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往生論講記  (第十二集)  1994/12/16  台灣彰化  檔名:06-002-0012

  請掀開講義第十六面,從第一行看起,這是菩薩四種正修行功德第二種。

  【(二)彼應化身。一切時不前不後。一心一念。放大光明。悉能遍至十方世界。教化眾生。種種方便。修行所作。滅除一切眾生苦故。偈言。無垢莊嚴光。一念及一時。普照諸佛會。利益諸群生。】

  這是解釋這一首偈。說到極樂世界的菩薩,諸位一定要曉得,與我們的關係非常密切,因為我們知道這些狀況,明白這些事實,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這個樣子。所以這個經文與我們的關係很密切。在這一段裡面,這是講到應化身,前面一段是講的清淨法身。經與論裡面都明白的告訴我們,生到西方,縱然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到達西方世界,蒙彌陀本願威神的加持,所以人人都是阿惟越致菩薩。這是《無量壽經》我們在四十八願裡面看到,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介紹的時候,都是這樣說法。阿惟越致菩薩是七地以上,天親菩薩在《論》裡面是直截了當的為我們說出八地以上。這個果位不是我們自己證得的,因為我們往生,帶業往生,煩惱、迷惑一品都沒斷,這一下就得到八地菩薩的智慧、神通、道力,都是阿彌陀佛本願加持,所以這是他力法門。

  諸位要曉得,自古以來,淨宗祖師大德們給我們講的二力法門,這個二力就是自力與他力。自力是我們信願持名,這一生決定得生淨土;這個他力的加持,只要我們現前深信切願,就得到佛力加持。這個加持的力量與我們自己的信願的確是成正比例,我們的願力強,加持的力量也強;我們的願力、信願薄弱,那加持的力量也顯得弱了。那個信願怎樣強法?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同修們既然選擇這個法門,都是希望這一生能往生。真正求往生要如教修行。這個教就是淨土三經,後來祖師大德們把這個《行願品》、《大勢至菩薩圓通章》附在三經後面,稱為淨土五經。我們必須依照這些經論的理論、方法、境界去修行,這才能相應。

  在通途法門裡面,正如同清涼大師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這四個階段,信、解、行、證。而通常說教,教有四種,有教、理、行、果,這個是通大小乘,通一切佛法。我們的信,要信教、要信理、要信行,這個行就是修行的方法,要信果,如教修行的果報,我們深信不疑。特別是西方境界,西方境界真的是難信之法,博地凡夫生到西方居然就是七地、八地的境界,這個真是叫人很不容易相信。但是這個的確是事實,生到西方都是阿惟越致菩薩,《彌陀經》裡面講阿鞞跋致,就圓證三不退。信了以後要解,解底下也是教、理、行、果。你要了解,了解你就不會懷疑了,不會憂慮了,所以解門非常重要。解了之後要做,要做到。所以這個信、解、行,你要去實行,怎樣去實行?教、理、行,你要把這個教、理、行、證這四個字統統要做到。

  淨土五經也好,三經也好,實在說,這個三經,古德稱《無量壽經》為淨宗第一經,這個我們要重視它,是淨宗第一經。三經我們仔細去觀察,《無量壽經》可以稱得上是淨宗概論。經文雖然不長,世尊將西方極樂世界的緣起,西方極樂世界怎麼來的,為我們說出來,西方極樂世界的歷史,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性、相、理、事,面面都給我們介紹出來了。後面這兩種,《觀無量壽佛經》跟小本《阿彌陀經》,可以說得上是《無量壽經》的補充。《觀經》詳細為我們說出淨宗的理論,修行的方法,特別是三輩九品、十六觀法,這些方法在《無量壽經》裡面只有兩品經,這個三輩九品,所以《觀經》裡面的十六觀跟九品,確實是這一品經的詳細說明。更要緊的,《觀經》為我們說出九品因果,這是我們修淨宗不可以不知道的,修因證果。而小本《彌陀經》是佛的徹底悲心,是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的勸勉我們要求生淨土,四番的勸告,這個在其他法門裡面我們還沒有見過,真正是徹底悲心。所以這個三經是一而三,三而一。

  大本《無量壽經》之所以沒有小本《彌陀經》那樣盛行,梅光羲老居士在會集本的序文裡面說得很清楚、很明白,那就是古時候經本不容易得到。《無量壽經》是一切經裡面翻譯最多的,從後漢一直到宋朝,這八百年間總共十二次的翻譯,現在大藏經裡面傳下來的只有五種,七種失傳了。所以在當時,一個人要想把這些譯本全部都看到,幾乎是不可能。以宋朝的王龍舒居士,這個是我們淨宗的一位大德,他做了一個會集本叫《大阿彌陀經》,實際上他只看到四種本子,唐朝《大寶積經.無量壽會》這一種他就沒見到。由此可知,那個時候能夠各種版本都見到不容易。

  根據五譯本,古人得到一個結論,因為這五種譯本裡面差別很大,決定不是一種原本,根據現在這個五種本子推測,至少有三種不同的原本。這證明了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無量壽經》是多次宣講,不是講一次。講一次就是一個梵文本,不管多少人翻總是大同小異,不會出入很大,那個出入很大,必定是不同的本子,證明佛是多次宣說。這個說法很值得我們採信。於是我們明白這一部經的重要性,如果不是非常重要,佛為什麼講很多遍?這一切經,釋迦牟尼佛一生只講一遍,沒講過第二遍,唯獨這個經是多次宣講,這一點是很值得我們重視的。

  經典傳到中國來,《無量壽經》最先來,當時廬山遠公大師建蓮社,這是淨土宗第一個道場,我們尊他為淨宗初祖,當年只有《無量壽經》。因為《觀經》跟《阿彌陀經》沒有翻出來,還沒有翻出來,所以最初的蓮社,修淨宗,就是依靠《無量壽經》。所以《無量壽經》稱為第一經,這一點都不為過,我們一定要依照這個經典的理論、方法、境界去修行,這才能得真實的受用,經上明白告訴我們。而現在這個《無量壽經》總共有九種不同的本子,九種本子我們現在全印出來了,我們把它印在一冊裡面,大家看起來就很方便了。九種本子細細去比較,確確實實這個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非常殊勝。從前李老師,好像是民國三十九年在台中法華寺講過一次,就是採取這個會集本,他老人家有很詳細的眉註,我們也把它印出來了。現在流通的非常之廣,我們弘揚淨宗就採取這一個會集本。

  經上告訴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果報之殊勝不可思議,這個地方我們看到。菩薩的應化身,這是前面跟諸位說過,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菩薩,西方世界不但沒有六道,也沒有十法界,那個地方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裡面的一真法界。怎麼知道?《華嚴經》上講的華藏世界是一真法界,這個大家都是公認的。文殊、普賢是華藏世界的兩位上首菩薩,華藏世界的佛是毘盧遮那佛,毘盧遮那的左右手就是文殊、普賢。而文殊、普賢在華藏會上給我們顯示了一個很不平常的例子,那就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對象是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西方世界豈不是一真法界裡面的一真,第一真實。所以經上講的三種真實,「真實之際、住真實慧、真實利益」,說了三個真實。我們如果說是深入《華嚴》,沒有不歸心淨土的,死心塌地歸心淨土。

  淨土菩薩個個人都有應化身,像我們這個帶業往生,縱然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我們的受用、我們的神通道力,幾乎也跟八地菩薩平等了。這個前面說過,不是自己修得的,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佛有這個願。如果我們到那裡去得不到這種受用,那佛就不成佛,現在阿彌陀佛已經成佛十劫了,他每一願都兌現了,所以這是我們決定不能懷疑的。此地講的『彼應化身』,「彼」是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特別跟大家聲明,我們是裡頭的一分子,我們在其中。

  『一切時不前不後,一心一念』,這一句話就是講的隨時,這個「一切」是隨時,什麼時候想到十方世界去供佛聞法,這個應化身就去了。正如前面所說的「一處一念一時」,就能夠遍供十方一切諸佛如來,供養。供佛,當然要聞佛說法,供佛是修福,聞法是修慧,福慧雙修,時時刻刻供養一切諸佛如來,他那個福慧修得就快了。我們這個世界,這個經上常講,修成佛道要三大阿僧祇劫;西方極樂世界,我仔細給它算了一算,大概成佛不會超過三劫。你想,三大阿僧祇劫跟三劫不能比。那你要問我,我怎麼算出來的?這個我不告訴你,總離不開經典。你仔細去讀讀經,應該能算得出來,不超過三劫,真正不可思議。這是講西方成就之快,快的因素,就是因為他們不但見佛,見一切佛,聞一切佛說法,這個緣太殊勝了,任何一個法門都不能為比,比不上,這是我們一定要珍惜的。

  『放大光明,悉能遍至十方世界,教化眾生』。前面一段講供佛聞法,福慧雙修,這個地方講自利利他,你這個應化身到十方世界去教化有緣的眾生。這一點,諸位同修,無論在家、出家,不管你學不學講經,從前李老師常常囑付我們,我們跟他學講經,你要發心學講經,先要跟眾生結緣,你要不跟眾生結緣,你講經沒人聽,沒有法緣。我們那個時候同學,現在在這坐的是我老同學,那個時候我們一班同學當中,林看治的法緣最好,剛剛學講經,她到各處講經,聽眾最多,為什麼?肯結緣。所以這個結法緣非常重要。如果你沒有法緣,好了,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了,這個供佛聞法,別的人都到十方去應化,教化眾生,你沒的地方去,為什麼?跟眾生沒緣。所以這個結緣很重要,要廣結善緣。

  現在有不少老法師,連海外的老法師都知道我的法緣很好,還有老法師問我,他說:「淨空法師,你的法緣那麼好,能不能教教我?」實在沒有別的,就是結緣。我這個結緣的方法跟印光法師學的,印祖學的。印祖一生過非常簡單的生活,衣食住行非常樸素,他老人家的信徒多,供養多,對他來說沒用處,一件衣服幾十年都穿不壞,不必要做新衣服,除此之外,他還有什麼地方用錢的?他把那些供養辦弘化社,弘化社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佛經流通處,印經流通結緣。這個方法好,只有福德,沒有罪過。所以我想來想去,這個十方供養,只有這種用法好,不會有過失,所以我就印經。現在一年要印幾百萬冊經,這個到處都結緣,緣結得很廣,所以法緣就盛,你要不跟大眾結緣,那哪來的法緣?所以一定要知道結緣。

  台灣現在印經很便宜,早年我們印的這個經本,我最初在民國六十年講《華嚴經》的時候,我印小本的《華嚴經》,一套十二冊,一冊兩塊錢,一套《華嚴經》二十四塊錢。不過那個時候的錢比現在值錢。現在我們印的《無量壽經》,大概一本不超過二十塊錢,所以我們想想,我用二十塊錢,如果這二十塊錢能省下來,這個世間就多了一本《無量壽經》。能常常這樣想,想到流通佛法,利益眾生,你的法緣就廣了。這個是佛法裡常講,佛不度無緣之人,你一定要跟眾生結法緣。所以西方世界這些菩薩法緣都非常殊勝,他能到十方世界教化眾生。

  『種種方便,修行所作,滅除一切眾生苦故』,這就是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到十方世界去,就如觀世音菩薩一模一樣,像《普門品》裡面所說的三十二應身,應以什麼身得度,菩薩就現什麼身,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他能夠示現八相成道。就是我們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下下品往生,都會以這個佛的身分來教化眾生,這個很不可思議。在一般的大乘法裡面來講,要能夠現佛身為眾生說法的,最低限度,圓教是初住菩薩、別教是初地,也就是說,那個最低的條件,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才有資格;沒有破無明、證法身,沒有這個力量。我們今天不要說是無明沒破了,見思煩惱一品也沒破,居然有這個能力,所以這個叫難信之法,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聽到都搖頭,我不相信!這不相信是應該的,這就是不合乎邏輯,這是一般人想不通的。事實真相就是佛的本願加持,你看四十八願就曉得,本願加持。所以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

  這個意思就是解釋偈言裡面『無垢莊嚴光』這一首。「無垢」就是清淨,「垢」是污染,我們今天所講的心地的污染,心理污染、精神污染,講的是這些。在佛法裡面講就是見思煩惱的污染、塵沙煩惱的污染、無明煩惱的污染。要到無垢,就是污染沒有了,這個莊嚴自性智慧光明顯露出來。不只是破幾品無明,八地菩薩這四十一品無明已經破掉三十多品,你看八地、九地、十地、等覺,只剩下四品無明,四十一品無明只剩下四品,稱得上「無垢莊嚴光」。這樣的菩薩,那還有什麼話說?前面說過了,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就有這個能力,何況這個是高位的這些大菩薩們。

  所以他們『一念及一時』,「一念」就是講同時,同時可以能夠以無量無邊的應化身,就像世尊在《梵網經》上所講的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西方世界我們看不止千百億,千百億是個小數字,因為世界無量無邊,諸佛無量無邊,眾生更是無量無邊,極樂菩薩有能力,一時、一念、一處都能夠分身到達。『普照諸佛會,利益諸群生』,這一段講的重點是「利益諸群生」。再看底下這一段:

  【(三)彼於一切世界。無餘照諸佛會大眾。無餘廣大無量供養恭敬讚歎諸佛如來功德。】

  這個境界都是講『一切世界』,不是一個世界、兩個世界、十個世界、百世界、千世界,這是我們在大乘經上常常佛讚歎諸大菩薩他們的能力,但是總沒有講到一切世界。「一切世界」就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一個都不漏,這才叫一切世界,一切世界統統到達。所以菩薩這個《論》上用『無餘照』,「無餘」就是普遍,沒有一個遺漏的,以這個智慧光明遍照『諸佛會大眾』。當然不能照佛,佛是老師。「佛會大眾」是菩薩。從這個地方就顯示極樂的菩薩比起諸佛海會的菩薩高一等。這個高法就是不管你是什麼地位,都比你高一等。如果你是十住位,我比你高一等,好像是十行位;如果你是十行位,我好像是十迴向位,反正是遇到總高一等。

  這個高也不是自分的功德,不是自己本分功德,是彌陀威神加持的。這個事實真相我們可以體會得到,因為彌陀弟子不但蒙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同時,時時刻刻,永無中斷,蒙一切諸佛如來的加持,這個非常重要,所以他能夠超越諸佛海會的菩薩。如果我們不知道這個事實真相,你就不知道西方世界的莊嚴,常常聽到莊嚴,究竟莊嚴到什麼程度不曉得,莊嚴到什麼樣子也不曉得,所以你的願心不切,信心也不真。真信切願是我們搞清楚了、搞明白了,一絲毫的懷疑都沒有了,所以這個願力堅固了,非去不可,去得成去不成?決定去得成。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把往生的條件講得多清楚、多明白,我們的信願解行與經相應,那就是與佛願相應,哪有不往生的道理!

  底下這一句說得更好了,『無餘廣大無量供養恭敬讚歎諸佛如來功德』。前面這個「無餘照」是對海會大眾,這個「供養恭敬讚歎」是對「諸佛如來」。我們迴向偈裡頭常念上報四重恩,唯有這樣恭敬、供養、讚歎,才能報佛恩於萬一。偈子裡面:

  【雨天樂華衣。】

  這在前面跟諸位講過了。

  【妙香等供養。】

  這兩句是講我們見佛總要帶一點禮物去供養,這個禮物都是自然的,隨心變化出來的。

  【讚諸佛功德。無有分別心。】

  『無有分別心』就是普賢行,諸大菩薩修行為什麼比不上普賢菩薩?諸大菩薩還有分別心,普賢菩薩沒有分別心。所以普賢菩薩與我們《無量壽經》的經題完全相應,清淨、平等、覺。諸位要曉得,《無量壽經》到中國來,第一次翻譯的漢朝譯本,漢朝譯本那個經題就叫《清淨平等覺經》。清淨平等覺就是普賢行,修禮敬,就是十大願王第一條禮敬諸佛,修讚歎,那就是第二條,第二大願,稱讚如來。一有分別心就不是普賢行了,你的心不清淨、不平等,那個不是普賢菩薩,普賢菩薩的特色就是心地清淨平等,覺而不迷。所以這個地方有供養、有恭敬、有讚歎。

  供養裡面特別是法供養,法供養裡面最重要的是如教修行供養。這個普賢行願裡面跟我們講的這個廣修供養,一切供養當中,法供養為最。法供養,菩薩又舉了七個條目,第一條就是依教修行供養,所以我們能夠真正依教修行才是供養諸佛如來。因為一切諸佛都讚歎阿彌陀佛,一切諸佛都勸眾生念佛求生淨土,所以念佛求生淨土是一切諸佛的願望,不但是彌陀本願,一切諸佛的本願。所以這個法門,你只要認真修學,你立刻就得到一切諸佛的保佑,一切諸佛如來的加持,所以這個功德利益無比的殊勝。

  下面這一段這給我們解釋無餘,什麼叫無餘,就是前面所講的無餘照、無餘廣大。「無餘者,明遍至一切世界」,明是說明,遍是普遍,一個世界都不漏。所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生活的空間就大了。你看我們現在生活空間,很可憐,太渺小了,縱然有機緣,我們常常到世界各地去旅行,沒辦法超越這個地球。縱然像我們這個世界的菩薩,聲聞、緣覺、菩薩,他們有神通了,也沒有辦法超過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是大千世界,要依黃念祖老居士的講法,我們這一個銀河系是一個單位世界,一個大千世界有十億個單位世界,換句話就是說,十億個銀河系。娑婆世界的菩薩活動的空間是十億個銀河系,這是一佛土,一切佛土無量無邊,哪裡能比得上極樂菩薩?極樂菩薩生活的空間太大、太大,真的是盡虛空遍法界。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曉得這個事實,哪有不嚮往極樂世界?

  我們要拓展我們生活的空間,使我們自己更幸福、更快樂、更自在,那你就到極樂世界去了。你不到極樂世界,你的幸福、快樂、自在總是有侷限的,總是有範圍的,範圍並不很大,十億個銀河系也不算是很大。所以「遍至一切世界一切諸佛大會」。佛總是講經說法教化眾生,從來沒有休息的,哪個地方緣成熟了,佛就現身;緣消失了,那佛就入滅了。其實佛哪有生滅?這《無量壽經》上世尊告訴我們,佛示現的這個生滅是為中下根性而示現的。由此可知,上上根人沒有見到佛有生滅,佛是不生不滅,上根人見得到,中下根人見不到。「無有一世界一佛會不至也」,沒有一個佛的世界,一次佛的法會,極樂世界的菩薩沒有去參加,沒有。極樂世界的菩薩遍至,我們只要聽到這個消息就一定要去,這還能耽誤嗎?我們這個信心、願心立刻就堅強起來。

  「肇公言」,這個肇公是僧肇大師,鳩摩羅什大師的學生,這個什門四哲之一,羅什的四大弟子之一,他有這麼幾句話,曇鸞法師也把它節錄在此地。「法身無像,而殊形並應」,法身沒有相,但是它能夠現相。殊是不同、是差別,就是三十二應。這三十二應身是同時應現,因為佛剎多、佛會多,應以什麼身示現,他就示現什麼身,一處、一時、一心、一念,能圓圓滿滿的示現,這就是叫殊形並應。這個應就是應化,種種不同的身分,同時同處應現。

  「至韻無言,而玄籍彌布」,言是言論,像諸佛如來講經說法。但是真理,或者我們講事實真相,是離言語文字的,雖然離言語文字,佛也可以假借言語文字表達它的真實義,這個意思佛在金剛般若裡面說得很清楚。古大德於是教導我們,我們要怎樣去體會經義?開經偈裡頭第一句說「願解如來真實義」,如來真實義不在言語文字裡面,言語文字裡頭找不到,但是也不能離開言語文字。言語文字好像是個指路牌一樣,我們這裡有個指路牌,指的那個方向那是台中,你要認指路牌就是台中,那就錯了,言語文字是個指路牌,尋著這個方向去會,體會,你就能夠得到了。這個叫不離文字。

  所以,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教給我們一個方法,很好,他教我們離言說相。釋迦牟尼佛當年講經說法,不要執著佛的這個言說,你可以聽、去會,不能執著他的言說。離名字相,名字就是名詞術語,那個都是善巧方便設立的,不可以執著。離心緣相,這一條最重要了,心緣是什麼?你決定不能去思惟想像,你思惟想像,你落到意識裡頭去了,就落在什麼?分別執著裡面去了,那就錯了。諸佛如來給我們宣揚的是事實真相,《般若經》上講的諸法實相,諸法實相你要去體會,要能夠去契入、悟入,你就得到了,不可以思惟,不可以想像。思惟想像,落在意識裡,那就變成六道凡夫的世智辯聰,那是不解如來真實義,或者是講錯解如來真實義了。這個就是古人講的「依文解義,三世佛冤」,三世佛喊冤枉,你把佛的意思想錯了,不能想。

  所以古人教學,聽經只管聽,用什麼方法聽?就是這三個原則,不執著言說,不執著名相,不要去用思惟想像。這個時候,給諸位說,你的心是清淨的,你的心是定的。這個定心、清淨心,一接觸,有的時候就豁然大悟,他就開悟了。你聽,執著言語、執著名相,把這個活的經都變成死的解釋了,這個錯了。所以肇公這幾句話說得很有道理,「至韻無言」。所以佛說法是無說而說,說而無說;我們聽也要無聽而聽,聽而無聽,這才行,才能夠相應。我們今天聽經,聽一輩子為什麼不開悟?著了相。古大德為什麼聽幾次經就開悟了?人家不著相,高明就在這一點。只要你不著相,那你就會聽了;著了相,不會聽。所以這個聽經,再要記筆記,那這個著相就更厲害了,不但著言說相,還著文字相,這個麻煩就大了。

  我過去在台中求學,最初在老師會下聽講經,也拿個筆記本在寫,被老師看到了,講經下來把我叫到小房間去。「你在幹什麼?」我說:「我寫了筆記。」「你寫這個幹什麼?」我說:「怕忘記。」他說:「你要曉得,你到明年境界提升了,這個完全用不著!」我想想,滿有道理,所以從此以後,我就專心聽,不記筆記了。我在台中十年,我只有一本筆記本,還記的不到一半。這老師教給我的方法,我得到受用。他不讓我記筆記,他讓我細心聽,體會裡面的道理。這個意思你要真正會得了,你學的東西是活的,長講、短講、深講、淺講,你得自在。你要是記錄下來,死的,以後就照那個筆記去講,筆記漏掉一句,這個地方漏掉了,不曉得怎麼講法了,就出這個差錯,你學的是死東西。所以我在台中很感激老師,老師要我學活的,不讓我學死東西。所以一定是活活潑潑,這個就對了,與經、與祖師大德所說的完全相應。

  所以雖然沒有言語文字,你看大藏經,語言文字遍滿世間。正如同禪宗的標榜,禪宗不立文字,禪宗的文字比哪一宗都多,你們看大藏經,禪宗的語錄比哪一宗都多。為什麼不立文字,文字那麼多?他那個不立是不執著文字,不是不用文字,需要用語言,需要用文字,那是工具,決定不能執著,這個不立是不執著的意思。

  「冥權無謀,而動與事會」,這個冥是講的真心,是講的本性,真心離念,沒有一個妄念,從來不起心、不動念,這就冥的意思。雖然不起心、不動念,它遇緣就起作用,這個作用叫權。那個冥跟那個實的意思一樣,我們通常講權實,他這裡講冥權,冥就是實,實智、權智。實智是無知,《般若經》上講的,「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知是冥,無所不知是權。無知是體,無所不知是用,體用都是自然的,並沒有預先有一個計畫,有一個設計,那就是謀,沒有。

  世尊在經上也舉比喻,有人問,舍利弗尊者的智慧很大,問他這個智慧怎麼來的?佛舉個例子,佛舉了個鼓,鼓,我們一敲不就響了嗎?他說舍利弗的那個心像鼓一樣,裡面空的,什麼也沒有。所以大叩則大鳴,小叩則小鳴,那個叩、鳴是權,就是無所不知。你要不叩他,他無知,他心地清淨,一念不生。你要問他什麼問題,隨問隨答,他無所不知;你不問他,他什麼都沒有。這真心顯露,沒有人問他的時候,這個無知是自受用,是清淨心,清淨到極處;有人請教他,隨問隨答,他心還是清淨的。不是說,人家來問問題,我得想一想、研究研究怎麼答覆他,那是凡夫,想一想、研究研究,結果還答錯了。所以那清淨心裡面答覆這個,根本就不要去想,隨問隨答,答的決定正確,絲毫錯誤都沒有。世尊為眾生說法是這樣說的。這個我們要學,就是學清淨心。

  所以我常常勸諸位讀經,不要想經裡意思,經沒意思,這是我跟諸位講真話。為什麼沒意思?無說而說,說而無說。它有意思,那就有說而說,說而有說,那有意思,沒意思。沒意思,你去想的時候,你叫胡思亂想,叫打妄想,這個要知道,要懂的經沒有意思。讀經是什麼?讀經就是修清淨心,修智慧,戒定慧。這個戒就是我們用恭敬心、用真誠心、用無分別心,這個原則我們遵守,我們用這個心來讀經,這是戒;讀經就是修定,讀經時候沒有妄想、沒有雜念;這個經念得字字分明,沒有念錯一個字,沒有念顛倒一句,這就是修慧,這個慧是根本智,是無知。到人家來問,或者你講經給人家聽的時候,那叫後得智。

  講經要不要準備?不要準備。看看大家的眼睛,看看大家表情,自自然然就說出來了。深說、淺說、長說、短說,也不要計畫的。預先想想我要怎麼個講法,那就完,又錯了了,它是活的。這個諸位一定要知道。所以這是佛法的一個難處,難在哪裡?難在你的妄想不肯放下,你真能夠把妄想、執著、分別統統放下,不難,比什麼都容易。所以這個東西是活的,是活活潑潑的。冥權無謀,而動與事會,它起作用的時候一定跟那個事非常契會。「蓋斯意也」,這個僧肇大師這一段話與這一段這個偈頌的意思非常接近,很相應。用這個肇師這幾句來解釋這一段的意思的確是很圓滿的。我們再看末後這一段,第四:

  【彼於十方一切世界無三寶處。】

  這是這些地方多,這個世界沒有三寶的地方比有三寶的地方要多。其實這些事情我們不難知道。為什麼沒有三寶?眾生造的業太重了。三寶的出現,前面說了,是無分別的、是平等的。三寶出現是眾生的感應,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感應道交,絕不失時的,所以比喻作海潮音,它不失時的。《楞嚴經》上說得更好,「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這三寶,實在講,盡虛空遍法界,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眾生有感,他就有應。眾生造的罪業深重,三寶就不能出現了。深重的罪業,什麼東西出現?妖魔鬼怪出現,這個事情就麻煩,所以眾生果報就更苦了。在這一個狀況之下,極樂菩薩興大慈悲心,他要來幫助這些苦難眾生,幫助苦難眾生他不能用三寶的身分出現,用三寶的身分出現,眾生造罪業更重,他不相信三寶,毀謗三寶,侮辱三寶,他的罪造得更重了。所以佛菩薩用同類身出現,這樣權巧方便去幫助他、去感化他。所以:

  【住持莊嚴佛法僧寶功德大海。】

  不以三寶的身分,但是化導眾生不離三寶的原則,不離三寶的方向,用這個方法來引導他。

  【遍示令解如實修行。】

  這是菩薩應化的目標,是幫助眾生開悟,『解』就是開悟,幫他破迷開悟,幫他離苦得樂,離苦得樂那是人人都樂意的。

  【偈言。何等世界無。佛法功德寶。】

  哪一個世界上沒有三寶。

  【我願皆往生。示佛法如佛。】

  這是解釋這一首偈。十方世界,觀察這個十方世界,當然還是要與自己有緣,沒有緣,沒有辦法去示現。所以佛法非常重視緣。實在講,世出世法離不開因果,因緣果。你看佛不說因,也不說果,單單說緣,緣是因與果的關鍵,我們只要抓住緣,沒有不成就的,沒有不自在的,所以你抓到這個緣就行了。這是顯示出極樂菩薩無盡的悲心。也告訴我們,我們有慈悲心,我們的慈悲心不大,對於自己的父母、兄弟、家親眷屬非常關懷,我們總想幫助他,自己要沒有能力,那就幫不上忙。到達西方極樂世界了,不但我們這一生的父母眷屬,過去世中生生世世我們家親眷屬,無論他在哪個世界,無論在哪一道,無論是什麼樣的身分,你在西方極樂世界統統見到,他有什麼苦難的音聲你統統聽到,你就有能力去幫助他。他如果能信三寶,你就以三寶的身分為他說法,他不相信三寶也行,可以現同類身去誘導他,幫助他破迷開悟,幫助他離苦得樂,引誘他入佛門。不生西方極樂世界,你就沒有這個能力,也就沒有這個機會。所以在此地我們要明白這一層的深義。再看底下,這是第四個大段:

  【淨入願心。】

  【又向說觀察莊嚴佛土。佛。菩薩。功德成就。此三種成就願心莊嚴。應知。】

  這一句是總結前面。『向』,就是前面所講的,前面為我們講到這個觀察,五念裡面的第四。這第一個是禮拜,禮拜跟諸位說過,不是一定在佛像面前每天要拜多少拜佛,不是這個意思,那是形式。我們要講求實質的內容,實質內容是恭敬,禮拜就是恭敬的意思。我們的恭敬心,時時刻刻、在在處處不能間斷,這是天親菩薩教給我們的。我們以真誠恭敬心念佛,以真誠恭敬心信淨土、願生淨土,這是禮拜的意思。稱讚就是稱念,這一句佛號要常念,不夾雜、不懷疑、不間斷,要常念。凡是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不需要用思考的,工作也可以念佛。如果用思考的,那我們就把念佛放下,認真去做事,事情做完了,這事放下,佛號就提起來,這個都是符合不間斷的意思。

  第三個作願,我為什麼念佛?念念當中只有一個願望,求生淨土。這個世出世間法統統放下,世間法放下,佛法也放下。佛法無量無邊的法門,我們心裡嚮往、羨慕,不要緊,但是現在要放下,一門深入,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再學,無論學什麼法門都好。到西方極樂世界,保險,你看,第一個自己證無量壽,有的是時間;第二個修行環境好,阿彌陀佛、諸佛如來是老師,諸大菩薩是同參道友,你說這個緣多勝!所以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都自在、都方便,決定成就。所以現在不要在這個世間搞多了、搞雜了,把往生給耽誤掉了,那個虧就吃大!我很喜歡《華嚴》,與《華嚴》特別有緣分,現在知道那個經太大,不學了,放下了,等我到西方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我再去學《華嚴》。為什麼?怕夾雜,怕耽誤往生。所以現在一心一意求往生,其他的總不求了,這些我們也都要曉得,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這個路應該怎麼走法。這作願。

  第四是觀察,觀察講得多了,觀察依報莊嚴,講了十七樁事;正報莊嚴,觀佛講了八樁事情,觀菩薩講了四樁事情。這地方總結,『觀察莊嚴佛土』,佛土是依報,佛菩薩是正報,功德成就。這三種願心莊嚴,應知。

  這個註解在第十七面,第一行,「由本四十八願等,清淨願心之所莊嚴。因淨故果淨。非無因他因有也。」不是無因,也不是其他的因。是什麼因?清淨心。所謂是心淨則土淨。清淨心怎麼成就的?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加持的。如果不蒙佛願加持,我們在這一生當中修清淨心談何容易!這一樁事情大家如果是冷靜去觀察,你能夠明瞭、能夠體會得出來,修行其他法門,心不容易得清淨,也就是佛法裡面講的不容易成就三昧。唯有念佛法門容易得清淨心,容易得念佛三昧。為什麼容易?當然在我們這一邊來講,專心。參禪的人、念咒的人也專心,為什麼他得的清淨心沒有念佛人來得這麼顯著?這個裡面我們就曉得,我們是得佛力加持的,而是得一切諸佛加持的,他不是得一尊佛,一切諸佛。他們學那個法門,充其量得一佛、二佛、三、四、五佛加持,不能得一切諸佛的加持,道理在此地。所以古德明白的開導我們,這個法門叫二力法門,其他大乘法門叫自力法門。自力難,二力容易,這個二力是自他,他是一切諸佛,不是他一個人、二個人,一切諸佛,這是我們要曉得的、要明白的。這是這個清淨心容易成就。

  清淨心最低的程度,就是我們講功夫成片,這個是一心之淺者,功夫成片,就是念佛三昧。有這樣的功夫,這個功夫是什麼樣子?我們要曉得,心裡面只有阿彌陀佛,只有西方極樂世界,除了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之外,心不緣其他了。我們常講,這念佛堂裡常說,身心世界一切放下,真的放下了,心裡頭再不攀緣世出世間法了,只緣阿彌陀佛,只緣西方世界依正莊嚴,這就是功夫成片的樣子。煩惱沒斷!所以我們可以做得到。那個斷見思煩惱,那是事一心不亂,我們不容易做到。這個是講功夫成片,我們只想阿彌陀佛,只想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念頭一起來馬上就想阿彌陀佛,想極樂世界,不想其他的,這是功夫成片。到這個境界,你自己心裡就明白了,我有資格往生了,決定有把握往生,因為與經裡頭所講的往生條件統統相應了,決定沒有障礙。功夫成片高段的,這功夫成片裡頭也有九品,上品的功夫成片,給諸位說,生死就自在了,想什麼時候往生,就可以什麼時候往生,想多住幾年也不礙事,你想站著往生、坐著往生,沒有一樣不自在,上品的功夫成片。

  我們在本省,這三、四十年當中也見到、聽到不少,有預知時至,不生病的,站著走的、坐著走的,我們聽到很多,這是什麼功夫?就是功夫成片裡面上等。民國五十七、八年的時候,我都記得不太清楚了,台南將軍鄉有一個老太太,站著走的,我是前幾年在元亨寺提到這個事情,還有幾位同修他們知道得很清楚,這在三轉法輪裡面作證轉。這個是像其他宗教裡頭,見證,這哪裡是假的?預知時至,站著走的。所以我們曉得這個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她可以做得到,我為什麼做不到?她能站著往生,我為什麼不能站著往生?她是我們的好榜樣,我們要向她學習,真正要想這麼自在的走,就得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你就做到了。凡是臨終還有一點小障礙的,也就是說,你還有一點點還沒有放下,才有這個障礙。到臨命終時障礙現前,放下,這就真往生了;放不下,還要搞六道輪迴。總而言之,不徹底放下,不能走,要徹底放下才能走。早早放下,那就自在了,這往生就自在了。到臨終那時候才放下,那還是有一點小苦。真放下,當然都能得生淨土,都能花開見佛。

  所以這個修淨宗的人特別要著重於清淨心,信願持名,心淨則土淨。我們修行的標準就是《無量壽經》上的清淨心、平等心、覺心。覺就是不迷,對人、對事、對物不迷,決定不迷,是覺而不迷。既然不迷了,當然就不邪、不染,這是一定的道理。不邪,就得平等心;不染,就得清淨心。所以清淨、平等、覺,就是覺正淨三寶,就是戒定慧三學,念佛法門也不離開大乘這一個總綱領、總原則。

  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