既是教育,一切眾生各個都要接受,接受教育是好事情。如果是宗教,我們可以學、可以不學,你宗教目標要上天堂,我還不喜歡天堂,我覺得人間滿好的,我可以不學。但是這是教育,教育是開智慧的,無論在天上人間,沒有智慧就不能解決問題,我們在學校裡求學為的就是開智慧。佛教教學給我們是最圓滿、最究竟、最徹底的智慧,有了智慧就有能力,有能力就能夠處理一切事務。佛教教學,既然講了教學,可見得不是為自己,是為一切眾生。一切眾生根性不相同、程度不相同、愛好不相同,因此佛的教學設施也是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處而異。這在一切大經裡面我們常常看到,諸佛菩薩所謂是「無有定法可說」。這就是說教別,在教項裡面它是有差別,不是一樣的。但是共同的,是一音演唱,同是佛說,譬如講阿含、講小乘、講人天、講緣覺、講菩薩、講一乘成佛之道,這些全是世尊親口所說,都是佛所講的,這是同。有別、有同。

  這個教學的目的是要修正我們的行為,假如要不是為了修正我們的行為,諸位想想,教學的目的又何在?思想、行為有了錯誤必須要修正,這就叫做修行。哪些是錯誤的思想?佛指出我們幾大類,貪瞋痴慢,這是不好的思想。縱然是慈悲喜捨,如果有心去做,雖是好事,並不是究竟。這些統統都叫做病態。思想上有偏見、有差錯,行為當然就不能得其正了。什麼思想才是正確的?什麼行為才是正當的行為?佛在了義經典裡面告訴我們,見了性之後,真心用事,這個時候思想絕對正確,一切行為當然是正當的,所謂是正知、正見、正行。在最高的徹悟之下,這個行是同的,所謂佛佛道同,成了佛一樣的見解、一樣的行為,圓滿至善。但是在沒有成佛之前是有等差的,譬如說人天善惡的標準跟小乘善惡的標準就不一樣、就有差別,小乘邪正的標準與菩薩邪正的標準那又不相同,菩薩有十住、十行、十迴向、有十地,每個階段的標準又不相同,這叫做別。真正到了同,就是入不二法門,那就通了。在沒有入不二法門之前,我們行是別,入不二法門這個行是通的。本經佛教給我們依照這部經典所講的理論、方法來修行,遊化於四方自行化他,這是別行。這個方法可以教我們成佛,教我們證無上結果,這是通行,方向是一致的,這是行的通。

  教與行,諸位要曉得,都要根據一個理論,那要沒有理論做根據怎麼行?所以這個後頭要講理的。理一,沒有二,就真理只有一個,理是一,這就是通。但是理雖然是一個,佛在這經裡面名字可是太多了,譬如說叫真如,真如是一個名字,又叫本性、又叫第一義諦、又叫涅槃、又叫不二法門,名字一大堆,實際上一樁事情、一個理。為什麼要建立這麼多名字,把我們這初學人搞得迷惑顛倒,是不是釋迦牟尼佛變魔術?不是。這是佛的大慈大悲,怕我們執著,說一個名字我們就執著這個名字相,死在言說之下,不能懂得他的意思。佛說種種名字,就曉得這名不一定的,隨便給它取什麼名都可以,不要執著這個名字,要懂得它的義理。在《大論》裡面,《大智度論》我們也正是在講著的,《大智度論》上說,「般若是一法,佛說種種名」,或者說實相、或者說寶所、或者說實事(實實在在的)、或者說知見、或者說大乘家業、或者說平等大慧,這些個別號,別號很多,我們要懂得,他說的是一個理,一理無二理。佛說這些話都是給我們做增上緣,誘導我們契入寶所。言語千萬不能執著,執著言語、執著文字,就難了。

  但是今天我這樣的教諸位,你說好了,好,我從今天起(你們正在學校念書),好,我念書不求甚解,我也不要去研究,看一遍就算了。到時候考試不及格,你來找我的麻煩。這是真的,你們要學我這個樣子,你們考試保險不及格。為什麼現在你學不得?你的功夫不到,諸位要曉得這個道理。什麼功夫不到?你心不清淨,你沒有定功;你的心清淨、功力夠了,不要言語。但是這種功夫不是一蹴就可成就,要相當時日的訓練,現在還是要努力的,還是要讀,還是要用心意識去分別,為什麼?你沒有辦法離開心意識。如果你現在真的把心意識都放下,我相信你絕不在惠能之下,世出世間一切法一接觸就通達,確實是如此。

  但是說來容易,放下沒那麼簡單,這是要在境界裡頭不斷的去磨鍊,行解相應,行幫助解,解幫助行,功力到了自然就成就。我給諸位作證,《法華經》裡釋迦牟尼佛給我們作證,佛所說的話句句真實。我現在雖然沒有到大開圓解,可是我有充分的信心,大開圓解不遠了。我也是從博地凡夫修起的,我並不是什麼佛菩薩再來的,不是的。外頭也有人造謠言,說我是什麼佛菩薩再來的,我跟諸位說謠言、謠言,絕對不能相信,我沒有學佛之前也是顛三倒四。不過我跟諸位說,我比所有學佛的人真是有一點很幸運,就是一開頭就遇到好老師,沒有走冤枉路。我學佛就是兩個老師,前面一個老師圓寂了,後面就李老師。沒有走冤枉路,兩個老師指導的方向都非常正確,這是我佔了便宜的事情。

  為什麼我說我不行?我從民國四十二年學佛,到今天差不多三十年了,還比不上六祖,慚愧,這就是不行處,這個不能吹牛。惠能大師在五祖那裡八個月,衣缽就傳給他;我如果要是到五祖會下,我大概跟神秀差不多,三十年還沒見性,你看冤枉不冤枉?我不欺騙大家,但是我給諸位說,我有消息、我有把握,所以我很歡喜。這個消息、把握就是這三十年間所修的,我今天把我的心得貢獻給諸位。諸位應付世俗照以前老辦法應付,在佛法裡面你就聽我的,從根本智上下功夫。讀誦大乘,乃至於聽講,要用無分別智,絕不死在言語文字之下。諸位要能夠這樣做,有個十年你就自然不一樣了,十年時間不算短、也不太長,你一定會像我現在一樣有消息。你跟著我,時間就縮短一倍;我跟老師不是天天跟他,一禮拜見一次面、二次面。天天跟老師,那我的成就不止這樣,就是因為一個禮拜見一次面、二次面。這個通別就介紹到此地,下面就介紹經題,經題是《妙法蓮華經》。

  為了講解方便起見,我們把順序顛倒了一下,先講「法」,再講「妙」,第三再講「蓮華」,最後我們講通題。實法,法裡面有三種,佛在本經裡面說,「我法妙難思」。如果要依照順序,應當先解釋「妙」,第二解釋「法」,剛才講,我們從義理方便起見先說法字。法是講十法界權實之法,權是講方便法,實是講真實法,這就把一切萬法統統都包括盡了。真實法是諸佛與大菩薩所證之法,除諸佛與大菩薩所證之外,統統都是權巧方便法,尤其側重在佛教的教學上。我們將這些權實之法歸納起來不外三大類,第一個就是「眾生法」。可是說這三法之前,有一個大前題我們一定要曉得,萬法一心。《華嚴經》裡面所說的,「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所以說萬法唯心、萬法唯識。佛法教學終極的目的就是要我們親證萬法一心,你證得萬法一心就叫做成佛,證得萬法一心就叫做見性。

  我們現在迷,就是迷這個萬法不是一,我們概念當中這一切法森羅萬象,各個差別不相同,它怎麼能夠合而為一?怎樣也合不起來。實在講這些道理天天在講,釋迦牟尼佛講了四十九年,歷代祖師從佛滅度之後,到我們這個講堂,你看看哪一天不在講?講來講去都是這句話。這一句話為什麼說了幾千年還都沒有說完,天天在重複的幹?主要是不悟。悟了以後這些話,給諸位說叫廢話,經典叫廢紙。所以五祖跟六祖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徹底明瞭了,後頭不要講了,什麼話都不要說。如果我們在座諸位同修都有六祖的根性,我們這個幾句話一講,大家都徹悟了,嘴巴就可以掛在牆壁上去了,從此以後沒事。為什麼天天講?沒悟,不悟就得天天講。我再告訴諸位一個妙法,你要想早一點開悟你就學講經,學講經會開悟。上在講台上,給諸位說,誠心誠意為自度度他,這裡面決定沒有名聞利養。要有名聞利養就沒有感應,諸位要記住這個,有一點點私心,佛菩薩跟你的電流就接不上,就有障礙。

  一點私心都沒有,為佛法、為眾生,為了生死、為證菩提,一上講台,人就變了樣子,諸佛菩薩,俗話說,那個靈感都加持在身上。怎麼曉得?經本原先你所預備的,到了講台,一句都用不上。講台上所說的那些話,人家聽了很有味道,自己不曉得,不曉得這些話從哪來。我這二十多年當中就是這個體驗。我講這一大堆,我下去之後,你要問我,法師,你講什麼?莫知所云,我不曉得講些什麼。從開講《華嚴經》之後,你們大家看看,我講經的時候經本沒有預備。唯識,跟你們說的這段東西,《百法》大概我總有十年沒有講,我跟你們講,應該事先要看一下。事先有沒有看?你看我這本子擺在桌上,動都不動,上課拿出來,講完了拉鍊一拉擺在桌上。如果說我天天講這麼多,還要預備,那個苦死了,人家都說我苦死了。從來沒有預備,上來就給諸位聊天,想到哪裡講到哪裡,實在有沒有想?沒有想。

  現在諸位要學,就是從讀誦上學,我跟你們講的千真萬確。世出世間的書籍沒有講頭,沒有意思,念就好了。念了,智慧現前的時候一切貫通,深講淺講、長講短講無不自在,一預備就落在心意識裡頭去。你們聽經,不錯這是很難得,很關心我,怕我講多了累。我講不累,你們聽會累,我在講台上連著講四個小時、五個小時、六個小時不累,你們受不了,為什麼?你們是有心而聽,我無心而說,無心就不累,有心就累。再給諸位說,有心人會老,無心人不老,你們不是要學不老嗎?無心人就不老,有心不好。所以要曉得,萬法原來是一心。本來沒有眾生也沒有佛,眾生與佛是從哪裡來的?是由迷悟而建立的,假名建立,不要真認為有佛、有眾生。這是《法華》跟《華嚴》是一鼻孔出氣,一乘了義的大經,句句都是說真實話,所以這是實教而不是權教。《大般若經》、《大智度論》都沒有這個經來得真實。所以生、佛是由迷悟而有差別。

  「妙字是能讚之辭」,讚歎什麼?讚歎這個三法都妙,眾生法妙、佛法妙、心法妙,三就是一,一就是三。所以三不是真三,三是一,三也沒有;一又不是真一,一又變三,一也沒有了。幾時到三與一都沒有了,你就好了,入了境況。你還有三有一,你還是迷。幾時三、一都沒有了,這才是悟。我們按著這個順序先說眾生法。眾生這兩個字的本義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幻相。凡所有相都是緣生的,佛在《般若經》裡面說,「緣起性空」,「緣起無性」。為什麼會有緣起?迷失了真性。《楞嚴》裡面說得很妙,也說得非常善巧,「知見立知是無明本」,無明的根本是什麼?知見立知。知見是好事情,佛知佛見是覺,這一立知就迷了,所謂頭上安頭。但是我們實際上真的就是生活在立知的裡面,不曉得從立知裡頭跳出來恢復到本有的知見。知見是一,立知那就千千萬萬,無量無邊,知見就是真如。

  前面說過,《大智度論》裡面講過,由於眾生不了解真如法是一,妄受五蘊的色心,我們這個身就是這麼來的,執著五蘊的身心以為是我。你們這幾天聽《百法明門論》,《百法》由於時間的限制,只給諸位略說。我記得有一年,大概是在民國五十幾年,我在法光寺講過一遍,時間是一年。一個星期講一次,好像講了大概四十多次,一次一個半小時,大概總有七、八十個小時的樣子。在民國五十六年我在佛光山講過一次,那次原訂的是一百個小時講《百法》,到以後由於差別因緣我離開佛光山,後面就加速度把它講完,一共講了五十六個小時,細說其味無窮。可是唯識這門東西不好講,講得不好就是死教條,枯燥無味,這東西難講,比經難講,因為經活潑,那個東西講得不好那真是教條,會講得人打瞌睡。

  我們這個色身就是迷了以後執著,實在講五蘊的範圍也是廣大無邊際,五蘊就是八識,五蘊就是百法。可見得我們真正是在大海裡面取一滴水認為是大海,你看這個錯誤錯到哪裡去了!可是雖然我們為煩惱、業障重重的包圍住,我們清淨的本性實在還是妙極了,並沒有受到這些虛妄而有一絲毫的損害,沒有。所以真性在佛不增,在凡不減,不增不減。真性在哪裡?祖師常講,「六根門頭,放光動地」,那才是本人,那是真的,一切萬法都是從這裡現起。可是這一迷之後,迷了它就有分別,對外攀緣五欲六塵,對內生心起念,隨念攀緣。譬如眼見色,心就為色相所牽,耳聞聲,心就為音聲所牽。諸位要曉得,這是為外境所牽的心是妄心,而真心如如不動。可是如如不動的真心我們不曉得,妄心我們自己能覺察得到。妄心非一,心王是心,心所也是心。可是一迷之後,心為境轉,痛苦來了,自己一絲毫的主宰都做不了,心為境轉。沒悟,念《法華經》為《法華經》所轉,何況日常生活?悟了以後,讀《法華經》,心能轉經,轉《法華》,不再為《法華》轉,日常生活當中心能轉境界,「若能轉境,則同如來」,這是《楞嚴經》上講的。

  能轉境多自在,一切境界隨心所欲。孔老夫子他到七十歲才有這個能力,「隨心所欲而不踰矩」。這在佛法裡面講就是達到了轉境界的功夫,「若能轉境,則同如來」,孔老夫子到七十歲才做到。可是我們聽了這個話不要氣餒,孔老夫子大聖人七十歲才做到,我恐怕沒有希望,我這一生做不到,那就錯了。你應該想想,我比孔老夫子聰明得多,他七十歲做到,我三十歲應該做到,這樣才好。孔老夫子聽到才歡喜,後生可畏,孺子可教,青出於藍。你要一看到,他七十歲做到,我什麼時候做到?孔老夫子也流眼淚、也悲哀。我們要努力、要發憤。所以說懂理論、懂方法,只要自己精進,沒有做不到的。這種境界遲早現前,就看你精進的功夫,勇猛精進就提早現前,早一日證得;懈怠、懶惰就晚一點證得,懈怠、懶惰還是講精進,要不精進還是不行。我就是懈怠、懶惰,所以三十年才有個消息。我要像古人那樣勇猛精進,也早證得了;精進力量不夠,漸漸證得。

  我們這個講堂,可以說這些年來都是在宣揚大乘了義經典。所以老同修常常來聽,雖然沒有證得,可是聽也聽得耳熟了,遍數聽多印象多。見聞覺知之性皆是妙性,皆是不生不滅,六根的根性。可是眾生迷而不覺,如果不是佛出世,不是佛給我們指出來,確實我們不容易覺察到這個事實。佛在《法華經》裡面提出他老人家出世教化眾生的宗旨,八個字,「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這不但是釋迦牟尼佛一生教學的宗旨,也正代表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無不是以這八個字為宗旨。佛陀教育的宗旨,就是開示眾生本具的妙知妙見。妙知見一開,境界就轉了,若能轉境,境界就轉了。境界是什麼境界?一切色相皆是佛相,一切音聲皆是佛音。你不是要聽經嗎?一切的聲音都是在講經說法,這真妙極了。你在看電視、看電影,是在那裡聞經,看的是佛,聽的是佛法,大徹大悟,無量智慧現前。絕不像初學的,那個戒律很嚴的,你看看「沙彌十戒」、「八關齋戒」,不准看歌舞,為什麼?因為你不悟,愈看愈迷惑,愈看愈煩惱,那不能看。

  悟的人天天看,修行用功夫,修定、修慧,修什麼?天天到電影院、到戲劇場合裡頭去修去。諸位要曉得,他是用什麼?他是離開心意識,離開心意識見性所見的是色性,不是色塵;聞性所聞的是聲性,不是聲塵。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諸位將來看《華嚴經》五十三參,那個裡面學就是這樣修。修禪不是盤腿面壁,到哪裡?哪個地方熱鬧,市場愈熱鬧的,到那裡去逛,那叫修禪定。五花八門在眼前,在耳朵旁邊,如如不動,這個修大定。盤腿面壁,有個人吵到心不安,你趕快走,我這定不下來了,那還叫什麼定?那不是定。你每天去逛市場,天天有新產品琳瑯滿目,看到什麼?心裡頭如如不動,不起一點貪心的念頭,這修戒。所以每天逛市場就是修的戒定慧,三學三慧等運。可是這樣的修行人,你們如果看到還要罵他,他修什麼行?你看天天去看戲、看電影、去聽唱歌、去跳舞,這人修的什麼行?瞧不起他;盤腿面壁,這個了不起,這個要崇拜他。真正修行人不曉得,裝模作樣的都把他看作這才是真的佛菩薩,眾生顛倒。可是這是一乘的教學,我們功夫不到可不行,功夫不到,你要天天跳舞,跳上幾天跳成癮,佛法完全丟了,被那個舞廳的人度去,你度不了他,被他度去了。這是要有相當定力的。

  所以小乘要面壁,要離開五欲六塵,先要修這個。到大乘回小向大,自己有定力、有智慧禁得起考驗,這才再入紅塵裡面鍛鍊,紅塵裡面鍊出來的厲害。水蓮花有什麼稀奇,哪個池子不長蓮花?紅塵裡的蓮花這才名貴。你們諸位想學密宗,密義就是在此地,你們想想容不容易?不容易。自己是戒定慧沒有基礎怎麼可以學?所以先要學戒、要學定、要學慧。戒定慧有了基礎,還是修戒定慧,從初發心到如來地永遠不離戒定慧、不離聞思修。可是境界、方式是不一樣的,一個階段是一個階段的境界,決定不相同。所以我們對於一切人,一切修行人,要以平等心看待,我們也不曉得他什麼境界,平等心對自己決定有利益,不要隨境分別。他要裝模作樣那他自欺欺人,是他的事情,於我不相干,我心平等、我心清淨。不管別人的事情,我功夫不到我就老實的修,我有這個功夫要漸漸求進步。譬如你有能力,小學畢業有能力升初中,何必還要留級?那個沒有意思,用不著留級,年年往上升,年年境界不同,月月境界不同。諸位要明瞭這個道理,眾生法何其妙哉!迷了在看的是眾生,悟了眾生原來是佛,色是佛相,聲是法業,五欲六塵皆是佛事。所以到了極樂世界六塵說法,六塵是六性,都是性,都是法性,我們叫六塵,人家叫法性。今天時間到了,三法只說了一,佛法、心法下次再跟諸位介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