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楞嚴經  (第八十四集)  1981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7-001-0084

  六入裡面第一段:

  【阿難。即彼目睛瞪發勞者。兼目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我們一段一段來研究。最近好像各地方對《楞嚴經》、《圓覺經》的興趣很濃厚,許多地方都來找我講經。我說:講什麼經?不是《楞嚴》,就是《圓覺》。這兩部經確實是好經。可是《楞嚴》要講一遍實在是不容易,因為經文長,需要的時間當然也就相當的長。《圓覺經》雖然是短一點,如果要細講也要相當長的時間,我們以往在圓覺寺大專講座裡面,曾經用四十個小時把一部《圓覺經》講出來,實際上四十小時是不夠用的。所以今年暑假,梅山禪林寺與我們商量妥了,在他那裡辦講座。他們那邊大概再過幾天要派人到這個地方來接洽,研究怎麼個辦法。經,我想還是用《圓覺經》,但是我們不講了,下一次暑期講座不講,我們完全用研究討論的方式。因為希望老同修參加,已經聽過《圓覺經》的,對《圓覺經》還用過功夫的,我們做深入的研究討論,這比較更有意義。

  《楞嚴》實際跟《圓覺》是同樣的性質,所以人家稱《圓覺》為小《楞嚴》,《楞嚴經》裡面所說的當然比《圓覺經》講得更詳細。像「四科七大」,說明真妄不二、真妄一如,如果要是不能夠明白這個道理、契入這個境界,那我們就免不了輪迴。像《圓覺經》上所說的,《圓覺經》裡面所講的輪迴,不僅僅說我們六道輪迴。我們現在一般講輪迴,大家就有概念:三界六道的輪迴。實際上三界之外,縱然到等覺菩薩還有輪迴,那叫界外變易生死的輪迴。我們三界之內是分段生死、變易生死兩種輪迴,我們現在受的是兩種輪迴。超越三界之後,在一般講證得阿羅漢果以上,三界之內的生死輪迴沒有了,可是三界之外的變易生死輪迴還是有,所以對於如來的圓覺性還是不能夠證得。這是研究教義,一定要明達教相。我們講「佛」,不通達教相的人他是含糊籠統的,「成佛了」;明達教相的,一定要「成佛了,是什麼佛?」藏通別圓,是藏教佛、是通教佛,還是圓教的佛?這要問清楚。為什麼?唯獨圓教的佛才真正脫離輪迴,藏、通、別佛還要受變易輪迴,這是我們一定要清楚的。

  《楞嚴經》上這一段經義,如果你要是通達、要是契入,就是證得了,那你三界之外的變易輪迴也有能力把它了斷。如果你要是不明瞭這個道理,換句話說,三界之外的輪迴你根本是無從下手。當然這個已經說得很高,因為我們現在三界之內的生死輪迴還沒有辦法了,還能談到三界之外的嗎?這是教你三界之外的。可是對我們現前修行有沒有好處?跟諸位說,好處太多了。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念佛,把這些道理運用在念佛上,咱們念佛求的就是理一心不亂。能不能求得,那個不要緊,那是另外一樁事情,古人所說「取法乎上,僅得乎中」,我求的是理一心,理一心求不到,得個事一心也不錯!所以說還是有很大的幫助。希望同修們對於經義要細心的去體會,能夠體會到了,真是明瞭一分就有一分受用,明瞭兩分就有兩分受用,這是真實不虛的。

  經文分為六段,實際上你只要懂得一段,其餘的五段就明瞭,可以以此類推,都明瞭了。我們在講解就第一段要多用點時間,細細的給諸位來說明。這一節經文裡面,世尊是先引用我們日常這些事相,來說明眼根是虛妄而不實在的。叫著『阿難』,底下的話就是很重要的話,特別叫他的名字,提醒他注意,這是阿難。提醒阿難的注意,實際上阿難是我們的代表;換句話說,就是叫我們注意。舉的是我們眼見色這個比喻,這是我們眼前的事情。『目睛瞪發』,「瞪」我們常講直看,眼睛睜得大大的,一直看著一個物相,這就叫瞪。這樣的看法看東西,諸位要曉得,我們眼睛常常會眨眼睛,眨眼睛就是眼睛疲勞,眨一下它能夠恢復,如果你老瞪著不眨眼睛,這個眼睛很容易疲勞,是舉這個例子。你要是不相信你就可以試驗,你可以看一個色相,你瞪著眼睛看,看久了就疲勞,疲勞就出怪相,眼睛就看到很多虛妄的相。所以眼睛的疲勞是由於瞪目而視,才有這麼個現象。

  佛是用這淺顯的例子來顯發真如不守自性,真如不守自性也有一種勞相,不正常的現象。經裡面講的「妄為明覺」,可見得明覺是我們真如本性的勞相。這個明覺是什麼?明覺就是無明,到後面會講到「知見立知是無明本」,無明是這麼來的。也就是此地這個意思,是真如不守自性才有明覺,這個明覺就是知見立知,也就是《起信論》裡面講的不覺。也就像我們眼睛見色瞪發勞相是一樣的意思,相彷彿的。『兼目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這幾句話是相當微細,不是比喻能夠比得清楚。這裡得要說到最初六根的根源,六根的根源是因為阿賴耶的見分取相分,這個地方要注意到,妄就從這個地方起來,只要你有能見,一定就有所見。雖然很微細,實在上也可以體會得到,也可以能夠證實。

  我們眼睛見外面一切色相,當你一念不生,沒有能見、取見的時候,諸位要曉得,這是見性用事,與諸佛菩薩沒有兩樣。如果在色塵裡面稍稍起一念,這就有能見,這個能見就是見分起作用,諸位要曉得這個道理,不是見性的作用。為什麼?見性沒有能所。它見不見?見,就跟鏡子照東西一樣,照得清清楚楚,裡頭沒有能所。這個相實在是很細,剛才我講,細可以能夠體會,所以佛法取證是可以在我們自身來證明。特別是唯識,你看唐大圓講唯識,台灣李炳老編的《唯識新裁擷彙》,你們細細讀讀就曉得,是可以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來證實,可以能夠發現什麼是見性、什麼是眼識,就是什麼是見分、什麼是相分,什麼是真如本性。如果諸位能夠覺察到這一層,你的修行可以說漸漸就無礙,不會有障礙。無論你用的哪門功夫,你都會有成就、都會有受用,用在念佛上可以直取理一心不亂。這就是一乘了義的經典。

  《圓覺經》也是屬於一乘了義,對我們的幫助就很大。諸位特別要留意,一有能所,這個能所是很微細,粗的能所觀念我們很容易覺察,細的能所不容易覺察。但是我們能夠覺察粗的就算不錯了,總是從粗漸漸覺察到細。我們要遠離,也是先離粗,漸漸才離細、再離微細的能所。一定要曉得,見性裡面決定沒有能所,六根的根性裡頭沒有能所。這就把我們的眼比作性,比作真如本性,就是菩提覺性;把勞與勞相就比作見相兩分,換句話說,落在第二義裡頭了。這是我們講到六根的根源,說明見分取相分,說到最微細的是阿賴耶。經裡面講,「吸習中歸,和合結成五淨色根」,淨色根是這麼來的。根、塵、識,這三者是互為因緣,從阿賴耶的細相裡面說,第一個相是無明業相,無明業相是一念不覺,也說之為一念妄動。這些問題將來在《起信論》裡面我們還要細細的討論。必須要真正體會到才有作用,就是自己才有受用;如果單單只是曉得這些名相,一天到晚胡思亂想,想這個名相沒用處,那就是清涼大師講的增長邪見、增長無明,那我們學佛就學錯了,路子走錯了。

  因為不覺這才「妄為明覺」,這個妄為明覺就是阿賴耶的見分;阿賴耶一有見分,立刻就起了一個相分。相分從哪裡來的?相分從見分裡變現出來。好了,這是最初的,這個見相一結合,吸習,吸是吸收,互相的吸收,見分吸收相分,相分吸收見分,這樣變成淨色根。淨色根,我們佛法裡面講叫中陰身,中陰我們世間人講的靈魂,他有色、有六根。如果中陰要是沒有六根的話,人要是去世了,給他超度,那都是假的、都是空的,他沒有六根那有什麼用處?他沒有見聞覺知,你給他超度有什麼用處?中陰確實是有,就是神識確實有,投胎就是這個東西去投胎,他去投胎。所以我說淨色根不是神經系統,為什麼?這個人去投胎,不會那個神經離開身體到別的地方投胎去了,沒有這個現象。所以講神經系統是淨色根,我沒有辦法相信。以後六道輪迴就是它,所以神識不改變,我們這個身體的形狀會改變,這一生得個人身是這個樣子,來一生墮個狗身是狗的樣子,人跟狗不一樣,那個神識是一個,不是兩個,所以神識是屬於淨色根。

  淨色,換句話說,不是我們肉眼能夠見得到的,但是要有相當禪定的功夫能見得到。這個相當的禪定功夫,也不需要是很深的禪定功夫,譬如在我們佛門裡面有定功的人能夠見到鬼、見到靈魂的,有,道教也有,甚至現在西方人跟鬼打交道的,見到神識的也很多。但是諸位要曉得,中陰不是鬼,這我們要搞清楚,靈魂不是鬼。如果做鬼,那是六道之一,它去投胎,到鬼道裡面投胎做鬼去了。鬼的生態多半是化生,但是也有胎生的,佛經裡有講也有胎生的,那是投到鬼道的時候才變成鬼。如果沒有到鬼道,你看《地藏經》裡面講(大多數情形是這樣的,有少數是例外),多半人死了之後,中陰停留的期間一般是四十九天,我們做七也就是根據這樁事實來做的,四十九天以後多半去投胎了。所以這四十九天之內給他誦經、培福,他很有受用。這是我們說明淨色根。天眼就能夠見到淨色根,修禪定的定中有慧眼,也能夠見到淨色根。再說我們作夢,夢中的境界也是屬於淨色;如果你說夢中是沒有色,有禪定的人就不會見到你在作夢。你在那裡睡覺,你的神識作夢,夢到美國去玩了、到英國去玩了,那有禪定功夫的人看到你的神識一會到這裡、一會到那裡,那些相都變現出來,他都看得清清楚楚,可見得這個東西不是神經系統。如果說我們作夢夢到到美國去,我們六根的神經難道出去了嗎?真的跑到國外去了嗎?不可能的事情。我說這些話的時候,現在就有些人拿著神經系統來附會淨色根,講不通。

  淨色根是屬於色法,在百法裡面講是屬於色法。有了這個東西之後,就麻煩來了,三界之內、三界之外都脫不了這個束縛,這就是迷。淨色是為浮塵根所依的,它要起作用,譬如他到人道投胎,得個人身,淨色的眼根必定要得浮塵根才起作用,淨色的耳根一定要得浮塵耳根它才起聽聞的作用。可是浮塵根不能發識,沒有知覺,有知覺、能夠發識的是淨色根。古人也舉例子說,譬如一個人他剛剛去世,去世的時候他的六根沒壞,浮塵根還沒壞。如果浮塵根能夠發識,這個人就不叫死人,他六根有感覺、有起作用,還能叫死人嗎?我們講人怎麼是死了?神識離開這個身體,僅剩肉身的軀殼,浮塵根的軀殼它不起作用,這是叫人死。由此可知,淨色根難懂,無怪乎玄奘大師在《八識規矩頌》裡面說,「愚者難分識與根」。那個愚者是指阿羅漢,阿羅漢有天眼、有慧眼,他能夠見到淨色根,雖然見到淨色根,就是根跟識還是分不清楚,由此可知,這個東西難。譬如我們講淨色的眼根與眼識,因為淨色根它發眼識,到底它是根、到底它是識?連阿羅漢的智慧都不行,都還搞不清楚,必須要大菩薩他才能分得清清楚楚,哪是根、哪是塵、哪是識。淨色根,這是講最初的它是怎麼成就的,我們一定要把它搞清楚,曉得它的成就是因緣和合,是因緣生法。既是因緣生法,當然它就沒有自性,當體即空,仔細的去觀察,雖然講為浮塵根所依,實際上本來無入。

  我們今天此地這個科題叫六入,本來無入,現在有了六入之名。入有能入、有所入,能入的在此地講的是六根,這個地方講的眼根,根為能入,六塵為所入。可是諸位必得要了解,佛菩薩說一切法皆是善巧方便,我們可不能當了真。當真了,心裡一有執著,「真的,眼根真能入,色塵真的入進去了」,你這一執著,這叫邪知邪見。我再舉個比喻說,我們現在照相機攝取鏡頭,照相機鏡頭就是根,能入,外面景象是所入,入進去了。你仔細再去想一想,照相機鏡頭它真有能入、有所入嗎?如果真有所入,給你照相,你應該一下子跑到照相機裡面去,那才叫真入,它才有能入、才有所入。你人站在外面如如不動,根本就沒有入進去,實際上並沒有能入所入,能入所入是假的。

  我們眼睛入外面的色塵,色塵真的跑到我們眼睛裡面去?哪有這回事情!雖沒有這回事情,自己裡面造成個虛妄的景象、造成個幻相,而這個幻相與外面相還一模一樣,比照相機還要靈巧。為什麼?照相機照的那個,它把外面景象攝進裡面去了,它縮小了,縮成個小畫面;我們這也是小畫面,但這小畫面在自己感官裡跟外面的大畫面一樣,一模一樣大,這真是妙不可言。我們眼根的構造就像一台照相機一樣,是非常巧妙的照相機,我們今天科學家還辦不到,還造不出這樣的照相機。我們現在的照相機很有進步,有幾十種不同的鏡頭,可是我們這一個瞳孔在境界裡就起變化,什麼樣的鏡頭,這一個瞳孔就行了,就能夠適用。而我們照相機一種鏡頭它是呆板、是死東西,它不能變化;我們這眼球是隨著境界變化,所以說巧妙之極。妙極,這是淨色根妙極。雖然跟你講六入,你可不要當真,真的有個出入,如果真有出入,這個問題難了,解決不了!

  曉得這個出入是假的,能入與所入都不是真的,這是什麼相?這是眼根勞相。這個地方講「兼目」,眼根為相分,勞就是見分,這是「兼目與勞」。這個二分本來沒有的,真如本性裡頭哪有三細相?三細相「同是菩提瞪發勞相」。由此可知,妄是依真而有的,我們真如本性,此地是個比喻,不是真的,真如本性哪裡還會有瞪目發勞?真如本性不會的,這是取個比喻,實在是不得已。比喻沒有辦法比得那麼恰好,只能比個彷彿,它的目的告訴我們事實真相,類似的情形,類似並不就是這個情形,只是給你講類似。你曉得類似,覺悟了,這是假的,不是真的,目的就達到,這才叫開悟。意思是顯示八識的體就是真如本性,我們的體迷了,就叫做「菩提瞪發勞相」,是取這個意思。但是見相二分統是依阿賴耶識,是阿賴耶識的行相而已,就是阿賴耶識的行動、現相而已。

  雖然是妄,妄不離真,以我們今天眼根見色來說,我們眼識是虛妄的,五俱起意識更是虛妄的,有沒有離開見性?沒有,沒有離開見性。而見性,前面第二卷裡「十番顯見」跟諸位講得很清楚,見性是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垢不淨的。妄識是有生有滅,我們眼識是生滅的,色相是生滅的,諸位要是讀百法曉得,這是有為法,有為法就是生滅法。我們講阿賴耶也是有為法,阿賴耶的體是無為法,一切萬法之體統是阿賴耶。換句話說,一切法的理體都是無為法、都是真如本性,這是要曉得的。在唯識裡面給你講,心用四分,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自證分就是講理體,是一不是二,所以見相二分不離自體。這句話,我們拿現代的術語來說,見分就是精神作用,相分就是物質。精神跟物質是同一個體、同一個根源,體不滅,用當然也不滅。今天科學家所說的精神不滅、物質不滅,佛經在三千年前就發明這個道理。它雖然是妄,妄不離真,元無二體,所以叫「同是」。

  佛在此地,就我們自己的身體上已經成六根自體來做一個比喻說,本來沒有六根,因為最初見相和合而成淨色根。這是我們要去追究的,以及禪宗裡面所參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如果能夠參到這個境界,那與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只隔一層了,到這個境界是隔一層,這一層突破就見性。我今天給諸位講這些話,這個境界是很高的境界,在圓教裡面講,至少是圓教初住菩薩的境界;要是在別教裡面講,這是初地菩薩的境界,是相當高的境界。我們可以理解,諸位如果是心很細的話,對於佛經要是稍稍有些修養,很細心的話,能夠領會到這個意思,知道我們是怎麼來的。你曉得自己是怎麼來的,同時你也就曉得宇宙是怎麼來的,這個世界是怎麼來的。

  前些天有個出版社放了一套「宇宙的奧祕」的幻燈片在我們這裡,我們也看了幾張,它的價錢太貴了。那是科學家在那裡打妄想、猜想,這個宇宙是怎麼形成的、怎麼來的,憑著肉眼、科學儀器來觀察。給諸位說,都叫妄想,不是真實的。他們所發現、所觀察的只是表面的活動,沒有辦法找到根源。如果說人是人猿變的,現在人猿都應該變成人才對,不應該再有人猿。今天認為這是科學,迷信科學比迷信佛法還要可怕!迷信佛法,天下可以太平;迷信科學,總有一天這個地球會被他們製造核子的東西爆炸掉,同歸於盡。你看到底迷信哪個好?迷信科學,到後來是同歸於盡;迷信佛法,終極的目標是天下太平。何況佛法絕不是迷信,為什麼?它叫我們求證,叫我們自己把這些理論、把這個事實真相證實,這就是科學的精神。如果它只這樣說,你也只能夠這樣接受,不准你去求證,這就變成宗教了。佛法不是宗教,它裡面有很嚴肅的科學精神,每一個理論、每一樁事實都叫我們自己親證,這才算是自己的。聽別人講的,道聽塗說,這在佛法裡頭不許可。

  從這個淺顯一身做例子,《般若經》裡面常常講「觀照般若」,經中常說依文字起觀照,這個依文字是個例子,文字般若也叫做方便般若,方便般若裡面就包括世出世間一切法。換句話說,我們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面,六根接觸六塵就是方便般若,我們在這裡面要能提得起觀照的功夫。這些功夫我們現前可以用,問題就是你會不會?你如果會,你二六時中的功夫不會間斷,沒有任何人能夠妨礙你。我們眼見色,誰妨礙你,叫你眼睛不要見?沒有人妨礙;誰妨礙你,叫你不要聽?沒有妨礙。見色聞聲這就是方便般若,會的是什麼?會的在這裡面起觀照般若。到第六卷觀音菩薩教給我們,「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楞嚴經》是以觀世音菩薩為中心,以觀音菩薩為主,全經的精華就在觀音菩薩這一章。怎麼觀照法?就是你對於這一切事理都明瞭通達了,這就是觀照。為什麼?在一切境界裡頭妄念不生,妄念不生就是正念現前。所以這不是無念,而是無妄念,他有正念。

  正念是什麼?正念就是智照,這是正念。見性見色性這是正念,聞性聞聲性這是正念;眼識見色塵是妄念,耳識聞聲塵是妄念,五俱起意識連帶起作用,那更是妄念,妄中之妄,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見色聞聲都在用功夫,「性成無上道」,穿衣吃飯,穿衣是觸塵,身根對觸塵,這是迷、是妄念。覺悟的人怎麼樣?身性見觸性。吃飯的時候舌性對味性,而不是舌識對味塵,真正功夫是這個意思。但是你要是不了解一乘教義,不了解這個道理,不了解這個事實真相,確實你的功夫不得其門而入,你沒法子入。你把事實真相都了解,一天到晚都在做功夫,而且做的是上上乘功夫。我話可以說是講得很清楚,可是諸位恐怕還是不能用,不能用就老實念佛去!一面老實念佛,一面隨時隨處研究教理,解行並進,對我們會有很大的好處。

  佛在此地舉出這個例子,就是顯示我們真如本性,在一念不動而有無明,六根最初結成這個現象,這個相太細,但是這是根本的問題,這是講根源。所以不得已藉我們的肉身、色陰,眼根瞪目發勞來比喻眼入的虛妄。如果我們眼睛要是不瞪,這個勞相就沒有了,就沒有這個勞相;換句話說,如果真如本性要是不迷,當然是純一精明之體,哪來的妄!一切妄境都沒有,那個時候的境界就叫做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實際上有沒有這個名?給諸位說,沒有這個名,這個名是不得已而建立的。如果你心裡還有個一真法界,這個一真法界就是勞相,就是個妄念。所以到究竟的境界,真正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佛常說「開口便錯,動念即乖」,禪宗裡面所謂「向上一著,口掛牆壁」,口掛在牆壁上去,沒得說。這個意思大家要細細去體會,實在是很深。如果有唯識的基礎、有般若的基礎,要方便得多;唯識跟般若沒有基礎的話,這很難懂。下面一段經文說:

  【因於明暗二種妄塵。發見居中。吸此塵象。名為見性。此見離彼明暗二塵。畢竟無體。】

  『因於明暗二種妄塵』,彼此是相對的,我們眼講見,這個見,當然色相無量無邊,一樁一樁的來說說不盡,所以把一切色相歸納為兩類,不出這兩類,一個明、一個暗。由明暗包括了所有的色塵境界,不是見明、就是見暗。這兩種現象給我們迷而不覺的人帶來麻煩,對佛菩薩、覺悟的人沒問題。為什麼?人家在這個現象裡沒有取捨,平等一如,曉得這個境界是虛妄的,像《金剛經》裡面所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他真正能夠做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沒事。雖然是妄,妄不礙真,因為明暗二相是依他起性,依他起性沒有毛病,不是病,病在遍計執。遍計執是什麼?得失取捨,這才叫大錯特錯,在一切相裡面起分別、起執著。這裡也把它歸納,歸納這四個字就夠了,患得患失,有取有捨。這一取相,就把我們本來湛然不動的本性、理體,就像眼睛瞪目發勞一樣。

  『發見居中』,這叫見性。見性,《楞嚴》前頭講,是帶妄之真,不是純真;純真只叫性,沒有見。給你講叫見性、聞性,叫六根根性,這是帶妄之真,真裡面摻雜著有妄。經文裡面講「發見居中,吸此塵象」,塵象就是色塵,就像照相一樣,底片上已經有它的影像,取了,有了這個相。有了這個相就變成見性,這個見性在此地當作能見的見量來講,就是能見之量。但是我們要曉得,這個見性是由『明暗二種妄塵』所發的,離塵沒有體,所以曉得見性就是菩提心中瞪發的勞相。諸位如果頭腦要是聰明的話,你曉得見性是菩提瞪發勞相,耳鼻舌身哪一根不如是!一樁明瞭,樣樣都通達。《楞嚴》裡面,特別是交光大師,我們今天用的本子是交光大師的科判,雖然註解不在這裡面,但是你看科判,也能把交光大師的意思都看出來。他老人家教我們「捨識用根」,這是最高明的修行方法。用根用什麼?就用這個見性,見性是帶妄之真,「菩提瞪發勞相」,用這個就不容易。

  我們一般凡夫用什麼?用第六意識,你看看距離這個見性差多少層!見性是阿賴耶識的見分,由阿賴耶再變為末那,由末那再變為第六意識。何況我們現在還不是真正直接用第六意識,而是用的與第六意識、第七識相應的心所,把這個東西當作心,貪瞋痴慢,他用的是這個心。那個得失心,你去查查《百法明門》,是不相應的心所,貪瞋痴慢是相應的心所,我們把這些東西當作心,真是冤枉!所以說你錯用了心,你心用錯了。我們現在直接用真如本性沒有辦法,做不到;直接用真如本性的話,那是佛與大菩薩,那就成佛了,最低限度也是圓教初住以上的分證佛,天台大師所講的,六即佛裡頭的分證佛,那是講明心見性。我們如果能捨識用根,就是說我們能夠用見性、用聞性,我們能夠用六根根性,這是達到明心見性最接近的一條道路,是一條直路、最近的路。這是我們拿禪家來講是明心見性,要以我們念佛來說是理一心不亂。我們要是能夠用六根根性修念佛法門,這就是最接近理一心不亂的門徑,這是我們應當要曉得的。

  如果我們還用第六意識,還用與六識相應的五十一心所、二十四不相應,給諸位說,我們想念到事一心不亂都不容易做到,你要能念到個功夫成片,那算你很幸運。所以學佛人與世間人差別在哪裡?就是用心不一樣。我們能夠用見性就是用真心,因為這個真心只帶一分妄,不是完全虛妄的;到六識、七識、心心所,那完全是虛妄的。還應該曉得的是,「明暗二塵」,這就是講的一切色法,《金剛經》裡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明暗二塵不是真的,是本來無,沒有自體,從什麼地方來的?是我們妄見變現出來的。就像我們眼睛疲勞看到空中有花,眼睛有病看到燈上有圓影,燈上哪有影、空中哪有花?是疲勞現的幻相。所以這個相,你不能說它沒有,它有這個相;你不能說它真有,它根本無,根本沒有,好眼睛人看不到。亦同作夢一樣,夢也是非有非無,不能說它有,也不能說它無。你要說它有,它沒有自體,完全是虛妄的;你說它無,它有虛妄的相在,作夢的時候,短暫的暫時有那個相在。

  我們要曉得,十法界依正莊嚴,不要說我們凡夫六道輪迴裡面的境界,就連西方極樂世界從凡聖同居土到實報莊嚴土也不例外,也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只有常寂光土是一真法界,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永嘉大師證道歌》上說:「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由此可知,無量無邊恆沙世界是我們菩提瞪發勞相,就是這個妄相。這裡面的意思很深,諸位要是果然見到了,才真正體會到老子所說的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才能真正明白《金剛經》所謂「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裡面就是根塵識三者的根源、三者的關係,我們要是明白以後才曉得,這三樣東西沒有一樣是真實的。可是這個三和合它就發生虛妄的作用,所謂根身世界、依報正報,種種作用它就現了。正如同我們作夢,在夢中的境界相一樣,它起作用。

  佛在經文裡面的義趣,就是教我們明白這個事實真相,曉得妄見以及所結的浮塵根、勝義根,確實沒有實體可得。換句話說,所謂「發見居中,吸此塵象」,也是個方便說,就好像照相機的鏡頭一樣,吸收那個形相,在裡頭造個形相,是方便說,實際上都是假的。鏡頭也不吸,外頭境相也不入,自己在裡面製造妄相,但是自己造妄相,有鏡頭、有外面境相為緣,他自己在製造這個妄相。總而言之一句話,統統沒有自性,全是幻化的,我們不要被這些假相迷惑。覺悟的人,他的態度不一樣,他曉得這些相是假的、是虛妄的,所以他在一切萬相裡心清淨、如如不動,對外面一切境界相無取無捨。取不對,捨也不對,不是真的,你捨它幹什麼?取相是過失,捨相跟取相是同樣的過失,清淨心裡頭沒有取捨、沒有得失,這個時候你才能夠見到真相。

  『此見離彼明暗二塵,畢竟無體』,「此見」是指前面講的見性,前面這一科、這一小段說明見性是怎麼回事情、怎麼來的,再告訴我們見性是無自性的,離塵無體。前面經文曾經說過,離明見暗,顯示見性不隨明滅;此地說明,如果明暗雙離了,這個時候見性是什麼樣子?「畢竟無體」。可見得見性只是依托在明暗塵相,妄現這麼個境界,實際上它沒有自體。由此我們就可以理解到,真見無生,「無體無生,則因緣即空」。這句話也是很難懂,龍樹菩薩造《中觀論》說明八不,特別顯示出「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不是共生,也不是無因而生的,「是故知無生」。我們念佛迴向天天求的,求證得無生法忍,幾時你能夠見到諸法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無生法忍就證得,才曉得一切法本來不生。

  《楞嚴經》裡面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都是很深的道理,給諸位說,都是事實真相,只是我們眼前不能證得。但是這事是不是在眼前?是在眼前。是在眼前而不能證得,冤枉!我們為什麼不能證得?就是六根接觸六塵起心動念、打妄想,不能證得。「好,我在六根接觸六塵,我也不起心、也不動念,我什麼想也沒有了」,能不能證得?還是不能證得。為什麼不能證得?裡頭還起了個心,起了個「我心不動」,起了個「不動」的心也不行。這就變成什麼?修無想定。所以你想,錯了;你不想,也錯了,麻煩大了!為什麼?因為你想是用第六意識,你不想還是用第六意識,麻煩在這個地方,不用第六意識那就成功了。不用第六意識顯示出來什麼?是見性。見性見就叫做妙觀察智,妙觀察這就叫轉識成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實際上就是交光大師教給我們「捨識用根」,你才能夠見到一切法無體無生。無體,就是無自性;無生,因緣即空。本經後面給我們講,非因緣、非自然、非和合、非不和合,我們乍聽起來好像這個話講得互相矛盾,實際上句句都是講的真實話。

  前面也曾經說緣心離塵無體,這在第一卷裡頭就講,顯示見性有體;這個地方現在又講見性離塵畢竟無體,這是什麼意思?我在前幾天到南部去講經,因為《楞嚴》我們當中隔了一段時期,我希望大家利用這幾天晚上,把《楞嚴經》前面兩卷念一念,有沒有念?你沒有念就沒有這個問題,你要是念了之後會想到這個問題。前面講的緣心,就是六塵緣影的心,離塵無體,現在為什麼說這個?那個時候說見性有體的、見性是真的,現在這個地方又講見性是「此見離彼明暗二塵畢竟無體」,你一定會有這個疑問出來,好像前後說話不是有矛盾了嗎?實際是意思一層比一層深。因為在前面阿難尊者認定第六意識是自己的心,不肯放棄,佛給他講的目的是叫他把六識妄想心捨掉,叫他認真心,這叫進一步,把那個妄的離開,進一步取個帶妄之真;現在是要你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絕不是矛盾,是一個階層、一個階層把你提升。所以前面說見性有體,到此地這個境界又高了一層,是要把阿難尊者提高到親證妙真如性。

  換句話說,前面是從第六識把他拉到阿賴耶的見分,現在要從阿賴耶見分裡面把他提升到真如本性,意思在這個地方。所以說見性無體,是菩提心中瞪發勞相,顯示出眼入也不過是幻妄稱相而已。如果要不是幻妄稱相,我們事實上能夠證得,為什麼我們凡夫見量不過分寸?隔了一張紙,外頭為什麼見不到?我們可以用見性見,不用眼識,見性見,隔了一張紙也不能夠見到外頭,這是事實。所以佛非要這樣說,不這樣說,那真是我們疑慮重重。見性的見量是盡虛空遍法界的,為什麼我們今天的見量沒有這麼大?我們今天捨心意識,我們是不是能夠恢復到這個能力?真正離開心意識,我們六根的作用確實是遍法界,根根塵塵無有一法不周遍法界,這個時候才是我們世間人所謂全知全能,才到這個境界。所以佛說法的意思很深,這裡面教我們了解事實真相。相分跟見分都是無自性,連同所生起的八個識,經裡面舉比喻好像交蘆一樣,也就好像鼎之三足,有一個才有那兩個;一個沒有了,三個都沒有。後面會說得很清楚、很詳細,希望大家要細心的體會,細心的來學習。今天時間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