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楞嚴經  (第五十三集) 1981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7-001-0053

  【文殊。吾今問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為無文殊。】

  向下這段文,世尊是以文殊菩薩來做一個實際的例子,說明一法裡面無是無非。前面是從理上說,現在就事實上來講,希望我們在這個例子裡面能夠體會到一切法無是、無非是。因為這一重的疑惑要是破除,一真的境界我們才能夠證得,一般講的叫大徹大悟,念佛裡面講的一心不亂,才能成就。換句話說,我們功夫不能成就,這是一個重要的障礙。佛說『如汝文殊』,這是舉文殊一身,把文殊這一個人比作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一裡面就不會有是有非。因為是非是對立的,必須要有二法才能夠說有是有非,它只有一,非說不上,連說是也多餘,也沒有意義。這個比喻我們一定要懂得。

  『更有文殊是文殊者』,這就是說,文殊只有一個,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叫做「是文殊」嗎?若有「是」,就多出一個文殊;但實有文殊,不是沒有文殊,不可說「非」。為什麼?因為文殊只有一個,於其中不可說「是」說「非」。一人之身不能有多有少,一身哪裡有多、哪裡有少?我們如果說多出來叫做是、少出來叫做非,一身裡頭根本就沒有個多少,說是也說不上、說非也說不上,所以在一文殊一身上說,添一個文殊也添不進去,減一個文殊也減不掉,這一段就是這個意思。添一個文殊,叫「更有文殊是文殊者」;減去一個文殊,就是『為無文殊』,一法裡頭沒有增減。換句話說,一法裡頭原無是非,一真裡面沒有是非的境界。

  這個道理,我們在《華嚴》裡面講得很透徹。我們讀《華嚴經》,一再給諸位說明,不但古大德這麼說,釋迦牟尼佛自己也這麼講,這叫根本法輪,就是一法。《華嚴經》以外的這些經論、這些法門,從哪裡來的?是一法裡面變出來的,叫方便法,不是真實法。我們在《法華》裡面讀到的,「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我們不善學的執著二、三,所以不能夠證得一乘法。如果我們懂得釋迦牟尼佛的苦心、悲願,不得已而設二、三,二、三可以學,不要執著,不執著二、三,就藉二、三的台階到了一乘法。所以二、三是台階,是工具,不藉它不行;你要是藉它,捨不得它也不行,不能向上一著。《華嚴經》也有些同修不斷在聽,每一個字、每一句義理無窮。三乘法、二乘法是一乘法的部分,整個道理我們不能了解,佛就講淺顯的一部分,一部分、一部分給我們介紹。這個地方的比喻,就是把文殊比作一真、比作一佛乘,可見得經的意思也就是叫我們悟入一佛乘。文殊菩薩是大智慧人,一聽佛這個意思馬上就懂得。所以說:

  【如是世尊。我真文殊。無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則二文殊。】

  有『二文殊』的時候,才能說這是的、那是假的,這個是真的、那個是假的,只有一個,哪有真、哪有假?沒有真假。從這個口氣上,諸位也就能聽出來,他確確實實懂得佛的意思,直截了當的答覆『我真文殊』,「真」就是一,一就是真。可見得他跟釋迦牟尼佛同聲相應,這一點在學佛的人來講,比什麼都重要。諸位總得要記住,我們無始劫以來就是在玩假的,一直玩到今天,在這裡生死輪迴苦不堪言,佛與大菩薩眼睛裡面看到的,可憐憫者。真,我們是不是求得到?怕的是不肯求,肯求,真就在面前。

  諸位要曉得,真的功德利益跟假的不能比,譬如你手上拿著一千塊錢鈔票,要是真的,很有作用;要是假的,不但一文不值,還要犯法、還要判刑,所以沒有法子比。一個人認假不認真,修假不修真,愚人,沒智慧。千萬不要以為,假的,我現前有名聞利養、有受用,那是假的,而且你目前名聞利養的受用是極小極小,太渺小了。你如果要是修真的,你的受用無量無邊。《華嚴經》的華藏世界,天上人間到哪裡去找?淨土法門當中講的極樂世界,你到哪裡去找?給諸位說,都是真實的、都不是假的。如果我們修真不修假,眼前的境界都變了,你在任何境緣當中都得大自在,都有不可思議的受用,所以真的是究竟利益。我們為什麼不學真?為什麼還要搞假的?我們撇開受用不談,我們講智慧、講知識,真假也懸殊很大。不入一真,一乘經論擺在面前,能講得出來嗎?縱然能講,不是那個味道。為什麼不是那個味道?你沒有入進去,就這麼回事情。

  剛才我還在跟老居士談這個問題,談到翻譯經的問題。外國人翻譯佛經比我們中國人差得遠,差在哪個地方?外國人是用分別心翻的。分別心,諸位想想,怎麼能翻經?經是從無分別心裡面流出來的,分別心怎麼能夠懂得無分別心中的意思?試問問翻什麼?不但佛法要悟入,中國的學問世間法也要悟入。現在是很少人聽到了,從前念書第一句話就是,「你悟了沒有?」問你悟了沒有。不是問你「你懂了沒有?」悟了才懂,不悟怎麼會懂?我們也不要談經談論,談世間聖教,你們可以讀一讀國語日報的古今文選,你把古今文選打開來看看,翻譯古今文選的可以說是當代的文學家,他所翻的跟原文對比,是不是原文的味道?那些作文章的人是凡夫,見思煩惱都沒有斷,他寫出來的文章,我們都沒有把他的意思能完整的翻出來,何況是孔老夫子、孟老夫子?又何況是諸佛菩薩?所以我一再跟諸位說,不但佛經沒講的,四書五經也沒講的,你能夠相信這句話,你就有開悟的希望。只管去念,不要懂意思,你所懂的意思都不是佛菩薩、也不是孔老夫子的意思,那是什麼?是你自己的意思。什麼時候才懂他的意思?自己成佛、成菩薩就懂得他意思;自己成了聖人、成了賢人,就能夠懂孔孟的意思。不入這個境界沒法子,所以一定要求悟入。

  佛門的悟入是叫我們斷煩惱,修六度萬行;孔孟學問的悟入,是叫我們「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才能悟入。你們想想看,方法是一樣的,格物就是斷煩惱,致知就是修三學三慧、就是求根本智。格物是隔離物欲,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橫在當中,這個物欲就害了我們。我們自性裡面的楞嚴大定被物欲破壞了,被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破壞了,大定不能現前,般若智慧、根本智也不能現前。儒佛之道沒有兩樣,都是在教我們修定開慧,然後才能入聖賢境界,才能與他們同一個知見。你要是證入,就是悟入之後,你講《楞嚴經》,不錯,是十方諸佛的《楞嚴經》。為什麼?因為你自己也是諸佛之一,悟入這個境界。不入這個境界,諸佛的《楞嚴經》不懂,甚至看古人的註解也看不懂,這是一點都不錯的。你要不相信,自己可以測驗,仔細的觀察自己的境界。譬如去年我讀《楞嚴經》,看這個註解,我悟出些道理是這麼個講法,今年再看又不一樣了,可見得今年解得多,去年就不懂,沒理解;到明年,我這個悟性又高一點,看看今年所解的又錯了,這就是證明連註解我也看不懂。要看懂了,一個講法就是這個講法,過十年、一百年之後還是這個講法,那就沒錯,你是真懂。天天在變化、天天境界在不同,怎麼會懂?這是自己測驗自己,證明我們於經、於註解不通。

  為學最怕的是不通以為自己通了,這就壞了。不通,自己曉得自己不通,是求學的好態度。為什麼?他能夠虛心、他能夠向上,他不自滿。不通,自己認為通,自滿了,在佛法講增上慢,瞧不起別人,自己以為很了不起,實際自己一竅不通。為什麼?真正通的人,心裡沒有自滿、沒有貢高我慢,我們拿世間話來說,「學問深時意氣平」。那個有學問的人眼睛長在頭頂上,瞧不起人的,那算什麼學問?真正有學問的,意氣是平和的,學問愈高心愈平,求什麼?平等心。換句話說,心愈平等、心愈清淨、心愈慈悲,這是與修學功夫絕對成正比例的。我們自己修學就要檢點,稍有貢高我慢的習氣,我們就走岔路、走錯路了,不是在道上;稍稍起一念惡念、一念邪非,我們也走錯路了,也不在正法上。正法裡面純善,究竟的第一善無是無非是,這個境界是究竟的純善。

  我講《楞嚴》,我們道場還有幾位老同修也應該曉得,《楞嚴經》我講過不少遍,遍遍都不一樣,這就剛才說的沒有悟入。今天到圖書館講的這一遍,比上一次在念佛團、在第一公司講的,大大的不相同;第一公司、念佛團講的,再比比圓山臨濟寺跟法藏蓮社講的,那又不一樣。我想你們聽的人心裡有數,我自己就清清楚楚,遍遍不相同。為什麼不相同?當時講經我也絕對不吝法,「我知道這麼多,少講一點、自己保留一點,怕別人學去」,存這個心就糟了,不會開悟的;知道十分,恨不得講出十二分,毫無保留,才有入處。一遍入得淺,第二遍就入得深,第三遍入得更深,所以遍遍不一樣,而不是止在這個境界裡面。經本用同一個本子,《楞嚴經》前後大概也講了十遍左右,我都是用這一個本子,全都用這一個本子,本子是一個。本子裡面所圈點註解的,是第一次講的時候寫的,第二次講之後一直到現在,就沒有再增加一個字。

  這是我奉勸諸位要求悟入,我們要幹真的不幹假的。幹假的怎麼樣?上一次講了,第二遍講,再找些材料來補充,把本子寫得密密麻麻;第三遍講,又找一些材料來補充。材料多,我們《大藏經》裡面,《楞嚴經》有四十多種註解。那樣一搞,《楞嚴》就糟蹋掉了,為什麼?大雜燴!等於炒菜一樣老吃回鍋的,回鍋菜裡頭舊菜再添一點新的,再炒一次又加一點什麼東西,那菜還能吃嗎?不是味道了。現在怎麼樣?就有不少人是幹這一套的,這個錯了。你能夠悟入,你才有新境界。所以我常講,明心見性的菩薩,圓初住就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他的見地是真的,不是假的。二住菩薩比他入得深,我們要是請這些菩薩來講《楞嚴經》,初住菩薩給我們講,那頭頭是道,我們聽得很有味,為什麼?真性裡頭流露出來。二住菩薩來講《楞嚴經》味道更濃,為什麼?他入得更深。從十住、十行、十迴向到等覺,這四十一位菩薩大家都來講《楞嚴經》,就有四十一種不同的深度,見解不一樣,悟入的深度不相同,見解不一樣。所以一定要悟,悟一定要真,幹假的決定不能開悟,沒有這個道理。文殊是等覺菩薩,那當然是沒有話說。

  底下這段意思就好了,『無是文殊』,為什麼?文殊只有一個,一是真。既然一身之外,再沒有第二身,如果再添一個「是文殊」,那豈不變成兩個?這個地方比喻唯是一身,一身當中不能說是,這一句就斷定唯有一才是真。像這樣的公案禪宗也有,禪宗祖師這個機鋒是不是從《楞嚴》裡面借用的,那我們不得而知,只要用得巧妙,能叫學人當下開悟,這就是好老師,這就是最好的教學法。再看底下一句:

  【然我今日非無文殊。】

  這是答覆佛前面講的『無文殊』,有一個確實真的人在,不是無;換句話說,添一個不行,少這一個也不行。諸位要曉得,那個假的,添得再多還是假的,可增可減是假的,不增不減是真的;換句話說,有來有去是假的,不來不去是真的。諸位懂得這個意思,你能不能覺悟到:有生有滅是假的,不生不滅是真的。再說得白一點,有生有死是假的,不生不死是真的。我說到這樣不必再說了,諸位還能不開悟嗎?我們求真的好,還是求假的好?是真的有用,還是假的有用?文殊菩薩這幾句話意思裡面就含著,真如體中,不剩一法,也不欠一法,圓圓滿滿,所謂是無欠無餘。這個當中加不上是非兩個字,你說是,錯了;你說不是,也錯了。所以說:

  【於中實無是非二相。】

  在一真裡面沒有『是非二相』,正是所謂「彌滿清淨,中不容他」,就理而說,我們講體這一個字都是勉強講的,尚且不能夠執著,何況是非?為什麼?是非是講到相上去。諸位要明瞭,言說是不得已而為之。佛教給我們受持大法,豈不是講過離言說相持?因此佛說理體、說名相,都是言說。執著言說,真實相就得不到;離開言說,我們沒有方向、沒有憑藉。我們必須依文字又要離文字相,我們要依靠文字,萬不可以執著文字,不執著就是離文字。言說如此,懂得言說是這樣的,諸位要曉得,言說是聲塵,其餘的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無一不如是。換句話說,我們都可以利用它,都不能執著它,這才叫六根清淨、一塵不染。六根清淨,實在講不是說六根不接觸六塵,六根接觸六塵,接觸六塵而不分別六塵、而不執著六塵,那根怎麼不清淨!離開六塵以為都清淨了,那是二乘人,笨阿羅漢幹的事情,是不是真清淨?不是的,不是真清淨,假清淨,不是真清淨。真清淨是不即不離,那是真清淨,那才能見到一真的境界。這一段在禪宗裡面確實有很多公案都與這個意思相應,在此地我們就不多講。再看下文:

  【佛言。此見妙明。】

  這就合到法上說,比喻例子講完再言歸正傳。

  【與諸空塵。亦復如是。】

  這是就前面比喻來說,既然在文殊一人身上,發明一真無是無非的道理,這個好懂,在一個人身上好懂。再回過頭來看看,我們的見精明元也是這樣,所以稱作妙明的見精,就是一真。『與諸空塵』之萬相,也就正像這個例子一樣,怎麼樣?底下這個文說得清楚:

  【本是妙明無上菩提淨圓真心。妄為色空及與聞見。如第二月。誰為是月。又誰非月。】

  這下面又用比喻來說,「本是」對底下「妄為」而說的,妄為就把本是迷失了。佛在此地先說出諸法實相,『本是妙明』,「本是」就是實相,本是也就是如如的意思,萬法如如、萬法本是,本是什麼?一真。本是一真,你在這裡面說是說非,這就叫妄為。正好像前面講的文殊菩薩一個人,你再要說是文殊、這不是文殊,那就是妄為。什麼叫「妙明」?妙明是寂照不二,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從照我們說之為明,從寂我們說之為妙。這個兩句話給諸位說,見性的菩薩你要問問他,「你修個什麼?你怎麼修的?」他就可以告訴你,就是用寂照。寂是什麼?清淨寂滅。心極其清淨,一念不生,你用功就用這個功夫,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心裡面一念不生,清淨光明。照是什麼?外面境界是了了分明,不但眼前的一切能了了分明,給諸位說,前因後果都了了分明。這個鏡子妙極了,能照過去世、能照未來世,它又不要動一念,也不要去掐指算算,用不著,十方三世一照都明瞭了。諸位要知道,寂才能照。我們現在為什麼不能照?心不寂,所以沒有照的作用。我們的心要是清淨、要是寂,這個作用就現前。

  佛說法何以契機?因為佛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一看這個眾生,這個眾生無量劫以前他有些什麼善根,生生世世他在哪一道、他叫什麼名字、他幹些什麼事情,佛都曉得,所以他有什麼習氣,應該怎麼樣教他,馬上就知道,所以幾句話一說,他就開悟,契機。就好像好大夫一樣,一看到病就知道你的病怎麼生的,你什麼時候得的、什麼原因得的,病源清清楚楚,藥到病除。碰到一個蒙古大丈,你的病源、病因一無所知,看到你發燒給個退燒藥、打個退燒針,這不是辦法,只治眼前不能拔除病根。所以大菩薩的修行沒有別的,就是修一個寂、一個照,寂是定,照是慧。再給諸位說,寂是平等的清淨,照是平等的慈悲,就用這個功夫,他也不要什麼經律論、也不要什麼朝暮課誦,沒有這些麻煩,他幹的就是這個。在境界裡頭確確實實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人家所取的是無上菩提淨圓真心。

  『無上菩提』是說的本覺,佛果上的理體。無上菩提是每一個人都具足的,並不是說佛有、我們沒有,那就錯了。為什麼?這是自體、本體,人人具足,個個不無。所以佛眼睛裡面看一切眾生都是佛,是未來佛嗎?不是的。如果佛看眾生「他是未來佛」,諸位想想,那就像前頭文殊有二文殊,那就頭上安頭;當下即是,不是過去未來。給諸位說,千真萬確,人家看出來,我們自己不曉得。

  我再比喻給諸位說,我今天剛剛參加一個同學會,我是會一完就趕來了。我們有個同學下個星期到南非,南非大家曉得出黃金、出金鋼鑽,就有人動腦筋請他帶寶石回來。認識貨的人一看,大家都一樣,都有這樣的價值;可是自己拿的寶石,「這是玻璃球」,認為一文不值。我們凡夫就是這樣的,不知道自己有無上菩提,就把無上菩提的鑽石當作玻璃球,沒有看重,一文不值;但是行家看起來,那是真的,一點都不假。佛眼睛裡面看到眾生都是佛,就是這個道理。我們自己決定不會有「我是佛」。你要以為「我是佛」,你還不是佛,為什麼?佛心清淨,佛心裡頭不生二念,我生了一個「佛」,那就糟了。佛心裡頭沒有佛,清淨心中沒有佛!六祖大師說的「本來無一物」,哪裡有佛?這個確實是境界上的問題,是要無說。

  我們這個悟入,頂大的障礙就是在分別,分別就是第六識,我們用第六識;我們有執著,執著是第七識。落在意識裡面,意識纏縛無上菩提,雖有無上菩提不得受用。佛眼睛裡看到,沒錯,一切眾生個個本來具足無上菩提,在佛沒有增加一點,縱然墮到阿鼻地獄也沒有缺少一點,本具的、本是的。所以修行叫我們轉識成智,一切法裡頭不用分別心,就叫妙觀察智;一切法裡頭都不執著,就叫平等性智;六、七識一轉過來,阿賴耶識就變成大圓鏡智,前五識就變成成所作智。八識跟前五,果地上轉,真正用功夫的,就是轉第六、第七,怎麼轉法?一切法裡頭了了分明而不分別,一切受用而無執著,心開意解,這樣才能轉識成智。分別執著決定是障礙,我們無量劫以來就吃了這個大虧,現在要再繼續吃虧下去,那就不得了!諸位要記住,「人身難得,佛法難聞」,確實如此。這是說到無上菩提。大乘的學人,我們也可以說學佛的人,特別是指學大乘的人、學一乘的人,無非就是證得本有的無上菩提而已,證實它、證明它。

  下面講『淨圓真心』,什麼叫淨?我們拿六祖偈子裡頭一句話,「本來無一物」,就淨了,有了一物就不淨。諸位要記住,本來無一物,你現在想得一點名、得一點利就完了,為什麼?你就有一物。一物還不夠,還要多多益善,那不糟糕嗎?所以真正出家修道之人,這個出家我並不是講出形式之家,出家,蓮池大師講「在家出家」,什麼叫在家出家?身在家、心出家,這是真正的出家。出家,家是什麼?家是枷鎖。你在家,你對於這個家不放在心裡,沒有得失這一念,就出了家。如果這個家,我得來就歡喜,丟掉就心痛,你沒有出家,你是一個在家人。我這個家一把火燒掉了,若無其事,好像不是自己的,心真出家。出家是什麼?沒有世間得失之心。不但世間得失沒有,出世間的得失也沒有,為什麼?淨。本來無一物,哪裡有得?本來無一物,哪裡有失?所以,得失就像前面講的有是有非。一真裡頭既然無是無非,一真裡頭哪有得失?得是緣聚,沒有歡喜心;失是緣散,也沒有懊悔心。緣聚是假的,依他起性是假的不是真的,緣散還是假的,也不是真的,你要是把這些假象看穿就叫真的。什麼叫真的?假象認清楚就是真的,那就叫真相,就叫諸法實相。諸法實相,你說真說假都說不上,為什麼?你說真說假,就跟前面佛跟文殊菩薩舉的例子一樣的,我們眼前這個相,你說是真是假?真假都說不得。離開了真假,眼前的相是一真,既然一真裡面,怎麼能說真、能說假,如何能說是、能說非?迷的人才有是非、才有真假、才有得失,悟的人沒有。悟的人,心是清淨的,決定沒有染污。這是淨的意思。

  「圓」,圓就是圓圓滿滿,沒有一絲毫欠缺。不但理體上圓滿,現相上也圓滿、作用也圓滿,再給諸位說,享受也圓滿。諸位現在想想,你們享受圓滿不圓滿?享受不圓滿。為什麼不圓滿?沒入一真。你要入了一真,你享受是圓滿的,決定是圓滿,跟十方諸佛同一享受,不會說佛享受比你多一分,沒有那個道理。不要說佛法你能夠證得大圓滿,世法也不例外。讀過古書的人,《論語》裡面就有,你看孔老夫子讚歎顏回,顏回的享受是圓滿的。我們看起來那太欠缺,「一簞食一瓢飲」,他過的是什麼生活?我們凡夫眼睛裡面看到不圓滿,而他自己享受的是圓滿的,他法喜充滿,一點都沒有欠缺,豐衣足食快樂無比。顏回如此,諸位要記住,佛在世當年出家人也是如此,三衣一缽跟顏回有什麼兩樣?沒有兩樣。顏回是用竹簍子盛飯吃,我們用的缽是用瓦缽,可以說就這麼一點不同而已,除這個之外還有什麼不相同?過的是大圓滿的生活。為什麼?人家過的是真的生活,是一真法界的生活,圓滿的;我們凡夫之所以不圓滿,是過的虛妄的生活,虛妄那是無窮。虛妄比不了一真,一真的境界連神仙都比不上。因為我們世間人總是想到神仙好,神仙比不上一真,神仙還是墮在妄境裡面。這是我給諸位指出一個圓的意思,只要你入這個境界,現前就大圓滿,無須要密宗裡頭去修大圓滿。現在我看修密的大圓滿,未必真能得到大圓滿,不入這個境界是得不到大圓滿;得大圓滿,心開意解,得真自在。

  把上面的意思統統歸納起來,總而言之就叫做「淨圓真心」。這是說本來是一個真體的意思,原本是一真。原本是一真,到現在沒有變更,再過個無量劫之後,給諸位說也不會變更,變更就不叫真的。佛法裡面這個真假,諸位要記住,它的標準就是不變的是真的,會變的就是假的;換句話說,永遠不變。這就說明,我們一切眾生的真心永遠是平等的,平等是不會變的;永遠是清淨的,清淨不會變;永遠是慈悲的,慈悲不會變。為什麼我們現在平等也沒有,清淨也沒有,慈悲也沒有?就是底下講的『妄為色空』。是不是我們清淨平等覺沒有?有。有,你們自己不曉得、不知道,不曉得自己的心跟十方諸佛的心是一不是二。這就是剛才我比喻把金剛鑽認作玻璃球,不知道它的珍貴,不曉得它是個寶物,自己貧窮潦倒、衣食不全,身上帶著無價的珍寶還在那裡要飯,冤枉不冤枉?六道凡夫就是幹這個事情。

  「妄為色空及與聞見」,就是唯識裡面講的三能變,由於最初一念不覺而起無明,這就是妄為。什麼叫不覺?什麼叫不覺,也就是什麼叫無明。無明從什麼時候起來的、無明怎麼起來的、什麼原因起來的?你要認真去問這些話,就跟問文殊菩薩一樣,你是文殊還是非是文殊?就跟這意思一樣。無明是假的,不是真的,假的怎麼?沒有自體,所謂是一念不覺。一念何以不覺?《楞嚴》後頭講得好,現在還沒念到,我在這裡給諸位說破。說破實在講是很不利的,古人心地慈悲不說破,不說破是什麼?讓你自己去開悟,因為你悟得是你自己的境界,有受用。給你說破了,把你的悟門堵死,為什麼?你沒悟處了。所以說出來,給諸位講,很殘忍。那個不說出來,老師賣關子不肯給我們講,硬是要我們去憋,憋個二十年、三十年自己悟出來,去問他,老師點點頭,「不錯,就是這樣的」。為什麼早不講,何必要憋二、三十年?諸位要曉得,那二、三十年功夫你入了境界,確實你自己到達這個境界;沒有入這個境界,老師給你說破,怕你二、三十年都入不了這個境界。可是諸位要是善根深厚,讀經、聽經,一定能悟出,自己能開悟。

  我那個時候剛剛受戒不久,我住在大溪香雲寺,在大溪關帝廟講經,我有一個同參明演法師,他很久就往生了。那時候他在大溪住在一個塔裡面,很用功,《中華大藏經》第一集那時候剛剛出來,他請了一部,從頭到尾細細讀過一遍。到香雲寺來找我,對釋迦牟尼佛的智慧讚歎得五體投地,沒話說。不錯,是很好,最後他說了一句話,「只有一點,佛沒有講清楚,很遺憾」。哪一點?「無明怎麼會有的?什麼時候有的?佛沒說清楚」。《大藏經》從頭到尾都看完,他說這個道理佛沒說清楚。實在給諸位說,這個道理佛在部部經裡面都說清楚了,只是自己粗心大意沒看得出來而已,你要看出來一定就有悟處。為什麼看不出來?這也是平素我教諸位誦經的原則,你用分別心、執著心就看不出來,當面錯過。我教大家讀經,經沒講的,為什麼?叫你不要分別、不要執著,恭恭敬敬的從頭念到尾,字字分明,心裡面一念不生。你用這個方法去讀經,這個道理才能看破、才能看得出來。佛慈悲至極,不但一乘了義經典裡面把這個道理點出來給我們,就是《阿含經》都不例外,真是慈悲到了極處。我們在《華嚴經》裡面看到,《法華玄義》也談到,佛說法平等平等,不開悟的人、業障深重的人,佛也是這麼說,可見得佛法是平等一味。所謂三乘、二乘、五乘,是眾生的根性上分的,絕不是在佛說法上分的。到你圓悟之後你才曉得,「圓人說法,無法不圓」,哪有不說清楚的?哪有會漏掉一法的?沒有,一法都沒有漏失。

  《楞嚴》裡面,我跟諸位透一個消息,在經後面佛說的,「知見立知,是無明本」,這是經文。無明從哪裡來的?知見立知。知見是什麼?是見性,我們就這段經文來講是見性。見性,見一切物見得清清楚楚,見性見是知見。立知是什麼?某人張三、某人李四,這是講台、那是蠟燭,這叫立知。這就是無明的來源,這就是無明的生起處。可見得你在一切法裡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只有知見,沒有立知,你是無上菩提淨圓真心。你在一切法裡頭生心,這就叫起無明。不起這些念頭能辦事嗎?能辦事。怎麼能辦事?隨眾生起。你問我:這什麼?這是扇子。不是我心裡執著有扇子,也不是我分別有扇子,你們大家叫它扇子。這就是《楞嚴》講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自己心地清淨,一念不生,你們說什麼,我就跟你們說什麼,一樣辦事。這個辦事,就是前五識的成所作智。

  這是我把轉識成智、明心見性的方法,給諸位用最淺顯的語句跟諸位道破。只要諸位在日常生活當中能這樣用心,不怕不見性,不怕不證得一心,這樣才斷煩惱。眾生心分別,我心清淨;眾生有煩惱,我無煩惱。我無煩惱,看眾生也無煩惱。自心清淨,眾生心也清淨。眾生煩惱傳染不到我,眾生就清淨;傳染到自己,自己不清淨,外境也不清淨。自己心清淨,外境就是清淨的。所以才說,自己成佛了,外境都是佛,絕無眾生。再給諸位說,這個大道理明白通達,用起功非常得力,要求「無上菩提淨圓真心」,不但不難,一生可以證得,而且還要不了多少時間就可以證得。難在哪裡?難在你這個道理不通,你不相信,你不肯照做,難在這裡。道理通達肯照做,《彌陀經》裡面講若一日到若七日,七天都可以辦得到的事情。那個七天是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是什麼地位?圓教初住菩薩,初住以上的,第一是如來。遠遠的超過阿羅漢跟辟支佛,超過權教菩薩,七天能辦到。《楞嚴經》裡面說得更妙,「歇即菩提」,一個字「歇」,歇是什麼?分別心、執著心歇了,歇了就是無上菩提,就是淨圓真心,一個字的法門。講到用功夫,一個字,哪有那麼多囉嗦事情?歇就是放下,放下就是。放不下就在妄為之中,妄為裡頭再妄為,這就麻煩了,那再就是「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

  我們今天時間已經超過一點了,我們講的是晚了幾分鐘,也正好將時間補出來。這後頭兩句,我們留在下一次再跟諸位細講。實在講這兩句,「妄為色空,及與聞見」,就是一部《百法明門論》,就是講這個東西,怎麼樣從真起妄。但是諸位要曉得,妄即是真,真妄不二,這才是真實法。我們現在最困難的,妄不是真、真不是妄,苦就苦在這個地方,所以不能入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