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楞嚴經清淨明誨章  (第二集)  1993/2  台灣高雄元亨寺  檔名:07-004-0002

  諸位法師,諸位同修:

  昨天我們介紹本經的經題,這個經題很長,一共有二十個字,我們分成七個段落來說明,昨天講到第四段「修證了義」。

  【修了義。解六結(動、靜、根、覺、空、滅)。越三空(人空、法空、具空)。】

  佛在經裡面所說的『修了義』,依照古大德的講法是『解六結,越三空』。這個說法,正如同我們昨天所說的,對於修禪的人來講非常有效,理論雖然不錯,實際上用功確實不是一樁容易事情。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我們每個人都有六根,每一個根有六結,六六三十六個結。雖然根結有這麼多,實際上只要從一根下手;換句話說,一根解除,六根就圓通了。但是這一根的六結,就相當不容易。

  我將這個六結的名稱給諸位說一說。六結:第一個是動,第二個是靜,第三個是根,第四個是覺,第五個是空,第六個是滅。愈往後面愈難。我們不要說這六個,就是第一個,你能不能把它斷掉,能不能把它解開?

  第一個「動」。簡單的說,就是起心動念。所以禪宗是從禪定下手,得到了定,第一個動這一個結解除了,它在定中。

  第二個「靜」。定是「靜」的境界,解第二個結就不容易了。假如第二個結解不開,住在這個「靜」裡面,他的果報就在四禪天了,出不了三界;必須六個結都解開了,才能夠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所以說得簡單,做起來確實困難。

  民國初年,天台宗倓虛老法師曾經說過,倓老法師是可以說是近代天台宗的一位祖師。大陸共產黨解放之後,他老人家在香港住了幾十年,也在香港圓寂的,老人家高壽,九十多歲才往生。他曾經講過,他一生當中,所見到的,所聽說的,修禪得定的,他見過,聽說過。修禪得定,像入定七天、半個月、一個月才出定,這個定功相當之深。禪宗裡面講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他說他一生當中,不但沒有見過,聽也沒有聽說過。得定的人果報在四禪天,看他定功的淺深,初禪、二禪、三禪、四禪,更深的就到無色界的四空天去往生了,但是出不了三界,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

  念佛往生西方淨土,真正往生,臨終不生病,預知時至,站著走的,坐著走的,他說他一生當中,親眼看見的就有二十多個人;聽說的那就多了,這個數字他就沒有計算。親眼看見的二十多個,預知時至,臨終沒有病苦,站著、坐著走的,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這種人往生,我們見到之後,一絲毫的懷疑都沒有。

  由此可知,淨宗的成就,確實比禪宗來得容易。因此,「修證了義」就我們念佛法門來說,就是本經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的方法,叫「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八個字就是「修了義」。

  現在問題來了,如何「都攝六根」?這是個問題。如果我們不曉得怎麼樣「都攝六根」,那你就想到底下一句:「淨念相繼」,淨念相繼必定都攝六根。怎樣做到「淨念相繼」?都攝六根就淨念相繼了,所以這二句可以互相做註解。我們真正用功,著重在最後這一句。念佛的人很多,大家都念,我們符不符合這一個標準?這個標準就是了義的標準。

  「淨」是心地清淨。如果我們念佛還有雜念,這就不清淨了,這就不是淨念了。淨念一定是不懷疑、不夾雜,沒有一個雜念,這個才叫做「淨念」;「相繼」就是不中斷、不間斷。由此可知,古大德常常提示我們,念佛要「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就是淨念相繼,這樣念必定都攝六根。那個都攝六根,你就不必去問了,也不必去想它了,自自然然就六根都攝了,所以這個是念佛人「修了義」。

  【證了義—獲二勝(上與諸佛同一慈力。下與眾生同一悲仰)。發三用(三十二應。十四無畏。四不思議。)用根不用識。特選耳根為了義中之了義。一修一切修。一證一切證。從性起修。非事相之染修。非新成之實證。即妙三摩地。故為了義。】

  這個『證了義』,依照淨宗的講法,都採取《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證了義」就是大勢至菩薩所講的:「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這是「證了義」,就是一句佛號念到底。「不假方便」,就是不需要借其他任何一個法門來幫助。我們在很多地方,聽到有人主張「禪淨雙修」,那就是借重禪來幫助。有人主張「密淨雙修」,一面念佛,一面還持咒,借用密宗來幫助,這就是要借重其他方法來做助修。大勢至菩薩告訴我們不必,用不著,一句佛號念到底就可以了,不借任何方法來幫助。

  淨宗所說的「正助雙修」,這個正修是持名,助修還是持名。蓮池、蕅益大師都是這樣教導我們的。所以「修證了義」扣在我們念佛法門裡面,實在就是《無量壽經》上講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經》上所講的「一心不亂」,這個確實是淨宗的「修證了義」。

  經題第五段是「諸菩薩萬行」。

  【諸菩薩萬行—緣因助修。】

  在本經裡面講,這個可以說是『緣因助修』。我們講「三因佛性」:如來密因是正因,修證了義是了因,諸菩薩萬行是緣因;這個緣就是助緣。

  【分證諸聖。歷位所修。行應無量。如十信。全根力而植佛種。十住。生佛家而成佛子。十行。廣六度而行佛事。十回向。回佛事而向佛心。四加行。泯心佛而滅數量。十地。契真如而覆涅槃。等覺。齊佛際而破生相。】

  在淨土法門裡面,大勢至菩薩跟我們講得很明白,他說:「我與五十二同倫。」這個「倫」是倫理之倫,用現代話來講,就是志同道合,統統都是專修這個法門,特別指的是持名念佛。從一下手初發心就採取這個方法,當中經歷的位次: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統統用持名,不需要用第二個方法。換句話說,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一句六字洪名就圓滿的證得了。這在大乘所有法門裡面,確實是最殊勝的;不但最殊勝,最快速,也是最穩當的。

  五十二個階級也要略略的說一說,這是屬於佛學常識。特別用在『歷位所修』,就像我們念書一樣,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按部就班的來修學。可是諸位要知道,淨宗不是按部就班的。淨宗法門不但是圓教,而且是頓教,頓教是頓超的,不是一個階段、一個階級向上提升的,它是圓頓的法門。

  『十信』,在《楞嚴》教義裡面說:「全根力而植佛種」。「根」是五根,「力」是五力,也就是說圓滿的五根五力,大乘成佛的種子,這叫信位。

  『十住』,這是「住位」,住是有地方住。十信在《華嚴經》上沒有地位的,為什麼?十信位的菩薩道力還不夠,進進退退,不穩定,所以他沒有地位。到十住就有位次了,就有地方可住了。所以大乘佛法叫法身大士,是從初住菩薩說起的,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住如來家,真正稱得上是佛子。他跟諸佛如來的智慧德能,可以說完全相同,在唯識裡面稱為同生性,明心見性是同生性,沒有見性之前是異生性。

  「同、異」簡單的講,諸佛如來用根不用識,初住以上的菩薩也是用根不用識,這是相同的。十信位的菩薩還是用的第六意識,跟我們一樣用意識心,也就是用妄心。初住以上用真心,佛用真心,他也用真心,這個心相同。我們用的是妄心,妄想心跟佛菩薩不一樣,所以稱為異生性,不能成為真正的佛子;真正佛子一定用心要跟諸佛相同。

  再往上提升就是『十行』,行是修行。心同佛,願同佛,我們的修行要同佛。十行菩薩廣修六度萬行。修六度,我們凡夫眼睛裡面所看的,這是利益別人,不是自利;沒有利益自己,利益別人。所以往往我們對於六度的修學,都不是很情願、不是很認真的去修學,原因就是並沒有真正了解六度的真實意義。

  其實廣修六度利益一切眾生,才是真正利益自己。為什麼?一切眾生跟自己有密切不能分割的關係存在。諸佛與大菩薩知道,我們凡夫不知道。凡夫在迷,不知道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體的。所以如來果地上講:「同體大悲,無緣大慈。」我們今天只知道自己的兒女、自己的兒孫跟自己是一體,不曉得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有情眾生跟自己是一體。見了性就知道了。為什麼?虛空法界是我們自性變現出來的,確實體是一個,是相同的。所以佛菩薩的慈悲(就是我們世間人講的愛心),他是平等的,他沒有分別的;他是清淨的,他沒有污染;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就沒有污染。這是菩薩利他,利他才是真正的自利。這裡面的理很深,事非常之廣。

  到『十迴向』,這個智慧就更高了,事理愈來愈清楚,愈來愈明瞭,這個時候能將所修學一切功德利益,全部迴向給一切眾生,所謂「迴向眾生,迴向菩提」,菩提是正覺。「迴向實際」,實際是真如本性,把「我、法」二種執著全都突破了,也可以說二種執著都消除了,心性大幅度的明朗,逐漸接近如來果地的境界。

  往上再提升,那就是聖位的菩薩了,三賢十聖,就登地了(『十地』)。地上菩薩的境界跟如來果地上是非常的接近,念念與真如本性相契。

  十地修滿,實在講就是成佛了。雖然成佛並不在佛位,我們稱他做後補佛,稱他為等覺菩薩。哪個地方他的緣成熟了,他就到那個地方示現成佛。所以這是菩薩最後的一個果位,破一分生相無明,成就究竟圓滿的大覺,這就入了佛位了。

  【圓頓行人。功業惟在初心。乾慧以後。即任運流入如來妙莊嚴海。即妙禪那也。】

  圓頓的根性,最重要的是在初發心。如果能保持初心不退,可以說他在菩提道上修行,確實是一帆風順。怎樣保持初心不退?這實在是關鍵的問題。這個裡面有因有緣,因是自己深厚的善根,這個善根確實成熟了,這是真因。如果我們說得淺顯明白一點,就是你這一生當中,了脫生死、圓成佛道的這一個機緣成熟了。諸位想想,這多麼可貴!無始劫來的修學,這一生當中成熟。在這個時候,一切諸佛菩薩,統統都來照顧你,統統都來幫助你,這是緣,緣殊勝!有勝因,再加上殊勝的緣,這一生當中永脫輪迴,往生不退成佛,你成就了。

  話說到這個地方,我們要知道,佛菩薩對我們的照顧確實是沒有懷疑的,諸佛菩薩對我們的照顧無微不至。這個問題關鍵的所在,就是我們這一生當中,這個緣是不是真的成熟了?問題在這裡。什麼叫真的成熟?真成熟的人是什麼樣子?我告訴諸位,真正成熟的樣子是傻傻的、是呆呆的,一天到晚「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到底,問什麼也不知道,問世間法不知道,問佛法也不知道,這就是成熟的人。就是這一句佛號老實念下去(老實念佛),他能夠站著往生,坐著往生,預知時至,這個人是真正成熟了。什麼人沒有成熟?問世間事都知道,問佛法也都知道,無所不通,到臨命終時還要生病,還有痛苦,往生不可靠。縱然有人助念,也未必真的往生,那就是緣不成熟。

  所以諸位要記住,真正自己緣成熟了,這個人老實了;也就是真正一心專念,這是成熟了。因為他明瞭這個法門得來不容易,得到之後要不把它緊緊抓住,那一生當中不能往生,這多可惜!

  憑什麼能往生?剛才講過「淨念相繼」,就這四個字,你把它做到了,決定往生!要是不往生,那就是諸佛菩薩打妄語,哪有這個道理!再說得明瞭一點,「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一天到晚就是一句佛號。

  古來的祖師大德們,年輕的時候很聰明,參禪、學教樣樣都通達,學得很多!到了晚年,他覺悟了,他知道生死事大,往生要緊,禪也不參了,教也丟下了,一部《阿彌陀經》,一句「阿彌陀佛」,老老實實念到底,他成功了。那叫真正覺悟,真正回頭。

  我們看晚近最著名的蓮池大師,蓮池大師在年輕的時候學教,也參禪,樣樣都通。晚年一部《阿彌陀經》,一句佛號,他不再搞了。諸位看《竹窗隨筆》,也能夠看到他修學的經歷。

  蕅益大師也是如此,年輕的時候,他在天台宗下了很大的功夫,對於律宗也有很深的造詣,在當時有人稱他「律師」,他對戒律很有研究。到晚年統統丟掉了,也是一部《阿彌陀經》,一句佛號,他成為一代祖師。

  近代的印光大師,印光大師宗教通不通?你們念念《文鈔》就知道了。他早年在普陀山,住在藏經樓三十年,平常看的經就多,所以這一部《文鈔》裡面,引經據典,我們才知道印光法師哪一宗的教義他都通達。晚年住在蘇州靈巖山,專修淨土。諸位如果到大陸去觀光旅遊,你到蘇州去看看印祖的關房,還保持他老人家在世時原來的樣子,沒有動。他念佛的地方,房子不大很小,他的小佛堂裡面,只有供一尊阿彌陀佛的佛像,一個香爐,一本《阿彌陀經》,其他的什麼都沒有。佛堂的陳設那麼樣的簡單,可見他心專,沒有雜念,這就是緣成熟的樣子。

  無論是出家、在家,一生當中圓滿成就的,可以說沒有一個不是這樣的,這是值得我們警惕的,值得我們效法的。

  尤其我們生在現代這個亂世,大家很關心。有很多同修來問我,台灣很不安定,這個世界上,哪個地方安定?找不到!最安穩的地方,還是西方極樂世界,而且到西方極樂世界還很容易。我們現在想移民到外國,不太很容易,相當困難。到外國拿一個居留權,不容易!要到西方世界拿永久居留權是很容易的一樁事情,剛才講了「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就拿到了,決定得生。

  所以真正圓頓根性的人,他懂得這個道理。為什麼?懂得這個道理,知道這個事實,這就叫圓滿的智慧,一心一意專修,那是最大的福德。大善根、大智慧、大福德之人,就是老實念佛的人,我們決定不可以輕視。

  經題最後一句是「首楞嚴」。

  【首楞嚴—妙果究證。大定之總名。圓含上三。為一定之全體。】

  『首楞嚴』是梵語音譯過來的,這是大定的總名。如來在果地上所證得的大定,這個名字不叫做奢摩他、三摩、禪那,而是叫做「首楞嚴」(首楞嚴大定)。當然奢摩他、三摩、禪那也是定,但不是圓滿的定,楞嚴是圓滿的大定。

  我們要問「首楞嚴大定」究竟是什麼?《楞嚴經》上二十五位菩薩,就是「二十五圓通章」,這二十五位菩薩所修的都是楞嚴大定。換句話說,這種定(就是如來果地上的定)許多的法門都能修,並不是刻定指著哪一個法門才能夠修成楞嚴大定。觀音菩薩代表禪,可以修得楞嚴大定;大勢至菩薩提倡的念佛,念佛也能夠修成圓滿的楞嚴大定。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必須要明瞭、肯定、認清楚,念佛三昧就是真實圓滿的楞嚴大定。

  【佛自釋云。一切事究竟堅固。古德依此說明其能窮澈諸法根底本源。法法無非實相。求於去來生滅。了不可得。如法華所謂「世間相常住」是也。】

  「首楞嚴」,這句梵語的意思,釋迦牟尼佛自己在經上為我們解釋,叫「一切事究竟堅固」,這是佛說出「首楞嚴」的意思。

  古大德根據佛這個說法,為我們加以註解,說這個是『窮澈諸法根底本源』;也是禪宗裡面常常標榜的「徹法底源」,徹是徹底,究竟徹底的明瞭通達諸法是一切萬法它的根源。

  如果真的把一切萬法的根源,真的都明白了、都清楚了,這個時候才見到『法法無非實相』。過去在中國禪宗裡面,大徹大悟的人確實不少,代代幾乎都有徹悟之人,我們在禪宗《語錄》裡面看到過。達到這個境界,雖然人數不多,但是真有。見到諸法實相,他對於宇宙人生的看法跟我們大大的不一樣了。我們凡夫是用的是妄想心、生滅心,就是一個念頭生,一個念頭滅,反覆用的這個。因此,我們觀察宇宙人生是什麼現相?生滅的現相。有情眾生有「生老病死」,無情的眾生,像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這都是生滅的現相。

  假如徹法底源了,他的看法就不一樣了,他看一切萬法,跟我們恰恰相反,他看的是不生不滅。像《法華經》上所說的:「世間相常住」。我們看是無常,怎麼他看是常住?是真的。見到這個境界,也就是我們大小乘經上常講的「入般涅槃」。般涅槃翻成中國意思,就是不生不滅,也是大乘佛法裡常講的「入無生法忍」。「法」是一切萬法,「無生」就是不生不滅,「忍」是同意、認可。佛說一切法不生不滅,他點頭同意了。他為什麼同意?他見到了,佛所講的沒錯,確實是事實,這是證得首楞嚴的境界。

  我們自己有沒有入這個境界?有沒有證得?實在講,不要去問別人,自己反省一下就曉得了。我們看這個世間是不是還是生滅相?如果看的現相還是生滅相,你沒有證得,依舊是凡夫的見解。果然看到一切法不生不滅了,那就入了首楞嚴的境界。

  【經明七趣原無。五魔預識。理障不蔽。奢摩。三摩。禪那。始終不壞。故直目之曰。究竟堅固。所謂首楞嚴也。】

  實在講,佛非常慈悲,《楞嚴》裡面許多的現相,佛給我們講了它的真相。譬如,他說:「七趣原無。」《楞嚴》講這個世間法講得特別詳細,通常大乘經上講六道,《楞嚴經》講七道。這個七道從哪裡來的?六道,我們曉得有天、阿修羅、人,這是三善道;有地獄、餓鬼、畜生,這是三惡道;這是六道了。七道是仙道。原本仙道是分在天、修羅跟人三道裡面,這三道都有仙人,《楞嚴經》特別把他們提出來,單獨說一道,所以《楞嚴經》講得非常詳細。

  特別是地獄道。《楞嚴經》講七道經文很長,說得詳細。講地獄講得最詳細,地獄這一道文字幾乎佔七趣經文的一半。佛為什麼把地獄說得這麼詳細?這是他老人家慈悲到了極處,唯恐我們不小心墮到地獄,地獄墮進去很容易,出來很難。因此,講得很詳細,是叫我們小心謹慎,千萬不要誤墮地獄,非常的麻煩。佛菩薩雖然是大慈大悲,時時刻刻想救護我們,但是地獄眾生不容易救護,諸位要是認真念念《地藏經》,可以能夠體會到一些。

  七趣本來沒有,也就是說本來沒有六道。這是真的!六道從哪裡來的?六道是從我們迷失了自性之後,變現出來的幻相。我們用個比喻來說,夢本來沒有,這是我們同修們都會承認的,夢是假的。可是你晚上有沒有作夢?真的在作夢。假如這個夢作得很長,沒有醒過來,夢裡真的有受苦,有苦有樂;醒過來才曉得原來是假的,根本沒有這個事情。六道就是這樣的,墮落在六道裡,沒有超越,就在作大夢。所以佛在大乘經上講:「夢幻泡影。」很有道理!哪一天一下覺悟,超越六道了,才知道六道輪迴是夢境,作了一場大夢。這是真的,六道確實是夢境,但是你不覺悟,你就沒有辦法擺脫。夢雖然是假的,在夢中確實有苦樂的感受,這個苦樂的感受是真實的,就像我們現在在六道裡面,身心所受的是有,不能說它沒有,真的是有。

  『五魔預識』,這是五陰魔,魔是折磨,魔是傷害,魔是破壞。五陰是指「色受想行識」,所有一切的障礙、魔惱(惱是煩惱),把它總歸納,不外乎這五大類。這五大類《楞嚴經》也說得特別詳細,每一類給我們說了十種,一共是五十種陰魔,我們要認識它。真正能認識它,縱然魔境現前,我們也不會受影響,不會傷害我們的道業。怕的是什麼?我們不認識它。不認識它,就會被魔控制了,就要上它的當,受它的控制,我們道業修行就受它的障礙。如果認識它、明瞭它,它不會傷害我們,它也阻撓不了修行。所以佛告訴我們,一定要預先認識,這是每一個修行人,此界他方沒有例外的,在修行路上都會遇得到的。

  為什麼我們會遇到?我們這個身是五陰身(身就是色受想行識),既是五陰身,你怎麼能夠遇不到五陰魔?所以遇五陰魔是必然的,這是不足以為怪的。問題是我們要認識它,要明瞭它。也就是我們要認識自己,我們要認識環境。

  《華嚴》確實是圓滿的大教,它給我們講「四無礙法界」,無障礙!特別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如果我們把《大佛頂楞嚴經》所說的事理,真正明白透徹了,《華嚴》境界就不難契入。契入的方法,我們還是用這一句「阿彌陀佛」,用大勢至這個念佛法門比較容易,也非常穩當。這是一切諸佛如來異口同音在勸導我們,勉勵我們修學這個法門,它確實是有道理的。所以這是說得究竟堅固、始終不壞的「首楞嚴」的意思。

  【交光大師以妙圓大三定釋。〈1〉此是妙定。正以性本自具。天然不動。不假修成。〈2〉此是圓定。正以此定。不但獨取自心不動。乃統萬法萬事。皆悉本來不動。為一定體。〈3〉此是大定。正以此定。縱在迷位。尚且不動。開解之後。豈有出退。】

  經題合起來講,這是釋迦牟尼佛首先對這個法門發出大讚歎,用這個「大」字來讚歎,讚歎我們的真如本性。把它比做佛的頭頂,這個意思就顯示,這個事理以及修學的方法,在大乘法裡面至高無上,是如來的密因,是修證的了義,是諸菩薩無量的行門。

  無量的行門,以我們念佛來講,蕅益大師說得最具體、最明瞭。他說:「一句阿彌陀佛,圓攝五宗,該羅八教。」五宗就是講禪宗。禪宗六祖以後分為五個支派,所以五宗就是代表整個的禪宗。換句話說,這一句阿彌陀佛圓圓滿滿包含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門,這就是諸菩薩萬行。一句阿彌陀佛就把諸菩薩萬行統統修圓滿了,這個不可思議!這是真的。

  我過去修學《楞嚴經》以及早年講《楞嚴經》,都沒有注意到「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把它當一般的經文忽略過去了。到什麼時候才省悟過來?覺悟過來?是看到「淨土五經」,忽然之間覺悟了。淨土五經裡面有「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是印光大師從《楞嚴經》裡把這一段經文抽出來,編在淨土四經的後面,成為淨土五經。他這一提出來之後,我就明瞭了;再仔細把「圓通章」念幾遍,發現這一章的經文,不可思議!它不但是《大佛頂楞嚴經》的中心,《楞嚴經》的精華,印祖把它編到淨土裡面,這一章經文就是淨土宗的心經。我們平常念的心經是《般若心經》,諸位要曉得,那是大般若的心經。《圓通章》是淨土宗的心經,念佛法門的心經。不但是念佛法門的心經,實在講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論的心經,真正不可思議。

  所以諸位愈念愈能體會,愈念愈明白;這個體會、明白就是我們講的開悟。你只要一味去念,必然能夠體會到這二百四十四個字的精華,實實在在能夠指導一切修行人,在一生當中圓成佛道,這就是精華所在之處。上包括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這一段經文九界眾生平等普度,這還得了嗎?這是很多人沒有體會到,沒有覺察到。說實在話,要不是印祖這一招,我也不會注意到這一段經文。他這一提示,我們才看出來,才覺悟到這個不容易,實在是難得!

  諸菩薩萬行我們如何來圓修?我們明瞭了,這樣才能夠真正契入首楞嚴之果。什麼時候能得到首楞嚴的果?往生不退成佛就得到了。所以我們不要急著現前得到,現前要著重在修因,我們著重在修證了義。不久的將來,一定證得首楞嚴的大果。

  【經—(略)】

  『經』這個字是通題,常常講經都說到,一般講法包含著「貫、攝、常、法」四個意思,我們在此地就把它省略掉了。

  現在請看我們今天所講的《楞嚴經》裡面重要的一段「清淨明誨章」。前面跟諸位報告過,《楞嚴經》全經的精華、全經的中心是二段經文,第一段在《楞嚴經》第五卷最後的一段「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另外一段在第六卷最後的一段「清淨明誨」,就是我們今天所選講的。前面這一段,「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是修學一生圓滿成就「首楞嚴」的總綱領,總的指導原則;而「清淨明誨」這一章是重要的補充。補充什麼?「念佛圓通章」裡面,修行的關鍵是淨念相繼,就是淨念。這個「淨」的標準如何?這一章就是講一個「淨」字,為我們講淨念的標準。

  古德勸我們念佛,常說「持戒念佛」,在三無漏學裡面,因戒生定,因定開慧。「首楞嚴」是圓滿的大定,當然它的根基是淨戒,戒律清淨到極處,才能夠證得究竟圓滿的大定。因此,佛菩薩悲心特重,教導一切眾生,如果你真正覺悟了,什麼叫真正覺悟?我這一生當中,決定要超越六道輪迴,決定要往生淨土,你有這個見解,你有這個願望,這叫真正覺悟,這就是《無量壽經》上講的「發菩提心」,這是真正發菩提心。假如我們對這個世界還有留戀,對西方極樂世界雖然想去,有的時候還不願意去,這個沒覺悟。這就是剛才講的緣沒成熟,半信半疑,又想去又不想去,那就不說了。真正想去的人,真正想離開六道生死輪迴的人,佛就把淨戒的標準給我們說出來。

  如果不是這個標準,換句話說,你所修的依舊是六道輪迴裡面的福報,所謂是世間有漏福報,來生享福。來生享什麼福?像我們現在這個社會作大官的、發大財的,享這些福。我們要把眼睛睜亮一點,看看這些作大官、發大財的,是不是真正在享福?今天我們看一看,我們也看明白了,沒有福報!財發得太大了,就有許多人找你的麻煩,又怕強盜,又怕小偷,防不勝防。你看那個綁架都是找有錢的人,像我這樣沒有錢的人,人家是不會綁架的。苦不堪言,所以財不是好東西。那作官呢?在台灣,你們在電視裡看到的,哪一個作官的好受,日子都不好過。我看到這個現象,不敢作官,也不敢發財。所以這個世間有漏的福報,不是好東西,還是認清楚,選擇西方極樂世界,遵照佛陀的教訓,認真的來修學。所以《楞嚴》不僅對禪是重大的幫助,對於大乘佛法任何一個宗派,任何一個法門,都給予最基礎、最紮實的修學開示,所以我們一定要重視它。修淨土的人特別要重視,《楞嚴經》上這二段的經文。現在請看經文:

  【佛告阿難。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阿難尊者是我們大眾的代表,佛叫著『阿難』,就是叫著我們,真正發願修行的人,你就要注意到了。

  『毗奈耶』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戒律,在佛教經典裡面,我們把它分類編輯成為三藏經典。三藏經典是經藏、律藏、論藏,「毗奈耶」就是律藏。世尊當年在世,對於戒律講得很多,常常教訓弟子。

  至於講的時候,『修行三決定義』,修行三個最重要的原則,最重要的綱領,這是佛常說的。

  『所謂攝心為戒』,這個「三決定義」就是戒定慧三學。此地佛跟我們說的言語非常簡單,但是含義無量的深廣。「攝心為戒」,這跟一般大小乘所講的戒,真的不一樣。大乘戒是近似這個意思,沒有此地要求的嚴格,沒有這個地方要求的圓滿。如果不能攝心,那就不叫做戒了,一定要攝心。什麼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無量壽經》在經題上,也是明白給我們顯示出來,清淨平等覺。「清淨」就是戒學,「平等」是定學,「覺」是慧學,所以經題上「戒定慧」三學具足。不但三學具足,同時也三寶具足。三寶是我們真正皈依處。「清淨」是僧寶,「平等」是法寶,「覺」是佛寶,佛是覺的意思,所以題目當中三寶具足。學佛學的是什麼,就是學這三樁事情。所以諸位要知道,三學就是三寶,三寶就是三學,這是一定要認識清楚的。

  學佛一入門,先傳授三皈,這是剛剛入門。「傳」是傳授給你,傳授什麼?把佛法修學的綱領傳授給你,綱領有三條,這叫三皈,我們叫「三皈依」。「皈」是回歸,「依」是依靠。我們以往迷惑顛倒,現在佛教給我們,我們從迷惑顛倒回來,這叫皈、回歸。依真實的智慧,依真正的正覺,這叫做「皈依佛」。我依佛,佛是正覺,佛是覺悟,佛是智慧。換句話說,以前我對人對事對物,感情用事,感情是迷;現在我要理智作主,不迷了,我用理性來判斷,無論對人對事對物都會做到恰到好處,圓圓滿滿。我有了依靠了,依靠自性覺,依靠智慧,這叫「皈依佛」。

  過去我們對於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錯誤了,這個錯誤就是迷。我現在從這些錯誤回過頭來(回歸),我要依正確的看法、正確的想法,正知正見,這叫「皈依法」。所以法是正知正見,正而不邪,從邪知見回過頭來,依正知見。

  第三叫「皈依僧」。僧代表清淨,六根清淨,一塵不染。我們從一切污染,精神的污染,心理的污染,思想的污染,見解的污染,甚至於現在連身體都污染,不得了!我們要遠離這些污染,回歸到清淨。我們要清淨心,我們要清淨身,身心清淨,這叫「皈依僧」。

  所以佛法修學一入門來,就先把修行的原則、修行的綱領傳授給你,這叫做「傳授三皈」。所以大家要記住,三皈第一個皈依佛,覺而不迷;第二個皈依法,正而不邪;第三個皈依僧,淨而不染,這叫三皈。

  法師只要是出家人,受過大戒的,都可以為大眾傳授三皈。傳授三皈,出家人給你傳授,你接受之後,他給你做證明,你曾經受過三皈。問題是你是不是真的受了三皈?關鍵在此地。果然真的接受了,從今而後,我的思想、言行、動作,一定是「覺不迷,正不邪,淨不染」,我是真正的三皈弟子,是佛的學生。受了三皈,還是迷惑顛倒,還是邪知邪見,還是樣樣污染,那就錯了。那你到佛門來受三皈,受的什麼三皈?受到的是「迷而不覺,邪而不正,染而不淨」,你怕你的「迷邪染」還不夠多,還要來再受一次,那還得了!那就大錯特錯了。這是諸位同修,統統要搞清楚,要搞明白。

  我聽說我們這一會,也有不少同修想要求傳授三皈,我今天在此地都傳授給你們了。這個要知道,這叫真正的傳授。三皈證書不重要,皈依證不重要,是你心地裡真正回頭,這個重要!這是諸佛菩薩承認的,皈依證不重要。千萬要記住,我受三皈是接受佛法修學最高的指導(就是這三條原則),不是皈依某個法師,那就糟了!那你就迷惑顛倒,「我是皈依某一個法師」,你明明是皈依三寶,不是皈依某法師。皈依某法師叫邪知邪見,迷而不覺,你迷上這個法師,喜歡這個法師,那個法師我就不喜歡他,我不皈依他,我皈依這個法師,我喜歡這個法師,我不喜歡那個法師。你看你都迷了,你的思想不是正知正見,你是邪知邪見,你心裡有分別、有執著,你已經染污了,就不清淨了。所以皈依某一個法師,「這個法師是我的皈依師」,給諸位說,你決定皈依的是「迷邪染」,你對於三皈完全不明瞭,完全不懂得。

  法師是代表僧團為你傳授三皈。接受三皈之後,這個「住持三寶」也是我們的老師,我們要尊重。剛才講了,我們的心要清淨,我們的心要平等,凡是出家人都是我們的老師,這就對了!傳授三皈的這個法師,他是僧團的一個代表人,他傳授給我,他給我做證明,我是三寶弟子。大家一定要清楚、要明瞭,千萬不要搞錯了。

  如果說皈依一個人,「這個人是我的皈依師,那個不是我的皈依師」,將來你的果報是在阿鼻地獄。我跟大家講的是真話,不是假話,不要以為我在這裡嚇唬你們。不是的,是實話。為什麼有這麼重的罪業?這個僧團叫和合僧團。你們看戒律,我們會講到不偷盜的戒。偷盜結罪最重的是盜僧團裡面的物品罪最重,為什麼它的罪最重呢?因為僧團不是我們這一個地球、一個國家,僧團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出家人統統都有分。那你結罪,這個罪就太重了,所以墮落也重。

  僧團是和睦、是一體的,「這個是我師父,那個不是我師父」,你在那裡分化僧團,你在那裡破壞僧團,這個罪過就重了。像現在黨派一樣,你在黨派裡製造分裂,在國家裡製造分裂,這個罪過就很重了。在僧團裡面製造分裂,那個罪是沒有辦法說的,諸佛菩薩都說不盡,所以這是我們必須要曉得。僧團要和合,六和敬,盡虛空遍法界,出家都是一家人,決定不可以破壞。所以諸位受三皈要明瞭,千萬不要發生誤會。

  三皈是戒律的基石,就是基礎,受戒一定在三皈之後。先有三皈的基礎,在這個基礎上建立戒學;然後以戒學為基礎,建立定學;在定學上才成就慧學。像蓋房子一樣,這個三皈是地基,我們要蓋三層樓,先打地基,基礎非常的穩厚堅固,蓋第一樓,再蓋第二樓,再蓋第三樓,是這麼一個道理。我們講「三無漏學」,先把三皈的大意,給諸位作一個簡單的說明,然後我們再看「攝心為戒」。

  大勢至菩薩告訴我們「都攝六根」。這個都攝六根,戒學圓滿了;「淨念相繼」,定慧就成就了。淨念是定,相繼是慧。可見得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修學的方法,「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也是圓滿的三無漏學。

  在這一章經文裡面,特別著重在淨念,就是淨念的標準,實在講,在攝心。戒學在通常的、廣義的講法是守法,所以它不限定在戒條,這個諸位一定要知道。戒條是有限的。何況律藏裡面,許多的戒條在現代已經不適用了。為什麼不適用?因為戒條是生活規範,是世尊在世為當時僧團所建立的。像大家在一塊常住,我們有「常住公約」,寺廟裡有常住訂的規矩。那個時候的僧團跟現在僧團不一樣,意識形態不相同,生活方式不相同,風俗習慣不相同,文化背景不相同。就好像法律一樣,我們今天把美國法律搬到台灣來,適不適用?不適用。那我們把三千年前古印度這個法律,搬到我們現在台灣來用,當然也不適用,這是同修們要知道的。但是它的精神適用,條文要修改,就像法律一樣,過幾年要修訂一次。為什麼要修訂一次?不適合於現化社會了,所以要修訂。這個戒律要修訂,但是它的精神不變。它的精神是什麼?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個是戒律永遠不能變更的精神。

  戒律傳到中國之後,在中國做了一次大幅度的修改,適合於我們中國人了。這一個主持修改的人,就是百丈大師。「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清規就是戒律的中國化,戒律的本土化,戒律的現代化。從這一次大幅度的修改之後,每一個朝代,每一個寺廟,都作小幅度的修改。因為中國地方畢竟太大了,很多個省分,南方跟北方人生活習慣就不相同,所以必須要按照我們此地、我們現在這個生活方式,來調整、來修訂,我們一定要遵守。所以戒律就是法規,在現在社會裡面,像國家的憲法、法律,還包括風俗習慣、道德觀念,都包括在戒律裡面,所以它的範圍非常之廣泛。

  學佛的人,佛弟子一定是奉公守法,決定不做犯法的事情,決定不做違規的事情。不犯法,不違規,心地很清淨,生活就很快樂,所以講「心安理得」,這個是真正的持戒。

  在戒律裡面,所有條文都能夠修改,都可以修改,但是有五條叫基本戒律,千年萬世都適用,超過了時間,超過了空間。在三千年前適用,現代還適用;在古印度適用,到中國也適用。這就是五個根本戒條,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不妄語、不飲酒,這個是古今中外,大家都認為這是正確的,所以這個五條叫做根本戒。其他的那些戒條,都要隨這個時代、隨地區來修訂,才能夠適用。所以五戒是根本戒律,是不受時空限制的,這是我們必須要遵守。

  什麼叫「三無漏學」?「三」是三條,戒定慧三條。「漏」是比喻,譬如我們這個茶杯如果有破損,水裝進去就漏掉了,我們就得不到所需要的了。佛用這個譬喻我們每一個人真心本性,本來具足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現在這個智慧、德能到哪裡去了?漏掉了。從什麼地方漏掉了?戒定慧這三樣東西沒有了,所以它漏掉了。如果具足戒定慧,那就不會漏掉了。所以這個「漏」也就是煩惱的代名詞,是妄想、分別、執著的代名詞,這些東西把我們的智慧、德能全部都漏失掉了。佛教給我們戒定慧這三學,這三種方法,可以防止我們功德的漏失,所以叫它做「無漏學」。這三樣東西能夠恢復自性,保全功德。由此可知,佛法修學的重點就是這三條。因此,世尊一生四十九年所說許多的經論,把它總歸納不出這個三大類,就是佛給我們講的戒學、定學、慧學。

  但是諸位要曉得,佛當年講經,不是像在學校編訂一個課程,按部就班來教學。佛當年教學是應機說法,什麼人向佛提出問題請教,佛就給他解答,以後記錄下來,都成了經典。因此,他並沒有專門講定,專門講戒。我們現在把它分為三藏,實在講分得很勉強。為什麼?譬如經藏裡面,《楞嚴經》在三藏裡面是經藏;雖是經藏,可是這一段講的是戒律。可見得每一部經裡面,戒定慧三學都有,統統都具足。我們編這個三藏經典,怎麼編法?看它分量的多少。譬如這部《楞嚴經》裡面講定的經文很長,講戒律的只有這一段,不長!講定講得多,我們就把它歸到經藏裡。假如這部經裡面,講戒講得多,講定講得少,我們就把它歸到律藏裡面。所以諸位同修將來看經,你就看到了,經裡面有講戒律,律裡面也有講定的,也有講慧的,只是看它分量偏重來分類。如果要是嚴格的分,那沒有法子分,每一部經論都有三學,這是我們必須要曉得的。

  可見得世尊的教學,確實就是教我們這三樁事情,為我們說明,為什麼要守法,為什麼要持戒,持戒的好處、功德、利益在哪些地方。我們明白了,瞭解了,自然就歡歡喜喜的去遵守,不會去違背。世尊不勉強我們做一樁事情,循循善誘,一定給我們講得很清楚、很明白,讓我們歡歡喜喜的去接受,這是教學法的高明,他從不勉強我們做一樁事情。

  因為守法,我們的身心安穩,身心的安穩是修定的基礎。譬如,修定的人做了虧心事情,做了犯法的事情,常常有恐懼,他的定不會成功。他怎麼可能成功?縱然修成定,也不是正定,也一定是邪定在裡面,不是真正的定。所以正定一定建立在身心安穩的基礎上。

  唯有心真正定下來了,這個定心起作用就是智慧。因此,智慧我們不要修,智慧不要去求。為什麼?決定求不到。諸位同修要記住,慧是清淨心的作用。所以整個佛法修學的樞紐就在定,戒是修定的手段,是修定的基礎,是修定的預備功夫。得到定之後,自然就開慧了,小定開小智慧,大定開大智慧,圓定就開究竟圓滿的智慧。所以智慧不要求。

  我們看古今這些念佛的人,我前面跟諸位說過,那個老實念佛的人,他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知道,他念佛念到功夫純熟了,他真的開智慧;智慧現前了,他樣樣都通達,樣樣都懂得。

  我們要問,既然他慧開了,樣樣都通達明瞭了,他為什麼不弘法利生,他要著急去往生。這是不是太自私了,是不是不慈悲?我們凡夫看好像是這樣,其實不然。度眾生要緣分,他雖然開悟了,沒有法緣,縱然跟諸位講經說法,人家不相信。人家說:「你不認識字,你沒有學過。」不相信!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住在這個世間,對大眾沒有利益,對自己也沒有利益,那就趕緊往生。絕對不是他的壽命剛剛好到了,沒那麼巧,而是他功夫成就,有能力往生,馬上就走了。有這種能力,還不往生,還要留在這個世間,只有一個理由,說法度眾生;除這個理由之外,沒有第二個理由。還有一些有緣的眾生可度,就是還有不少人能夠相信他,能夠聽他勸告的,他有責任要勸告這些大眾,幫助他們成就淨業,他就不能走。所以,緣盡了就走,還有緣就必須要留在這個世間。這是我們明瞭這個事實真相,才知道真正修行要注重戒定。

  下面是這四條重戒。剛才講了,這是五戒裡面前面四條,是超越時間、超越空間的。不但我們這個世間一切大眾要遵守,即使十方一切諸佛剎土,這個五條戒也是共同的戒學,也不會有一絲毫改變,都是共同的科目,基礎的基礎。但是一般大乘經講戒律,第一個是殺戒(殺盜淫妄),本經裡面第一個是淫戒,這在一切戒經裡不一樣。為什麼把這個放在第一條,它的原因很深,意義很深。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明天我們就正式講經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