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楞嚴經  (第七十五集)  1981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7-001-0075

  五十二頁第一行,前面將四科的大意簡單的介紹過,今天我們就看到經文了。

  【如是乃至五陰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

  前面這幾句話是承上文而來的,說明這些浮幻之法,若從相上來說完全是虛妄的,雖然是虛妄相,要從性上講都是真實的。這幾句說得非常的具體,『如是乃至五陰』一直到『十八界』,都是相妄性真;這一大科,世尊是且舉平日所談諸世間法,來說明性相確實是不離眼前,令見實相;各盡萬法,不過色心這兩個字對一切根性不同的眾生有開合之說而已。說到這個地方,學佛總得要覺悟,要覺悟首先要放得下,學佛之不能覺悟就是放不下,放不下什麼?放不下的可以說是千千萬萬無量無邊。這無量無邊要是歸納起來不外乎三類,第一類就是妄想,想東想西,第二類就是執著,第三類就是分別。這三類只要有一絲絲還放不下就不能開悟,把我們的悟門就堵塞。這個事情,再給諸位說,真正講修行還用不得功,為什麼說用不得功?這一用功,諸位想想,是不是又落在分別、執著、妄想裡面?這就古人說此處用不得力也。不用功也不行,用功是又錯了,麻煩就在此地。

  因此這個境界,利根的人頓悟,祖師說頓修頓悟,利根的人。鈍根的人漸修,在我們現前大眾,我自己也是根性很鈍,我也不是頓悟的,我是走漸悟的路子。漸悟的路子是一個很笨、很老實的辦法,那就是依教奉行。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依教奉行。心之所思、口之所言、身之所行,都要向一個目標、一個方向,就是悟入佛之知見,就是向這個方向。剛才給諸位提到兩句話,「性相不離目前,實相各盡萬法」,這兩句話是佛與大菩薩們他們的境界,正是前面我們讀過的,如來與大菩薩們「見與見緣,並所想相,如虛空華」,才能見得到凡所有相皆是實相。我們是見與見緣都把它當作是實在的,在這裡面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那就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可見得這樁事情是要親證的,能不能討論?不能討論。何以故?言語道斷,討論什麼?心行處滅,思惟什麼?不能討論,也不能夠去想像,如果你要一想,「這是不是實相?我是不是證得實相?」早就差了千里萬里。可是一昧的、老實的做下去,有個十年、二十年的功夫,不知不覺的能入這個境界,契入。

  這裡面關鍵不可以有心入,有心、存了心,入不進去;不可以無心入,無心也入不進去。這事情難辦,有心不行,無心也不行,我得把話給諸位說清楚,不可以有心是不可以有妄心,不可以無心是不可以無真心;換句話說,真心是有,妄心沒有,這就契入了。因此在用功夫講到修行之前,諸位想想,教理不能不明,教理說的什麼?就是說的真妄。真妄,心有真妄,有真心、有妄心;境有真妄,有妄相、有實相。千經萬論,祖祖相傳,就是說明這個道理。真相大白就是看破,看破之後自然放下。放下什麼?分別放下,第六意識放下,不再起作用;執著放下,第七意識放下;妄想也放下,這一放下,所起的作用就是四智菩提。

  向下這一段經文給我們從現象裡面來討論,五根、六塵合起來這就是色陰。諸位讀過《百法》,五根是色法,意根是心法,所以在六根裡面五種屬於色、一種屬於心,六塵全是色法,這在五蘊裡面色蘊就統統把它包括。此地講的『因緣和合,虛妄有生』,這句話要說起來,必須要講到過去生中。人不是一生一世的,在前世我們對於根塵取相執著,薰習成種,在阿賴耶裡頭有了這個種子,這在唯識裡面叫親因緣。這些問題,將來我們在《八識規矩頌》裡面都會討論到,這是親因。當我們到這個世間來投胎,第一個就是業力牽引我們去求父母,父母對我們來講是緣,增上緣。再給諸位說,一切眾生之間這個緣,前生已經有了、結了,這一生你要想逃也逃不掉,因緣果報哪能逃得掉?佛在經裡面給我們講得很清楚,說這些話就叫我們看破。父子究竟是回什麼事情?人與人之間究竟是個什麼關係?佛給我們講四大類,報恩、報怨、討債、還債,如果沒有這個關係不會來的。

  像我這樣的人,對我的父母是討債的,父母養我養到二十幾歲,我跑到台灣來,父母丟在大陸上,等於死了一樣。有的來討債的,債討完他就走了,死了。像我們這個時候幾十年不見面,老死不相往來那等於死了,所以細細想想,討債的。看穿了以後,人與人的關係就是這樣,所以一定要覺悟,覺悟才能超越苦海。諸位想想,這個世間有的人想求一個兒女求不到,想盡方法也求不到;有的人不要,偏偏來,來了一大堆。現在科學說人可以能夠做得了主宰,我給諸位說,沒有那回事情。諸佛菩薩、上帝、閻羅王都不能做主宰,主宰是自己造的業,業是主宰,科學家也沒有辦法改變業力。譬如現在提倡節育,過去世的兒女與你有恩有怨、有討債的,你節育不要他,他換一個方式來了,還是逃不了。將來還變為一家人,還是要來報恩報怨、討債還債,免不了的。佛說得這麼清楚、說得這麼明白,奈何眾生麻木不仁,雖然是聽了,沒入進去。這就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不是真的,諸位要曉得這個世間什麼都是假的。

  今天下午張教授到這裡來看我,就談到世間的虛假。我給他舉一個例子,眾生看不破,可憐!我舉個世間人貪愛珍寶,我們佛法裡面講七寶,金、銀、琉璃、硨磲、瑪瑙,喜歡這個東西、貪愛這些東西,把自己的財物都換取這些珍寶收藏起來。我在香港看到的現象,香港諸位要去了就曉得,香港人自己家裡面不放珠寶,為什麼?強盜太多了。也不放錢,錢都存銀行,所以身邊只有幾個零用錢,隨時會遇到強盜。雖然有那些珠寶,出門也不敢戴,戴了怕路上人家搶去了。戴的那些首飾都是假的、都是不值錢,真的、好的東西放在銀行的保險櫃裡頭,不是家裡保險櫃,是銀行保險櫃。一個禮拜到那裡去,箱子打開,玩玩、手去摸摸,再關起來鎖在那裡。我看了,可憐,這個箱子打開來摸摸玩玩看看,哪有到珠寶店裡面去看看、去摸摸,那舒服多了。珠寶店裡你每天去看、你每天去摸、每天去玩,自己不要花一分錢,天天在欣賞、天天在那裡玩,這是聰明人。最笨的人就是買回家,還放在銀行保險櫃,從他買來一直到他死,算算他能去摸幾次?他能去看幾次?人就糊塗到這個程度。

  諸位從這裡看,假的!那個東西只給你看看摸摸,不是你的,死了一樣都帶不去。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諸位要能從這樁事情覺悟了,這是假的,你再一引申、一推廣,樣樣都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再給諸位說,人與人之間,再是恩愛夫妻,假的,哪有這回事情?都是騙人的。為什麼?今天跟你恩愛,明天他就離婚,又跟別人去恩愛,可見得不是真的!這一生跟你做夫妻,下一生他又投胎跟別人又跑掉了。這些世間事都擺在我們眼前,佛經這麼大的字,「因緣別離,虛妄名滅」,「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告訴你什麼都是虛妄的、什麼都是假的。假的裡面有真的,真的是什麼?佛是真的。佛是什麼?佛就是真心。真心沒有分別,眼見一切色,眼不分別色的好醜,分別色的好醜是第六意識,這在唯識裡頭有詳細的討論;耳聞一切聲,耳根沒有分別,分別音聲之美惡也是第六意識。所謂五俱起意識、第六意識分別,第七識執著,第八識含藏種子,落印象,幹的是這一套。

  唯有佛菩薩是真實的,為什麼?他用的是真心,真心是平等心,從諸佛如來到阿鼻地獄眾生一律平等看待,決定不會在境界裡面起一念,「那是佛、那是眾生,那個高、這個低」,沒有這一念。諸位要想學佛,要想修真心,要在這個地方修,在我們見色聞聲、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修什麼?修不動心,修不二法門。我們念佛人就叫做修一心不亂,修一,修清淨心、修慈悲一切的心,這叫真修行。境界裡面起心動念,還分別執著,給諸位說,一天念十萬聲佛號、磕三千個大頭也沒有用,到你命終時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沒法子超越輪迴。所以學佛的人首先要明瞭什麼是真妄,這個太要緊。佛法通達了,說實在的,生從何來、死往何去,自己心裡明明白白、清清楚楚,這是初級功夫。再給諸位說,這種功夫我們只能講勉強及格,小功夫。功夫稍稍深一點,不生不滅,而不是講生從何處來、死往何處去,是講的不生不滅。《楞嚴經》主要就是說明這個道理、說明這樁事實,諸位細細在這四科裡面去體會,無論在哪一科、在哪一句你要是開悟了,你的生死就了了,問題就解決。我們接著再看下面的經文,經文雖然是簡單,含的意思是相當的豐富,又有相當的深度。

  【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

  這幾句實在講要特別的注意。『生滅去來』這是現象,生來了、滅去了,真相究竟如何?說穿了,不過是色心兩個字而已。我們在習慣上講,色法裡面我們有生滅的錯覺,心法裡面有去來的錯覺。這是說明生滅去來既然統是虛妄,並沒有自性,既然沒有自性,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這些現象依什麼而生起?這些現象果真又是何物?佛在此地一句話給我們說明白,『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諸位要特別注意這個「本」字,本是本來、本有,所以這裡用個本字,本來、本有、本是如來藏。「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我們今天無論是心法、無論是色法,森羅萬象,這個幾句話就是說的諸法實相。諸位要記住,我們在講席裡頭也常常跟諸位說,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的時候,離心意識就是實相。《楞嚴經》裡面給我們講的實相是本如來藏,「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楞嚴經》裡頭這幾句話,必須要離心意識,才能夠看見佛這麼說果然一點沒錯,實相現前,凡所有相皆是實相。

  換句話說,如果我們還是用心意識,你把這幾句經文念得再熟,還是個虛妄相。為什麼?你在這裡面分別執著、打妄想,你怎麼能得到實相!讀經最怕的是誤會,這個誤會就是所謂「依文解義,三世佛冤」,三世諸佛都喊冤枉,為什麼喊冤枉?你是望文生義,佛喊冤枉。佛不是這個意思,你錯會了意思,不但我們今天讀經、聽經會錯意思,叫諸佛喊冤枉,你看看楞嚴會上,阿難尊者所會的那些佛法,佛都喊冤枉。阿難是釋迦牟尼佛的侍者,一天到晚侍候釋迦牟尼佛的,聽了那麼多經,你看看前面他所引用的,都把意思會錯了。他能夠把佛所講的話重複說出來,說得一個字不錯,可是自己體會的意思錯了,不是那個意思。為什麼他錯會了意思?就是他沒有離開心意識,只要你還用心意識,你要說是不錯會意思,給諸位說,無有是處,決定錯會意思。幾時你離開心意識、不用心意識,這個時候才可以說不會錯會意思,那正是開經偈裡面講的「願解如來真實義」。

  我再套禪宗永嘉大師所說的,願解如來真實義,真實還有義嗎?諸位想想,真實有沒有義?六祖讚歎永嘉,「汝甚得無生之意」,他立刻回答祖師一句話,「無生豈有意耶?」你們念開經偈,「願解如來真實義」,真實還有義嗎?如來還有義嗎?所以依文解義那就糟了,糟透了。佛在世的時候那個法會熱鬧,比我們熱鬧得多,不要說外面的人,就是佛的常隨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你看看這個團體熱鬧不熱鬧?佛是天天在講經,從無間斷過。諸位必須要知道,佛天天講是講而無講,大眾天天在聽是聽而無聽,所以才法喜充滿,其樂融融。如果真的是有說、有聽那就壞了,真的有說、有聽,墮眾生法界,遠離佛菩薩的法界。雖然這些一切萬相,無論是色相或者是心理現象,唯識裡講八個心、五十一個心所是心理現象,色相也好、心相也好,全是隨心應量、循業發現,但是清淨本然的真心理體從來沒有動過絲毫,這就是祖師常說的「六根門頭放光動地」。

  《起信論》裡面跟我們講,一心開為二門,第一個講心真如門,第二個講心生滅門,眾生的情況是隨順生死流轉。前面講過「七處徵心」、「十番顯見」,我們的見性幾個人曉得?沒幾個人曉得。縱然大乘經典念得這麼多、念得這麼熟,曉不曉得?還是不曉得。怎麼知道他不曉得?他見色還是用眼識,用五俱起意識去見,他沒有用見性去見。他聞聲也是用耳識、五俱起意識去聞,不是用聞性去聞;如果用聞性去聞,那跟觀世音菩薩沒兩樣!我們這個經還沒念到,在第六卷「耳根圓通章」裡面,「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無上道是如來地,是究竟的果位,不是分證位;換句話說,真如門、生滅門是同時的,不是二時,沒有次第、沒有先後,就看我們認不認識。我們用生滅心,所見到的就是生滅門;如果我們用不生滅的心,所見到的就是真如門。換句話說,真如跟生滅是我們心裡所起的,境界裡頭哪有什麼真如、生滅?生滅都找不到,還有什麼真如?

  大家要能在這個地方體會到一點意思,你才真正的明白佛法全是心法,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心真了,一切恆真。心虛妄,什麼都是假的!真心,佛真是慈悲至極,就在我們這個身體肉身上指出來,六根的根性就是真心。只要我們用六根根性,法法皆真,你所接觸的是諸法實相。再給諸位說,真心沒有生滅,所現的境界是清淨寂滅相,我們講一真法界、講寂光淨土,這是就《起信論》這兩門來說。怎麼曉得生滅是虛妄?因為生滅無自性,就是沒有本體,生滅之體全是真如,佛看得清清楚楚。如果我們幾時不用生滅心,這個境界也必定像諸佛如來一樣的看清楚,徹底明瞭生滅去來就是眾生如來藏中『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是隨業起的作用而已。我們沒見到真實的情狀。就經文上看,本無生滅這就叫做常住。我們六根的根性本無生滅,「十番顯見」裡面說得很清楚,諸位細細的去想一想波斯匿王觀恆河那段經文,就慢慢的襯托出見性是不生不滅。

  不生不滅才是自己本人,生滅的是什麼?是本人隨業乍現的而已,正是前面經文所講「循業發現」。循業發現的現象是什麼?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還是不生不滅。這個事實的真相,《楞嚴》說得再清楚也沒有了,不屬迷悟就叫做妙明。諸佛悟了,悟了見性也是這樣的;我們迷了,迷了見性也是這樣的。見性裡頭有沒有迷悟?沒有。不能說諸佛悟了,他的見性增加了一些;我們迷了,我們的見性缺少了一些,沒有,不增不減。可見得這個事情與迷悟不相關,迷悟都是對識所說的,對八識五十一心所講的,真如本性裡面統統用不著。這句話諸位要好好的聽、要牢牢的記住,你要曉得真如本性裡頭迷悟不相干。說「我悟了」那就壞了,不相干,你怎麼有個悟了?你那個悟就是迷。你說你迷了是迷,你說你悟了還是迷。所以這個明叫妙明,是「常住妙明」的意思。

  本無去來叫做不動,有沒有去、有沒有來?沒有。怎麼說沒去來?我們舉個小的比喻來說。這是難懂、實在是難懂。現在電晶體收音機很方便,隨時可以拿在手裡,我們就把電晶體收音機比作我們的身,把它裡面的電波比作我們的心,這個比喻好懂。收音機在這個地方,頻道一撥,它就對了,聲音就發出來;你拿到那個房間裡面去,它聲音還是發出來。這個聲音、電波就把它比作真如本性,諸位要問問,它有沒有來、有沒有去?收音機可以隨著你身上帶,帶到東、帶到西,好像有來有去;這個電波不來不去,沒有來去,它是一時遍滿,周遍的。諸位要知道,我們的見性、我們的聞性、我們六根的根性,就跟電波一樣不來不去。我們的身體就像收音機的軀殼一樣,無論走在哪個地方都靈光。只要你不出毛病,機器不發生故障,到什麼地方都很靈光。機器發生故障那就不行,耳聽不見,耳根這個機器壞了、發生故障;眼看不見,眼根這個機械的這一部分發生故障。不能說沒有見性,見性是盡虛空遍法界,不來不去,在佛不增,在凡不減。《楞嚴》裡面講,「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原來是一,一是精明,這就是不動的意思。

  我再給諸位說,不但真性是不動的,我們以《起信論》來說,「一念不覺而有無明」,這把真性變成阿賴耶識,阿賴耶識也是不動的,阿賴耶識也是周遍的。我們在此地再做個比喻,像剛才的比喻,真如本性就好像太虛空一樣,阿賴耶就好像電波一樣,電波雖然講周遍,它還是動的,它還是由電台裡頭發射出來,而是我們不能夠覺察它動,沒有辦法感覺到。真如本性像虛空一樣,是真正的不動;阿賴耶的動,要極細心的人才能觀察得到。像阿羅漢、辟支佛那樣的人都不行,覺察不到,玄奘大師所謂是「愚者難分識與根」,這《八識規矩》前五頌裡面就要讀到,「無漏」那章裡頭就有這一句。阿羅漢九次第定,辟支佛習氣都斷掉了,他們都不能發覺阿賴耶的動,這發覺不到,動得太微細。這個真相,佛叫我們了解,了解之後我們取什麼?我們要修常住、要修妙明、要修不動、要修周圓。周圓的意思是無所不遍,就是周遍法界,我們的真性周遍法界,我們的阿賴耶識周遍法界。

  從性識上來說,一切萬法是一不是二,萬法是相,本性與阿賴耶是體,體就像大海一樣,相就像大海裡面起的水泡一樣。大海起了幾千幾萬個水泡,沒有一個水泡離開大海,沒有一個水泡不是大海所生的,沒有一個水泡不還歸大海。知道這個事實真相,所以才說「天地與我同根,萬法與我一體」,確實是一不是二,為什麼要在一切法裡面起分別、起執著?如果在一切法裡頭不分別、不執著,給諸位說,你就恢復到本性,一切明瞭、一切自在,這個時候的感受,就是佛法裡面講正受。一有分別執著就不是正受。正受裡面是什麼受?在我們一般講受有五類,苦樂憂喜捨,苦樂憂喜捨統統沒有,不是苦受,也不是樂受,不是憂受,也不是喜受,更不是捨受,這才叫正受。由此可知,四禪八定那叫捨受,那不是正受。

  《六祖壇經》裡面給我們講的教授坐禪,六祖大師說得好,禪定不是不動,諸位想想六祖的話,六祖講的什麼叫禪定?他老人家說得很簡單,外不著相,就叫做禪;內不動心,就叫做定。內不亂叫定,外離相叫禪,外頭不著相,內心如如不動,這就叫禪定,所以說亦不是不動,他行住坐臥都是禪。六祖大師在黃梅八個月天天踏碓舂米,一天到晚都要工作,他修禪定。他並不是盤腿面壁在那裡修定,他是在那裡踏碓、在那裡破柴,還得要照顧上上下下,他是修禪定,不是不動。釋迦牟尼佛所示現的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不是不動,而他老人家所修的是「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這個境界我們在《四十華嚴》裡面看到,就更明白更清楚了,《四十華嚴》示現的是各行各業、男女老少,佛門乃至外道全都是修楞嚴大定。勝熱婆羅門修的楞嚴大定,甘露火王也是修的楞嚴大定,不一定是觀音、普賢,個個都是修的楞嚴大定,你看看人家怎麼修的?六祖的話簡單明瞭,外離相、內不亂,這就是菩薩,這就是佛,就是真功夫。見色聞聲,無論辦什麼事情,無論你從事哪個行業,外不著、內不亂,事情辦不辦?辦得非常圓滿,面面周到,而且辦得還不疲不厭。為什麼說不疲不厭?因為他不著相、他不亂。如果著相、如果亂,一樁事情做久了就討厭,為什麼討厭?著相。不著相就作而無作、無作而作,作與不作是一不是二,所以他沒有疲厭之相,不疲不厭。

  「不動周圓妙真如性」,常住不動,能做到這四個字就超越三界,三界六道的生死就了了。給諸位說,這個了生死出三界是事實,不是虛妄的,也不是推想的,是千真萬確的事實。能做到妙明周遍,就超過聲聞、緣覺,因為阿羅漢與辟支佛,他們確實是做到常住不動,但是他沒有妙明、沒有周圓,這就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地方。正是古德所謂「體萬物而至神,性一切而不異」,《楞嚴》裡面說的性一切心,所以叫做妙真如性。那三個字都形容性的,性妙極了、純真無妄、法法皆如,所以叫妙真如性。怎麼樣才能夠見到性的妙、真、如?六祖也有句話說得好,「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句話是從清淨心說的,心裡面一絲不掛,這個時候性的妙真如你都見到了,也就在面前。但是心裡面還有一物,妙真如都見不到,當然性也沒見到,因為你見到性,性必然是妙真如,見到妙真如就見到性,見到性也就見到妙真如。我們在講堂裡面口頭上說說而已,說得怎麼好,俗話所說隔靴搔癢,這個事情一定要親證。真正講證,諸位想想,難不難?不讀《楞嚴》,這事情很難;讀了《楞嚴》,這個事不難。只要我們從現在起捨識用根,當下就是;如果在一切境緣裡面還用妄識,那我們就再談上個三百年也是枉然,你的境界沒有轉動絲毫。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