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研習報告  (第六集)  1992/10  美國聖荷西  檔名:05-005-0006

  請掀開講義:

  經【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這是比喻,兩重比喻,大勢至菩薩把念佛殊勝的效果為我們開示出來。我們看底下的註解:

  【無量壽經云:一向專念。觀經云:一心繫念。彌陀經云:一心不亂。】

  《無量壽經》上說「一向專念」,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講「一心繫念」,羅什大師翻的《阿彌陀經》上說的「一心不亂」。這三經在文字上彼此不相同,但是在義趣上是一樣的,只是文字翻的不同而已。

  【即此中專心憶念。】

  大勢至菩薩在這裡說「憶佛念佛」跟三經上所說的完全相同。這也證明菩薩所說的一定與佛所說的相應。本經下面還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攝根淨念。】

  這是經典上教給我們重要的修學綱領。這個法門的殊勝,我們在經論裡面都讀到過了。這個殊勝的功德利益,我們要想得到,要想很快的得到,一定要懂得修學的方法。在方法當中一定要抓到它的綱領,這樣才能夠滿我們的願望。從經論仔細觀察,重要的都在「一心」,「一向」也是一心,一個方向,所以重要都在一心。本經裡面雖然沒有說一心,但是「都攝六根」就是一心,所以意思是相同的。由此可知,一心非常非常重要。我們希望真正得到念佛的功德利益,要在「一心」上下功夫。不僅是念佛的時候一心,不念佛的時候還是一心,這才有真正的效果。念佛時候不過是種訓練一心的手段而已,它是應用在日常生活之中,這是我們必須要曉得的。下面要跟我們講一心的樣子,怎樣才是一心?這個很重要。

  【果能心佛分明,唯此一念,更無餘念,念念相續,成就三昧。】

  這就是念佛的樣子、一心的樣子,這個樣子是在一切時一切處,順境逆境統統保持在這一個境界當中,那你就叫得念佛三昧,你就得到了。得到念佛三昧才叫做「有淨土」,永明大師講的「有禪有淨土」,你就真的有淨土了。怎麼是真的有淨土?心清淨了,「心淨則土淨」,這裡得來的。現在念佛的時候要「心佛分明」,分明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裡面憶佛念佛,「憶」是心裡面想,想得清清楚楚,念得清清楚楚。想什麼?念什麼?我們底下還要細說。

  「唯此一念,更無餘念」,這叫淨念。你還有別的念頭夾雜著,那就不清淨。《西方確指》覺明妙行菩薩為我們說的,念佛最忌諱的也就是最怕的是夾雜,只要有夾雜,念佛三昧就不能成就。由此可知,夾雜是大障礙、是大病。「無餘念」就是不夾雜,「念念相續」就是不間斷,真正能做到不夾雜、不間斷,這個功夫就成就。你初初得到的,叫「功夫成片」,這功夫打成一片。功夫成片,這個功夫就有力量,有什麼力量?伏煩惱的力量。雖然煩惱沒斷,它確實有力量把煩惱降伏住。煩惱雖然有,不起作用。唯有這一句、這一念阿彌陀佛它起作用,這叫功夫成片,也叫做「事一心不亂」。這「事一心不亂」是很淺的,不是很深的。深的事一心不亂,那是見思煩惱斷了。這個功夫淺,見思煩惱沒斷,沒斷它有力量伏住。所以經上只講「一心不亂」。

  古大德只將一心不亂分作「事一心」跟「理一心」,功夫成片是事一心剛剛得力,是這個境界,這個境界就決定得生。我們想念到一心不亂,念到那個深的功夫,不見得每個人有把握,像這淺淺的功夫,可以說每一個人都能夠得到。這就是所謂「萬修萬人去」,只要功夫在這個程度上,就能往生,生到西方世界凡聖同居土。諸佛菩薩在一切經論裡面普遍讚歎西方淨土,實在講就是讚歎這個境界。如果說是斷見思煩惱,功夫深的,別的法門都一樣成就,有什麼值得讚歎的。所以他特別讚歎的就是這樣淺顯的功夫,在其他法門裡面不過是人天果報而已,當然是決定不墮三途,人天果報,出不了三界,但是在這個法門,這一點點功夫就能出三界,就能往生見佛。所以一切諸佛菩薩在許多經論裡頭稱讚,道理在此地。下面說見佛:

  「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個「必定」語氣非常肯定,我們讀了之後,一絲毫的疑惑都沒有了。「見佛」有兩種,現前有兩種,當來也有兩種。現前有「定中見」,有「夢中見」。定中見,首先要曉得什麼叫定,這個諸位要知道。不要一看到這個「定」,一定是要盤腿打坐,那就叫定,未必。「定」是心不散亂,叫做定。所以真正有定功的人,行住坐臥都是定。他走路也是定,說話也是定,他心不散亂。

  我們在《華嚴經》上見到鬻香長者,善財童子去參訪他的時候,這位長者是修禪定的。善財童子到哪裡去找他?這位長者,用現在的話,他很喜歡逛熱鬧的地方。古時候講市廛,今天講市場,像美國這些MALL一樣,大的市場,他喜歡去逛這些。他逛那個幹什麼?他修禪定。什麼都看,什麼地方都去,心裡頭如如不動,這是定,人家「定」是這個修法的;樣樣清楚、樣樣明瞭是「慧」。可見得逛市場是定慧等學。我們凡夫一看到,起分別、起執著、起貪愛,定沒有了,慧也沒有了,心都被外面境界勾跑,都被外面境界迷惑了。我們跟菩薩不一樣,菩薩天天逛市場,他修定修慧,這是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一個例子。

  如果再看看,像敦煌壁畫裡面顯示的,佛講經說法的那些浮雕壁畫。佛在那裡講經說法,天空當中有許多仙女在載歌載舞,在讚歎,那是歌舞。八關齋戒告訴我們不可以唱歌跳舞,也不能夠去觀聽。為什麼佛講經說法,有那麼多唱歌跳舞的來表演?由此可知,高級的修行跟初學的人不一樣。初學的人,你這個心不定,有這種場面時候,你心更不能定了,你還修什麼?所以統統隔絕,隔絕是讓你的心定下來。到你心裡頭真有定功了,你要去接觸,接觸裡面心還是定,這個定成就了,這功夫成就了,這叫「三昧」,這真的叫三昧。假如你一接觸又被境界轉了,你那個定叫未到定,沒成功。沒有成功還得收回去,遠離社會。這是修行的兩個階段,我們要知道。這就是大乘跟小乘修行的不一樣,小乘是遠離都市,遠離熱鬧的處所;大乘人修行,哪裡熱鬧到哪裡去。這是不相同的,我們要知道。

  現在社會跟從前不一樣了,現在修行要成功,比古人都高。為什麼?現在純粹是大乘修學法,一開始學就是大乘。就在非常熱鬧的環境裡面修清淨心。由此可知,無論在根機上、在見解上、在功夫上都比古人高,你成功一定高。你要修不成,你淘汰也非常快,馬上就淘汰掉。不像古人,古人進得很慢,退也不容易;現在是進得快,退得也快。這是我們時代背景不相同,我們要曉得。「定中見」,心在清淨的時候,有時候你站著見到了,坐在那裡見到佛,走路見到佛,都有的。這個定中見不一定是盤腿面壁那個境界,當然那裡面也可能有。清淨心現前的時候能夠見到佛,在定中見。

  第二種「夢中見」,定中見殊勝,定中是你完全清醒的時候,夢中見佛也是非常好的瑞相。不管是定中見、是夢中見,諸位要記住一個原則,偶爾見這是好相;要常常見,這個事情就麻煩,那就是魔變現的境界,不是佛的境界,是魔變現的。《楞嚴經》在第八卷的後半部講五十種陰魔,我們念佛的人,因為真正發心求生淨土,有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有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的護念,魔不敢接近你,這個原因在此地。如果是學其他的法門,魔比較容易接近你。所以佛在《楞嚴經》上教給這些修行人,你要有能力辨別。你認識他,他就害不了你,不會受魔的誘惑,這是好境界;你要不認識他,往往受他的誘惑,我們俗話講上當,跟著魔走了,那個結果,將來的成就,都做魔子、魔孫去了。這是最初發心是學佛,好事情,到最後學成了魔。所以《楞嚴》在自古以來,無論修學哪一宗、哪一個法門,幾乎都不能不讀,不能不研究,道理也在此地。

  第二種是「當來見」。當來見是決定沒有問題。當來見一個是在「報終見」,就是我臨命終時,我們修學淨土,臨命終時決定是阿彌陀佛來接引。這個時候任何魔王也不敢變現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我們的本尊。我們天天念著就是他,魔不敢變他的樣子。可是你要記住,臨命終時,如果你善根、福德、因緣差了一些,魔會變現其他的佛菩薩來接引你,你一看到也很歡喜,你跟他去了,那就上當了。

  譬如臨命終時,我們求生淨土的人,天天念阿彌陀佛,臨終的時候藥師如來來接引了。這個時候怎麼辦?一想藥師如來也不錯,我跟他去好了,那就上當了,絕對不是藥師佛來。或者見到釋迦牟尼佛來了,也決定不是釋迦牟尼佛真來。為什麼?你所念的跟這些佛沒有感應,他忽然來了,這就有問題了。因此,在臨終的時候,見到任何佛菩薩來的時候,統統不理,繼續念阿彌陀佛,一定要把阿彌陀佛念來。也有人要問,阿彌陀佛來,我怎麼認識他?在那個時候無論哪一尊佛來,你都認識,你都清楚、都明瞭。這就說明是自己的善根發現,佛力的加持,決定不會辨別錯。所以臨終佛來接引,你見到他。

  「華中見」,這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花開見佛悟無生。這後面兩條沒有多大的問題,前面無論是定中見、是夢中見,偶爾的見是好境界。縱然見到,也不要生歡喜心,總要以平常心來看待,見如不見,這是好境界。也不必給人說,更不可以去炫耀自己,這都是著魔的因緣。像我們初祖慧遠大師,我們在傳記裡面看到。根據記載,他老人家一生當中見過三次。他不但見佛,而且見到西方世界依正莊嚴,他統統見到。他所見到的現象,跟《無量壽經》上講的完全相同。雖然見三次,從來沒有告訴任何一個人。他是往生的時候,這個境界又現前,他知道他要走了,這時才告訴大家,西方世界現前了,過去曾經見過三次,現在又見到了,這是往生的時候到了。可見得他是在臨走之前才宣布,沒走之前絕口不提,這是我們要學習的。

  【須知但念彌陀,即是念一切諸佛。】

  善導大師在《四帖疏》裡面,特別是「上品上生章」,我們在這邊講過,慎重的告訴我們,念佛人一定要「信佛所說」。菩薩所說如果與佛講的不相應,我們都可以不接受,即使諸佛來說與彌陀、釋迦所說的不相應,我們也不接受,這是假設的話。大師說得很清楚,如果是真的菩薩,他所說的跟佛所講的一定相應。諸佛就更不必說了,佛佛道同,智慧、解行,勸導眾生念佛求生淨土也必然相同,不會有不同的,這是我們要曉得的。所以要有清淨堅定的信心,一句佛號念到底。念這一尊佛號就是「念一切諸佛」。因為世尊在《無量壽經》上為我們介紹,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一切諸佛都讚歎阿彌陀佛,一切諸佛都為一切眾生宣揚阿彌陀佛的功德,介紹西方世界的依正莊嚴,普遍懇切的勸勉一切眾生,求生淨土。所以,念阿彌陀佛就是念一切諸佛,一尊佛都不漏。

  【但念此經,即是念諸佛一切經。】

  這些開導都是堅定我們信心的。換句話說,也是促成我們真正得到一心繫念,我們把這個事實真相全了解,這心才放下,心才安。心安是什麼?事實真相搞清楚,理得心就安,不再打妄想了。一心一意專念這一尊佛號,專念這一部經。「但念此經」,此經可以說泛指一切往生經。往生經,現在祖師大德給我們集起來的,總共是五種,五經一論都叫做往生經。這五經你都念,可以,你念其中的一種也可以。五經都一樣,喜歡念哪一種,你就念哪一種。喜歡念《大勢至菩薩圓通章》的,你就念這一種,就專念這一種也行。像我們民國初年,大家知道弘一大師,弘一大師一生專念《普賢菩薩行願品》,他的早晚功課都是念《行願品》,《行願品》念得很熟,他能夠背誦,他就念這一種。當然修淨土的是念《阿彌陀經》最為普遍,《無量壽經》是最近幾年我們才提倡的。所以知道念一部經就是念一切經。

  【只要一心專念,更莫疑也。】

  決定不懷疑,我們才不會被知見不同的人、見解不同的人、修學方法不同的人,不會被他們動搖,不會被他們所誤,這叫建立清淨信心。

  【諸佛心者,清淨。平等。大慈悲是也。故真慈平等,即是佛心現前,當時即入佛法界也。】

  念佛,前面曾經說過,有事念、有理念,這就是理了。佛就是心,心就是佛,心佛是一不是二。從體上講是心,從相上講是佛。心悟了就叫佛,迷了就叫眾生。眾生跟佛同一個心,心覺就叫佛,心迷就叫眾生。所以迷悟不二,迷的是心,悟的還是心。因此生佛不二,眾生跟佛是一不是二,關鍵就在迷悟。這是說明覺悟的現象,清淨心、平等心、大慈悲心,這是覺悟的相,這個就是佛。因此,我們修淨土求的是什麼?一般人只知道含糊籠統的一句話:我要求生西方淨土。你去得了嗎?念佛的人很多,在從前李老師常講的,一萬個念佛人,真正往生的只有兩、三個。為什麼這麼少?念佛的人那麼多,往生的人這麼少?口念,心沒有念。要口念、心念才行!

  心怎麼念?清淨心就是念,平等心就是念,大慈悲心就是念。以這一句阿彌陀佛,口要把自己的心念到清淨、平等、慈悲,那就叫心念,這就是真正成佛。佛的心如此,我的心也跟佛一樣了,心同佛。大慈悲,那就是願同佛、行同佛。心願行都同佛,這不叫成佛,叫什麼?所以「真慈平等」就是「佛心現前」。佛心就是真性,真如本性現前,禪宗裡面所說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就是指這樁事情。由此可知,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我們用一句阿彌陀佛的名號也能夠做到,這就叫禪淨不二。方法不相同,方法比參禪容易太多了,功效完全相等。

  「當時即入佛法界」。佛法界,入佛法界就是證法身,就是證得法身。所以一個明白人,我念佛的目的是在此地,「念佛成佛」。「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念佛成佛。成佛,那還要往生幹什麼?我在這裡念佛成佛就可以,這不必求往生了。諸位要知道,你所成的佛不是圓滿佛,成圓滿佛不容易,通常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我們這是圓教經典,圓教初住菩薩就到這個境界了。初住到圓滿佛還有四十二個階級,因此,西方極樂世界還是非去不可。為什麼?到西方極樂世界成就快速。這個地方靠自己一個人修行,那個地方阿彌陀佛親自來指導,十方一切諸佛如來,你隨時可以向他請教。一切等覺菩薩做你的同參道友,這是西方極樂世界第一殊勝之處。我們在這個世間,不要說真的同參難找,真正一個知己的朋友都遇不到,你說這多苦!西方世界諸上善人共聚一處,這是西方第一超勝,任何世界不能跟它相比,完全是善人,也是完全都是善友。下面又說:

  【有一生念佛,不生淨土者。】

  這是什麼原因?我們一定要清楚,然後回來再想一想自己有沒有這些因素,如果有,趕緊要把它消除掉,否則就是往生的障礙。

  【念佛不精誠故。】

  這是不能往生的第一個條件。這一句話非常重要!「精」,一才精,二就不精,二就雜了。由此可知,這個東西要精純,不能雜修。無怪《西方確指》說最忌諱的是夾雜。所以我們看看,就是淨土宗裡頭的這些祖師大德們,不要說別人了,晚年修行統統專一,符合這個標準。我們歷代的祖師大德可以說大半都是通宗通教,像蓮池大師在禪、教上都下過很大的功夫。蕅益大師他的基礎是天台,到後來認識淨宗之後,一切都放下,都捨棄掉,專念彌陀,他做到「精誠」。我們今天看蓮池大師的著作全集很多,蕅益大師東西更多,許許多多東西是他在專修淨土之前的著作(所寫的)。蓮池大師所有著作裡面的精華是《彌陀經疏鈔》;蕅益大師的精華是《彌陀經要解》,這個諸位一定要知道。所以到晚年都專精。印光大師晚年的時候,就一部《彌陀經》,一句佛號。他老人家關房裡面什麼都沒有,其他經典都沒有了,佛案上就是一部《彌陀經》。「精誠」這是非常重要的條件。

  【生疑不篤信故。】

  對於西方極樂世界,雖然他修,也肯念佛,但是始終他有疑問。不能完全相信那是一個事實,不能完全相信念佛是真的會往生,只要有一念疑情在,也是往生的障礙。假如這一念疑情存在的話,在臨終的時候自己很有福報,什麼叫福報?走的時候沒有病痛,頭腦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還是這一句佛號念到底,行!能往生。《無量壽經》上講「生到邊地」,生到邊地也好,也不錯,也非常難得,總是超越六道輪迴了。不過在那裡耽誤五百年這就入品,總是得到了保證。如果你的福報不夠,臨終的時候有病痛,神智不清楚,縱然家裡有人幫你助念,那個時候可能你的疑障起來,懷疑了,你不能相信,這個因緣就錯過了,這是很可怕的。有什麼方法把這個障礙破除?這就是明理。一定要把道理、事實都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才不懷疑。這就為什麼要研教,教是經典,對於大乘經典下功夫,深入,使這些事理真正明瞭,我們信心堅定了,決定不懷疑了。再很細心去打聽往生的人那些瑞相,為什麼?這可以給我們做證據。有理論、有事實、有證據,這個疑根才能夠斷得了。第三個障礙:

  【無有往生願故。】

  「無有往生願」,不願意往生,還肯念佛嗎?有!不但有,而且很多。民間有一些不懂教理的把念佛當作修福,我佛念得多,將來死的時候到鬼道去,有勢力、有財富。他的念頭在這裡,念得愈多,將來做一個富貴的鬼,這不做餓鬼了。他有這個念頭,這當然不能往生了。還有念佛的人,心思比較利一點的求生天上,到天上去享天福,這個當然不能往生。有這一類的想法,念阿彌陀佛的人,大有人在,這是不能往生的。這不能往生,是他不願意往生,他希求人天福報。第四類:

  【不能斷貪愛故。】

  這個「貪愛」範圍非常之廣,指三界六道裡面種種的享受,他斷不了。凡夫貪戀世間五欲六塵;天上人貪戀天上清淨福報;色界、無色界貪愛禪定的享受,這定中的境界非常殊勝,他貪愛這些。只要有貪愛就是障礙,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當然不能往生的因素很多,但是把它歸納起來,不外乎這四大類。這是我們自己要認真去檢點、去省察,自己有沒有這些毛病?如果有,趕快消除,否則的話,後悔莫及。再看下面一段,這段也非常重要:

  【念佛人要自知宿世今生,種善不種善,作惡不作惡。】

  這就是自己的造作,從起心動念,善惡因果要明白。今生的容易反省,過去生中的,我們沒有神通,怎麼曉得過去生中的?實在講,沒神通也知道。從什麼地方知道?習氣!習氣是多生多劫帶來的。譬如我們學了佛,心地也很善良,平時也不作惡,常有惡念,這個惡念就是宿惡。還有一個現象就是常作惡夢,夢中造惡,從這個地方能夠觀察到過去生中惡習氣,這個要知道。

  【如是知已,善者增修。】

  如果我們心善、行善,這個善要讓它增長,令其圓滿。

  【令其圓滿。惡者對治,令其除滅。】

  如果有惡習氣,我們要改過自新,要認真修懺悔法門。懺悔法怎麼修法?老實念佛就是真正的懺悔。我把我的心意完全集中在佛號上,前面講的「憶佛念佛」,這是真實的懺悔。底下教給我們幾種方法,這幾種方法是我們常常會見到的。有的時候發現在自己修學境界裡,有的時候看到別人。

  【以念佛相好,對治昏沈。】

  「昏沈」是精神提不起來,念佛就打瞌睡,這教給你一個方法,這時候想佛的相好,能提起精神。

  【以念佛修因證果、無量智慧功德,對治妄想。】

  「妄想」也是很大的毛病。想不想,它偏偏要想,沒辦法控制。這是念佛人兩大毛病:一個昏沈,一個胡思亂想。這教給我們方法,妄想,你就不要想妄想,想阿彌陀佛因地的發心,歷劫的修持,成就圓滿的果報西方極樂世界,接引十方一切眾生無量無邊的功德。你想這些,這叫憶佛。也是想!把妄想轉變一下,變成憶佛了。想佛的智慧功德莊嚴,用這個方法來轉變。

  【以平等法性、空寂無為,對治惡境。】

  我們的生活,順逆境是不定的,常常會遇到惡境、環境不好的時候,這個時候怕生煩惱,最怕的是退心,所以要有方法來對治。要觀「平等法性」,或者觀察像《金剛經》上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逆境,你就把它看淡了,心就可以定下來了。真正能想到一切無常,人生如夢,不必認真、不必計較,這心才能定得下來。我們的功夫不至於失掉。

  【以念佛菩提。】

  菩提是覺悟,就是覺性。

  【威勢力持,本願功德,不為世間事務牽纏。】

  為什麼叫你念這些才避免世間的牽纏?「牽」是牽掛,「纏」是纏繞。諸位要知道,世間事情,你之所以牽掛、纏繞,因素在哪裡?都不外乎名利。俗話常講:水往下流,人往高處去攀。那個「攀」就是牽纏,世間的榮華富貴。想一想佛的「菩提,威勢力持,本願功德」,就是想想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這個世間榮華富貴怎麼能比?自然就看淡了。不要說世間榮華富貴,你真明瞭事實,今天大梵天請我去作天王,我也不幹。為什麼不幹?大梵天天王的受用、享受,不及西方極樂世界下品下生的人,我當然不幹。何況大梵天王還有壽命,沒有出輪迴,福享完了,還要搞輪迴,還要墮三惡道。我們這一到西方極樂世界,永脫輪迴。事實真相搞清楚,決定不幹。大梵天王,我都不羨慕、都不希罕,人間富貴算什麼?你自然就不會被牽纏了。一定要曉得,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是真的,不是假的。

  【以念佛相好光明萬德莊嚴,不為一切病苦所惱。】

  「病苦」惱亂人心,也是退緣之一。我們遇到病苦,不要去想病,想病就病上又加病。想佛的身心清淨,金剛不壞身,想佛的福德相好,這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生理自然就健康,依報隨著正報轉。所以,心健康了,身要有病很容易治療;甚至於不治療,它自然也好了。所以心理健康非常非常重要。這就是把念頭轉過來,用一個健康的心情,用這個來對治病苦。此地只是舉出幾個例子,希望我們大家都能夠以這個例子,真正做到舉一反三、聞一知十,自自然然就能夠對治我們過去、今生一切的業障習氣,你就有方法來對治了。

  【存心念佛,廣大功德,無有不成,深重業障,無有不滅也。】

  前清慈雲灌頂法師在《觀經直指》,《觀經直指》是他的註解。他是乾隆年間的人,他告訴我們,世間人業障深重,所有一切經咒、懺法都不能夠消除的,業障多重,最後還有這一句佛號能夠消除。由此可知,消業障最有效的方法是「念佛」,這是事實。一般人不知道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往往輕視了念佛,所以他雖然念佛,不能消業障,認為念佛沒有效果。不是念佛沒有效,他念佛那個心是散亂心,他念得不如法,不如理、不如法,所以他沒效!如理、如法,這一句佛號的效果那就太大了。任何業障都能消除,沒有消不了的業障。

  【或有宿障深厚,及不善用心,容有魔起,須當辨識。】

  念佛人著魔了,這兩種原因說出來了,一個是過去世的業障很深;第二種,不善用心。不善用心,最普遍的現象是求神通、求感應,這很容易遭魔障。他不知道求一心,不知道求清淨平等,他不曉得求這個;求神通、求感應,很容易著魔。所以,「須當辨識」,你要能辨別、要能認識。

  【凡所現相好,不與經合者。】

  這就是魔障現前,你在定中、或在夢中、或在臨終時候見到的相,跟經上講的不一樣,這個就不是好境界,要認識它。

  【不與本所行合者。】

  我們今天本所行是念阿彌陀佛,我們的本尊是阿彌陀佛、觀音、勢至,我們供奉的西方三聖,這是我們的本尊。與這個不相應,不行!

  【所現境相久久不滅。】

  或者你見佛、見菩薩,這現相的時間太久,這個不是好事情。

  【或謝去更來擾亂。】

  這就更明顯,去了怎麼樣?去了又來,常常見,常常攪和得你身心不安,這是太明顯的魔境,這不是佛境。所以,諸位同學要記住,真正是佛菩薩境界,會叫你心地得清涼自在,會令你智慧增長、煩惱減輕,這是好境界。如果這個境界現前,會增加你的煩惱,擾亂你的清淨心,這就決定不是好境界,你要趕快避免,這個要知道。所以下面說:

  【凡是令心識動亂。】

  這就是搞得你不能安心。

  【煩惱增重,眾多妨礙,不利定心者,悉屬魔作。】

  你要真正明白這些道理,哪是魔、哪是佛,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怎麼會上當?怎麼會受騙?不可能的。所以,這境界自己要知道,無論從理上、從事上都能夠覺察得出來。只要你心細,你一定能夠辨別。真正修淨業的,魔不會來擾亂你,魔也不敢來擾亂你。什麼原因?底下說:

  【淨業有三種力,一、念力。】

  就是本經所講的「憶佛念佛」,這個憶念確確實實有力量,這是念力。

  【二、本有佛性力。】

  因為你的念清淨,你所念的佛是自性佛,西方世界依正莊嚴都是自性變現的。前面講的「清淨、平等、大慈悲」,就是佛!這是你本有的「佛性力」。心願解行與諸佛等同,這是自性佛,就是佛性力。

  【三、諸佛本願威神加持力。】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加持你,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稱讚彌陀淨土的願力也加持你,魔怎麼能接近你?

  【經云,若有得聞彌陀名號者,阿彌陀佛,住其人前,魔不能壞彼正覺心。是故但當一心念佛,莫疑慮也。】

  真正一心念佛的人,對於妖魔鬼怪來擾亂,絕對不想這些,有也好,沒有也好,根本腦子裡頭沒有。腦子裡頭沒有,魔不能接近,這是大乘經上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你老是想魔,你不想佛,想魔,魔當然就來了。想佛,佛來;想菩薩,菩薩來;想妖魔鬼怪,妖魔鬼怪也就來了。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特別交代我們一心稱念,專想阿彌陀佛,那個魔再有力量,自己業障再深重,魔也不能變現,也不敢來擾亂。

  【心淨佛現,心垢佛滅,心迷佛隱,心悟佛顯。】

  這四句是講感應道交。感應不求,不求自然會應現,這是好境界。有求,求得的感應,未必是好境界。不求,我心清淨,心清淨了,這境界自然會現前,這就是好境界。底下說:

  經【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前面四句是教我們修因,這個地方三句是說我們得的果報,果報就殊勝了。去佛不遠這一句:

  【初句躡前修因說,次二句正明果證相也。事念見三身佛,理念見自性佛。】

  「三身」是報身、法身、應身。實在說,「事念」念到一定的功夫,就入「理念」,才能夠見到法身跟報身。如果事念沒有轉成理念,這是功夫還不到,你所見的是應化身佛,見不到法身跟報身。一般祖師大德們常常在疏論裡面告訴我們,我們念佛念到「事一心不亂」,這事一心不亂是指上品的事一心,不是我們講的功夫成片,是講的見思煩惱斷了,見應化身佛。如果念到「理一心不亂」,這就是說破一品無明,那就證一分法身,這個時候他所見到的就是報身佛、法身佛,三身都見到了。

  「理念見自性佛」,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自性佛」簡單的講,就是自己的心願解行確確實實跟佛一樣,這叫見性成佛。佛的心是平等的、是清淨的,於一切境界決定沒有分別執著,這是心真的到清淨平等;還有分別執著,那就沒有入這個境界。「願」同佛願,「解」就是佛所說的一切經。佛所說的一切經,都是從自性裡頭自然流露出來的。如果是入了這個境界的人,展開佛的經典,他所講的不是釋迦牟尼佛的經,是自性的經。為什麼?自性跟佛相同。所以釋迦尼佛所講的跟自己的見解意見完全相同,沒有兩樣。這個時候,你說是自、是他?自他都沒有了。所以,心願解行跟佛完全相同,這個叫「見自性佛」,這是自己成佛了。

  【念佛法門,即勝異方便。】

  這個經論裡頭說得多,「勝」是殊勝,「異」是特別。跟所有的法門不相同,最殊勝、最特別的這個法門。

  【故不假餘方便門以助顯也。】

  「假」是借,不要用別的法門來幫助,這一個就夠了。換句話說,這一句佛號就夠了。大勢至菩薩從初發心到成佛,你問他修什麼法門?就是一句阿彌陀佛,除這一句阿彌陀佛之外,他什麼都不要。大勢至菩薩真的是專修,專修專弘。你看別的菩薩給你講經說法,經典都很多。大勢至菩薩恐怕在所有一切經論裡頭最少的,比《般若心經》還少,二百四十四個字,《般若心經》還二百六十個字,二百四十四個字就講完了,他真的是專中之專!不要依靠任何法門,連觀想都不要。觀想、觀像統統不要,就一句阿彌陀佛,這個真的是妙絕了。

  【念佛即是念心。】

  心就是佛,佛就是心。

  【心佛無別,自他不二,故不需心外他佛作方便也。】

  所有一切諸佛,乃至於虛空法界,都是自己真心變現之物。所以念心,那就什麼都念了,全部都包括了。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我們自性的萬德洪名,這個諸位要知道。我們再要問,哪是自性阿彌陀佛?哪是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我聽說今天有倓虛老法師的錄音帶,這個問題,那個帶子上講得很清楚,你們去聽聽看,倓虛老法師怎麼給你解釋的,很有趣味。自他的界限沒有,自佛跟他佛是一不是二,念他佛就是念自佛,念自佛就是念他佛。還有自他這個念頭在,你的心就不清淨,你就不是一心,二心,還有自他。要套一句六祖大師《壇經》裡面的話,「自他是二法,二法就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六祖說得好。所以《壇經》完全給我們講的是原理、原則,不僅是禪宗裡面所依據的標準,實在講任何大乘佛法也不能違背它所說的原理原則。這就是說明為什麼不假方便,我們必須把這個道理、把這個事實認識清楚,我們才會像大勢至菩薩一樣,一句佛號念到底。

  我們現在也在看看經論,講講其他的法門,統統不是為自己,是為了接引大眾,是為了幫助大家破迷去惑,這是利他,不是自利的。自利的就是一句佛號,說實在話,《無量壽經》、《阿彌陀經》都不要了,那才叫真實的自利。可是一切眾生,他對於事實真相還認識不清楚,那就必須要依靠經論來幫助。經論告訴我們理論,告訴我們事實真相,我們從這裡學習,從這個地方體會,一切都明瞭了,心就定了,這就不要了。由此可知,講經說法,千經萬論是方便而已,是引導我們入門。入了門,這東西都不要了。像過河,不要船了,沒過河,需要它,過了河,船都不要了。這是《金剛經》上說的「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一切佛法統統要捨掉。我們念佛人能夠真正認識名號功德不可思議,統統都放下,統統都捨棄,這就圓滿成就。

  【自得心開,以念佛心,入佛知見。】

  這個地方重要的是「念佛心」。念佛心是什麼?就是前面講的自性。念見自性佛,就是清淨平等覺。自己自性的清淨平等覺念出來了,這是念佛心,這自得心開。入佛知見。

  【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是證成佛果。所謂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念佛功夫到這個境界,給諸位說,上上品往生。所以,善導大師講「九品往生在於遇緣不同」,這個話證明了。我們遇到這樣殊勝的因緣,決定上上品往生。這緣殊勝,理與事實真相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