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楞嚴經  (第四十八集)  1980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7-001-0048

  【阿難白佛言。世尊。若此見精必我妙性。今此妙性。現在我前。見必我真。我今身心復是何物。而今身心分別有實。彼見無別分辨我身。若實我心令我今見。見性實我。而身非我。何殊如來先所難言物能見我。惟垂大慈開發未悟。】

  這一大科是阿難尊者請法之詞,在十番顯見這是第八段「顯見不分」。我們從以前幾大科讀下來之後,曉得阿難尊者他是疑慮重重,都是一個問題解決又生一個問題。他這種表現,實在是代表我們一般凡夫的知見。如果我們解決了一個問題,就以為都懂了,不再去窮究,這是沒有能夠深入,含含糊糊的就過去。另外一種是徹底明瞭,確實沒有問題,契入。兩種人,一種是最高的智慧,一種是糊塗人,中人根性總是要追根究柢。在楞嚴會上,我們看到阿難尊者這樣好學,勤於發問,這是非常良好學習的態度。我們一般在修學過程當中,譬如講經,或者佛學院上課,老師在那裡講,滔滔不絕,一部書從頭到尾都講完了,都沒有學生來發問,這些學生比阿難尊者高明多了。如果是阿難尊者聽課,那問題太多!俗話常說學問學問,怎麼學法?就是勤於發問,不問,疑慮解決不了。解決一個之後,也可以說終止在這個疑問上不能突破,我們看阿難他的態度就是有突破性的。這一個疑問是從前面一個問題來的,前面問題解答了,於是從這個解答裡頭又產生疑問。這些啟示我們都應該要懂得,這是修學必須要具備的態度。《華嚴經》裡面有「菩薩問明品」,不問就不會明白,問才會明白。

  這個問題從哪裡來的?是因為聽前面佛說,「此精妙明誠汝見性」,指這個見性是你自己本人。又聽前面講的,「見性周遍,非汝而誰」?這個意思是說,指阿難在這裡頭起疑問,假如見精周遍一切,見精就是自己的真性,見性周遍一切,是自己的真性,那真性不是在我面前了嗎?好像我這個身很小,我的見性很大,我的見性包著我的身,我眼睛也見到我的見性,耳朵也聽到我的見性,這不是變成身跟心對立,心在外面,心能見我?疑問從這裡生的。必須要了解這個疑問從哪裡來的,然後看世尊的開示才會有味道。科題「顯見不分」,阿難把它分了,身跟心分作兩回事。阿難這種見解也不是沒有道理,凡夫分別執著,必然有這麼一個錯誤的錯覺。可是大乘法裡面確實有些人沒有這個錯誤的感覺,那是大乘種性。阿難尊者在楞嚴會上所代表的是小乘人,諸位要曉得,小乘人分別執著特別的重。我們看看當前的根機,雖然大家都是講學大乘佛法,都發的大乘菩薩心,分別執著重的依舊是屬於小乘。大乘不分別,不分別是智慧,不是迷惑,是明瞭,不是不明瞭。中國佛教,在這個世界上跟其他國家的佛教都不相同,這是我們要了解。中國佛教的特色是在悟,不論是禪宗或者是教下都求開悟,以開悟為第一,這是真正大乘法。

  現在你看西洋,佛法也傳到西洋,連日本的佛教跟我們中國佛教不一樣,日本佛教所走的路線是分別、是執著,在經典裡面分析、研究,搞的是這一套。現在所謂是科學的方法,那個科學的方法用在佛經上,給諸位說,佛經變成科學,不是佛學,要懂這個道理,無論你怎樣去分析、怎樣去發明,不能開悟;換句話說,你把三藏經典都研究透了,你的煩惱不能斷,我執不能破,有什麼用處?小乘的目的破我執,大乘的目的破法執,這是成績。小乘見思煩惱,見惑斷了,八十八品見惑斷盡,才取得小乘初果須陀洹的資格。外國的佛學博士很多,試問一問他,八十八品見惑他斷了幾品?不但一品沒有斷,還要增加多少倍。為什麼會增加?分別、執著、妄想而增加,愈迷愈深。我們看看佛經,拿《楞嚴經》來說,釋迦牟尼佛不是跟阿難在分別、在辯論嗎?你要仔細看清楚,他們的辯論,道理愈辯愈明,辯到最後是統統放下,所以阿難才開悟;如果辯到那個結論就執著,那就壞了。辯到最後有沒有結論?沒有結論,到最後你看「圓滿菩提歸無所得」。理明白了,妄想斷了,分別、執著捨棄了,這樣才入不二法門,諸位要曉得這個道理。

  一開端阿難就提出他的問題,『若此見精』,「若」是假設的話,實在講事實是如此。『必我妙性』,「必」是必定,這個字是肯定的語氣,必然就是我自己的真如本性。下面這兩句就是問題, 『今此妙性,現在我前』,從這兩句話,諸位要是細心一點,也能夠觀察到阿難尊者的境界,就是前面七番阿難懂是懂了,沒悟。為什麼?如果要悟了,《楞嚴經》就到此為止,後頭就沒有。五祖跟六祖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悟了,悟了下面不要講,下面就沒有了。阿難尊者跟我們一樣,聽是聽了,沒開悟,沒有入這個境界。再給諸位說明,學佛不悟是不行的,這是佛法跟世間法不一樣的地方。世間講為學,為學日益,博聞強記,世間法;佛法不是如此,佛法是道,為道要日損,心裡可不能急,要天天放下。為道的目的在清淨心,心裡面有東西就不清淨,心裡面什麼都沒有才清淨,心裡面有了佛法,佛法染污你清淨心。佛雖然跟我們說一切法,絕對不叫我們把他老人家所說的那些都從耳朵聽進去,裝到心裡面,記在心裡面,佛沒這麼說過。佛教給我們的是教我們受持,離言說相受持,佛講的那些都要離開。言說、名字、心緣,心緣是心裡面想這個道理,也想不得,全都要離開,這是佛法,這樣才能見性,才不至於錯解如來真實義。所以從阿難問題一提出來,你就要曉得這問題從哪來?他為什麼會有這個問題?

  下面這是解釋,『見必我真,我今身心復是何物』,第一句正是懷疑周遍的見精必定是自己真性,自己真性反而在身外;換句話說,身外見性。身外的見性既然是我,身內的心又算個什麼?我只有一個,不能有兩個。身外的見性是我,身體之內的心是什麼?所以他說:我今身心復是何物?這是聽以前佛開示,他提出這麼一個疑問。『而今身心分別有實,彼見無別分辨我身』,這是阿難帶著有反駁的意思在。現前自己這個身心實在的,如果說自己的身心不是自己的真性,現前的身心確實能夠分別見性、能夠理解見性,所以說「分別有實」,它有實在的功能;再看看身外的見性,好像還沒有這個能力,「彼見無別」,身外的見性它沒有分別,它不起作用,它不能分別我現前的身心,所以說彼見無別。這裡面就有親疏的差別,這是阿難聽了前面世尊開示之後他的感想。我自己這個身心知道痛、知道癢,有分別一切法的能力,明明看起來很親切的;在外面周遍十方的見性,沒有覺察到它有分別能力、它來分別我的身心,換句話說,它既然不能分別我的身心,跟我這個能分別的那就是差得太多了!親的是自己,疏的怎麼是自己?這個意思與前文所講緣心有用,妙心反而無用,於是不敢承認周遍的見性是自己的妙心。我們千萬不要看到阿難很呆、很笨、愚痴,我們連阿難還不如。周遍法界的見性,我們有沒有承認是自己?縱然是佛說得不差,沒錯,「我聽了,我懂得、我承認」,你能親證境界嗎?那個承認是口皮上的承認,心裡面還是兩回事,這種承認是作不了數的。什麼時候才是真正承認?一般講見性,明心見性這才是真正承認。佛所講這個境界自己親證的,確實是自己的境界,一點都沒錯,不是我假理想,確實親證。如何證得?諸位必須要記住,轉八識成四智才證得。

  我們講《華嚴經》裡面提出兩句話,老生常談,我也是常常提醒諸位,真正學佛,要想在這一生當中有所成就,看經、聽法要懂得消歸自性,不重記聞。修行無論修什麼法門,要曉得轉識成智才能悟入,那才叫功夫。參禪是轉識成智,念佛也是轉識成智,持戒也是轉識成智,持咒還是轉識成智,這叫學佛。如果目標不是在轉識成智,統統叫盲修瞎練。念佛懂得轉識成智,證念佛三昧,一心不亂;參禪曉得轉識成智,明心見性,功夫才得力。否則的話,就像古人所講的,此處用不上力,無論用什麼功夫都不得力。怎麼曉得不得力?像《金剛經》上講的,煩惱不能降伏,妄心不能降伏,就是不得力。所謂得力,就是能夠降伏妄想、降伏妄心,那功夫就有效。阿難尊者從前面一直到現在所表現的態度,都是功夫不得力,沒有上軌道。雖然與釋迦牟尼佛反覆在這邊辯論,我們在旁邊旁聽的,聽得都很有道理,都有些人覺悟;他自己參加辯論的,因為分別執著解不開,還迷在佛的言教裡面。他迷在言教裡面,有個好處,他想鑽出來,處處發問;有些人迷在裡頭不問,不問就死在教下,那個可憐。他有一點可取處,他想鑽出來,有疑必問,鑽出來。

  下面這一句,『若實我心,令我今見』,這個周遍的見性實在是自己的真心,反而現在被我看見,『見性實我,而身非我』。「若實我心」,我是主宰的意思,「令我今見」,是令我現在這個身體為彼所見。彼既然是能見,它是周遍的見性,周遍見性是實在的我,而現前分別有實的這個我身反而不是我,他的疑問就在此地。為什麼周遍的見性是我?我自己能分別、能夠有覺知的現前的身心,為什麼反而不是我?下面這一句就有味道,『何殊如來先所難言物能見我』,這就說到前面,見性既然在身外,又能夠見我自身,換句話說,豈不等同物能見我嗎?物能見我,在前面已經跟佛辯論過,佛指出這個見解是絕對錯誤的,現在為什麼又不錯?原先阿難提到物能見我,佛不承認,破除他;現在又說見性周遍,見性周遍見到我,就是見性在外它看到我,不等於物能見我一樣嗎?這個意思是說,佛的開示前後矛盾。佛是真語者、如語者、實語者,哪裡會講兩樣話?實在是阿難自己把意思會錯。佛前面所開示的,諸位要記住,是無能所、無內外的見性,這才是真我。阿難所執著的是有能見、有所見、有內見、有外見,完全搞錯了,把佛的意思都聽錯。由此可知,聽法不簡單。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阿難尊者是他的隨從侍者,跟他那麼多年,聽佛說法還會把意思會錯。佛滅度到現在是三千多年,我們打開經本看經典或者看古人的註解,這意思不會錯,稀有!佛弟子把意思會錯了,佛曉得,想方法、找機會把他糾正;現在我們把經義錯會了,誰來替我們改正?這是大問題。所以在今天講修行、講學佛,確實不是一樁容易的事情。不要說一部經、一部論,甚至說一章、一段,就有很多人有不同的見解、不同的講法。哪個講法對,哪個講法是正確的?沒有人敢下斷語。所以古德那些見解,只要言之成理,利益一部分眾生,全都收到《藏經》裡面去。我們如果沒有智慧,讀一部經、看一家的註子問題還不大。讀多了、看多了,問題來了,張三這麼說的,李四那麼說的,甚至兩個說的完全相反,這個時候我們自己又怎麼辦?現在外國人學佛他就學這些,看看古人怎麼個說法,自己想出一套理論把古人駁倒,這叫研究佛法,這個事情太難了。

  經,永遠不變的真理,我也跟諸位說過,經沒有講法的。如果說這個經有講法,那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有所說法;可是佛明明說,他四十九年沒有說一句法,可見得經是沒有講法的。沒有講法就無諍,有講就有諍。你這樣講法、他那個講法,就要打架、就要諍,無講就無諍。為什麼叫無講?經都是破除我們疑惑的,疑惑破除,心清淨、心定了就不諍。諸位要記住這個原理,它不是增長我們分別的,它是消除我們分別;不是增長我們執著的,它是破除我們執著;不是增長我們妄念,它是消滅我們妄念。如果我們錯用了,增長分別、增長執著、增長妄念,這叫什麼?古人有一句話說,「依文解義,三世佛冤」,照著這個文章來講解經的意思,三世諸佛都流眼淚喊冤枉,真的喊冤枉。大家要曉得,我在這個地方講也是講而無講,你們諸位在這裡聽是聽而無聽,諸佛就歡喜。我要在這裡是有說有道,你們在那裡是有聽有聞,諸佛都流眼淚。這就是佛法跟世間法完全不相同的所在,所以拿世間的方法來研究佛法,那佛法都是世間法,絕對不是佛法。佛法能夠解決世間問題,現在世間法解決不了世間問題,只有找添麻煩,不能解決問題,增長邪知邪見。換句話說,邪知邪見所造的是胡作非為,果報是苦不堪言。我們學佛一定要把握正確的方向,我們讀這節經文確實引發很深的感慨,佛陀在世就不容易,佛滅後這樣久遠,必須要曉得我們的障礙、我們的困難,然後我們才有能力、有方法求突破。

  對立的,有能有所、有我有法、有心有境,全是對立,這是疑慮病根的根源。古人又說聖人無我,唯有無我才有無不我;法身無相,無相之相哪裡有自他!這個事理如果會得,一切顛倒議論都消除。阿難的可愛處,剛才我也說,他迷、他愚、他不明,但是他是要打破沙鍋問到底的,『唯垂大慈開發未悟』,他沒開悟,求佛大慈大悲再給他開示,他是決心要明瞭這樁事實的真相,懇求佛給他開示。那就是我們承認周遍法界的見性確實是自己的妙心,怎樣才不把自己的身心排除在外?再有一個,見身又如何不是前面所講的物能見我?前面說認物為己,這個地方講迷己為物,前面就妄中擇真,就是自身皆謂之物,前面經文講的我們也應該還記得住,「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這一段講到以真融妄,意思是即萬物莫非自己,正是跟中國古人所說的「天地同根,萬物一體」是一個意思,一樣的境界,這是諸法實相、是真相。我們現在對於一切法的真實相迷而不覺。我們看看下文,世尊對他開示:

  【佛告阿難。今汝所言。見在汝前。是義非實。】

  我們一段一段的來說,阿難尊者問的意思雖然很多,但是很多意思裡頭只有一個重心,只要把這個重心解決,他其餘的疑慮都解決。重點在哪裡?就在『見在汝前』,這個「見」就是見性周遍,這是他這一番疑問的根本,好像周遍見性在我的眼前。佛開宗明義就把他否定,『是義非實』,這個道理不是真的、不是實在的。下面我們看佛,佛就萬法一體來破他這個在前的錯覺,見性既然是周遍圓融,哪有前後可得?如果有前有後,還能算周遍嗎?所以見性在前是錯誤,絕對不是事實真相。我們看下文:

  【若實汝前。汝實見者。則此見精。既有方所。非無指示。】

  這話問得很妙。剛才說周遍是無方所的、周遍是無跡象的、周遍是無法指陳的,如果說果然在前,在前就是一物,就不是圓融周遍,是一物就能指得出來。這幾句話的意思是說,阿難你說見性在你面前,假如見性真在你面前的話,你見到見性,見性一定有個相狀,既然有個相狀當然有個所在,既然有個所在就能指得出來。好了,你指示給我看看,你把你在外面的周遍的見性指出來,讓我看看在哪裡?下面說:

  【且今與汝。坐祇陀林。】

  楞嚴法會是在祇樹給孤獨園開的,所以佛是就近取喻,我跟你現在坐在祇陀林。

  【遍觀林渠及與殿堂。上至日月。前對恆河。汝今於我師子座前。舉手指陳是種種相。陰者是林。】

  這是樹林。

  【明者是日。】

  是太陽。

  【礙者是壁。】

  這坐在講堂,有障礙的是牆壁。

  【通者是空。】

  門窗是空,所以能夠通達。

  【如是乃至草樹纖毫大小雖殊。但可有形無不指著。】

  這是佛就眼前的事事物物,是在眼前的,無論是大而宮殿,遠處恆河,小是一草一葉,在我們面前,一樁一樁都能指得出來。

  【若必其見現在汝前。汝應以手確實指陳何者是見。】

  前面舉的例子,這是說話的大前提,你看樣樣都能指得出來。如果你說你的見精也是必定在你眼前的話,你也應該用手像指一切的物相一樣,你指出來給我看看,哪是你的見精?指不出來。見精是個什麼樣子?怎麼可以誤會說見精在眼前?這個理很深,這種深理不能用思惟去想。你不要以為,「我頭腦很靈光,我多想一想,這個道理我就想通了」。假的道理,可以想得通;真的理,想不通。心意識裡面的道理能想得通;超越心意識,真如本性的道理想不通的。想不通的道理需要悟,由此可知,研究佛學要是用腦筋去想那就完了。諸位千萬不要誤會,參禪要離心意識參,研教就不要離心意識嗎?研教要是不離心意識,不能開悟。參禪用心意識參,野狐禪、口頭禪;研教要用心意識,給諸位說,那是佛學不是學佛。學佛跟佛學大大不相同,佛學是什麼?現在世間人把這個經書稱之為一門學問,叫它做佛學,把佛法變成世間法,用世間的眼光、世間的方法來對待它,它是世間法不是佛法。這些經典不是釋迦牟尼佛講的,是世間人心意識變現出來的。如果你要是離心意識那就是佛法,這個裡面都有很深的道理。剛才給諸位說,思惟不得,幾時離心意識,恍然大悟,道理都明白了。由此可知,障礙我們周遍見性的是什麼?就是心意識。它是我們的障礙,我們再用它,那怎麼會開悟?我們首先要曉得這是障礙,不用這個障礙,這才有開悟的指望。佛說種種法皆是善巧方便,換句話說,句句話都是誘導阿難開悟的道路,指出他開悟的方向。

  【阿難當知。】

  『當』是應當,應當要曉得。

  【若空是見。】

  你要是說虛空就是周遍的見性。

  【既已成見。何者是空。】

  虛空都是你的見性,那虛空變成見性,什麼叫虛空?虛空在哪?

  【若物是見。既已是見。何者為物。】

  眼前一切萬物都是我的見性,好了,見性已經成了萬物,那何者是這些物相?這是世尊出題難尊者,叫他要覺悟。知道現前凡所有相莫非皆是物相,無形者即是虛空,虛空也有相貌、名字,除此之外,別無指陳。如果虛空是見精,見精既然成了虛空,我們又指什麼叫做虛空?物相要是見精,又什麼叫做物相?這些話我們都要像經上教我們的,微細揣摩。佛這段話是順著阿難的執著,順著阿難的分別、疑惑,來考問他的。因為阿難尊者這個時候還是執著身心、見性是物相,既然是物相,當然各個有自己的體、相、作用,所以才生起這個疑惑,沒有能開悟。悟了曉得是一體,悟了曉得是不二。所以佛在此地故意難他,問他見精在哪裡?指出來我看看。

  【汝可微細披剝萬象。析出精明淨妙見元。指陳示我。同彼諸物。分明無惑。】

  佛出的這個題目實在是很難,很不容易。這是叫著阿難,你去『披剝萬象』,披剝,今天講是分析,你在一切萬象裡面去分析,務必要把『精明淨妙見元』分析出來,拿出來讓我看一看。這六個字很要緊,見元本來不染不雜叫做淨,本來不即不離叫做妙,見精它的性質就是淨、就是妙。後面這三句話意思是說,把「精明淨妙見元」就像其他的物相一樣,清清楚楚的『分明無惑』,分明就是清清楚楚,沒有一點疑惑的指出來,這個東西跟其他的這些物相是一樣。這就是指示阿難一條破迷開悟的路。下面是阿難的答覆,當中我們也能看阿難漸漸的這個境界趨於佳境。

  所以《楞嚴經》上,你看問得非常高明,實在是有些問題我們想不出來,縱然我們想到這個問題,我們也問不出來。他能想到,這樣巧妙的發問,佛的答覆更妙,所答都是指他的出路。我們要學就是在這些地方學,換句話說,我們學開悟的道路。我們要求,求一個破迷的門徑,絕不能死在文句之中,古人所謂死在句下,那就錯了。要在句下得一個活路、得一個出處,這才能超越,這個才叫做學佛。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阿難尊者的答覆,下一次我們再繼續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